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監察委刑事訴訟法關系

監察委刑事訴訟法關系

發布時間: 2022-05-16 20:49:19

『壹』 監察委員會調查案件期間要不要適用刑事訴訟法

監察委調查期間遵循的監察法及其相關規定,只有將案件移交檢察院以後才依據刑事訴訟法。

『貳』 監察委由誰監督

事關政治體制改革全局的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近來牽動人心。尤其是已在徵求意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草案)》(下稱《監察法(草案)》),所引發的熱議與關注都遠在許多法律之上。

近日,中國法學行政法學研究會、中國政法大學國家監察與反腐敗研究中心聯合舉辦國家監察法立法座談會。多位專家對於如何規范和制約監察機關,保護被調查人員的合法權益等問題表示關注。

「很多人對於如何監督監察委非常關注。實際上,在《監察法(草案)》的立法過程中已經充分注意到了這一問題,通過一些制度上的設計,來確保監察委接受相應的制度和法律的約束與監督。」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教授說,「當然,在具體的規定上還有一些可以完善的空間。」

監察委員會將會成為一個怎樣的機構,由誰來監督,怎樣監督,是一個非常受關注的話題。

在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教授看來,在「規范反腐敗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行為,防止其濫用職權,保護被監察人員人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的立法目的方面,《監察法(草案)》作出了很大努力,為此設計和確立了一系列相應的規范、制度。

例如,對監察機關和監察人員行使職權實行全方位監督,包括人大監督、上級監察機關監督、民主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以及監察機關在工作中的自我監督。

監察機關履行職責、行使職權必須嚴格遵循程序,其內部問題線索處理、調查、審理等各部門之間須建立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

監察人員採取訊問、詢問、留置、搜查、調取、查封、扣押、勘驗檢查等調查措施時,均應出示證件,出具書面通知,由二人以上進行,形成筆錄或者報告、意見等書面材料,並由相關人員簽字蓋章。

留置應由監察機關領導人員集體研究決定,報上一級監察機關批准或備案(省級以下留置經批准,省級經備案);除有礙調查的,應24小時內通知被留置人所在單位或家屬;留置時間不得超過3個月,特殊情況延長不得超過3個月;被留置人的飲食、休息、醫療服務應予保障;對之訊問應合理安排時間和時長等。

嚴禁以威脅、引誘、欺騙及其他違法方式收集證據;嚴禁侮辱、打罵、虐待、體罰或者變相體罰被調查人;進行訊問、查封、扣押等應全過程錄音錄相等。

從上述規定中,不難看出監察委的自我監督在監察法中也得到體現。比如,對留置的全程錄音錄像,留置的時長,還有對審批許可權的嚴格掌握,都屬於自我監督,防止權力濫用的措施。

「另外,還可以考慮比照香港廉政公署,在監察委內部設立投訴委員會,接受包括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和社會公眾的投訴。投訴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可以包括社會各界人士,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學者等。」馬懷德說。

維護人的尊嚴應有共同規則

現有的制度設計充分體現了監督機關並非無人監督與無從監督。但是,專家們認為,仍有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的空間。

例如,人大究竟應當如何監督監察委,是當前引發熱議的問題。其中的兩個關鍵是,監察委是否需要向人大報告工作,以及人大是否有罷免監察委主任的權力。「監察委作為跟法院、檢察院、一級政府相類似的國家機構,應該向人大作報告。監察委員會由人大產生,向人大負責,接受人大監督是理所當然。」馬懷德說。

另外,多位學者主張,按照憲法的規定,各級人大有權罷免各級政府領導、法院院長、檢察長。在修改憲法時,也應當增加人大有權罷免監察委員會主任的條款。「修改憲法的程序較為特殊,目前需要抓緊研究修憲方案,例如是大修、中修還是小修的問題。」馬懷德解釋。

中央黨校教授王勇認為,憲法修改勢在必行。例如,要增加監察委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的規定。憲法當中的一些具體的條款也要修改,涉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規定中,應將與監察委相關的內容包含進去。

姜明安認為,《監察法(草案)》規定的某些控制權力、保障人權的措施較為抽象,不夠具體,這可能給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留下任意解釋、規避法律制約的空間。

例如,第41條規定監察機關對被留置人進行訊問應合理安排時間和時長。什麼是「合理時間」?是晚上11點以前,清晨7點以後,或者是晚上12點以前,凌晨5點以後?什麼是「合理時長」是一次訊問不得超過4小時,還是不得超過8小時?又如,第29條規定監察機關決定採取技術調查措施,應履行嚴格的批准手續。什麼是「嚴格的批准手續」?是應經本級監察機關負責人批准,還是應經上一級監察機關批准,或者是應經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批准?

