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中的替他組織
⑴ 行政法中被授權組織和被委託組織的區別
授權是法律法規授權,委託是政府等行政機關委託:
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回是非政府組織,以自己名義答從事行政管理活動;受行政機關委託組織可以是行政機關(系統內委託),也可以是非政府組織(系統外委託),沒有法律授權,以委託方的行政機關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
另見行政訴訟法解釋第二十一條行政機關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情況下,授權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行使行政職權的,應當視為委託。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⑵ 行政法的分類
1、以行政法的作用為標准,行政法規范可分為下述三大類:
(1)關於行政組織的法律規范。這類規范又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有關行政機關的設置、編制、職權、職責、活動程序和方法的法律規范,其中職權、職責規范是行政組織法規范的核心。
再一部分是有關國家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雙方在錄用、培訓、考核、獎懲、晉升、調動中的權利(職權)、義務(職責)關系的法律規范。
(2)關於行政行為的法律規范,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雙方權利(職權)、義務(職責)關系的法律規范。這類規范數量最多,涉及面最廣。
(3)關於監督行政權的法律規范,即監督主體對行政權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最主要的有行政監察、行政審計、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等法律規范。這一類規范數量雖不是最多,但十分重要,是行政法律制度的重點之一。
2、以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范圍為標准,行政法可分為:
(1)一般行政法:是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行政法基本原則、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監督法、行政救濟法等。
一般行政法調整的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范圍廣,覆蓋面大,具有更多的共性,為所有行政主體所必須遵守。
(2)部門行政法:是對部門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經濟行政法、軍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民政行政法、衛生行政法等。在行政法學上,人們通常在行政法總論中研究一般行政法,而在行政法分論中研究部門行政法。
(2)行政法中的替他組織擴展閱讀:
行政法是規定國家行政主體的組織、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對行使行政職權的法制監督,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系統。
行政法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大部分:
(一)行政組織法;
(二)行政行為法;
(三)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
行政法的這三個部分分別調整著不同的行政關系:
行政組織法主要調整內部行政關系; 行政行為法,主要調整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主要調整行政法制監督關系。
補充定義:行政法是指調整行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以及對行政權進行規范和控制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⑶ 行政法中受委託組織主要是哪些
包括。
行政機關本身就是依法成立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
比如關於行政處罰的委託,有相應職權的機關,可以授權給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
這其中就包括了其他行政機關。
⑷ 行政法中有強制執行權的機關可否委託其他組織執行
強制執行權是不能隨意委託的,但強制執行中一些執行行為可以由版其他人完成,這體現權為代履行和有執行權的行政機關或法院可以請求相應的行政機關或法院協助執行。
行政訴訟法66條明確規定,法院作為強制執行的主體地位。是否可以委託,無法律規定。一般認為,法院可以根據案件情況要求相關單位組織予以協助,但不能委託其他組織強制執行。
⑸ 什麼是行政法中的被委託組織被委託組織的范圍,特徵及其法律地位如何
行政委託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將某項行政職能委託給某一機關、機構版、企事業單位、其權他社會組織辦理的行為。
行政委託具有以下特徵:
1.行政委託的委託人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其他非行政機關的委託不能稱為行政委託。
2.行政委託中的委託事項必須在行政機關的職權范圍內。
3.行政委託中被委託的對象可以是行政機關和行政機構,也可以是企事業單位或其他社會組織。
行政委託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1.委託的事項是有關群眾性、社會性的行政管理事務;
2.行政機關行使該項行政管理職權確實有困難,難以負擔;
3.委託的職權與職責影響較小或影響程度較輕;
4.被委託組織具備一定的條件。
被委託組織的法律地位
被委託的組織是指受國家行政機關的委託代為行使該行政機關某項行政職能的行政機關、企事 業單位或其他社會組織。
被委託的組織必須以委託的行政機關的名義在委託的職權范圍內行使行政職權,履行行政職責,後果(包括賠償和應訴)由委託的行政機關承擔。因此,被委託的組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⑹ 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法中的派出機構和派出機關是什麼下屬分別有哪些部門
按照我國抄行政法的基本原理襲,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可以依法設立下屬的行政組織,但是,兩者設立的下屬機構並非都是派出機構。一般來說,人民政府設立的下屬機構稱為派出機關,而人民政府工作部門設立的下屬機構才稱為派出機構。這在行政法中是有嚴格區分的。
在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中,派出機關主要有三類:省人民政府派出的行政公署,區人民政府派出的街道辦事處和縣人民政府派出的區公所。而派出機構則比較多,如公安局派出的派出所,工商局派出的工商所等等,不一而足。值得進一步指出的是,派出機關和派出機構在許多方面存在明顯區別:首先派出機關的職權范圍涉及到所轄區域的方方面面,而派出機構往往只涉及某一項行政職權;其次,在法律地位上兩者區別明顯,派出機關屬於行政主體,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而派出機構在沒有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情況下,沒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在行政訴訟中往往不能做被告。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區別,就不贅述。
⑺ 行政法中的行政主體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具體來說,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則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根據《行政法》,行政管理關系。即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等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行政相對人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形成的行政管理關系,是行政關系中的主要部分。行政主體的大量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政徵收、行政給付、行政裁決、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大部分都是以行政相對人為對象實施的,從而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產生行政關系。
⑻ 行政法中的社會組織是什麼
行政法中的其他社會組織,即行政組織系統以外的社會組織。其他社會組織是一個組合概念,其具體存在形態可以是企業單位、事業單位,也可以是社會團體或群眾性組織。
一般說來,行政職能必須由行政組織承擔並予以完成。為了使其他社會組織承擔行政職能的活動規范化和法制化,出現了法律、法規直接將行政職權授予某些其他社會組織的情形。獲得授權的其他社會組織便獲得行政主體資格,使行政主體的范圍得以擴大。通過法定授權,其他社會組織可以獲得行政主體資格,成為行政主體。
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可以通過行政授權成為行政主體的其他社會組織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
(1)行政性公司。行政性公司,是指以公司的構成要件而成立,從事經濟活動,同時又承擔
某方面或一部分行政職能的組織。
(2)根據授權從事一定行政職能活動的事業單位。
(3)根據授權從事一定行政職能的企業單位。
(4)被授予一定行政職權的社會團體、群眾性組織及其他社會組織。
⑼ 什麼是行政法中的被委託組織
行政復委託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自己制的職權范圍內,將某項行政職能委託給某一機關、機構、企事業單位、其他社會組織辦理的行為。 行政委託具有以下特徵: 1.行政委託的委託人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其他非行政機關的委託不能稱為行政委託。 2.行政委託中的委託事項必須在行政機關的職權范圍內。 3.行政委託中被委託的對象可以是行政機關和行政機構,也可以是企事業單位或其他社會組織。 行政委託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1.委託的事項是有關群眾性、社會性的行政管理事務; 2.行政機關行使該項行政管理職權確實有困難,難以負擔; 3.委託的職權與職責影響較小或影響程度較輕; 4.被委託組織具備一定的條件。 被委託組織的法律地位 被委託的組織是指受國家行政機關的委託代為行使該行政機關某項行政職能的行政機關、企事 業單位或其他社會組織。 被委託的組織必須以委託的行政機關的名義在委託的職權范圍內行使行政職權,履行行政職責,後果(包括賠償和應訴)由委託的行政機關承擔。因此,被委託的組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