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撤銷的效力
⑴ 行政行為撤銷廢止與無效的條件和法律後果有什麼區別
法律分析:一、行政行為撤銷的條件:
①行政行為合法要件缺損。合法的行政行為必須具備三個要件:主體合法、內容合法、程序合法三者缺一不可。
②行政行為不適當。不適當的行政行為也是可撤銷的行政行為。
二、行政行為撤銷的法律後果:
①行政行為自被撤銷之日起失去法律效力,撤銷的效力可追溯到行政行為作出之日。
②行政行為的撤銷是因行政主體過錯而引起的,並且依社會公益的需要又必須使撤銷效力追溯到行為作出之日,那麼,由此造成相對方的一切實際損失應由行政主體予以賠償。
③行政行為的撤銷是因相對方的過錯或行政主體與相對方的共同過錯所引起的,撤銷的效力通常應追溯到行為作出之日,過錯方各依自己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 作出的行政行為證據不足、適用法律錯誤、違反法定程序、超越職權濫用職權、明顯不當的,法院可以判決撤銷或者部門撤銷行政行為。
⑵ 確認行政行為違法和確認行政行為無效及行政行為撤銷的適用情形、法律後果和區別
被撤銷的是政府的行為存在過錯,
行政行為的撤銷是因為行政主體過錯引起的,並內且依社會公益的容需要又必須使撤銷的效力追溯到行政行為作出之日,那麼,由此造成相對方的一切實際損失應由行政主體予以賠償。
行政行為被撤銷是由相對方的過錯引起的,或由行政主體與相對方的共同過錯所引起的,撤銷的效力通常應追溯到行為作出之日,過錯方各依自己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被確認違法,則是法院通過審查行政機關作出的事實和依據,審查是否有違法的行為。
按《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對行政訴訟案件的判決形式是:對具體行政行為判決維持或撤銷、判決履行職責、對顯失公正的處罰判決變更。
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的判決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新增加的判決形式,用以補充《行政訴訟法》所規定的判決形式的不足,以適應日常審判工作的需要。
確認無效判決的是依據這一解釋第五十七條第二款第三項關於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的規定,人民法院可以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的判決。
⑶ 行政撤銷的法律性質是什麼什麼情況下可以出現行政撤銷
行政許可的撤銷,是指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行政機關或者其上級行政機關,根據利害關系人的請求或者依據其職權,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作出的准予行政許可的決定,依法撤銷其法律效力的行為。
針對實踐中存在的行政機關撤銷行政許可的條件不清、責任不明、隨意性較大等問題,按照既保護被許可人合法權益、又督促行政機關履行監督職責的原則,借鑒國外通行做法,《行政許可法》第六十九條從兩個方面規范行政機關行使撤銷權的行為:一是,明確了撤銷權行使的條件與程序。對違法的行政許可事項,基於保護公共利益的需要,該撤銷的,行政機關應當予以撤銷;撤銷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不予撤銷;可以撤銷可以不撤銷的,行政機關應當衡量各種利益後決定是否行使撤銷權。二是,因行政機關的原因導致行政許可決定被撤銷時,規定行政機關應當賠償被許可人因此受到的損害。
1、依法可以撤銷行政許可的具體情形
第一,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作出的准予行政許可決定。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作出的行政許可決定,是其在沒有按照法定程序,根據法定條件對被許可人的材料和情況進行審查的情況下作出的行政許可決定。
第二,超越法定職權作出的准予行政許可決定。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行為,必須遵守職權法定和不得越權的原則。超越法定職權主要有三種情況:超越法定的事項管理權;超越法定的地域管理權;超越法定的級別管理權。
第三,違反法定程序作出的准予行政許可決定。違反法定程序作出的准予行政許可決定,是指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要件實施行政許可,包括違反法定形式、省略或者顛倒行政步驟等。
第四,對不具備申請資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授予的行政許可。申請人的申請資格是申請人是否具備提出行政許可申請的條件,申請人不具備申請資格的,行政機關不得受理其行政許可申請。
第五,依法可以撤銷的其他情形。基於行政許可種類繁多,事項各異,為避免列舉不全,從立法技術上考慮,本條第一款在列舉了四項可以撤銷行政許可的情形外,規定了一項兜底條款。當然,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可以撤銷行政許可的其他情形,也得由法律、法規、規章作出規定,而不能由行政許可的實施機關自己說了算。
⑷ 論述行政行為撤銷的條件及法律後果
可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
1.可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條件。構成可撤銷具體行政行為的條件,主要是具體行政行為違法和明顯不適當。違法是指具體行政行為合法要件的缺乏。合法要件主要是指下面將要提到的事實證據、法律適用和法定程序等具體行政行為的一般合法條件,以及單行法律法規規定的特定合法條件。明顯不適當是指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明顯地不合理。
