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社區居民勞動法知識培訓資料

社區居民勞動法知識培訓資料

發布時間: 2022-05-25 19:33:07

① 我想找一些關於勞動法或勞動合同法的資料

http://www.mswk.cn/Soft/15/266/200708/33209.asp

新版《勞動合同法》解讀 收藏到和訊網摘

編者按:2007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二載修改,四度審議。」——勞動合同法,這部承載著中國億萬勞動者期盼的法律,在許多地方突破了以往的勞動法律制度,令世界矚目。勞動合同法關乎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勞動者的切身權益,本報刊登對新法的解讀文章,以期幫助大家了解和領會。

在以往的實踐中,用人單位用工往往喜歡一年一簽勞動合同。原因主要是,先前的法律規定勞動合同到期終止的,企業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因此,一年一簽勞動合同,可以規避解除勞動合同支付經濟補償金的風險。但是,這一做法在新法實施後將不再好使。

首先,《勞動合同法》第46條規定,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除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用人單揮Φ畢蚶投�咧Ц毒�貌鉤ソ稹U餼鴕饢蹲牛�投�賢�諑�螅�萌說ノ徊揮肜投�噝�├投�賢�蛘哂肜投�噝�├投�賢�碧峁┑奶跫�仍�投�賢�級ǖ慕系停�賈呂投�卟輝感�├投�賢�模�萌說ノ恍枰�Ц毒�貌鉤ソ稹U庖還娑ㄊ估投�賢�狡謚罩褂肜投�賢�獬�謚Ц毒�貌鉤ソ鶘系那�鵯饔詰��R虼耍�荒暌磺├投�賢�撓攀撇輝倜饗浴?

其次,《勞動合同法》第14條規定,連續續簽兩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後,再次續簽勞動合同的,如果勞動者提出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必須同意。這就意味著如果企業選擇一年一簽勞動合同,那麼兩年後,企業只有兩種選擇,要麼選擇不續簽合同,支付經濟補償金後,與勞動者分道揚鑣;要麼選擇續簽勞動合同。選擇分道揚鑣,可能會使自己培養的員工流失,等於為他人做嫁衣;選擇續簽,可能面臨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風險。

由此可見,選擇一年一簽勞動合同,對企業來說是極不利的。新法實施後,企業應注意勞動合同期限的合理搭配。

同時,今後企業用工不能再不簽書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將面臨許多懲罰措施。如果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1個月但不滿1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資。如果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1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一旦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沒有法律規定的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用人單位無法辭退勞動者,否則,違法辭退要支付2倍的經濟補償金。由此可見,新法實施後用人單位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將面臨更大的法律風險。因此,用人單位必須轉變以前的觀念,牢固樹立起「用人就要簽訂書面合同」的觀念。

http://www.southcn.com/job/careercenter/laborlaw/200609070136.htm

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10469&messageid=43525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07-07/19/content_39281067.htm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hrd.net/_sk/jt_page.asp?articleid=131002

② 社區居民法律知識讀本的內容簡介

為貫徹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的《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五個五年規劃》和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緊密配合法律進社區活動,深入開展社區法制宣傳教育,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積極推進社區法治建設,滿足社區居民學法用法的需要,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司法部法制宣傳司組織編寫了這本《社區居民法律知識讀本》,做為全國「五五」普法統一讀本。
深入開展社區法制宣傳教育,加強社區民主法治建設是開展「法律六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開展「法律六進活動」中,明確提出要認真總結「法律進社區」的經驗,積極探索社區法制宣傳教育的新途徑,要結合各個時期的熱點、難點問題和發生在居民身邊的典型案例,有針對性地為居民開展公益性法制講座、居民法制論壇活動,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務。加強社區居民法律知識學習,提高社區居民的法律素質是廣大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每個社區居民的義務。
本讀本本著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原則,採用問答的形式,從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婚姻家庭、未成年人保護、房屋買賣、房屋租賃、物業管理、交通安全、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民事官司及信訪十個方面,全面而深入地闡述了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法律問題,較好地把渾身的法學理論化為居民的日常生活知識,通俗易懂,非常適合社區居民學習使用,是開展「法律進社區活動」的好教材。

