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的行政法典
❶ 明朝的特權法
古代特權法
在中國封建社會,官員和貴族除了政治、經濟方面的特權之外,在法律上也能享受到很多的特權,主要包括下面幾個方面:八議,請,減,贖,官當等等。
八議是指八種人犯罪之後,不由司法機關直接審理,而是由大臣們討論後,交皇帝決定如何處罰。一般情況下,都能得到減、免的優待。請是比八議低一等的特權,在唐朝法律中規定,三種人可以享受這種特權,一是皇太子妃祖父一系的親屬,二是有八議特權的人的父系親屬以及孫子,三是五品以上的官員貴族。
請的范圍適用於兩種人,一是六品和七品的官員,二是有「請」這種特權的人的直系親屬和兄弟、姐妹、妻子。贖則適用三種人,一是有上述三種特權的人,二是八品、九品官員,三是六品、七品官員的直系親屬和妻子。此外,五品以上官員的妾也享受此項特權。贖罪用不同數量的銅來贖。
官當又叫當。指官員犯罪可以用官品來抵當,主要當徒罪和流罪。一般情況下,五品以上可以當二年,九品以上可以當一年。
法律形式
中國古代的法律形式很多,不象現代法律只有法、法規、條例等少數幾種。古代法律形式總結起來有如下幾種:刑、法、律、令、典、式、格、詔、誥、科、比、例。在一個朝代,經常有幾種法律形式同時使用,組成該朝代的法律體系。不同的法律形式的使用范圍也不一樣,效力高低也有很大區別。
刑
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期通用。其含義和法相同,基本指刑律,不指刑罰。後來,刑稱為法或律,戰國以後常指肉刑或刑罰。
法
這是商鞅變法之前的常用法律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時都以法為名稱,如魏國的《法經》,晉國的《被廬之法》。到商鞅變法將法改為律後,法僅僅在廣義上使用。
律
這是商鞅變法後中國古代常用的法律形式,應用廣泛,如秦的《田律》,漢朝《九章律》,魏晉之後,有《魏律》、《晉律》、《北齊律》、《隋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
令
統治者就某一具體事務頒布的命令。是律的輔助性法律,在隋唐時期有專門法典,如《開皇令》和《貞觀令》。
典
最早出現於唐朝的《唐六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後來的宋和元明清都有此類法典。
式
這是關於官吏具體行為的專門法律,范圍非常廣泛。式在唐朝還有一定地位,是唐朝律令格式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到了元明清時期,地位下降了很多,不再起主要作用。
格
格也是一種行政法規。格作為獨立的法律形式,最早出現於東魏的《麟趾格》。明清時將格的內容歸入了會典和其他形式的法規,不再獨立。
科
漢朝到南北朝時期的法律形式,科意思是斷,所以依法斷罪叫做科罪。在隋唐以後,敕的地位重要,科被敕和格所代替。
比
比是兩漢到南北朝時期的法律形式,也是一種審判原則。如果律中沒有明確規定,可以用相似的律條定罪,這叫做比。因為這樣類推斷案,出現了司法腐敗現象。到漢朝以後,比不存在,內容被吸收進其他法律形式里邊。但是類推形式在古代一直存在。
例
和比一樣,例也是一種斷罪原則,也是漢、唐、宋、明、清時期的法律形式。但名稱不同,秦稱「廷行事」,即法庭成例。漢朝稱為「故事」,即以《春秋》中已有的故事作為斷罪的依據。到了明清時,例和律並行,日益重要,在清朝時,其效力甚至高過了律。
詔
是古代皇帝發布的命令,也是很重要的一種法律形式,又叫詔令。皇帝的詔令經常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既可以認可、公布法律,也可以改變、廢除法律。
除了以上的法律形式之外,還有敕、誥、命、制、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是專制集權社會,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所以,他可以用詔、敕、誥等法律形式來發布新的命令,任意破壞現存的法律。這就構成了中國古代法律的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法自君出。
五服制罪
五服指的是五種喪服,在中國古代社會,以喪服來表示親屬之間血緣關系的遠近以及尊卑關系。五服制罪原文是「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親屬關系遠近及尊卑,來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
