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參考文獻
『壹』 舉證妨礙的參考文獻
[1] 江偉:《中國證據法草案及立法理由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89頁。
[2]該定義參考了駱永家的觀點,參見駱永家:《證明妨礙》,《月旦法學雜志》,第69期。並見湯維建:《論民事舉證責任的法律性質》,載《法學研究》1992年第3期。
[3] [德]萊奧.羅森貝克著,庒敬華譯:《證明責任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
[4] [日]高橋宏志著林劍鋒譯:《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頁。
[5] 參見白綠鉉著:《美國民事訴訟法》,經濟日報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頁。
[6] 白綠鉉編譯:《日本新民事訴訟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頁。
[7] [日]谷口安平著王亞新、劉榮軍譯:《程序的正義與訴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44頁。
[8] [德]拉德布魯赫著米健、朱林譯:《法學導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頁。
[9] 以下前三種觀點參見[日]高橋宏志著林劍鋒譯:《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頁。
[10] 參見許士宦:《證明妨礙》,載《月旦法學雜志》第76期。
[11] 姜世明:《二00二年德國民事訴訟法改革》,載《月旦法學教室》創刊號。 [12]參見駱永家:《證明妨礙》,《月旦法學雜志》,第69期。
[13]參見許士宦:《證明妨礙》,載《月旦法學雜志》第76期。
[14]參見駱永家:《證明妨礙》,《月旦法學雜志》,第69期。
[15]參見許士宦:《證明妨礙》,載《月旦法學雜志》第76期。
[16] 本文對舉證妨礙的構成要件設置,參考了民法中侵權責任要件構成中的一些觀點和作法。
[17] 參見胡雪梅:《「過錯」的死亡――中英侵權法宏觀比較研究及思考》,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版,第130頁。
[18]於敏著:《日本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頁。
[19] 參見張新寶著:《中國侵權行為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頁。
[20] 陳界融著:《民事證據法:法典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頁。
[21]參見許士宦:《證明妨礙》,載《月旦法學雜志》第76期。
[22] 高志強:《舉證責任倒置實務研究》,人民法院報網上文章,2001年8月24日。
[23]陳界融著:《民事證據法:法典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頁。
[24] 張衛平著:《證明妨害及對策探討》,載《證據學論壇》第七卷,第158頁。
[25]白綠鉉編譯:《日本新民事訴訟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88-90頁。
[26] [美]史蒂文.蘇本、瑪格瑞特.伍蔡彥敏、徐卉譯:《美國民事訴訟的真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頁。
[27] [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綠鉉譯:《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頁。
[28] 王利明、江偉、黃松有主編:《中國民事證據的立法與應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729頁。
[29]張衛平著:《證明妨害及對策探討》,載《證據學論壇》第七卷,第163頁。
[30][日]高橋宏志著林劍鋒譯:《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頁。
[31][日]高橋宏志著林劍鋒譯:《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頁。
[32] 李國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理解與適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471頁。
[33] 何家弘、劉品新著:《證據法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頁。
[34] [美]史蒂文.蘇本、瑪格瑞特.伍蔡彥敏、徐卉譯:《美國民事訴訟的真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頁。
[35]江偉:《中國證據法草案及立法理由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90頁。
[36] 羅筱琦、陳界融:《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規則」若干問題評析》,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3年第11巻。
[37] 詳見2001年第2期《最高人民法院公報》。
[38]張衛平著:《證明妨害及對策探討》,載《證據學論壇》第七卷,第158頁。
[39]參見許士宦:《證明妨礙》,載《月旦法學雜志》第76期。
『貳』 英法美德日任意一國的民事訴訟主要特點 三千字左右,要有資料的出處
美國民事訴訟程序與美國文化
美國民事訴訟程序的基本特徵有四:(1)民事陪審制;(2)當事人主導的審前調查;(3)審判和聽審過程中的消極的法官;(4)在專門事項方面獲取和使用專家意見的獨特方法。我認為,一定的民事訴訟程序生成於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以下主要就基本特徵的前三個方面進行介紹。
1.民事陪審制。
民事陪審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對蘇格拉底的審判可以說是古代使用陪審制的典範。[1]近代陪審制起源於9世紀早期的法蘭克王國,最早體現於政治制度方面,國王把這種方法作為其了解統治情況的基本渠道,後來才具有司法的性質。但是作為一種成型的司法制度,起源於英國,並在亨利二世(1154——1189)時期普遍應用土地訴訟中。民事陪審制在英國近代的命運並不太好,除欺詐案等少數案件以外,一般的民事案件禁止使用陪審團。[2]牆里開花牆外香,在英國確立的陪審制,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成為其民事訴訟制度的一個基本特徵。在美國的民事訴訟中廣泛的保留、使用著陪審制,這一點在其他國家是不可想像的,要求陪審團審判的權利,在美國是公民享有的一項神聖的權利。它作為1792年批準的權利法案第7修正案被寫進了聯邦憲法,1938年的聯邦民事訴訟規則進一步作了具體明晰的規定,它提醒生活在美國的所有人們「要求陪審團審判的權利正如憲法第7修正案宣稱的一樣,也如美國的其他標志和象徵一樣,它必須作為雙方當事人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並受到廣泛的尊重與保護。」另外要求陪審團審判的權利,也廣泛地適用各州的民事訴訟程序,作為各州民事訴訟制度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各州甚至以憲法規定了公民的這一權利,在州的范圍內實現了要求陪審團審判權利的憲法化。例如1777年的紐約州憲法認為要求陪審團審判的權利,將永遠保留,神聖不可侵犯。
相反,陪審制卻與大陸法系國家的訴訟制度、文化觀念格格不入。當然在大陸法系國家並不是沒有萌發過使用或移植陪審制的沖動,而且這種沖動也在一定程度上付諸實踐。法國大革命以後,普遍採用了陪審制;德國1848年革命爆發以後,德意志各個公國幾乎全部採用了陪審制。但是大陸法系國家採用的陪審制幾乎是曇花一現,不久就夭折了。德國1877年的《法院組織法》明確限制了陪審制使用的范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法院組織法》進一步明確了參審制,徹底否認了陪審制的使用。在大陸法系的人們和學者看來,真正令人吃驚的是一群門外漢組成陪審團,並作為一種臨時裁判者裁決案件,其作出的決定脫離了正規訴訟機制的監督,這種決定的科學性和客觀、公正性值得懷疑。[3]
可以看出美國人對民事陪審制的喜好,深深地根植於核心價值觀,根植於其平等、自由、放任的文化觀。陪審制體現了美國文化中的平等精神。一方面所有的公民都有可能成為陪審員,陪審員名單不的由官方確定,而是從選民資格名單中臨時確定。另一方面所有陪審員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享有平等的表決權,這種權力不因為其社會地位、教育程度、民族、種族而受到影響。同時陪審制給予法律的門外漢較大的認定事實的權力,這一權力甚至高於法官。當然法官有權對陪審團進行監督和指導,法官有可能推翻陪審團的裁判,法官也可以當事人提交的證據已達到明顯清楚(prima facie cases)或者使當事人的主張明顯不能成立,而拒絕將案件提交陪審團審判;也可以案件屬於法律問題為理由,直接作出裁判。但是法官的權力受到限制,法官不適當地影響、干預和誘導陪審團,是上訴審法院廢棄原判決的重要理由。
民事陪審團同樣是民主的,是民主參與政治的具體化,它允許普通的公民個人對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直接進行管理。例如陪審團可以在具體的案件中決定,企業是否按照合理、安全的方式生產產品,並要在案件中確立一些在其他國家可能為成文法規定的安全標准、責任承擔方式、歸責原則等。陪審員不僅解決具體的糾紛,還為國家立法,為社會立法,承擔著廣泛的立法職能。陪審員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一般的公民對充當陪審員有較大的熱情和積極性。美國法學會近期發表的一篇文章說,「象以前一樣,12個陪審員照例表現出日漸高漲的熱情,甚至歡呼著去強制美國的一些基礎機構,如政府、商務團體、私人團體等改變他們以往的運作方式。」[4]盡管陪審團是作為國家司法權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它表現出某些反對國家權力的特點。具體表現在:其一陪審員與法官在民事訴訟中各有不同的許可權,法官不能不當干預陪審團的工作,陪審團享有較大的獨立性。其二陪審團行使權力的方式與一般國家權力機關不同,它可以一定程度上忽視法律,並在超越法律的情況下作出裁判。同時陪審團裁判案件不需要具體的論證,陪審團的判決歷來被當作上帝的聲音。