③ 勞動法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1994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 1994年7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八號公布 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促進就業
第三章 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
第四章 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第五章 工 資
第六章 勞動安全衛生
第七章 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
第八章 職業培訓
第九章 社會保險和福利
第十章 勞動爭議
第十一章 監督檢查
第十二章 法律責任
第十三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第五條 國家採取各種措施,促進勞動就業,發展職業教育,制定勞動標准,調節社會收入,完善社會保險,協調勞動關系,逐步提高勞動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條 國家提倡勞動者參加社會義務勞動,開展勞動競賽和合理化建議活動,鼓勵和保護勞動者進行科學研究、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表彰和獎勵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
第七條 勞動者有權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
工會代表和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依法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
第八條 勞動者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民主管理或者就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
第九條 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勞動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工作。
返 回
第二章 促進就業
第十條 國家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機會。
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范圍內興辦產業或者拓展經營,增加就業。
國家支持勞動者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從事個體經營實現就業。
第十一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發展多種類型的職業介紹機構,提供就業服務。
第十二條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第十三條 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第十四條 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退出現役的軍人的就業,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五條 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
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審批手續,並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返 回
第三章 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
第十六條 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
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
第十七條 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
第十八條 下列勞動合同無效: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勞動合同;
(二)採取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
無效的勞動合同,從訂立的時候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確認勞動合同部分無效的,如果不影響其餘部分的效力,其餘部分仍然有效。
勞動合同的無效,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第十九條 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並具備以下條款:
(一)勞動合同期限;
(二)工作內容;
(三)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
(四)勞動報酬;
(五)勞動紀律;
(六)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
(七)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
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當事人可以協商約定其他內容。
第二十條 勞動合同的期限分為有固定期限、無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為期限。
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以上,當事人雙方同意續延勞動合同的,如果勞動者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
第二十一條 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第二十二條 勞動合同當事人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有關事項。
第二十三條 勞動合同期滿或者當事人約定的勞動合同終止條件出現,勞動合同即行終止。
第二十四條 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勞動合同可以解除。
第二十五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二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是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的。
第二十七條 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後,可以裁減人員。
用人單位依據本條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錄用人員的,應當優先錄用被裁減的人員。
第二十八條 用人單位依據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
第二十九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據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
(一)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並被確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
(三)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的;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工會認為不適當的,有權提出意見。如果用人單位違反法律、法規或者勞動合同,工會有權要求重新處理;勞動者申請仲裁或者提起訴訟的,工會應當依法給予支持和幫助。
第三十一條 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
第三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內的;
(二)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三)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第三十三條 企業職工一方與企業可以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簽訂集體合同。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通過。
集體合同由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簽訂;沒有建立工會的企業,由職工推舉的代表與企業簽訂。
第三十四條 集體合同簽訂後應當報送勞動行政部門;勞動行政部門自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即行生效。
第三十五條 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對企業和企業全體職工具有約束力。職工個人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
返 回
第四章 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第三十六條 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
第三十七條 對實行計件工作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根據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工時制度合理確定其勞動定額和計件報酬標准。
第三十八條 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條 企業因生產特點不能實行本法第三十六條、第三十八條規定的,經勞動行政部門批准,可以實行其他工作和休息辦法。
第四十條 用人單位在下列節日期間應當依法安排勞動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節;
(三)國際勞動節;
(四)國慶節;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休假節日。
第四十一條 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
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長工作時間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條的限制:
(一)發生自然災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脅勞動者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需要緊急處理的;
(二)生產設備、交通運輸線路、公共設施發生故障,影響生產和公眾利益,必須及時搶修的;
(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條 用人單位不得違反本法規定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
第四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
(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第四十五條 國家實行帶薪年休假制度。
