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羈束行為

行政法羈束行為

發布時間: 2022-05-14 15:09:17

❶ 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有哪些區別

兩者的區別在於實施行政行為的主體不同、概念和分類不同、產生效果不同。

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的區別如下:

一、實施行政行為的主體不同:

1、實施具體行政行為的主體是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委託的組織。

2、實施抽象行政行為的主體只能是國家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及地方各級立法機關。

二、兩者的概念不同:

1、具體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以及這些組織中的工作人員,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使行政職權,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特定的具體事項,作出的有關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

2、抽象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制定發布普遍性行為規則的行為。行政主體實施抽象行政行為的結果,就是導致行政法規的出現。

三、兩者的分類不同:

1、具體行政行為可以分為:行政處罰、行政檢查、行政許可和行政強制執行。

2、抽象行政行為分為:羈束行為、自由裁量行為、要式行政行為和不要式行政行為。

四、產生效果不同:

1、抽象行政行為不直接產生影響普通公民權利義務的效果。

2、具體行政行為直接影響某個或某些公民的權利義務,如張三被罰款五十元,就負有繳納五十元罰款的義務。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具體行政行為

網路-抽象行政行為

中國教育網-解讀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

❷ 調整羈束還是自由裁量性行為的區分

行政行為的作出以行政機關具有相應的行政職權為前提,行政職權依其在依法行政過程中自由裁量度大小的不同,可分為羈束裁量權和自由裁量權兩處。羈束裁量權的行使,其許可權范圍、幅度行為方式、數量界限等都由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行政機關只能嚴格依法裁量、判斷,所以依羈束裁量權作出的行政行為,稱羈束行為。自由裁量的職權則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律法規的規定,有在法定范圍、幅度、方式、數量的限度內,依據合理原則自由裁量、決定的職權,依自由裁量權作出的行政行為,稱自由裁量行為。
自由裁量行為不是一種不受約束的行為。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必須遵循行政合理性原則。依法行政原則在行政法學研究中可分解為行政合法性原則和行政合理性原則。行政合法性原則要求行政行為必須合法,必須嚴格在法定許可權范圍內行使職權,作出行政行為。而行政合理性原則則是對自由裁量權的要求。即行政行為不僅要合法,而且自由裁量還必須符合法理、情理,與法律的立法目的不相違背。貌似合法,表面看似乎沒有超出法定許可權,實際上不公正不合理的行政行為,行政法上稱之為不當或者失當行為,同樣會對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究其實質說,也是一種違背依法行政要求的行為。
可以說,行政法中的大量規范都是羈束性規范,行政行為中的大量行為都是羈束性行為,這是保證行政執法不被異化的重要手段。同時,為了保證行政機關能夠對繁重、復雜有時甚至非常緊急多變的各種事務、事態及時作出應對和有效處置,又必須賦予行政機關(包括獲得授權或者委託的組織)以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以提高行政執法效率。因此,如何做到羈束得當,裁量有度,是行政法治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羈束性過嚴或過寬,裁量性過小或過大,都有悖於行政目的的實現。

❸ 行政法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最低限度的理性,是指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
合理行政原則為規范的行政理性表現為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公平公正原則。要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
第二,考慮相關因素原則。作出行政決定和進行行政裁量,只能考慮符合立法授權目的的各種因素,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
第三,比例原則。行政機關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
行政合理性原則與行政合法性原則同屬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但適用范圍上略有區別。行政合理性原則在適用范圍上的特殊性來自於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行政合理性原則只適用行政自由裁量權范圍以內的行為,不適用羈束行為。前面說過,行政合理性原則主要基於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存在以及對它的控制而確立。行政合理性原則確立以後,也主要在行政自由裁量許可權范圍內發生作用,在自由裁量許可權以外以及對於羈束行為,不再是合理性問題,而是合法性問題。合理是指合法范圍內的合理,而不是指合法范圍以外的合理性。這一點我們將在後面講到。
第二,行政合理性原則是行政法的原則,而不是行政訴訟法的原則。因而它對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是適用的,但不適用司法機關所主持的行政訴訟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11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12第1條所規定的任務,不僅在於糾正"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而且同時要糾正"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這說明: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既適用合法性原則,又適用合理性原則;而司法機關的行政審理行為則僅適用合法性原則。

