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沒收涉案財物
1. 涉案財物的管理與處理
法律分析: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查封、扣押、凍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財物及其孳息,應當妥善保管,以供核查,並製作清單,隨竇移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處理。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對違禁品或者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四十五條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查封、扣押、凍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財物及其孳息,應當妥善保管,以供核查,並製作清單,隨竇移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處理。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對違禁品或者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2. 刑法中沒收財產的范圍是什麼
法律分析:刑法中沒收財產的范圍是犯罪分子個人所有財產的一部或者全部。對犯罪人適用沒收財產,一方面是對他們所犯罪行的懲罰;另一方面也是從經濟上剝奪他們賴以繼續進行犯罪活動的物質基礎。沒收財產是沒收犯罪分子個人所有財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沒收財產,是指剝奪犯罪人個人財產,無償收歸國有的一種刑罰方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七十二條 沒收財產的判決,無論附加適用或者獨立適用,都由人民法院執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會同公安機關執行。
3. 刑事案件扣押物品的法律依據
需要糾正的的是,「當事人認為和刑事案件無關的物品」與「辦案機關認為和刑事案件無關的物品」並不是同等的概念。當事人認為無關的物品,辦案機關可能認為有關。就比如當事人認為自己無罪,辦案機關還是會將他刑事拘留,甚至逮捕一樣。因此,是否和案件無關,是一個待證事實,當事人和辦案機關各執一詞,往往很難講涉案物品拿回來。
一、辦案機關認為與案件有關的物品,都屬於「應當查封、扣押」的范圍
根據我的辦案經驗,公司機關為了全面搜集證據材料,避免遺漏關鍵證據材料,往往以「寧可錯扣,不可放過」的原則去查封、扣押、凍結涉案財產。只要是公安機關認為和案件相關的財物、物品,都會一概予以查封、扣押、凍結。《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賦予公安機關查封扣押的許可權是非常大的。第二百二十二條 「在偵查活動中發現的可用以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各種財物、文件,應當查封、扣押。」因此,當事人的財物、物品一旦被查封、扣押、凍結,要想拿回來的難度是非常高的。
二、作為涉案物品的權屬人,該如何救濟?
如果當事人認為被查扣的物品與刑事案件毫無關系,那麼當事人該如何救濟呢?這是問題的關鍵,也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在很多案件中,當事人被刑事拘留之後,又取保候審,甚至案件不了了之,但被查封、扣押的物品,始終無法拿回來。此時,他該如何救濟呢?
其一,在判決之前,向公安機關提出要求,將與案件無關的物品拿回來。
判決之前的階段,包括公安機關的偵查取證階段,檢察機關的審查起訴階段。根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二百二十二條,「與案件無關的財物、文件,不得查封、扣押。」無論是從法律規定上,還是從常理常識看,與案件無關的物品,當然不得查封、扣押,應當發還。只是在被公安機關查封扣押之後,當事人就需要舉證、交涉,提出訴求,證明涉案的某些物品與案件無關,既不是犯罪工具,也不是犯罪所得,與涉案犯罪毫無關系。
根據辦案經驗,在案件偵查階段,身份證、駕駛證、護照等證件資料,一般是能夠拿回來的。當事人的手機是否能拿回來,各個辦案機關、各個經辦人的認識不同,是否將手機發還也就不同。案件不同,手機的重要性不同,能否拿回手機自然也就不同。在部分案件中,手機中藏有關鍵證據時,公安機關往往會委託司法鑒定機構對手機進行數據提取鑒定,在這種情況下,手機是不可能拿回來的。
其二,判決出來之後,根據判決書的具體內容,判定哪些物品能拿回來
刑事判決書的裁決部分,主要有兩項內容:第一項,對被告人的定罪、量刑;第二部分,對涉案財產的處分。涉案財產的處分事項是必須要有的。對於查封扣押的財產,哪些屬於犯罪工具、違法所得,對應需要如何是否沒收、是否發還,都由明確規定。
那麼,在刑事判決之後,當事人要好好鑽研刑事判決書,看其中的財產判項:
1、如果判決書沒有提及的財產,但又被公安機關查封扣押,那麼,可以拿回來。因為刑事判決書沒有處置,則意味著這些財物與犯罪無關,則可以索要回來。
2、如果判決書有提及,認定是犯罪工具、違法所得予以沒收、銷毀,則這些物品是不可能拿回來的。如果判決書認定被查封扣押的某項財物、物品予以發還,則自然可以根據該判決書,向查封扣押的機關拿回來。
三、如果案件不了了之,物品被公安機關一直查扣,怎麼辦?
