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俗稱官告民
㈠ 行政訴訟俗稱「民告官」訴訟,對此處所謂
【答案】D【答案解析】
我國的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照行政訴訟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人民法院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的訴訟制度。
㈡ 行政訴訟的民告官
行政訴訟中的民告官就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㈢ 行政訴訟法俗稱官告民對嗎
不對。俗稱民告官。因為主要是行政相對人對於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行版政訴訟。行政權機關是被告。
法律依據:《行政訴訟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 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㈣ 行政訴訟 簡稱民告官,所謂「官」是什麼意思
政府
官員(公務員)是執行政府意志的人,只是個代表,它們的職務行為即是政府行為,此行為違法意即政府違法
所以訴訟對象是他們代表的政府結構
㈤ 官告官是什麼訴訟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官告官是指政府官員之間相互指責,乃至於發生法律糾紛的行為。對應的類似詞彙有,民告官、官告民、民告民,等等。法律糾紛的實體可以是任何自然人或者法人主體,因此,從法律角度看,沒有新穎性。但是實體的社會身份的差異,往往會吸引社會輿論的關注。而社會輿論的關注,又往往對法制化進程、廉政化進程起到推動作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㈥ 官告民用刑法,民告民用民法,民告官用什麼官告官用什麼
你好!
官告民是刑法,其實你說的是犯罪嫌疑人犯罪之後,被偵查機關立案偵查、被監察機關審查起訴並提起公訴、被法院審判的刑事訴訟過程。
檢察院是公訴機關,所以可以算是官告民,不過不準確。
民告民用民法是沒錯的
民告官用的是行政訴訟法
因為官是行政機關
官告官看是啥事情了。
有可能刑法,有可能民法。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㈦ 「民告官」適用的是行政訴訟法,那麼「官告民」應適用什麼法律求教!
主要看官復告民事件的起因,不制同的起因適用不同的法律類別。
最典型的官告民,是《刑事訴訟法》、公訴案件。
參見《刑事訴訟法》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其中還有一些單行條款中,比如環境保護法,也有類似的涉及。
(7)行政訴訟法俗稱官告民擴展閱讀:
一般而言,民和官訴訟適用法律如下:
官告民,除了《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之外的所有法律。
民告官:《行政訴訟法》。
民告民:《民事訴訟法》。
三大訴訟法各自特有的原則如下:
(1)行政訴訟法: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原則,舉證責任。
(2)民事訴訟法:辯論原則、處分原則。
(3)刑事訴訟法:公檢法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未經人民法院判決不得確認任何人有罪原則;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等。
網路--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
網路--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
網路--行政訴訟基本原則
㈧ 行政訴訟俗稱民告官,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什麼出庭應訴
1、行政訴訟俗稱民抄告官,被訴行襲政機關負責人應在開庭審理案件時出庭應訴。
2、「民告官」近年來一直是熱詞,但「民告官」案件庭審中卻「難見官「,鮮有被告單位負責人出庭應訴。在過去的幾年中,隨著新的《行政訴訟法》的實施,對於被告的行政機關負責人是否應當出庭,在老版的《行政訴訟法》中並無規定,而新的《行政訴訟法》是鼓勵性和倡導性為主,並不作硬性要求。
3、去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行政訴訟法》進行了修訂,在第三條新增如下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對於行政機關負責人,最高法的司法解釋是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分管業務的副職。
4、要求負責人出庭應訴,首先體現對法律的尊重,對法院的尊重;體現對當事人的尊重,即對以前所謂的「告官不見官」現象的糾偏;對於行政首長來說,通過行政訴訟,讓其真正了解本單位依法行政的狀況,發現不足,及時糾正,同時提高其法律意識;還有利於直接化解糾紛。因為有些事情需要當庭表態,做決策。
㈨ 官告民屬於什麼訴訟
法律分析:我國目前行政訴訟制度是建立在『民告官』的基礎上,如果允許『官告民』勢必需要修改我國行政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的公開信息顯示,相對於民事案件的增長量,行政案件的增長量一直不算大,在法院受理案件總量中的佔比也相對小。如果真的將此類房屋補償協議糾紛納入行政訴訟,行政案件將會大量增加,現有的行政庭數量可能都是不夠的。
法律依據:《行政訴訟法》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