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解釋講座

民事訴訟法解釋講座

發布時間: 2022-05-20 06:57:51

1. 在電腦上寫論文的時候,有一個標點符號自動的不停的出現在Microsoft 上面,為什麼會這樣

你筆記本鍵盤卡壞啦,找專人拆開清理下就好啦!我同學電腦也出現過這種情況。
寫作文標點符號算字數
論文寫作中常見標點符號用法40問來源:xsk 作者:fengyefy 時間:2008-01-16 點擊: [19]
1.小圓點兒的句號(.)與小圓圈的句號(。)有什麼不同?

小圓點的句號與小圓圈的句號都能用來表示陳述句末尾的停頓。但小圓圈的句號是句號的基本形式,小圓點的句號只是句號的補充形式。小圓點的句號主要用在科技文獻及外語文獻中,以避免句號同字母o及數字0相混。

2.「但是」之前可否用句號?

用於「雖然……但是……」「只管……但是……」兩種句式中的時候,「但是」之前不能用句號。其他情況下,可以用句號,也可以不用句號,視具體情況而定。例如:

(1)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但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

(2)文化大革命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階段,總要總結,但是不必匆忙去做。(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3.選擇問句怎樣用問號?

一般的情況是,選擇項之間用逗號,問號用在最後一個選擇項之後。例如:

(1)是那個年代更適合我們,還是我們在那個年齡上更快樂?(《為卡爾文瘋狂》第44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

如果選擇項比較短,選擇項之間的停頓也比較短甚至沒有停頓,選擇項之間也可以不用逗號,只在句末用問號。例如:

(1)你是走還是留?

(2)他是小王的哥哥還是弟弟?

如果要強調每個選擇項的獨立性,可以在每個選擇項後都用問號,這時這幾個選擇項構成一個句群。例如:

(1)還是歷來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魯迅《狂人日記》)

4.用問號應該注意什麼?

第一,有疑問詞的句子不一定都用問號。疑問詞也可以用在非疑問句中,所以不能單憑有無疑問詞來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疑問句,該不該用問號。下面的句子雖有疑問詞,但不是疑問句,所以不用問號:

(l)我不知道這件事是誰做的,但我猜做這件事的人一定對我們的情況比較熟悉。

(2)你告訴他我們這里都有什麼規矩。

第二,倒裝句中,問號應該放在全句的末尾。例如:

(1)明天放假嗎,張老師?

下句中的問號用錯了:

(1)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因受賄被判處死刑並伏法後,人們關注著檢察機關對那些給胡長清行賄的人將如何處置?(《檢察日報》2000年6月23日1版)

5.問號和嘆號是否可以並用?

問號和嘆號是兩種不同的標點,問號表示疑問,嘆號表示感嘆,各有各的作用,從原則上說不宜並用。但語言中的疑問和感嘆有時有交叉,於是就產生了問號和嘆號的並用。疑問和感嘆兩種語氣的交叉主要出現在兩種情況中:

帶有強烈感情的反問句。例如:

(l)「什麼?」男人強烈抗議道,「你以為我會隨便退出娛樂圈嗎?!」(《南方周末》2000年3月17日18版)

帶有驚異語氣的疑問句。例如:

(1)周朴園:魯大海,你現在沒有資格和我說話——礦上已經把你開除了。

魯大海:開除了!?(曹禺《雷雨》

超出這兩種情況,就不宜並用問號和嘆號。

問號和嘆號的並用式有人寫做「?!」,也有人寫做「!?」。從規范化的角度說,最好能統一起來。因為這種並用出現在反問句和疑問句的末尾,問多於嘆,所以專家們建議採用「?!」式。這種由兩個符號組成的並用式是一個整體,所以在書面上只能佔一個字的位置,而不能占兩個字的位置。

6.標題的末尾該不該用句末點號?

標題位於文章之首,或段落的前面,一般只有一句話,它並不處在句群中,不存在句與句之間的停頓問題,所以,單純從停頓的角度看,標題的末尾完全可以不用句末點號。但如果這個句末點號與語義的表達息息相關,不用句末點號就會產生歧義,妨礙讀者理解,就得用上句末點號。例如:

(l)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已之所欲,施之於人?(《語文建設》2000年第6期)

(2)大幅面列印到頭了?(《北京青年報》2000年6月21日46版)

(3)今年太陽曬不得?(《報刊文摘》2000年4月6日2版)

這三個標題,如果末尾不加問號,就表達一種與作者的原意完全相反的意思。

7.公式、表格的末尾用不用句末點號?

標點符號是幫助文字記錄語言的一套符號,在數理化等自然科學中,遇到公式時,如果這個公式可以用語言讀出來,我們就可以按照《標點符號用法》的規定使用標點符號,不同的是常常選用小圓點的句號。例如:如果A>B,B>C,那麼A>C.

在表格中,如果只有數字、單詞,末尾不用標點;如果有句子,就應該和一般文句一樣使用標點。

8.並列的引語之間要不要用頓號?

從理論上說,並列的引語之間有停頓,應該用頓號,但是由於各引語已經加了引號,看起來很醒目,不會造成混淆,所以,可以不用頓號。有人願意用,不能算錯,但是以不用為好。例如:

(1)他說話喜歡用「多」「真」「大」「挺」等詞強調語氣。

同理,並列的書名之間也以不用頓號為佳。例如:

(1)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並列的括弧之間也最好不用頓號。例如:

(1)例(l)(2)(3)都是錯誤的說法。

9.連詞前面可否用頓號?

用連詞連接的詞語,中間無停頓時不用點號分隔。例如:「你或者小王來都行。」有停頓時,一般用逗號而不用頓號。下面例句中的頓號都用錯了:

(1)一本書少則數萬字,多則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字。

(2)如果那天下雨、或者我另外有事,我就不能赴你的約會。

例(l)的頓號可刪去,例(2)的頓號可改為逗號。

10.並列詞語之間用逗號還是用頓號?

並列詞語間如果沒有停頓,就既不用逗號,也不用頓號。例如「他的父母很愛他」,「父」「母」之間就不必用頓號或逗號。類似的例子還有「(公安)幹警」「中小(學生)」「(解放軍)指戰(員)」

如果並列詞語之間有停頓,一般用頓號表示,有時也可以用逗號表示。如果停頓比較長,就用逗號,停頓比較短,則用頓號。停頓的長短寫文章的人可以自由選擇。一般地說,並列詞語作主語和賓語時,中間用頓號或逗號的都很常見;作定語時,中間用頓號的多一些;作狀語時,中間用頓號,很少用逗號。

如果並列短語是多層次的,就要用頓號表示較低層次的停頓,用逗號表示較高層次的停頓。例如:

(l)最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擴大,人口的猛增,生活質量的變化、提高,城市和鄉村的垃圾不斷增加,垃圾處理成為困擾全球的嚴重問題之一。

(2)上海的越劇、滬劇、淮劇,安徽的黃梅戲,河南的豫劇,她都能來上幾段。

11.分項列舉時,各項之間為什麼有時用逗號,有時用分號,有時用句號?

分項列舉時,如果各項結構都較為簡單,各項之間的停頓比較短,那麼各項之間可以用逗號。例如:

(1)根據我們的最有功績的文學老師的說法,有如下性質的語言是文學上最好的語言:(一)明確,(二)樸素,(三)簡潔,(四)音樂性,(五)和現實生活有密切聯系。

如果要使各分項的性質顯得突出,或者各項結構比較復雜,需要用不同的標點符號區分結構,那麼各項之間可以用分號。例如:

(1)該文介紹了北京市語言學會和中國人民大學對外語言文化學院聯合舉辦的《計算語言學系列講座》的主要內容。即:一、計算語言學產生的背景——計算機和語言學發展的需要;二、中文信息處理、計算機自動分詞與計算語言學;三、計算語言學的發展和實踐證明傳統語法的許多結論是正確的,仍具有生命力;四、面對計算語言學的挑戰,現代漢語研究中應注意的思想和原則。(《語言文字應用》1999年第2期第103頁)

但如果要強調各分項的相對獨立性,那麼每一項也可以視為一個獨立的句子,這時各項之間可以用句號。例如:

(1)這里對於隱喻詞語的釋義就有三種方式:l.【暗淡】先解釋字面意義,再用符號標出隱喻用法的例句。2.【縮水】只有字面意義,沒有關於隱喻用法的標示或說明。3.【黑暗】先解釋字面意義,對於隱喻用法專設獨立義項加以解釋。(《語文建設》且999年第1期第29頁)

如果有的分項中已經使用了句號,那麼各分項之間就不能用逗號或分號,而只能用句號,因為逗號和分號表示的停頓小於句號,不能用逗號或分號來管句號。

12.句中能不能不用逗號徑直用分號?

