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212條第一款

刑事訴訟法212條第一款

發布時間: 2022-05-15 21:30:47

『壹』 現在執行死刑還是用槍決嗎

自從1997年對《刑事訴訟法》作出修改之後,我國對執行死刑的方式就加入了注射死刑。在刑訴法的第二百一十二條中規定有,對死刑犯執行死刑的,一般是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式執行。也就是說,不允許採取這兩種方式之外的方式來執行死刑。

一、注射死刑的規定有哪些?
1997年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第212條規定:「死刑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這為採用注射方法執行死刑確立了合法地位。但由於注射執行死刑的軟、硬體要求較高,投資比較大,從中國來看,槍決仍然是執行死刑比較普遍的一種方法。
二、注射死刑的管理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開展注射執行死刑工作要求後,北京市法院對注射執行死刑工作十分重視,在推行注射死刑方面有過一些嘗試,並積累了一定經驗。法院在人員配置、技術能力、設施條件方面日趨完善,基本具備了注射執行死刑的條件。
為適應新的死刑執行方式,以確保死刑執行工作的順利完成。培訓對象主要涉及司法警察和專職法醫,司法警察負責提押、固定罪犯和執行死刑工作,專職法醫負責監督、指導執行死刑葯物的使用,監測、確認罪犯死亡工作。它是「非劇毒致死,注射後進入臨床死亡時間短,通常在30秒到60秒之間,生理上無痛苦反應」。受刑人的感覺如同生病打針一樣。

注射死刑需要注射執行室和專門設備器材。罪犯經驗明正身後,被固定在執行床上,由法醫連接注射通道,法警具體行刑。從啟動注射泵向罪犯注射葯物到確認罪犯死亡只要幾十秒鍾。注射葯物由最高人民法院專門配製提供。
對死刑注射葯物及器材的管理也將設立嚴格的制度,葯物和注射用器材,由最高人民法院有關部門進行配製和組裝,市高法將轄區內開展注射執行死刑的法院及數量匯總,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最高人民法院有關部門進行統一發放。然後由市高級法院統一保管,北京市三家中級法院執行死刑時,向高級法院申領。

三、執行死刑後的處理
1.執行死刑完畢,應當由法醫驗明罪犯確實死亡後,在場書記員製作筆錄。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執行死刑情況(包括執行死刑前後照片)及時逐級上報最高人民法院。
2.執行死刑後,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罪犯家屬。
3.執行死刑後,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辦理以下事項:
(1)對於死刑罪犯的遺書、遺言筆錄,應當及時進行審查,涉及財產繼承、債務清償、家屬囑托等內容的,將遺書、遺言筆錄交給家屬,同時復制存卷備查;涉及案件線索等問題的,應當抄送有關機關;

(2)通知罪犯家屬在期限內領取罪犯屍體;有火化條件的,通知領取骨灰。過期不領取的,由人民法院通知有關單位處理。對於死刑罪犯的屍體或者骨灰的處理情況,應當記錄在卷;
(3)對外國籍罪犯執行死刑後,通知外國駐華使、領館的程序和時限,依照有關規定辦理。
注射死亡其實也就是說的注射死刑,這是我國執行死刑中的一種方式,另一種則為槍決。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其實很少還有對死刑犯執行槍決的情況了,大部分的法院已經逐步從槍決改為了注射死刑。而在執行了死刑之後,一般還需要由法醫檢驗罪犯是否真的已經死亡,同時同級人民檢察院還需要派員到場監督執行死刑。

『貳』 所有的罪犯都能享受到注射死刑么

  1. 不是的,只有部分死刑罪犯

  2. 1997年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第212條規定:「死刑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這為採用注射方法執行死刑確立了合法地位。但由於注射執行死刑的軟、硬體要求較高,投資較大,從中國來看,槍決仍然是執行死刑普遍採用的一種方法。

『叄』 刑法中驗明正身什麼意思

刑法中驗明正身是在執行死刑前對罪犯檢查,是不是將要被處刑的人,防止冒名頂替。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六十三條 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