具體原則是:服制越近,即血緣關系越親,卑犯尊的處罰越重,尊犯卑的處罰越輕。如果服制越遠,則表明血緣關系越疏遠,這種情況下,卑犯尊的處罰越輕,尊犯卑處罰越重。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父子相互之間的犯罪,如父親打罵兒子,兒子沒有控告的權利,即父親免罪,如果兒子打罵父親,則要處死,所以五服制罪的本質是維護家族的等級制。
在《晉律》中第一次將五服制罪即「服制」作為定罪量刑的原則。從此確立了後世的法定親屬等級制度。
五服具體指的是斬衰(同縗,音崔,指喪服)、齊衰、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小功(做工細)、緦麻。斬衰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成,不縫邊,像斧斬一樣,故名斬衰。穿這種喪服服喪三年,用於臣、子、妻、妾為君、父、夫服喪。齊衰則是縫邊的生麻布做成。大功和小功則是用熟麻布作成,只是做工不同。緦麻是細的熟麻布做成。服喪時間依次減少,有一年、九月、五月、三月。
從自己開始,上到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到子、孫、曾孫、玄孫,同時還有上述親屬的旁親,都是有服親,叫內親。母親一系叫外親,服制只有一世,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則是無服親。同時,期親指父系親屬,大功親指祖父系親屬,小功親指曾祖父系親屬,緦麻親指高祖父系親屬,母系親屬均列入緦麻親中。
唐朝法律繼承了晉律的以服制制罪的傳統,並加以發展,明確具體地列入律條。五服制罪體現了禮教要求的「親親、尊尊」原則,越親近的就越應該愛敬,如果侵害則要嚴懲。同時,財物上越親的越應照顧,所以兒子偷著拿父母的錢財並不算偷,最多被訓斥。
在依照五服制罪時,和現代人人平等的法律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古代社會中,一種行為有罪無罪,或者罪刑輕重,常常取決於當事人之間是否有五服內的親屬關系,以及關系遠近。同樣是斗毆,打了一般人,罪較輕,打了自己的長輩尊親,如大功以上親屬,罪行尤為嚴重要入十惡之一的「不睦」罪,要受死刑。古代社會的法律等級制在五服制罪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六 禮
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中,制定了婚姻成立的條件,即六禮。六禮的內容包括了六個方面,實際是婚姻成立的六個程序:
一是納采,即男方向女方送彩禮求婚。
二是問名,即男方的媒人問女方的名字、生辰,然後到宗廟里占卜吉凶,結果為吉的才能進行下一步,凶的則到此為止。
三是納吉,就是占卜得到吉兆後定下婚姻。
四是納征,男方派人送聘禮到女方家。
五是請期,即請女方確定結婚日期。
六是親迎,婚禮之日,男方必須親自去女方迎接,然後男方先回,在門外迎候。
在每一個程序中,男方都要送去一隻大雁,因為大雁是候鳥,所以守時講信用,而且大雁忠貞不二,喪偶的都獨身。原來公卿送羊羔,大夫送大雁,士送雉,後來都統一為大雁,如果想多送錢物,可以在納征時多送,其他程序中送大雁只是象徵意義。
六禮的婚姻程序很復雜,一般百姓沒時間也沒有財力承擔,所以只有官員貴族才這樣嚴格遵守。但民間風俗也以此為參考,把一些程序合並,如第一和第二就可以一次完成,第三第四也可以合並,到現在民間的婚俗還可以看到西周時期六禮的影響。
秋決
古代執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節,這與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即順應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象徵肅殺。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都要順應天時,否則要受到天神的懲罰。皇帝即是天的兒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時行事。處決犯人也是如此。
從西周開始就有了秋冬行刑的做法,到了漢朝成了制度。除了謀反等大罪可以立即處決外,一般死刑犯都要等到秋天霜降後冬至以前才能執行。