逗號、分號雖同為句內點號,但停頓的時間有長短之分,一般情況下,應該先用停頓時間短的逗號,再用停頓時間長的分號,不能亂了秩序。下面的例句應把分號改為逗號:

(1)當前要注意解決新聞不新的問題;針對性不強的問題;缺乏准確性的問題。

只有當分項列舉時,為使列舉的各項突出,才用分號。

13.冒號的提示範圍有多大?

一般說來,冒號用在句子內部,它的提示範圍到一個句子完了為止。但是,它的提示範圍有時也可以超出一個句子,管到幾個句子,甚至是幾個段落或成篇的文字。如人們寫信時在開頭收信人的稱呼後用的冒號,又如講話稿一般在開頭寫「同志們:」「朋友們:」「同學們:」等。這種情況多出現在會議紀要、工作計劃、演說詞等中。

14.同一個句子中能否有兩個冒號?

在同一個句子中,一般只能用一個冒號,不能用兩個,否則便會面目不清。下面的例句中,第一個冒號應該改為逗號:

(1)我向大家保證:今後我一定做到三件事:第一,不遲到;第二,上課不說話;第三,按時完成作業。

15.在「某某說」的後面如何使用點號?

這要根據「某某說」的位置而定。

如果「某某說」在引語前,它後面一般用冒號,也有人用逗號。例如:

(1)同伴讓我一起去看看,我心情黯淡地說:「算了,不看了,你們去吧。」(《中華散文》1999年第2期第5頁)

(2)我說道,「爸爸,你走吧。」(朱自清《背影》)

如果「某某說」在引語後,它後面要用句號。例如: (1)「讓大家笑笑,有什麼不好?我又不少了些什麼。」他說。(《中華散文》1999年第2期第28頁)

如果「某某說」在引語中間,它前後的引語是一個人的話,它後面要用逗號。例如:

(1)「他不信,」砌成檯子的全體石塊一齊說,「馬上給他看看,把他扔下去!」(葉聖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如果「某某說」後面不是直接引語,而是轉述「某某」話的大意,「某某說」的後面一般用逗號。例如:

(1)女朋友去看了回來報告說,最喜歡那套短打緊身的懸短花色皮衣,很孩子氣的。(《南方周末》2000年3月17日18版)

16.直接引語與間接引語混合使用時,如何使用引號?

直接引語是直接引用的話,也就是把別人的話或現成的語句照原樣錄下來。為了跟作者本人的話區別開來,直接引語要加引號。間接引語是把別人的觀點用自己的話轉述出來,仍是作者本人的話語,所以不必用引號。當我們引用別人的話,一半是直接引用,一半是間接引用的時候,仍是直接引用的部分用引號,間接引用的部分不用引號。例如:

(1)他指出,科學是沒有地區性局限的,「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是現代科學和現代技術,以及形成這種科學技術的哲學思想」。(《標點符號用法解說》52頁,語文出版社1990年)

17.連續引用一篇文章的幾個段落時,如何使用引號?

連續引用一篇文章的幾個段落時,一般要在引文的每個自然段的開頭加上前引號,而只在引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的結尾才使用後引號。

18.引文末尾的標點放在引號之內,還是放在引號之外?

如果引者是把引語作為完整獨立的話來用,那麼為了保持引語的完整獨立性,末尾的標點應該放在引號之內。例如:

(1)總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記住:「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吳晗《說謙虛》)

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語作為自己的話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麼末尾不能有標點,標點必須放在引號外面。例如:

(1)從火車上遙望泰山,幾十年來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話來,就覺得過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傳統一筆債似的。(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引語末尾的標點如果是問號或嘆號,那麼即使作為作者的話的一部分,一般也要予以保留。

19.什麼是句內括弧,什麼是句外括弧?

句內括弧只是注釋句子里的某些詞語的,必須緊貼著所注釋的詞語,例如:

(1)國外在偵查犯罪時,就是將語言特徵(包括口語和書面語特徵)作為查緝罪犯的一個重要條件,並設專門人員進行這方面的研究。(《語文建設》1991年第6期第37頁)

句外括弧是注釋整個句子的,要放在整個句子之外,位於句末點號之後。例如:

(l)果戈理作《巡按使》,使演員直接對看客道:「你們笑自已!」(奇怪的是中國的譯本,卻將這極要的一句刪去了。)(魯迅《答<戲>周刊編者信》)

20.括弧內部如何使用標點?

就句內括弧說,語句內部可以使用各種標點符號,但是語句末尾不能有句號(問號、嘆號例外),哪怕它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例如:

(1)我先看那後記(我讀魯迅先生的書,一向是這么讀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開了:書沒有切邊。(阿累《一面》)

就句外括弧說,它的內部如果是完整的句子,那麼句子末尾可以用句號或問號、嘆號。例如:

(1)一點事情都還沒有辦成,就讓我這樣破費,你說這有多刻薄;要是我這個人有點才能的話,這對整個國家又是多麼刻薄!(我要感激地說,現在我的發明總算被接受啦,而且還應用得不錯呢。)(狄更斯《窮人的權利》)

21.標明補充說明的語句用括弧還是破折號?

破折號和括弧都有標明補充說明的語句的作用,但是破折號標明的補充說明性語句是正文的一部分,比較重要,需要讀出來,而括弧標明的補充說明性語句不是正文,一般可以不讀出來。作者可以根據表達的需要選擇用破折號還是用括弧。

22.破折號的前後需不需用標點符號?

在表示話題或談話對象突然轉變,或語意有所躍進的時候,破折號的前面常常用個句末點號,用以表示破折號前面的話語和意思的完整性與獨立性。例如:

(1)過了一會兒,又聽見一個說:「怎麼,你們都走啦?難得來一趟,自由自在地洗個澡,也不多玩一會兒。——哎呀!我的衣裳哪兒去了?誰瞧見我的衣裳啦?」(《牛郎織女》)

(2)林先生猛地抬起頭來,正和那老婆子打一個照面,想躲也躲避不及,只好走上前去招呼她道:「朱三太,出來買過年東西么?請到裡面去坐坐。——阿秀,來扶朱三太。」(茅盾《林家鋪子》)

(3)嘿,幾十層樓的高房子、兩層樓的汽車,各種各樣好看的好用的外國東西……老鄉!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見識一下啊!——做滿三年,以後賺的錢就歸你啦!我們是同鄉,有交情。——交給我帶去,有什麼三差兩錯,我還能回家鄉嗎?(夏衍《包身工》)

表示注釋性話語的時候,破折號的前面一般不用標點符號,因為它把注釋語和被注釋語分成兩部分,人們在讀到破折號的時候,自然會停頓一下,前面不用標點也不會妨礙閱讀理解。

破折號的後面不用標點符號。

23.省略號到底是幾個小圓點兒?

按照《標點符號用法》,省略號是6個小圓點,佔2個字的位置。但是在科技文獻中,也有人用3個小圓點,佔1個字的位置,這是受了西方語文省略號的影響。還有人用12個小圓點,佔4個字的位置,表示整段文字的省略。雖然不能說這兩種寫法不對,但可以說它們是不規范的,不應提倡。

24.省略號的前後需不需用標點符號?

如果省略號的前面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應該在句子的末尾加上句末點號。例如:

(1)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

如果省略號前面的句子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原則上不加標點符號。

省略號的後面一般不用標點符號,因為連文字都被省略了,再加標點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但如果省略號面還有文字,為了表示這些文字跟省略號及省略號之前的文字關系較遠,可以在省略號後面加上句末點號。例如:

(1)現在創作上有一種長的趨向:短篇向中篇靠攏,中篇向長篇靠攏,長篇呢?一部,兩部,三部……。當然,也有長而優、非長不可的,但大多數是不必那麼長,確有「水分」可擠的。(《語文建設》1991年第7期第32頁)

25.省略號和「等」「等等」能否同時使用?

在表示列舉省略時,可以用省略號,也可以用「等」「等等」,但不能同時使用省略號和「等」「等等」。「等」「等等」是語言里的詞語,可以說出來、讀出來,而省略號只是書面上的東西,只能看,讀不出來,所以,在需要讀出來的地方要用「等」「等等」,不用省略號。

26.連接號應該怎樣讀?

連接號有些是不需要讀出來的,如「秦嶺-淮河以北地區」「氧化-還原反應」。有些讀時需稍加停頓,例如:人類的發展可以分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四個階段。有的則需要讀成「到」或「至」,例如:「北京-上海」直達快車、魯迅(188—1936)。產品型號中的連接號可以讀作「杠」,例如:FA- COM230-50型計算機。

27.外國人名的縮寫字母和中文翻譯並用時,縮寫字母後面的間隔號是中間點還是下腳點?