死刑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

死刑可以在刑場或者指定的羈押場所內執行。

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對罪犯應當驗明正身,訊問有無遺言、信札,然後交付執行人員執行死刑。在執行前,如果發現可能有錯誤,應當暫停執行,報請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執行死刑應當公布,不應示眾。

執行死刑後,在場書記員應當寫成筆錄。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執行死刑情況報告最高人民法院。

執行死刑後,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罪犯家屬。

(3)刑事訴訟法212條第一款擴展閱讀:

執行死刑的相關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四編執行

第二百六十條 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被告人無罪、免除刑事處罰的,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後應當立即釋放。

第二百六十一條 最高人民法院判處和核準的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應當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

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罪犯,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死刑緩期執行期滿,應當予以減刑的,由執行機關提出書面意見,報請高級人民法院裁定;

如果故意犯罪,情節惡劣,查證屬實,應當執行死刑的,由高級人民法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對於故意犯罪未執行死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重新計算,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第二百六十二條 下級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執行死刑的命令後,應當在七日以內交付執行。但是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停止執行,並且立即報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一)在執行前發現判決可能有錯誤的;

(二)在執行前罪犯揭發重大犯罪事實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現,可能需要改判的;

(三)罪犯正在懷孕。

前款第一項、第二項停止執行的原因消失後,必須報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再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才能執行;由於前款第三項原因停止執行的,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

第二百六十三條 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

死刑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

死刑可以在刑場或者指定的羈押場所內執行。

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對罪犯應當驗明正身,訊問有無遺言、信札,然後交付執行人員執行死刑。在執行前,如果發現可能有錯誤,應當暫停執行,報請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執行死刑應當公布,不應示眾。

執行死刑後,在場書記員應當寫成筆錄。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執行死刑情況報告最高人民法院。

執行死刑後,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罪犯家屬。

第二百六十四條 罪犯被交付執行刑罰的時候,應當由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在判決生效後十日以內將有關的法律文書送達公安機關、監獄或者其他執行機關。

對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無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由公安機關依法將該罪犯送交監獄執行刑罰。

對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罪犯,在被交付執行刑罰前,剩餘刑期在三個月以下的,由看守所代為執行。對被判處拘役的罪犯,由公安機關執行。

對未成年犯應當在未成年犯管教所執行刑罰。

執行機關應當將罪犯及時收押,並且通知罪犯家屬。

判處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執行期滿,應當由執行機關發給釋放證明書。

第二百六十五條 對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暫予監外執行:

(一)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的;

(二)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三)生活不能自理,適用暫予監外執行不致危害社會的。

對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有前款第二項規定情形的,可以暫予監外執行。

對適用保外就醫可能有社會危險性的罪犯,或者自傷自殘的罪犯,不得保外就醫。

對罪犯確有嚴重疾病,必須保外就醫的,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診斷並開具證明文件。

在交付執行前,暫予監外執行由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決定;在交付執行後,暫予監外執行由監獄或者看守所提出書面意見,報省級以上監獄管理機關或者設區的市一級以上公安機關批准。

第二百六十六條

監獄、看守所提出暫予監外執行的書面意見的,應當將書面意見的副本抄送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決定或者批准機關提出書面意見。

第二百六十七條

決定或者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應當將暫予監外執行決定抄送人民檢察院。

人民檢察院認為暫予監外執行不當的,應當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以內將書面意見送交決定或者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決定或者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接到人民檢察院的書面意見後,應當立即對該決定進行重新核查。

第二百六十八條 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收監:

(一)發現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有關暫予監外執行監督管理規定的;

(三)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消失後,罪犯刑期未滿的。

對於人民法院決定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應當予以收監的,由人民法院作出決定,將有關的法律文書送達公安機關、監獄或者其他執行機關。

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罪犯通過賄賂等非法手段被暫予監外執行的,在監外執行的期間不計入執行刑期。罪犯在暫予監外執行期間脫逃的,脫逃的期間不計入執行刑期。

罪犯在暫予監外執行期間死亡的,執行機關應當及時通知監獄或者看守所。

第二百六十九條 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由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

