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新民事訴訟法69條

新民事訴訟法69條

發布時間: 2022-05-26 06:27:40

⑴ 證據效力

證據效力又稱證據能力,指它在法律上的證明資格。民事訴訟法第69條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

⑵ 什麼是民事訴訟的代理人民事訴訟代理人的資格範圍是哪些

民事訴訟委託代理人范圍有哪些
民法通則中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被委託的近親屬在參與訴訟活動時,應向人民法院提供近親屬關系證明。近親屬的關系證明應由公安機關出具,可以提供結婚證、出生證、戶口簿等官方文件證明,也可以由受委託近親屬戶籍所在地的公安機關出具親屬關系的身份證明。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不是所有的親戚都可以作為委託訴訟代理人,而必須是「近親屬」,「近親屬」是個法定概念,「親戚」不等於「近親屬」。
委託訴訟代理人的代理許可權,來源於當事人、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理人的委託,因此委託訴訟代理人只能在被代理人授權的范圍內實施訴訟行為。只有在被代理人授權范圍內實施訴訟代理行為,其行為的法律後果才能由被代理人承擔。當事人在訴訟中的權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實體權利或與實體權利密切相關的訴訟權利,如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另一類是純粹的訴訟權利或與實體權利關系不密切的訴訟權利,如申請迴避。對於前一類權利,由於與當事人的利益關系密切,因此民事訴訟法規定,對這類權利,需要被代理人特別授權。所謂特別授權,是指被代理人對涉及自己的實體權利的處分事項,專門、明確地授予訴訟代理人特定許可權。在訴訟代理實務中,有的委託書只籠統地寫上「代理訴訟」、「特別代理」、「全權代理」,這都是不正確的。對此,《民訴意見》第69條專門規定,授權委託書僅寫「全權代理」而無具體授權的,訴訟代理人無權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

⑶ 民訴中,被告可以委託代理人出庭,而自己不出庭嗎

可以。民事訴訟中當事人有權委託代理人,提出迴避申請,收集、提供證據,進行辯論,請求調解,提起上訴,申請執行,但是離婚案件有訴訟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達意思的以外,仍應出庭。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第四十九條 訴訟權利義務

當事人有權委託代理人,提出迴避申請,收集、提供證據,進行辯論,請求調解,提起上訴,申請執行。

當事人可以查閱本案有關材料,並可以復制本案有關材料和法律文書。查閱、復制本案有關材料的范圍和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規定。 當

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

第六十二條 離婚訴訟代理

離婚案件有訴訟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達意思的以外,仍應出庭;確因特殊情況無法出庭的,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意見。

(3)新民事訴訟法69條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中關於委託代理的規定:

第五十九條 授權委託書

委託他人代為訴訟,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託書。 授權委託書必須記明委託事項和許可權。訴訟代理人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必須有委託人的特別授權。

僑居在國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從國外寄交或者託交的授權委託書,必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的使領館證明;沒有使領館的,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外交關系的第三國駐該國的使領館證明,再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第三國使領館證明,或者由當地的愛國華僑團體證明。

第五十七條 法定代理人

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由他的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法定代理人之間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為訴訟。

第五十八條 委託代理人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⑷ 民事訴訟委託代理人的委託書是否需要提前提交給法院備案

需要,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的授權委託書,應當在開庭審理前送交人民法院。委託別人代為訴訟的,需要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託人簽名或蓋章的授權委託書。民事訴訟中有資格成為訴訟代理人的包括有律師,當事人的近親屬等。其中,當事人的近親屬指定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法律分析
如果流量遠遠低於保證精確度的最小流量,將導致無輸出(如渦街流量計)或輸出信號被當作小信號予以切除(如差壓式流量計),這對供方來說都是不利的,有失公正。為了防止效益的流失,對於一套具體的熱能計量設備,供需雙方往往根據流量測量范圍和能夠達到的范圍度,約定某一流量值為「約定下限流量」,而且約定若實際流量小於該約定值,按照下限收費流量收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可以根據需要設置計量檢定機構,或者授權其他單位的計量檢定機構,執行強制檢定和其他檢定、測試任務。執行前款規定的檢定、測試任務的人員,必須經考核合格。這一功能通常在流量顯示儀表中實現。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根據本地區的需要,建立社會公用計量標准器具,經上級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主持考核合格後使用。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需要,可以建立本單位使用的計量標准器具,其各項最高計量標准器具經有關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主持考核合格後使用。計量檢定工作應當按照經濟合理的原則,就地就近進行。計量檢定必須按照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進行。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由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制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九條 委託他人代為訴訟,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託書。授權委託書必須記明委託事項和許可權。訴訟代理人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必須有委託人的特別授權。僑居在國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從國外寄交或者託交的授權委託書,必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的使領館證明;沒有使領館的,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外交關系的第三國駐該國的使領館證明,再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第三國使領館證明,或者由當地的愛國華僑團體證明。

