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178

民事訴訟法178

發布時間: 2022-05-29 02:34:01

㈠ 當事人認為生效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怎麼辦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78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所謂再審,是指人民法院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者調解協議認為確有錯誤,對案件重新進行審理。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79條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必須符合下列情形之一:

.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㈡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第178條是啥

第一百七十八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釋義】

當事人申請再審不同於法院系統或者檢察系統提起再審。就申請再審的范圍來看,針對的是已經生效的判決和裁定、不予受理以及駁回起訴的裁定和已經生效的調解書,特別注意針對調解書申請再審應該有證據證明調解並非出於自願或者調解協議不合法。而對已經生效的解除婚姻的判決不得申請再審,不過離婚案件中關於財產分割部分可以申請再審。按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以及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審理的案件也不得申請再審。最後依審判監督程序處理後維持原判的案件也不得申請再審。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改變了原申請再審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的規定,以解決當事人多頭申訴、反復申訴,人民法院的重復審查局面,減少當事人的訟累,節約司法資源。同時也避免了由原審人民法院自己糾錯可能會帶來的不公正,保障當事人的權利,更有效地恢復當事人對司法系統的信任,又可以保障人民法院能夠公平地審理案件。

同一人民法院根據本條的規定,對同一案件只能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審理一次,但不包括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再審申請審查後用通知書駁回的情形。

【關聯法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03、206-209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發回重審和指令再審有關問題的規定》第3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破產程序中當事人或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作出的債權人優先受償的裁定申請再審或抗訴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第二審法院裁定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的案件第一審法院能否再審問題的批復》

㈢ 在民事訴訟中,可向原審法院申請再審,也可向上級法院申請再審。那原審法院可以直接再審嗎

向原審法院申請再審的,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答辯狀要報送第二審人民法院,當事人直接向第二審人民法院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移交原審人民法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四條: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當事人直接向第二審人民法院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移交原審人民法院。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副本送達上訴人。

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答辯狀,應當在五日內連同全部案卷和證據,報送第二審人民法院。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可以在本院進行,也可以到案件發生地或者原審人民法院所在地進行。

(3)民事訴訟法178擴展閱讀: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

(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五)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

㈣ 民訴 再審理解不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訴法)第178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一、關於對原審法院的理解。有人認為這里的原審法院即指一審法院。理由主要有兩點:第一,原審法院是相對於二審法院而言的,原審法院從字面意義上講即為開始審判的法院。第二,「原審法院」一詞在民訴法第149條、第150條、第152條及第153條都出現過,而在此諸多條款中的「原審法院」即指一審法院並無爭議。
二、關於對當事人申請再審訴訟權利次數的理解。現在有些人提出:當事人申請再審的訴訟權利只能行使一次。理由:
從邏輯上講,「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與「不可以既向原審人民法院又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意義是一致的,這樣當事人要麼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要麼向其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也就是說,當事人僅能從原審人民法院和上一級人民法院選擇其一申請再審。

㈤ 訴訟法178條內容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 依照本章程序審理的案件,實行一審終審。選民資格案件或者重大、疑難的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審理;其他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

㈥ 起訴法院可以嗎

可以起訴法院,但是要看具體情況。

1、判決不公:如果是因為判決不公,而與法院發生糾紛,那麼,是不可以起訴的。只有上訴,或者,向檢察院申請提起抗訴。

2、與法院團體或者是法院個體有糾紛:如果是法院與團體或個人發生某些合同糾紛等等平等主體關系之類的糾紛,這種情況下可以向上一級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6)民事訴訟法178擴展閱讀:

根據中國訴訟法,訴訟法調整的對象是訴訟活動中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訴訟法的主要內容有:關於司法機關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的原則、程序方式和方法的規定。

關於檢察或監督訴訟活動是否合法,以及糾正錯誤的原則、程序、方式和方法的規定;關於執行程序的規定等等。

㈦ 民事訴訟敗訴


由於我國實施二審終審制度,所以當事人對二審判決結果不服的,不能再提起上訴,但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五條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民事案件再審的情形

1、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2、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3、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4、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5、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6、原判決、裁定適用確有錯誤的;

7、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8、無訴訟行業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9、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10、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11、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12、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13、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7)民事訴訟法178擴展閱讀

對終審判決不服有三種救濟途徑

1、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再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78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據此,你可以向作出終審判決的法院的上一級法院申請再審。