第二百七十條 對被判處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由公安機關執行。執行期滿,應當由執行機關書面通知本人及其所在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

第二百七十一條 被判處罰金的罪犯,期滿不繳納的,人民法院應當強制繳納;如果由於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等原因繳納確實有困難的,經人民法院裁定,可以延期繳納、酌情減少或者免除。

第二百七十二條 沒收財產的判決,無論附加適用或者獨立適用,都由人民法院執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會同公安機關執行。

第二百七十三條 罪犯在服刑期間又犯罪的,或者發現了判決的時候所沒有發現的罪行,由執行機關移送人民檢察院處理。

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的罪犯,在執行期間確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現,應當依法予以減刑、假釋的時候;

由執行機關提出建議書,報請人民法院審核裁定,並將建議書副本抄送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意見。

第二百七十四條 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減刑、假釋的裁定不當,應當在收到裁定書副本後二十日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糾正意見。

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糾正意見後一個月以內重新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作出最終裁定。

第二百七十五條 監獄和其他執行機關在刑罰執行中,如果認為判決有錯誤或者罪犯提出申訴,應當轉請人民檢察院或者原判人民法院處理。

第二百七十六條 人民檢察院對執行機關執行刑罰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如果發現有違法的情況,應當通知執行機關糾正。

『肆』 現在死刑犯,注射死刑要給錢嗎

這個是不需要的,國家是有財政補貼的

注射死刑的費用為300人民幣,而這些費用均由國家承擔。同樣被執行槍決也是不用付錢的。

注射死刑中的葯物主要是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巴夫龍
PancuroniumBromide)和氯化鉀(PotassiumChlorideSolution)三個成分。這三個化學成分也並不是很昂貴,所以是不用家屬進行繳納。而執行槍決就更便宜了,現在一顆子彈也就幾毛錢,實際上如果一槍沒有把犯人弄死的話,多補上幾槍也不會給國家造成很大的損失.


至2015年世界上有55個國家實行死刑,而執行死刑的形式主要有槍決、絞刑、斬首、電刑、毒氣、石刑、以及注射等。中國是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正式採用葯物注射死刑的國家。而我國雲南昆明則是第一個實行注射死刑的城市。


文明,它是一個人的文明加上另一個人的文明。許許多多的小文明組建的一個和諧守法的社會,就像從一數起,一直數到無盡頭,從我做起,從我做起,點點的遵紀守法,滴滴的實踐文明,一直到生命的盡頭。


法律是對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更為重要的的是人內心的道德准則。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在此呼籲大家千萬不要行違法之事。

『伍』 死刑犯執行槍決時,需不需要通知家屬

執行死刑要不要通知家屬,看看死刑執行的程序和步驟就明白了
一死刑執行命令的簽發。
刑事訴訟法第210條第1款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判處和核準的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應當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根據這一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授權高級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中的有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判處的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和經高級人民法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都應當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最高人民法院授權高級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由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
二 執行死刑前的准備工作
原審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做好以下准備工作:
(1)確定執行死刑的日期與地點。執行死刑的下級人民法院接到執行死刑的命令以後,應首先確定執行死刑的具體日期及執行死刑的地點。刑事訴訟法第212條第3款規定:「死刑可以在刑場或者指定的羈押場所內執行。」
(2)通知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刑事訴訟法第212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
三 死刑執行的方法。
死刑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
四 死刑執行的過程
(1)對罪犯執行死刑前,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應當認真查問被告人姓名、性別、年齡、職業、籍貫、住址、基本犯罪事實及其他情況,並將本人同案卷中被告人照片相對照,以驗明正身;
(2)執行死刑,應依法進行,執行死刑應當公布,但不應示眾;
(3)對罪犯執行死刑後,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和人民檢察院的臨場監督人員,應當驗屍,有法醫的可由法醫協助驗屍,以保證死刑執行的有效性。同時,臨場書記員應當寫成筆錄。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執行死刑情況報告最高人民法院;
(4)執行死刑後,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罪犯家屬;
(5)執行死刑後,對罪犯身邊的遺物、遺款,除應扣除其在訴訟中確應支付的款項外,由羈押罪犯的看守所或者監獄清點後,交其家屬領收,並將收條移送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存放。
(6)執行死刑後,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對於死刑犯的遺書、遺言,應當及時進行審查,涉及財產繼承、債務清償、家事囑托等內容的,將遺書、遺言筆錄交給家屬,同時復制存卷備查;涉及案件線索等問題的,應當抄送有關機關;
(7)執行死刑後,應當通知罪犯家屬在限期內領取罪犯骨灰或屍體;過期不領的,由人民法院通知有關單位處理。對於死刑罪犯的骨灰或者屍體的處理情況,應當記錄在卷;
(8)對外國人執行死刑後,通知外國駐華使館、領事館的程序和時間,依照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於處理涉外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處