⑸ 民事訴訟法69條11款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九條: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證據,但是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
沒有11款,您是不是弄錯了。望採納~~~

⑹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六條的內容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六條的內容是:
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寫明證據名稱、頁數、份數、原件或者復印件以及收到時間等,並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⑺ 民事訴訟中,被告親人代為出庭要寫委託書嗎

要寫委託書。

1、被告親人,只能是近親屬,而不是所有的親人。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2、民事訴訟中近親屬的范圍: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中第12條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3、授權委託書(全權代理)
委託人:XXX,身份證號碼:XXXX;住址:XXXX;聯系電話:XXXX;
受託人:XXX,身份證號碼:XXXX;住址:XXXX;聯系電話:XXXX;
受託人XXX系本人之親屬(具體說明是什麼關系),現委託XXX在本人與XXX因XXXX糾紛一案中,作為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

代理許可權為:代為陳述事實,參加辯論,代為承認、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進行調解與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

拓展資料:

民事訴訟是訴訟的基本類型之一。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參加下,審理解決民事案件的活動以及由這種活動所產生的訴訟關系的總和,特點:

⑻ 民事訴訟法第69條內容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第69條內容是: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

⑼ 姜傑律師:公證遺囑效力認定不是法律適用問題

姜傑律師按:在涉及公證遺囑的訴訟案件中,很多法官僅把公證遺囑的存在作為案件事實來認定,而把公證遺囑效力的認定作為適用法律來看待。具體體現是在判決書的「經審理查明」部分確認公證遺囑存在的事實,在認定理由「本院認為」部分論述公證遺囑是否有效。而很多法官普遍認為「經審理查明」是認定事實部分,通常表現是法官在詢問對原審事實認定有什麼意見時,是針對判決書中的「經審理查明」部分。他們認為認定理由「本院認為」部分是法律適用。其實「本院認為」部分也是事實認定,在判決書中只有「判決如下」部分屬於法律適用。筆者曾在《判決認定理由「本院認為」錯誤屬於認定事實錯誤嗎?》一文中有詳細論述。

下面是筆者代理的涉及公證遺囑案件二審的代理詞。明確是把公證遺囑效力問題作為案件事實認定論述的。

代理詞

我受上訴人LJM、LJY、LXQ、LJX委託,代理上訴人與LM遺贈糾紛(原審確定案由為繼承糾紛)上訴一案,出庭參見訴訟。

上訴人的上訴理由是原審判決認定基本事實錯誤。在上訴狀中從兩個方面作了具體闡述。一是原審認定公證遺囑有效錯誤,本案公證遺囑不具有證據的合法性與真實性。二是原審認定哈爾濱市南崗區復華街17號142是屬於LDG個人財產錯誤,應屬LDGYJ夫妻共同財產。

2017年1月10日開庭時,被上訴人當庭提交了書面答辯意見,上訴人代理人根據被上訴人當庭宣讀的答辯意見,在庭審中重點作了辯駁。庭後復制了被上訴人的書面答辯意見,現根據上訴狀的上訴理由、被上訴人完整的書面答辯意見,結合庭審情況提出書面代理意見。

一、本案公證遺囑因公證違反法定程序,公證遺囑無效。

本案遺囑公證違反法定程序,上訴人在上訴狀中列舉了三項:

1、遺囑公證違反《遺囑公證細則》第十二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談話筆錄對於已經86歲高齡,身患多種嚴重疾病,且有老年性精神病(老年痴呆的一種)診斷的遺囑人,未按規定記錄其身體狀況、精神狀況,未按規定記錄其對事物的識別、反應能力。

2、遺囑公證違反《遺囑公證細則》第十六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與年老體弱,身患癌症、腦動脈硬化症、糖尿病、支氣管炎、冠心病、老年性腦萎縮、老年性精神病等多種嚴重疾病,已屬於危重病人的遺囑人談話時未按規定進行錄音或錄像。

3、遺囑公證違反《遺囑公證細則》第十條規定,未向遺囑人講解《民法通則》、《繼承法》中有關遺囑和公民財產處分權的規定,以及公證遺囑的意義和法律後果。

(以上詳見上訴狀第二頁,第三頁)

被上訴人對此的答辯意見是:

1、上訴人在一審期間兩次向公證處申請復查,公證處也都依法作出維持公正的復查決定。

2、上訴人單方面認定立遺囑人LDG患有老年性精神病和老年痴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這是錯誤的。無民事能力人,要以司法鑒定為主,上訴人並無任何司法鑒定。單憑用葯物不能完全認定。