陪審制與美國人的個人主義觀念的聯系不是特別明顯,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反個人主義的。因為陪審團需要集體作出決定,陪審團的組成人數有12人或6人之分,陪審員作出裁決依靠的是團結一致,只要有一個人不合作,就有可能使整個審判歸於無效。法院也必須解散陪審團,並組成新的陪審團重新審判。盡管美國許多州正在探索以陪審團的多數通過代替陪審團的一致通過,但目前陪審團一致通過仍然是其作出有效裁決的普遍適用的條件。同時盡管美國人一般願意充當陪審員,有參加司法程序的熱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充當陪審員不是作為權利規定的,相反它被規定為公民的不可推卸的義務。因此,其從根本上具有非自願的特點和反個人主義的傾向。但是潛在於陪審制之中的個人主義在和當事人主義結合的情況下就會表現出來。由於公民個人擁有的自由、財富掌握在自己手中,陪審團被視作這些權利的包神,而他們採用的保護方法與法官、政府官員的方法迥然不同。
2.當事人主導的證據收集和審前發現程序。
除民事陪審制之外,美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平等主義和反政府的放任主義也在民事訴訟程序的其他方面表現出來。當事人主導的審前發現程序和證據收集程序,即反映了美國文化的上述特點。在美國民事訴訟程序規則賦予當事人及其律師在法庭外自主收集證據的權利,而且這種權利的行使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法院的幫助,在特定的情況下,如果對方當事人不予積極的配合或者拒絕,當事人可以尋求法院的幫助和支持。當事人可以使用多種方法從他方當事人及其證人或專家證人處獲取證據,這些方法主要有:(1)口頭錄取證言;(2)書面錄取證言;(3)向對方當事人提出質問書;(4)要求提供書證和物證;(5)身體和精神檢查;(6)要求對方當事人自認。[5]發現程序在美國民事訴訟中的地位極其重要,可以說沒有發現程序即沒有現代美國的民事訴訟,美國的民事訴訟的現代化與發現程序的引入和完善密不可分。「如果沒有發現程序和質詢程序美國人就不能審理案件,發現程序是他的沐浴,質詢程序是其早餐。」[6]法官一般不會介入發現程序,只有基於當事人的要求,法院才有可能介入該程序。但自從70年代以來,發現程序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對發現程序的批評也日漸尖銳。[7]主要的批評在於法院對發現程序的監督過於軟弱,對當事人及其律師從他方當事人或者第三人處獲取證據缺少必要的限制。這種狀況既造成了訴訟遲延,同時也導致當事人訴訟負擔的增加。鑒於這些批評,自80年代以來,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經過多次修改,逐漸開始對當事人發現證據的次數進行限制,增加了法官對發現程序的監督與管理。各州也在同時修改其程序規則,力求實現發現程序的公正與效率的協調。
大陸法系國家的民事訴訟中不存在和美國一樣的發現程序,大陸法系國家民事訴訟的立法和理論中也存在審前准備這樣的概念,但是這一概念與美國的pretrial相比,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內容方面都有本質的差別。這種差別主要表現於兩點:其一,大陸法系國家的民事審前程序不是由當事人及其律師主持,而是由法官主持。「同時與英美法系的准備程序原則上由當事人自行運作不一樣,德國和日本的法官自始至終主持、控制准備程序的進行。」[8]其二大陸法系國家民事審前程序與審判程序之間的界限不明顯。在德國和日本都可以開庭的方式收集證據和整理爭點,德國民事訴訟法上稱為「早期第一次期日方式」,而日本的「准備性口頭辯論」[9]與德國早期第一次期日方式相對應。雖然民事訴訟法把審前開庭的期日稱為早期期日,把最終法庭審理的時間稱為主要期日,但兩者之間的區別不明顯,兩種開庭的任務和方式也很難看出有實質性的差別。
美國審前程序與大陸法系國家審前程序存在差別的原因,一般認為是大陸法系國家不存在和英美法系國家一樣的集中審理制度。誠然,證據提供組織上的不同可以追溯到普通法中的陪審團的歷史角色。當普通的民眾放下自己的工作,走進法院審理案件,並作出最終的裁判時,集中的、一次性的審理是必須的。而以審判工作為己任的職業法官,就沒有集中審理的緊迫感和心理壓力,他在其任何一個工作時間階段都可以審理案件。當事人提供證據也沒有階段上的限定性和時間上的緊迫性,受突襲的一方可以在以後的程序中提出證據予以反駁。當事人不僅在一審階段可以提出新證據,而且在二審階段也可以提出新證據。[10]因此大陸法系國家的程序框架中就很少有準備程序的空間和地位,而審前發現程序對美國的民事訴訟來說是必須的。
但是觀念上的不同比以上列舉的原因更加根本。大陸法系的學者對發現程序深惡痛絕,不僅因為他們認為發現程序可有可無,而且他們認為僅僅由於當事人涉入訴訟,就許可對方私自向其收集證據、調查事實是不妥當的。[11]在大陸法系國家強制當事人或者證人提供證據被看作是國家和政府的職能,不能由私人當事人分割或獨享。發現程序之所以被反對,就是因為它允許當事人行使本屬於國家司法機關的權力,分割了司法權。按照大陸法系的普遍觀點,詢問證人應當在法院而不是在律師的辦公室內進行。「美國律師試圖將宣誓作證傳播到大陸法系國家的努力,將在這些國家裡被視為對國家司法特權的侵犯,因此宣誓作證在許多歐洲國家是被禁止的。」[12]
另外值得注意,美國的發現程序也不同於其他以集中審理為主要特徵的普通法系國家。象陪審制一樣,美國當事人主導的發現程序最早也產生於英國。[13]強制發現證據的權利是由英國高等法院確立的。[14]但是該制度在美國被改革成為獨特的實踐形式,它包含一系列當事人獲取證據的方法。這種狀況在英國或其他地方是無法找到的,結果,甚至對於普通法系其他國家的律師來講,美國的發現程序實踐也走得有些過頭。美國與英國審前准備程序的主要區別在於開示的范圍不同。在英國,審前證據開示程序的范圍,被嚴格限制在與對方當事人提出或者主張的事實相關的事實方面;同時一般情況下也不允許當事人強制地從對方當事人或者第三人處獲取證據。「如果在這些相關的事實之外,當事人還有其他的事實或證據能夠證明其請求或者主張,則當事人就無權要求開示這些相關的事實,或者以這些事實為基礎證明其案件事實。」[15]近年來英國的民事訴訟程序改革進一步限制了文件發現程序,而且美國式的宣誓作證在英國也行不通的。在英國只有在法庭作出命令的情況下,才可以在法庭之外錄取口頭證言,而且這種方法也被限制在證人確實不能到庭的案件中。[16]
美國的審前准備程序充分體現了美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首先它是平等的。在發現程序中,法律給予了雙方當事人均等的、從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處發現證據的機會。即使是案件中的弱勢一方也有機會從對方獲取證據。例如在產品質量侵權案件中,受侵害的消費者就可以通過發現程序得到生產者不恰當地降低生產成本的證據,從而有利其合法權益的保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審前程序所反映的平等是美國式的平等,它給當事人提供平等的機會,而不是相等的結果。這種狀況會在造成當事人之間的實質上的平等,並損害司法正義。當事人推動發現程序,採用發現方法,同樣意味著當事人訴訟成本的增加。特別地由於開示證據的工作非常具體和專業,必須由當事人的律師完成,當事人自己無法完成如此龐大、復雜的工作。《緊急費用法》要求律師預先墊付訴訟費用,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發現程序的消極方面。但是仍有相當數量的當事人,其發現手段極其有限,他們不得不忍受對方當事人不斷實施的證據發現所帶來的訴訟負擔。這種現象在由職業法官主持證據調查的國家是不太可能遇到的。
其次當事人主導的發現程序也表現了美國文化中的民主觀念和放任主義思想。對於美國人而言,程序制度允許當事人或者其律師在法庭之外實施實質性的訴訟權力,而不是相反由法官實施這一權力並無不當。發現程序與個人主義之間的關系則相對復雜。一方面發現程序反映了競爭性的個人主義,它允許律師發明和實施其認為的最好發現的計劃,以調查收集證據,並實施特定的、具體的訴訟,除了受到程序規則的寬泛的限制以外,他們很少受到限制。但從被發現的當事人或證人的角度來看,對方當事人的這種窺探式的侵入,恰恰是對他們自我領域的侵犯。要求人身損害賠償的原告必須接受被告選定的醫生的醫學檢查,否則原告就必須面臨訴訟被駁回的風險。而且當事人必須為自己對立的對方當事人准備案件以對抗自己的觀念,也與對抗制有一定的不協調,因為對抗制以另外的方式闡釋:「每個人都是為自己存在的」。[17]發現程序強調一方當事人享有發現證據的權力同時,並不鼓勵其反對對方當事人,更不鼓勵其侵犯對方的合法權益。因為在任何一個案件的發現程序中,任何一方當事人都有可能處在發現和被發現的位置,雙方的地位是可以互換的。從這樣角度出發,發現程序既有利於雙方當事人的行動,也限制其行動。在這一深層意義上發現程序規則與美國的個人主義是一致的。
3.法官的角色。
與大陸法系法官在訴訟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不同,美國的法官在整個訴訟過程中一直保持消極的角色,1999年英國民事訴訟規則實施之前,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官的消極性都非常明顯。[18]在美國的審判中,律師決定向法庭主張那些事實,提交什麼證據,也是由律師對當事人和證人進行詢問,並以此主導訴訟的進行[19]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官負責證據的收集和提供、調查,這一點可以從作為大陸法系國家典型代表的德國民事訴訟制度中反映出來。在德國法官負有查明爭點的義務,這一義務使得法官深深地介入到訴訟的進行之中。在法庭按照對合適的、可適用的法律的理解推進訴訟的過程中,它不斷地檢查案件,提出問題確定當事人存在爭議和不存在爭議的領域,法官同時要對當事人主張的事實、證據的提供以及需要由證據證明的事項的意義等進行釋明。……法庭通過建議當事人鞏固自己的主張、觀點,通過建議當事人變更和擴大其主張以及其證據提供,通過建議當事人採取其他的方法,引導當事人。法庭並有可能在訴訟中建議當事人採取某些具體的訴訟方法。[20]法庭根據當事人的要求決定是否傳喚特定的證人,並命令證人出席法庭或者命令當事人提交書證。[21]
普通法系和大陸法系審判程序的一個顯著的差異是詢問證人的方法不同,在大陸法系的民事訴訟中一律由或者主要是由法官詢問證人。即使許可律師提出問題,甚至在義大利由法官對證人的詢問首先由律師草擬,但由律師採取的強有力的交叉詢問是不存在的。[22]而且在大陸法系的某些國家法院可以在當事人不提出請求的情況下,依職權主動地傳喚證人。因此,在美國民事訴訟中,律師所扮演的詢問和交叉詢問證人的重要角色,在大陸法系國家完全轉移到了法官的身上。
當然近年來美國民事訴訟規則的變化,力圖提升法院與當事人關系中的法官的角色。「管理型法官」的整個概念集中在法官享有的權力或者說負有的責任,這些權力表現為法官有權將案件排除於訴訟程序之外,有權在可能的情況下促進案件的解決,最保守地看來,他必須承擔加速審判流程的義務。正是基於這種變化,許多人認為兩大法系呈現出趨同的趨勢。[23]但是關鍵的區別仍然存在,在美國的民事訴訟中依然由律師,而不是由法官負責證據的收集和提供,也是由律師負責選定證人和負責對證人進行交叉詢問。雖然美國法官在社會生活中享有帶有儀式化或者象徵意義的崇高地位,但是在具體的訴訟過程中他們的權力並不太大。同時在美國本身就比較軟弱的裁判者的權力,還要有法官和陪審團共同分享,法官也在與陪審團分享權力的過程中接受陪審團的制約。
