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14條

民事訴訟法14條

發布時間: 2022-05-25 17:56:50

㈠ 民事訴訟法管轄的規定

(一)離婚案件的特殊規定
國內結婚定居國外:國內婚姻締結地或一方國內最後居所,《民訴解釋》第14條,國外結婚定居國外:一方原住所地或在國內的最後居住地,《民訴解釋》第15條, 一方在國內:國內法院永遠有管轄權,《民訴解釋》第16條,雙方在國外未定居:原告或被告原住所地,《民訴解釋》第17條,已經離婚的中國公民,雙方均定居國外,僅就國內財產分割提起訴訟的,由主要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二)訴前財產保全的管轄
《民訴解釋》規定訴前財產保全,由當事人向財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申請,認為其它有管權的人民法院不能採取訴前財產保全措施。
(三)級別管轄
我國《民事訴訟法》是根據案件的性質、繁簡程度和案件影響的大小來確定級別管轄的。把性質重大、案情復雜、影響范圍大的案件確定給級別高的法院管轄。在審判實務中,爭議標的金額的大小也是確定級別管轄的重要依據。各地人民法院確定的級別管轄的爭議標的數額標准不同。
(四)地域管轄一般規定
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例外: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轄,如下:
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對被勞動教養的人提起的訴訟。 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
追索贍養費案件的幾個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轄區內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夫妻一方離開住所地超過一年,另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五)合同糾紛案件的管轄
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協議管轄在不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的前提下,可以選擇被告住所地、原告住所地、合同簽訂地、合同履行地、標的物所在地管轄。
合同沒有實際履行且雙方當事人住所地又都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應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主合同和擔保合同發生糾紛提起訴訟的,應當根據主合同確定案件管轄。 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如果保險標的物是運輸工具或運輸中的貨物,由被告住所地或者運輸工具登記注冊地、運輸目的地、保險事故發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六)侵權引發訴訟的管轄
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提起的訴訟,產品製造地、產品銷售地、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侵害名譽權案件,由侵權行為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因侵犯著作權行為提起的民事訴訟,由侵權行為地、侵權復製品儲藏地或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因侵犯專利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因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的實施地、侵權商品的儲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管轄權根據管轄的種類有所變化,我國法律法規皆有明文規定,除了明示作用還具有預防作用以及校正作用,與此同時在建設一個高度秩序、高度穩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會中也起決定性作用。

㈡ 關於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自新民訴法實施以來,為保障新法各項規定的落實,2013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啟動新民訴法司法解釋起草工作,對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528次會議通過的法發92(22號)民訴意見進行修訂,廢止與新法沖突的內容,對民訴法修改決定中修改完善的制度作出解釋。為民事訴訟法新增加和修改的重要制度的落地明確適用提供標准,細化具體程序。現本文通過新舊法條對比的方式,僅從管轄制度部分的修改作解讀。
舊法條:1.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爭議標的額大,或者案情復雜,或者居住在國外的當事人人數眾多的涉外案件。
新法條:1.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爭議標的額大,或者案情復雜,或者一方當事人人數眾多等具有重大影響的涉外案件。
新法解讀:這一條在重大涉外案件的標准上作了修改,把居住在國外的當事人人數眾多去掉了,增加了「一方當事人」人數眾多和具有重大影響。
舊法條:2.專利糾紛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轄。
新法條:2.專利糾紛的案件由知識產權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管轄。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轄。
新法解讀:近年來突顯出知識產權案件數量多、類型廣等多方面態勢。專利糾紛的案件在最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解釋中可以到基層法院來審理了。修改了滯後的法律規定,廢止了與新法沖突的規定,統一了關於專利糾紛管轄法院的規定。且增加了知識產權法院可以確定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來管轄專利糾紛案件。