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返 回
第五章 工 資
第四十六條 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
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第四十七條 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
第四十八條 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
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第四十九條 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准應當綜合參考下列因素:
(一)勞動者本人及平均贍養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
(二)社會平均工資水平;
(三)勞動生產率;
(四)就業狀況;
(五)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第五十條 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第五十一條 勞動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喪假期間以及依法參加社會活動期間,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
返 回
第六章 勞動安全衛生
第五十二條 用人單位必須建立、健全勞動安全衛生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勞動安全衛生規程和標准,對勞動者進行勞動安全衛生教育,防止勞動過程中的事故,減少職業危害。
第五十三條 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
新建、改建、擴建工程的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第五十四條 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和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對從事有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應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第五十五條 從事特種作業的勞動者必須經過專門培訓並取得特種作業資格。
第五十六條 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
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有權拒絕執行;對危害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行為,有權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
第五十七條 國家建立傷亡事故和職業病統計報告和處理制度。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有關部門和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對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傷亡事故和勞動者的職業病狀況,進行統計、報告和處理。
返 回
第七章 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
第五十八條 國家對女職工和未成年工實行特殊勞動保護。
未成年工是指年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勞動者。
第五十九條 禁止安排女職工從事礦山井下、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其他禁忌從事的勞動。
第六十條 不得安排女職工在經期從事高處、低溫、冷水作業和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
第六十一條 不得安排女職工在懷孕期間從事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孕期禁忌從事的勞動。對懷孕七個月以上的女職工,不得安排其延長工作時間和夜班勞動。
第六十二條 女職工生育享受不少於九十天的產假。
第六十三條 不得安排女職工在哺乳未滿一周歲的嬰兒期間從事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哺乳期禁忌從事的其他勞動,不得安排其延長工作時間和夜班勞動。
第六十四條 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從事礦山井下、有毒有害、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其他禁忌從事的勞動。
第六十五條 用人單位應當對未成年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返 回
第八章 職業培訓
第六十六條 國家通過各種途徑,採取各種措施,發展職業培訓事業,開發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
第六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發展職業培訓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進行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
第六十八條 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培訓制度,按照國家規定提取和使用職業培訓經費,根據本單位實際,有計劃地對勞動者進行職業培訓。
從事技術工種的勞動者,上崗前必須經過培訓。
第六十九條 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定職業技能標准,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由經過政府批準的考核鑒定機構負責對勞動者實施職業技能考核鑒定。
返 回
第九章 社會保險和福利
第七十條 國家發展社會保險事業,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設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
第七十一條 社會保險水平應當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承受能力相適應。
第七十二條 社會保險基金按照保險類型確定資金來源,逐步實行社會統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
第七十三條 勞動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
(一)退休;
(二)患病、負傷;
(三)因工傷殘或者患職業病;
(四)失業;
(五)生育。
勞動者死亡後,其遺屬依法享受遺屬津貼。
勞動者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條件和標准由法律、法規規定。
勞動者享受的社會保險金必須按時足額支付。
第七十四條 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依照法律規定收支、管理和運營社會保險基金,並負有使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責任。
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機構依照法律規定,對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和運營實施監督。
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和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機構的設立和職能由法律規定。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挪用社會保險基金。
第七十五條 國家鼓勵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為勞動者建立補充保險。
國家提倡勞動者個人進行儲蓄性保險。
第七十六條 國家發展社會福利事業,興建公共福利設施,為勞動者休息、休養和療養提供條件。
用人單位應當創造條件,改善集體福利,提高勞動者的福利待遇。
返 回
第十章 勞動爭議
第七十七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
調解原則適用於仲裁和訴訟程序。
第七十八條 解決勞動爭議,應當根據合法、公正、及時處理的原則,依法維護勞動爭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第七十九條 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當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八十條 在用人單位內,可以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職工代表、用人單位代表和工會代表組成。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主任由工會代表擔任。
勞動爭議經調解達成協議的,當事人應當履行。
第八十一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同級工會代表、用人單位方面的代表組成。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擔任。
第八十二條 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仲裁裁決一般應在收到仲裁申請的六十日內作出。對仲裁裁決無異議的,當事人必須履行。
第八十三條 勞動爭議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方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起訴又不履行仲裁裁決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八十四條 因簽訂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當地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可以組織有關各方協調處理。
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返 回
第十一章 監督檢查
第八十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依法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行為有權制止,並責令改正。
第八十六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監督檢查人員執行公務,有權進入用人單位了解執行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查閱必要的資料,並對勞動場所進行檢查。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監督檢查人員執行公務,必須出示證件,秉公執法並遵守有關規定。
第八十七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
第八十八條 各級工會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
任何組織和個人對於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行為有權檢舉和控告。