在我辦理的一個案件中,曾經出現這種情況,公安機關將犯罪嫌疑人抓獲歸案,同時將涉案財物全部查扣在案。後來,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審。再後來,公安機關又解除了取保候審措施。案件拖了幾年,不了了之。此時,就等同於變相「撤案」、「無罪」了,但是,涉案財物還一直被公安機關查扣在案。此時,我們只能繼續與公安機關溝通,要求拿回被扣押的物品。畢竟,公安機關已經沒有理由繼續扣押了。再後來交涉中,公安機關告知,倉庫失火,貨物滅失了......賠定了
4. 刑事案件涉案財物處理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進一步規范公安機關涉案財物管理工作,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財產權益,保障辦案工作依法有序進行,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所稱涉案財物,是指公安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過程中,依法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扣留、調取、先行登記保存、抽樣取證、追繳、收繳等措施提取或者固定,以及從其他單位和個人接收的與案件有關的物品、文件和款項,包括:
(一)違法犯罪所得及其孳息;
(二)用於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工具;
(三)非法持有的淫穢物品、毒品等違禁品;
(四)其他可以證明違法犯罪行為發生、違法犯罪行為情節輕重的物品和文件。
第三條 涉案財物管理實行辦案與管理相分離、來源去向明晰、依法及時處理、全面接受監督的原則。
第四條 公安機關管理涉案財物,必須嚴格依法進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調換、截留、坐支、損毀、擅自處理涉案財物。
第五條 對涉案財物採取措施,應當嚴格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進行,履行相關法律手續,開具相應法律文書。嚴禁在刑事案件立案之前或者行政案件受案之前對財物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扣留措施,但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六條 公安機關對涉案財物採取措施後,應當及時進行審查。經查明確實與案件無關的,應當在三日以內予以解除、退還,並通知有關當事人。對與本案無關,但有證據證明涉及其他部門管轄的違紀、違法、犯罪行為的財物,應當依照相關法律規定,連同有關線索移送有管轄權的部門處理。
第七條 公安機關對涉案財物進行保管、鑒定、估價、公告等,不得向當事人收取費用。
5. 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涉案財物怎麼處理
法律分析: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規定涉案財物中屬於被害人合法財產的,應當返還;作為證據使用的,隨案移送;已經拍賣、變賣的應當返還價款。侵犯國有財產,被害人無人受領的上繳國庫。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刑事訴訟法解釋》 第三百六十六條 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經審查,確屬違法所得或者依法應當追繳的其他涉案財物的,應當判決返還被害人,或者沒收上繳國庫,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判決返還被害人的涉案財物,應當通知被害人認領;無人認領的,應當公告通知;公告滿三個月無人認領的,應當上繳國庫;上繳國庫後有人認領,經查證屬實的,應當申請退庫予以返還;原物已經拍賣、變賣的,應當返還價款。 對侵犯國有財產的案件,被害單位已經終止且沒有權利義務繼受人,或者損失已經被核銷的,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應當上繳國庫。
6.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涉案財物管理規定
法律分析:為了貫徹落實中央關於規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要求,進一步規范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涉案財物管理工作,提高司法水平和辦案質量,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相關規定,並結合檢察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定。本規定所稱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涉案財物,是指人民檢察院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查封、扣押、凍結的與案件有關的財物及其孳息以及從其他辦案機關接收的財物及其孳息,包括犯罪嫌疑人的違法所得及其孳息、供犯罪所用的財物、非法持有的違禁品以及其他與案件有關的財物及其孳息。
法律依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涉案財物管理規定》
第三條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依照有關規定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財物,應當予以查封、扣押、凍結,並依法處理。