3、上訴人認為,立遺囑人李東光在辦理公證遺囑時,是由LZG一手操辦,代為填寫公證申請表不合公證程序。

公證申請表並不涉及公證核心內容,可以委託任何人代寫,在公證處談話筆錄中,立遺囑人LDG明確提及委託LZG填寫申請表並委託LZG領取公證書(見公證處公證時的筆錄材料)。

(以上錄自被上訴人答辯材料)

上訴人代理人根據上述上訴理由和答辯,對上述問題按照順序提出代理意見如下。

被上訴人的上述第1項答辯意見,實際是延續了一審法院錯誤判決理由,當然,這也是一審中被告(二審上訴人)錯誤主張被一審法院枉法利用的結果。在一審中被告這種違反法律的認識,並不影響上訴人在二審中依法糾正。

1、公證遺囑作為證據,法院應依法對其證據屬性進行審查,尤其是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

(1)公證復查(由公證處自我進行)和公證申訴(由公證協會進行)與法院證據審查是各自獨立的程序。法院不能以公證復查結果為依據,而放棄證據審查責任作出判決。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九條明確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

上述「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的規定,既是法院對公證證據進行審查的法律依據,也是法院對公證證據審查的標准。

(3)法院不能僅考察是否「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而放棄公證證據合法性審查。

民事訴訟法第69條實際規定了兩個層面的意思,首先,要對公證是否「經過法定程序」進行審查;其次,經過審查,對於「經過法定程序」的公證證明,要進一步考慮是否「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

綜上,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根據的公證證明的法律事實和文書,應當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公證程序合法,二是沒有相反證據推翻公證證明。缺少任何一個條件,都不能作為定案證據使用。

(4)對公證遺囑效力的認定是事實認定,而非法律適用。

在2017年1月10日庭審中,法官詢問本代理人,對原審認定的事實認為哪些事實是錯誤的?本代理人說原審認定事實錯誤體現在兩方面,我們在上訴狀中已經寫得很清楚,原審認定公證遺囑有效錯誤···,法官說公證遺囑是否有效是適用法律問題,不是認定事實問題,並指著判決書說對判決書第八頁「本院確認本案事實如下」部分有何異議?

其實,原審哈爾濱市南崗區人民法院判決書第八頁「本院確認本案事實如下」部分只是陳述了事情經過,如辦理公證過程、涉案房屋的情況、遺囑人子女情況等,對這些過程能有什麼異議呢?法院不能據此作出上訴人對原審認定事實沒有異議的認定!「本院確認本案事實如下」部分,並沒有對公證遺囑的效力作出認定,而本案公證遺囑效力是基本事實的認定,它體現在判決書「本院認為」部分。「本院認為」部分仍屬於認定事實部分,本代理人曾在《判決認定理由「本院認為」錯誤屬於認定事實錯誤嗎?》有過論述。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2005年公證法出台之前,對於公證有異議,可以通過司法行政機關申請撤銷,也可以對公證處提起行政訴訟撤銷,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只要沒有相反證據推翻公證證明,法院就認定為公證證據有效,直接作為定案的依據,實際放棄了公證證據的審查責任。而在2005年公證法出台後,實際取消了司法行政機關撤銷公證和行政訴訟撤銷公證的程序。很多法院的法官沒有認識到這一改變,審判中仍延續2005年前的做法不審查公證程序,這是導致大量涉公證案件錯判的原因。

2、遺囑人LDG患有老年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的一種)是遺囑人病歷診斷的記載,痴呆病人為無形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人是法律規定的,並非上訴人單方認定,也並非僅憑用葯認定。認定痴呆病人為無行為能為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不是必須依據司法鑒定,也可以依據醫院診斷作出認定。

(1)在一審上訴人提交的證據二(第4頁)《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住院病案副頁》(病歷第22頁)中,明確記載著「診斷:老年性精神病」(二審新提交病歷最後一頁與一審提交證據二第4頁相同),此記載時間復印的病歷看不清,但此病例是連續記載的,可以看出診斷為老年性精神病的時間是在2008年11月7日至2008年11月17日之間,也就是說,在2008年11月17日之前遺囑人就已被明確診斷為老年性精神病(老年痴呆症的一種)。

(2)本次提交的12頁領葯單(一審提交3頁)所記載的葯品富馬酸喹硫平片(思瑞康)、鹽酸多奈哌齊(安理申)與病歷中用葯記錄及長期醫囑相符,可以證明遺囑人自2008年5月即已患有老年痴呆症。

據這十二頁領葯單記載遺囑人從2008年5月份就開始服用這些治療老年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的葯物。