古代還有行刑的禁忌,唐、宋規定正月、五月、九月為斷屠月,每月的十齋日為禁殺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即使謀反重罪也不能在這些日子處死。明朝也規定十齋日禁止行刑,否則笞四十。國家進行的大的祭祀活動時也禁止行刑。行刑的具體時間有的規定在下午1點到5點之間。過時則要等到第二天。
死刑
中國古代的死刑種類很多,死刑不僅僅是剝奪犯罪人的生命,還包括了羞辱、報復等含義。有的是一種很殘忍的酷刑。其種類有:凌遲、斬首、絞、賜死、棄市、車裂、脯、戮、炮格、磔(音折)、烹、焚、梟首等。有的是法定刑,如斬首、棄市、凌遲、絞,其他的則是一些臨時設置或使用的酷刑。
凌遲
這種刑罰開始於亂世五代。宋仁宗時開始使用,主要是處死那些重罪犯人,以示報應、懲罰。遼、金、元、明、清都有這種法定刑。執行方法很殘忍,先從非要害部位割肉,直至犯人慢慢死去,民間叫做千刀萬剮。
斬首
又名斬,但執行方式在南北朝前後有所不同。南北朝前經常是腰斬,之後則一般是砍頭,嚴重的也斬腰。
絞
古代將人用帛、繩等勒死或弔死叫做絞,自周、秦出現後,成為一種死刑。因為絞刑可以保全屍體,在隋唐之後,是法定刑中是次於斬的一種死刑。
賜死
這是對貴族和官員的處死方式,在唐朝定型,一般五品以上官員犯死罪,用這種方式處死,具體做法有自刎、上吊和服毒。
棄市
在秦漢時期是用刀刃殺死,魏晉以後是用絞刑處死,但地點都是在人多的鬧市,而且暴屍三天,以表示為眾人所拋棄,是一種帶恥辱特徵的死刑。
車裂
車裂即五馬分屍。
脯
脯是把人殺死後將屍體曬成肉乾。
戮
戮是先示眾羞辱,再處死(參考「殺和戮」)。
炮格
炮格就是炮烙,下邊點火把銅器燒熱,讓人赤腳在上邊走,使人掉進火中燒燙而死。
磔
磔即張裂肢體,令其乾枯,有的解釋說磔就是車裂。烹俗稱成煮。焚即活活燒死,有的時候叫點天燈。
梟首
梟首是把人斬首,然後將人頭掛在木桿上示眾,起到恐嚇作用,隋唐宋曾經廢除,但明清時對強盜還用。
凌遲刑
凌遲也稱陵遲,即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陵遲原來指山陵的坡度是慢慢降低的,用於死刑名稱,則是指處死人時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
凌遲刑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正式定為刑名是在遼代,此後,金、元、明、清都規定為法定刑,是最殘忍的一種死刑。
這種刑法主要用於處罰那些十惡中的一些犯罪,如謀反、大逆等。到了清朝乾隆時期,如果打罵父母或公婆、兒子殺父親、妻子殺丈夫,也是觸犯倫理道德的重罪,要處凌遲刑。但後來為了鎮壓農民反抗,對於不按時交納賦稅的也要處以凌遲刑,這在明太祖時期尤為突出。
凌遲刑的處刑方式很殘忍,一般記述是說將人身上的肉一塊塊割下來。而歷代行刑方法也有區別,一般是切八刀,先切頭面,然後是手足,再是胸腹,最後梟首。但實際上比八刀要多,清朝就有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和一百二十刀的幾類。二十四刀是:一、二刀切雙眉,三、四刀切雙肩,五、六刀切雙乳,七、八刀切雙手和兩肘間,九、十刀切去兩肘和兩肩之間部分,十一、十二刀切去兩腿的肉,十三十四刀切兩腿肚,十五刀刺心臟,十六刀切頭,十七、十八刀切雙手,十九、二十刀切兩腕,二十一、二十二刀切雙腳,二十三、二十刀四切兩腿。
實際執行時,還有更多的,最多的是明朝作惡多端的太監劉瑾被割了三天,共四千七百刀。到公元1905年的光緒年間,凌遲刑被廢除。
訴訟制度
古代的訴訟制度規定,訴訟必須逐級告狀(即「告訴」),一般不許越級告狀,違者要笞四十,受理的官員也要笞四十。但有重大冤情被壓制無法申訴的,可以向皇帝直接告狀,但經常要冒承擔沖撞皇帝儀仗責任的危險(杖六十)。
為了防止乖戾之徒誣告別人,在告狀時,訴狀上要寫明事實,不許說自己不能確定的事,否則要笞五十。同時,誣告別人什麼罪名自己要承擔什麼罪名。如果寫匿名信告別人的狀,要被流放兩千里。
古代社會的訴訟權受到很大限制,除了謀反、謀大逆、謀叛外,各朝代都規定,子孫不許控告父母和祖父母,奴婢不許告主人及主人的親屬。如果違反,要處絞刑。但是,如果任何人犯了上述三種重罪,那麼任何人都必須向官府舉報。可見,封建社會法律是以維護皇權為第一目的的。
對於民事訴訟一般是要在基層根據倫理道德進行調解,調解不成才可以到官府告狀,不經過調解私自到官府的,要被處罰,視為刁民。
十 惡
十惡原來稱「重罪十條」,設立於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律》中,是將嚴重危害國家利益和倫理道德的行為歸納成十條,放在法典的第一篇,以示為重點鎮壓對象。到隋唐時,定型為「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謀反
