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
⑴ 中國應用法學期刊 格式是什麼
標題: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副標題除外)。 作者姓名、工作單位:按「作者姓名/工作單位全稱,所在省城市郵政編碼」格式。
《中國法學》設置有走向法治之路、專題論壇、立法研究、司法改革與司法公證、立法研究、各科專論、講座與爭鳴、判例評析等欄目。
辦刊條件:
據2016年10月《中國法學》的主辦單位中國法學會官網顯示,中國法學會擁有中國法學會法制文學研究會、中國法學會董必武法學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會、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
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中國民法學研究會、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中國立法學研究會、中國法學會保險法學研究會等直屬研究會。
⑵ 余凌雲的任職情況
1989年7月至1991年9月在安徽省馬鞍山市人民檢察院工作。
1997年7月至2006年12月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工作,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三級警監,享受公安部部級津貼。
1998年1月至1999年1月被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聘為研究助理(Research Associate);
2002年3月至2003年3月,英國劍橋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
2004年11月至12月,英國布萊姆希爾警察學院高級警官培訓。
2005年10月,香港入境事務學院「第一期內地公安赴香港入境處研修班」培訓。
社會兼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法學會比較法研究會理事,首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研究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憲政與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國安全防範產品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
⑶ 柳硯濤的簡介
男,1965年7月生於山東省棲霞市,現為山東大學法學院教授,憲政專業和訴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法學博士。1981年9月進入山東大學法律系學習,1985年7月獲法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行政法專業,師從我國行政法學泰斗、中國法學會行政法研究會會長、博士生導師應松年教授,1988年獲法學碩士學位。之後一直在山東大學法學院任教。其間,於2001年考入蘇州大學法學院憲政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博士生導師楊海坤教授,並於2005年5月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
⑷ 馮軍的人物事跡
為法治事業而勤奮探索——記法學所出站博士後馮軍
劉海波
馮軍博士是我院法學所培養的第二位博士後,專業領域為憲法學、行政法學、傳媒與信息法學。現為法學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擔任法學所憲法行政法研究室副主任、法學所科研處長、法學所所長助理兼傳媒與信息法研究室主任、《法學研究》副主編、院文化法制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此外,他還是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央國家機關第三屆青年聯合會委員。
1993年夏,馮軍自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憲法行政法專業博士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憲法行政法專業的法學博士。早在博士研究生畢業之前,馮軍就萌生了到法學所做博士後的願望,1994年11月終於如願以償,進入法學所博士後流動站,開始了他的博士後研究工作,此後便與社科院及其法學所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是在博士後研究期間,還是在出站留所之後,馮軍都能在學習和工作中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正確的科研方向,努力踐行理論聯系實際、嚴謹求實的優良學風,注重自律,勤懇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連續多年被評為所內優秀,並於200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之際,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
自1994年做博士後研究以來,馮軍已發表個人專著、合著十餘部,論文和研究報告數十篇,在行政法學理論基礎、行政法學研究的方法論、行政處罰、國家賠償、公務員考選制度、行政程序等研究領域有不少建樹,其中,發表在《行政法論叢》(第2卷)上的《國家公務員考選制度研究》一文共7萬5千餘字,是一篇大型學術論文;《關於平衡論疏漏問題的幾點思考》(與皮純協教授合作)一文在《中國法學》(1997年第2期)上發表後產生了較大影響,是評析平衡論的代表性作品;《略論我國行政程序制度滯後的原因、發展條件與前景》一文在《法學家》(1998年第2期)上發表後為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並為《中德行政法現狀――行政行為、行政監督、行政審判》(論文集)所經嚴格篩選後收錄,以中、德兩種文字發表。其個人專著《行政處罰法新論》(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出版)對我國行政處罰體制的研究、反思以及提出的改革設想至今仍處於同類研究的前沿。長期以來,我國行政法學界幾乎無人認為由行政機關獨攬行政處罰權的體制有何不妥,分歧只是在於處罰權是否應當向某些行政機關相對集中,怎樣集中而已。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方向性失誤。作者經研究發現,像我國這樣的一元行政性處罰體制,二戰以前不少大陸法系國家曾經採用過。戰後因這種體制導致政府濫用處罰權力、侵犯人權的教訓,這些國家均廢除了一元行政性處罰體制,而改行司法、行政二元處罰體制,將那些較為嚴厲的行政處罰至於法院直接控制之下,行政機關僅能就一些程度較輕的行政處罰作出決定,如小額罰款。至於普通法系國家則基本上實行的是一元司法性的處罰體制。在這方面,我國行政處罰體制已經落後於時代,應當借鑒西方國家的有益經驗,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積極穩妥地加以變革,將司法機關導入行政處罰的決定機制,並以此為突破口,把我國行政法制建設和行政法制建設推向新的高度。
在課題方面,馮軍已經主持和正在主持多項重點課題,如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行政權的定位與劃分、WTO與我國行政法制改革、我國傳媒法制的改革與完善、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法律保障、我國版權保護法制的改革和完善等;主持或參與多個重要的學術活動,如多次組織和主持有關國內和國際學術研討會,參加行政程序法、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等重要立法的專家論證或徵求意見會,應邀參加國務院依法行政研討會、參加中宣部、國務院法制辦組織的學習溫總理關於依法行政重要講話的座談會、特別是多次參加外交部組織協調的中歐人權對話研討會,較好地完成了宣傳我國人權政策、人權保障法制以及人權保障成就的任務。