外國人名的縮寫字母和中文譯名並用時,縮寫字母後的間隔號是下腳點。例如:D.H.勞倫斯,J.穆爾。

在有的外國人名里,下腳點的間隔號和中間點的間隔號都會用到。如,羅伯特·李、埃德蒙·S.卡彭特。

28.電影電視劇名能否用書名號?

《標點符號用法》規定,書名號用於書名、篇名、報紙名、刊物名等。但實際使用中,書名號已大大超出了這個范圍,電影名、電視劇名就常常用書名號,例如:

(l)有一次和宿舍的女生去看《羅馬假日》……(《南方周末》200年4月7日22版)

(2)梁從誡直言:電視劇《人間四月天》是對歷史事實和文化精神的雙重歪曲。(《中華讀書報》2000年5月10日第5版標題)

這種用法已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此外,戲劇、歌曲、樂曲、繪畫、雕塑、攝影等的作品名稱也可以用書名號標示。書名號的作用已擴大到標示各類作品(包括用文字、聲音、圖像、動作等表現的作品等)的名稱。但我們不能因此而隨意擴大書名號的使用范圍如將書名號用於產品名、獎品名、單位名、活動名、課程名、會議名等。

29.書名或篇名的簡稱是不是可以用書名號?

書名或篇名的簡稱也可以用書名號,因為它們也是書名篇名,在人們心目中,它們和全稱是等價的。書名號的作用是區分書名與非書名,以避免產生誤解。有人不用書名號,而用引號,這樣一來,引號的負擔就太重了。從當前的實際使用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出版物對書名或篇名的簡稱是加書名號的。例如:

(1)1996年6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標點符號用法》(筒稱《用法》)對此並無明確規定。(《語文建設》2000年第2期第15頁)

(2)《現代漢語詞典》(1978年)新增收了不少詞目……當然,《現漢》的這些情況在修訂本中大有改觀。(《語言文字應用》1999年第1期第105頁)

30.書報的版本、版別放在書名號之內,還是書名號之外?

書報的版本、版別,如書的「英文版」「修訂版」「重排本」,報紙的「海外版」等,一般不是書報名稱本身而只是一個注釋說明,因此應該把它們放在書名號之外。通常的做法是用括弧把它們括起來,緊放在書名號之後;也可以不用括弧,直接跟在書名號後面,或在書名之前事先說明。例如:

黃伯萊、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增訂二版)

《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

《咬文嚼字》(學生版)

《讀者文摘》中文版

中文版的《讀者文摘》

法令、規定、方案、條例等的草案、試用稿等,因與書名結合緊密,往往用括弧括起來放在書名號裡面。例如:

《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試用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

有的還脫去括弧被納入正題,這就成了文稿名本身了。例如: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初稿》

「《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人民日報·海外版》」之類的寫法是不對的。

31.在中文文章中使用外文,如何使用標點符號?

如果僅僅夾用一些外文單詞、短語,整個句子仍為中文,那麼要按中文的規定使用標點符號。例如:
(1)不時有些人談起DOS,或者說是談起那些DOS一樣的舊日情懷。雖然大家都開始淡忘DOS繁瑣的指令,然而它曾經是Windows通行之前常用的 Disc Ope-ating System(磁碟操作系統)。(《南方周末》2000年3月17日第18版)

如果是整句整段地引用外文,引用部分要按有關文種的規定使用標點符號。例如:

(1)據說人生就是這樣。我不知道。快樂是人想像出來的:

Heap on more wood!-The wind is chill;

But let it whistle as it will,

Well keep our Christmas merry still.

不但是聖誕節,一年到頭都應該這樣,外頭真冷;我是越來越怕冷了,只好多躲在家裡。

(《董橋散文》第175頁,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

32.引用歷史文獻時如何使用標點符號?

引用歷史文獻時,為了便於閱讀,應該按現代的標點符號用法加上標點。不同的作者標點同一段古書,結果可能會有出入,這是允許的,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如果是從別人的著作里間接地引用歷史文獻,就要照錄別人的標點,不得改動。如果引用的文獻原來就有標點,引用時也應照錄,不得改動。

33.數詞表示歷史事件名稱時該怎樣標點?

應該在數詞外加引號,數詞間加間隔號。例如:「一二·九」運動、「九·一八」事變。加引號是因為這些數詞具有特殊含義,它們是某月某日的省略寫法,指的是特定的日子。使用間隔號是為了避免誤解,如「一二九」,如果不用間隔號,也可以理解為1月29日。如果事件比較有名,不加引號或省略號也不會妨礙理解,也可以不用引號或省略號,如: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五四運動。

34.所有的歷史事件的名稱都要用引號嗎?

由月日數字命名的事件名稱一般要在數字外用引號,以舊歷年號和地名命名的歷史事件的名稱,使用時一般無須加引號,因為它們是歷史事件命名的通例,人們並不把它們視為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但是,如果前面有「叫作」「稱為」「發動了」「製造了」等詞語,該事件成為「著重論述的對象」,就要在它們外面加上引號。

35.序次語後面如何使用標點符號?

「首先」「其次」「最後」「第一」「第二」等的後面,用逗號。

「一」「二」「三」等的後面,用頓號。

「1」「2」「3」等的後面用小圓點。

數字外面如果有括弧或圓圈,後面就不再加標點。

拉丁字母的後面用小圓點或空一格。

表示結構層次的序數,可以只用阿拉伯數字,在不同的層次間用小圓點隔開。例如:

1.1 l.1.l.2

1.2 1.2.1 1.2.2 1.2.3

在只有兩層時,中間也可以是短橫。例如:

l-1 1-2 1-32-1

36.怎樣使用示亡號?

示亡號是一個長方框,套在已經去世的人的名字的外面,表示這個人已經去世。

示亡號多用在書籍的封面、內封、目錄、標題等處涉及作者、編者姓名的地方,正文中涉及已經去世的人,一般不用示亡號。去世已久的人,讀者都知道,不說也不會引起誤解的,也不加示亡號。

37.縮寫號是怎麼來的?

英文中常用縮寫號,例如 is not縮寫為 isn』t,will not縮寫為won』t,1980年縮寫為 '80。中文的縮寫號由此借來,由於在中文中,它多用於標示年份的省寫,人們又叫它省年號。用了縮寫號後,後面可以不再寫「年」。縮寫號是一個逗點,寫在緊靠十位數字前的左上。

38.標點符號應該放在哪兒?

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等點號可以放在一行的末尾,但不能放在一行的開頭。引號、括弧、書名號的前半個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後半個不能放在另一行的開頭。省略號和破折號各占兩個字的位置,不應分作兩截分放在上行的末尾和下行的開頭。

39.豎排文稿怎樣用標點符號?

豎排文稿時,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要放在字下偏右;破折號、省略號、連接號、間隔號要放在字下居中;雙引號改用『』,單引號改用「」;著重號標在字的右側,專名號、浪紋線書名號標在字的左側。傳媒中常常見到把問號排成「?」,把嘆號排成「!」,這是不規范的。

與你飛翔

2. 司法考試考哪些科目

每份試卷分值為150分,試卷的具體科目為:

試卷一:綜合知識。包括:社會主義法治回理念、法答理學、法制史、憲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法律職業道德與職業責任;考試時間:8:30-11:30。

試卷二:刑事與行政法律制度。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考試時間:14:00-17:00。

試卷三:民商事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考試時間:8:30-11:30。

試卷四:實例(案例)分析、司法文書、論述。包括:試卷一、二、三所列科目。考試時間:14:00-17:30。從2009年開始,國家司法考試試卷一、試卷四包括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等相關內容。前述試卷一、試卷二、試卷三為機讀式選擇題,其中每卷有單選題50道,每題1分,多選題40道,每題2分,不定項選擇題10道,每題2分,共計150分;試卷四為主觀題,包括1道簡答題,5-6道案例分析題和論述題。