2.可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後果。在程序法上,可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必須經過法定程序由國家有權機關作出撤銷決定,才能否定其法律效力,有關當事人、其他國家機關和其他社會成員無權擅自否定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效力。法定程序是指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和行政監督程序。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是權利救濟程序,必須經過當事人的申請和提起程序。行政復議機關以決定撤銷違法的和明顯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法院可以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以此消除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效力。如果超過了行政復議的申請期限或者行政訴訟的提起期限,當事人就不能再在權利救濟程序中對具體行政行為效力提出異議。行政監督是指行政系統中的法制監督,包括行政主管機關內部的監督,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在這些監督制度的運行中如果發現具體行政行為違法,行政機關也可以主動地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這稱為具體行政行為的撤回。
在實體法上,具體行政行為被撤銷的效力可以溯及至該具體行政行為成立之日。根據法律規定的公共利益需要或當事人是否存在過錯等情況,也可以自撤銷之日起失效。但當事人在撤銷決定作出之前一直要受該具體行政行為的約束。
在處理後果上,具體行政行為因為被撤銷而喪失或者不能取得法律效力後,如果相關義務已經履行或者已經執行的,能夠恢復原狀的應當恢復原狀。被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由行政機關承擔賠償責任。
⑸ 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行政執法決定被撤銷後,其撤銷效力溯及至什麼時候
行政執法被撤銷後,自開始就沒有效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回
第五十五條 行政機關實施行答政處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可以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沒有法定的行政處罰依據的;
(二)擅自改變行政處罰種類、幅度的;
(三)違反法定的行政處罰程序的;
(四)違反本法第十八條關於委託處罰的規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五十四條 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判決:
(一)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判決維持。
(二)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1、主要證據不足的;
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3、違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職權的;
5、檻用職權的。
⑹ 撤銷生效法律文書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經過審查,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部分或者全部違法,從而判決部分或全部撤銷具體行政行為,並可以責令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一種判決形式。對出法院作出的民事判決書是可以撤銷的。判決認定事實錯誤、適用法律錯誤、程序違法的,可以由原判決法院依職權提起再審撤銷或者在上訴審判中撤銷。撤銷判決是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效力的部分或者全部否定,適用條件為:(1)主要證據不足;(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3)違反法定程序;(4)超越職權;(5)濫用職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七十條 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一)主要證據不足的;(二)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三)違反法定程序的;(四)超越職權的;(五)濫用職權的;(六)明顯不當的。
⑺ 行政行為撤銷、無效、廢止的法律後果
一、行來政行為被宣布無效源後將要承擔一定的法律後果:
(一)行政主體通過該行為從行政相對方獲得的一切均應返還相對方;
(二)所施以相對方的一切義務應予取消;
(三)給相對方所造成的實際損失,應予賠償。
二、行政行為被撤銷的法律後果:
(一)行政行為自被撤銷之日起失去法律效力,撤銷的效力可追溯到行政行為作出之日;
(二)行政行為的撤銷是因為行政主體過錯引起的,並且依社會公益的需要又必須使撤銷的效力追溯到行政行為作出之日,那麼,由此造成相對方的一切實際損失應由行政主體予以賠償。
(三)行政行為被撤銷是由相對方的過錯引起的,或由行政主體與相對方的共同過錯所引起的,撤銷的效力通常應追溯到行為作出之日,過錯方各依自己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三、行政行為廢止的法律後果:
