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治圖標

行政法治圖標

發布時間: 2022-05-24 17:05:59

❶ 區別拘役和拘留的法律標志是什麼

拘役與刑事拘留、行政拘留、民事拘留雖然都是短期剝奪自由的強制方法,但它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1)性質不同。拘役是刑罰方法;刑事拘留是刑事訴訟中的一種強制措施;行政拘留屬於治安行政處罰;民事拘留屬於司法行政性質的處理,是民事訴訟中的一種強制措施。
(2)適用的對象不同。拘役適用於犯罪分子;刑事拘留適用於《刑事訴訟法》第61條規定的七種情形之一的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行政拘留適用於違反治安管、,尚未達到犯罪程度的行為人;民事拘留適用於具有《民事訴訟法》第102條規定的六種行為之一,但又不構成犯罪的民事訴訟參與人或其他人。
(3)適用的機關不同。拘役和民事拘留均由法院適用,而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則由公安機關。(4)適用依據的法律不同。拘役的適用以刑法為依據;刑事拘留的適用以刑事訴訟法和逮捕拘留條例為依據;行政拘留的適用以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為依據;民事拘留的適用以民事訴訟法為依據。

❷ 怎樣區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自律性的規則(我想知道他們都有什麼標致,不要再發區別)

區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自律性的規則為:
1、按法律效力排名,行政法規效力最高,部門規章其次,規范性文件最後;
2、區別的標志,行政法規一般的名稱為條例、辦法、規定,規章一般的名稱為辦法、規定,而且文件序號中帶有「令」子的一定是規章,其他規范性文件就是平常所經常看到的紅頭文件。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行政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行政法規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具有法的效力。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組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行政法規的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
部門規章是國務院所屬的各部、委員會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數量較多,也是經濟法的淵源。部門規章的主要形式是命令、指示、規定等。
規范性文件,是各級機關、團體、組織制發的各類文件中最主要的一類,因其內容具有約束和規范人們行為的性質,故名稱為規范性文件。
我國法律法規對於規范性文件的含義、制發主體、制發程序和許可權以及審查機制等,尚無全面、統一的規定。但部分地區探索實現了規范性文件統一登記、統一編號、統一公布的「三統一」,初步實現了規范性文件的規范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法治政府建設的四個標志是什麼內容

依法治國是我國基本方略,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環節,執法必嚴是關鍵,違法必究是必要保障,依法行政是重要環節

❹ 我國行政訴訟法的標志是

具體行政行為
答案解析:[解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內受理公民、法容人和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而對於「行政法規、規章或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等抽象行政行為,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由此可見,我國行政訴訟的客體是具體行政行為,而非抽象行政行為。

❺ ctrl+空格鍵不能切換輸入法了

解決方法如下:

一、首先滑鼠左鍵點擊桌面右下角輸入法,打開列表後查看是否有超過兩種輸入法,若只有一種輸入法,那麼安裝新的輸入法解決,若超過兩種輸入法,進入下面步驟。

❻ 縣級檢察院行政人員工資待遇怎麼樣要求本科。

不知道你哪個省份的。我們這邊第一年行政見習(一畢業參加工作,沒有額外工齡的那種),工資近三千,扣除五險一金,到手2500左右。試用期滿後,到手三千的樣子。希望對你有用~

❼ 法制政府的標志體現在那幾個方面

答:(一)體制方面: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民個人的關系基本理順,政府職能轉變基本到位;中央與地方、政府與部門的許可權比較明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基本形成;行政權力與責任掛鉤、與利益脫鉤。