④ 常見的勞動法知識點

作者:付英(版權所有,請勿轉貼,內容來源葵花高階教程《商法經濟法》)

1

⑤ 勞動法的基本資料

《勞動法》1995年1月1日實施後未修訂過。

《勞動合同法》2008年1月1日實施,2007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專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屬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根據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決定》修正。

⑥ 社區工作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是什麼

1、關於社區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常識可以參看社區居委會工作實務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2、社區居委會工作實務:主要介紹社區建設的一些基本的實務和技能,所講內容有社區工作基本知識和社區主要工作實務。

3、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是為了加強城市居民委員會的建設,由城市居民群眾依法辦理群眾自己的事情,促進城市基層社會主義民主和城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6)社區居民勞動法知識培訓資料擴展閱讀:

社區工作者的知識結構至少應當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社區工作自身的理論體系和實務模式。社區工作作為社會工作主要方法之一具有一套獨特的工作原則、步驟和方法,社區工作者必須首先了解自己的工作的特殊和特點,掌握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巧。

第二,相關行為科學及社會科學的知識方法。在現代社會工作的專業化過程中,吸收了各種現代科學成果。

如果說,從事個案和小組工作更需要掌握一些社會心理學、精神醫學、文化人類學知識的話,社區工作則更需要政治學(如公共行政學)、社會學(如組織社會學)以及經濟學、教育學知識。

第三,社區背景知識。較全面、深入了解一般社區結構、服務事業及公共或私人機構的功能特點,並熟悉社區生活習俗,從而容易適應工作環境,建立積極的社會關系。

⑦ <社區工作者學習資料>

二、社區的構成要素
綜述以上社區的四大特徵,我們不難理解,既然社區是一個具有多功能的社會實體,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場所,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聚落的承載體,所以,構成社區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根據我國的社會概念,社區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1.一定的地域
社區是地域性社會,也就是說,社區具有一定的邊界。脫離一定地域的社區是難以想像的,因此,地域要素是社區概念中的一個重要要素,它是社區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決定社區變遷的重要條件。 社區的地域要素為居民提供了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及所需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社區的地域面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相對而言,面積小的社區,居住和生活的空間就小。同時,社區的地域要素影響著社區的發展速度。它首先表現為地理位置對社區的影響。在民政部的26個全國社區建設實驗區中,起步較早和最初發展較快的地區大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是促進社區發展的條件。其次,地質、地形也嚴重影響著社區的發展,這是城市和社區發展的固體。如前所述,地質較差的地區,不利於聚落的建設;相反,在平坦的地形區,聚落的建設較容易,有利於社區的擴大,便於交通和經濟的騰飛。當然地域要素對社區發展的作用是生產力水平決定的,也受到政治及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之相配的是一定的生產和生活設施,例如能源、道路、工廠、學校、醫院等。另外,社區既然是一個地域性的社會,那麼,大到一個城市,小到一個村莊、一個居委會都可以被稱為社區。然而,在實際工作者的操作和學者的研究過程中,社區往往被確定為較小的范圍,至於這個較小的范圍應該有多大,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我國目前把社區定位在調整規模以後的居委會轄區,就是符合中國實際的、體現中國特色的一種選擇。