妄圖危害皇帝的政權,即奪位。古文是「謀危社稷」,國家通稱社稷,代稱君主。
謀大逆
圖謀侵害皇帝的宮殿、宗廟、陵墓。
謀叛
即預謀叛國,投向敵對政權。
惡逆
毆打及謀殺父母、祖父母,殺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丈夫、丈夫的祖父母、父母。
不道
殺死一家沒有犯死罪的三人,而且將屍體支解。
大不敬
觸犯皇帝尊嚴地位的七種犯罪,例如,盜竊皇帝宗廟的用品、現用、備用和用過的物品;醫生沒有照葯方為皇帝配葯;御用船造不牢固的;誹謗皇帝;對抗皇帝使臣等。
不孝
告發、咒罵父母、祖父母,祖父母健在時分家,供養不及時,詐稱父母、祖父母死等。
不睦
謀殺五服內的親屬,毆打、告發丈夫,毆打其他親屬等。
不義
丈夫去世隱瞞不辦喪事,為丈夫守孝期間擅自脫孝服穿喜慶衣服,擅自改嫁。
內亂
指家族內的亂倫。
如果犯了十惡,一般是不赦免的,即俗話說的「十惡不赦」,但也不絕對,有的罪名是遇到國家大赦時不免死罪,只改變處死方式,有的則免死罪,但要流放。貴族官員犯了十惡,就喪失了議、請、減等特權。雖然有大赦,也要罷官。
離婚方式
西周時期所確定的「七出」到了隋唐時期,又有了發展,逐步完備成熟。離婚方式有兩種,即離和斷離。
離又可以分成出妻及和離兩種,出妻即俗稱的休妻、棄妻,合稱休棄。出妻由男方做主,公婆也可以提出,七出可以不經官府。七出在西周時原來是禮制,唐朝時定為法律條文。
和離就是雙方協議離婚,但都要製作書面的「出妻書」即「休書」,或者「離婚書」,女方有了這些書面憑據,才可以再婚。
斷離是官府判決強制離婚,由兩種原因引起。一是結婚違背了法律,二是義絕。
唐朝規定了七種「違律為婚」情形:同姓不結婚;親屬不婚(五服內);良賤之間不婚;不得娶逃亡婦女;不得娶下屬女兒;不得隱瞞事情結婚(身份、年齡和健康狀況);不得恐嚇、強娶。
義絕是指一方對另一方親屬和雙方親屬間有毆打、通姦、殺傷等行為,證明兩個家族間的道義已斷絕,官府判決離婚。
在唐宋時期,對婦女再婚還沒有嚴格限制,到了元明清時期,對離婚特別是寡婦改嫁有了嚴格限制,如禁止從夫家帶走任何財產。
❷ 明朝仿造《大唐六典》體例編制了具有行政法典性質的什麼
明會典
❸ 中國古代的法律類典籍有
有《唐律疏議箋解》《唐六典》《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通制條格校注》《大清律例》《歷代刑法考》等,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有「刑起於兵,法源於禮」之說。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1.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製法律,其特點是禮刑並用,《禮記·曲禮》有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秦律是中國秦代法律的總稱。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秦律》6篇。
3.曹魏制定《魏律》18篇,並改漢具律為刑名,冠於全律之首;規定五刑,使刑名進一步規范化;保護貴族、官僚、地主等8種權貴人物在審判上享有特權的「八議」也正式上升為法律制度,充分體現了「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
4.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唐太宗時,制定《唐律》12篇;高宗永徽年間,編定《唐律疏議》30卷。唐律把「十惡」特標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等級劃分,明確規定了社會各等級的不同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唐律》和《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其中《唐律》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成熟、最完備的封建法典。《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會典。
5.宋代《宋刑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刊印頒行的法典。元代英宗時制定了《大元通制》
