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司法察建議的規定
第九十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專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屬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後果。
『貳』 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
第九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第三款規定的審判程序包括:
(一)第一審普通程序;
(二)簡易程序;
(三)第二審程序;
(四)特別程序;
(五)審判監督程序;
(六)督促程序;
(七)公示催告程序;
(八)海事訴訟特別程序;
(九)破產程序。
第九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第三款的規定適用於法官、人民陪審員、書記員。
第九十九條 人民檢察院發現同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程序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一)判決、裁定確有錯誤,但不適用再審程序糾正的;
(二)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
(三)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和受理條件,應當立案而不立案的;
(四)審理案件適用審判程序錯誤的;
(五)保全和先予執行違反法律規定的;
(六)支付令違反法律規定的;
(七)訴訟中止或者訴訟終結違反法律規定的;
(八)違反法定審理期限的;
(九)對當事人採取罰款、拘留等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違反法律規定的;
(十)違反法律規定送達的;
(十一)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及其委託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及其委託代理人的;
(十二)審判人員實施或者指使、支持、授意他人實施妨害民事訴訟行為,尚未構成犯罪的;
(十三)其他違反法律規定的情形。
第一百條 人民檢察院依照本規則第九十九條提出檢察建議的,應當製作《檢察建議書》,在決定提出檢察建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將《檢察建議書》連同案件卷宗移送同級人民法院,並製作決定提出檢察建議的《通知書》,發送申請人。
第一百零一條 人民檢察院認為當事人申請監督的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違法行為不存在或者不構成的,應當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的決定,並在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製作《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書》,發送申請人。
第八章 對執行活動的監督
第一百零二條 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在民事執行活動中違反法律規定的情形實行法律監督。
第一百零三條 人民檢察院對民事執行活動提出檢察建議的,應當經檢察委員會決定,製作《檢察建議書》,在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將《檢察建議書》連同案件卷宗移送同級人民法院,並製作決定提出檢察建議的《通知書》,發送當事人。
第一百零四條 人民檢察院認為當事人申請監督的人民法院執行活動不存在違法情形的,應當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的決定,並在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製作《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書》,發送申請人。
『叄』 民事訴訟法中關於抗訴的相關規定
法律分析:1、關於民事抗訴的范圍。必須明確的是,民事檢察監督應當主要是「事後監督」,即對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監督,而不是「事前監督」、「 事中監督」或者「全程監督」。
2、各級人民檢察院審查同級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民事裁判及調解書,認為符合法律規定抗訴條件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發出檢察建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八條 最高人民檢察院、上級人民檢察院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肆』 人民法院的 司法建議權 是依據哪條法律規定
有關司法建議的條文散落分布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規范中,更多的司法建議規定顯見於各種政策性文件中。
《民事訴訟法》第103條規定對拒不履行協助義務的單位,對其主要責任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可以予以拘留,並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有關機關提出予以紀律處分的司法建議。
《行政訴訟法》第65條規定,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法院可以向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提出司法建議。
有學者認為《人民法院組織法》也是法院開展司法建議工作的法律依據。該法第三條規定,「人民法院用它的全部活動教育公民忠於社會主義祖國,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其中「全部活動」包括司法建議工作。
『伍』 民事訴訟檢察監督規則
法律分析:是指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依照憲法第一百二十九條和民事訴訟法第十四條的規定,對審判機關民事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有利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有利於保障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審判權,有利於正確審理民事案件,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和規范人民檢察院依法履行民事檢察職責,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和其他有關規定,結合人民檢察院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則。
第二條 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通過辦理民事訴訟監督案件,維護司法公正和司法權威,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維護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
第三條 人民檢察院通過抗訴、檢察建議等方式,對民事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
『陸』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司法解釋:
在1991年現行《民事訴訟法》頒布之後,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大量的與民事訴訟法有關的司法解釋,其中重要的司法解釋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528次會議討論通過)法發〔1992〕22號(以下簡稱《民訴若干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199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92次會議通過自1998年7月18日起施行)法釋〔1998〕15號(以下簡稱《執行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01次會議通過2001年12月21日公布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以下簡稱《證據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2003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80次會議通過2003年9月10日公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以下簡稱《簡易程序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2004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21次會議通過)(以下簡稱《民事調解規定》);