『陸』 死刑犯有反抗的么

行刑是由武警執行的。一隊武警負責押送,一隊負責行刑。從看守所到刑場專門武警押送,到達刑場後三人一組將犯人押送到槍決地點。反抗是沒有用的,已經被綁起來了。 然後後腦一槍,沒死再補槍,每個武警只開一槍,而且不能見到犯人的臉。開槍後立即轉身離開。 雖然這些人個個該死,但看到生命的結束還是很唏噓的。
死刑犯被一審宣判死刑,後可在10天內提出上訴。即使終審被判處死刑後,死刑執行的還需要得到最高法院的核准。以前電視上看到的公審大會。並不是宣判死刑,而是宣布其死刑已經得到最高法院的核准,然後押赴刑場,執行死刑。實際上在公審大會前已經向犯人宣布了死刑執行的命令。如果你仔細看的話,從前開公審大會的時候,凡是立即執行死刑的囚犯都是用繩子五花大綁的,而未判死刑的犯人通常只是帶手銬而已。
執行死刑前的准備工作,原審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做好以下准備工作:
1、確定執行死刑的日期與地點。執行死刑的下級人民法院接到執行死刑的命令以後,應首先確定執行死刑的具體日期及執行死刑的地點。刑事訴訟法第212條第3款規定,「死刑可以在刑場或者指定的羈押場所內執行。」
2、通知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刑事訴訟法第212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
死刑執行的過程 :
1、對罪犯執行死刑前,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應當認真查問被告人姓名、性別、年齡、職業、籍貫、住址、基本犯罪事實及其他情況,並將本人同案卷中被告人照片相對照,以驗明正身。
2、執行死刑,應依法進行,執行死刑應當公布,但不應示眾。
3、對罪犯執行死刑後,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和人民檢察院的臨場監督人員,應當驗屍,有法醫的可由法醫協助驗屍,以保證死刑執行的有效性。同時,臨場書記員應當寫成筆錄。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執行死刑情況報告最高人民法院。
4、執行死刑後,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罪犯家屬。
5、執行死刑後,對罪犯身邊的遺物、遺款,除應扣除其在訴訟中確應支付的款項外,由羈押罪犯的看守所或者監獄清點後,交其家屬領收,並將收條移送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存放。
6、執行死刑後,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對於死刑犯的遺書、遺言,應當及時進行審查,涉及財產繼承、債務清償、家事囑托等內容的,將遺書、遺言筆錄交給家屬,同時復制存卷備查,涉及案件線索等問題的,應當抄送有關機關。
7、執行死刑後,應當通知罪犯家屬在限期內領取罪犯骨灰或屍體;過期不領的,由人民法院通知有關單位處理。對於死刑罪犯的骨灰或者屍體的處理情況,應當記錄在卷。