3. 民法60講是什麼

首先感謝大家對《民法60講》的一如既往的信任與愛護。八年來,無數一屆屆的考生伴隨這本書為代表的專題講座系列,順利通過了司法考試。還有的朋友雖然通過了司考甚至已經開始了律師執業,但也會每年買上一本新版的《民法60講》,以示支持、留念抑或珍藏。2010年版本雖然換了新的教育機構名義出版,但仍然沒有消減大家購書讀書的積極性,在此作為作者我先謹致謝意了。
此時此刻,華燈初放,我坐在廣州海珠區眾合學校在中電數碼城的一間辦公室里敲鍵盤,窗外車水馬龍紛紛攘攘,但我的心是清靜的。中午來穗,袁錦校長給我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是一本寫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暢銷幾十年的名著了,兩位美國人寫的。下午讀之,心有有感,正好袁校長也反映眾合教育的學員都想了解如何使用《民法60講》等專題講座系列如何閱讀,能否寫上幾句話建議大家一下。只能從命,現學現賣加上我自己對這本書的心得體會,寫下以下文字,希望對各位讀者有所幫助。
一、 民法的學科特點以及司考命題的有特點
民法素稱博大精深,的確有著非常宏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所以對於民法的學習重在理解。這一理解,一定要突出強調體系化的理解與掌握。可以這樣說,孤立地掌握民法的某一個知識點,無論掌握的有多好,可能都是沒有意義的,如果迷失了其在民法理論框架下的位置的話。與此相適應,民法的司考命題也是重在考查綜合性的知識體系,重視對民法基本概念體系與基礎理論體系的理解與掌握程度的考查。這里只舉一例。司考中的民法命題,每年分值在近100分,涵蓋的立法文件有25個之多,分別是:民法通則、民法通則意見、精神損害賠償解釋、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物權法、建築物區分所有權解釋、物業糾紛解釋;擔保法、擔保法解釋;侵權法;合同法、合同法解釋一、合同法解釋二、租賃合同解釋;婚姻法、婚姻法解釋一、婚姻法解釋二;繼承法、繼承法意見;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商標法、商標法實施細則等。這么多的知識體系以及立法文件,僅僅掌握各自的部分還是不夠的,關鍵在於各自的關系,還是主要的一個側面。
所以,對於民法的復習,一定要處理好理論體系、立法規范與生活(司法、或者真題)實例之間的關系,
同時,民法也顯然是商經法等學科的理論基礎之所在。這至少提醒我們在復習的進度上,我們至少要先安排民法的復習其次是商經法的復習,如果復習順序搞顛倒了,可能效果並不妙。
二、 《民法60講》做對了什麼
一句話來說,《民法60講》之所以在應試司考輔導領域的成功,就是比較成功地實現了法理、法條與實例的完美結合。具體稍微展開言之:
1.就其專題體例而言,並沒有拘泥於傳統常見的民法教科書的章節結構,而是以知識集群為中心關注點,分為60個左右的專題,打破以上各個民法組成部分以及各個立法文件之間的內容界限,只要在內容上具有共通性或者屬於同一類法律現象的,就會出現在同一個專題裡面,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也會得到周詳的敘述或者得到總結。舉例而言,前者,如』產品責任(加害給付)」一個專題,融合了侵權責任法、合同法、合同法解釋一、民法通則、民法通則意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以及民事訴訟法等所有關於產品責任的規定。這樣大開大合、眾橫捭闔的敘述,在各類民法教材與輔導書中都是不常見的。但確實迎合了司法考試的命題復習應對需要,極大地方便了考生的復習;後者,如「合同終止」一講里關於合同解除的情形,整合了我國列入司考范圍內的民商法、經濟法20多個部門法關於各類合同解除的規定,統一列在一起,既讓讀者一目瞭然,也極大減輕了讀者自己總結的困頓。
2.就其每一專題下的內容而言,以理論體系為框架展開,在敘述上緊緊圍繞現行法律法規的主要法條,但在每一部理論知識與法條內容展開的時候,都會及時附上生活中簡單易懂或者過往司考命題中的典型例題,予以輔佐讀者理解每一個知識點而唯恐有所偏差。即使每一位讀者在理解的某一個知時節點上有偏差,也會予以及時的自我自覺糾正。這樣,讀者會覺得時時與作者在一起共同思考同步思考而不會有所偏離,利於自學。

三、 閱讀《民法60講》的若干建言
在以上認識背景下,我對大多數讀者(具體因人而異,不好適用於每一位讀者)閱讀本書的應注意問題,提出以下建議,以利於提高學習效率。
1. 關於閱讀時間的選擇
建議包括三點:
(1)拿到書就開始閱讀,要早越好。由於司考復習量太大,所以盡早復習利用復習的時間越長考試效果越好這是公開的秘密了。在所有學科裡面,民法是應該最早啟動復習的一個學科之一,至少要早於相關的商經法、民訴法、國際經濟法的復習。其次,要在做各類試題之前至少先把本書讀透一遍。這樣,關於本書的復習起點,對於多數考生尤其大三生來講,最遲在4月底應該閱讀了。
(2)在復習的中段也就六七月份,應該開始第二遍的復習,這一階段可以配以大量的做題。
(3)在復習的末段也即八九月份,也應該進行至少第三遍的閱讀,查漏補缺,重點突出。
2. 閱讀次數的設定
不好下定義說究竟讀多少遍最合適。但從過去七八年不少考生來函來信發帖子反映的情況看,他們都是至少看了3-5遍或者5-7遍的規模,才最終依賴這本書掌握了民法的體系的,當然也有看了更多遍數的。我的建議是至少3遍。
3. 書閱讀越薄
但是,每一遍並不是均等下功夫的。真正會讀書的人,都是將書閱讀越薄而非相反的。具體而言,第一遍應該全神貫注的、一氣呵成的、全面系統的精讀一遍,以整體掌握本書的脈絡同時也就是司考中的民法的體系結構,以及每一個知識點的細節。第二遍的閱讀,應該把已經掌握的或者你認為不重要的細枝末節的東西舍掉,有選擇地閱讀每一個專題的部分內容甚至只選擇閱讀某些專題的內容,同時配以練習題來閱讀以隨時強化一些未掌握的專題的部分內容。第三遍,完全應該查漏補缺的閱讀,以補強、糾正個別的內容體系。
以上3遍的安排是虛指。如果你打算閱讀5遍,可以把前兩遍當做上述第1遍;把第三、四遍當做上述第2遍;以此類推。
4. 交叉閱讀
在2010年的版本上,閱讀《民法60講》還要處理好與《配套練習》、《配套核心法條必背》的相應民法部分。我的具體建議是:
(1)關於配套練習,最早在第2遍之後再配合著做。原因是,一則配套練習題的難度並不低,在還沒有掌握知識體系之前,過早做有暴殄天物之嫌,如八戒吃仙人果,未嘗到滋味又徒增浪費時間與試題本身。另外,在做配套練習題的時候,發現錯題的話,一定要回到《民法60講》的書本中去,查找原因,補強加強。
(2)關於配套核心法條必背,最好的閱讀習慣是:在每一講之前,先熟讀兩遍本專題所配的核心法條,再來看專題的內容。堅持閱讀《民法60講》的每一遍前都這樣做,也可以在閱讀完每一講之後再熟讀一遍。堅持,堅持。
這樣,配套核心法條必背的編撰目的就達到了,你作為讀者也會享受到法條、法理與實例相結合的學習樂趣與效果。而且,你在閱讀每一講的障礙與難度也會大大降低了。
5. 帶著興趣閱讀
多年來我一直堅信,民法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趣味盎然的學科。至於很多讀者在大學念書的時候沒有感受到民法之樂趣,那多數是因為教書者的無趣或者教科書的乏味所致。但我相信,《民法60講》可能存在很多很多的缺點,但在趣味上始終是不缺乏的。帶著趣味來閱讀一本書,是閱讀也是學習的高境界,也是學習高效率的內因所在。如果你能在閱讀《民法60講》的過程中(暫時)忘卻了是為了一場考試才逼迫自己來閱讀這本書的初衷,而沉浸在哪怕暫時沉浸在純粹學習民法知識的樂趣之中,所謂無意插柳柳成陰,你最終會發現自己獲得了最大的收獲。
祝閱讀愉悅。

4. 民事訴訟法著作推薦

1、《民事訴訟法(第二版)》

是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艷麗。本教材吸收和借鑒既有民事訴訟法教材編寫經驗,在內容上注重對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界前沿理念和問題的介紹,以及民事訴訟法法規及司法解釋的理解和適用。

該教材在全面系統的介紹我國民事訴訟法理基礎上,更為注重學生對民事訴訟程序規定的掌握和運用,為此在教材的體例設置上,每章分設六個部分。

2、《新民事訴訟法 》

本書由邱聯恭教授發起並組織的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參與編寫,本研究會為台灣首屈一指的民訴研究會,每年集合台灣地區此領域菁英,收錄一次性發表當年研討會的重要論文,於文後註明原刊載論文的期別及年月,命名為《民事訴訟法之研討》。

