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79條第一款

刑事訴訟法79條第一款

發布時間: 2022-05-25 13:35:58

Ⅰ 刑事訴訟法不逮捕情形有哪些

  1. 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批准逮捕決定的情形 (1)不符合本法第79條第1款規定的逮捕條件 ① 沒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偵查機關查獲的犯罪嫌疑犯罪的證據達不到認定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實的程度,或者根本沒有證據,或者雖有證據,但證據不能相互印證,也不能查證屬實,無法得出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實的唯一結論,不符合"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條件,應當作出不批准逮捕的決定。 ② 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的。包括犯罪嫌疑人的行為不是犯罪行為,不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犯罪嫌疑人的行為雖有社會危害性,但依照刑法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如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精神病人在不能控制或不能辨認自己行為時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等;犯罪嫌疑人的行為雖有社會危害性,但依照刑法規定不認為是犯罪的,如由於不可抗力或不能預見的原因而造成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就不應負刑事責任;雖有犯罪事實,但不是犯罪嫌疑人所為的,上述四種情形,均屬於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的情形,不符合"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條件,應當作出不批准逮捕的決定。 ⑧雖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但不可能判處犯罪嫌疑人徒刑以上刑罰的,也應作出不批捕的決定。 來源廈門律師網頁鏈接

  2. ④雖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犯罪嫌疑人徒刑以上刑罰,但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方法,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沒有逮捕必要的,也應作出不批捕的決定。 (2)具有本法第15條規定情形之一的 本法第15條規定: ①對於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②犯罪已過追訴時效的; ③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④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⑤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不追究刑事責任。 這些情形都屬於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當然也就應當作出不批准逮捕的決定。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五項

