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拒絕提供證據
Ⅰ 刑事訴訟法中對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述該怎麼辦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內不能認定容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因此,只要有充分的證據,就可以量刑處理。
Ⅱ 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都有哪些
在刑事訴訟中,認定被告人有罪的證據有八種:物證、書證、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和辯解、鑒定意見、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1、【物證】指以外部特徵,物質屬性、所處位置以及狀態證明案件情況的食物或痕跡。如作案工具、現場遺留物、贓物、血跡、精斑、腳印等。
2、【書證】即以文字、符號、圖案等所記載的內容表達的與案件事實有關的人的思維或者行為的書面材料。如行政機關的文件、文書、函件、處理決定等。作為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的規范性文件,是行政機關在訴訟中必須提交的書證。
3、【證人證言】即直接或者間接了解案件情況的證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用以證明案件事實的陳述。一般情況下,證人應當出庭陳述證言,但如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精神病人、未成年人作證應與其心理健康程度、心智成熟程度相適應。
4、【被害人陳述】即本案當事人在訴訟中就案件事實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陳述和承認。
5、【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6、【鑒定意見、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鑒定結論,即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鑒定人利用專門的儀器、設備,就與案件有關的專門問題所作的技術性結論。根據鑒定對象的不同,可分為醫學鑒定、文書鑒定、技術鑒定、會計鑒定、化學鑒定、物理鑒定等。
勘驗筆錄是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或者人民法院審判人員對與行政案件有關的現場或者物品進行勘察、檢驗、測量、繪圖、拍照等所作的記錄。現場筆錄是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對與行政案件有關的現場情況及其處理所做的書面記錄。
7、【視聽資料】即以錄音、錄像、掃描等技術手段,將聲音、圖像及數據等轉化為各種記錄載體上的物理信號,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如音像磁帶、計算機數據信息等。
8、【電子數據】,是指基於計算機應用、通信和現代管理技術等電子化技術手段形成包括文字、圖形符號、數字、字母等的客觀資料。
Ⅲ 輕傷害案件被告不提供證據怎麼辦
輕傷害審查起訴的證據不夠充分的處理是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補充偵查以二次為限,對於二次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五條
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法庭審判所必需的證據材料;認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可以要求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作出說明。
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對於需要補充偵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也可以自行偵查。
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以內補充偵查完畢。補充偵查以二次為限。補充偵查完畢移送人民檢察院後,人民檢察院重新計算審查起訴期限。
對於二次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Ⅳ 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有哪些
法律分析: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有: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物證;書證;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鑒定意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六條 公安機關經過偵查,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案件,應當進行預審,對收集、調取的證據材料予以核實。
第一百二十五條 詢問證人,應當告知他應當如實地提供證據、證言和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要負的法律責任。
第一百三十六條 為了收集犯罪證據、查獲犯罪人,偵查人員可以對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隱藏罪犯或者犯罪證據的人的身體、物品、住處和其他有關的地方進行搜查。
第一百三十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義務按照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的要求,交出可以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等證據。
第一百四十八條 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Ⅳ 刑法對知情與不知情的規定
知情不報不違法
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條規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此即懸賞通告中的「隱匿、藏匿犯罪嫌疑人或協助其逃跑的」情形,但很明顯,窩藏、包庇罪並不包括知情不報的情形。
2.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對於正在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通緝在案的、越獄逃跑的、正在被追捕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處理。可以看出,此規定是賦予公民扭送犯嫌的權利,而非規定公民有此義務。
3.關於知情不報違法且犯罪的法律規定有,但僅僅限制在拒絕提供間諜犯罪證據范圍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一條規定:明知他人有間諜犯罪行為,在國家安全機關向其調查有關情況、收集有關證據時,拒絕提供,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所以,知情不報不屬於犯罪,也依法不能予以處罰。只是公民道德問題,至於義務問題,沒有相關法律規定公民必需履行義務。
Ⅵ 知案情真象拒不堤交證據該怎麼辦
如果是刑事案件,依照刑事訴訟法由法院處理。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三條 強制出庭作證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證人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出庭或者出庭後拒絕作證的,予以訓誡,情節嚴重的,經院長批准,處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被處罰人對拘留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復議期間不停止執行。
如果是民事案件,證人不願意作證是沒啥問題的。只有對不履行協助調查和執行的義務的會被罰款。
Ⅶ 有犯罪證據不提供算犯罪嗎,犯什麼罪
有犯罪證據不提供不構成犯罪。只有做偽證,涉嫌偽證罪,承擔刑事責任。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刑法》第三百零五條規定: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Ⅷ 刑事訴訟法不公開質證的證據有哪些
法律分析:刑事訴訟法不公開質證的證據如下:1、涉及國家秘密的證據;2、涉及商業秘密的證據;3、涉及個人隱私的證據;4、法律規定的其他應當保密的證據,經當事人申請,法院審查確定後,也不能在開庭時公開質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八十八條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應當當庭宣布不公開審理的理由。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 第一百二十條 採取技術調查、偵查措施收集的證據材料,應當經過當庭出示、辨認、質證等法庭調查程序查證。
當庭調查技術調查、偵查證據材料可能危及有關人員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產生其他嚴重後果的,法庭應當採取不暴露有關人員身份和技術調查、偵查措施使用的技術設備、技術方法等保護措施。必要時,審判人員可以在庭外對證據進行核實。
Ⅸ 舉報都需要准備什麼材料舉報人不提供證據可以舉報嗎
舉報需要准備違法的事實存在,需要有舉報的書面材料。
舉報人不提供證據,也是可以的。但是建議提供證據,便於高效查明。
舉報他人犯罪不是必須要提供證據的,即提供證據不是舉報的必要條件,生活中很多犯罪很隱蔽,很多情況下舉報人難以提供確實的證據。
舉報不需要證據、舉報不用實名,但是實名舉報和提供證據更有利於准確。
(9)刑事訴訟法拒絕提供證據擴展閱讀:
舉報時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