被廢止的具體行政行為,自廢止之日起喪失效力。原則上,具體行政行為廢止之前給予當事人的利益、好處不再收回;當事人也不能對已履行的義務要求補償。如果廢止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損失,或者帶來嚴重的社會不公正,行政機關應當給予受到損失的當事人以必要的補償。
⑻ 對已經造成危害的行政行為是撤銷還是確認違法
對已經造成危害的行政行為是確認違法的,因為撤銷行政行為也將會給國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失,人民法院應當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判決,並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行政行為的撤銷是因為行政主體過錯引起的,並且依社會公益的需要又必須使撤銷的效力追溯到行政行為作出之日,那麼,由此造成相對方的一切實際損失應由行政主體予以賠償。行政行為被撤銷是由相對方的過錯引起的,或由行政主體與相對方的共同過錯所引起的,撤銷的效力通常應追溯到行為作出之日,過錯方各依自己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被確認違法,則是法院通過審查行政機關作出的事實和依據,審查是否有違法的行為。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七十四條規定,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但不撤銷行政行為:(一)行政行為依法應當撤銷,但撤銷會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二)行政行為程序輕微違法,但對原告權利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不需要撤銷或者判決履行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一)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二)被告改變原違法行政行為,原告仍要求確認原行政行為違法的;(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判決履行沒有意義的。
《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八條: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將會給國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判決,並責令被訴行政機關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造成損害的,依法判決承擔賠償責任。該條確定了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時,有損害要賠償的原則。
⑼ 行政行為的撤銷條件完全按照《行政訴訟法》54條規定的標准,會帶來哪些問題
行政行為成立後,由於行政行為合法要件缺損或行政行為不適當或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或嚴重違背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均可能導致行政行為的無效、撤銷與廢止,從而造成相應的法律後果。
1、行政行為的無效
(1)行政行為無效的條件
①行政行為具有特別重大的違法情形或具有明顯的違法情形;
②行政主體不明確或明顯超越相應行政主體職權的行政行為;
③行政主體受脅迫作出的行政行為;行政行為的實施將導致犯罪;
④沒有可能實施的行政行為。
(2)無效行政行為的法律後果
行政行為被宣布無效後,被該無效行政行為改變的狀態應盡可能恢復到行為以前的狀態。
2、行政行為的撤銷
行政行為的撤銷,是指在具備可撤銷的情形下,由有權國家機關做出撤銷決定後使其失去法律效力。
(1)行政行為撤銷的條件
①行政行為合法要件缺損
②行政行為不適當
(2)行政行為撤銷的法律後果
①行政行為自被撤銷之日起失去法律效力,撤銷的效力可追溯到行政行為作出之日。
②行政行為的撤銷是因行政主體過錯而引起的,並且依社會公益的需要又必須使撤銷效力追溯到行為作出之日,那麼,由此造成相對方的一切實際損失應由行政主體予以賠償。
③行政行為的撤銷是因相對方的過錯或行政主體與相對方的共同過錯所引起的,撤銷的效力通常應追溯到行為作出之日,過錯方各依自己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賠償責任)。
3、行政行為的廢止
(1)行政行為廢止的條件
行政行為具有確定力,一經作出不得隨意廢止。只有在下列情形下,才可依法定程序予以廢止:
①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政策等經有權機關依法修改、廢止或撤銷,依此作出的相應行政行為如繼續實施,則與新的法律、法規、規章、政策相抵觸,或因失去其作出依據而自動廢止。
②國際、國內或行政主體所在地區的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原行政行為的繼續存在將有礙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甚至將會給國家和社會利益造成重大損失。
③行政行為已完成原定的目標、任務,實現了國家的行政管理目的,從而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
(2)行政行為廢止的法律後果
行政行為廢止後,其效力從行為廢止之日起失效。行政主體在行為被廢止之前通過相應行為已給予相對方的權益不再收回,也不再給予;相對方依原行政行為已履行的義務不能要求給予補償,但可不再履行義務。行政行為的廢止如果是因法律、法規、規章、政策的廢除、修改、撤銷或因形勢變化而引起的,由此給相對方利益造成損失的,行政主體不負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