2.一定的人群
社區的人口是具有穩定的社會交往關系的一定數量的人群。人群因長期聚居在同一個地方而逐漸形成了多層次、成系統的內部交往關系,群體成員因共居一地而擁有共同的歸屬感。沒有一定的人群,就沒有社區。社區人群是社區的主體,是社區構成的第一要素。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群是社區存在的第一個前提。在社區人群中,社區居民是社區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明生活等等的創造者,是社區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文化設施和自然物質的創造者和使用者,是社區社會關系的承擔者。在社區中,社區居民由於交往形成了一定范圍內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是社區居民進行社區活動的保障。談到社區人群的要素,就不可迴避地涉及到人群的構成和形式。構成是指社區內不同類型人口的特點、數量的比例關系;形式是指社會關系的組成。 社區人口構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區和社區建設的性質、任務。由於人口本身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方面特徵,社區人口構成也相應劃分為自然構成和社會構成兩大部分。自然構成是指人口的性別構成和年齡構成。其中性別構成也稱為性別比例,是指男女人口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社會構成是指社區內人口的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構成、文化構成、職業構成和階層結構等。其中,職業構成是指社區內各職業人口的比例關系,標志著社區產業的構成狀況、分工發達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和職業分化程度。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社區內職業人口的構成也就越復雜,反之亦然。社區人口的文化構成反映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學文化水平,它是衡量社區人口素質的重要標志。 社區人群的形式是多樣的,其中家庭、鄰里是最基本的社區群體。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一種社會群體,這個群體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鄰里是以居住地為紐帶形成的一種社會群體。這個群體具有兩個特點:①每一個鄰里都有一個特定的地域,形成了鄰里間各個家庭在同一地域上的靠近,居住區位的接近是形成鄰里的基本條件。②它是一個非正式群體,因為鄰里沒有永久、固定的成員,遷出與遷入是鄰里的一個特點。鄰里之間的活動是自發的,在這些活動中起領導作用的往往是一些經驗豐富、組織能力強、威望極高的群體成員,他們沒有明確的職務,沒有相應的規章制度,所以鄰里群體對成員也沒有規范化的約束。鄰里是基層社區組織的自然基礎和中間環節,若干個鄰里就構成了一個社區組織,因此鄰里和社區組織有著內在的聯系。發展鄰里關系是社區組織的一項重要職能。
3.一定的組織機構
社區既然是一個具有多功能的地域性社會,那麼,社區就是一個有組織、有秩序的社區實體。社區中的公共事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民事糾紛等等需要處理。所以社區的組織管理機構成為社區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就我國目前的實際而言,社區的組織管理機構有的是屬於黨的組織,有的是屬於政權組織,有的是屬於群眾性自治組織。這些組織大都承擔著基層社會的管理職能,他們在動員社區成員參加社區建設、根據社區成員的共同願望和社區發展的需要支配社區公共資源和財產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黨和政府政策的貫徹執行者,是社區成員意見的轉達者,是政府依法行政、社區依法自治的基礎條件。
4.一定的認同感
所謂的認同感,是指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也就是社區居民對自己所處社區在感情和心理上產生的一種認同感。人們在特定的社區里,過著長期的共同生活,從而會產生一種認同的心理,即「我是某一個地方的人」的觀念。尤其是在傳統社會里,這種「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的鄉土觀念就更為顯著。甚至人們還會逐步形成其他某些共同的意識,包括共同的榮辱感、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倫理觀念,以及某些共同的習俗。因此,認同感也是衡量一個社區的重要標准。
5.一定的社區文化 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是社區居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積淀而成的,是許多社區相對獨立、相互區別的一個主要標志。社區文化包括一定的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社區意識、語言等,它融合、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社區文化是社區認同感、歸屬感和社區凝聚力、影響力的重要基礎。 上述五個方面是構成社區的基本要素。由於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由於現代城市的興起,使得社區在結構上顯得紛繁復雜,在類型上顯出千姿百態,在地域上變得大小不一。所以,社區的要素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社區的完整程度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但是,無論怎樣,這些基本要素是社區所必須具有的。
三、社區的類型
現實的社區是多種多樣的。按其結構功能,可劃分為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具有各自不同的發展歷程和結構功能,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兩個最基本的社會環境。我國劃分城鄉的有關標准規定,縣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人口在3000人以上、其中非農業人口佔70%以上的居民點為城鎮,其餘屬鄉村。按其有無法定地位,可劃分為法定性社區和自然性社區。法定性社區具有法定地位,它的邊界線是清晰的,例如,農村的鄉鎮轄區、城市的街道辦事處轄區。自然性社區則是自然形成的,它的邊界比較模糊,例如,農村的自然村,城市的工業區、商業區、文化區、旅遊區等。在很多情況下,法定性社區又是以自然性社區為基礎的,比如,有的一個自然村同時也是一個行政村,一個小城鎮同時也是一個建制鎮。按其層次,可劃分為微型社區、小型社區(或者稱為初級社區)、中型社區(或者稱為二級社區)、大型社區(或者稱為三級社區)等。一般地說,微型社區是指那些人口數量少、地域面積小的自然村或城市居委會轄區共同體。初級社區是指那些人口數量較少、地域面積較小的鄉鎮、城市街道辦事處轄區共同體等。二級社區是指人口數量、地域面積較大的中小城市。三級社區是指人口數量、地域面積更大的城市。