我們所探討的法官地位的消極性,主要是限定於法院與當事人的關系、法院的審判權與當事人訴權的關系范圍。超出這一范圍,本文所得出的結論就喪失了其基礎。例如在法官與制定法的關系方面,結論就恰恰相反。美國的法官享有廣泛的權力,法官可以通過對具體案件的審理創製法律。普通法是由法官創造起來的,……立法機關僅起一種輔助的作用。在美國,法官還有權決定立法是否違憲,是否有效,並享有廣泛的解釋法律的權力。而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官「酷似一種專門的工匠,除了特殊的案件以外,他出席法庭僅是為了解決各種爭訟事實,從現存的法律規定中尋覓顯而易見的法律後果。他的作用僅僅在於找到這個正確的法律條款,把條款與事實聯系起來,並對從法律條款與事實結合中會自動產生的解決辦法賦予法律意義。」[24]
程序實踐非常明顯地體現了文化的特徵,並無不打上文化的烙印。我們正在進行民事訴訟制度改革,實踐部門正在進行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探索,理論界則正在對民事訴訟法的修改與完善搖旗吶喊。民事訴訟法的修改也好,民事審判方式的探索也罷,都不可否認我們的民事訴訟制度正在面臨一個現代化的過程和重大抉擇。這一現代化的過程,與我們正在進行的政治、經濟的現代化相適應。因此可以說現代化是社會系統工程的現代化,不可能舍棄法律制度的現代化。
我們民事訴訟制度和司法制度現代化面臨的首要的問題是目標定位問題。各國國家的現代化都是在其歷史、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不可能有完全割斷自身歷史的現代化。因此現代化只能是各個國家自身的現代化,現代化在任何意義上都不能稱為是西方化。法律制度的現代化和民事訴訟制度的現代化也必須以各國自身的文化為基礎,唯有此才是我們改革的定位、坐標和參照。
參考文獻:
[1] 具體可參見李昌道,董茂雲:「陪審制度比較研究」,載《比較法研究》,2003年第1期,第57頁。
[2] 在我國有學者分析認為英國陪審制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後,原來資產階級為爭取同盟軍而提出的思想和口號,以沒有現實的合理性和存在的基礎;(2)案件增多,訴訟爆炸,而由陪審團審理案件,不能提高訴訟效率,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訴訟遲延的原因;(3)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型案件,這些案件的審理需要案件的裁判者具有相應的專門知識。參見李昌道等:「陪審制度比較研究」,第61頁。當然這種分析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無法說明陪審制在美國為什麼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3] See,Mirjan R. Damaska,The Faces of Justice and State Authority ,p219--220(1986).
[4] Curriden,「12名陪審員的權力」,載《美國法學會雜志》,2000年,8月,第36頁。
[5] 參見湯維建:《美國民事司法制度與民事訴訟程序》,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35——441頁。
[6] John Lew, The Daily Deal, May 15,2001,p5.
[7] 「更少的發現——改革的共識」,載《訴訟評論》,第15卷,1996年,第267——268頁。
[8] 王亞新著:《社會變革中的民事訴訟》,中國法制出版社,北京,2001年版,第86頁。
[9] 除准備性的口頭辯論之外,日本民事訴訟法還規定了另外兩種審前准備方法。其一是辯論准備程序,主要適用於不宜公開審理的案件和當事人雙方希望直接面談的案件;其二是書面准備程序主要適用於當事人無法直接見面或者不能親自出席法庭的案件。參見中村英郎著:《新民事訴訟法講義》,陳剛等譯,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192頁。
[10] 與英美法系不同,大陸法系國家第二審上訴一般都是事實審,上訴法院的法官,可以對原一審法院認定的事實進行審查。當然這種審查方法因各個國家制度不同,而有一定的差異。有的採用復審制,有的採用續審制,有的採用事後審查制度。而英美法系國家對於適用陪審制的案件,二審上訴一般不能就事實問題再行審查,二審法院只能就法律的適用、證據規則和程序規則的適用進行審查。具體可參見常怡主編:《比較民事訴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北京,2003年版;陳朴生:「比較刑事證據法序說」,載刁榮華主編:《比較刑事訴訟法各論》,台北,台北漢林出版社,1984年版。
[11] Rudlf B. Schlesinger, Hans W. Baade, Peter E. Herzog, and Edward M. Wise, Comparative Law,69-75(6th ed.1998)
[12] See,Mirjan R. Damaska,The Faces of Justice and State Authority ,p67(1986).
[13] See, Jack I.H. Jacob, The Fabric of English Civil Jusitce,93-94(1987); Robert Wyness Millar, Civil Procere of the Trial Court in Historical Perspectve,201-228.(1952).
[14] See,Mirjan R. Damaska,The Faces of Justice and State Authority ,p221.(1986).
[15][美] See, Jack I.H. Jacob, The Fabric of English Civil Jusitce,99(1987).
[16] 具體可參見《英國民事訴訟規則》第34條(8)款,(1)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簽發命令,要求在審理程序前對證人進行詢問。(2)給予本條之規定,根據法院的上述命令,提供證據的人即為「宣誓證人」,所調取的證據為「筆錄證言」。《英國民事訴訟規則》,徐昕譯,中國法制出版社,北京,2001年版,第172頁。
[17] See, Jack I.H. Jacob, The Fabric of English Civil Jusitce,691,695(1987).
[18]美國修改後的聯邦民事訴訟規則,於1999年4月實施,根據1999年的民事訴訟規則白皮書,消極的法官以成為歷史,相反確立了積極的法官。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在訴訟的早期階段負責訴訟,並以一種我們在這種司法體制下以前沒有見到過的方式管理訴訟。
[19] Otto G.Obermaier, 「律師的書架」,載《紐約法律雜志》,1992年,12月1日,第2頁。
[20] 按照Kaplan和Clermont的觀點,德國和歐洲臨國的程序法根植於給予法官強有力的權力將有助於發現事實的思想,法官有權或者說有義務詢問、告知、鼓勵和勸告當事人、當事人的律師以及證人,以獲取事實真相。, Kaplan&Clermont,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Law(1984).p1472.
[21] 同上注,第1232——1233頁。
[22]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戰後受美國法的影響,採取了交叉詢問的方法。具體的順序是先由申請證據的當事人進行主詢問,再由對方當事人進行反詢問。不過在日本的民事訴訟中,審判長在當事人之間的交叉詢問完畢以後,還可以進行補充性的詢問,並在其認為必要時隨時親自進行詢問或者在主詢問的過程中,准許對方當事人進行詢問。參見兼子一,竹下守夫著:《日本民事訴訟法》,白綠鉉譯,法律出版社,北京,1996年版,第119頁。
[23] [美]Adrian A.S. Zuckerman,「危機的司法:比較法視角下民事訴訟程序制度改革」,載Adrian A.S. Zuckerman主編:《危機中的民事司法》,1999年版,第47頁。
[24] 約翰 梅利曼著:《大陸法系》,顧培東譯,西南政法大學印行,1983年,第39頁。
『叄』 請問法學民事訴訟法部分有什麼比較新穎的畢業論文課題,最重要的是新穎性,還有創新的空間的。謝謝~~
「民事行為能力的證明責任」問題、證據法的立法問題、民訴法的修改問題、調解制度問題,等等,現在都很熱,而且,參考資料很好找,開的口子也比較大,容易大框架。
『肆』 我要寫一篇關於民事訴訟法的論文,內容不限,請問應從
什麼是民事訴訟法?
民事訴訟法,是國家規定的關於辦理民事案件(包括經濟糾紛案件)程序的法律。為了使民事案件和經濟糾紛案件得到正確處理,不僅要有各種民事法律、經濟法律等實體法,而且要有一個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和制裁民事違法行為的法律。這個法律,便是民事訴訟法。
它是人民法院審判民事、經濟案件和訴訟參與人進行民事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我國目前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1991年4月9日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並開始施行的。
這部民事訴訟法分4編、29章、270條。廣義的民事訴訟法,除此之外,還包括憲法和其他法律中有關民事訴訟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民事訴訟的批復、指示、通知等文件。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都是司法程序法,它們有些原則是共同的。
比如:審判權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公開審判;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實行合議制;辯論原則;迴避原則;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訴訟;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各自的訴訟權利等。此外,民事訴訟法還有一些特有原則。
比如: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平等;可以調解;當事人自由處分與國家干預相結合;人民檢察院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監督;社會支持起訴等。
什麼是刑事訴訟法?