第七十九條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Ⅲ 刑事訴訟法強制措施第79條

第七十九條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
(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
(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
(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釋義】本條是關於逮捕條件的規定。
2012年修改對本條作了以下幾處修改:一是將「社會危險性」細化規定為五種情形;二是對特殊案件應當直接予以逮捕的情形作了規定;三是針對實踐中對於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是否可以批准逮捕認識不一致的問題,對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措施,情節嚴重的,規定可以採取逮捕措施。
本條分為三款。第一款是關於一般逮捕條件的規定。根據本款的規定,逮捕應同時具備三個條件,才能依法逮捕:
第一,證據要件,即「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這里所說的「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一般是指同時具備下列情形:
(1)有證據證明發生了犯罪事實;
(2)有證據證明犯罪事實是犯罪嫌疑人實施的。
「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並不要求查清全部犯罪事實。其中「犯罪事實」既可以是單一犯罪行為的事實,也可以是數個犯罪行為中任何一個犯罪行為的事實。也就是說,只要有本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的物證、書證、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辯解、鑒定意見、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中的任何一種證據能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了犯罪行為,就達到了逮捕的證據要件,並不要求偵查人員把犯罪的所有證據都必須先拿到手,對主要犯罪事實都查清,達到「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程度。
第二,罪行要件,即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有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刑罰的輕重,反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主觀惡性、社會危險性,也與其逃避或者妨礙訴訟的可能之間存在很大的正相關關系。用刑罰為條件可以有效衡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妨礙訴訟、逃避刑罰執行的可能性。一般來說,將較輕的犯罪排除在羈押范圍以外,對於法定刑較低或者可能判處較輕刑罰的犯罪,不採取羈押措施,有利於限制羈押措施的過多適用,也不會妨礙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這就要求羈押措施要遵循比例性原則,即是否羈押以及羈押時間必須與所追究的犯罪行為的嚴重程度相適應。在羈押條件設計時,這一原則體現在對被適用者可能判處的刑罰的要求上,羈押並不針對所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必須是可能判處一定刑罰和刑期的罪犯。如果所犯罪行可能連徒刑都判不了,即表明所犯罪行的社會危害性較小,就無必要逮捕。因此本條規定了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實體要件。
第三,社會危險性要件。這里所說的社會危險性,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對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的可能。本款明確規定了五種社會危險性的情形:
(1)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羈押作為一種預防性措施,能保護公民免受極可能發生的重大犯罪的侵害,因此也確有必要。對於可能實施新的犯罪,一方面,從其已經實施的犯罪所體現的主觀惡性和犯罪習性進行考察,比如是否是慣犯、流竄犯等已經養成習性的罪犯,是否曾經被判處過刑罰,是否屬於累犯,被指控的犯罪是否屬於過失犯罪等各方面的因素確定。另一方面,如果有一定的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經開始策劃、預備實施某種犯罪的,也可以認定為可能實施新的犯罪。
(2)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行為,涉及國家的安全或者不特定多數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以及社會秩序和穩定等,對於具有這種現實危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採取強制措施時,應當慎重考慮。如果有一定的證據或者跡象表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正在積極策劃、組織或者進行准備,極有可能實施這類犯罪行為,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穩定,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就需要根據本條規定採取逮捕措施。對於只是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想法或者觀念,有較為充分的證據能夠表明不會實施危害社會危險的行為的,也可以不予逮捕。
(3)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即採取積極行動毀滅證據,包括銷毀已經存在的證據,製造假的證據或者對證據進行偽造、變造等改變證據本來特徵和信息;利用自己未被羈押的便利條件與其他同案犯建立攻守同盟、統一口徑;以口頭、書面或者以暴力、威脅、恫嚇、引誘、收買證人等形式對共同被告人、證人或者鑒定人施加不當影響,阻撓證人作證或者不如實作證,或者指使、威脅、賄賂他人採取這些方式阻撓證人作證或者不如實作證,從而影響對事實真相的查明,妨礙刑事偵查和審判等訴訟活動的。
(4)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接受舉報、控告等,是我國刑事訴訟中發現犯罪、查獲犯罪的一個重要方面,舉報人、控告人,包括被害人都是刑事訴訟中的重要證人,保護這些人不受打擊報復,不僅有利於鼓勵群眾同犯罪作斗爭,也有利於及時發現案件的真相。這里的打擊報復,包括採取暴力方法進行的傷害或者意圖傷害行為,也包括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進行威脅、恐嚇,對其人格、名譽進行的詆毀、攻擊,或者利用職權等進行的刁難、要挾、迫害等。

Ⅳ 刑事訴訟法第79條

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Ⅳ 刑事訴訟法的期間計算單位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1979年7月1日通過 1996年3月17日八屆人大四次會議修正 同日公布 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八章期間、送達
第七十九條【計算方法】期間以時、日、月計算。
期間開始的時和日不算在期間以內。
法定期間不包括路途上的時間。上訴狀或者其他文件在期滿前已經交郵的,不算過期。
第八十條【耽誤期間的處理】當事人由於不能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而耽誤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五日以內,可以申請繼續進行應當在期滿以前完成的訴訟活動。
前款申請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最高人民法院刑訴法解釋》(法釋〔1998〕23號 1998年9月2日發布 自1998年9月8日起施行)
第一百零三條期間以時、日、月計算。期間開始的時和日不計算在期間以內;計演算法定期間時,應當將路途上的時間扣除;期間的最後一日為節假日的,以節假日後的第一日為期間屆滿日期。但對於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在押期間,應當至期間屆滿之日為止,不得因節假日而延長在押期限。
當事人由於不能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而耽誤期限,依法申請繼續進行應當在期限屆滿以前完成的訴訟活動,人民法院查證屬實後,應當裁定準許。
以月計算的期限,自本月某日至下月某日為一個月,如本月1日收案至下一個月1日、本月最後一日至下一個月最後一日為一個月的審理期限;半月一律按15日計算期限。