6.明、清法規以律為主,律外有誥、例、令、條例、則例、會典等。制定了《大明律》《明大誥》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❹ 明會典名詞解釋
《明會典》是明代一部以行政法為內容的法典,於弘治十五年書成,稱《大明會典》,共180卷。
內容簡介
《明會典》中與法制史中刑法關系最密切的是刑部 22卷,首卷列述刑部所屬13司的職掌及其管轄區域范圍。其次為名例兩卷,規定了五刑、十惡、
八議及刑罰的基本原則及累朝問刑條例91條。以下為吏、戶、禮、兵、刑、工律例,共13卷,除包含明律正文外,總含各朝問刑條列385條。此外還有罪名3卷(列敘洪武至萬曆的重要條例),五刑贖罪、拘役囚人1卷,獄訟制度等3卷,南京刑部1卷。
制定原因
明代制定會典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明初廢除中書省和宰相制度以後,封建行政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六部等中央行政機構在擺脫了宰相的控制之後,直接屬於皇帝領導。行政體制的變化加速了明朝的行政法制建設。
二是各朝制定的行政法規零散而不統一,不便於實際運用。從洪武五年(1402)明代制定的第一個具有行政法典性質的《功臣死罪減祿例》,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大明會典》的初步編成,在一百年間明朝制定並頒布了大量的行政法規。
❺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歷代行政法規
中國古代統治者也用法律作為管理行政機構和官吏的一種手段。歷代都制定了一些關於行政機構設置、職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規。中國古代雖然把各種律令混合制訂在一起,但唐以後也有單行的行政法典。
先秦夏代適應奴隸制的需要,隨著權力機構的建立,產生了最初形態的行政法制。商代,「齊之以禮,齊之以刑」,禮法構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內容。但是,夏、商時期對政府機構的管理基本是以習慣法為主,「以言代法」,以吏代法。
西周時期的《周禮》(亦稱《周官》)中載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考工記》6篇。《六典》即治典、禮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禮、事四典實為行政法的內容。從此,奠定了中國古代行政法的基礎。
秦漢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國家,加強了對政府機構及官吏的管理。《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關於職官建制、任免、銓選、考核之法;《內吏雜律》是關於京官政務之法規;《行書律》是有關公文規定的法規;《傅律》、《田律》、《金布律》、《徭律》以及《工律》等,是有關經濟、手工業的行政管理法規,內容十分豐富,充分顯示了統一封建國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漢代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和職官法,尚書台六曹體制的建立,奠定了整個封建社會六部制度的基礎。漢代對各種機構的員額和職權都有明確規定。如對皇帝的詔令必須忠實執行;官吏泄漏機密者,要免職;官吏受賄或保管官府財物自盜者,定罪後仍再犯者,要處死等。
隋唐宋元行政法的重大發展是在隋、唐。隋、唐將晉代就正式列為國家法律的「違制」律改為「職制」。它是對各級官吏違反編制及失職行為的處分規定。唐代編纂的《唐六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較為完整的行政法典。它按照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確規定了國家各級行政機構的規范、官吏的編制、職責許可權以及對官吏選拔、考核、獎罰等行政管理制度。典律分野是《唐六典》的一大發展,「律之正罪,典以范政」,是中國古代行政法發展的結晶。唐以後,宋代有官修法典《慶元條法事類》,元代有《元典章》等。宋、元行政法典仍以六部為例,仿《唐六典》,它與前代有別的是注重官吏法的修制和民族行政法的制定,因而具有其特色。