該內容常列為台灣地區學術與實務研究者的指標性學術研究成果。 本集集合台灣民訴界實務與學界菁英作者群。歷年來有許多台灣民事訴訟領域的專家學者相繼加入,對於推動台灣民事程序法研究之進展及革新,貢獻匪淺。

本書對大陸民事訴訟領域的學術發展亦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並對即將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的相關理論有一定的參考。

3、《萬國法源·國家司法考試萬國授課精華:民事訴訟法(2013)》

《萬國法源·國家司法考試萬國授課精華:民事訴訟法(2013)》作者郭翔,是最接近我講課時隨堂所發講義的一本書。

4、《民事訴訟法》

是是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也是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重點教材。《民事訴訟法》在修訂中吸收了民事訴訟法教學科研的最新成果,強調了程序法的理論,並更加突出了其教學適用性

5、《民事訴訟法》

張衛平著法律類圖書,以現行民事訴訟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為根據,系統地、全面地闡述了民事訴訟各種制度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原理。

《民事訴訟法》概念清晰、准確、分析簡明、透徹,難點、重點明確,體系結構合理,充分吸收了法學界最新研究成果,關注了民事訴訟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注意民事訴訟制度的實際運作。《民事訴訟法》有助於讀者正確理解、全面掌握民事訴訟理論和各種制度的動作機理。