『柒』 如何完善死刑執行程序

(一)明確死刑正當執行的基本原則

1、樹立死刑執行正當程序的理念

完善死刑執行程序,強調通過正當程序保障死刑犯的人權,應當強調理念先行。因為法律意識和程序理念的改革,或許恰恰就是控制死刑乃至廢除死刑的真正保障。正當程序是程序法的靈魂,是法律的心臟。死刑執行程序作為一種特殊的刑事程序,更需要貫徹正當程序的理念。如果我們能夠對以往的司法實踐進行冷靜地反省和總結,就不難發現一個基本的事實:大多數冤假錯案的產生並不是由於適用實體法不當,而恰恰是因為沒有嚴格遵守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因此,要樹立對法律正當程序的理念,最為重要的是立法、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能夠轉變落後的訴訟觀念,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對正當程序的信仰、對公民合法權益的尊重,自覺遵守法律程序。「只有如此才可以喚起社會公眾對國家實施刑事制裁措施的認同感,促使他們自覺承認和尊重法院、審判制度乃至國家法律制度的威信和權威,從而才能樹立對法律程序的普遍信仰。」[8]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刑事訴訟程序的獨立價值,體現在死刑案件中就是:通過正當程序控制死刑。

2、明確死刑正當執行的基本原則

首先明確死刑執行慎重性的原則。顯然,刑罰執行必須遵循嚴格性原則,即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決和裁定要一絲不苟地嚴格執行,不能有任何偏差。[9]但筆者認為,由於死刑的嚴厲性和不可逆轉性,在執行過程中只遵循嚴格性原則存在一定不妥之處。3對比之下,「慎重」一詞著重表示小心、重視,凡事要經過再三考慮以後才採取行動,更貼近死刑這一特殊的刑罰方式,體現「少殺、慎殺、嚴禁錯殺」的刑事政策;其次必須貫徹人道主義原則。人道主義原則在刑事訴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只有以人道主義為基礎,才會把人作為制度的終極目的,把對人的保護置於核心地位。在我國死刑廢除尚不具備成熟條件的情況下,只有規范死刑執行程序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人道主義精神,即是說死刑犯的生命在最終被執行前應當得到充分的珍惜和尊重,並在執行時死刑犯應當受到符合人道的執行方式和待遇,盡可能減輕死刑犯的痛苦。以人道主義原則指引死刑執行程序,在各個環節彰顯「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注重對人權的保護和人們內心情感的關懷體驗,這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亦是刑事訴訟活動追求的價值目標。

(二)完善死刑執行程序的立法以實現程序公正

1、執行主體的科學化

明確交付主體、指揮主體、實際執行主體。建議刑事訴訟法第212條第1款修改為:「死刑執行由司法行政機關在羈押場所內執行。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及同級人民檢察院應當到場監督執行。」人民法院不再作為具體執行死刑的主體,死刑執行主體應是具有行政權力的行政機關。人民法院擔負死刑執行的職能,既與其性質和職能不相符合,也使審判和執行出自一家不利監督,更使人民法院因擔負死刑執行的職能分散其人力、財力和物力,最終影響其審判質量的提高。將目前由人民法院擔負死刑執行的職能移交行政機關行使,使審判和執行相分離,使審判和執行互相監督,使法院集中精力提高審判質量。但可以保留人民法院作為死刑執行的交付主體和負責死刑的指揮主體。這樣可以使得死刑執行通過交接、指揮、監督銜接起來,並且人民法院指揮死刑執行若發現有暫停和停止執行死刑的情形,可以及時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死刑暫停執行。交付執行主要負責在死刑判決、核准死刑裁定以及執行死刑的命令做出後,向死刑執行機關移交罪犯及其相關判決、裁定等法律文書。而指揮執行主要由審判人員作出,其在對死刑犯驗明真身後,向其宣讀執行命令,詢問有無遺言、札記等,然後交付司法行政機關執行。

2、在死刑執行的時間和場所問題的完善

在司法實踐中,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一經生效,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就會立即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執行死刑的命令一般和死刑核準的裁定同時送達原審人民法院,原審人民法院應當在7日之內交付執行。這種做法過於匆促,為了保障死刑犯的最後救濟權,防止錯殺,可考慮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一個執行死刑命令的簽發期間。這個期間的長短,筆者認為以10天為宜。過短則不能夠保證死刑犯及其近親屬有足夠時間申請救濟的各種准備,過長則有違立即執行的含義。對於死刑執行的場所問題,筆者認為,死刑於監獄內執行更為合理,具有眾多優點:首先,監獄內執行可以天然的隔絕死刑與民眾的聯系,淡化死刑在大眾大腦中印象,從而逐步弱化民眾的死刑情懷和死刑心理,為逐步廢除死刑奠定製度基礎;其次,於監獄內執行,簡單方便,無須動用大量人員、車輛押解和警衛,可以節約司法成本;再次,結合死刑執行主體的改革,死刑於監獄內執行與司法行政機關負責死刑執行的職責更為銜接。