⑧ 勞動法學習需要知曉哪些法條啊~要求全面一點的~開卷考試要用的資料~謝謝~

如果你要了解勞動來法在網路上咨詢是有源效的。
假定你是為了考試,你就必須去找老師要資料,因為不同的考試,考察的目的和角度是不同的。
假定你是人大和勞動部以及相關政府、企業官員對勞動法的學習是為了勞動力資源的宏觀調控,如果你真的想學習這些內容,我和我老師編寫的有一本書叫中華崛起十方略,其中有關於勞動力資源的宏觀調控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多年在法律服務於研究過程中得出的結論。教材上是找不到的。

假定你是法律服務工作者,你可以重點考察訂立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程序以及善後條款,
假定你是勞動者,你可以重點學習權益部分的條款。

假定你是為了考試,你需要拜訪哪些決定考試信息的人,因為只有他們才可能給你高分,盡管他們的考察並不全面,盡管他們的觀點甚至荒謬,但是,不找出題老師,你永遠不會得到高分。這是我們國家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弊端。但是,我們的政府正在努力的克服它。

如果有其他問題,可以隨時留言,
河南薈智源策律師事務所李明月祝福你健康,快樂,進步,成熟。

⑨ 社區公共管理和服務知識勞動保障知識

社會工作者就是指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勞動保障、殘障康復、優撫安置、醫療衛生、青少年服務、司法矯治等社會服務機構中,從事專門性社會服務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通常簡稱「社工」。
社區管理與服務是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學在社區工作中的綜合運用,它屬於我國特有的一項城市社會工作。本專業致力於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綜合素質良好,基本技能過硬,具有人本主義精神和社會工作的專業倫理,熟悉國家有關社區發展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掌握一定的社區建設與管理的專業理論知識、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社會工作方法,並能嫻熟地將有關理論、方法和技巧運用於社區發展工作之中,從而具有較強的社區規劃、社區建設、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復合型、應用性高級專門人才。

開設課程: (一)公共基礎課:政治理論、體育、英語、計算機、文學欣賞、應用文寫作等; (二)專業基礎課:社會學、社會調查、社會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工作方法等; (三)專業主幹課:社區建設、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物業管理、園林綠化等。

就業方向: 1. 各級社區建設領導機構; 2. 城鄉基層政權;3. 城鄉基層自治組織; 4. 社區服務中心;5. 社區其他社會福利機構; 6. 物業管理組織;7. 其它相關部門與組織。

⑩ 社區勞動技能培訓有哪些項目

1、為老服務。開辦各種類型的老年大學,開展各種有利於老年健康的文體活動,興辦社會福利機構,如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保健、老年法律、老年婚介、老年心理及健康服務,為方便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提供各種服務項目。
2、社會保障服務。對社區低收人家庭,根據國家政策提供社會保障和救助,落實低保政策。建立再就業基地,加強職業中介等千方百計安排下崗職工再就業。
3、優撫服務。主要協助政府落實優撫政策,做好退伍安置工作,開展擁軍優屬服務,為軍人家屬和傷殘人員的生活提供方便。
4、為殘疾人服務。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安置服務,醫療康復服務,基本生活服務及婚介服務。
5、安全防範服務。社區居委會可以根據需要建造社區安全防範設施,如電子防盜監控系統、樓宇對講系統等。在社區可以 成立由社區志願者組成的治安巡邏隊。
城市社區已成為現代城市應對社會矛盾的一個重要載體。同樣,城市的現代化建設也必須通過社區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廣泛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熱點內容
商法之商 發布:2025-02-04 09:23:02 瀏覽:154
工商局合同科向群眾宣傳合同法 發布:2025-02-04 09:09:19 瀏覽:363
疫情防控司法所 發布:2025-02-04 08:50:42 瀏覽:856
法律援助中心特邀監督員 發布:2025-02-04 08:49:16 瀏覽:247
廣東省安全生產條例試題 發布:2025-02-04 08:49:15 瀏覽:279
行政訴訟法異同 發布:2025-02-04 08:33:54 瀏覽:373
失去交流能力簽名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4 08:18:58 瀏覽:325
過磅單和發票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4 08:16:47 瀏覽:811
勞動法工齡賠償從哪年生效 發布:2025-02-04 06:37:54 瀏覽:922
下列關於行政許可法律責任說法錯誤的是 發布:2025-02-04 06:32:56 瀏覽: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