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69條

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69條

發布時間: 2022-05-14 22:59:05

⑴ 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一百六十六條

法律分析:裁定採取保全措施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解除保全裁定:(一)保全錯誤的;(二)申請人撤回保全申請的;(三)申請人的起訴或者訴訟請求被生效裁判駁回的;(四)人民法院認為應當解除保全的其他情形。解除以登記方式實施的保全措施的,應當向登記機關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六十六條 上訴狀應當通過原審人民法院提出,並按照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提出副本。當事人直接向第二審人民法院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移交原審人民法院。

⑵ 民事訴訟二審不開庭

民事訴訟法第169條第1款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依據本條規定,二審法院對於二審上訴案件原則上應當開庭審理,只有在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才可以不開庭審理而徑行作出判決。

可見,對二審民事案件開庭審理應是「常態」,對於不開庭審理的徑行判決則是特殊情況下的「非常態」。要准確理解和適用上述規定,應從以下三方面予以把握:
第一,二審民事案件不開庭,需要符合的第一個條件是當事人「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這是因為,對於當事人沒有新的事實、證據提供,也沒有新的理由提出的,二審法院對案件事實的認定仍是依據一審中當事人提交的全部證據及當庭陳述,而上述證據及陳述已經在一審法院報送的全部卷宗材料中。二審法院完全可以通過審閱一審的卷宗得以了解案件的事實,進而作出自己獨立的認定。也就是說,對當事人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的,二審法院據以查明案件事實的信息來源同一審法院完全一致,二審法院的開庭審理不但完全沒有必要,而且還容易導致訴訟程序的繁瑣化和訴訟時間的不當延長,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所以,通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後,對於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的,可以不開庭審理而徑行判決。
另外,對於二審法院的徑行判決,2007年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上訴案件,第二審人民法院經過閱卷和調查,詢問當事人,在事實核對清楚後,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也可以徑行判決、裁定。2012年民事訴訟法將原來的「在事實核對清楚後」修改為「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這樣修改更加符合民事審判的基本邏輯。因為,二審法院經過閱卷、調查、詢問當事人後,即使「事實核對清楚」,但在當事人提出新的事實、證據和理由的情況下,有必要通過開庭審理,在程序上保障當事人就新的事實、證據和主張予以闡述、說明以及抗辯的權利;反之,如果徑行判決,盡管在實體上並不必然導致錯誤的事實認定,但程序上的缺陷必然會妨害當事人訴訟程序中的權利,導致其對於人民法院裁判公正性的懷疑。從這個意義上說,事實核對是否清楚需要二審庭審的程序保障才能予以確定,這才符合二審審判的邏輯順序。
第二,二審民事案件不開庭,需要符合的第二個條件是「合議庭研究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69條的規定,二審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後,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後,對於其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如果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可以不開庭審理而徑行作出判決。關於這個條件,審判實踐中應當把握的是,即使當事人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仍然有一些其他因素,需要合議庭研究是否應當開庭審理。例如,案件所涉事實是否存在損害公共利益問題而一審未予認定,相關合同或者行為是否存在無效事由而一審未予認定,等等。只有在合議庭排除了這些因素之後,方可對二審案件不開庭審理。
第三,在不符合上述兩個條件下的情況下,對二審民事案件應該開庭審理。經過二審的閱卷、調查、詢問當事人後,如果當事人提出新的事實、證據、理由,或者合議庭認為需要開庭審理,那麼就必須通過正式的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進一步查清事實。通過開庭審理,對相關的事實予以查證,進而對一審程序中的事實認定、證據採信或者法律適用是否正確作出終局判斷,以求得法律真實最大限度地接近案件的客觀真實。

⑶ 民事訴訟法規定民事訴訟時效是多久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版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權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第一百九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⑷ 二審無新證據能勝訴嗎

基本不能。這要看一審在審判程序、認定事實以及適用法律上是否有誤了,如果這些都沒有問題,二審應該會維持原判。雖然二審改判的只是少數,但二審是勝訴是負,不能光憑一審判決結果來推測,否則二審就沒有意義了。要看一審判決所依據的事實和法律依據是否充分,二是要看對方上訴是否有什麼新的理由,綜合考慮才能判斷。大多數在沒有新證據的情況下都是不會改判的。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169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可以在本院進行,也可以到案件發生地或者原審人民法院所在地進行。

⑸ 書面審理就是敗訴

不開庭審理與書面審理存有本質區別
不開庭審理,特指在民事上訴案件中,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合議庭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不經過開庭審理的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而做出裁判的審理方式。不開庭審理須調查詢問當事人,不同於書面審理。書面審理指的是上訴審法院在審理上訴案件時,不直接傳喚有關訴訟參與人到庭,對案情不直接進行調查,只審查一審上報的案卷材料便作出裁決的一種審理方法。