在《富馬酸喹硫平片說明書》中該葯的適應症為「富馬酸奎硫平片適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和「富馬酸奎硫平片適用於治療雙向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病歷中並沒有遺囑人患有雙向情感障礙的診斷,只有老年性精神病診斷,因此該葯是治療遺囑人老年性精神病的葯物。(精神分裂症是一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

在《鹽酸多奈哌齊片說明書》中該葯的適應症為「輕度或中度阿爾茨海默病症狀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65歲以前發病者,稱早老性痴呆;65歲以後發病者稱老年性痴呆。)

(3)法律規定醫學診斷患有痴呆症的人可以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三條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五條規定「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如果沒有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不知其行為後果的,可以認定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人;對於比較復雜的事物或者比較重大的行為缺乏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並且不能預見其行為後果的,可以認定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人」

(4)如果法院認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認定必須以司法鑒定為依據,那麼一審法院就應該許可上訴人在原審中提出的司法鑒定申請,而不應該置之不理。否則,就是違反法定程序。

3、對於痴呆病人辦理遺囑公證應由其監護人代理。被上訴人答辯「公證申請表並不涉及公證核心內容,可以委託任何人代寫」恰好證明遺囑公證違反法定程序。

遺囑公證細則只有「遺囑人填寫申請表確有困難的,可由公證人員代為填寫,遺囑人應當在申請表上簽名。」的規定,並沒有遺產受益人代理填寫申請表的規定。對於已患痴呆症的遺囑人,辦理公證只能由其監護人代理提出申請,LZG並非遺囑人的法定監護人,且與被上訴人是姐弟關系,與遺產接收人有利害關系。

二、本案涉案房產屬於遺囑人與ZYJ的夫妻共同財產,一審認定為遺囑人個人財產,認定事實錯誤。

在庭審中被上訴人代理人LZG答辯稱:ZYJ於2003年8月28日去世,LDG於2004年4月27日向工大繳納了購房保障金4萬元,該房在ZYJ去世後購買的,不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庭審中,針對上訴人在上訴狀中所主張的哈爾濱市南崗區復華街17號142室(以下簡稱「涉案房屋」)是南崗區繁榮街128-3號4單元2樓1號房(以下簡稱「421房」)的「補差房」,法官詢問被上訴人涉案房屋取得情況,被上訴人代理人回答:我爺爺(遺囑人)是副部級待遇,按照他的待遇421房面積不夠,相差14平米,涉案房屋就是補那14平米的,但是涉案房屋是40平米,多出的26平米補交了4萬元錢(上述陳述法庭沒有記錄全)。

對此,本代理人在法庭上當庭回應,按照被上訴人的說法26平米屬於遺囑人LDG個人財產,而這14平米是「421房」的「補差房」,「421房」是在ZYJ過世前即已取得的夫妻共同財產,14平米「補差房」是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應得財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一條第二項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下列財產屬於婚姻法第十七條規定的『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二)男女雙方實際取得或者應當取得的住房補貼住房公積金;」

上文中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應當取得」即指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應當取得而未取得的財產,適用於本案這種情況。

綜上所述,本案認定事實錯誤,遺囑公證違反法定程序,公證遺囑無效,有依法駁回被上訴人的訴訟請求。

上訴人代理人:律師姜傑

2017年1月16日星期一

《時事與法律》關注時事法治資訊,解讀熱點法律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務必保留本文完整性:包括作者署名信息、媒體號信息都不能刪減。

⑽ 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可否作為認定

人民法院抄發生法律效襲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文書所確認的事實,是指人民法院就其他案件做出的生效裁判中已經確認的事實。一是因為該事實已為人民法院所查明,客觀上無再次證明之必要;二是因為該事實已為人民法院裁判所認定,該裁判具有法律約束力,這種約束力也包括對該事實認定上的不可更改性。
《民事訴訟法》第69條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的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93條規定: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須舉證:……(5)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9條規定: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當事人無須舉證證明。

熱點內容
疫情防控司法所 發布:2025-02-04 08:50:42 瀏覽:856
法律援助中心特邀監督員 發布:2025-02-04 08:49:16 瀏覽:247
廣東省安全生產條例試題 發布:2025-02-04 08:49:15 瀏覽:279
行政訴訟法異同 發布:2025-02-04 08:33:54 瀏覽:373
失去交流能力簽名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4 08:18:58 瀏覽:325
過磅單和發票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4 08:16:47 瀏覽:811
勞動法工齡賠償從哪年生效 發布:2025-02-04 06:37:54 瀏覽:922
下列關於行政許可法律責任說法錯誤的是 發布:2025-02-04 06:32:56 瀏覽:954
勞動法工資不給 發布:2025-02-04 06:30:44 瀏覽:602
合同法中對日期的規定 發布:2025-02-04 06:23:35 瀏覽: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