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個主體享有行政法規的規定
❶ 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哪裡你是怎麼看待的
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行政法規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具有法的效力。
行政規章與行政法規區別:
①行政法規調整的對象一般是行政管理領域帶有普遍性、全局性、原則性以及意義重大的問題。行政規章的調整對象則限定在行政管理領域中某些特殊的、局部的、具體的問題。
②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我國的中央政府,而行政規章的制定主體或是中央政府的組成部分,或是地方政府。因而,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行政規章。
③行政法規可以直接依據憲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尤其是其中的行政法律),對一般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行政管理領域的權利義務作出具體規定;行政規章中;
對一般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行政管理領域的權利義務所作的規定,則不僅要符合憲法法律的精神原則,同時,還必須以某個具體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直接依據,或者有其通過條文內容的明確授權。
④依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法規是人民法院進行行政審判的重要依據,這肯定了行政法規對於行政審判活動的絕對約束力。
行政規章對於行政審判活動則不具有絕對的約束力,只是人民法院在行政審判活動中的一種參照進入本世紀以來,行政機關制定行政規章的活動十分頻繁。
【法律依據】
《行政處罰法》第三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
❷ 我國有權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限於
我國有權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限於國務院。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版律,制定行政法規。
根據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六十五條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2)哪一個主體享有行政法規的規定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六十七條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國務院法制機構具體負責起草,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組織起草。
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行政法規草案應當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國務院決定不公布的除外。
❸ 哪一個主體享有行政法規的制定權
哪一個主體享有行政法規的制定權?行政法規的制定權是由我們國家的國務院,他是我們最高的行政機關
❹ 我國有權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限於
法律分析:我國有權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限於國務院。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❺ 行政立法的主體是什麼
行政立法主體,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權,可以制定行政法規或行政規章的國家行政機關。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行政立法主體包括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國務院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級人民政府,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級人民政府。
法律依據:《憲法》第九十條國務院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負責本部門的工作;召集和主持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委務會議,討論決定本部門工作的重大問題。
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
《立法法》第八十條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❻ 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什麼
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行政法規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具有法的效力。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作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
❼ 享有行政法規的制定權是哪一個主體
所謂行政主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以自己的名義履行行政職責(行使行政職權)、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主體。行政機關,是依法設立的國家機關,一般都通過編委制定的該機關「三定」方案(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三定)確定其行政職責,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在其法定職責范圍內是當然的行政主體。
派出機構與派出機關,也是有區別的。派出機關是政府或者政府部門依法設立的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的,不屬一級政府也不屬一級政府所屬部門的機關,具有法人資格,在其法定職責范圍內是行政主體,如,街道辦事處是區政府的派出機關,由國務院、省級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管理機構一般也認為是其所屬政府的派出機關。曾有段時間有觀點認為開發區管理機構也只是派出機構而非派出機關,但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第21條,以是否經國務院或者省級政府批准設立為標志,實質上將經國務院或者省級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管理機構認定為派出機關,一些地方立法如《江西省開發區條例》也是類似規定。
派出機構是指行政機關向其所轄某一區域派出的不具有法人資格的機構(不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如,公安派出所是縣區公安局的派出機構,市場監管所是縣區市場監管局的派出機構。派出機構一般以其隸屬的行政機關的名義開展活動,相關法律責任也由其隸屬的行政機關承擔,一般情況下不具備行政主體資格 。但是,當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明確授權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職權、履行行政職責的,該派出機構在履行相關職責時,屬於行政主體。不過,根據《行政處罰法》第十五條、第十七條的規定,派出機構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處罰(成為行政處罰實施主體)的,必須要有法律、法規的明確授權,規章不得授權行政機關之外的組織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處罰(若有,只能視為行政委託)。也就是說,派出機構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實質上是基於行政授權而非行政委託。
❽ 行政法規的制定權是哪個主體
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行政法規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具有法的效力。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作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它的效力次於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九條 第一款明確規定: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因此,制定行政法規是憲法賦予國務院的一項重要職權,也是國務院推進改革開放,組織經濟建設,實現國家管理職能的重要手段。
❾ 哪個主體享有行政法規的制政權
行政法規的制定權只能是省級和省級以上人民政府。以及國家行政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