刑事訴訟法,是國家規定的關於辦理刑事案件程序的法律。訴訟,就是俗稱的打官司。我國的刑事訴訟法,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揭露犯罪事實,查獲並懲罰犯罪分子的活動。
目前,我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是1979年7月1日由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8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它共分4編164條,具體規定了刑事訴訟的指導思想、任務、基本原則與制度,系統地規定了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的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執行等程序。它是公、檢、法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必須遵守的「操作規程」。
刑法規定了什麼是犯罪以及怎樣進行處罰,它是實體法。對於實體法來說,訴訟法又叫程序法。刑事訴訟法的任務,就是從司法程序方面,保證刑法的正確執行。
刑法,是刑事訴訟法存在的前提;刑事訴訟法,是刑法得以正確實施的保證。
兩者互相依存,是缺一不可的「姊妹法」。
『伍』 行政訴訟附帶民事訴訟論文來源文獻
行政訴訟庭前准備程序研究 庭前准備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原告的起訴後到開庭前,由案件承辦人依法進行的一系列准備工作的總稱。 國《行政訴訟法》對庭准備沒有做出具體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對行政訴訟法未作規定的,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因此,較長一段時間, 國行政訴訟庭前准備基本沿用了民事訴訟庭前准備的模式,沒有考慮到行政訴訟的具體特點。同時,由於具體操作法律的法官職權主義傾向嚴重,導致了秘密准備、封閉型書面准備的盛行,不能達到行政訴訟庭前准備程序設置的基本目的。在這種法律規定與實踐規范雙重缺失的情況下,研究行政訴訟庭前准備程序無疑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建立行政訴訟庭前准備程序的目的 (一)最終目的:對公正與效益之平衡的追求。 公正與效益[l]是訴訟的兩大價值目標。公正在行政訴訟價值中於核心地位,它要求法官在審判活動中能夠做到公平、正義、不偏不倚;以保證訴訟活動嚴格按照程序進行,對權利義務的確認嚴格遵守實體法。效益則是指成本與收益、投人與產出之間的比例關系,具體到行政訴訟中,一般是指以一定的司法資源投人換取盡可能多的行政案件的處理,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然而從廣義上講,訴訟效益還包括其在保證 社會生產方面所產生的效益,即行政訴訟對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效益,而這正是行政訴訟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行政訴訟庭前准備程序的建立,最初目的主要是出於效益的考慮。在庭前准備程序未建立之前,當事人起訴案件後法院只作簡單的准備即行開庭審理,由於在案件起訴之後、審理之前當事人雙方沒有機會進行有效了解、溝通與准備,因此,一方面庭審過程中證據乃至事實突襲現象都比較嚴重,使得審理程序被迫頻頻中斷,浪費大量司法資源,降低了司法效益;另一方面這種了解和溝通的缺乏,也使得當事人雙方在質上喪失了不經庭審達成和解的可能性,無形中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投人。針對這種情況,旨在增加庭審前雙方了解、防止證據突襲、保證庭審順利緊湊進行的庭前准備程序才得以建立。 行政訴訟庭前准備程序的建立雖然主要是出於效益的考慮,然而,它對於保證案件公正審理,也有很重要的意義。由於當事人雙方的訴訟行為不可避免的帶有競技色彩,案件的處理結果也在某種程度上依賴於當事者各自所擁有的資源— 經驗豐富的律師、強大的調查取證能力等等,因而案件的審理過程總是伴隨著不意打擊的危險,實體結果也往往 為一些非事實因素所左右,難以達到司法所必需的公正。當途徑加以合理削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於事實的發現和實體的公正。另外, 國法律對庭審前雙方當事人以及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的接觸沒有做出規定,承辦法官為了解案情,往往要積極與當事人接觸,這種單方接觸為當事人提供了賄賂法官的機會,從而也成為了司法腐敗產生的制度漏 洞。而建立公開、透明的庭前准備程序之後,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接觸將不僅有法律程序上的規定,還可以得到對方當人的監督,避免了司法腐敗的產生。 (二)直接目的:為庭審的直接、順暢進行做准備。 與上述最終目的相聯系,行政訴訟的庭前准備程序還有著具體的直接目的:即保證庭審的直接順暢進行。在庭審這個空間中,圍繞著法官對案件實體的心證形成,法律程序將得以展開,控辯活動將得以推進,不同訴訟主體的訴訟活動將得以進行,因而,庭審是行政訴訟的中心和重心。正因為如此,如果把過多的有關訴訟的活動都拿到庭審過程中來進行,一方面會使庭審活動顯得混亂蕪雜,重點難以突出,過分牽扯事人以及法官的精力;另一方面也會導致案件庭審的頻繁中斷,難以通過一種連續的、高效的方式解決行政糾紛。因此就需要一個前置程序對所有這些訴訟活動進行整理以及預先處理,再將經過整理以及處理的內容拿到法庭上通過正式庭審程序加以審理。行政訴訟的庭前准備程序就是為了適應這種需要而建立起來的前置程序。在行政訴訟庭前准備階段當事人在法官的指導下,能夠把原來必須在法庭上處理的很多問題— 如案件爭點的形成、證據的收集整理等事先進行,從而將庭審內容清晰化、凝聚化;同時使無法在庭審中進行的一些活動— 如證據展示活動能夠得以進行。這就為庭審的直接、順暢進行做好了內容以及程序上的准備工作,保證了上述公正與效益的最終目的的實現。 二、行政訴訟庭前准備程序的模式選擇 模式,是指某種事物的標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准樣式。[z](俐)在訴訟中,通常是指進行訴訟的基本方式以及專門機關、訴參與人在訴訟中形成的法律關系的基本格局。在改革和建立行政訴訟庭准備程序過程中,究竟是採取以當事人為主導的當事人主義模式,還是以法官為主導的職權主義模式,對於程序的構建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國在訴訟傳統上與大陸法系國家比較接近,在訴訟模式的建立上,一般呈現出較強的職權主義的色彩,也即法官在訴訟過程中起著絕對的領導與指揮作用。因此在 國建立起來的有限的行政訴訟庭前准備程序中,也表現出了以法官為絕對主導的特點。庭前准備程序中的權利義務嚴重偏離當事人,整個准備過程幾乎都是法院、法官的工作程序,當 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基本上不參與,屬於他們的權利義務非常有限,而且即使是這有限的權利義務也難以受到現行訴訟制度的保障。這就造成兩方面的弊端,一方面當事人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無法得到調動,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法官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容易導致法官專斷,直接影響公正的實現。 職權主義的庭前准備模式雖然有著上述的種種弊端,但筆者認為,在國,盲目的建立當事人主義庭前准備模式並不可取。事實上,在 國現階段若建立當事人主義的庭前准備模式也會出現一系列的缺陷: 第一,不能從實質上保證行政訴訟雙方當事人的地位平等。在行政訴訟中,被告行政機關的職權大,地位高,熟悉相關業務,取證能力;而原告方相對無職權,地位低,可能從未接觸過相關業務與法律問題,取證能力也與被告方相差甚遠。在 國目前律師制度尚不很發達、律師素質仍有待提高的現狀下,如採用當事人主義,讓雙方「平等對抗」,無疑是對原告方最大的不平等。 第二,法官的職權作用是實體正義的要求。行政訴訟的庭前准備階段承擔著大量的證據收集與整理的工作,而在此過程中,「法官對證據的提出和事實調查過程的適當參與和介入,是審問制審判在發現真實面所具有的最大優勢』,[l](腸),而單純的當事人主義庭前准備模式無疑不能很好的達到這種要求。 因此,在建立適合 國國情的行政訴訟庭前准備模式時,不能盲移植他國的現成模式,而應根據自己的訴訟化傳統、訴訟價值觀念,創造性的利用本國歷史與文化的優勢,同時積極吸收兩大法系各自訴訟模式的優勢之處,建立適合本國現實需要的模式。筆者認為,在該模式的建構中,應將法官的主導作用與當事人的配合作用結合起來,形成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互動」關系,由法官對整個庭前准備階段的活動進行指揮與宏觀調配,而當事人應在法官的指導、指揮下積極具體參與庭前,由當事人承擔主要的訴訟活,如當事人有權接受法院的庭前指導,有權向法院提交可自行收集的證據材料、有權明確庭審調查步驟與方式、有權交換證據材料並確認爭點等等。同時建立舉證時限制度等,督促當事人履行義務。在這里需要克服的一個重要困難就是如何既能讓法官積極指揮與指導庭前的准備活動,同時又能避免「先定後審」現象的發生,即在准備階段法官的主導作用與主要只是通過開庭來形成判斷的正當性原理之間產生的矛盾或緊張如何得到緩解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建立庭前准備法官與案件主審法官的分離制度來達到該目的,即進行庭前准備工作的法官不得參與該案件的正式審理,通過審理主體的分離來克服該困難。 參考文獻: 【1」陳瑞華.刑事審判原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 社,1997 〔幻王亞新.民事訴訟准備程序研究〔j〕.中外法學卿沉刃 (2).
