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務關系適用勞動法

勞務關系適用勞動法

發布時間: 2022-05-21 04:57:55

㈠ 勞務關系是否適合勞動法

法律分析:不適合。勞務合同不同於勞動合同,不適用《勞動合同法》,但可以適用《合同法》和《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㈡ 勞務關系適用勞動法嗎

法律分析:勞務關系不是勞動關系,勞務合同也不是勞動合同,因此,勞務關系不能適用勞動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㈢ 家庭和僱傭保姆之間屬於勞動關系么適用於勞動法么

不屬於勞動關系,不適用勞動法、勞動合同法。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的,適用嗎《民法典》調整。

㈣ 勞務合同適用於勞動法嗎

勞務合同不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勞務合同與勞動合同的區別是:
1、主體資格不同;
2、主體性質及其關系不同;
3、僱主的義務不同;
4、調整的法律不同;
5、不履行合同的法律責任不同,勞動合同不履行所產生的責任不僅有民事上的責任,而且還有行政上的責任,勞務合同所產生的責任只有民事責任,即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不存在行政責任;
6、糾紛的處理方式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責任。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條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提供勞務一方追償。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提供勞務期間,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提供勞務一方損害的,提供勞務一方有權請求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也有權請求接受勞務一方給予補償。接受勞務一方補償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㈤ 勞務關系和勞動關系有哪些區別

勞務關系和勞動關系的不同:勞務關系適用《民法典》,勞動關系適用《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勞務關系主體可以是兩個自然人或者自然人與單位,勞動關系主體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勞務關系爭議申請仲裁的,必須先簽訂仲裁協議,勞動關系爭議申請訴訟的,必須先經過仲裁程序;其他。
【法律依據】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五條
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㈥ 勞務關系和勞動關系

法律分析
(一)主體不同。勞動關系的主體是確定的,即一方是用人單位,另一方必然是勞動者。而勞務關系的主體是不確定的,可能是兩個平等主體,也可能是兩個以上的平等主體;可能是法人之間的關系,也可能是自然人之間的關系,還可能是法人與自然人之間的關系。
(二)關系不同。勞動關系兩個主體之間不僅存在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還存在著人身關系,即行政隸屬關系。也就是說,勞動者除提供勞動之外,還要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服從其安排,遵守其規章制度等。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雖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實際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用人單位是強者,勞動者是弱者。而與勞動關系相近的勞務關系兩個主體之間只存在財產關系,或者說是經濟關系。即勞動者提供勞務服務,用人單位支付勞務報酬。彼此之間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而是一種相對於勞動關系當事人,主體地位更加平等的關系。
(三)勞動主體的待遇不同。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除獲得工資報酬外,還有保險、福利待遇等;而勞務關系中的自然人,一般只獲得勞動報酬。
(四)適用的法律不同。勞動關系適用《勞動法》,而勞務關系則適用《民法典》的合同編。
(五)合同的法定形式不同。勞動關系用勞動合同來確立,其法定形式是書面的。而勞務關系須用勞務合同來確立,其法定形式除書面的以外,還可以是口頭和其他形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一條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四條 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

㈦ 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的區別與判定

一、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如何區分認定
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的認定如下:
勞務關系是勞動者與用工者根據口頭或書面約定,由勞動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是特定的勞動服務,用工者依約向勞動者支付勞務報酬的一種有償服務的法律關系。
勞務關系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平等主體,通過勞務合同建立的一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該合同可以是書面形式,也可以是口頭形式和其它形式。其適用的法律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建立和存在勞務關系的當事人之間是否簽訂書面勞務合同,由當事人雙方協商確定。