5. 江偉的代表性成果

一、著作
1、柴發邦、江偉、劉家興等著:《民事訴訟法通論》,法律出版社1982年。
2、江偉、楊榮新主編:《人民調解學概論》,法律出版社1990年。
3、江偉、邵明、陳剛著:《民事訴權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江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
二、譯著
1、В·К·普欽斯基著:《美國民事訴訟》,江偉、劉家輝譯,法律出版社,1983/1993。
2、米爾頓·德·格林著:《美國民事訴訟程序概論》,江偉譯,法律出版社,1988。
三、主編教材和專論
(一)民事訴訟法
柴發邦、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講座》,第三期全國法律專業《民事訴訟法》師資進修班,西南政法學院1983年出版。
江偉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江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釋義》,華夏出版社1991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柴發邦主編,常怡、江偉副主編:《民事訴訟法學新編》,法律出版社1992年。
江偉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江偉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專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江偉、楊榮新主編:《民事訴訟機制的改革》,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修訂版)。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2005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自學考試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江偉主編:《研究生統編教材·民事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專論·研究生教學指導用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二)證據法
江偉主編:《證據法學》,法律出版社1999年。
王利明、江偉、黃松有:《中國民事證據的立法研究與應用》,法律出版社2000年。
江偉主編:《 中國證據法草案(建議稿)及立法理由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江偉主編:《證據法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
(三)公證、仲裁與律師
1、江偉主編:《公證法學》,法律出版社,1996年。
2、江偉主編:《律師、公證與仲裁製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四、主編期刊和論文集
陳光中、江偉主編:《訴訟法論叢》(以書代刊),法律出版社。
陳光中、江偉主編:《訴訟法理論與實踐》(訴訟法專論~1997年卷),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1998年。
江偉主編:《中國民事審判改革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
江偉主編:《比較民事訴訟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
文章
一、發展民事訴訟法及民事訴訟法學的總體思路
(一)發展民事訴訟法的總體思路
1、《建議民事訴訟法先於民法頒布施行》(與劉家興合作),發表於《民主與法制》1981年第5期。
2、《民事訴訟法概說》,發表於《網路知識》1982年第1期。
3、《經濟體制改革與民事訴訟法》(與王強義合作),發表於《法律學習與研究》1987年第4、5期。
4、《新民事訴訟法的重大突破》,發表於《法學評論》1991年第3期。
5、《談民事訴訟法的補充和修改——為民事訴訟法正式頒行而作》,發表於《法學雜志》1991年第3期。
6、《完善我國民事訴訟立法的若干理論問題》(與王強義合作),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5期。
7、《民事訴訟法的新發展》,發表於《法制日報》1991年5月27日。
8、《簡論民事訴訟法與實體法的關系》(與趙金山合作),發表於《法學雜志》1998年第6期。
9、《實體法與訴訟法的關系要論——民事實體法與訴訟法分離的歷史小考》(與劉榮軍合作),發表於《訴訟法論叢》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10、《實現民事訴訟現代化》,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1年1月1日。
11、《評民事訴訟法的修訂及其主要缺陷——兼論民事訴訟的進一步完善》(與趙秀舉合作),發表於《湘江法律評論》2001年第4卷。
12、《民事訴訟法的憲法化》(與邵明合作),發表於《民商法前沿》2002年第12輯。
13、《論現代民事訴訟立法的基本理念》(與吳澤勇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2003年第3期。
14、《中國民事訴訟基本理論體系的建構、闡釋與重塑》(與劉學在合作),發表於《訴訟法學研究》第5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15、《現代訴訟理念與中國民事訴訟制度的重塑》(與吳澤勇合作),發表於《訴訟法論叢》第8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16、《民事訴訟法修改勢在必行》(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4年1月28日。
17、《民事訴訟法典修訂的若干基本問題》(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中國司法》2004年第2期。
18、《民訴法修訂的指導思想與立法框架》(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4年2月4日。
19、《略論民事訴訟法的修訂》(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法學家》2004年第3期。
20、《民事訴訟法修改的若干問題》(與楊劍合作),發表於《法學論壇》2005年第3期。
21、《將「公益訴訟制度」寫入<民事訴訟法>的若干基本問題的探討》(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中國司法》2006年第6期。
(二)發展民事訴訟法學的總體思路
22、《市場經濟與民事訴訟法學的使命》,發表於《現代法學》1996年第3期。
23、《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成就及其發展的若干問題》(與邵明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98年第4期。
24、《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民事訴訟法學》(與傅鬱林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99年第6期。
25、《中國民事訴訟法學》(與邵明合作),收入《與時俱進的中國法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26、《董必武訴訟法學思想初探》(與吳澤勇合作),收入《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7、《十年來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概述》(與宗琴娟合作),發表於《法律學習與研究》1989年第2期。
28、《民事訴訟法學的回顧與展望》,發表於《中國法學》1997年第5期。
29、《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程榮斌、張建華、劉春玲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4年第1期。
30、《1994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薩仁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5年第1期。
31、《1995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肖建國、王謝春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6年第1期。
32、《1996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單國軍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7年第1期。
33、《1997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單國軍、徐卉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8年第1期。
34、《1998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傅鬱林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9年第1期。
35、《1999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劉敏、張艷合作),發表於《法學家》2000年第1期。
36、《2000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熊躍敏、吳澤勇合作),發表於《法學家》2001年第1期。
二、民事訴訟法學基本理論
(一)訴權論
37、《關於訴權的若干問題的研究》(與單國軍合作),發表於《訴訟法論叢》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38、《論股東訴權》(與段厚省合作),發表於《浙江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
39、《論救濟權的救濟——訴權的憲法保障研究》(與王鐵玲合作),發表於《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二)訴訟標的論
40、《論訴訟標的》(與韓英波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7年第2期。
41、《論訴訟標的與訴訟請求的關系》(與段厚省合作),發表於《訴訟法學研究》第1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42、《請求權競合與訴訟標的理論之關系重述》(與段厚省合作),發表於《法學家》2003年第4期。
43、《民事訴訟標的新說在中國的適用及相關制度保障》(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法律適用》2003年第5期。
(三)既判力論
44、《論既判力的客觀范圍》(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法學研究》1996年第4期。
45、《論判決的效力》(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政法論壇》1996年第5期。
(四)訴訟模式論
46、《民事訴訟中當事人與法院的作用分擔——兼論民事訴訟模式》(與劉榮軍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9年第3期。
47、《論民事訴訟模式的轉換與法官的釋明權》(與劉敏合作),發表於《訴訟法論叢》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五)訴訟法律關系論及程序保障觀
48、《論民事訴訟法律關系》(與常怡合作),發表於《法學雜志》1984年第1期。
49、《民事訴訟程序保障的制度基礎》(與劉榮軍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97年第3期。
50《民事訴訟程序之協調與整合》,發表於《人民法院報》 2001年12月15日。
(六)民事爭議與刑事爭議、行政爭議的協調處理機制
51、《民事行政爭議關聯案件訴訟程序研究》(與范躍如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2005年第3期。
52、《刑民交叉案件處理機制研究》(與范躍如合作),發表於《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三、民事訴訟法具體制度
(一)當事人制度
53、《論民事訴訟當事人與民事主體的分離》(與王強義合作),發表於《法律學習與研究》1988年第2期。
54、《論集團訴訟(上、下)》(與賈長存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88年第6期、1989年第1期。
55、《離婚訴訟中的第三人問題》(與熊志輝合作),發表於《法學雜志》1993年第4期。
56、《關於代表人訴訟的幾個問題》(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4年第3期。
57、《論民事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確定》(與單國軍合作),發表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58、《合夥不具有民事訴訟主體資格》(與王國征合作),發表於《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
59、《修改公司法應增加股東代表訴訟制度》(與段厚省合作),發表於《法制日報》2000年8月6日。
60、《當事人適格的識別》(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3年10月28日。
61、《民事法律關系義務人提起確認之訴的適格性》(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3年11月4日。
62、《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起訴法人適格性探討》(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3年11月18日。
63、《牽連訴訟中的事實認定問題》(與楊劍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 2005年9月13日。
(二)人民檢察院與民事訴訟的關系
64、《試論人民檢察院參加民事訴訟》(與劉家興合作),發表於《法學研究》1981年第1期。
65、《論人民檢察院在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地位》(與王強義合作),收入《民事訴訟檢察監督》,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
66、《民事訴訟檢察監督若干問題探討》(與李浩合作),發表於《人民檢察》1995年第6期。
67、《論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與段厚省合作),發表於《現代法學》2000年第6期。
68、《論我國民事審判監督制度的改革》(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現代法學》2004年第2期。
69、《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改革論綱》(與張慧敏、段厚省合作),發表於《人民檢察》2004年第3期。
70、《略論檢察監督權在民事訴訟中的行使》,發表於《人民檢察》2005年第18期。
71、《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若干問題的探討》(與楊劍合作),發表於《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三)保全制度
72、《完善我國財產保全制度的設想》(與王國征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93年第5期。
73、《民事訴訟中的行為保全初探》(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四)審判程序
74、《論開庭審理》(與尹小亭合作),發表於《法律學習與研究》1990年第5期。
75、《民事審判制度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與傅鬱林合作),發表於《法學雜志》1999年第6期。
76、《走出民事再審困境的出路》,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1年11月12日。
77、《論審判獨立的制度保障及其與審判監督的關系》(與廖永安合作),發表於《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78、《論我國民事訴訟一審與上訴審關系之協調與整合》(與廖永安合作),發表於《法律科學》2002年第6期,收入《公正與效率的法院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79、《虛假陳述證券民事責任訴訟機制研究》(與王鐵玲合作),發表於《金陵法律評論》2004年第2期。
80、《我國民事訴訟主管之概念檢討與理念批判》(與廖永安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2004年第4期。
81、《民事再審程序的價值取向與申請再審程序的完善》,發表於《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82、《論民事再審程序的完善:制度整合與程序剛性》(與楊劍合作),發表於《法律適用》2006年第7期。
(五)證據制度
83、《關於產品責任訴訟中的舉證責任》(與宗琴娟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88年第5期。
84、《民事訴訟舉證責任若干問題的思考》(與尹小亭合作),發表於《政法論壇》1991年第2期。
85、《論民事訴訟中的認證》(與劉敏合作),發表於《證據學論壇》第1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86、《關於我國制定統一證據法典的意義和若干設想》(與邵明合作),收入《中國民事證據的立法研究與應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87、《科學裁判與證據》(與劉榮軍合作),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2000年年會論文。
88、《論證據制度中的衡平原則》(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浙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89、《論民事舉證責任分配的價值蘊涵》(與肖建國合作),第三屆全國民事訴訟法學研討會論文,2000年。
90、《證據法若干基本問題的法哲學分析》(與吳澤勇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2002年第1期。
91、《對我國舉證時限制度確立的反思》(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證據學論壇》第6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92、《統一證據法的基本架構》,發表於《訴訟法學研究》第6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93、《在經驗與規則之間——論民事證據立法的幾個基本問題》(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政法論壇》2004年第5期。
94、《經驗與規則之間的民事證據立法》(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法學》2004年第8期。
95、《專家證人若干問題的探討(上、下)——以我國證據立法為背景》(與謝文哲合作),發表於《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1、2期。
(六)執行制度
96、《民事執行制度若干問題的探討》(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95年第1期。
97、《完善代位申請執行制度之兩點建議》(與單國軍合作),發表於《政治與法律》1998年第5期。
98、《民事執行存在問題的病理探析》(與劉榮軍合作),第二次全國民事訴訟法學研討會論文,1999年。
99、《論執行行為的性質與執行機構的設置》(與趙秀舉合作),發表於《人大法律評論》2000年卷第1輯。
100、《論我國強制執行法的基本構造》(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法學家》2001年第4期。
(七)非訟程序
101、《論公示催告程序》,發表於《中國法學》1991年第6期。
102、《論訴訟程序和非訟程序的交錯適用:兼析程序法之適用》(與楊燕妮合作),發表於《東吳法學(蘇州大學學報)》2000年特刊。
(八)涉外民事訴訟程序
103、《論涉外民事訴訟中的協議管轄》(與劉永娥合作),發表於《法律學習與研究》1988年第6期。
四、民事糾紛的非訟解決機制
(一)仲裁製度
104、《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的可仲裁性初探》(與王國征合作),發表於《法制日報》1992年12月7日。
105、《仲裁范圍初探》(與王國征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3年第2期。
106、《勞動爭議仲裁製度的比較研究——兼論我國勞動爭議仲裁立法之完善》(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法律科學》1995年第2期。
107、《論人民法院與仲裁機構的新型關系──為《仲裁法》的頒行而作》(與李浩合作),發表於《法學評論》1995年第4期。
108、《當事人意思自治與現代仲裁法》,發表於《法學雜志》1997年第1期。
(二)調解制度
109、《論市場經濟與法院調解制度的完善》(與李浩合作),發表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
110、《德國民事訴訟上的和解制度介評——兼論對改革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啟示》(與熊躍敏合作),發表於《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111、《簡論人民調解協議的性質與效力》(與廖永安合作),發表於《法學雜志》2003年第2期。
五、WTO與民事訴訟法
112、《WTO協議與中國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與王景琦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2001年第1期。
113、《論WTO爭端解決機制與我國的對應之策》(與王景琦合作),發表於《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114、《WTO爭端解決機制與中國對該機制的運用》(與張力合作),發表於《中國改革報》2002年1月14日。
六、比較民事訴訟
115、《英國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新動向》(與劉榮軍合作),發表於《訴訟法論叢》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116、《兩岸交往中的民事訴訟問題》,收入《海峽兩岸交往中的法律問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
七、破產法
117、《論破產法》(與劉春田、甄占川合作),發表於《訴訟法學論叢》,1985年出版。
118、《論我國制定破產法的客觀必要性》(與劉春田、甄占川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86年第1期。
八、會議報告與書評
(一)會議報告
119、《民事訴訟法立法與實踐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1990年11月在全國訴訟法學術討論會(杭州)上的發言。
120、《關於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和補充》,1991年10月在湖南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會上的發言。
121、《中國民事訴訟程序的改革》,1995年8月在亞太法協第十四屆大會上的發言。
(二)書評
122、《充滿時代氣息的民事審判權理論及其架構——評黃松有博士的專著〈中國現代民事審判權論〉》,發表於《法學評論》2004年第3期。
123、《充滿時代氣息的審判權理論與構架——評專著〈中國現代民事審判權論〉》,發表於《人民司法》2004年第7期。
124、《民事訴訟憲法理念開拓性研究的一部力作——評劉敏著<裁判請求權研究>》,發表於《金陵法律評論》2005年第1期。

6. 司法考試

以下這篇文章是我對司法考試的一些感想,希望對你有幫助。
司法考試對於我來說已經是過去式,兩年的司考之路確實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有喜有悲,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謹以此文來祭奠它對於我的離去。

1、對司法考試定位的錯誤認識

一直以來,由於司法考試及格分數線的相對固定,使廣大考生產生了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即司法考試是360分的考試。其實不然,司法部在每年司法考試成績公布前都會先行公布當年的及格分數線,且一般都以360分(總分600分)或240分(總分400)分作為幾個分數線,這使部分考生認為只要考過360分就可以通過司法考試。但事實上,司法考試屬於選拔性的考試,作為法律職業的入門考試,國家對每年的通過人數和比例是進行宏觀調控的,比如對於法律專業人員匱乏的西部地區放寬報名資格和分數線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要想通過司法考試,對自己的定位不應該是360分,而是擠進前12%(雖然司法考試的通過率在逐年上升,但從各地區的差異情況看,本人認為在近幾年內前12%是一個安全系數較高的區域)。