綜上,筆者建議,新刑訴法可做適當修改:一是應延長執行死刑的時間,將死刑執行的時間延長為10天。二是執行死刑與節假日的氣氛不相吻合,因此可以考慮在我國死刑執行時間上作出例外規定。在死刑執行場所上,應取消在刑場執行死刑的做法,死刑執行的場所應為監獄。

3、執行方式的人性化

首先,在死刑方式的選擇上,建議立法以注射方式為先,並盡可能全面開展注射執行死刑。推廣實施注射方法執行死刑,力求保障人權,做到行刑文明化。2001年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昆明召開全國法院採用注射方式執行死刑工作會議,要求全國各地人民法院推進注射方法執行死刑工作的開展,把中國的死刑執行工作推向更加文明、科學的新階段,樹立中國法律建設在世界的新形象。此外,去掉「等」字,因為死刑執行方法理應當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予以明確規定,其他司法機關,如最高人民法院無權對「等」字作出司法解釋,也無權對槍決、注射以外的其他死刑執行方法作出批准,而且「等」字容易被理解為還可以有其他死刑執行方法,可以人為地創設其他死刑執行方法。基於這些因素的考慮,應當在此次刑事訴訟法的修改中把死刑執行的方式修改為「死刑採用注射或槍決方法執行。」

其次,賦予死刑犯執行方式選擇權。為了充分保護死刑犯的人權,給予其基本的人道主義待遇,賦予其在法律規定的方式范圍中選擇死刑執行方法的權利,這不僅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必然要求,也是對被執行人人權和意志自由的尊重,同時還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因此,刑事訴訟法在修改時應在「死刑採用注射或槍決方法執行」之後明確「死刑犯可以在法律規定的方式范圍中選擇死刑執行方式。」關於死刑方式選擇的意見徵求、注射執行適用情形、注射過程等程序規定和使用的葯物的名稱、種類、數量、注射的部位和方式等技術規程則需要在相關的配套立法中進行明確規定。

4、增設關於死刑執行後被執行人屍體處理的相關規定

死刑犯雖然面臨被執行死刑,但他同樣是一個人,同樣擁有人之為人的基本權利,這不僅要體現在罪犯被執行死刑前,也更體現在被執行死刑後。無論是從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是從現代人權的角度,筆者認為,死刑犯應該擁有屍體的完整權、自身屍體的處分權以及屍體受益權。針對司法實踐中,一些死刑執行機關對罪犯執行後屍體的處置的不人道、不合法的做法,我國的刑事訴訟法應對這一法律空檔盡快作出規定,使死刑犯的應有合法權益在執行前後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10]加強和規范死刑犯的屍體使用,合理、合法地使用被執行人的屍體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為了統一世界各國對死刑犯屍體的合理使用,維護死刑犯的基本人權,國際刑法學協會第14屆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刑法與現代生物醫學技術問題的協議》,明確規定了屍體和屍體器官使用的具體原則和宗旨。筆者認為,此協議應當成為我國使用死刑犯屍體時的重要依據和參考,我國的刑事訴訟法應當按照該協議內容和精神對死刑犯的屍體處理問題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做到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權與滿足醫療事業需要兩者之間的合理結合。[11]同時在我國的刑事立法中就非法移植人體器官的犯罪行為規定專門的罪名,即非法移植人體器官罪。

