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蘇聯勞動法
『壹』 誰知道勞動法的演變歷史過程,麻煩告訴下,謝謝!
勞動法作為獨立的法律體系,產生於19世紀,與產業革命的蓬勃發展及工人運動的日益壯大密切相關。 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西方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逐步興起, 世界工人運動
工人階級強烈要求廢除原有的「工人法規」,頒布縮短工作日的法律;要求增加工資、禁止使用童工、對女工及未成年工給予特殊保護以及實現社會保險等。 資產階級政府迫於上述情況,制定了限制工作時間的法規,從而促使了勞動法的產生。 1802年英國通過了《學徒健康和道德法》,這就是現代勞動立法的開端。 1864年,英國頒布了適用於一切大工業的「工廠法」。 1901年英國制定的《工廠和作坊法》,對勞動時間、工資給付日期、地點以及建立以生產額多少為比例的工資制等,都做了詳細規定。 德國也於1839年頒布了《普魯士工廠礦山條例》。法國於1806年制定了「工廠法」,1841年又頒布了《童工、未成年工保護法》,1912年最終制定了《勞工法》。 進入20世紀以後,西方主要的國家大都相繼頒布了勞動法規。從1802年以後的百餘年間,西方國家的勞動法逐漸從民法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勞動立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國際無產階級斗爭的高漲,西方國家陸續制定了不少勞動法。1918年德國頒布了《工作時間法》,明確規定對產業工人實行8小時工作制,還頒布了《失業救濟法》、《工人保護法》、《集體合同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勞動者的利益,對資本家的權益作了適當的限制。 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勞動立法出現了兩種不同傾向: 一種是以德、意、日為代表的法西斯國家,不僅把已經頒布實施的改善勞動條件的法令一一廢除,而且把勞動立法作為實現法西斯專政、進一步控制工人的工具。 另一種是以英、美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它們為了擺脫經濟危機 經濟大蕭條時期
,對工人採取了一定的讓步政策。英國於1932~1938年間,先後頒布了縮短女工和青工勞動時間,實行保留工資、年休假以及改善安全衛生條件的幾項法律。 美國在1935年頒布的《國家勞工關系法》(《華格納法》),規定工人有組織工會和工會有代表工人同僱主訂立集體合同的權利。1938年又頒布了《公平勞動標准法》,規定工人最低工資標准和最高工作時間限額,以及超過時間限額的工資支付辦法。 俄國十月革命後,在1918年頒布了第一部《勞動法典》,1922年又重新頒布了更完備的《俄羅斯聯邦勞動法典》,體現了工人階級地位的轉變和國家對勞動和勞動者的態度。它以法典的形式使勞動法徹底脫離了民法的范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勞動立法 戰後,資本主義總危機進一步加深,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一批現代的反工人立法。如1947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塔夫脫-哈特萊法》,把工會變成一種受政府和法院監督的機構,禁止工會以工會基金用於政治活動;規定要求廢除或改變集體合同,必須在60天前通知對方,在此期間,禁止罷工或關廠,而由聯邦仲裁與調解局進行調解;規定政府有權命令大罷工延期80天舉行,禁止共產黨人擔任工會的職務等。又如1947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的《保衛共和國勞動自由法》,同樣是鎮壓工人運動的法律。到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的勞動立法出現了新的趨勢。在工人運動的壓力下,各主要國家相繼頒布了一些改善勞動條件和勞動待遇的法律,如法國頒布了關於改善勞動條件、男女同工同酬、限制在勞動方面種族歧視的法律,日本於1976年重新修訂了《勞動標准法》,還制定了關於最低工資、勞動安全與衛生、職業訓練、女工福利等方面的法律。 70年代以後,蘇聯的勞動立法也有了很大的變化。1970年頒布了《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勞動立法綱要》,其後,各加盟共和國又根據這一立法綱要頒布了自己的勞動法典。東歐國家在50年代先後頒布了勞動法典,到60~80年代,除有的國家如保加利亞,對他們的勞動法典進行了修訂和補充外,大部分國家如羅馬尼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波蘭、南斯拉夫等,都曾再次頒布了勞動法典。經過近2個世紀的歷程,勞動法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世界各國的法律體系中已經佔有了重要的地位。 中國的勞動立法,出現於20世紀初期。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農商部於1923年3 月29日公布了《暫行工廠規則》,內容包括最低的受雇年齡、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對童工和女工工作的限制,以及工資福利、補習教育等規定。國民黨政府則沿襲清末《民法草案》的做法,把勞動關系作為僱傭關系載入1929~1931年的民法中;1929年10月頒布的《工會法》,實際上是限制與剝奪工人民主自由的法律。 為了維護工人利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1922年發動了大規模的勞動立法運動,並提出《勞動法大綱》19條等等。這一代表工人利益的《勞動法大綱》並未得到當時政府的確認。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才產生了真正代表職工利益的勞動立法。1931年11月7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抗日戰爭時期,各邊區政府也曾公布過許多勞動法令,如晉冀魯豫邊區1941年11月1日就曾公布過《晉冀魯豫邊區勞工保護暫行條例》。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1948年8月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對解放區的勞動問題提出了全面的、相當詳盡的建議,對調整勞動關系提出了基本原則。各個解放區的人民政府,也曾先後頒布過不少勞動法規。這一切,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勞動立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同年,勞動部公布《關於勞動爭議解決程序的規定》,1951年2月,政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3年1月經修正後重新公布),1952年8月,政務院發布《關於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1954年7月,政務院公布《國營企業內部勞動規則綱要》,1956年6月,國務院公布《關於工資改革的決定》,1956年國務院公布《工廠安全衛生規程》、《建築安裝工程安全技術規程》和《工人職員傷亡事故報告規程》。 