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第46條第一款
⑴ 行訴法解釋四十四條第一款第五項如何理解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作如下修改:
其中將第三十七條改為第四十四條,修改為:「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官員:出庭應訴履行判決是法定義務
「告官不見官」是行政訴訟實踐中面臨的一個尷尬,這也讓辦案法官頗感無奈。「來出庭的都是作為行政機關代理人的律師,他們既不了解具體工作,又什麼都做不了主,老是要回去商量,反復開庭,浪費司法資源,也讓起訴的老百姓怨聲載道。」王振宇說。
對於這個突出問題,新法明確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法院可以將拒不到庭的情況予以公告,並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被告上級機關提出依法給予其處分的司法建議。
「修改後的法律把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也是特別強調,老百姓『告官要見官』。」王敬波說,行政首長出庭應訴,一方面可以緩解官民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案件的解決。
針對行政復議中維持率較高的情況,為了讓復議機關履行職責,新法明確規定: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實踐中復議機關為了不當被告,維持原行政行為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行政復議制度未能很好發揮作用。這一修改有利於加強、促進復議機關履行法律職責、干預糾錯,對該撤銷的應該撤銷,該變更的應該變更。同時有利於改變長期以來行政復議因許多地方和部門復議機關做『維持會』而導致復議公信力嚴重下降的現實困境。」姜明安說。
⑵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有沒有司法解釋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中沒有對四十六條作出解釋是什麼原因
《行政訴訟來法》第四源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⑶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一般說超過六個月就不能告了,
人民、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源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⑷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解釋第四十四條第一款第(十一)項
此處的其他法定要件是指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的規定
即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版
(一)權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上述四項缺一不可,但其中(四)項中如果是不屬於受訴法院管轄,可能發生移送管轄
⑸ 新: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是不是可以理解最長訴訟時效是五年
⑹ 行政訴訟法46條規定解釋
法律分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但最長不得超過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起訴期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⑺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有的案件可以在六個月之後五年之內去進行政訴訟,那麼這裡面是有什麼條件呢
人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版從知道權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⑻ 新修《行政訴訟法》第46條「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怎麼理解
行政行為是具備行政主體資格的國家行政機關和經法定授權的社會組織行使國家行政權利而實施的對外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1條的規定不服行政主體的下列行政行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1、行政處罰行為。行政處罰是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法律法規,尚未構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懲戒性制裁。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處罰種類主要有「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或執照、行政拘留。」
2、行政強制措施。具體指強制扣留、強制治療、強制戒毒等人身強制措施和查封、扣押、凍結等財產強制措施,及行政機關在緊急狀態下,如防疫、交通、自然災害等情況下,為社會安全採取的強制措施。
3、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企業經營自主權具體包括:生產經營決策權,產品、勞務定價權,產品銷售權,物資采購權,投資決策權,留用資金支配權,資產處置權,聯營兼並權,勞動用工權,內部人事管理權,工資獎金分配權,內部機構設置權等。
4、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不予答復的。如申請工商、技術監督、交通、規劃、衛生等行政管理部門頒發營業執照、修理器具許可證、運輸許可證、工程規劃許可證、衛生許可證。
5、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不予答復的。
6、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撫恤金主要有兩種:一是傷殘撫恤金;二是遺屬撫恤金。這里必須是法律、法規規定由行政機關發給的,對規定由企事業單位發放的,不屬行政訴訟范圍。
7、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設定義務的。如各種攤派、多收費等。
8、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即凡屬涉及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人身權、財產權的具體行政行為,都可起訴。
(8)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第46條第一款擴展閱讀:
一、一般起訴期限
(一)作為類: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已於2015年5月1日起開始施行,其中第46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48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屬於其自身的原因耽誤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限內。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況耽誤起訴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下文簡稱《執行解釋》)(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第41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
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復議決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法定起訴期限的,適用前款規定。
(二)不作為類: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第47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提起訴訟不受前款規定期限的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下文簡稱《適用解釋》)(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第4條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行政訴訟法第47條第一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提起訴訟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二、最長起訴期限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第46條第二款: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最長起訴期限是除斥期間還是特殊期間
最長起訴期限是除斥期間是指,只要超過了法定的最長期限,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導致,法院將不予受理,受理後也將裁定駁回起訴。不論理論界或實務界,很多人均主張這種觀點,以保障行政行為高效、穩定,以免時過境遷,或難於取證、難於還原事實真相而排除合法的行政行為被推翻。
最長起訴期限是特殊期間是指,雖然超過了最長訴訟時間,但是如果有法定的合理理由,最長訴訟時效要考慮特殊情況予以適當考量,或扣除或延長,起訴人並不當然喪失訴權,法院仍然需要依法審理。
這種觀點在理論與實務中也有很多人支持,意在最大限度地保障當事人的訴權,以免行政行為的不公開、不透明、不告知等而肆意侵犯相對人尤其是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
⑼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第二款 20年
這里的20年,適用二十年最長保護期限的案件,僅限於「因行政行為導致不動產物權變動而提起的訴訟」。超過二十年則失去時效利益,起訴後不能獲得救濟。
此外,該條規定的「因不動產提起訴訟」,主要是指行政行為直接針對不動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案件,即對不動產具有直接處分性的案件,比如房屋登記、土地確權、房屋拆遷類案件。對於不影響不動產所有權、使用權,而只是涉及不動產內容的,不屬於「因不動產」。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9)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第46條第一款擴展閱讀:
「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在行政訴訟中涉及兩個重要問題,一是涉及專屬管轄,二是涉及最長起訴期限。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條規定:「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這一規定被稱為專屬管轄。作出這種制度安排,主要是考慮法院行使審判權的便利性。不動產所在地法院能夠就近調查、勘驗、取證、測量,以及就近執行判決。
實踐中,對於何為「不動產」並無爭議,一般是指不能移動其位置或者其位置移動後就會引起其性能、價值、形狀等改變的財產,主要指土地(包括灘塗、草原、山嶺、荒地等)及其地面附著物。
真正存在爭議的是何為「因不動產」,亦即如何界定「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通說認為,一般是指因行政行為直接針對不動產而引起的行政糾紛,而不應當擴大解釋為與不動產有任何聯系的行政糾紛。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九條第一款進一步作出界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條規定的『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是指因行政行為導致不動產物權變動而提起的訴訟。」
所謂「因行政行為導致不動產物權變動」,是指因行政行為直接導致不動產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消滅等法律效果。
⑽ 行政法訴訟時效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時效是當事人能夠向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有效期限,超過了這一期限,則當事人喪失了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一般訴訟時效和法定訴訟時效的規定。行訴法第46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由此可見,行訴法規定的一般訴訟時效為六個月。法定訴訟時效即法律有規定的訴訟期限從其規定。中國行政法律所規定的行政起訴期限有5天、10天、15天、30天等不同期限的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