㈢ 論民事訴訟檢察監督

民事檢察制度是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是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環節和保障。現行民事訴訟法檢察監督制度存在的問題很多, 不僅涉及面很廣而且紛繁復雜, 對民事訴訟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檢察監督問題從理論上進行研討, 分析成因、解決問題, 為民事訴訟法的修改提供理性的指導和建議, 是每一位理論工作者一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為此, 在修改民事訴訟法檢察監督的具體條款之前, 有必要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上, 就民事訴訟檢察監督中存在的問題和應制定出的相應對策做一研究。
一、存在的問題
目前民事檢察監督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監督范圍狹窄, 僅限於事後監督, 使檢察機關難以全面履行法律監督職責
關於民事檢察監督的許可權范圍問題在理論界存在爭議, 主要有三種觀點。有的學者認為, 檢查機關的監督僅限於對法院判決生效後的監督, 其根據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85 條所規定的檢查機關對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決和裁定的正確與否, 通過抗訴實行監督。有的人認為, 檢查機關對民事訴訟的監督, 不僅限於對判決生效後的監督, 還應包括對民事審判過程的各項活動的監督, 其根據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4 條所規定的「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還有的學者認為,從我國憲法體制設定的檢察監督權的地位和《民事訴訟法》總則中對檢察監督權所規定的立法精神來看, 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 這種監督應包括對民事訴訟的提起、審理、宣判以及判決的執行等整個民事訴訟過程的監督。實踐中, 不少法院的審判人員往往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85 條的規定,以檢察院沒有法律依據為由, 將檢查機關對生效裁判進行抗訴之外的監督拒之門外, 導致檢查機關的監督權僅限於「事後」監督。但是, 這種監督只能是一種補救措施, 因為司法腐敗和司法不公現象可能產生於訴訟的任何環節, 事後監督不利於防患於未然。
2. 監督方法過於單一, 導致監督效果不佳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85 條之規定, 民事檢察監督只限於對已生效的判決和裁定提起抗訴, 但法律對檢察機關抗訴的民事案件應當在多長期限內做出再審與否的決定以及具體程序未作明確規定。實踐中, 檢察機關抗訴後, 法院對之可以任意拖延, 即使法院決定對案件進行再審, 在具體程序中, 檢察機關有時也完全聽憑法院安排。
3. 監督權不具體、不明確, 導致監督流於形式
民事檢察監督權最有利的表現形式是民事抗訴權, 如何行使抗訴權在微觀上缺乏細化, 從而很難實現民事檢察監督的目的。在實踐中, 一些法院對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消極拖延、長期不開庭審理、拒絕檢察院查閱案卷, 更有甚者竟駁回檢察院的抗訴。
二、相應的對策
1. 轉變觀念
觀念問題是造成當前中國民事檢察監督不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長期以來, 我國檢察監督受「重打擊、輕監督」以及傳統的「官本位」思想的影響, 導致了檢察機關在民事檢察監督程序中的地位、職能、功能無法明確的混亂現象。為此, 必須轉變觀念, 從根本上加強對民事檢察監督重要性的認識。只有這樣, 民事檢察監督只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對司法公正的保障。
2. 完善立法
考察當前民事訴訟檢察監督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立法上的疏漏也是造成檢察機關監督職能很難落到實處的直接原因, 因此, 不僅有必要建立系統的、多元化的民事檢察監督體系, 而且也有必要在微觀上對檢察機關的抗訴權進行系統化、明確化。
(1) 賦予檢察機關一定范圍內的起訴權
鑒於民事糾紛的私權性和當事人處分原則, 原則上不允許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但是,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大量涉及公共利益的民事糾紛, 其典型形態是環境污染案件、消費者權益案件、國有資產流失案件、僱工案件等。此類案件因種種原因無人或不敢提起訴訟, 使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得不到保護, 嚴重影響了司法公正, 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引起群眾的不滿。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 客觀上要求作為國家根本利益代表者的檢察機關, 有必要通過行使國家起訴權, 以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賦予檢察機關一定范圍內的起訴權, 不僅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而且也符合世界立法潮流, 在美國, 檢察官是政府的代表, 代表政府行使訴訟權利, 對涉及政府利益的案件和公共利益的案件, 提起訴訟, 參加訴訟, 出席法庭, 保護政府和公眾的利益。1976 年《法蘭西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典》第421 條規定: 「檢察機關可以作為主要當事人起訴, 或者作為聯合當事人參加訴訟。檢察機關在法律規定的案件中, 代表其他人。」由此可見, 檢察機關對涉及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有提起訴訟的權利已是國際通例。
(2) 賦予檢察機關參與民事訴訟的權利
我國現行的檢察監督制度, 對法院民事審判活動監督的力度遠遠不夠, 應當加強。事後監督排除了檢察機關提起訴訟和訴訟過程中參與訴訟的可能性, 這種封閉性的系統, 使法院的審判行為在很大范圍失去制約。對法院的審判活動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實施監督。從我國憲法和民事訴訟法總則的規定中可以看出, 人民檢察院對民事審判的全過程進行監督是立法的本意, 只是民事訴訟法第185 條有關抗訴權的規定有失合理, 可以在以後民事訴訟法修改中加以明確和完善。
(3) 完善檢察機關對生效裁判的抗訴權
要發揮檢察機關抗訴監督的作用, 就必需在立法上對檢察機關抗訴權加以細化。
首先, 應該賦予檢察機關完整的抗訴權。由於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檢察機關享有民事抗訴權, 並未明確規定與抗訴權相關的具體權力, 因而在實際操作中無法實現民事訴訟檢察監督的目的。為此,立法中應明確規定檢察機關享有調卷權、否決權、摘錄權、復制權、出席庭審權、偵查權、調查取證權、列席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會議權等。
其次, 應明確檢察機關的抗訴時間, 為解決現行立法所規定的抗訴無期限造成的弊端, 根據既判力原則, 法院應明確規定檢察機關提起抗訴的起止時間。這樣既有利於裁判權威、程序安定和訴訟效力, 也有利於社會關系的穩定。
再次, 應明確檢察機關在訴訟中的地位, 檢察機關提起或參與的民事訴訟限定在涉及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范圍內, 因此, 檢察機關在訴訟中的正確稱謂, 應該是「民事公訴人」, 檢察機關在民事公訴中, 具有國家法律監督者和國家公益代表人的性質而成為國家的代表, 代表國家行使訴權, 享有國家的民事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
3. 建立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輪換機制
在我國檢察機關中, 絕大多數檢察人員終生從事檢察工作, 並且終生在某一檢察機關任職, 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由於工作性質的單一性和差異性,互相對對方的工作不理解, 甚至存在異樣的看法,形成了工作中不配合等問題。因此, 可設想建立檢察官和法官定期或不定期的職務輪換機制, 使得雙方都能了解審判工作和檢察工作的性質和職能, 從而增加相互之間的親和力, 減少因職業差異而引起的沖突。
注釋:
[1]楊立新. 民事行政訴訟檢察監督與司法公正[J ]. 法學研究, 2002, (4).
[2]黃松有. 檢察監督與審判獨立[J ]. 法學研究, 2000,(4).