『陸』 讀完民事訴訟法有什麼感觸
每一門獨立的法律科學都有自己的研究對象。這一研究對象是由本學科自身的特殊性決定的。同樣,民事訴訟法學論文的寫作也具有其特殊性,同學們只有緊緊把握它的特點,靈活運用寫作方法,使用規范的語言,才能寫好民事訴訟法學的論文。
一、民事訴訟論文的寫作
(一)民事訴訟論文題目的確定
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課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事訴訟法學的基本理論,如價值論、目的論、訴權論、程序保障論、民事訴訟法律關系論等;(2)民事訴訟的具體制度和具體理論,如當事人、管轄、舉證責任、審前准備程序、簡易程序、再審程序、執行等;(3)民事訴訟與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之間的關系,如民事訴訟與仲裁、公證、調解、和解的關系。
由於文章的篇幅有限,選題切忌過大過空。論文的寫作畢竟不是教科書,要求面面俱到。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掌握的資料等因素來確定論題。論文是對自己觀點的一種陳述,所以要言之有物,在某一方面要著重一點論述開去,這樣才能獲得一篇有深度、有力度的優秀論文。在浩瀚的法律知識中只要選取其中的一朵浪花就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芒。如有關執行方面的論文就可以有很多的寫法,比如:完善我國強制執行法的探討;執行程序中的參與分配製度;執行難的原因和對策等等。
下面推薦一些常見的民事訴訟法學的論題,以供學生參考和借鑒:(1)基本理論的探討,如訴訟公正與效率的探討,法官獨立審判的理性思考,論司法公正,訴權之保護,民事訴訟處分原則重述;(2)具體制度和具體理論的探討,如民事訴訟法修改的若干基本問題,我國民事審級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論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論醫療糾紛民事訴訟的若干問題,當事人舉證與法院查證之關系,我國民事舉證制度的完善;(3)對民事訴訟與其他糾紛解決機制之間的關系的探討,如論仲裁與訴訟,論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改革。
(二)民事訴訟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
針對同學在民訴論文寫作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期望在以後的論文寫作中能夠有所幫助。
1.文不對題。有些同學雖然選擇了一個小題目進行論述,但是卻要面面俱到,與主題相關的內容卻僅佔一小部分,或者乾脆沒有論述自己的觀點。這樣顯然離題了。
例如題目是「法院調解制度改革構想」的論文,有些同學論述的小標題如下:
(1)法院調解的定義;(2)法院調解的性質;(3)法院調解的特徵;(4)法院調解的優勢。對於闡述法院調解制度改革的論文,上述論述顯然有些離題太遠,應該適當介紹後,分清主次,重點闡述文章觀點,採用下列下標題進行論述,主題更加突出:(1)法院調解制度概述;(2)國內外相關制度的比較;(3)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弊端;(4)法院調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需要明確的是,論文與教科書不同:首先,教科書的對象是學生,而且大部分是對某一問題一無所知的學生,因此對問題的闡述需要一層一層的面面俱到。論文的讀者是對某一問題的基本內容有一定了解的人,此時作者的任務並不是在普法,講基本的理論,而是要深入到的某一問題的探討中去。其次,從方法上來說,教科書以闡述為主,因為教科書的主要目標是將問題解釋清楚;而論文則應以論證為主,作者要發現問題,並以論據來論證作者的觀點。
2.在文中經常採用第一人稱或者加入謙虛的話及加入讓老師指正的話語。有的學生在論述自己觀點前總是加上「由於自己水平或者篇幅有限??」或者「下面,我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之類的贅話。其實直接闡述就行,需要指明是作者的看法時,可以用「筆者認為」的說法,但不能濫用。
有的同學在文中加入謙虛或者請老師指正的話,如「本人功底淺顯,請老師不吝賜教」等等,這種話語不應在民訴論文的正式寫作中出現,需要類似的溝通的話可以另外附上字條。
3.直接引用法規的簡稱。有的同學在第一次引用法規時就用簡稱,這樣不規范。應當在第一次引用時用全稱,然後註明以後的簡稱。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訴法》),在此以後再出現該法時就可以用《民訴法》這一簡稱了。
4.民訴論文的寫作方法運用不當。有的同學在論述時不能很好地運用論文的寫作方法,造成論文就像課堂筆記或者論文提綱。論文的寫作應該有理有據,不能像光有骨頭沒有血肉的大綱。
舉例:一位同學在其論述執行一文時,其中一個小標題是這樣闡述的:
-「(一)執行的定義、性質與特徵1.執行的定義(一句話)。2.執行的性質(一句話)。3.執行的特徵。」
正確的論述應為:「關於執行權的性質,學者們各有觀點。有的學者認為??有的認為??筆者認為??理由如下??」。
5.不註明引用文章的出處。
註明出處的作用有二:一是版權問題,否則無異於將他人的智力成果據為己有;二是可以使文章更加具有權威性。在民訴論文中註明參考文獻,可以表明作者是在閱讀了大量的文章的基礎上進行研究並得出結論的,同時也可使文章的論據更加真實。
6.局限於論文標題,就事論事。
同學們在論文寫作中還容易局限於論題的字眼,就事論事。例如,題目是「執行難的原因和對策」的論文,有的同學認為題目就是原因和對策兩方面,結果在論文中就寫了這兩個方面。這種寫法忽略了論文寫作的三個層次:第一層,提出問題;第二層,分析問題,主要是分析問題的原因,找出症結或弊端;第三層,解決問題,也就是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改革和完善的建議、得出文章的結論等等。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於此篇論文來說,作者首先應該對執行難進行概述,然後再論述原因和對策,這樣才稱得上是一篇結構完整的民訴法學論文。
7.沒有靈活掌握民訴論文的寫作方法。大多數同學在選定論文題目後,不知道如何展開論述,闡述自己的觀點;有的同學在論文寫作中甚至迷失了自己的寫作方向,也就是說,一味的陷入材料的堆積中,找不到論文寫作的重點了。針對民訴法學的特殊性,下面就推薦幾種在民訴法學論文中經常運用的寫作方法。
(1)程序法與實體法相結合。民事訴訟法是民事程序法,它與民事實體法的關系十分密切。民事訴訟法是保障民事實體法順利實施的工具,而民事實體法中包含許多民事程序法的規定。同學在論述一個民事訴訟法學的論題時,就可以把程序法和實體法結合起來考慮,一方面可以使論文更有深度,另一方面,也使論文更有生命力,富有實踐指導意義。
(2)比較的方法。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對民事訴訟法的研究也是如此。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下,片面的強調國情差異而不予借鑒外國的有益經驗是不合時宜的;片面的強調外國的優勢而忽視本國的國情也是行不通的。
比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國民事訴訟法與中外歷史上的民事訴訟法相比較;二是我國民事訴訟法與其他各國的民事訴訟法相比較。比較的內容可以歸為以下幾類:一是與大陸法系國家比較,其中以法國、德國為重點;二是與英美法系國家比較,以英國、美國為重點;三是與原蘇聯和東歐各國比較,蘇聯是重點。值得一提的是,比較不是泛泛的進行資料堆積,而是要選取對闡述觀點有用的資料進行比較,為後面論述自己的觀點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從而可以順利的推導出文章的結論。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民事訴訟法是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民事訴訟法是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法律,這就決定了民事訴訟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法學。「純理論、純抽象意義的問題考察,終歸還是缺乏現實基礎的照應。因此,失去了在現實,尤其是在法律操作層面上的生動活潑,由此也影響了程序法的應有魅力。今後的新學問必須徹底否認抽象論的意義,將基礎立在具體性之上,並導入更為經驗主義的手法開始這樣的工作」。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必然產生許多新的民事法律關系,新型的民事、經濟糾紛也在不斷涌現。由此產生的諸多訴訟實踐問題都是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對象。同學們可以以此作為論文寫作的突破點和重點。比如,現有的民事審判程序是否已基本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有哪些方面尚需進一步改革,民事訴訟面臨哪些新情況、新問題等等。
例如,隨著改革的深入,國有資產流失,環境污染,市場壟斷等一系列新的問題出現了,為了解決中國社會現存的實際問題,保護國家社會公共利益不受侵害,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對一般民事活動行使監督權的問題就突顯出來。筆者可以通過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探討我國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後提出改革建議。這樣寫出來的論文就會有理有據,既有理論深度,也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4)思路開闊,觸類旁通。現代社會中,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的傳統學科的分割界即將消除,不同學科之間相互取長補短,將會融合成一個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了解邊緣學科的知識,可以使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視野更加開闊,分析方法更加多樣化。例如,民事訴訟的基本價值中就引入了經濟學中的概念——效益,並且已經得到了民事訴訟理論界和實務界的認同;對於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研究就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真理的相對性原理。
二、民事訴訟論文的答辯
民訴論文答辯階段也是讓許多同學摸不著頭腦的事情。因為平時接觸的少,所以對民訴論文答辯不知道如何准備,造成了答辯時心理緊張,影響了民訴論文的成績。下面我就著重論述一下同學們應該怎樣有效的准備和應對民訴論文答辯。
(一)民事訴訟論文答辯的准備
民訴論文答辯是對學生的論文進行的一種口頭測試方法,所以學生對答辯的准備就首先應該以論文為根本。熟悉自己的文章,對於文章的整體結構,文章的主要內容都要瞭然於胸。但是不要死記硬背,而是應該真正掌握自己論述的內容,知道其之所以如此的原因,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然後,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涉獵相關的知識,拓寬視野。
