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拆遷糾紛中的行政法律問題
❶ 拆遷糾紛的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是什麼
《行政訴訟法》對此有兩方面規定。1、肯定性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第2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起訴。」該法第11條進而列舉八類由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這八類案件是:(1)行政處罰案件;(2)行政強制措施案件;(3)侵犯經營自主權案件;(4)申請頒發許可證和執照案件;(5)申請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案件;(6)申請發給撫恤金案件;(7)違法要求履行義務案件;(8)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案件。上述八類案件除第六類申請發給撫恤金案件在拆遷行政訴訟中難以對號入座外,其他七類概括性的規定均能對號入座,而且該法第11條第2款對上述規定作了補充,「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為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留下了發展空間。2、排除性的規定鑒於行政訴訟的特點,法律對其受案范圍從另一方面以排除性的規定加以限制。《行政訴訟法》第12條規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爭議有四種。第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這種國家行為,是政府以國家名義作出,不涉及特定的個人和組織的有關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有關國家安全以及國家利益和重大公共利益的行為。第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即抽象行政行為。這是因為,根據我國《憲法》和相關組織法的規定,審查行政機關抽象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許可權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地方人大及作出抽象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的上級行政機關。第三,行政機關對所屬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內部行政行為。對此類行政行為不服,只能通過向上級行政機關或監察、人事部門申訴解決,而不能啟動行政訴訟。第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也不能提起行政訴訟。例如涉及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糾紛時,國務院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二)司法解釋對受案范圍的規定我們在研究法律對拆遷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規定時,常感到操作性不強,實踐中難以把握。尤其近年來拆遷糾紛蔓延並激化的情況下,各地法院對拆遷行政訴訟要麼是難立案,要麼是不敢公正判決,秉公執法的不多。這里的主要原因是體制問題,但法律規定不明確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為解決法律和原有的司法解釋針對性不強,對拆遷行政訴訟缺乏指導性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歷時5年,就審理拆遷行政案件的司法解釋進行起草、調研,已三易其稿,雖還未頒布執行,但其中有關人民法院對拆遷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圍還是體現了執法為民的原則,將相關條款謹摘錄如下,供讀者參考。第一條拆遷當事人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下列城市房屋拆遷具體行政行為依法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一)拆遷許可;(二)行政強制拆遷決定;(三)補償安置裁決;(四)拆遷行政處罰決定;(五)行政強制拆遷行為。
❷ 拆遷糾紛是行政訴訟嗎
法律分析:依據我國行政訴訟的規定,因拆遷補償問題產生糾紛的是屬於行政糾紛,應該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而不是提起民事訴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❸ 市內的拆遷糾紛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嗎
拆遷糾紛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拆遷房屋的所有權人對徵收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認為行政機關的行為決定侵犯其他人身財產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二)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四)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五)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❹ 拆遷糾紛能否直接提起行政訴訟
法律分析: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以及《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的規定,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對強制拆除行為不服等拆遷糾紛均可直接提起行政訴訟。
法律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法律分析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法律分析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2)《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十四條被徵收人對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的房屋徵收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十五條第二款補償協議訂立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補償協議約定的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訴訟。
第二十六條第三款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❺ 拆遷糾紛可否申請行政訴訟
拆遷糾紛可以申請行政訴訟。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拆遷決定不服的或者認為拆遷行為決定侵犯其人身財產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二)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四)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五)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❻ 城市拆遷糾紛如何處理
法律分析:1、行政裁決拆遷人與被拆遷人、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裁決。2、行政或司法強制(1)行政強制: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行政裁決書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拆遷管理部門提請公安部門強制拆遷。
法律依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八條 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確需要徵收房屋的,由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一)國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三)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
(四)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❼ 房屋拆遷糾紛如何處理
法律分析:房屋拆遷糾紛的處理如下:當事人可以申請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裁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進行解決,裁決後當事人仍不滿意,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依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十六條 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或者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由房屋徵收部門報請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按照徵收補償方案作出補償決定,並在房屋徵收范圍內予以公告。補償決定應當公平,包括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有關補償協議的事項。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❽ 拆遷糾紛的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是什麼
法律分析:1、肯定性的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起訴。列舉八類由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這八類案件是:
(1)行政處罰案件;
(2)行政強制措施案件;
(3)侵犯經營自主權案件;
(4)申請頒發許可證和執照案件;
(5)申請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案件;
(6)申請發給撫恤金案件;
(7)違法要求履行義務案件;
(8)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案件。
2、排除性的規定
鑒於行政訴訟的特點,法律對其受案范圍從另一方面以排除性的規定加以限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爭議有四種。
第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這種國家行為,是政府以國家名義作出,不涉及特定的個人和組織的有關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有關國家安全以及國家利益和重大公共利益的行為。
第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即抽象行政行為。這是因為,審查行政機關抽象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許可權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地方人大及作出抽象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的上級行政機關。
第三,行政機關對所屬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內部行政行為。對此類行政行為不服,只能通過向上級行政機關或監察、人事部門申訴解決,而不能啟動行政訴訟。
第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也不能提起行政訴訟。例如涉及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糾紛時,國務院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
(二)司法解釋對受案范圍的規定
我們在研究法律對拆遷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規定時,常感到操作性不強,實踐中難以把握。尤其近年來拆遷糾紛蔓延並激化的情況下,各地法院對拆遷行政訴訟要麼是難立案,要麼是不敢公正判決,秉公執法的不多。這里的主要原因是體制問題,但法律規定不明確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為解決法律和原有的司法解釋針對性不強,對拆遷行政訴訟缺乏指導性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歷時5年,就審理拆遷行政案件的司法解釋進行起草、調研,已三易其稿,雖還未頒布執行,但其中有關人民法院對拆遷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圍還是體現了執法為民的原則。
第一條拆遷當事人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下列城市房屋拆遷具體行政行為依法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一)拆遷許可;
(二)行政強制拆遷決定;
(三)補償安置裁決;
(四)拆遷行政處罰決定;
(五)行政強制拆遷行為;
法律依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八條 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確需要徵收房屋的,由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一)國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三)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
(四)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❾ 拆遷糾紛怎麼解決
房屋拆遷發生糾紛時,雙方應當進行協商,在協商不成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行政救濟或者司法救濟兩種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
如果對房屋拆遷的行政許可不服的話,可以向行政機關的上級部門申請行政復議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不管是提起行政訴訟還是行政復議,一定不要盲目啟動這些程序,前期的證據收集工作很重要,只有合法證據才能得到法庭的支持,得到自己滿意的結果。
如果對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不服的話,首先應當申請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的裁決,如果對裁決不服的話,才能夠對裁決提起訴訟。但是需要注意,在拆遷人已經給予了貨幣補償或者提供了安置用房的情況下,處在訴訟過程中的拆遷行為是不會停止的。
法律依據: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十七條實施房屋徵收應當先補償、後搬遷。
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償後,被徵收人應當在補償協議約定或者補償決定確定的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禁止建設單位參與搬遷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