不開庭審理與書面審理的區別在於,不開庭審理需要與當事人會見,了解情況,當事人會見時仍然可以進行言詞表達,而書面審理僅僅是對於案卷材料進行審查,不調查當事人,這意味著不與當事人會見,當事人自然也就不能發表意見。書面審理在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當中有所體現,例如,在日本民事訴訟上告審程序中,法院首先採用書面審理的方式審查,依據提交的上告狀及其書面材料,被判定為不適法或者上告理由不成立時,上告法院不進行口頭辯論,可直接作出裁判。_

二、不開庭審理的適用情形及其在司法實踐中的異化
法律依據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69條第1款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最高人民法院《民訴法司法解釋》第333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下列上訴案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九條規定可以不開庭審理:(一)不服不予受理、管轄權異議和駁回起訴裁定的;(二)當事人提出的上訴請求明顯不能成立的;(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錯誤的;(四)原判決嚴重違反法定程序,需要發回重審的。」我國民事訴訟二審程序應當以開庭審理為原則,以不開庭審理為例外。二審法院採取不開庭審理方式時應當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聽取當時人的陳述。我國民事訴訟中並無書面審理的規定,對於刑事案件,二審可以書面審理,也可以開庭審理。但是對於以下三類案件必須開庭審理:1.經閱卷和調查認定事實不清楚的上訴案件;2.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3.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案件。

在司法實踐中,在不開庭審理規定的適用上缺乏統一的尺度,呈現出一定的混亂局面,個別甚至走向了極端。一方面,多數法院在上訴程序中擴大適用不開庭審理,甚至將不開庭審理作為原則,開庭審理作為例外。而且,所謂的不開庭審理有的又異化為書面審理,二審法官不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到庭,僅根據上訴狀、原審案卷材料和其他書面材料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判。另一方面,某些地區的法院片面追求降低上訴不開庭審理比例,甚至實現百分之百全部開庭審理,例如,甘肅省慶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積極打造「陽光庭審」工程,全面推行二審案件開庭審理

⑹ 民事訴訟有效期

民事訴訟時效

普通訴訟時效

指除特別規定外,在一般情況下,法律對受到侵害的民事權利予以保護所適用的訴訟時效期間。《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因而,在一般情況下,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請求人民法院予以保護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

特別訴訟時效

即對於受到侵害一些特殊的民事權利,有必要適用更長或者更短一些的訴訟時效期間進行保護,法律因而作了特別規定。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

「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

(1)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2)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4)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29條規定:「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

最長訴訟時效

指法律對受到侵害的民事權利予以保護的最長期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

民事訴訟時期的計算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計算。」這是法律對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和特別訴訟時效期間計算的原則性規定。根據這一規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法律對其保護的期限自當事人實際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之時開始計算;如果當事人雖然實際上並不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但在通常情況下一般人都可以發現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只是由於當事人自己的疏忽而沒有發現,即當事人應當知道而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則從當事人應當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之時開始計算。

在下列情況下,訴訟時效期間的計算方法是:

(1)附條件、附期限的請求權,從條件成就、期限到來時開始計算;

(2)有履行期限的請求權,從履行期限屆滿之時開始計算;

(3)無履行期限的請求權,從權利人可以行使權利之時開始計算;

(4)因違約行為而發生的強制實際履行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和違約金請求權,從違約行為成立之時開始計算;

(5)因侵權行為發生的請求權,從受害人知道有侵害行為及加害人之時開始計算;

(6)人身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傷害明顯的,從受傷害之日計算;傷害當時未曾發現,後經檢查確診並能證明是由傷害引起的,從傷勢確診之日計算。

最長訴訟時效期間,無論權利人是否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均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開始計算。

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69條第一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六十九條第一款: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

第二款: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可以在本院進行,也可以到案件發生地或者原審人民法院所在地進行。

第一百七十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

(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

(7)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69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六十四條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第一百六十五條 上訴應當遞交上訴狀。上訴狀的內容,應當包括當事人的姓名,法人的名稱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及其主要負責人的姓名;原審人民法院名稱、案件的編號和案由;上訴的請求和理由。

熱點內容
勞動法對社保的社會意義 發布:2025-02-06 09:39:12 瀏覽:90
任慧律師 發布:2025-02-06 09:15:42 瀏覽:238
對照準則條例自查報告 發布:2025-02-06 09:07:41 瀏覽:317
教師資格證教育法律法規責任 發布:2025-02-06 08:59:27 瀏覽:636
職業道德第 發布:2025-02-06 08:39:44 瀏覽:2
法院書記員記錄 發布:2025-02-06 08:21:07 瀏覽:803
司法考試費 發布:2025-02-06 08:18:49 瀏覽:62
司法局年度總結 發布:2025-02-06 08:03:47 瀏覽:304
道德實踐日記500字 發布:2025-02-06 07:31:52 瀏覽:321
江蘇預備法官培訓 發布:2025-02-06 07:26:12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