例如,對於探討我國民事再審程序的論文,就需要掌握我國民事再審制度的現狀,存在哪些弊端,應該如何進行改革。由於民事再審是對發生法律效力的法院裁判再次進行審理,所以相關問題有既判力,民事程序的安定,法院的權威性等等。
(二)民事訴訟論文答辯的進行
1.答辯老師針對民訴論文經常會提問如下一些問題,「請簡述你文章的主要內容」,「請簡要回答文章的主要觀點」,或者針對你文章的某一部分進行提問,但都是以學生的民訴論文為依據發問的。
2.同學在答辯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1)言談舉止要大方自然,努力控制自己的緊張心情。對待答辯老師要有禮貌。答辯其實就是向老師做的一個口頭的論文報告,所以只要自然的把自己的觀點、理解表達出來就行。
(2)回答答辯老師提問一定要有針對性,簡明扼要。因為每個學生的答辯時間最多十分鍾左右,而答辯老師最少三個人一組進行提問,所以同學的回答只要把民訴論文大的綱要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就行。回答切忌羅嗦,生硬的背誦。答辯進行中,學生可以拿著自己的民訴論文或者准備的相關草稿。這樣也是為了使學生更加自然表達自己的觀點。
(3)對於老師提問的和民訴論文相關的問題,學生如果不知道的話,應該怎麼辦?建議採取如下辦法應對。首先應該沉著、冷靜。老師的提問肯定是從民訴論文引申出來的,所以盡快找到民訴論文的知識點。其次,心裡要明白老師提問的目的可能是看看你的知識面,要聽聽你自己對於這一問題的理解或者說你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最後,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看法,禮貌地和老師進行探討。許多法律問題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定論,所以千萬別緊張,沉著應對,一定會取得不錯的答辯成績。
總之,一篇優秀的民訴論文應該結構完整,觀點明確,論證充分,邏輯性強,還要有規范的注釋和形式。同時在答辯中學生要言之有物,條理清楚。
『柒』 民訴論文
【題名】:民訴訴權辨析甘肅農業論文()
【關鍵詞】:訴權 憲法 公民 基本權利 中國
【keywords】:SuQuan XianFa GongMin JiBenQuanLi ZhongGuo
【作者】:段睿 【來源】: 知識詞典
【期刊名稱】:甘肅農業(GanSuNongYe)
【國際標准刊號】: 【國內統一刊號】:62-1104/F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4(,HuBeiWuHan430074)
【分類號】:D921 【頁碼】:-51-52 【出版年】:2004.4
訴權是我國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訴權也即「起訴權」。為了保護國家或個人的合法利益,法律規定了公民在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可以向特定的國家機關提出追究不法侵害人責任的請求權。我認為,從廣義上來講,訴權應當包括刑事的訴權、民事的訴權和行政的訴權。在刑事訴訟中,有公訴權、自訴權、反訴權;在民事和行政訴訟中,原告享有起訴權,被告享有應訴權和反訴權。本文這里要討論的,只是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訴權問題。
【題名】:民訴修法,直刺司法頑疾公民導刊論文(MinSuXiuFa,)
【關鍵詞】: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 司法 立法機關 民事訴訟法 審議
【keywords】:ShiJieQuanGuoRenDaChangWeiHui SiFa LiFaJiGuan MinShiSuSongFa ShenYi
【作者】:阿計 【來源】: 知識詞典
【期刊名稱】:公民導刊(GongMinDaoKan)
【國際標准刊號】:1008-4037 【國內統一刊號】:
【作者單位】:不詳(BuXiang)
【分類號】:D922.14 【頁碼】:-28-31 【出版年】:2007.12
自2007年6月底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初審的民事訴訟法草案.經過國家立法機關連續三次審議後.在10月28日閉幕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上終於通過了最後的關卡。如此快捷的立法節奏.足以顯示迫切的修法需求。
【題名】:美國環境公民訴訟管窺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論文(:ZheXueSheHuiKeXueBanLunWen)
【關鍵詞】:環境公民訴訟 美國 環境法律 公益訴訟制度
【keywords】:HuanJingGongMinSuSong MeiGuo HuanJingFaLv GongYiSuSongZhiDu
【作者】:陳冬 【來源】: 知識詞典
【期刊名稱】: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ZhengZhouDaXueXueBao:ZheXueSheHuiKeXueBan)
【國際標准刊號】:1001-8204 【國內統一刊號】:41-1027/C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山東青島266071(ZhongGuoHaiYangDaXueFaXueYuan,ShanDongQingDao266071)
【分類號】:D922.68 D971.25 【頁碼】:-107-110 【出版年】:2004.1
美國環境公民訴訟作為一項公益訴訟制度,對美國環境法律的發展和實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就美國聯邦環境法律中的公民訴訟條款而言,環境公民訴訟主要包括原告、被告、可訴范圍等三個因素。環境公民訴訟的原告是指任何人,包括個人、組織和政府機構。被告一般被界定為違反環境法律的私人、企業和執法機關。可訴范圍則分為一般違法行為和執法機關的行政不作為行為。這三個因素都具有極其廣泛的范圍,由此,可以看出美國環境公民訴訟的公益性質。
『捌』 民事訴訟法的論文
看下面的
『玖』 民事訴訟法論文
民事訴訟法在當今的發展
順應社會和法律的發展,我們已經開始思量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問題。本文主要闡釋了
民事訴訟法在當代的發展趨勢和新情況,對於這些發展趨勢和新情況的探討將有助於進一步完善我國民事訴訟制度。
一、民事訴訟法的憲法化
相對於以往,民事訴訟法呈現出高度的憲法化傾向,強調民事訴訟法必須遵行憲法。民事
訴訟法是對憲法的具體實踐,在這個意義上,可以稱它是「被適用的憲法」。民事訴訟法的憲法化是當今世界各國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在民事訴訟法領域如何充分實踐憲法的精神、原則和規范筆者擬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簡要闡述。
第一,民事訴訟法的目的在於極力保障憲法所確立的法的目的的實現。在此前提下,現代
民訴法的目的是多元的:私權保護、糾紛解決、維護和統一法律秩序、政策形成功能,以及維護整個社會的政治秩序和國家權力的合法性等。一般而言,民事訴訟的諸多目的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但是,對於當事人而言,私權保護、糾紛解決則是其運用民事訴訟的最直接的目的。國傢具有保護國民之責,國家設立民事訴訟制度首先應當遵從當事人的訴訟目的。至於私權保護、糾紛解決以外的目的,多由國家來考慮。對於現行實體法還未承認的正當利益給予訴訟保護,特別是20世紀以後現代型訴訟的大量涌現,民事訴訟促成實體權利生成和政策形成的功能日益顯見。現代社會對訴訟寄予了更高的社會期望,如通過訴訟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等社會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
第二,就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而言,許多國家憲法普遍規定法官獨立原則,我國憲法則規
定法院獨立。公開審判為憲法原則和訴訟法原則所公認。幾乎所有國家的憲法都對平等原則作了規定,確立了國民平等地位和國民待遇原則;從權利的角度來說,即國民享有平等權,在民事訴訟法中則體現為訴訟當事人平等原則。與辯論原則和處分原則相對應的是司法消極性原則,辯論原則和處分原則可以認為是憲法自由權在民事訴訟中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由於它所解決的是私權糾紛,理當尊重當事人在訴訟中的意思自治;從權利的角度來說,當事人對其訴訟權利的處分涉及程序選擇權問題,辯論原則反映了訴訟聽審權的內容。
第三,就民事訴權而言,國民所享有的民事訴權的法的依據首先是憲法,訴權是憲法賦予
國民所享有的請求司法救濟的基本權利。訴權的「憲法化」,是現代憲政發展的趨勢之一,而且這一趨勢日益呈現出普遍性,如今,許多國家和地區已將訴權上升為憲法上的基本權利。①可以說,在事實上,所有國家都承認國民享有訴權(司法救濟權)。②筆者認為,我國憲法應當明確規定國民享有訴權及其保護性規定,從而明確和昭顯訴權的憲法性地位和價值。將民事訴權提升為憲法基本權利,實際上,也是讓法院承擔不得非法拒絕審判的憲法義務。
第四,就當事人的程序基本權而言,大致可分為:程序參與權、程序選擇權、公正程序請
求權和獲得及時裁判權等。程序參與權大體上包括接受程序通知權、訴訟聽審權等。接受程序通知權是指當事人應當充分了解訴訟程序進行情況。德國和美國等歷來主張,有效的接受程序通知權是一項憲法上的權利。德國憲法法院判例確定受訴法院應當承擔通知務。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應將缺少程序通知的情形視為侵害當事人接受正當程序權的情形之一。訴訟聽審權包括以下基本內容:當事人在審判程序中有權提出申請、主張事實和提出證據;對方當事人應能對此獲得通知並陳述意見。即使法院依職權調查時,也不允許把當事人未提出的事實和證據作為裁判的基礎。在民事訴訟領域,程序選擇權主要是指,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范圍內,當事人有選擇訴訟程序及其他程序事項的權利。憲法還保障當事人有公正程序請求權和獲得及時裁判權等程序基本權。公正程序請求權是當事人要求獨立的法院及法官依據法律就當事人的請求進行公正審判(程序上和實體上的公正)的權利。獲得及時裁判權是指當事人有權要求法院在法律規定的期間內及時審結案件的權利。公正、及時裁判是法治國家的要求。
第五,就法院判決而言,邏輯清晰又有說服力的判決是任何忠於法治原則的司法制度的必
要組成部分。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依據構成了判決理由。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即經過法庭辯論和法院審查所確認的事實、理由,這是法院作出判決的事實根據。用的法律依據,包括法院判決所依據的實體法規范和訴訟法規范。法院的附裁判理由義務,在一些國家(希臘、土耳其、西班牙、比利時等)的憲法中有明文規定。在其他國家,根據法治國家原理,也不允許完全排除法院的附裁判理由義務。
第六,憲法應就訴訟程序安定性(可預測性)提出要求。訴訟程序可預測性的憲法要求包括
程序運行的穩定性和程序結果的安定性。前者,是指當事人在對程序結果有一定預知的前提下有條不紊地實施訴訟行為。因此,民事訴訟法規定了重要訴訟行為的行使要件(如起訴要件等)、程序進行的順序,方便當事人選擇程序和實施訴訟行為,並禁止法院和當事人隨意改變程序。後者,是指由國家審判機關按照公正程序作出的裁判具有確定力,即禁止當事人就同一案件重復訴訟,也禁止法院重復審判。③二、民事訴訟法的趨同化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法本來就存在著共通之處,比如強調法官的中立和當事人的平等、公開審判、直接言詞原則、辯論主義和處分權主義,等等。就辯論主義強調:在當事人