第四條人民檢察院查封、扣押、凍結、保管、處理涉案財物,必須嚴格依照刑事訴訟法、《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以及其他相關規定進行。不得查封、扣押、凍結與案件無關的財物。凡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都應當及時進行審查;經查明確實與案件無關的,應當在三日內予以解除、退還,並通知有關當事人。嚴禁以虛假立案或者其他非法方式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措施。對涉案單位違規的賬外資金但與案件無關的,不得查封、扣押、凍結,可以通知有關主管機關或者其上級單位處理。查封、扣押、凍結涉案財物,應當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所扶養的親屬保留必需的生活費用和物品,減少對涉案單位正常辦公、生產、經營等活動的影響。
7. 涉案財物處置程序規定
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應當予以沒收。
【法律分析】
涉案財物,是指公安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過程中,依法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扣留、調取、先行登記保存、抽樣取證、追繳、收繳等措施提取或者固定,以及從其他單位和個人接收的與案件有關的物品、文件和款項,對涉案財物採取措施,應當為違法犯罪嫌疑人及其所扶養的親屬保留必需的生活費用和物品;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在保證偵查活動正常進行的同時,可以允許有關當事人繼續合理使用有關涉案財物,並採取必要的保值保管措施,以減少偵查辦案對正常辦公和合法生產經營的影響,公安機關對涉案財物採取措施後,應當及時進行審查,經查明確實與案件無關的,應當在三日以內予以解除、退還,並通知有關當事人。
【法律依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 九十四、 第一百四十三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一百九十八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於扣押、凍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財物及其孳息,應當妥善保管,以供核查。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處理。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對違禁品或者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對作為證據使用的實物應當隨案移送,對不宜移送的,應當將其清單、照片或者其他證明文件隨案移送。「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生效以後,對被扣押、凍結的贓款贓物及其孳息,除依法返還被害人的以外,一律沒收,上繳國庫。「司法工作人員貪污、挪用或者私自處理被扣押、凍結的贓款贓物及其孳息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處分。
8. 刑事案件扣押贓物怎麼處理
刑訴法扣押贓物的處理:
1、扣押贓物屬於被害人合法財產的,應當返還給被害人;
2、贓物公告後無人認領的,應當上繳國庫,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百四十五條
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經審查,確屬違法所得或者依法應當追繳的其他涉案財物的,應當判決返還被害人,或者沒收上繳國庫,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對判決時尚未追繳到案或者尚未足額退賠的違法所得,應當判決繼續追繳或者責令退賠。
判決返還被害人的涉案財物,應當通知被害人認領;無人認領的,應當公告通知;公告滿一年無人認領的,應當上繳國庫;上繳國庫後有人認領,經查證屬實的,應當申請退庫予以返還;原物已經拍賣、變賣的,應當返還價款。
對侵犯國有財產的案件,被害單位已經終止且沒有權利義務繼受人,或者損失已經被核銷的,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應當上繳國庫。
9. 刑事案件涉案財物的處理規定
當前,刑事案件的涉案財物處理程序較為混亂,被告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後,涉案財物沒有得到合理處置,該追繳的沒有追繳,該返還的沒有返還,引發了不少糾紛,成為刑事司法中的軟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層面吹響了規范涉案財物處理程序的改革號角。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進一步規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意見》,對這一問題作了細化。查找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形成規范有序的刑事案件涉案財物處理程序已經成為司法機關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分析當前刑事涉案財物處理程序不規范的原因,一方面在於法律規定不健全,目前關於這一問題的法律法規眾多,但缺乏系統性,有的還存在明顯矛盾。如刑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規定,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被告人賠償經濟損失。被害人是申請國家機關追繳,還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並不清楚。再如關於無人認領財產的公告時間,公安機關辦案規定為六個月,最高人民法院刑訴法解釋規定為三個月。此外,刑法對涉案財物規定了追繳、責令退賠、返還、沒收四種處理方式,但這四種處理方式的關系並不明確,給司法實踐帶來不便。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執法、司法不規范,實踐中公安、檢察機關對於涉案財物並不向法院移送,而是由人民法院判決生效後,交查封、扣押機關根據判決內容執行,導致法院審查認定相關事實只能通過查閱照片和清單的方式進行。