2、司考通過率的再認識

司法考試素有「天下第一考」的美譽,雖然這樣的說法多少有些誇張的成份,但是,司考的難度是不言而喻的,這從司法考試的通過率就能得到體現。司法考試的通過率每年都會毫無例外的成為司考界熱議的話題。通過的人以此實現某種自豪感,未過的則以此作為某種慰藉。無論如何,這個數據是殘酷的,不過在我看來,也是合理的。綜合考查世界各國的司法考試制度和現狀,中國的司法考試通過率已經算是高的驚人了。比如在日本和英國,司考的通過率只有1%左右。

在我看來,中國的高通過率是與中國目前的整體法治水平相適應的。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法治水平相對落後,對法律專業人員也相當缺乏,在某些落後地區甚至出現了缺口。現階段,我國司法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快速、穩定、健康的發展法律專業從業人員。因此,目前我國司法考試的高通過率應該是合情合理的,但這種狀況不會長期持續下去。在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之後,隨著對法律職業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參考人員基數的逐年增加,司法考試的通過率會呈現出逐步回落的態勢。

3、司法考試中「萬古不變」的定律——重者恆重

司法考試大綱范圍內的大小法律共有200部左右,涉及的法條一共有1萬余條。這對於整個法律體系來說,只是一部分的內容,或者說是相對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但是對於准備司法考試來說,這些法條所涵蓋的內容足以讓所有的考生望而生畏。

那麼,我們該如何來復習呢?是全看?還是只看一部分?什麼該看,什麼又不該看呢?到底應該怎麼來看?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雖然,從學習知識、提高專業水平的角度來說,我絕對贊成全面掌握所有知識點。但這是不切合實際的,沒有人有足夠的精力去掌握這么多的內容,其實也沒有必要。因為,在司法考試中,有一條「萬古不變」的定律,那就是「重者恆重」。據統計,刑法、民法、三大訴訟法、公司法和行政法在司法考試中的分值在65—70%之間,其中又以刑法和民法為重中之重。這種狀態在每年的司法考試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其實,這與各部門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是分不開的。所以,有人說在司考中,得民刑者得天下。

打個通俗的比方說,在2004、2005年的考試中考查了故意殺人罪的內容,在2006、2007年也同樣會考,而且,在2008年肯定也還會考,因為它是刑法中的重點,並且永遠都是重點,它的地位不可能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當然,如果真實現了所謂的「大同」社會,則另當別論)。

4、網羅復習資料

伴隨著司法考試的成長,司考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各類司考輔導班和輔導書籍、資料層出不窮,這對廣大考生來說是有利有弊的。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復習資料就成為我們首要的任務。我認為,不同的資料都有其特點和側重,如果能將這些資料融會貫通,相互之間取長補短,發揮它們各自最大的功效,相信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比較常用的復習資料包括以下幾種:

(1)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

俗稱的「指定教材」,共三本,按照司法考試前三卷的考試內容進行編排。原為司法部組織編寫的司考官方教材。後在《行政許可法》頒布之後,取消了「指定教材」的稱謂,但是,作為司法部組織編寫的唯一司考專用教材,其「指定教材」的地位仍然是毋庸質疑的。因此,作為考生,也應當對其有足夠的重視。當某些教材或者復習資料對某個觀點存在爭議時,我們應當以輔導用書的觀點為准。當然,三大本中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不少內容似乎對於司法考試的作用並不是很大,我們在復習時也應當視具體情況而定。

(2)講座系列教材

此類教材一般為各高校、法學研究機構或者司考輔導機構編寫的「民間教材」,比如萬國編寫的系列講座。此類教材的特點是重點突出、高度歸納,考生在復習的時候可以省去很多概括知識點的精力。 我認為在復習的時候可以將其與司法部的輔導用書穿插起來使用,效果會好一些。

(3)法律匯編

各法律出版社每年都會出版一些司考用的法律、發規匯編,此外,還會有一些重點法條導讀。對於重點法條,我們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據統計,雖然司考范圍內的法條總共有一萬多條,但每年實際考核的只有600條左右,而從2002年司法考試至今,考核過的法條不超過3000餘條。對於其它的「休眠」法條,一方面是因為其重要性相對次要,另一方面,是因為一些法條不具有可考性。這也體現了「重者恆重」的定律。

因此,對重點法條進行重點復習、全面掌握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司法考試的主要得分點。對於其它法條,也要有所了解,能夠結合運用。

(4)常規教材

所謂常規教材,指的是一些普通的教科書。之所以看這些書,主要是與命題人有關。比如,往年的司考刑法部分的命題人一般為張明楷和陳興良,那麼,很多考生就會去看他們編寫的刑法學方面的教材。從中除了可以了解他們對於一些爭議問題所持的觀點,把握答題脈絡,還可以對他們的出題思路進行大膽的預測。

不過,本人認為,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復習並不適合於大部分考生。因為這種方式有助於考生深入掌握知識點,但難以面面俱到,難免顧此失彼,反而得不償失。因此,對於那些基礎掌握比較扎實,有充足時間復習的考生來說,可以適當顧及這類教材。

(5)歷年真題

對於司法考試而言,歷年真題的作用是相當突出的,我們必須對它要有足夠的認識——善待真題。應該說,歷年真題是司法考試的精華所在,它將司法考試范圍內的知識點以題目的形式展現出來,這也是命題專家智慧的結晶。

如何用好真題是關鍵問題。曾經有位考生僅通過看重點法條和做真題通過了司考,由此可見一斑。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於真題必須反復的做,並且要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夠真正搞懂每一道真題,而並非單純的記住答案。在制訂復習計劃的時候,應當把真題練習單獨列出來,穿插在每一輪的復習過程中。我的建議是,真題至少做兩到三次。希望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每次對題目的內涵都能夠有更深刻的認識。

(6)流傳於網路中的文字和音頻資料(附較有影響力的部分論壇網址)

互聯網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許多的便利,也方便了我們的交流。目前,網上有不少專門針對司法考試的網站和論壇,很多考生都會將自己學習的體會和經驗發表於此,此外,也會有很多復習的資料能從那裡淘到。這些資料主要是考生自己整理和總結出來的要點、難點,以及大家從各個司考輔導班中整理出來的講義和講座的音頻資料。應該說,這些資料的作用還是很大的,有時能給大家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5、各部門法的復習方法

基於各個部門法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點以及在司法考試體系中的重要性的不同,在對各部門法的復習方法上,也是有區別的。根據本人的復習經驗,可以將其分為四個梯隊:

第一梯隊:包括刑法和民法。如前所述,得民刑者得天下,對於民法和刑法必須高度重視。從最近兩三年的司考來看,對這部分內容的考查越來越側重理論,所以,對這兩門部門法一定要看透教材(此處所說教材一般指《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下同),這是基礎,當然,對於刑法,可以只看總則部分,刑法學的理論基本集中在總則部分。對它們,必須站在理論的高度來學習,掌握原理性的知識點,而並非單純的去記憶法條。然後在看重點法條,對於重點法條必須完全掌握,做到運用自如。之後,在把所有法條都看一遍,達到融會貫通之功效。

第二梯隊:包括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包括仲裁法)。這兩個部門法和第三梯隊的行政訴訟法的分值一般在180分左右,佔了司法考試的三分之一,因此,從考試得分的層面看,必須把三大訴訟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且,對這部分內容的考查不像其它部門法那麼靈活,訴訟法考查的多為法條的直接規定(行政訴訟法稍有不同)。在復習的時候,應當直接面對法條,全面掌握訴訟法的每一個法條,應該說,訴訟法的每一個法條都具有可考性,因為其都為操作性的內容。而對於仲裁法,法條內容不多,可每年分值都在10分左右,可以說,仲裁法是最好得分的一部法律。不少司考輔導機構的目標是「訴訟法不丟分」,我們也可以以此作為自己的復習目標,真正做到抓大放小、有的放矢。

第三梯隊:包括行政法、行政訴訟法、商法、經濟法、憲法、知識產權法和司法制度及法律職業道德。這部分內容龐雜、法條冗多,而理論性相對較弱。對於這部分內容,可以只看重點法條,並且,從經驗來看,掌握重點法條已經足夠。這些法律中有很多法條是不具有可考性的。比如《環境保護法》中只有第10、11、41、42條四條可能作為考查對象,因此,在復習時,只需掌握這四條內容就可以了。如此,可以少走不少彎路。

第四梯隊:包括法理學、法制史、三國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這部分內容本身沒有法條,而三國法部分的國際條約也沒有必要去看,其實也不可能有精力去掌握國際條約的內容。因此,對於第四梯隊只看教材即可。

7. 法律講堂你講我聽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法釋[2005]6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已於2005年3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4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二〇〇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