的辯論中沒有出現的事實不能作出裁判的依據;當事人無爭議的案件事實,應作為裁判的依據;法院對案件證據的調查僅限於當事人在辯論中提出來的證據。處分權主義強調:不告不理、法院只能在當事人訴訟請求的范圍內作出裁決、當事人可以通過申請撤訴、訴訟和解等終結訴訟程序。兩大法系國家和地區,為了適應社會和訴訟的新情況,著手改革不合時宜的民事訴訟制度,其中包括相互吸收和借鑒對方的長處,從而在整個法律領域包括民事訴訟法領域出現了趨同的態勢。比如,德國以往的訴訟審理狀況大致是,由於當事人之間往往准備不充分就直接進入法庭審理,結果通常是多次開庭才能明確當事人對案件的爭執點(爭點),訴訟遲延常常不可避免。因此,1976年德國借鑒美國的做法,把法庭審理分為准備和主辯論兩個階段,准備階段主要解決爭點明確問題和交換證據,之後進入主辯論階段,判決盡可能在一次言詞辯論後作出。美國以往在審前准備程序中過分突出當事人或律師的程序主動權和法官的消極地位,致使當事人濫用發現程序,重復進行證據開示,造成了訴訟遲緩和費用高昂。對此,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修改和完善審前准備程序,參照德國民事訴訟法,加強法官的職權處理,如限定證據開示的時間和次數等。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為了順暢地進行經濟貿易和文化交往,以及有效和便利解決跨國和跨
地區的民事糾紛,各國都在積極探索民事訴訟制度的趨同化或統一化問題。這一努力也體現在下面將要談到的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問題。同時,歷史文化、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相同或相似的國家和地區(比如,拉美地區和歐共體國家等)正積極探索統一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問題。
必須強調的是,民事訴訟法的趨同化或統一化並非消除了各國或兩大法系民事訴訟法之間
的區別,由於各國或兩大法系國家地區歷史和文化的深遠影響,其民事訴訟制度的差異將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存在,至於何時各國或兩大法系民事訴訟法高度或完全統一化,尚難作出判斷。
④三、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
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也是其趨同化的一種具體形態,為了突出其國際性而在此單獨介紹。
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主要表現為,一些國際條約明確規定了有關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當事人的訴訟及程序基本權等。例如:《世界人權宣言》第8條規定:「當憲法或法律賦予的基本權利遭受侵犯時,人們有權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請求有效的救濟。」第10條規定:「在確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與義務或審理對被告人的刑事指控時,人們有權充分平等地獲得獨立、公正的法院進行的公正、公開的審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1款規定:法院面前人人平等,在審理對被告人的刑事指控或確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與義務時,人們有權獲得依法設立、有管轄權、獨立、公正的法院的公正、公開的審理。
四、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專門化
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多元化首先表現為傳統的一審程序、上訴審程序和再審程序的設立。在
當今社會,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多元化主要表現為程序的專門化。比如:第一,審執分立式立法。即將民事審判程序與民事執行程序分別立法,前者一般稱民事訴訟法,後者一般稱強制執行法。比如日本、我國台灣地區等。德國、我國大陸及澳門等採取審執合一式立法:將民事審判程序與民事執行程序一並規定在民事訴訟法典中,通稱民事訴訟法。
現在,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正積極探討強制執行法的制定問題。
第二,民事特別程序立法。民事特別程序是相對於通常訴訟程序而言的。從世界各國民事
訴訟法規定看,以案件是否有爭議為標准,特別程序可分為:1 民事權益爭議案件所適用的特別程序,主要包括:(1)訴訟標的性質特殊的訴訟程序,如人事訴訟案件程序等。日本單獨制定了《人事訴訟程序法》、《家事審判法》。(2)專門設立的簡易性特別程序,如證書訴訟程序等。另一種簡易程序是通常訴訟程序簡化的程序,如簡易程序(在我國屬於通常訴訟程序)和小額訴訟程序等。2 非訟事件程序。有關非訟事件程序的立法例大體有兩類:(1)規定在民事訴訟法典中,這類非訟事件與訴訟案件及確定民事權利較為密切,如禁治產案件、宣告死亡案件、公示催告案件等。
(2)單獨立法規定,如德國的《非訟事件管轄法》、奧地利的《非訟事件法》、日本的《非
訟事件程序法》、我國台灣地區的「非訟事件法」等。
此外,在現代社會,民事訴訟法包含的新科技因素將越來越多。民事訴訟法的科技化可以
帶來訴訟成本的低廉和迅捷便利,但是同時又將沖擊傳統的訴訟觀念和制度。就網際網路和數字通訊技術而言,經濟和日常交往中形成的電子資料、運用網際網路從世界和國內各地捷調查取證、通過電子郵件發送法院的命令和訴訟文書等等,其法律效力如何?如果運用多媒體視頻會議進行案件事實和法律觀點的交流,是否將失去法庭傳統的布置和服飾給法律訴訟程序增添的正統性和庄嚴性?對當事人應直接見面和證人應親自出庭的觀念以及直接言詞原則等產生怎樣的沖擊等等。這些問題的充分認識和合理解決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不管怎樣,民事訴訟法應當充分合理地接納現代科技,問題的關鍵是怎樣充分合理地運用現代科技。1999年8月召開的國際訴訟法協會第十一屆世界訴訟法大會中,已就這類問題進行了討論。
『拾』 論民事訴訟中的調解制度
我國現行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程序較為簡捷,解決矛盾快,曾被西方國家譽為「東方經驗」而加以學習借鑒。然而,由於關於制約和監督這項制度的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較為滯後,當前已經暴露出許多諸如因違反自願、合法原則而導致調解案件質量不高等問題,本文試想從促使民事訴訟調解制度健康發展的角度就面臨的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問題的對策方面作些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一、面臨的問題
具有關資料不完全統計,湖北某中級法院全市2000年審結民事案件16500起,其中調解結案7920起,佔48%;當事人後來申請強制執行調解書和申請再審的3168起,占調解結案的40%。由此看出,不履行調解協議的比例較大,這就促使我們必須對民事訴訟調解結案質量和調解制度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探索。
該院通過隨機抽樣調查100名具有民事審判經歷的法官、100名律師關於現行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意見,結果有55%的法官和62%的律師認為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調解制度還突出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1、不利於保護當事人的民事權利,因為調解的成功往往是以權利人作更多的讓步為代價的。
2、不利於提高審判工作質量,因為客觀上調解往往不需要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只要當事人能達成協議就行,由此造成部分是非不分甚至違法的調解案件。
3、不利於培育當事人法律觀念和誠信觀念。調解中往往是合法有理的當事人向違法無理的當事人讓步,讓步方會認為執法不嚴,老實人吃虧;沒有讓步或讓步較少的一方往往認為投機取巧、不講誠信可以矇混過關,甚至可以獲取更大的利益。
4、不利於當前倡導的對抗式的民事審判方式改革。以上主要問題還是不自願調解、違法調解現象比較突出,且難以被發現和受到追究。因為他們屬於「隱形」違法,即除法官、當事人心知肚明以外,其他人或機關難以察覺。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法官獨立調解審判難,外界因素干擾作用較大,地方、部門保護主義作崇;二是法官素質不高,有很大一部分沒有受過審判專業訓練;三是關於監督制約法官和當事人遵守「自願、合法和查明事實分清是非」調解原則的法律規定甚少,調解程序過於簡單導致法官隨意性很強,等等。但主要的客觀原因還是現行的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缺乏監督機制,也是本文想重點探討的問題。其主要表現在:
1、再審條件過窄,如案外第三人、原審法院院長及審判委員會、檢察機關都無權提請再審。譬如甲訴乙離婚案件,甲、乙針對財產房屋分割等問題已達成調解協議,但有意或者無意侵犯了乙兄丙的房屋所有權或者居住權,丙事後訴至法院。從實體上看,法院應再審改判;但從程序上看,法律沒有賦予案外第三人的申請再審權,從而無法啟動糾錯改判程序。
2、調解生效後,當事人既使反悔也無上訴權,缺乏上級法院的監督。
3、調解無審級限制,任何審判階段都可以調解。當一審判決結果對當事人雙方都不利時,當事人雙方往往不顧損害國家、集體或者他人的利益,合意推翻原判決,通過二審調解來修正彌補給他們帶來的不利,從而致使調解不合法,損害了司法機關裁判的嚴肅性。
4、缺乏確保調解原則實現的具體監督措施。如調解原則規定調解必須查明事實、分清是非,但調解書又不要求寫明調解理由和適用的法律法規、政策依據。
5、對法官違法調解和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以及他人合法權益達成調解協議缺乏監督制約的法律規定。
6、調解協議和調解書的內容重復且缺乏法律權威性。
主觀原因是法官的素質不高,特別是由於法官的主觀心理作崇,也直接影響調解案件質量,其主要表現在:
1、偏袒心理導致法官壓服式的非自願調解。偏袒一方當事人,利用審判職權採取壓制、脅迫等辦法迫使另一方當事人放棄部分權利,使雙方當事人往往達成一個表面上自願合法其實並不公正的調解協議,其實讓步當事人是啞巴吃黃連,有苦在心裡。
2、功利心理導致法官「和稀泥」式的無原則調解。調解結案快捷又安全,得不到上級法院的監督,導致部分法官不履行審查調解協議的職責,不管調解協議是否合法,當事人的違法行為是否應該受到追究,只要能夠調解結案,就促使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甚至有時將這些違規違法行為作為調解的籌碼。這種「和稀泥」式調解,往往導致達成協議後當事人(包括第三人)反悔,協議不能履行,拖延了訴訟,同時也助長了違法犯罪,削弱了法律的懲戒功能。