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高度發展的時期。它集歷代行政法之大成,對行政法典法規的制定更為系統化、規范化。明清仿《唐六典》制定了《明會典》與《清會典》。「會典」之名始於明代,即典章會要之意。《明會典》體例以六部官制為綱,分述各行政機構的職掌和事例。其記載有關章典制度,凡明史所未載者,會典均有交待。萬曆《御制重修明會典序》中說:「輯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鴻綱細目,燦然具備。」《清會典》記載了清代開國至光緒各級行政機構的職掌、事例和活動原則。它採用以官為典,以職立官,有典有例的分合序列。清代的官員都得以會典來執法。正如《續修大清會典序》中所說:「會典所載,皆百臣奉行之政令。」
司法審判機關中國古代司法、行政往往不分,行政機關兼行審判權,審判權受皇權左右,成為中國封建司法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
先秦秦以前沒有專設司法機關,只是設官理刑。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因古代兵刑不分,往往軍事長官又是司法長官。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設置掌握獄訟的最高法官,秦稱「廷尉」,齊稱「大理」,楚稱「廷理」。
秦統一的秦王朝建立後,「廷尉」列為九卿之一,作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疑難案件。秦地方無專門的司法機關,郡守、縣令兼行審判權,可自行處理一般案件。
漢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稱大理)為最高司法長官,地方司法機關與秦基本相同。漢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有一些變化,尚書台設立後,其中的三公曹(西漢時)、二千石曹(東漢時),亦掌有一定的司法權,分割了廷尉的一部分職權。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襲漢制,又有所發展。中央司法機關一般仍稱廷尉。北齊沿稱大理寺,機構日趨擴大。這一時期的地方司法機構仍與行政機構合而為一,司法權由郡太守、州刺史和縣令等各級行政長官掌握。
隋唐以大理寺主管審理、判決朝廷百官犯罪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主管司法行政,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案件。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亦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唐朝時,每遇重大案件,皇帝通常命令大理寺卿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稱作「三司推事」。隋唐時期的地方的司法仍由行政機關兼理。
宋代司法機關不斷擴大,職權分散。於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和刑部之外,皇帝在宮中增設審刑院,掌審議大理寺上報的案件。宋神宗時,取消審刑院,其職權劃歸刑部。地方司法仍由州(與州同級的有府、軍、監)和縣兩級行政機關兼理。
遼代司法體制,契丹部落很早就設有世襲決獄官,由軍事首領夷離堇兼理司法。契丹國建立後,於太祖神冊五年(920年)置夷離畢院,以夷離畢為北面官,「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專掌契丹等北方少數民族行政與司法事務。遼太宗以後,又仿效唐宋制度,置大理寺、御史台等南面官,「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調、車馬之事」,專掌漢族地區行政與司法事務。因此,其行政及司法制度都分為兩個系統。
遼聖宗時期,開始任用漢人執掌司法,試圖縮小契丹與漢人司法制度的差異,消除民族隔閡。
金代初期沒有專門司法機構,各級軍政長官兼理司法。熙宗改革後,司法制度大多仿效漢制,但又具有民族特色。中央設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等司法機構,其官員分別由女真人、漢人、契丹人擔任,並設譯史充當翻譯,以解決斷案中語言不通的問題。地方仍沿襲宋制,由行政機關兼理司法。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各路設提刑司,作為中央的司法派出機構,執掌司法事務。