在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中國的勞動立法有了進展。1958年,國務院公布了《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等4項重要規定。1966~1976年,勞動立法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1978年5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則上批准了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同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實行獎勵和計件工資制度的通知》。1982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礦山安全條例》、《礦山安全監察條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等3項法律文件。1982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企業職工獎懲條例》。1986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和《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1986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條例》。198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暫行規定》,同年勞動部發出了《關於禁止招用童工的通知》。1988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3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1994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這些勞動法規在調整勞動關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6年,中國曾起草《勞動法》,由於歷史原因,中途夭折。1979年第二次起草《勞動法》,1983年7月曾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草案》,但因很多問題難以妥善解決,未提交全國人大審議。90年代初期第三次起草《勞動法》,1994年7月5日經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頒布標志中國勞動法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勞動法》共13章107條,包括總則;就業促進;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工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爭議;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勞動法》是中國的基本法,為勞動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勞動法》的立法指導思想是:①充分體現憲法原則,突出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②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③規定統一的基本標准和規范。④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盡量與國際慣例接軌。這一指導思想保證了《勞動法》的制定工作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2007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審議通過,並於2008年1月1日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被俗稱為新「勞動法」。新「勞動法」對勞動合同制度做了進一步完善。
『貳』 十月革命勝利以後,俄國勞動人民制定的第一個法律,就是宣布
十月革命以後,1917年11月15日發表了《俄國各族人民權利宣言》,宣布各族人民擁有平等和自主權,享有完全自決乃至分離並建立獨立國家的權利,廢除任何民族的和宗教的一切特權和限制,居住在俄國境內的各個少數民族和部族都可以自由發展。此後,又明確肯定了聯邦制原則。
『叄』 集體合同立法最早的國家是哪個
集體合同制度,是一種法律制度,在市場經濟國家通常被稱作集體談判制度。集體合同制度就是指用人單位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保險福利、勞動條件、職業培訓等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依法經過談判達成一致協議,以書面的形式確定該用人單位勞動標准,用此協議規范勞動和勞動管理行為的法律制度。
中國的集體合同制度最早起源於勞動立法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以領導工人運動為己任。中國共產黨內部組織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抓住北洋軍閥民國政府宣布恢復國會制定憲法的機會,擬定了《勞動立法原則》和《勞動法大綱》,發出了關於開展勞動立法運動的通告,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的勞動立法運動。《勞動法大綱》確認勞動者有「締結團體契約的權利」,最早提出了爭取集體談判權的號召。中國共產黨的勞動立法運動在中國有著重要的影響,爭取集體談判權是共產黨領導的勞動立法運動的一項重要的內容之一。1924年11月,以孫中山為首的廣州國民革命政府頒布了《工會條例》,這個條例確認了工人有組織工會的權利,工會有權代表勞工與僱主簽訂團體協議即集體合同。這是中國第一個具有法律意義的文件,規定了中國工人組織工會的權利和工會代表勞工簽訂集體合同的權利。1926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在廣州召開的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了《勞動法大綱決議案》,決議案重申了工會代表勞工簽訂集體合同的權利。民國初期的各個軍閥政府頒發的有關勞動的立法如《工廠通則》、《工廠條例》以及統領西北的馮玉祥地方軍閥政府頒發的《勞動法》中,都有關於勞工團體協約權即集體談判權的內容。國民黨再次取得民國執政權以後的1930年頒發了《團體協約法》,這是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真正具有國家意義之關於集體合同制度的法律。民國時期頒發的《工廠法》也包括了集體合同制度的內容。