「《監察法(草案)》目前規定不夠精細化,尚有一定的完善空間,需要以問題為導向進一步修改。」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應松年說。

此外,對於頗受關注的監察法與刑事訴訟法關系的問題,應松年指出,「適用銜接的關鍵問題在於,對人身自由、對人的尊嚴維護,這應該有一些共同的要求、共同的規則作為底線,不能突破。」

『叄』 有誰知道最新刑訴法都改了哪些嗎

一)調整檢察職能,為改革和完善國家監察體制提供了法律依據
(二)建構了缺席審判制度
(三)總結試點經驗,規定認罪認罰從寬程序和速裁程序
(四)完善律師制度的新措施
(五)刑訴法修改決定關於刑訴法與其他部門法相銜接的有關問題
一)調整檢察職能,為改革和完善國家監察體制提供了法律依據
刑訴法修改決定中,刪去原《刑事訴訟法》第18條規定的由人民檢察院管轄的「貪污賄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轉隸為國家監察委管轄。與此同時,為保障案件管轄的轉隸,對刑事訴訟法與國家監察法的銜接問題,刑訴法修改決定也作了詳細的規定。包括:
1.基本原則的銜接。《監察法》第4條規定了監察機關辦理職務犯罪案件,應當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執法部門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筆者認為,監察委在調查案件過程中,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執法部門處於相互配合、制約的關系,監察法、刑事訴訟法應當遵守刑事基本原則。
2.管轄銜接。《監察法》第11條規定監察委對涉嫌貪污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權力尋租、利益輸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費國家資財等職務犯罪進行監督、調查。
為了與《監察法》的內容相銜接,刑訴法修改決定第二項將原《刑事訴訟法》第18條修改為第19條,刪去由人民檢察院管轄的「貪污賄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轉隸為國家監察委管轄。
這兩類犯罪涉及刑法規定的六大類案件:(1)貪污賄賂犯罪;(2)濫用職權犯罪;(3)玩忽職守犯罪;(4)徇私舞弊犯罪;(5)重大責任事故犯罪;(6)公職人員的其他犯罪。
3.強制措施的銜接。強制措施的銜接主要涉及監察機關向檢察機關移送審查起訴案件中已經採取留置措施的案件。刑訴法修改決定第十二項規定:「對於監察機關移送起訴的已採取留置措施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對犯罪嫌疑人先行拘留,留置措施自動解除。人民檢察院應當在拘留後的十日以內作出是否逮捕、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決定。在特殊情況下,決定的時間可以延長一日至四日。人民檢察院決定採取強制措施的期間不計入審查起訴期限。」
4.審查起訴的銜接。為了跟《監察法》更好地銜接,刑訴法修改決定第十二項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於監察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依照本法和監察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審查。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需要補充核實的,應當退回監察機關補充調查,必要時可以自行補充偵查。」
《監察法》第47條對移送給檢察院的案件,其強制措施的適用以及審查起訴後的處理,規定如下:
一是對監察機關移送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依照《刑事訴訟法》對被調查人採取強制措施。
二是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犯罪事實巳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作出起訴決定。
三是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需要補充核實的,應當退回監察機關補充調查,必要時可以自行補充偵查。對於補充調查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內補充調查完畢。補充調查以二次為限。
四是人民檢察院對於有《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不起訴的情形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依法作出不起訴的決定。監察機關認為不起訴的決定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請復議。
5.證據的運用和要求的銜接。《監察法》第33條規定「監察機關在收集、固定、審查、運用證據時,應當與刑事審判關於證據的要求和標准相一致」,以及「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案件處置的依據」。
刑訴法修改決定第二十五項明確規定:對於貪污賄賂犯罪案件,以及需要及時進行審判,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的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境外,監察機關、公安機關移送起訴,人民檢察院認為犯罪事實巳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移送到人民檢察院的案件,其證據標准仍然是「犯罪事實巳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方能提起公訴。即調查終結、移送起訴、提起公訴和法庭裁判均適用統一的證明標准,司法機關必須遵守《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明標准來審查監察委提供的證據。
6.關於涉案財產的處置。《監察法》第46條明確規定關於涉嫌犯罪取得的財物處置,應當移送人民檢察院。刑訴法修改決定第十七項規定:「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應當同時對偵查中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解除查封、扣押、凍結。對被不起訴人需要給予行政處罰、處分或者需要沒收其違法所得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提出檢察意見,移送有關主管機關處理。有關主管機關應當將處理結果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