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對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一、受理與訴訟主體
第一條下列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糾紛;
(二)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
(三)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
(四)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五)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條當事人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受訴人民法院應當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5條至第148條的規定處理。
當事人未達成書面仲裁協議,一方當事人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另一方當事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並書面通知仲裁機構。但另一方當事人接受仲裁管轄後又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並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三條承包合同糾紛,以發包方和承包方為當事人。
前款所稱承包方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土地的農戶,以及以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
第四條農戶成員為多人的,由其代表人進行訴訟。
農戶代表人按照下列情形確定: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上記載的人;
(二)未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的,為在承包合同上簽字的人;
(三)前兩項規定的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無法進行訴訟的,為農戶成員推選的人。
二、家庭承包糾紛案件的處理
第五條承包合同中有關收回、調整承包地的約定違反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五條規定的,應當認定該約定無效。
第六條因發包方違法收回、調整承包地,或者因發包方收回承包方棄耕、撂荒的承包地產生的糾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發包方未將承包地另行發包,承包方請求返還承包地的,應予支持;
(二)發包方已將承包地另行發包給第三人,承包方以發包方和第三人為共同被告,請求確認其所簽訂的承包合同無效、返還承包地並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但屬於承包方棄耕、撂荒情形的,對其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前款第(二)項所稱的第三人,請求受益方補償其在承包地上的合理投入的,應予支持。
第七條承包合同約定或者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記載的承包期限短於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的期限,承包方請求延長的,應予支持。
第八條承包方違反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七條規定,將承包地用於非農建設或者對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損害,發包方請求承包方停止侵害、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
第九條發包方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收回承包地前,承包方已經以轉包、出租等形式將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且流轉期限尚未屆滿,因流轉價款收取產生的糾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承包方已經一次性收取了流轉價款,發包方請求承包方返還剩餘流轉期限的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
(二)流轉價款為分期支付,發包方請求第三人按照流轉合同的約定支付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
第十條承包方交回承包地不符合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程序的,不得認定其為自願交回。
第十一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流轉價款、流轉期限等主要內容相同的條件下主張優先權的,應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在書面公示的合理期限內未提出優先權主張的;
(二)未經書面公示,在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人開始使用承包地兩個月內未提出優先權主張的。
第十二條發包方強迫承包方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承包方請求確認其與第三人簽訂的流轉合同無效的,應予支持。
發包方阻礙承包方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承包方請求排除妨礙、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
第十三條承包方未經發包方同意,採取轉讓方式流轉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合同無效。但發包方無法定理由不同意或者拖延表態的除外。
第十四條承包方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僅以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未報其備案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
第十五條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或者抵償債務的,應當認定無效。對因此造成的損失,當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第十六條因承包方不收取流轉價款或者向對方支付費用的約定產生糾紛,當事人協商變更無法達成一致,且繼續履行又顯失公平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發生變更的客觀情況,按照公平原則處理。
第十七條當事人對轉包、出租地流轉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參照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處理。除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屬於林地承包經營外,承包地交回的時間應當在農作物收獲期結束後或者下一耕種期開始前。
對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投入,對方當事人請求承包方給予相應補償的,應予支持。
第十八條發包方或者其他組織、個人擅自截留、扣繳承包收益或者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承包方請求返還的,應予支持。
發包方或者其他組織、個人主張抵銷的,不予支持。
三、其他方式承包糾紛的處理
第十九條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承包費、承包期限等主要內容相同的條件下主張優先承包權的,應予支持。但在發包方將農村土地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已經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通過,並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後主張優先承包權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條發包方就同一土地簽訂兩個以上承包合同,承包方均主張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已經依法登記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
(二)均未依法登記的,生效在先合同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
(三)依前兩項規定無法確定的,已經根據承包合同合法佔有使用承包地的人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但爭議發生後一方強行先佔承包地的行為和事實,不得作為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依據。
第二十一條承包方未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即以轉讓、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請求確認該流轉無效的,應予支持。但非因承包方原因未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的除外。
承包方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除法律或者本解釋有特殊規定外,按照有關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規定處理。
四、土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的處理
第二十二條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的,應予支持。
承包方已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出租等方式流轉給第三人的,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青苗補償費歸實際投入人所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歸附著物所有人所有。
第二十三條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放棄統一安置的家庭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安置補助費的,應予支持。
第二十四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但已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備案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政府規章對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條林地家庭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
其他方式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或者權利義務承受者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
五、其他規定
第二十六條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及本解釋第五條、第六條第一款第(二)項及第二款、第十六條的糾紛案件時,應當著重進行調解。必要時可以委託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
第二十七條本解釋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施行後受理的第一審案件,適用本解釋的規定。
施行前已經生效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8. 法律專業知識講座視頻哪裡有

司考吧里有很多關於法律專業知識講座視頻,這也是一個很大又正規的法律網站。sikao8

9. 民事訴訟的被告能否申請變更或追加當事人

在民事審判的實踐中,經常發生原告起訴的被告不是對訴訟請求承擔責任的人,而被告要求法院變更、追加當事人的問題(比如說民工追討工資案件,原告應起訴公司,卻錯將工頭作為被告,被告答辯要求法院追加公司或變更公司為被告)。對此問題實踐中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是不同意被告變更、追加當事人,以當事人不適格,簡單的以裁定駁回或判決駁回結案,讓原告另行起訴;第二種意見是同意被告變更、追加當事人,便利當事人訴訟;第三種意見是通過審判人員行使釋明權,讓原告同意變更、追加被告,繼續訴訟。
第一種意見認為: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九十條的規定:「起訴或者應訴的人不符合當事人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參加訴訟,更換不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已經廢除,不能適用。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更換當事人,所以不能同意被告變更、追加當事人。其具體理由是:
一、當事人的更換有悖於「無訴即無審判」的訴訟原理。
二、同意更換當事人是對原告的偏袒,容易造成原告的濫訴。
三、更換當事人不利法院公正審判。同意被告變更、追加當事人,違背民事訴訟法「無訴即無審判」的訴訟原理,有違法官居中裁判的司法理念,職權主義色彩太濃,。
第二種意見認為:法院應該同意更換當事人,其理由是在民事訴訟中,法院並不是完全不作任何調查,只管坐堂問案的「中立者」。在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下,法官對當事人是否適格,在對方當事人提出抗辯時,法官有權變更當事人。法律上的依據有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7條規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通知其參加;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應當進行審查,申請無理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理的,書面通知被追加的當事人參加訴訟。」
第三種意見認為:第一種意見不同意被告在答辯中申請更換當事人,僅以當事人不適格為由,裁定駁回或判決駁回,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的「兩便原則」,不利於民事訴訟制度作用的發揮,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給當事人訴訟帶來不便,與司法為民的方針背道而馳。第二種意見雖有合理之處,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遇到難題,筆者在辦理一起雇員損害賠償糾紛再審案時,原審原告以法院追加被告未經其同意為由提起再審,原審依據被告某單位的申請追加實際車主為被告,實體處理沒有問題,可實際車主沒有履行能力,原審原告堅持要求再審改判,法院再審改判:駁回其訴訟請求,原審原告還沒有意見,原來原審原告准備以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起訴另一方的車主。法院依職權變更當事人本身也於法無據,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沒有處理好當事人意志的關系,強調法院審查,忽視原告的意志,造成實踐的尷尬。探尋刪除《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九十條的理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培訓班編寫的《民事訴訟法講座》,當時最高法院的民一庭庭長唐得華解釋是「因為實踐證明,更換當事人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更換與否,應由當事人自己決定,不應由法院依職權更換,這才符合民事訴訟的基本特徵。」所以贊成或反對變更當事人都不正確,應當在當事人提出變更或追加申請後,由審判人員向原告行使釋明權,徵求原告是否同意變更、追加被告,原告同意的,變更、追加被告後,繼續訴訟。原告不同意的,則裁定駁回起訴。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法律上的依據是《法官行為規范》第四十六條(三)項規定:「追加、變更當事人的,寫明追加、變更當事人的時間、理由等情況。」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
結論:民事訴訟的被告可以申請變更、追加當事人,但是應徵求原告的意見,原告同意的,變更、追加被告後,繼續訴訟;原告不同意的,則裁定駁回起訴。

熱點內容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
省司法廳張敏 發布:2025-02-05 10:08:43 瀏覽:375
公司監事需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5 10:03:50 瀏覽:68
日本古代刑法圖片 發布:2025-02-05 10:03:05 瀏覽:104
司法考試考點組 發布:2025-02-05 09:29:15 瀏覽:780
術前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5 09:27:47 瀏覽:399
法院康翻身 發布:2025-02-05 09:25:35 瀏覽:856
崇陽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5 08:55:02 瀏覽: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