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事訴訟法152條
① 論述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
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指由刑事訴訟法明文規定[屬於刑事訴訟法的基本法律規范],貫穿於刑事訴訟全過程或主要訴訟階段,體現刑事訴訟活動基本規律,公/檢/法和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都必須遵守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原則。
一、共有[一般]原則[7項]: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2.依靠群眾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第43條/第63條/第84條];
3.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
4.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
5.各民族公民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刑事訴訟法第9條]。
(1)公檢法機關負有保障義務:
A.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B.只規定為其翻譯/未規定必須為其聘請翻譯。
(2)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
A.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
B.應當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其他文件。
【提示】當地通用語言文字指在當地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行使權力/履行義務時正式使用語言文字。
6.審判公開原則[審判公開制度]: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刑事訴訟法第11條]。
「本法另有規定」是指:
(1)[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1款]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2)[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1款]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3)[刑事訴訟法第274條]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18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A.兩類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的代表/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
B.必須同時符合兩個條件:經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提示1】公開審判的核心在於是否允許公民旁聽/是否允許媒體報道。
【提示2】原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2款規定「十四歲以上不滿十六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十六歲以上不滿十八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根據新修訂刑事訴訟法規定:
①被告人不滿18周歲的案件均不公開審理;
②但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但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A.經未成年被告人同意;
B.經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7.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原則。
二、刑事訴訟法特有原則[9項]:
1.職權原則(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原則);
2.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基礎],互相配合[關鍵],互相制約原則[目的]原則:指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刑事訴訟法第7條]。
3.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
5.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審判〔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6.具有[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
7.追究外國人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原則[刑事訴訟法第16條/刑法第11條/《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第14條/《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第114條/《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320條-324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13條-224條/《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於處理涉外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A.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
B.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8.刑事司法協助原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刑事訴訟法》第17條/《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13條、第239-350條/《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舊)第437-460條/《高法解釋》第325-326條]。
(1)刑事司法協助的主體:
A.我國人民法院和外國法院;
B.我國人民檢察院以和外國檢察機關;
C.我國公安機關和外國警察機關。
(2)刑事司法協助的依據[3個]:
A.我國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協定[雙邊協議];
B.我國參加的載有司法協助內容的國際條約;
C.國際公認的互惠原則。
(3)狹義刑事司法協助是指與審判有關的刑事司法協助[代為送達司法文書/代為調查取證]/廣義刑事司法協助還包括引渡/我國刑事司法協助不包括裁判的相互承認與執行。
三、刑事訴訟基本制度:
1.兩審終審制:
(1)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刑事訴訟法第10條];
(2)兩審終審制度例外情形:
A.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
B.死刑案件的核准程序。
2.人民陪審員制: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刑事訴訟法第13條/第178條/第208條]。
② 刑訴法解釋第152條第2款是什麼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復適用《中華制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百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對可能因被告人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附帶民事判決難以執行的案件,根據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的申請,可以裁定採取保全措施,查封、扣押或者凍結被告人的財產;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未提出申請的,必要時,人民法院也可以採取保全措施。
【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前,向被保全財產所在地、被申請人居住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採取保全措施。申請人在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後十五日內未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至第一百零五條的有關規定,但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一條第三款的規定除外。
③ 技術偵查措施的范圍
法律分析: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的規定,能夠行使技術偵查措施的主體為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技術偵查措施適用的范圍為以下案件:
1、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案件;
2、重大的貪污、賄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職權實施的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犯罪案件;
3、追捕被通緝或者批准、決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案件。
法律依據:《刑事訴訟司法》 第一百五十二條技術偵查措施的實施要求
採取技術偵查措施,必須嚴格按照批準的措施種類、適用對象和期限執行。偵查人員對採取技術偵查措施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應當保密;對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與案件無關的材料,必須及時銷毀。
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材料,只能用於對犯罪的偵查、起訴和審判,不得用於其他用途。
公安機關依法採取技術偵查措施,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並對有關情況予以保密。
④ 新刑事訴訟法新在哪裡
1.第2條,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刑事訴訟法
2.第33條--37條被告或嫌疑人委託辯護人及辯專護律師有新的權利.
3.第62條,證屬人作證的保護措施.
4.第83條,兩種犯罪拘留後可不通知家屬.
5.第142條,可以凍結債券,股票,基金.
6.第148--152條,技術偵查措施.
7.第165條,拘留的期限延長了.
8.第188條,證人拒絕作證可訓誡或拘留
9.第202條,214條,232條,一審二審及簡易程序延長期限.
10.第271條,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
11.第277條,當事人和解的公訴程序.
12.第280條,逃匿,死亡嫌疑人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
13.第284條,精神病人的強制醫療程序.
⑤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
因申訴而重新審判的情形
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回人、近親屬的申訴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判: (一)有新的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 (二)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不充分、依法應當予以排除,或者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的; (三)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四)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五)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的時候,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⑥ 未成年致人死亡怎麼判
未成年人致人死亡怎麼判,需要視情況而定。如果是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根據《刑法》的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如果是故意殺人致人死亡,依據《刑法》的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由於是未成年人,我國法律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而且,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
綜上所述,即便是未成年人,若是導致他人死亡的,仍需承擔法律責任。而且,不管是因何導致死亡的,最高刑罰都將會是死刑。但也恰恰因為是未成年人,所以不適用適用。因此,未成年致人死亡的,通常會面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⑦ 貪污罪根據刑事訴訟法152條判刑多少年
該條不涉及量刑問題
量刑依據的是《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條,對犯貪污罪的,根據情節輕重,分別依照下列規定處罰:
(一)貪污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較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二)貪污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三)貪污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數額特別巨大,並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對多次貪污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貪污數額處罰。
犯第一款罪,在提起公訴前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真誠悔罪、積極退贓,避免、減少損害結果的發生,有第一項規定情形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有第二項、第三項規定情形的,可以從輕處罰。
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項規定情形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後,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