《「六部委」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1998年1月19日發布實施
29.關於刑事訴訟中期間的計算,期間的最後一日為節假日的,以節假日後的第一日為期間屆滿日期。但對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在押期間,應當至期間屆滿之日為止,不得因節假日而延長在押期限至節假日後的第一日。

Ⅵ 新刑訴法對逮捕的條件作了修改,實施過程中如何把握

逮捕在我國刑事訴訟強制措施體系中,是最嚴厲和最有效的 一種。它不僅意味著被逮捕人的人身自由受到最嚴格的限制,而且法律允許對其進行較長時間的羈押,因此,正確適用之,可以有效地發揮它在刑事訴訟中打擊犯罪,保護人權的應有作用;用得不好,則會侵犯公民的基本人權,背離刑事訴訟法的宗旨和任 務。依據《刑事訴訟法》第 60 條的規定,「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即依法逮捕」。所以,一般認為,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同時具備三項條件:第一,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 ; 第二,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第三,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但是,對上述條件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特別是對其中第一項條件,存在著模糊認識乃至原則分歧。這種情況必然影響嚴肅執法, 實有充分討論的必要,本文僅就此提出筆者的認識。
關鍵詞:逮捕,條件,法律適用

一、關於修改逮捕條件的立法精神
在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八屆第四次會議所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 ( 草案 ) 》的說明中,顧昂然主任指出 : 原法中將「對主要事實已經查清」,作為逮捕的一個基本條件,對逮捕的條件規定較嚴格,對防止以捕代偵有好處,但在實踐中,某些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有些已經查明,雖然主要犯罪事實尚未完全查清,仍然需要逮捕。因此,將「對主要事實已經查清」,修改為「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由此可見,修改逮捕條件的基本精神是鑒於實踐證明原法中關於逮捕條件中的事實和證據條件規定較嚴,不利於有效地打擊犯罪,故而作了適當放寬的修改。在理解和執行逮捕條件的修改時,必須把握這個基本精神。
二、如何理解「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
對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規定的逮捕條件,應當著重從兩個方面理解:第一,是對事實條件的修改,或者說是對要證事實的修改,即由「主要犯罪事實」修改為「有犯罪事實」; 第二,是對 證明要求的修改,即由「已經查清」,修改為「有證據證明」。這兩個方面必須同時考慮,才能恰當地理解和適用修改後的逮捕條件。
三、關於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轉為逮捕的條件的理解和適用的問題原法沒有規定取保候 審和監視居住轉為逮捕的規定。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被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應當遵守的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對於這一規定的適用條件問題,尚無深入探討的文章。這個問題涉及到《刑事訴訟法》第 60 條與第 56 條、第57條的關系,實有徹底搞清,統一認識的必要。
第一,《刑事訴訟法》的第 56 條和第 57 條分別規定了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遵守的各項規定,據此,當出現違反規定的情形時,其中,對取保候審的,己交納保證金的,沒收保證金,並且區別情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結悔過,重新交納保證金、提出保證人或者監視居住、予以逮捕;對被監視居住的,如果情節嚴重,予以逮捕。如此,對被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的人予以逮捕的時候,是否必須同時遵守第 60條規定的法定條件? 這是必須首先搞清楚的。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作為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其適用對象是:
(1)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2) 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第二,特殊逮捕條件的適用仍應堅持少捕的政策。本文作者認為修正後的新法確立了特殊逮捕條件的意見是符合法律在規定的。但是,在適用特殊的逮捕條件的時候,應當首先對逮捕和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適用對象作嚴格的區分,因為對於那些即使是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仍應堅持「少捕」和「可捕可不捕的不捕」的政策。對於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因其違反了《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而決定予以逮捕時應當特別充分地考慮這項法律規定的程序法意義。具 體建議是:
首先,對被取保候審的人,法律設定了幾種處理方法,在選擇適用時,盡可能選擇予以逮捕以外的方法。一般在發生下列情 況時,才可以考慮適用逮捕:
(1) 發生了干擾證人作證或者毀滅證據、偽造證據或串供的明顯跡象,或者准備逃跑、已經逃跑的情況;
(2) 屬於《刑事訴訟法》第 65 條規定的「需要逮捕而證據還不充足的」而被取保候審的人,在取得必要的證據之後,只有在確有逮捕必要時,才能予以逮捕,如犯罪性質惡劣,情節嚴重,屬於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或者可能發生新的社會危險性,或者可能發生嚴重妨害訴訟進行的情況等;(3) 適當考慮可能判處刑罰的情況,對只可能獨立適用附加刑的輕微犯罪,一般不要逮捕。
其次,對被監視居住的人,《刑事訴訟法》第 57 條只規定「情節嚴重的,予以逮捕」 。關於「情節嚴重」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設定如下兩項標准: 一是多次違反法定的義務; 二是由於違反規定,已經造成嚴重後果,例如,發生了妨害訴訟順利進行的嚴重行為,或者有發生新的社會危險性的可能。如果是根據《刑事訴訟法》第 65 條的規定而採取的監視居住,一旦取得必要的證據,就可以予以逮捕。
四、建立羈押審查制度
適當放寬逮捕條件後,必然會相對地多捕一些人,因此,貫徹「少捕」的刑事政策之根本精神就必須在盡可能減少羈押上加以體現。我們認為,在新的《刑事訴訟法》頒布實施以後,依據立法所體現的宗旨並結合司法實踐經驗,應當將「少捕」政策解釋為:堅持少捕,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堅持少押,可押可不押的不押。惟有如此,才能辯證地理解和掌握逮捕與羈押的關系,既做到正確適用逮捕條件,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又利於全面落實刑事訴訟法的任務,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正是基於這個精神,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新增加的第 74 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案件,不能在本法規定的偵查羈押、審查起訴、一審、二審期限內辦結,需要繼續偵查、審理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同時,在第75 條中規定,超過法定的羈押期限的,有關的訴訟參與人有權要求解除或變更強制措施。對防止超期羈押,這是完全必要的。