『肆』 蘇聯有沒有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
實行了。
1918年12月,蘇維埃頒布了第一個《勞動法典》,規定共和國公民都有勞動的義務,責成有關部門吸收人們參加義務勞動,並付給不低於最低生活費的報酬。
實際上,給的錢很少,再加上貨幣貶值,幾乎是無償勞動。
一開始只是完成其兩項臨時任務,如燃料的採伐、掃雪、築路等,後來是局部的勞動動員。
『伍』 我國早期革命的某一位領導人的英勇事跡(越快越好)急用
陳獨秀
陳獨秀(1879—1942),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原名慶同,字仲甫。安徽懷寧(今屬安慶市)人。早年留學日本。1903年參加拒俄運動,曾參加反對清王朝和反對袁世凱的斗爭。1915年創辦《新青年》雜志,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191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提倡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0年,在共產國際幫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進行建黨活動。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後被選為中共第二、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第四、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在國共合作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執行共產國際指示,放棄對於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對於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對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的進攻採取退讓政策,犯了嚴重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錯誤,使革命遭到失敗。1927年,在中共「八七」會議上被撤消總書記職務。其後,他堅持錯誤,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接受國際托洛茨基派的觀點,要求中共中央接受託派路線,即堅持城市為中心的國民會議運動和工人運動,反對農村武裝斗爭,並在黨內進行分裂活動,組織托派組織。1929年11月,被開除出中國共產黨。12月,與彭述之等81人發表《我們的政治意見書》,攻擊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同時,在上海建立托派組織「無產者社」,出版《無產者》刊物,宣傳托派觀點。1932年,在上海淞滬會戰中,支持抗戰,譴責蔣介石賣國獨裁,被國民黨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獄,擁護國共合作和國民黨領導抗日,與托派中央決裂,在武漢聯絡民主人士和抗日軍隊,試圖組織「不擁國、不阿共」的第三勢力。1938年,被王明、康生誣陷為日本間諜,從此與中共徹底決裂。1942年5月,於四川江津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等。
年表
『陸』 哪位高手了解勞動法請來指點我一下,萬分感謝!急啊!!
你說的這個情況真的是比較麻煩了,因為你還沒有拿到過工資,就沒有過工資記錄,不知你能不能搞到上班的記錄?只有這個才能證明你在這個公司里工作過!
如果能搞到人事資料最好了,偷偷的復印一份,這樣到勞動站去投訴,可以拿到工資,當然能與公司協商最好了!
現在不簽合同最好了,從你進入公司的第二個月起,你就可以拿到雙倍的工資了,勞動法中的規定是08年不簽合同可以隨時解出勞動關系,且要支付雙倍的工資,
你又沒有合同,保險估計也沒有吧?
有了這兩條,你什麼時候想走就走了,平時看一下勞動法吧,
最重要的一點,你一定要搞到你在這個公司 里上班的書面記錄(不管什麼手段了),這對以後好些,與人事對話一定要強硬!
祝你好運啊!
『柒』 中國人大法律系成立之時,蘇聯是否有自己的《勞動法典》
肯定沒有,蘇聯就是黨領導一切,無產階級專政。克格勃你聽說過嗎?普京就是干那個的。
『捌』 十月革命後,蘇聯頒布的《勞動者社會保障條例》內容
期待答案
『玖』 1918年蘇維埃政府頒布的第一部社會主義國家勞動法到底是《勞動法典》還是《蘇俄勞動法典》
1918年12月,蘇維埃政府頒布第一部社會主義國家勞動法是蘇聯勞動法典
『拾』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先後實行的三個政策
分別是: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和社會主義工業化。
戰時共產主義,亦稱「軍事共產主義」,是蘇聯在1918—1921年實行的經濟政策。主要內容為:進一步剝奪資產階級,對小企業普遍實行國有化;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貿易,實行產品實物供應及主要消費品配給制;取消貨幣和核算制,實行總管理局制,國家直接給每個企業制定產、供、銷計劃;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
新經濟政策是蘇聯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完全歸個人所有,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允許外資企業管理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這使得小農經濟占優勢的蘇俄找到了向社會主義經濟階段過渡的道路。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是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過程。從1926年開始,到30年代末基本完成。1926年,蘇聯的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到或接近於戰前最高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蘇聯還是一個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國家,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很不發達,在技術方面大大落後於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鞏固國防和維護國家的獨立,為了以新的技術改造(包括農業在內)的整個國民經濟,要求在短時期內實現工業化,使蘇聯變成一個強大工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