❹ 羈束行政行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為的區別

區別在於是否有靈活性的行政行為。
一、自由裁量行政行為是什麼
自由裁量行政行為是指法律、法規或者規章對行政行為適用的條件和方式等內容僅僅規定了原則或者幅度,行政主體在實施該項行政行為時可以在法定的原則或者幅度內,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處理決定的行政行為。
例如,《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三十二條規定:非法攜帶槍支、彈葯或者弩、匕首等國家規定的管制器具的,處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在這些處罰方式和幅度范圍內,公安機關可以根據行政相對人的違法程度自主選擇適當的處罰方式,該行政處罰行為就是自由裁量行政行為。
二、羈束行政行為是什麼
羈束行政行為是指法律、法規或者規章對行政行為的適用條件、程序、范圍等內容有明確、具體的規定,行政主體在實施該項行為時只能嚴格按照這些規定,沒有自由選擇、裁量的餘地,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參與其間的行為。
例如,《個人所得稅法》第三條第五項規定:稿酬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20%,並按應納額減征30%。如果某作家著作出版後獲得稿酬時,稅務機關只能按照法定稅率徵收,該行政徵收行為就是羈束行政行為。
三、裁量行政與羈束行政的區別
區分羈束行政行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為,對於分析和研究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具有積極作用。
在法律適用上,羈束行政行為發生合法與否的問題,該行政行為受行政合法性原則的制約;而自由裁量行政行為一般只發生合理與否的問題,該行政行為受行政合理性原則的制約。另外,如果說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的劃分決定了行政機關和審判機關對行政行為監督的范圍的話,羈束行政行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為的劃分則決定了在此范圍內監督的程度。
根據《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的規定,行政復議機關對於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和適當的問題,均可以依法進行審查;人民法院對於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問題可以依法進行審查,但是對於具體行政行為是否適當的問題,除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外,目前尚未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

❺ 行政行為的分類里,什麼是羈束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是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所實施的具有法律意義,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行政行為的成立必須具備四個要素:(1)主體要素。即行政行為的主體只能是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2)權力要素。行政行為必須是行政主體行使管理權力的行為。行政機關所進行的一般民事活動、處理機關事務的活動、一般的宣傳教育活動等,均不屬於行政行為。(3)法律要素。即指行政行為一定是具有法律意義,產生法律效果的活動,行政行為一旦作出,非依法定程序不得撤銷,被管理的相對人必須遵守和服從。(4)目的要素。即行政行為必須是行政機關為實現法定的行政管理目的而依法作出的行為。

行政行為的作出以行政機關具有相應的行政職權為前提,行政職權依其在依法行政過程中自由裁量度大小的不同,可分為羈束裁量權和自由裁量權兩處。羈束裁量權的行使,其許可權范圍、幅度行為方式、數量界限等都由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行政機關只能嚴格依法裁量、判斷,所以依羈束裁量權作出的行政行為,稱羈束行為。自由裁量的職權則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律法規的規定,有在法定范圍、幅度、方式、數量的限度內,依據合理原則自由裁量、決定的職權,依自由裁量權作出的行政行為,稱自由裁量行為。
自由裁量行為不是一種不受約束的行為。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必須遵循行政合理性原則。依法行政原則在行政法學研究中可分解為行政合法性原則和行政合理性原則。行政合法性原則要求行政行為必須合法,必須嚴格在法定許可權范圍內行使職權,作出行政行為。而行政合理性原則則是對自由裁量權的要求。即行政行為不僅要合法,而且自由裁量還必須符合法理、情理,與法律的立法目的不相違背。貌似合法,表面看似乎沒有超出法定許可權,實際上不公正不合理的行政行為,行政法上稱之為不當或者失當行為,同樣會對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究其實質說,也是一種違背依法行政要求的行為。

❻ 根據行政行為的主動性可以將行政行為劃分為什麼

行政行為的分類

行政行為種類繁多,內容龐雜。對行政行為的分類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把握行政行為的特點,可以從多種角度對不同行政行為的內容、行為產生的結果以及它所遵循的行為規則進行分析。

