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隨堂聯系
① 《勞動法》咨詢電話是多少
打12333咨詢,這是全國勞動保障的公益電話。或者打114,轉法律援助辦公室,專免費的,不過通屬信費還是要付的。
② 請問關於勞動法方面的問題打什麼電話咨詢
12333
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
③ 勞動法咨詢電話
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咨詢電話12333.
該電話主要提供社會保險方面的咨詢。
不過專業勞動法咨詢的話,還是應該咨詢專業人士。
有勞動法方面的問題,可以向我提問。
④ 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合同法三者的區別與聯系
2008年1月1日執行的《勞動合同法》並不是取代了1995年1月1日實施的《勞動法》,所以不存在新舊勞動法的概念。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相聯系的其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勞動合同法》是《勞動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其中的勞動合同這一章節進行了重新規定。
《勞動法》除了包括《勞動合同法》以外,還包括《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社會保險法》、《勞動條件法》、《勞動保護法》、《勞動監察法》(後四部還沒出台)等等。
就兩者的關系來看,《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屬於普通法和特別法的關系。
所謂普通法,是指在一般范圍內適用的法律,其效力具有普遍性;
特別法,是指在特定范圍內適用的法律,其效力僅僅及於特定身份的人或者事。
一般而言,在法律的適用上面,特別法優於普通法,也即對於《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都有規定的,適用《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勞動合同法》沒有規定而《勞動法》有規定的,則適用《勞動法》的相關規定。
二者法律特徵完全不同。
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勞動合同在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的前提下,重在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被譽為勞動者的「保護傘」,為構建與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提供法律保障。作為我國勞動保障法制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有著深遠的意義。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於2007年6月29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⑤ 勞動法律關系與勞動關系的聯系與區別
勞動法律關系與勞動關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勞動關系的參加者依照法律規范的要求締結勞動關系,所締結的勞動關系便具備了法律關系的形式,而勞動法律關系則以勞動關系為實際內容。勞動關系是勞動法律關系產生的現實基礎,而後者是前者在法律上的表現形式,二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國家總是依據客觀存在的勞動關系,制定勞動法律規范,從而形成勞動法律關系;勞動關系發展變化了,要求勞動法律關系作相應調整,於是勞動法律關系也會隨之變化。實際的勞動關系也正式通過勞動法律關系的形式得到鞏固和保護。
它們之間的區別體現在:
第一,兩者所屬的范疇不同。勞動關系是一種社會物質關系,屬於經濟基礎的范疇,因為一定的勞動關系最直接地聯系著一定的生產關系,是生產關系的組成部分;而勞動法律關系則是一種思想關系,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它依據國家制定的勞動法律而形成,體現了國家的意志。
第二,兩者產生的前提不同。勞動關系是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有共同勞動存在就會有勞動關系的存在。勞動法律關系則是被勞動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勞動關系,所以它的形成必須以勞動法律規范的存在為前提。每一種具體的勞動關系之所以成為勞動法律關系,正是因為有規定和調整這種勞動關系的勞動法律規范存在。如果沒有相應的勞動法律規范,就不可能形成勞動法律關系。
第三,兩者的內容不同。勞動關系以勞動為內容,當國家沒有制定相應的勞動法律規范時,這種關系因不具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就不具有國家強制力。這時,雙方當事人的利益缺少有效的保護與保障。勞動法律關系是以法定的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任何一個勞動法律關系的參加者,都是作為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出現的,同時受到國家法律保護。
⑥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聯系和區別
簡述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關系
答:聯系 1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在社會保險領域存在交叉。
3 社會保障法對勞動法功能的發揮有補充和促進的作用,首先社會保障法為勞動者的權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會保障法為勞動關系的延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區別 1調整對象: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社會保障法調整國家、用人單位、公民(勞動者)、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因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發生的關系。
2法律部門:在中央,設有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級政府都設有處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問題的行政機關或具體工作部門。
3關系的主體: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主體是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或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公務員、軍人等不適用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的主體包括國家、用人單位、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和公民(勞動者)。
4立法目的:勞動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協調勞動關系,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社會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障社會全體成員在遭受各種意外和風險時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安全。
5解決程序:社會保障法引發的勞動爭議,由於具有某些私法關系的特點,主要適用民事程序來解決;勞動法爭議引發的爭議,由於具有較強的公法性,應主要採用行政訴訟程序。
⑦ 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內在聯系
以上兩條原則有著密切的聯系,「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實際上是等價有償原則。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一原則要求賦於勞動關系當事人以充分的活力。在勞動領域,這一原則帶有私法原則的特徵,其「契約化」的特點,來源於民法中關於的僱傭合同的規定。「保護勞動者原則」實際上是保護弱者原則,要求通過國家干預,以加強勞動者的保護力度。這一原則要求強化法定內容。在勞動領域,這一原則帶有公法原則的特徵,其「基準化」的特點,來源於「工廠法」的規定。勞動法是私法與公法相融合而產生的法律部門,其基本原則也分別體現了私法的特徵與公法的特徵。在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下,我國曾通過制定全面而具體的規定對勞動者進行保護,其結果是使企業喪失了活力。實踐證明,兩者的結合點是「傾斜立法」,通過法定內容限制約定內容,既使勞動者得到必要的保護,也為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的平等協商留下餘地。
法律的作用在於形成制衡關系。勞動法是以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之間的不平等性為基礎的一種制度設計,其目的在於對勞動者的弱者地位予以補救,從而達成新的平衡關系,維護勞動者的正當權益。在西方,勞動法的形成過程可以說是「私法公法化」的過程。勞動者的正當權益長期得不到有力的保護,直到十九世紀後葉,工人運動風起雲涌,勞資沖突日趨激烈,西方各國才開始摒棄將勞資關系交由民法調整的做法,建立起了以「保護勞動者」為原則的勞動法領域。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形成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勞動法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公法私法化」的過程。社會主義的建立,使我國很早就確立了「保護勞動者」的原則,勞動領域中反復爭論的倒是如何貫徹「各盡所能,按勞動分配」的等量勞動相交換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