『肆』 刑訴法管轄權都是有哪些內容

《刑事訴訟法》中的管轄權的內容為立案管轄和審判管轄,其中立案管轄的機關為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和監察委。審判管轄又分為級別管轄、地域管轄和專屬管轄。如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二十五條
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審判更為適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六條
幾個同級人民法院都有權管轄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審判。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判。
第二十七條
上級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審判管轄不明的案件,也可以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將案件移送其他人民法院審判。

『伍』 監察委移送案件到檢察院的處理

法律分析:檢察院依照刑事訴訟法和監察法對案件進行審查並做出起訴或者不起訴的決定,必要時可以退回補充調查或者自行補充偵查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條 人民檢察院對於監察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依照本法和監察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審查。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需要補充核實的,應當退回監察機關補充調查,必要時可以自行補充偵查。

對於監察機關移送起訴的已採取留置措施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對犯罪嫌疑人先行拘留,留置措施自動解除。人民檢察院應當在拘留後的十日以內作出是否逮捕、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決定。在特殊情況下,決定的時間可以延長一日至四日。人民檢察院決定採取強制措施的期間不計入審查起訴期限。

『陸』 監察委和檢察院的關系是怎麼樣的

國家將檢察院反貪、反瀆和預防腐敗等科室拿出來,與紀檢委、監察局合署就是監察委。
監察委是由人民代表大會直接任命,從層次上看,是與一府兩院平級單位,直接對人大負責,其權力和地位都有提高,有更有效的獨立性。擺脫了以往紀檢監察是由司法機關、行政機關、黨委分頭處理的弊端。

檢察院其實是司法機關,它的職能是監督法律是否得到有效執行。檢察院內涵多個科室,其中有兩個科室與紀檢委只能有所重疊。這兩個部門是反貪局和反瀆職侵權局。檢察院這兩個部門行使的是國家賦予的檢察權,既必須由國家(人大機關)任命的檢察員來執行法律程序。它所能管轄的是法律明文規定的幾類罪名,有明確的定罪標准。檢察院一旦立案,那就是進入到司法程序,這真就有可能坐牢了,而且一旦被批捕,批捕的那一刻可以在審判定最後折抵刑期。

『柒』 我國的檢察院部門誰來監督檢察院、法院、公安局三者的關系如何

公檢來法屬於平行的機構源。
1、檢察院是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但沒有哪個專門的機關來監督檢察院;
2、要監督檢察院只有採取通用的監督方式,包括監督、紀檢監督和媒體監督;
3、公、檢、法三家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最高的是政法委,公檢法全部都要聽政法委的。
從司法角度看,主管刑事偵查與預審,檢察院主管批捕、提起公訴與提出抗訴,法院則主管審判業務。
如果單純的說監督,檢察機關是由監督的。
刑事訴訟中,機關為偵查機關,檢察院為公訴機關,法院是審判機關。當然,檢察院自偵的案件除外。
我國的檢察部門是實行上級監督下級的制度,法院的審判活動和機關的偵查活動受檢察院的監督。

