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執行主體

行政法執行主體

發布時間: 2022-05-23 17:47:15

1. 行政處罰的強制執行的主體指的是

行政強制執行是指特定行政機關採取強制手段保障法律、法規和行政決定得到貫徹落實的一種執法行為。其特點表現為:一是行政性,發生於行政管理過程中,由特定行政機關實施;二是強制性,基於國家行政機關的權力作用,強行抑制相對人的意志,迫使相對人服從等。
法律分析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主體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處罰的性質是一種以懲戒違法為目的、具有制裁性的具體行政行為,其適用主體是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處罰是以對違法行為人的懲戒為目的,而不是以實現義務為目的。這一點將它與行政強制執行區別開來。行政強制執行的目的在於促使義務人履行義務。行政處罰的適用主體是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處罰的適用對象是作為行政相對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屬於外部行政行為。這一點將它與行政處分區別開來。行政處分只能適用於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或其他由行政機關任命或管理的人員。行政處罰與行政處分的區別:制裁的對象不同;制裁的行為性質不同;制裁的原則不同;懲罰的范圍和程度不同;採取的形式不同;兩者的救濟途徑不同。行政處罰的前提是行政相對方實施了違反法律規范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九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一)警告、通報批評;(二)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三)暫扣許可證件、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四)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五)行政拘留;(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第二十九條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同一個違法行為違反多個法律規范應當給予罰款處罰的,按照罰款數額高的規定處罰。

2. 行政法的主體包括哪些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行政主體就是享有行政職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比如行政機關
行政法主體就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這是同一個概念。即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與人,包括組織和個人。具體就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組織和個人。
行政法主體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同一概念,行政主體是不同概念。
二、行政法律關系的概念是什麼?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權利活動和非權利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這種關系既應包括在行政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應包括因行政活動產生或引發的救濟或監督關系。
三、行政法律關系的組成特徵
1、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一方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國家機關授權的組織
2、行政主體始終處於主導地位
3、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不對等
4、行政法律關系具有強制性
5、行政法律關系的程序性
四、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特徵
1、行政主體是組織,而不是個人
2、行政主體是依法擁有行政職權的組織,是行政權的歸屬者。
3、行政主體有權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代表國家並獨立行使職權
4、行政主體能以自己的名義單獨參加訴訟
五、行政關系和行政法律關系的區別
行政關系,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而與、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行政關系構成了行政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包括四類:第一類是行政管理關系;第二類是行政法制監督關系;第三類是行政救濟關系;第四類是內部行政關系。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 (權力活動與非權力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這種法律關系即應包括在行政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體與之間的行政法的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應包括因行政活動而產生或引發的救濟或監督關系。
綜上,行政法律關系和行政主體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行政主體雖然主要是行政單位,但除了行政單位之外,行政單位下屬的一些機構也是具有行政管理權的。關於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機關和普通民眾相比,當然行政機關佔有絕對的優勢,行政法律關系的實施,基礎還是在反腐倡廉和立法監督上。

3. 行政執法的主體是什麼

行政違法主體是指違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規,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並能夠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行政相對人。

行政違法主體必須具有以下三項特徵:

一、行政違法主體必須有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所謂「違反行政管理秩序」,是指行政相對人不遵守行政法律規范,不履行行政法律規范規定的義務,侵犯國家、社會公益或其他個人、組織的合法權益,危害行政法律規范所確立的管理秩序的行為。

二、行政違法主體實施的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必須是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所謂「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是指有關行政管理法律、法規對相應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規定了行政處罰。

三、行政違法主體必須是能夠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行政相對人。

(3)行政法執行主體擴展閱讀

(1)行政執法是執法的一種。行政執法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它是行政主體執行、適用法律處理國家內政外交事務,對社會、經濟、文化等各種事項及個人組織實施行政管理,遵循的是具有迅速、簡便、以效率為優先特徵的行政程序。

(2)行政執法是行政行為的一種。行政執法則無論是直接執行法律。還是直接執行法規、規章,都是將法的規范直接用於解決社會問題,調整現實社會關系,並最終實現法對社會的調節。

(3) 行政執法屬於具體行政行為范疇。具體行政行為的對象是特定的,其行為效力僅限於特定人、特定事。

4. 求問什麼是行政執行主體

所謂執行的主體,是指行政執行案件中涉及到的享有訴訟上的權利、承擔訴訟上的義務的主體。在由行政機關執行的時候,就是程序上的權利與義務的承擔者。它包括執行組織、執行當事人、執行參與人和執行異議人。
一、執行組織
執行組織,也叫執行機關,是指擁有行政訴訟執行權並主持執行過程的主體,即人民法院和有權行政機關。申請人申請的具體組織機構是法院的執行庭,並由執行員操作實施。當然這種分工,應當說主要還是工作性質而不是法律性質的,法律上的執行組織或執行機關原則上就是第一審人民法院。當然,如果情況特殊需要由第二審人民法院執行的,或者第二審人民法院決定由其執行的,也可以由第二審人民法院執行。
執行組織除法院以外,就是部分行政機關了。在行政法上,所有的行政機關都有一定的行政職權,但並非所有行政機關就當然有強制執行權。所以,能夠成為執行組織的行政機關只能是依照法律具有強制權與強制手段、措施的行政機關。
執行組織在執行程序上居主導者地位,它主持著整個執行過程,在法律上對執行負責。它負責審查執行的申請,決定執行立案,決定選擇執行措施,制訂執行方案,組織執行活動的實施,並按規定收取執行費用,接受案外人的異議並進行審查,依法決定執行的中止、終結,並宣布執行完畢,等等。
二、執行當事人
執行當事人,是指執行申請人與被申請人,或者是執行人與被執行人。其當事人的身份是由第一審程序中原告與被告轉化而來的,是執行案件權利與義務爭議的主體。無論是一審中的原告還是被告,都可能成為申請人,也可能成為被申請人,關鍵看行政裁判確定誰是權利人誰是義務人。
在行政機關依法自行執行的情況下,沒有申請人與被申請人,而有執行人與被執行人。作為原爭議一方當事人的行政機關,同時又成為了執行機關,這是一種雙重身份兼具的現象。在實踐中,這種執行及時而有效,但同時也難免有功能混淆或不公正之嫌。筆者認為,在現行體制下,至少應考慮由另一個機構負責執行。行政決定與執行的分立,應是行政法治的趨勢。
三、執行參與人
執行參與人,是指除執行當事人以外的其他參與執行過程的單位或個人。他們因情況不同,各自承擔的義務內容也不盡一致。主要有:因佔有執行標的物而承擔的交付、劃撥該標的物的義務等。