多年來,馮軍積極參與和認真完成有關科研任務。其中包括參與有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法制建設的影響、司法體制改革對策研究、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有關問題研究、信息安全立法研究、發達國家媒體管理做法的調研等重大課題的科研組織和研究工作等。在工作中表現出較強的集體觀念、組織紀律性以及較好的團隊精神。
除學術工作外,馮軍還在所內承擔了多項管理工作,其中一些工作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對於這些工作,馮軍都能認真對待,兢兢業業,並努力處理好科研與管理工作之間的關系。在研究室的學科建設方面,他帶領全室同志積極開展傳媒信息法研究和學術交流合作、組織了多次國際和國內學術研討會、成功地申報了全國首個也是目前惟一的一個傳媒與信息法二級學科點。在行政工作方面,協助所領導進行了中國法學網的建設工作,使該網成為法學學術研究的主要網站之一;協助所領導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合作組織出版了中國法治論壇以及法律碩士研究生教材,這兩套出版物出版以後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此外,還承擔和參與了研究所其他諸多管理方面的工作,工作態度和業績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肯定和認同。
⑸ 章劍生的研究領域及著作
研究領域:行政法學 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國家行政學院行政法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鄭州大學中國土地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浙江省人民政府專家法律顧問
上海市人民政府行政復議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中共浙江省政法委特邀督查員
浙江省人民政府應急管理專家組成員
浙江省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浙江省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人大地方立法咨詢專家
浙江省公安廳法律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浙江警察學院客座教授
浙江省警察協會特邀理事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立法咨詢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杭州市交警支隊法律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杭州市交通局法律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法院法律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法院法律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人民政府法律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寧波市人民政府行政立法專家庫成員
浙江省寧波市人民政府行政復議專家庫成員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法律顧問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臨安市人民政府法律顧問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溫嶺市人民政府法律顧問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人民政府法律顧問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政府法律顧問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金華仲裁委員會仲裁員
浙江省衢州仲裁委員會仲裁員
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 《行政程序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行政程序法比較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行政訴訟法基本理論》(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
《行政行為說明理由判解》(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行政監督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現代行政法基本理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行政聽證制度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公正與效率——法院如何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中國法學》1994年第2期
《有關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幾個理論問題探討》,《中國法學》1998年第2期
《現代行政程序的成因與功能分析》,《中國法學》2001年第1期
《現代行政法基本原則之重構》,《中國法學》2003年第3期
《知情權及其保障——以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為例》,《中國法學》2008年第4期
《履行法定職責判決論》,《中國法學》2011年第1期
《判決重作具體行政行為》,《法學研究》1996年第6期
《行政行為說明理由》,《法學研究》1998年第3期
《「違反法定程序」之審查標准研究》,《法學研究》2009年第2期
《論利益衡量方法在行政訴訟確認違法判決中的適用》,《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2期
《「行政慣例」在現代行政法法源中的地位》,《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第10期
《依法審判中的「行政法規」》,《憲法學、行政法學》(人大復印)2012年第12期
《陽光下的「陰影」——〈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不公開事項」之法理分析》,《憲法學、行政法學》(人大復印)2010年第4期
《反思與越超——中國行政主體理論批判》,《憲法學、行政法學》(人大復印)2009年第4期
《現代行政法的任務及其實現》,《憲法學、行政法學》(人大復印)2007年第4期
《行政處罰中當事人之協助》,《憲法學、行政法學》(人大復印)2006年第10期
《行政許可的內涵及其展開》,《憲法學、行政法學》(人大復印)2004第7期
《作為現代行政法上不成文法源的「典型案件」》,《浙江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論行政迴避制度》,《浙江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論行政程序法上公正原則》,《浙江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
《兩大法系行政程序法觀念之比較》,《比較法研究》1997年第1期 主編《行政程序法學》(司法部全國高等法律職業教育統編教材)
主編《行政訴訟法學》(求是法科統編教材)