『捌』 刑事訴訟與監察調查銜接,有什麼問題要明確

刑事訴訟與監察調查銜接,需要明確的問題:
一、監察材料是否可以全部作為刑事證據?
證據資格方面,《監察法》第33條第一款規定:「監察機關依照本法規定收集的物證、書證、證人證言、被調查人供述和辯解、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明確了監察委收集的證據可以在刑訴中直接作為證據。但該款並沒有明確:一是監察委收集的證據材料是指立案調查後依法收集的證據材料,還是也包括立案調查前收集的證據材料。從《監察法》的規定看,第38條賦予了監察委對監察對象的問題線索,可以採取初步核實的方式進行處置。第39條規定:「經過初步核實,對監察對象涉嫌職務違法犯罪,需要追究法律責任的,監察機關應當按照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辦理立案手續。」也就是說,監察委對監察問題的處理實際可以包括立案前的「核實」與立案後的「調查」兩個階段。
嚴格意義上,立案前的「核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立案後的「調查」,「核實」針對的是「監察對象」,調查針對的是「被調查人」,在「監察對象」身份下,因核實形成的材料不符合「證人證言」、「被調查人供述和辯解」的法定證據形式要求,當然不應當作為刑事證據使用;二是《監察法》第四章所規定的「監察許可權」中,還涉及第19條規定:「對可能發生職務違法的監察對象,監察機關按照管理許可權,可以直接或者委託有關機關、人員進行談話或者要求說明情況」,那麼,「進行談話」或者「要求說明情況」所形成的材料,特別是「委託有關機關、人員進行談話或者要求說明情況」所形成的記錄、材料等,是否可以作為刑事證據移送,需要進一步研究。
二、刑事訴訟中是否具有排除非法證據的可能?
《監察法》第33條第二款規定:「監察機關在收集、固定、審查、運用證據時,應當與刑事審判關於證據的要求和標准相一致。」明確了刑事訴訟中對監察委收集的證據應當以刑事審判關於證據的要求和標准進行考量。從正面理解,「與刑事審判關於證據的要求和標准相一致」當然也包括非法證據排除。
但是,這裡面可能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監察法》第33第三款規定「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案件處置的依據。」只是明確了「不得作為案件處置的依據」。此處的「案件處置」只是監察委的處置,並未涉及刑事訴訟;二是理論上非法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當然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但前提是要查明調查取證活動是否違法,或者說證明調查活動合法的責任在控方。但作為控方的檢察機關沒有對監察調查監督的權力,此次《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也沒有涉及現行《刑事訴訟法》第55條、第168條和第171條,即未賦予對監察人員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調查核實的權力,也未對「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的時候,必須查明」的內容中,查明「偵查活動是否合法」(第(五)項查明事項)進行修改, 檢察機關也就難以查明監察調查取證活動是否合法;對「認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也沒有明確人民檢察院「可以要求其(監察機關)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作出說明」的權力。由此,刑事訴訟中排除非法證據,其基礎條件似乎並不充分。
三、法庭審理時監察人員是否可能出庭作證?
《刑事訴訟法》第57條第一款規定:「在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的過程中,人民檢察院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證明。」如前所述,在檢察機關既無對監察調查監督權,刑事訴訟法修改也沒有涉及對監察調查活動「查明」權的情況下,法庭審理時對證據合法性的調查則可能會適用該條第二款的規定,即「現有證據材料不能證明證據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請人民法院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也可以要求出庭說明情況。經人民法院通知,有關人員應當出庭。」
在目前的討論中,有的建議應對《刑事訴訟法》第57條進行修改,即在法庭審理過程中,將監察人員(或調查人員)也納入必要時可以通知出庭說明情況的人員范疇。基於監察委對職務犯罪調查權實質類同於偵查權,但調查權又不等於偵查權的前提,將監察人員納入《刑事訴訟法》第57條第二款中,確有必要。另一方面,在已公布的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並未對此涉及的情況下,該條款中的「其他人員」其實也可以將監察人員包含其中。因為,按照「出庭說明情況」及《刑事訴訟法》第187條第二款:「人民警察就其執行職務時目擊的犯罪情況作為證人出庭作證,適用前款規定。」的內涵,監察人員的出庭更主要是證人而非監察人員的身份。
四、是否有權要求監察委提供或調取其證據?
《刑事訴訟法》第171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法庭審判所必需的證據材料」,第39條規定:「辯護人認為在偵查、審查起訴期間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收集的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或罪輕的證據材料未提交的,有權申請人民檢察院、法院調取。」也就是說,對於公安機關偵查的案件,檢察機關有權要求其提供證據,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辯護人申請調取其證據材料。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無論是依職權還是依申請,檢察機關或人民法院調取證據的情況也為數不少。目前的《監察法》中,第40條規定了「監察機關對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案件,應當進行調查,收集被調查人有無違法犯罪以及情節輕重的證據,查明違法犯罪事實,形成相互印證、完整穩定的證據鏈。」雖然第45條第(四)項也要求「對涉嫌職務犯罪的,監察機關經調查認為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製作起訴意見書,連同案卷材料、證據一並移送人民檢察院依法審查、提起公訴」,但基於現實的考量,未完全移送特別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材料的情況完全有可能發生。在刑事訴訟法修改沒有涉及這個問題的情況下,檢察機關的「要求提供」和檢察機關、人民法院依申請調取,都可能會遭遇法律上的障礙。
與調取證據材料相關的是同步錄音錄像問題。《監察法》第41條第二款規定了「調查人員進行訊問以及搜查、查封、扣押等重要取證工作,應當對全過程進行錄音錄像,留存備查。」即《監察法》對監察委形成的錄音錄像規定了,一是留存(——不移送);二是備查。此處的關鍵在於「備查」二字,包括是否屬於可以調取的證據材料,以及公訴人是否可以依《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定(試行)》第446條和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01條規定,要求法庭播放訊問錄音、錄像等,有待實踐中進一步細化。