㈣ 人民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和民事糾紛案件中應該堅持哪些重要原則

1) 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
(2) 公開審判。
(3) 迴避制度。
(4) 兩審終審。
(5) 使用回本民答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
(6) 合議制度。
(7) 審判委員會制度

㈤ 論民事訴訟中的檢查監督原則(論述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四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程序公開原則,接受廣泛監督。公開的內容,包括審理開庭前的公告、開庭、法庭調查、法庭辯論以及判決宣判(即使是依法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判也應當公開)的公開。

公開的對象,一是對群眾公開,允許群眾旁聽;二是對社會公開,允許新聞媒體采訪報道。在英美法系國家和瑞士,甚至允許公開合議成員的不同意見;而在大陸系國家和我國,合議庭評議是不公開的。

但是近年來大陸法系國家的態度有所松動,至少日本法院和德國憲法法院是允許公布不同意見的。對當事人來說不存在公開和不公開的問題。因為無論是否公開審理,都必須開庭審理,傳喚雙方當事人並通知其他訴訟參與人到庭訴訟。不能因為案件不公開審理就對當事人訴訟權利加以限制。

(5)民事訴訟法14條擴展閱讀:

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是指在民事訴訟活動中,為了排除干擾,維護正常的訴訟秩序,保障民事訴訟和執行活動順利進行,對有實施妨害民事訴訟秩序行為人,所採取的具有制裁性質的強制手段。

民事訴訟要求當事人及訴訟參與人正確行使訴訟權利,自覺履行訴訟義務,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各項訴訟行為。同時也要求案外人員遵守訴訟秩序,不得以任何借口阻礙訴訟活動的進行。否則,對實施妨害民事訴訟行為的人,人民法院有權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採取強制措施,以排除干擾,保障訴訟順利進行。