一、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以其適用與效力作用的對象的范圍為標准,可分為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所謂內部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在內部行政組織管理過程中所作的只對行政組織內部產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為。而外部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在對社會實施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針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所作出的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為,行政處罰行為等。

劃分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的意義在於:第一,內部行政行為適用內部行政規范,而外部行政行為適用於社會行政等外部行政法規范;第二,對於內部行政行為的主體資格,法律沒有嚴格要求,而外部行政行為的主體資格,法律則有嚴格的要求;第三,內部行政行為不得適用行政復議程序和提起行政訴訟,而外部行政行為在符合法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適用行政復議程序和行政訴訟程序。

行政主體的內部行為是為外部行為服務的,是為了實現外部行為服務的,是為了實現外部行為的法律效果。應從三方面去把握:第一,從主體角度去把握;第二,從行政行為所針對的事項性質和法律依據的角度去握;第三,從行政行為的內容與法律效果的性質角度去把握。

二、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以其對象是否特定為標准可分為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所謂抽象行政行為,是指以不特定的人中事為管理對象,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的行為,一類是行政立法行為,另一類是制定不具有法源性的規範文件的行為。

所謂具體行政行為,是指在行政管理過程中,針對特定的人或事所採取具體措施的行為,其行為的內容和結果將直接影響某一個人或組織的權益,具體行政行為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行為對象的特定性和具體化。

三、羈束行政行為與自由裁量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以受法律規范拘束的程度為標准, 可分為羈束行政行為, 即指法律規范對其范圍、 條件、標准、形式、程序等作了較詳細、具體、明確規定的行政行為。 自由裁量行政行為, 即是指法律規范僅對行為目的、行為范圍等作一原則性規定,而將行為的具體條件、標准、幅度、方式等留給行政機關自行選擇、決定的行政行為。

四、依職權的行政行為與依申請的行政行為

以行政機關是否可以主動作出行政行為為標准,行政行為可分為依職權的行政行為和依申請的行政行為。依職權和依申請的行政行為均可能發生不作為的違法。對依職權的行政行為,由於是針對行政機關已作出的行為,因此相對方提起的必是違法撤銷之訴,法院審查判斷的標准應是該行為是否違法,證據是否確鑿,程序是否合法等,對於合法的行政行為,應維持判決,對於違法的行政行為,應作出撤銷判決。行政機關是否具有法定職責,對相對方的請求行政機關應如何處理等,最終的判決則是指向行政機關是否應當作為,是否履行職責的判決。

五、單方行政行為與雙方行政行為

以決定行政行為成立時參與意思表示的當事人的數目為標准,將行政行為分為單方行為與雙方行政行為。單方行政行為指依行政機關單方意思表示,無須徵得相對方同意即可成立的行政行為,如頒發許可證。雙方行政行為指行政機關為實現公務目的,與相對方協商達成一致而成立的行政行為。

六、要式行政行為與非要式行政行為

以行政行為是否應當具備一定的法定形式為標准,行政行為可分為要式行政行為與非要式行政行為。要式行政行為是指必須具備某種法定的形式或遵守法定的程序才能成立生效的行政行為。非要式行政行為,是指不需一定方式和程序,無論採取何種形式都可以成立的行政行為。行政行為絕大多數都是要式行政行為。

七、作為行政行為與不作為行政行為

以行政行為是否以作為方式來表現為標准,行政行為分為作為行政行為和不作為行政行為。

八、行政立法行為、行政執法行為與行政司法行為

這是以行政權作用的表現方式和實施行政行為所形成的法律關系為標准所作的劃分。

九、自為的行為、授權的行為和委託的行為

以行政職權的來源為標准,可以把行政行為劃分為自為的行為、授權的行為和委託的行為。這種分類的意義在於明確授權、委託行為的規則,以及明確行為責任的歸屬。

首先,這種分類使我們認識到,行政行為並非只能由行政實施。

其次,這三種行為職權來源不同,所應遵循的行為規則也不同。

最後,由於司法審查的對象是行政行為,而行政行為的實施者又有多個,因此要明確行為責任的歸屬。

❼ 羈束行政機關行政行為有哪些

羈束行政行為有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等行政處罰;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以及行政強制執行等。羈束性行政行為是指法律明確規定了行為的范圍、方式、程序、手段等內容,而行政主體必須嚴格依法實施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第六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第十條
行政強制措施由法律設定。