5、賦予律師死刑執行程序的參與權

按照新刑訴法的規定,律師不能介入執行程序,這是不妥的,因為死刑犯在這個階段仍然處於羈押和法律無知狀態,自救能力弱,有理由繼續得到律師的幫助。根據聯合國《關於保護死刑犯權利的保障措施》第5條的規定「任何被懷疑或被控告犯了可判死罪的人有權在訴訟過程的每一階段取得適當法律援助」,人死不能復生,死刑執行程序直接關系著死刑犯的人身利益,因此,執行階段獲得律師的幫助更為重要。我國應當賦予律師的死刑執行程序參與權,這既是更好的維護死刑犯利益、監督執行程序的需要,也是保證訴訟程序構造的完整性,更好的體現程序正義的形式要求。

6、保障死刑犯的救濟權利

首先,充分保障死刑犯的申訴權。4具體程序可以為,原審人民法院接到死刑裁定核准之日起7日內,應當告知死刑犯及其近親屬有申請申訴的權利,並告知申請申訴權利的有效期限是自告知之日起10日內。對於死刑犯的申訴,人民法院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派出人員進行調查、核實。以保障死刑犯通過申訴程序得到最後的救助。此外,出於防止原審人民法院未告知該申訴權而導致死刑犯失去救濟機會的目的,還應設立最後的補救措施。即在實際交付執行前,由監督執行的檢察機關詢問其是否知曉該權利。因未被告知而導致未申請申訴的,則執行程序應停止,再賦予其10日內申請申訴的權利。

其次,充分保障死刑犯的會見權。建議在當前的刑事訴訟法第212條中增設一款:「執行死刑前,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執行的時間通知罪犯及其家屬。罪犯提出會見其近親屬或者其近親屬提出會見罪犯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對於死刑犯,法律要體現對其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對親情的撫慰,准許其在執行前與親屬見上「最後一面」,這是司法理性的內在要求。

(三)強化死刑執行程序的監督以保障程序公正

首先,強化檢察機關的監督。修改相關立法,強化檢察機關的執行監督權。執行監督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檢察機關的監督權對於死刑適用的限制以及人道精神的體現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建議刑訴法第212條第一款修改為「死刑命令簽發之日起,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進行法律監督,人民檢察院應當派駐監所的部門人員進行法律監督。」將「臨場監督」修改為「法律監督」,從而將檢察機關的死刑執行監督定位為全面監督。由監所部門承擔死刑執行監督可以使整個刑罰監督體系更加完整、協調,使得整個死刑執行體系變得圓滿協調和有章可循;其次,執行監督由監所部門承擔符合「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法律原則,與檢察工作中的執法迴避司法精神相吻合;最後,監所部門負責死刑執行監督更能保證死刑監督的質量和效果。此外,檢察人員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學習,以人性化的關懷付諸實踐,剔除「只要判決正確,執行只是形式問題、遲早問題」的觀點,要強化監督,防止監督工作走過場,更好的維護死刑犯的合法權益,讓罪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能夠充分體會到人格的尊嚴與人性的溫暖。[12]

(四)完善死刑赦免程序

1、明確死刑赦免啟動程序。國外一些國家的赦免程序一般都是採取自下而上的模式,即由犯罪人自己申請,由司法機關逐級上報,最終由赦免權人決定是否可以實施特赦。而從新中國次特赦之實踐看,我國的赦免程序則是採取自上而下的模式,或者由黨中央提出,或者由國務院提出,而犯罪人及其親屬或者有關司法機關則權提出赦免之請求。但隨著當代憲政制度的發展,公民權利自由日益受到國家重視,因此在赦免程序的內容中應當增加公民提請赦免的權利規定,在死刑赦免啟動程序中規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並行的模式。

2、明確死刑赦免的決定權主體和適用對象。死刑判決已經生效,任何對生效判決的改變都必須慎重。因此,對死刑赦免的決定權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死刑執行救濟程序適用的對象原則上應為一切經死刑復核程序核準的被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但在特殊時期,國家也可以通過立法將那些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和嚴重的軍人違反職責犯罪排除在可赦免的犯罪之外。