5. 行政法主體包括哪些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具體來說,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則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行政法主體是指在具體的行政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

6. 實施行政處罰的主體包括

行政處罰實施主體: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委託實施行政處罰、授權實施行政處罰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

(一)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沒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或其他組織一般不能實施行政處罰。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的行政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

(二)授權實施行政處罰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

(三)委託實施行政處罰

1、受委託的組織必須在授權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不能再委託其他任何組織或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2、依法行使行政處罰的組織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

(2)具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業務的工作人員。

(3)對違法行為需要進行技術檢查或技術鑒定的,應當由有條件的組織進行相應技術檢查或技術鑒定。

(6)行政法執行主體擴展閱讀:

行政機關也並不自然地就享有行政處罰權。而非行政機關在有法律法規授權的情況下也可以成為行政處罰主體。行政處罰主體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行政機關。

此類主體包括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國務院直屬機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

第二,行政機構。

行政機構是行政機關的一個非獨立組織,它代錶行政機關處理各項行政事務或機關內部事務,原則上不能以自己名義獨立對外行使職權。

7. 法律執行的主體是 ( )。 A、司法機關 B、行政機關 C、監察機關 D、社會團體

法律執行的主體是B、行政機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章規定,在中國,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的職能部門是行政機關,負有執行法律的職權和職責。各級人民政府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種職能部門例如公安、工商、稅務、衛生、教育、民政等部門。經過法律、法規授權的行政機構和非行政組織也可以成為法律執行的主體。

(7)行政法執行主體擴展閱讀:

行政執法人員的概念:

行政執法人員是國家行政機關依法錄用或委託並賦予其相應執法權的工作人員。

從我國現階段看,行政執法人員主要有兩種:

1、當然的行政執法人員,即行政機關中擁有執法權的正式在編人員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執法組織中的人員。

2、因受行政機關合法委託而獲得執法權的組織中的人員。

行政執法人員的特殊性:

1、行政執法人員必須隸屬於某一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

行政執法人員必須是某一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的在編人員,佔用該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編制,接受該國家行政機關的管理,享受該國家行政機關的各種待遇,行使該機關的某些職權並向其負責。每個行政執法人員只能隸屬於一個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而不能同時兼任其他執法機關的職務並行使其職權。

2、行政執法人員有權從事行政執法活動。

行政執法人員是行政執法機關的構成要素,行政執法機關的行政執法權是靠行政執法人員的執法活動付諸實施。因此,作為行政執法人員,可以以機關的名義行使機關享有的職權,對相對人實施某些法律行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行政執法機關的內部分工所決定,每個行政執法人員只能行使該行政執法機關的執法權的一部分,而且是與其職務活動相關的那部分,而不能行使該執法機關的全部職權,否則,就是越權。

3、行政執法人員的執法後果由其所在的行政機關承擔。

行政執法人員在被授權的職權范圍內實施的任何行政執法活動,都是代表其所在的行政執法機關進行的。因此,無論其執法活動是好是壞,是優是劣,都由其所在的行政機關承擔相應的後果。特別是在行政執法人員的執法活動侵犯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負責向相對人賠償的只能是其所在的行政執法機關而不能是執法者本人。

8. 什麼是行政法的主體

行政法的主體復主要是行政機關,調整制的是行政機關與自然人、法人、社會組織及法人單位之間的關系,涉及的是不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主要三種:
1.依法具有行政執法權的行政機關;
2.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行政執法權的組織;
3.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受委託實施行政執法權的組織。

熱點內容
北京勞動法病假 發布:2025-02-04 20:26:20 瀏覽:373
行政法由哪兩部分組成 發布:2025-02-04 19:15:17 瀏覽:543
經濟法期末測試卷 發布:2025-02-04 19:07:38 瀏覽:580
錦州法律咨詢在哪裡 發布:2025-02-04 19:05:12 瀏覽:509
律師職業險 發布:2025-02-04 18:20:05 瀏覽:116
什麼情況下有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4 17:44:37 瀏覽:221
滿城哪有律師 發布:2025-02-04 17:12:56 瀏覽:863
房產聯系人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4 16:52:25 瀏覽:256
刑法宮廷劇 發布:2025-02-04 15:59:01 瀏覽:588
經濟法自然人 發布:2025-02-04 15:43:42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