❽ 行政行為的概念及幾種主要分類

中國行政法上的具體行政行為概念最終確立於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頒布,該法亦將具體行政行為作為提起行政訴訟的前提條件。已廢止的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條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定義是:「國家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者個人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使職權,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特定的具體事項,作出的有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這一定義雖遭到學界諸多詬病,但從中引申出的法律特徵卻與行政處分概念基本一致,即強調具體行政行為的「針對具體個案」、「對外發生效力」、「單方行為」、「產生法律效果」等要素。行政法學理論也視具體行政行為為行政法上的法律行為。由此可見,具體行政行為概念在行政法學、行政訴訟制度中的地位和功能與行政處分概念相似。2000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若干問題的解釋》)雖未直接涉及具體行政行為的定義[5],但通過對不具有強制性的行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以及行政機關內部獎懲、任免行為的排除,對具體行政行為概念作了擴大解釋,從而使其涵蓋的范圍「不僅包括法律行為,而且包括事實行為;不僅包括單方行為,而且包括雙方行為;不僅包括侵益性行為,而且包括賦權性行為;不僅包括剛性行為,而且包括柔性行為」。[6]最高人民法院的這一努力旨在擴大我國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雖然尚未達致「廣泛地打開訴訟之門」的效果(抽象行政行為、內部行政行為均未納入受案范圍),但在客觀上反映了中國的行政訴訟制度以德國法為師的一貫立場。
1.行政行為以其對象是否特定為標准,分為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抽象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針對不特定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如行政規范性文件包括行政立法,決定,命令等;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針對特定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為.如具體行政處罰決定,行政強制執行等.
2.行政行為以受法律規范拘束的程度為標准,分為羈束行政行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為.羈束行政行為是指法律規范對其范圍,條件,標准,形式,程序等做了詳細,具體,明確的行政行為.自由裁量行政行為是指法律規范僅對行為目的,行為范圍等做一些原則性規定,而具體的條件,標准,幅度,方式等留給行政機關自行選擇,決定的行政行為.
3,行政行為已有無法定形式要求為標准,分為要式行政行為與非要式行政行為.要式行政行為指法律規定必須以某種方式或形式進行的行政行為.非要式行政行為是指法律未規定一定具體方式,而允許行政機關自行選擇的行政行為.
4.行政行為以其啟動是否需要行政相對人先行申請為標准,分為依職權行政行為與應請求行政行為.
5.行政行為以有無限制條件為標准,分為附款行政行為與無附款行政行為.
6.行政行為以其對行政相對人利益的不同影響為標准,分為授意行政行為與不利行政行為.

❾ 我國行政法學對行政行為的分類

1、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

2、內部行政行為和外部行政行為

3、作為行政行為和不作為行政行為

4、單方行政行為和雙方行政行為

5、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

6、依職權行政行為和依申請行政行為

7、羈束行政行為和裁量行政行為

熱點內容
銀川律師電話 發布:2025-02-06 11:55:40 瀏覽:972
安陽免費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6 11:31:06 瀏覽:583
黃河管理和保護條例 發布:2025-02-06 11:11:26 瀏覽:872
開平法律援助中心在哪裡 發布:2025-02-06 11:06:57 瀏覽:886
在職法律碩士全日制 發布:2025-02-06 10:44:51 瀏覽:539
員工道德經 發布:2025-02-06 10:33:31 瀏覽:248
試述行政法上的控權理論 發布:2025-02-06 10:33:20 瀏覽:544
勞動法對社保的社會意義 發布:2025-02-06 09:39:12 瀏覽:90
任慧律師 發布:2025-02-06 09:15:42 瀏覽:238
對照準則條例自查報告 發布:2025-02-06 09:07:41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