參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參編《行政訴訟法學》(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參編《行政訴訟法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規劃教材)
參編《行政訴訟法教程》(司法部成人高等教材法學通用教材)
參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高等學校法學統編教材) 行政規劃中公眾參與原理與制度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以人為本與中國行政執法的人本分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子項目)
健全權力運行制約與監督機制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子項目)
行政程序法研究(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課題)
中國行政聽證制度研究(國家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科研項目)
行政程序的正當性研究(浙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強所」項目)
「杭州市西溪濕地保護條例」立法研究(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政府委託項目)
「杭州市直機關滿意單位不滿意單位評選條例」立法研究(杭州市人民政府委託項目) 《行政程序法學原理》獲第七屆浙江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行政訴訟法基本理論》獲第九屆浙江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行政強製法研究》叢書獲第二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獎三等獎(司法部)(合作)
《行政強製法研究》叢書獲第十二屆浙江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合作)
《行政強製法研究》叢書獲得浙江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合作)
《中外行政法規資料分解與比較》獲第十三屆浙江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合作)
⑹ 楊海坤的生平
出生
楊海坤,1944年8月16日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山塘街半塘,1956年虎丘中心小學畢業,1962年畢業於蘇州第五中學,1967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1981年至1984年底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工作,評為助理研究員。1984年底調至故鄉蘇州,在蘇州大學法學院任教,曾任教研室主任、法律系副主任、法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曾任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博士點和碩士點負責人、重點學科和211工程子項目負責人,並兼任蘇州大學東吳比較法研究所所長。
楊海坤教授擔任的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法學會理事、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國家法學教育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法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行政法學會總幹事、全國政協委員,並擔任北京大學、國家行政學院、南昌大學、河海大學、揚州大學、江蘇大學、南通師范學院、淮陰師范學院、江蘇法官培訓學院等校兼職教授或客座研究員、江蘇省人大立法咨詢員、蘇州市人大和政府法律顧問、法制日報專家顧問團成員、蘇州揚州南京鎮江等市仲裁員等。
楊海坤教授曾去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和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在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特大學、德國科隆大學、法國愛克斯-馬賽大學、日本名古屋大學、日本明治學院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著名大學作長期或短期訪問學者。
1994年起楊海坤教授每年招收和培養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碩士生、1998年起每年招收和培養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博士生,已有8屆碩士生、4屆博士生畢業。他的第一屆博士生包括黃學賢教授、艾永明教授、陳宏光教授、王克穩副教授、章志遠先生等都已經在國內法學界具有相當影響。
⑺ 第八屆應松年行政法學獎學金頒獎典禮在哪裡舉行
12月28日,「應松年行政法學基金第一屆理事大會暨第八屆應松年行政法學獎學金頒獎典禮」在京舉行。北京卓亞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理事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秘書長周成奎,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廳長胡衛列,以及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行政法學界代表參加了頒獎典禮。
應松年行政法學獎學基金的宗旨是通過設立獎學金,以獎勵全國優秀行政法學研究生,推動學術發展。該獎學金自設立以來,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被喻為「中國行政法學界的諾貝爾獎」。劉莘表示:「這個獎項雖然是對行政法學的獎項,將來會進一步打破專業壁壘,向更多人宣傳這個獎項,獲得社會更廣泛的支持。」
律師,做好律師的誓言。
⑻ 邢鴻飛的簡介
1997年迄今,河海大學任教。1999年晉升教授。歷任河海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法學院院長。兼任中國水利學會水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江蘇省法學會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法學會理事,江蘇省行政法學研究會秘書長,江蘇省行政管理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南京市兩級人大常委會立法專家咨詢組成員,江蘇省中高級幹部學法講師團成員,南京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法學專家咨詢組成員,南京市政府法制法律咨詢委員會成員,南京市中級法院法學專家咨詢組成員等。
主要
⑼ 中國法學會就是中國法學協會嗎是屬於中國科學院的下屬單位嗎
沒有中國法學協會的說法也沒有這個團體,只有中國法學會。
中國法學會不是任何機構部門的下屬單位。它是在民政部依法登記注冊的人民團體,是法學界、法律界的全國性群眾團體和學術團體,同時也是全國性法學社團業務主管單位。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兵馬司胡同63號
電話:010-66132315 010-66182129
另外說個事情:中國科學院是研究自然科學的,法學屬於社會科學,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有個法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