這些問題的背後體現出來的是與現代刑事司法理念相悖的陳舊觀念。一是重人身輕財產的價值觀念。在刑事訴訟中,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機關甚至律師都把人身權利視為訴訟的終極目標,對財產權利的處置被放到次要地位。在這種價值排序的影響下,必然導致涉案財物被視為查明犯罪事實的工具和線索,沒有其獨立的價值。對於涉案財物處置中出現的不規范問題,往往在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定罪與量刑面前顯得微不足道。二是重實體輕程序的司法習慣。部分公安、司法人員認為只要最終處理結果正確,程序上出現一些偏差無關緊要,不影響大局。體現在涉案財物的處理上,就是只要定案沒有問題,罪名正確,量刑在幅度之內,則如何扣押、凍結財物都是個過場,認為只要有助於追贓到案,使用何種手段在所不問,很容易發生超范圍違規、違法扣押、凍結刑事涉案財物等損害當事人利益的問題。這些陳舊的觀念成為改革道路上的絆腳石,影響了司法的效果,需要認真糾正。
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規范涉案財物處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規范涉案財物處理是保障人權的題中之義。財產權與人身權同為人權的基本范圍,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廢。財產權是個人賴以維系其生命權的基礎,為個人的安全和自由建立了一道物質保障,如果財產權得不到尊重,個人的生活將失去最基本的保障,其他權利的行使也將成為空談。因此,規范刑事案件涉案財物的處理,是保障人權的必要要求。其次,規范涉案財物處理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現實需要。司法公信力的構建來自於公正規范的司法行為,當前刑事案件涉案財物處置較為混亂,有些財產尚未判斷是否屬於贓款、贓物就被查封、扣押;有些應當查封、扣押的贓款、贓物未作出處理,無人問津。這些現象在實踐中比比皆是,司法機關未予規范,當事人也摸不著頭腦,老百姓更無所適從,加之借機出現了一些腐敗現象,更是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公信力。修復和重塑刑事訴訟司法公信力,必須有效規范涉案財物的處置程序。再次,規范涉案財物處理是查明案情的內在要求,有助於全面查明被告人是否有罪、造成何種損失、情節是否嚴重等。在個別情況下,查清被告人的犯罪所得,是對其定罪量刑的決定性因素,如侵犯財產權的犯罪案件,被告人獲得的犯罪所得直接決定著其量刑幅度。還有一些案件,犯罪工具的處理情況對認定被告人是否作案有重要證據價值,只有及時、全面查明這些情況,才能准確定罪量刑,防止出現錯判誤判。
規范刑事涉案財物處理工作既需要公、檢、法之間形成規范有序的涉案財物處理外部環境,又需要法院自身在刑事審判中改善工作質量。外部環境方面,一是出台統一的刑事案件涉案財物處理法律法規,目前「兩辦」的文件對涉案財物處置作出原則性規定,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聯合出台相應的實施細則,對偵查、起訴、審判、執行各個訴訟環節的涉案財物處理作出規定,對財物的流轉、保管、返還和沒收、繼續追繳等問題予以明確。二是要建立與案件同步移送涉案財物的制度。借鑒公、檢、法機關之間對案件材料及證據的交接機制,建立涉案財物隨案移送制度,做到案件走到哪裡,涉案財物就流轉到哪裡。對於不移送涉案財物的,接收方可以拒絕受理案件。三是剝離司法機關業務經費與追贓款額的關系。改革司法機關經費調撥制度,使司法機關的追贓額度與其所得財產經費額徹底分離,對贓款、贓物,除按規定發還被害人以外,應一律上繳國庫。同時國家財政要對辦案部門的業務經費給予充足保障,督促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積極追贓,確保追繳贓款、贓物工作有序推進。
同時,法院自身更要注意做好涉案財物的審查和判決工作。一要在庭審中增設獨立的涉案財物調查環節,查明是否為犯罪所得或者依法應當追繳的其他財物,法庭調查應當充分聽取公訴人、被害人、被告人、辯護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意見,讓控辯雙方充分質證。財物涉及多名被害人的,還應當對各被害人的財物進行區分。二要引入利害關系人參與機制,調查和處理財物之前,通過公告方式,向社會發布需要處理的涉案財物信息,利害關系人提出異議的,可以通過通知參加庭審、進行聽證、進行詢問調查等方式,核實財物的真實權利歸屬。三要准確把握追繳、沒收、責令退賠與返還的關系。追繳與責令退賠是程序性措施,沒收和返還被害人則為實體性處理措施。對於犯罪所得,可以通過追繳的方式對犯罪所得進行查封、扣押、凍結,追繳後的財物只是處於國家機關的暫時管理之下,待作出生效裁判後再做處理。可以通過責令退賠方式解決的,可以責令被告人退賠。對於追繳在案的財物,經審理查明確實屬於被害人的,可以判決返還被害人。如果系違禁品則應當予以沒收。四要在判決書中專項說明涉案財物的處理,凡是有在案財物的案件,判決中均應對財物的處理作出說明,不得出現漏判、漏項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