元代統一全國後,於中央設刑部、御史台,並將大理寺改為大宗正府。泰定帝時,將審判權分別歸刑部和地方政府。蒙古人犯罪,只由宗正府審理。元代州縣兼掌司法,路則在總管府下設立推官,專理刑獄。
明清兩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強化,司法權更趨集中、完善。於中央設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合稱「三法司」,分典刑獄。都察院掌糾察,刑部主審訊,大理寺主掌復核,成為專司駁議的慎刑機關。對重大案件實行「三司會審」,清稱「九卿會審」,標志著皇帝對司法權的嚴格控制。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亦握有廣泛的司法權。清代專門設立了承審滿人訴訟的司法機構,並將司法管轄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中央理藩院專設理刑司,負責對少數民族案件的審判。
❻ 行政法典三部曲
法律分析:《行政強製法》與《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並稱「行政法典三部曲」,行政處罰法解決的是亂處罰,行政許可法解決的是亂審批,兩部單行法對規范政府權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五條 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❼ 在你看來《大明會典》是一部怎樣的著作
《大明會典》既是一部法律制度的匯編書,囊括了明代眾多的典制和法令,具有行政法典的性質,但它更是一部會典體史書,以六部為綱,全面敘述了明代的典章制度,上到國家各項制度的建設,下到州縣的設立,「禮文制度於斯大備,上自郊廟宮朝,下及車旗服色」幾乎涉及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大明會典》具有典制史的特點,可以說它是明王朝的行政法典,它的實質是明朝統治者的施政之綱目,起到了鞏固政權的作用。
❽ 明清的法律形式
1.明律與明大誥
(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初年開始編修,於洪武三十年完成並頒行天下的法典,共計7篇30卷460條。它一改傳統刑律體例,更為名例、吏、戶、禮、兵、刑、工七篇格局,用以適應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大明律》在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律文簡於唐律,精神嚴於宋律,成為終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
(2)《明大誥》。朱元璋在修訂《大明律》的同時,為防止「法外遺奸」,又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至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間,手訂四編《大誥》,共236條,具有與《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明大誥》集中體現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大誥是明初的一種特別刑事法規。大誥之名來自儒家經典《尚書·大誥》,原為周公東征殷遺民時對臣民的訓誡。明太祖將其親自審理的案例加以整理匯編,並加上因案而發的「訓導」,作為訓誡臣民的特別法令頒布天下。大誥對於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處罰。大誥的另一特點是濫用法外之刑, 「重典治吏」是大誥的又一特點,明太祖死後,大誥被束之高閣,不具法律效力。
2.清代律例的編撰