1、政府職能轉變基本到位,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個人的關系基本理順

法治政府所要求的政府,必然是職能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政府。政府應當履行哪些職能是自從有政府以來,無數思想家為之探求的一個重要問題。政府的權力過大,易於損害人們的自由和權利;政府的權力過小,就無法保證人們的自由和權利。因此,必須合理界定政府的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當是一個高效而又有限的政府。在總結歷史教訓、合理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決定將政府職能定位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個方面。這標志著我們對政府職能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經濟調節、市場監管是應對市場失靈的需要。政府到底應該履行哪些職能與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分不開。建國初期,為了保證廣大人民的生存權和穩固新生的政權,我國實施計劃經濟,與計劃經濟相適應,政府是全能政府。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決定政治,市場經濟體制必然要求與其相適應的政府管理體制,再由政府用權力來配置資源顯然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市場經濟是競爭、自主、開放的經濟,「其運行的前提是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都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他們能自由進出市場,根據資源提供的價格,自由進行交換,經過自由競爭、自由選擇、自由組合、優勝劣汰達到資源配置的優化」1。然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並不是萬能的,市場經濟主體在自發競爭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政府進行宏觀上的經濟調節;市場經濟主體為了逐利可能會不遵守市場競爭規則,從事違法行為(如制假售假),需要政府進行監管和規范,為各種市場經濟主體的充分競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社會管理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需要。任何社會都需要一定的秩序,為了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任何形態國家的政府都必須履行社會管理職能。英國著名哲學家洛克的政府理論為我們思考這一問題提供了非常有意義的借鑒。他認為,在自然狀態下,人們是平等自由的,但是,由於缺乏公共權威,人們的平等和自由經常要受到損害,為了擺脫這種狀態,人們決定將每一個人自身權利的一部分讓渡給國家「以確保每一個人更好的享受它剩餘的財富和自由」。這就說明,為了確保人們的自由不受損害,避免市場經濟下原子化的個人因為互相追逐利益而破壞秩序迫切需要一個公共權威的存在。它的作用是確定行為規范,解決爭端,維護秩序,簡單地說,也就是進行社會管理。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中專門論述了國家進行社會管理必須履行的若干職能,其中包括:第一,國防的職能,「保護本國社會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暴行與侵略」。 第二,司法的職能,「為保護人民,不使社會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侮或壓迫,換言之,就是設立一個嚴正的司法行政結構」。 具體說來,社會管理職能包括管理和規范社會組織、協調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等。

公共服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要求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成果要惠及每一個人,尤其是對於平等的追求更加深了人們的這種願望。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順應民意,積極創造條件,保證每一個的基本生活需求甚至更高的精神需求都能得到實現。同時,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勢必導致一些市場主體在競爭中失敗,從而在社會中處於不利地位,政府同樣也應當保障他們享有最基本的權利。只有這樣,才能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在當前,尤其要注意保護弱勢群體,讓他們也能分享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文明成果。因此,政府必須提供一系列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公共服務職能。正如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中所說,政府應當「建立並維持某些公共機關和公共工程。這類機關和工程,對於一個大社會當然是有很大利益的,但就其性質說,若由個人或少數人辦理,那所得利潤決不能償其所費。所以這種事業,不能期望個人或少數人出來創辦或維持。」1具體說來,公共服務職能包括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實施公共政策、擴大社會就業、提供社會保障、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健全政務、辦事和信息等公共服務系統等。

政府職能要真正轉變到位,關鍵就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民個人的關系。這就要求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上的一切非公共產品和服務都必須由市場來提供,政府的職能是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不能越位。政府一旦作為市場經濟主體、與其他市場經濟主體一起向社會提供非公共產品,出於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就會利用其社會管理者的特殊身份和手中掌握的行政權力,影響和干預市場正常和正當的競爭秩序,這無疑侵害了其它市場經濟主體的權利。更重要的是,政府還承擔市場監管的職能,政府自己作為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就形成了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局面,這顯然不符合規則。在中國,事業單位是一個龐雜的機構群體,各類事業單位共有100多萬個,人員編制總數為2000多萬。我國現有事業單位大多數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體制極不科學。目前,事業單位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是承擔政府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二是公益型的事業單位;三是經營性的事業單位。事業單位的大量存在強化了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公共事業只能由政府負擔。這嚴重影響了公共行政的多元發展,影響了政府的職能定位,也影響了政府的結構。今後事業單位的改革,應當將承擔政府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收歸行政機關,增強其責任意識;對於公益型的事業單位,可以繼續維持其事業單位的身份,政府將原本屬於事業單位的權力還給事業單位,使其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對於經營性的事業單位,可以改制為企業,利用市場機制提高其效率並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只有政企、政事徹底分開,將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事情交給市場,將社會能夠自律管理的事情交給社會,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事情交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充分調動和發揮市場、社會和公民自身能動性,政府職能才能真正轉變到位,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個人的關系才能理順。

2、中央與地方、政府與部門的許可權比較明確

政府職能從過去「無所不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個方面的過程,不僅涉及政府職能重新定位,也涉及政府管理許可權的調整。中國是一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如何劃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系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縱觀世界許多國家的發展歷史,中央與地方的許可權劃分呈現這樣一種軌跡:分散——高度集中——合理分權。我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這種體制對於建立和維護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制定統一協調的法律法規,實現無人為阻礙的商品交換,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由於我國各地地區差異很大,為了及時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就必須為地方留下一定的自治權,為地方利益的表達留下一定的空間,這樣,中央和地方就有必要進行合理的分權。早在1956年,毛澤東就指出過:「要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就必須發揮地方的積極性,中央要鞏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黨的十六大提出必須按照既有利於國家政權的統一,又要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原則,依法明確劃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許可權。我國憲法和其他相關法律對中央和地方的許可權劃分作了規定,但大多比較原則,實際操作起來比較困難,有必要對這些規定進行修改和細化,明確中央和地方的許可權。筆者以為,國防、外交、貨幣製造與發行、宏觀經濟調控、國家經濟安全等重大事項,適宜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或者垂直管理;地方政府則應當更多地承擔起本地區社會事務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責任,比如,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城市管理、教科文衛體等公共事務就適宜由地方政府根據法律授權分級自主管理;一些與國家整體利益相關須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地方政府執行的事項,如民政、人事、勞動、計劃生育等,可以由中央政府以法律形式統一規范,地方政府具體實施。