㈥ 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的功能有哪些

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以下九點。

一、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我國民事訴訟法第8條規定: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二、雙方當事人有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的手段,同時,人民法院平等地保障雙方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行使訴訟權利的手段,是實現訴訟權利的具體形式,沒有同等地行使訴訟權利的手段,平等的訴訟權利也只是紙上談兵,得不到一實現。行使訴訟權利的具體形式,有口頭的或書面的。

三、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對一切訴訟當事人,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社會出身、宗教信仰、受教育的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應毫無例外地遵守法律,享受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

四、同等原則和對等原則。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條第1款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

五、法院調解自願和合法的原則,法院調解是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民事訴訟把法院調解用法律條文固定下來,並將自願、合法進行調解確定為一項基本原則。民事訴訟法做如此規定,反映了其中國特色。

六、辯論原則。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2條的規定,民事訴訟當事人有權對爭議的問題進行辯論。辯論原則是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當事人有權就案件事實和爭議問題,各自陳述自己的主張和根據,互相進行反駁和答辯,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七、處分原則。民事訴訟法第13條規定的處分原則,是指民事訴訟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處分即自由支配,對於權利可行使,也可以放棄。

八、檢察監督原則民事訴訟法第14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括動實行法律監督。根據檢察監督原則的要求,人民檢察院實行監督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1)監督審判人員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等違法行為。

九、支持起訴原則。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6)民事訴訟法14條擴展閱讀:

當事人平等原則

當事人平等原則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1)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

(2)訴訟權利義務平等。

(3)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當事人平等原則的根據,一是源於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是該憲法原則在司法救濟制度中的具體體現;二是源於民事主體在民事實體法律關系中的平等。民事實體權利義務的平等決定了訴訟權利義務的平等;訴訟權利義務平等是維護實體權利義務平等的必要手段。

當事人平等原則的實現依賴於法院的保障。它要求法院確實保障雙方當事人處於完全平等訴訟境地,對當事人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不得偏袒或歧視任何一方;要求法院為雙方當事人創造和提供同樣的、均等的行使訴訟權利的手段、機會和便利條件,不得厚此薄彼;

要求法院幫助當事人正確行使訴訟權利,主動告之其享有的訴訟權利、如何行使及其後果,及時行使釋明權;要求法院對一切訴訟參與人平等保護和平等制裁,不允許有任何特權。總之法院確實履行好保障職責,是當事人平等原則得以實現的關鍵。

㈦ 人民法院民事訴訟一審第二次開庭後多久判決

法律未規定第二次開庭後多久判決,具體由主審法官安排,但應當在審限內審結。

第一審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的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適用普通程序的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的經過批准可以延長。

一、簡易程序

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二、普通程序

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三、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款、第一百四十九條

(7)民事訴訟法14條擴展閱讀:

法院拖延審理的救濟途徑

1、如果案件涉及法院的相關人員,可以申請其迴避;

2、如果法官惡意拖延時間,超過法定期間,可以投訴法官拖延辦案,貽誤工作。以違反《法官法》第三十二條為由向其上級反映。

3、在法院作出判決後,可以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或向檢察院申請其介入審理活動中。《民事訴訟法》第14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

4、如果一切合法的途徑都不行的話,可以使用當前流行也是作為法治社會最無奈的方法,尋求新聞媒體幫助。

㈧ 訴訟原則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同等原則和對等原則;法院調解自願和合法的原則;辯論原則;處分原則;檢察監督原則;支持起訴原則。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在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中,或者在重要的訴訟階段,起指導作用的准則。它體現的精神實質是為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和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活動指明了方向,概括地提出了要求,因此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以我國憲法為根據,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按照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要求,結合其特點而確定的。

熱點內容
網路輿論與司法審判 發布:2025-02-04 10:02:38 瀏覽:631
2016年訴訟法收費標准 發布:2025-02-04 09:55:14 瀏覽:841
商法之商 發布:2025-02-04 09:23:02 瀏覽:154
工商局合同科向群眾宣傳合同法 發布:2025-02-04 09:09:19 瀏覽:363
疫情防控司法所 發布:2025-02-04 08:50:42 瀏覽:856
法律援助中心特邀監督員 發布:2025-02-04 08:49:16 瀏覽:247
廣東省安全生產條例試題 發布:2025-02-04 08:49:15 瀏覽:279
行政訴訟法異同 發布:2025-02-04 08:33:54 瀏覽:373
失去交流能力簽名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4 08:18:58 瀏覽:325
過磅單和發票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4 08:16:47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