(1)《大清律例》於乾隆元年開始制定。《大清律例》的結構、形式、體例、篇目與《大明律》基本相同,共分名例律、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工律7篇,其中律文436條。自乾隆年間律文部分基本定型,極少修訂,後世各朝只是不斷增修律文之後的「附例」。《大清律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成文法典。《大清律例》以《大明律》為藍本,是中國傳統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
(2)清代的例。清代最重要的法律形式就是例。例是統稱,可分為條例、則例、事例、成例等名目。
條例一般而言是專指刑事單行法規,大部分編人《大清律例》,附於某一律條之後。
條例是由刑部或其他行政部門就一些相似的案例先提出一項立法建議,經皇帝批准後成為一項事例,指導類似案件的審理判決。然後,經「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的條例纂修活動,由律例館編入《大清律例》,或單獨編為某方面的刑事單行法規。
則例指某一行政部門或某項專門事務方面的單行法規匯編。它是針對政府各部門的職責、辦事規程而制定的基本規則。「則例」作為清代重要法律形式之一,對於國家行政管理起著重要作用。
事例指皇帝就某項事物發布的「上諭」或經皇帝批準的政府部門提出的建議。事例一般不自動具有永久的、普遍的效力,但可以作為處理該事務的指導原則。
成例,也稱「定例」,指經過整理編訂的事例,是一項單行法規。成例是一種統稱,包括條例及行政方面的單行法規。
3.明清會典
(1)《大明會典》。明英宗時開始編修,孝宗弘治十五年初步編成,但未及頒行。武宗、世宗、神宗三朝重加校刊增補。《大明會典》基本仿照《唐六典》以六部官制為綱,分述各行政機關職掌和事例。在每一官職之下,先載律令,次載事例。故《大明會典》就其內容、性質與作用來看,仍屬行政法典,起著調整國家行政法律關系的作用。
(2)《大清會典》與清代行政法。為了規范國家機關的組織、活動,加強行政管理,提高官吏的統治效能,自康熙朝開始,清廷仿效《明會典》編定《清會典》,記述各朝主要國家機關的職掌、事例、活動規則與有關制度。計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光緒五部會典,合稱「五朝會典」,統稱《大清會典》。
自乾隆二十七年編纂《乾隆會典》開始,《清會典》的編纂一直遵循「以典為綱,以則例為目」的原則,典、例分別編輯遂成固定體例。
「會典」所載,一般為國家基本體制,少有變動。具體的變更,則在增修「則例」中完成。
❾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是什麼
最早出現於唐朝的《唐六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後來的宋和元明清都有此類法典。
❿ 大明會典是明朝的行政法典,這段上奏提出了什麼主張
作者:李晨,復旦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題為題本,奏為奏本,實際上這是臣下上書言事的兩種形式,一般而言,題本為臣下將日常公務上奏皇上所用的公文格式;奏摺則用於較機密事務的奏請,一旦臣下上書言事選擇奏摺,一般都會引起皇上的重視。如《大明會典》中就記載「凡內、外個衙門一應公事,用題本;其系公事,而循例奏報、奏賀,若乞恩、認罪、繳敕、謝恩,並軍民人等陳情、建言、仲訴等事,俱有奏本。」
《大明會典》
在題奏制度中,值得我們重視的則是後者,即奏摺,這種奏摺制度,實際上起源於明朝的密疏制度,也有人認為起源於清朝。眾所周知,明清兩朝是我國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時期,而這種密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適應君主專制制度的需要,對於明清兩朝君主制度的強化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
自秦始皇建立的「一君萬民」的君主體制以來,君權與相權這兩對兒矛盾,就一直成為我國古代中央集權發展過程中無法迴避的問題,直到朱元璋「廢丞相,權分六部」。但皇帝終究是人,很多問題都需要其他人的協助處理,而且,朱元璋對於權力有一種天生的敏感,為了不是大權旁落,在廢除相權以後,明朝中央自然形成了一項新的制度,這就是題奏制度,本來題奏制度的最終決定權是由皇帝處理,但由於明朝的皇帝除了前期朱元璋勵精圖治大殺功臣,明成祖陰狠絕伐意外, 明孝宗由於特殊童年的經歷,登基後尚有可圈可點之處以外,似乎明朝皇帝怠政的較多,所以,本來形成的題奏制度決定權在於皇上,後來演變為越來越看重內閣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