除了中央和地方的許可權應當明確,政府與其職能部門的許可權也應當明確。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政府要能有效管理,該由部門管理的事項,政府也要將權力下放到位。當前行政體制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弱政府,強部門」。雖然職能部門是政府的組成部門,但政府對其卻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一是條塊分割,有的部門既要服從於同級政府,又要聽命於上級主管部門,導致政出多門,甚至相互矛盾;二是財政體制不合理,許多地方無力全額支付部門的財政撥款,允許部門有非預算財政收入,從而弱化了政府的監督;三是部門權力過於集中,我國的政府部門同時擁有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部門為了爭取部門利益往往不遺餘力地擴張自己的權力;四是政府缺乏控制部門的有效法律手段。為了避免部門濫用職權、追求部門利益和部門保護主義,必須明確政府與部門的許可權。

3、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基本形成

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也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們的政府不僅職能不清,管理方式也不適應法治政府的要求。法治政府要求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做到行為規范,運轉協調。法治政府更強調政務的公開透明和公眾的參與。公眾參與的前提是公眾能夠獲得參與政治的充分信息。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我們的政府掌握著90%以上的社會總信息,信息的公開不僅有利於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而且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加速和提高社會財富運轉的速度和效能。如果透明度不夠,勢必增加社會運行的成本,同時也給權力尋租和暗箱操作帶來便利。受傳統體制影響,我國政府管理成本意識淡薄,行政效率也較低。因此,要改進管理方式、通過推進電子政務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增強透明度,從而最終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4、行政權力與責任掛鉤、與利益脫鉤

現代行政是一種責任行政,法律在賦予行政機關權力的同時,也就意味著行政機關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即權力必須與責任掛鉤。政府的權力源自人民的授權,為了確保權力的正確行使,只靠政府官員內在的道德自律是不夠的,正如孟德斯鳩所言:「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的人使用權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為止。」對政府權力的控制必須依賴於嚴格的責任體制和監督機制。另外,政府的一切必要開支都源自國家的稅收,除此之外,政府不應當為自身謀取任何其他利益,行政權力必須與利益脫鉤。
http://www.rzfwzx.gov.cn/show.asp?NewsID=669

❽ 我國行政訴訟法的標志是一種什麼行為

行政訴訟法的標志是一種行政行為。主要依據如下:
行政訴訟法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訴訟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行政訴訟法這部法典於1989年4月4日由七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同日公布,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法典分為11章,75條,規定了制定這部基本法律的目的和貫穿適用於整個法典的一些基本原則;什麼樣的行政案件由哪一級法院來管轄;可以告到法院去的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圍;行政訴訟各種參加人和他(它)們在訴訟中的法律地位、權利、義務;行政訴訟證據的種類及其有關的一些問題;行政案件的起訴程序、受理程序、審理程序、裁判程序和判決、裁定的執行程序 ;制止妨害行政訴訟行為的必要措施 ;由國家(政府)名義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行政賠償制度;有關涉外行政訴訟的一些原則;以及訴訟費用和施行日期等問題。

❾ 政府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標志是什麼

選A。行政立法

熱點內容
經濟法自然人 發布:2025-02-04 15:43:42 瀏覽:739
行政法庭審筆錄 發布:2025-02-04 15:22:21 瀏覽:280
民事訴訟法是民告官嗎 發布:2025-02-04 15:06:06 瀏覽:876
國家法官學院新校區 發布:2025-02-04 14:39:00 瀏覽:126
2014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試題 發布:2025-02-04 14:26:57 瀏覽:706
最新勞動法保胎怎麼發工資 發布:2025-02-04 14:12:58 瀏覽:161
兩高司法解釋最新 發布:2025-02-04 13:55:39 瀏覽:682
李榮凱律師事務所法律咨詢 發布:2025-02-04 13:55:26 瀏覽:233
違反工會法的法律責任分為哪幾類 發布:2025-02-04 13:49:52 瀏覽:403
專利壟斷條例 發布:2025-02-04 13:48:26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