其他比較重要的司法解釋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經濟審判工作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1994年12月22日發布)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1993年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579次會議討論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1998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02次會議通過自1998年9月15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第一審經濟糾紛案件適用普通程序開庭審理的若干規定(1993年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602次會議討論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經濟糾紛案件適用簡易程序開庭審理的若干規定之一(1993年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602次會議討論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1998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95次會議通過自1998年7月11日起施行)
在這些司法解釋中,《民訴若干意見》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該司法解釋共320條,《民事訴訟法》的所有條文只有270條,從訴訟管轄、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證據直至各種審判程序、執行程序等民事訴訟的主要制度、程序都作了規定。《執行規定》共137條,《民事訴訟法》中關於執行的規定為30條,對執行機構、執行管轄、執行的申請和移送、執行前的准備、金錢給付的執行、交付財產和完成行為的執行、被執行人到期債權的執行、對案外人異議的處理、被執行主體的變更和追加、執行擔保和執行和解、多個債權人對一個債務人申請執行和參與分配、對妨害執行行為的強制措施的適用、執行中止、終結、結案和執行回轉、委託執行、協助執行和執行爭議的協調執行監督等問題作了規定。
《證據規定》共83條,《民事訴訟法》中關於執行的規定為12條,對當事人舉證、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舉證期限和證據交換、質證、證據的審核認定等問題作了規定。《簡易程序規定》共34條,《民事訴訟法》中關於簡易程序的規定為5條,對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起訴與答辯、審理前准備、開庭審理、宣判與送達等問題作了規定。《民事調解規定》共24條,《民事訴訟法》中關於民事調解的規定為7條,對調解的適用范圍、調解如何具體進行、調解與和解的關系、調解異議的處理等問題作了規定。
拓展資料:在上述司法解釋中,《民訴若干意見》內容最全面、豐富,實際上可以說是《民事訴訟法》的實施細則,它的出台,與我國司法機關的傳統做法是一脈相傳的。國家頒布一部基本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就出台一個落實該法律的司法解釋,以使得法律中的一些原則或概括性的規定好體制度或程序作出一些具體的規定。毋庸置疑,這些司法解釋對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或者加強法律相關條文的可操作性方面在民事訴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從另一個側面折射出國家在立法上的不足,法律條文的過於概括或粗疏,在司法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司法解釋來彌補。同時也說明我們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存在一些不足,有必要通過實踐進行修改。而現行的這些司法解釋,對我們修改《民事訴訟法》應當說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柒』 司法建議書的法律依據
法律分析:有關司法建議的條文散落分布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規范中,更多的司法建議規定顯見於各種政策性文件中。有學者認為《人民法院組織法》也是法院開展司法建議工作的法律依據。該法第三條規定,「人民法院用它的全部活動教育公民忠於社會主義祖國,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其中「全部活動」包括司法建議工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九十六條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採取下列措施:(一)對應當歸還的罰款或者應當給付的款額,通知銀行從該行政機關的賬戶內劃撥;(二)在規定期限內不履行的,從期滿之日起,對該行政機關負責人按日處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罰款;(三)將行政機關拒絕履行的情況予以公告;(四)向監察機關或者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司法建議。接受司法建議的機關,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並將處理情況告知人民法院;(五)拒不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捌』 法院對檢察建議的處理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收到再審檢察建議後,應當組成合議庭,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發現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確有錯誤,需要再審的裁定再審,並通知當事人;經審查,決定不予再審的,應當書面回復人民檢察院。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百一十五條 人民檢察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九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對有明顯錯誤的再審判決、裁定提出抗訴或者再審檢察建議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四百一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依當事人的申請對生效判決、裁定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符合下列條件的,應予受理:(一)再審檢察建議書和原審當事人申請書及相關證據材料已經提交;(二)建議再審的對象為依照民事訴訟法和本解釋規定可以進行再審的判決、裁定;(三)再審檢察建議書列明該判決、裁定有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第二款規定情形;(四)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九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情形;(五)再審檢察建議經該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
不符合前款規定的,人民法院可以建議人民檢察院予以補正或者撤回;不予補正或者撤回的,應當函告人民檢察院不予受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四百一十九條 人民法院收到再審檢察建議後,應當組成合議庭,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發現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確有錯誤,需要再審的,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八條規定裁定再審,並通知當事人;經審查,決定不予再審的,應當書面回復人民檢察院。
『玖』 什麼是司法建議什麼是檢察建議
1、司法建議是人民司法的一項重要制度。人民法院審理解決民事、版經濟、行政糾紛權案件,對有關問題,向有關單位或個人提出的建設性意見。
2、檢察建議是人民檢察院為促進法律正確實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在履行法律監督職能過程中,結合執法辦案,建議有關單位完善制度,加強內部制約、監督,正確實施法律法規,完善社會管理、服務,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的一種重要方式。
3、從廣義上講,司法建議包括檢察機關發出的檢察建議和法院發出的司法建議。
(9)民事訴訟法司法察建議的規定擴展閱讀
司法建議有以下7個特徵:
①人民法院在案件審理中,因發現問題而提出的意見;
②建議內容與案件有聯系,但不是人民法院審判職能處理的范圍;
③需要請求有關單位協助解決;
④不具有裁判強制力,屬於建議性文書。
⑤它的對象可以是案件當事人,也可以是案外人;可以是單位,也可以是個人。
⑥它可以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提出,也可以在裁判後提出。
⑦它的形式有書面和口頭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