3、趨利避害心裡導致馬拉松式的無限期調解。拿得準的案件,調不好就判,甚至不調就判,片面追求訴訟效率;拿不準的、難判的案件拖著不判,調解結案。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調解不成的應及時判決,但沒有限制調解期限。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調解的成功最終依賴於當事人雙方同意,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法官必須遵循調解自願原則。但法官在調解過程中自始至終起著主導作用,當事人處於受支配地位。這種客觀上的主從關系,決定了民事訴訟調解監督機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實踐中,在如何正確處理既要充分遵循當事人處分權又要充分行使民事裁判權的關系方面,確實缺乏有效的法律監督措施。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民事訴訟調解制度改革的方向應該是:第一階段即近階段應該在強化當事人「權利應受保護,義務應當履行」的觀念上下功夫,完善關於確保調解原則實現的監督性的法律規定或司法解釋;第二階段逐漸形成一種有利於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為主、審判干預為輔的訴訟和解審判機制;第三階段通過嚴格調解監督程序,簡化判決審理程序,從程序和實體上不斷縮小調解和判決的距離,最終完成民事審判方式由傳統的「調解型」向「 判決型」的轉變。近階段完善民事訴訟調解監督的法律規定或司法解釋應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一)明確調解范圍
用排除方法明確民事訴訟調解范圍,不適用調解的幾類案件有:
1、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利益的案件;
2、受害人未參與訴訟的案件;
3、有一方不同意調解的案件;
4、調解協議違反法律法規的案件;
5、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的案件;
6、民事行為無效應當採取罰款、追繳或其它民事制裁的案件;
7、以當事人無處分權為標的的案件。
(二)補充完善能夠確保「自願」原則實現的規定。
當事人自願調解是法院調解的本質要求。如果讓步是自願作出的,無論讓步的幅度有多大,也不會與合法性發生沖突。但若讓步並非出於權利人的自願,而是在法官或者另一方當事人或明或暗的強制下不得已而作出的,則調解協議的合法性就值得懷疑。因此,法院調解工作能否健康發展,調解功能能否真正有效發揮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夠保證自願原則實現的法律監督措施。
1、明確規定禁止當事人之間採取以強凌弱、威逼要挾等不正當手段達成所謂的調解協議;禁止法官採取強迫、威脅、施壓、拖延等方法讓當事人產生心理壓力從而接受調解協議。將此作為司法解釋讓當事人知曉很重要。因為在調解無效即行判決時,當事人往往擔心拒絕調解會招致法官作出不利於自己的判決,因此,最後只好違背意願地迎合法官的調解意見。
2、規定調解書生效後,有充分證據證明另一方當事人有欺詐、脅迫行為,直接影響一方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達,調解書的履行對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一方當事人可以提出反悔,要求法院判決。
3、規定受案時應告知當事人雙方的申請調解權,並要求願意接受調解的在法定時間內必須遞交書面申請,有一方當事人不書面申請調解的逕行進入判決程序。這一規定主要是保障尊重原告的訴權,有效防止法官壓服原告搞變相調解、行政和解和非自願撤訴。
4、規定調解書必須簡要寫明調解的過程和當事人放棄讓步的權益內容,以約束法官和當事人必須遵循自願調解的原則,同時敦促當事人積極履行調解書所規定的義務。
5、規定調解書必須寫明若一方當事人遲遲不履行調解書所規定的義務,則另一方當事人可申請追加執行原在調解過程中已經讓步放棄的合法權益部分。過去,合法權益受損失一方當事人為了盡快實現自己的訴訟目的,對自己的合法權益作出較大的放棄,但對方當事人為了拖延時間作出虛假承諾,而達成所謂的調解協議。當調解生效,便拖著不履行,這就從根本上失去了以調解方式結案的意義。根據現有的法律規定,受損當事人已無法申請執行原來因調解放棄的合法權益,而被申請執行人以合法的方式從而侵佔了這部分不屬於自己的利益。
6、規定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制度,確保他們真正自願地和對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弱勢群體在訴訟費用、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等方面都處於劣勢地位,往往受對方當事人脅迫而妥協答應實際上不平等的調解協議。法院應該視其困難情況在訴訟費用和法律咨詢等方面予以援助,以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三)補充完善能夠確保「合法」原則實現的法律規定。
1、規定調解書生效後,對當事人有證據證明法官在調解過程中出現違反法定程序或審判紀律,導致調解協議明顯不公的,所附條件未成就或所附期限屆滿時義務人仍未履行的,當事人(包括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反悔,要求法院裁定調解無效,再行判決。
2、規定具有下列調解協議內容的調解書無效:當事人雙方惡意串通,非法行使處分權,直接損害第三人合法權益且無法補救第三人損失的;損害國家、集體、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的;除當事人自願行使處分權的以外,違反實體法規定的;違反公序良俗原則等強行性法律規范的。明確這些司法解釋,讓當事人知曉明白雙方協商調解必須遵循合法原則,也可以引導當事人監督法官調解必須遵循合法原則。
3、規定調解期限。為了提高訴訟效率,避免法官和當事人無故拖延訴訟,無休止調解,在現有審限期內再限制規定調解期限和次數,超過法定調解期限不能達成協議的,逕行判決。離婚案件除外,因為離婚糾紛案件原因復雜,變數很大,如果法律不給予他們極其充足的調解和好的機會,那麼就很有可能導致不該離的離了婚,從而影響社會穩定。
4、規定對惡意調解當事人的處罰條款 。有的案件當事人惡意串通,為逃避債務以訴訟調解方式轉移財產,規避法律責任,損害了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合法利益,如假離婚、假抵債、假清償等。對這類調解案件,一旦發現不但裁定調解無效,而且視對其他債權人損害利益大小予以相應的民事處罰;屬於其它部門主管的案件,應該依法移送,否則追究法官的審紀責任。如果對他們不予制裁,那麼就會產生鼓勵違法、自毀法制的負面效應。
(四)補充完善確保「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原則實現的法律規定。
「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原則有不少學者主張廢棄,筆者不敢苟同,其理由是:該原則可限製法官「和稀泥」調解,確保調解合法、合情、合理;有利於當事人對自身利益的權衡,通過理性思考達成調解協議;有利於調解由諒解性調解向平等性調解的轉變,由庭外調解向庭上調解的轉變。在實踐中遵循該原則查明的事實,應該是重點針對有爭議的事實,對當事人雙方沒有爭議的當然不須查明。過去沒有規定調解書要寫明調解理由和法律依據,考慮的是有利於當事人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提高法官工作效率。但現在某些法官調解不管是非曲直,只要當事人雙方能達成協議就行,造成達成協議的當事人反悔率越來越高,其中不乏有對法律法規和政策信息資源不豐富導致對自身權益合法程度不明的原因。如果我們強化落實這一原則的監督措施,就能促使法官在引導、指導這些信息資源較差的當事人深化理性思考,權衡利弊。現在明確規定調解書必須寫明調解理由或適用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可以解決以上問題。此舉僅僅是給法官在認定事實、研究審查合法合情合理的調解協議方面增加了工作量,但筆者認為這是法官辦理民事訴訟案件應有的題中之意。如果法官可以不弄清事實,不分清是非,那可真是糊塗官打糊塗百姓了。
(五)補充完善民事訴訟調解再審監督程序的規定。
就目前民事訴訟調解監督問題來看,主要是關於違反調解自願、合法原則兩種情況的再審監督,而這種監督又過於籠統。因此應該補充完善民事訴訟調解再審的有關規定。
1、補充完善民事訴訟調解申請再審的主體。案外第三人、檢察機關、原審法院院長及審判委員會、上級法院作為啟動民事訴訟調解再審程序的主體。
2、補充完善民事訴訟調解再審的條件。當前全國法院正在貫徹落實審判監督會議精神,主要是從嚴掌握再審標准。這里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如何依法合理糾錯?譬如說,調解生效後,當事人發現調解依據的其它判決書已被撤銷,而原調解結果又確實損害了自己的部分利益,當時讓步是因為有判例作依據,出於息事寧人。現在當事人申請再審,筆者認為應當再審,從本質上看原調解已違反了申請當事人的自願。因為關於調解再審和判決再審的標准不可同日可語,因為前者的標準是是否遵守調解原則的問題。《民事訴訟法》第180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調解協議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這個規定過於籠統,實踐中不好掌握。以下幾種情況在審判實踐中確實存在,而又難以啟動再審,應該將其列入現行的民事訴訟調解再審條件,因為它們都很有可能導致調解違反自願合法原則,不再審就不知道是否違反了自願、合法原則。
一是審判活動嚴重違反法定程序且有可能影響調解結果的。如非法剝奪當事人的代理權,公開審理案件未經法庭公開調查即對案件事實予以認定等。
二是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中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故意歪曲事實、曲解法律、顛倒是非等違法行為且有可能影響調解結果的。
三是調解依據的重要證據系一方當事人偽造或一方當事人隱瞞足以影響調解結果的。
四是作為調解依據的有關裁判、調解、公證文書及鑒定結論被撤銷或被推翻且有可能影響調解結果的。
五是調解結果和已生效的裁判、調解結果相矛盾且有可能影響調解原則的。
3、補充完善民事訴訟調解再審的對象及程序。民事調解再審對象,原則上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要針對原調解書涉及有關重大錯誤的方面,如發現原調解書侵害第三人利益的,審理對象應是關於第三人利益的爭議部分。再審管轄程序,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筆者認為,原則上應由再申請人提出申請的法院承擔,除出於克服地方保護主義,維護司法公正由上級法院指定的以外。
(六)補充完善關於調解程序和調解文書格式要求的法律規定。
過去,雙方當事人在法官的主持下,雖然達成協議簽字了,但並沒產生法律效力。按說這個簽字協議應該是嚴肅而神聖的,然而等到法官製作調解書,當事人雙方都收到且不反悔時才生效。往往雙方收到調解書的時間差較大倒不說,遺憾的是往往一方當事人收到調解書後按照調解協議行事,而後收到的另一方當事人(包括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反悔,導致損害了一方當事人的權益,也損害了法院裁判文書的嚴肅性。如此結果,製作調解書、還有調解協議並要求當事人簽字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呢?筆者認為,應該廢除調解協議簽字制,建立調解書簽字生效並開庭宣布制。即當事人雙方調解達成協議後,法官不再製作調解協議文書,直接製作調解書,開庭宣布,當事人雙方當即在調解書上簽字生效。若當事人在庭上反悔不簽字,則當庭即行判決。調解生效後不構成法定反悔條件的不許反悔。如此調解程序和文書改革,不但克服了以上弊端,而且還具有以下優點:一是減少了惡意拖延訴訟當事人的反悔機率;二是維護了調解文書的嚴肅性;三是提高了民事調解訴訟效率。(編輯:王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