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關系何時結束
1. 行政法的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權利活動和非權利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這種關系既應包括在行政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應包括因行政活動產生或引發的救濟或監督關系。
2. 引起行政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或消滅
(一)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
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是指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形成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除必須存在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和客體以及內容以外,還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
1、具有相應的行政法律關系賴以發生的法律根據,即有相應的行政法律規范的存在。沒有行政法律規范的確認和調整,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就無法確定,也就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關系。
2.具有導致行政法律關系發生的法律事實。沒有法律事實存在,即使有行政法律規范,也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事實就是由行政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行政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現象或事實,簡稱法律事實。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兩大類。 法律事件是指與當事人意志無關的那些法律事實,如人的出生、死亡,自然災害和意外事件等。法律行為是指當事人有意識的能產生相應法律後果的活動,如行政主體的治安管理處罰行為、行政相對方申請某種許可證的行為等。既可以是合法行為,也可以是違法行為。
(二)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
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就是指行政法律關系構成要素的變更。包括: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變更。主體的增加、減少或改變。
2.行政法律關系客體的變更。物、行為或精神財富的變更。
3.行政法律關系內容的變更。權利義務發生變化。
(三)行政法律關系的消滅
行政法律關系的消滅是指行政法律關系權利義務的消滅。包括:
1.一方或雙方當事人的消滅;
2.權利義務內容的消滅。原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已實現或為新的內容所代替。
3. 什麼是行政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權利活動和非權利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既包括在行政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應包括因行政活動產生或引發的救濟或監督關系。
其中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是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而客體則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1、行政法律關系是受法律調整或約束的一種社會關系。
2、行政法律關系是因行政活動產生或引發的各種社會關系。
3、行政法律關系是一種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3)行政法律關系何時結束擴展閱讀
行政法律關系特徵:
1、主體的恆定性與不可轉化性。即關系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是行政法律關系,而且在我國,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則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之間不能互為原被告。
2、主體資格的受限制性。在我國,只有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
3、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1)、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性質不完全相同。
(2)、主體雙方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4. 什麼是行政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經過行政法規范所調整,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政關系。
就行政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的關系來說,凡是涉及權利、義務的行政關系,都應當通過法律加以規范,這是行政法的一個基本要求。當然,行政關系不可能也不必要都轉化成行政法律關系。在現代行政管理過程中,因行政指導、行政建議、行政咨詢等形成的行政關系,固然產生於行政活動過程中,但由於其不具有權利、義務內容,故不宜上升為行政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由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內容等要素構成。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又稱行政法主體,指行政法權利(職權)、義務(職責)的承擔者。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由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構成。行政主體是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並對其後果承擔責任的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與行政主體對應的行政相對人可以是我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也可以是在我國境內的外國組織、外國人及無國籍人。
(2)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參加者的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行政法律關系客體的范圍十分廣泛,但可概括為如下三種:①物。指一定的物質財富,如土地、房屋、森林、交通工具等。②智力成果。指一定形式的智力成果,如著作、專利、發明等。③行為。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為一定目的的有意識的活動,如納稅、征地、交通肇事、打架斗毆等。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
(3)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
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行政法上的權利(職權)和義務(職責)。當然,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還包括引起法律關系變動的原因和事實等,但核心部分是權利(職權)和義務(職責)。
5. 當事人要求聽證,行政機關應多長時間舉行聽證
如果是當事人是因為行政處罰要求聽證的,行政處罰法並沒有明確規定時間,只是規定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 《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二條 行政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當事人不承擔行政機關組織聽證的費用。聽證依照以下程序組織:(一)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告知後三日內提出;(二)行政機關應當在聽證的七日前,通知當事人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三)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公開舉行;(四)聽證由行政機關指定的非本案調查人員主持;當事人認為主持人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權申請迴避;(五)當事人可以親自參加聽證,也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代理;(六)舉行聽證時,調查人員提出當事人違法的事實、證據和行政處罰建議;當事人有權進行申辯和質證;(七)聽證應當製作筆錄;筆錄應當交當事人審核無誤後簽字或者蓋章。當事人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有異議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規定執行。第四十三條 聽證結束後,行政機關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作出決定。
6. 行政法律關系的簡介
行政法律關系復概念可以從如下方面制解釋和理解:
1.行政法律關系是受法律調整或約束的一種社會關系。
2.行政法律關系是因行政活動產生或引發的各種社會關系。
3.行政法律關系是一種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不同於行政關系。行政關系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行政關系構成了行政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包括四類:第一類是行政管理關系;第二類是行政法制監督關系;第三類是行政救濟關系;第四類是內部行政關系。
行政關系是行政法調整的對象,而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法調整的結果。行政法並不對所有行政關系作出規定或調整,只調整其主要部分。因此,行政法律關系范圍比行政關系小,但內容層次較高。
7.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的什麼
行政法律關系 是國家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所
發生的由行政法規范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是法
律關系的一種
8. 在行政法學中,如何理解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消滅,請舉例說明
(一)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
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是指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形成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除必須存在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和客體以及內容以外,還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
1.具有相應的行政法律關系賴以發生的法律根據,即有相應的行政法律規范的存在。沒有行政法律規范的確認和調整,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就無法確定,也就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關系。2.具有導致行政法律關系發生的法律事實。沒有法律事實存在,即使有行政法律規范,也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事實就是由行政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行政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現象或事實,簡稱法律事實。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兩大類。
法律事件是指與當事人意志無關的那些法律事實,如人的出生、死亡,自然災害和意外事件等。法律行為是指當事人有意識的能產生相應法律後果的活動,如行政主體的治安管理處罰行為、行政相對方申請某種許可證的行為等。既可以是合法行為,也可以是違法行為。
(二)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
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就是指行政法律關系構成要素的變更。包括: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變更。主體的增加、減少或改變。
2.行政法律關系客體的變更。物、行為或精神財富的變更。
3.行政法律關系內容的變更。權利義務發生變化。
(三)行政法律關系的消滅
行政法律關系的消滅是指行政法律關系權利義務的消滅。包括:
1.一方或雙方當事人的消滅;
2.權利義務內容的消滅。原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已實現或為新的內容所代替。
9. 行政法律關系的概念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法律規范調整的因行政權力的設定、行使以及對行版政權力行使進行監督權而形成的,在行政權力主體與其他機關及行政相對人之間構成的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法對行政關系進行調整的結果,其范圍小於行政關系。
參見《中國大網路全書 法學卷》第5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