3、明確赦免適用的條件。對此有學者提出應借鑒美國的赦免條件。美國死刑赦免的條件可以作為我國死刑赦免的參照條件被告人因喪失心理能力、智力遲鈍等失去理智行為的能力是否有罪存在疑問檢察官明確地要求在犯有同樣罪行的同案犯中刑罰不平等或完全不相稱公眾認為該行為人無須執行死刑具有減輕情節,但司法過程中對此考慮不周行為人在等待執行死刑時改過自新從道德的角度看,死刑是不公正的審判不公正等等。「保留死刑,嚴格控制死刑」是我國的基本死刑政策,雖然目前我國還不能徹底廢除死刑,但應當逐步減少適用,凡可殺可不殺的,一律不殺。死刑赦免制度的構建,對於貫徹我國死刑政策意義重大,它通過個別化的調整,既體現了國家刑罰體系的剛柔相濟以及對人的生命關懷,同時也有利於國際司法合作,避免我國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的尷尬。

死刑執行程序是一個特別的刑罰執行程序,是最嚴厲的刑罰執行程序,因此,對其進行研究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從死刑執行程序的概述下手,繼而針對現實情況中我國死刑執行程序中的缺陷與不足尋找對策是完善死刑執行程序的途徑。筆者希望相關保障死刑犯的權利,促進死刑執行程序的完善的理論研究能夠對我國死刑執行程序的完善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捌』 刑事案件到檢察院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可以調解嗎

輕微的刑事案件可以,調解後對社會沒有違害性,到了檢杳院也是可以調解的。

刑事案件被退回到公安機關,是為了補充偵查。接下來人民檢察院會繼續審查案卷,准備移送起訴。

《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一十二條人民法院對自訴案件,可以進行調解;自訴人在宣告判決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訴。本法第二百一十條第三項規定的案件不適用調解。

人民法院審理自訴案件的期限,被告人被羈押的,適用本法第二百零八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未被羈押的,應當在受理後六個月以內宣判。

(8)刑事訴訟法212條第一款擴展閱讀

刑事案件調解制度

適用范圍:刑事案件分為自訴和公訴。自訴案件包括下列案件:

1、告訴才處理的案件(包括侮辱、誹謗;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虐待;侵佔四類);

2、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3、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訴法)第212條規定:「人民法院對自訴案件,可以進行調解;自訴人在宣告判決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訴。本法第二百一十條第三項規定的案件不適用調解。」

第二百一十條自訴案件包括下列案件:

(一)告訴才處理的案件;

(二)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三)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

因此,調解由人民法院主導,只對自訴案件中前兩項案件。

調解的後果:調解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製作刑事自訴案件調解書,由審判人員和書記員署名,並加蓋人民法院印章。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發生法律效力。調解沒有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簽收前當事人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判決。」

人民法院組織調解達成協議後,自訴案件以調解書形式結案,當事人在簽收前可以反悔,雙方簽收後即發生法律效力。

『玖』 關於死刑的執行方式

1996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212條第2款規定:死刑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1997年3月28日,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率先行動,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首次採用葯物注射的方法執行死刑。

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率先注射執行死刑實錄

東方網9月24日消息:中國將逐步以注射方法執行死刑的消息引起社會的廣泛反響,它標志著我國在嚴厲打擊刑事犯罪的同時,死刑執行制度正向文明化、人道化邁進,這充分展現了我國尊重人權、倡導文明執法的精神,是我國法制建設逐步健全和完善的具體體現。

我國首次用注射的方法執行死刑是在1997年

詳細內容看鏈接 是個新聞

熱點內容
看社會與法寫一篇小故事 發布:2025-02-06 06:33:11 瀏覽:312
王群司法局 發布:2025-02-06 06:19:40 瀏覽:429
婚姻法2018年 發布:2025-02-06 06:07:44 瀏覽:633
萬國道德會王鳳儀 發布:2025-02-06 05:53:42 瀏覽:270
2016三大訴訟法對比pdf 發布:2025-02-06 05:45:34 瀏覽:779
法官閣下21 發布:2025-02-06 05:42:42 瀏覽:501
司法審計費用 發布:2025-02-06 05:12:05 瀏覽:487
民法分論論文 發布:2025-02-06 05:00:30 瀏覽:983
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 發布:2025-02-06 05:00:26 瀏覽:402
社會與法我想要個家 發布:2025-02-06 04:46:44 瀏覽: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