五、補充調查期間辯護人是否擁有完整辯護權?
刑事訴訟中,特別是審查起訴開始,辯護人擁有三項基礎權利,即閱卷權、會見權和調查取證權。這三項權利的核心都和證據相關。從《監察法》和《刑事訴訟法》規定看,職務犯罪在調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後,律師即可以辯護人的身份全面介入,並行使各項辯護權利,這沒有什麼問題。
問題的關鍵在於,《監察法》第47條第三款規定:「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需要補充核實的,應當退回監察機關補充調查,必要時可以自行補充偵查。對於補充調查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內補充調查完畢。補充調查以二次為限。」目前公布的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也對檢察機關審查職務犯罪案件需要補充核實的,「應當退回監察機關補充調查,必要時可以自行補充偵查。」的原則進行了強調。從過去職務犯罪的訴訟進程看,補充偵查幾乎就是一個常態,加之監察機關在職務犯罪調查方面知識、技能的欠缺,可以預測今後一段時間內,職務犯罪的退回補充調查比例不小。這就涉及到辯護人權利如何行使的問題。
已經十分明確的是,監察委調查期間,律師不得以辯護人的身份介入。那麼,補充調查也是一種特殊狀態下的監察委調查,已經參與到檢察機關審查起訴階段的辯護人,能否全面行使《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權利——比如根據第37條的規定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核實有關證據?特別是在補充調查針對漏罪或發現新罪的情況下,此罪的辯護權能否及於漏罪、新罪?另一方面,因為補充調查是職務犯罪案件進入刑事訴訟程序後的一種特定程序,審查的主體,尤其是對犯罪嫌疑人決定適用逮捕措施的主體都是檢察機關,在此期間限制辯護權利實質是剝奪了犯罪嫌疑人的辯護權,必然與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產生沖突,等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困惑與疑問。

『玖』 監察委移交批捕要偵查嗎

法律分析:監察委移送檢察院批捕後還是需要繼續偵查的,在我國監察委員會不是偵查機關,也不是司法機關,監察委員會自己沒有啟動刑事訴訟的這種權利的。監察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職責不一樣,監察機關主要是偵察我國的反腐敗案件。監察委辦案也適用於刑事訴訟法的約束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

第十八條?監察機關行使監督、調查職權,有權依法向有關單位和個人了解情況,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監督、調查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應當保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隱匿或者毀滅證據。

第十九條?對可能發生職務違法的監察對象,監察機關按照管理許可權,可以直接或者委託有關機關、人員進行談話或者要求說明情況。

第二十條?在調查過程中,對涉嫌職務違法的被調查人,監察機關可以要求其就涉嫌違法行為作出陳述,必要時向被調查人出具書面通知。

對涉嫌貪污賄賂、失職瀆職等職務犯罪的被調查人,監察機關可以進行訊問,要求其如實供述涉嫌犯罪的情況。

其實,監察委員會的工作相對來說是比較獨立和集中的,但是監察委員會也沒有資格直接越過人民檢察院就提起訴訟的。由於監察委員會的權力其實是比較大的,特別是最新的憲法也賦予了監察委員會更加明確的定位,相對來說,我國現行法律制度當中,對監察委員會的辦案程序缺乏嚴格的立法約束的。

熱點內容
讓法治成為全民的信仰 發布:2025-02-06 00:55:22 瀏覽:695
我怎麼看新的勞動法 發布:2025-02-06 00:55:14 瀏覽:668
行政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發布:2025-02-06 00:54:32 瀏覽:905
初級會計經濟法模擬題 發布:2025-02-06 00:40:59 瀏覽:822
海商法調整的船舶 發布:2025-02-06 00:40:22 瀏覽:638
刑法終審權 發布:2025-02-06 00:36:28 瀏覽:312
醫院執行勞動法情況 發布:2025-02-05 23:48:01 瀏覽:782
道德的歸宿 發布:2025-02-05 23:12:09 瀏覽:513
三部民法典 發布:2025-02-05 23:07:01 瀏覽:263
2016商法答案 發布:2025-02-05 22:24:37 瀏覽: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