Ⅶ 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的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第1版)

第十四條人民來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源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Ⅷ 釋放證明書上寫不批准逮捕辦案單位決定釋放是什麼意思

人民檢察院未批准逮捕的,公安機關應當變更強制措施為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家屬繳納的為取保候審的保證金。
【法律意見】
未經法院判決,任何人都不得被定為有罪。如果被釋放,可以能是證據不足,警方收集好證據,可能會再次拘捕。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九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機關應當在接到通知後立即釋放,並且將執行情況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對於需要繼續偵查,並且符合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條件的,依法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通過上述規定,不批准逮捕,有可能需要繼續偵查,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如果均沒有,就可能是檢察機關認為不構成犯罪,或者犯罪情節顯著輕微,不作為犯罪處理。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檢察院不批捕還要交保證金,不批捕的話,如果是取保候審,是要繳納保證金的。人民檢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機關應當在接到通知後立即釋放,並且將執行情況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79條,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人民檢察院未批准逮捕的,公安機關應當變更強制措施為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家屬繳納的為取保候審的保證金。

熱點內容
銀行放貸合同法 發布:2025-02-04 12:02:27 瀏覽:172
出售非賣品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11:24:23 瀏覽:189
公司頒布規章制度後的結束語 發布:2025-02-04 10:37:18 瀏覽:907
上市公司監事會主席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10:37:10 瀏覽:358
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確定 發布:2025-02-04 10:35:44 瀏覽:605
招募刑辯法律援助律師 發布:2025-02-04 10:08:03 瀏覽:559
網路輿論與司法審判 發布:2025-02-04 10:02:38 瀏覽:631
2016年訴訟法收費標准 發布:2025-02-04 09:55:14 瀏覽:841
商法之商 發布:2025-02-04 09:23:02 瀏覽:154
工商局合同科向群眾宣傳合同法 發布:2025-02-04 09:09:19 瀏覽: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