(二)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
(三)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
(四)考勤記錄;
(五)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
其中,(一)、(三)、(四)項的有關憑證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二、勞務關系和勞動關系的區別
1.勞動關系適用《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而勞務關系則適用《民法典》。
2.勞動關系的一方是用人單位,另一方必然是勞動者;勞務關系的主體是平等主體,可能是兩個平等主體,也可能是兩個以上的平等主體;可能是法人之間的關系,也可能是自然人之間的關系,還可能是法人與自然人之間的關系。
3.在勞動關系中,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存在隸屬與管理的關系;勞務關系主體之間只存在財產關系,一方提供勞務服務,另一方支付勞務報酬,彼此之間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是平等的關系。
4.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除獲得工資報酬外,還有保險、福利待遇等;勞務關系中的自然人,一般只獲得勞動報酬。
5.勞動關系用勞動合同來確立,其法定形式是書面的;而勞務關系須用勞務合同來確立,其法定形式除書面的以外,還可以是口頭和其他形式。
6.在納稅方面,勞動者取得的工資薪金,按照工資薪金計算繳稅個人所得稅;而勞務提供者取得的勞務費,取得的收入應按照「勞務報酬所得」應稅項目繳納個人所得稅。
7.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而解除勞務關系,沒有這些法定的經濟補償金,只能根據民事法律和雙方的勞務合同約定執行。
8.當發生爭議進行處理時的法律程序不同。勞動爭議的處理,應當先經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裁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訴;而勞務關系糾紛的處理,則是直接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㈧ 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的區別是什麼如何去判定屬於哪個

法律分析:勞務關系和勞動關系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區別
(一)主體不同。勞動關系的主體是確定的,即一方是用人單位,另一方必然是勞動者。而勞務關系的主體是不確定的。
(二)關系不同。勞動關系兩個主體之間不僅存在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還存在著人身關系,即行政隸屬關系。勞務關系兩個主體之間只存在財產關系,或者說是經濟關系,而不存在隸屬關系。
(三)勞動主體的待遇不同。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除獲得工資報酬外,還有保險、福利待遇等;而勞務關系中的自然人,一般只獲得勞動報酬。
(四)適用的法律規范不同。勞動關系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而勞務關系則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五)合同的法定形式不同。勞動關系用勞動合同來確立,其法定形式是書面的。而勞務關系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或其他形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㈨ 是否勞務關系就不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法規

是的,勞動法只約束勞動合同關系,勞務關系不屬於勞動法范疇。

㈩ 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區別

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區別用工主體不同,勞動者待遇不同,合同約定的內容不同,用工期限不同,隸屬關系不同,適用法律不同,法律責任承擔的主體和內容不同。
具體內容如下:
1、用工主體不同。勞動關系的主體具有特定性,一方是用人單位,一方是勞動者。勞務關系主體不特定,類型較多。可以是自然人與單位、自然人與自然人,單位與單位之間的關系;
2、勞動者待遇不同。勞動關系中勞動者享有勞動法規定的休息休假,最低工資等待遇,勞務關系中的勞動者不享有;
3、合同約定的內容不同。勞動關系中,雙方約定合同期限,社會保險等條款,勞務關系中往往只約定報酬;
4、用工期限不同。勞動關系具有穩定性,合同期、試用期嚴格約定。勞務關系具有臨時性,用工期限短;
5、隸屬關系不同。勞動關系中,勞動者隸屬於單位,需要接受單位規章制度的管理。勞務關系中,雙方是平等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只體現財產關系,不存在行政隸屬;
6、適用法律不同。勞動關系適用勞動法,勞務關系適用民法典;
7、法律責任承擔的主體和內容不同。對外責任中,若是勞動關系則由用人單位承擔,勞務關系由勞動者承擔,相互責任中,若是勞動關系,用人單位除了承擔民事責任,還要承擔經濟補償金等行政責任,若是勞務關系,則只需承擔侵權和違約等民事責任。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職稱經濟法基礎視頻 發布:2025-02-05 06:48:34 瀏覽:692
異世界法官 發布:2025-02-05 06:05:19 瀏覽:292
道德底線開頭 發布:2025-02-05 05:55:37 瀏覽:101
刑法的無奈 發布:2025-02-05 05:43:55 瀏覽:244
青少年法律知識感悟 發布:2025-02-05 05:27:27 瀏覽:737
法律碩士公派出國讀博 發布:2025-02-05 04:33:25 瀏覽:832
刑法二百一十條 發布:2025-02-05 04:18:29 瀏覽:512
方濤律師 發布:2025-02-05 03:29:28 瀏覽:288
法院審執運行 發布:2025-02-05 03:26:23 瀏覽:366
icu護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5 02:19:18 瀏覽: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