2、向檢察院申請抗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87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179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179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據此,你可以向同級人民檢察院申請抗訴,如果同級人民檢察院不受理的話,你可以依法提出異議,並向上級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

3、向人大信訪部門進行反映。




㈧ 民事訴訟法特殊地域管轄規定是什麼,有哪些原則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殊地域管轄,是指以被告住所地、訴訟標的所在地、法律事實所在地為標准確定的管轄。民事訴訟法第23—32條規定了十種屬於特殊地域管轄的訴訟。

(一)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轄

合同履行地,是指合同規定的履行義務的地點,主要是指合同標的物的交付地。合同履行地應當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對履行地約定不明確的合同,應當根據合同法第62條第3項確定履行地: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合同履行地在實踐中是個相當復雜的問題,當事人之間、法院之間常常對如何確定合同履行地產生分歧,並由此引發管轄權爭議。民事訴訟法施行以來,最高人民法院曾多次對如何確定合同履行地作出司法解釋或批復。這些解釋和批復所規定的合同履行地包括:

1.如果合同沒有實際履行,雙方當事人住所地又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不依履行地確定管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2.購銷合同的履行地按下列情況確定:第一,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當事人在合同中未明確約定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交貨地為合同履行地。合同中約定的貨物到達地、到站地、驗收地、安裝調試地等,均不應視為合同履行地。第二,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了履行地點或交貨地點,但實際履行中以書面方式或雙方一致認可的其他方式變更約定的,以變更後的約定確定合同履行地。第三,當事人在合同中對履行地點、交貨地點未做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或者雖有約定但未實際交付貨物,且雙方當事人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以及口頭購銷合同糾紛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確定管轄。

3.加工承攬合同。以加工地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對履行地另有約定的除外。

4.財產租賃合同、融資租賃合同。以租賃物使用地為合同履行地,但當事人在合同中對履行地另有約定的除外。

5.補償貿易合同。以接受投資一方主要義務履行地為合同履行地。

6.借款合同。以貸款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7.證券回購合同。凡在交易場所內進行的證券回購業務,以交易場所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在交易場所之外進行的證券回購業務,以最初付款一方(返售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

8.名稱與內容不一致的合同。當事人簽訂的合同雖具有明確、規范的名稱,但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內容與名稱不一致的,應當以該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內容確定合同的性質,從而確定合同的履行地;合同的名稱與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內容不一致,而根據該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難以區分合同性質的,以及合同的名稱與該合同約定的部分權利義務內容相符的,則以合同的名稱確定合同的履行地。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還對聯營合同的地域管轄做了如下規定:第一,法人型聯營合同,由其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法院管轄;合夥型聯營合同,由其注冊地法院管轄;協作型聯營合同,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第二,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或注冊地法院管轄確有困難的,如法人型聯合體已經辦理了注銷手續,合夥型聯營體應經工商部門注冊登記而未辦理注冊登記,或者聯營期限屆滿已經解體的,可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

合同法還專門對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的履行地點做了規定。根據該法第178、184條的規定,這類合同的履行地點,按當事人的約定確定;當事人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供用電、水、氣、熱力設施的產權分界處為履行地點。

債權人依據合同法第73、74條規定提起代位權、撤銷權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二)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轄

保險合同訴訟,被告住所地和保險標的物所在地法院都有管轄權。保險標的物如為運輸工具或運輸中的貨物,則由被告住所地或者運輸工具登記注冊地、運輸目的地、保險事故發生地法院管轄。

(三)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票據支付地,是指票據上載明的付款地;如未載明付款地,票據付款人(包括代理付款人)的營業場地、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本票出票人的營業場所,支票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的營業場所所在地為票據付款地。代理付款人是指根據付款人的委託代為支付票據金額的銀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

(四)因公司設立、確認股東資格、分配利潤、解散等糾紛提起的訴訟,由公司住所地法院管轄

公司糾紛類型很多,大多數公司糾紛都可以歸結為合同糾紛或侵權糾紛,只有少量與公司組織行為有關的糾紛,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2012年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專門規定,此類涉及公司組織行為的糾紛,由公司住所地法院享有管轄權。公司住所地,是指公司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

(五)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運輸合同包括客運與貨運兩大類。運輸中的始發地,是指旅客或貨物的最初出發地,目的地則是指最終到達地。根據最高法院的規定,水上運輸或水陸聯合運輸合同糾紛發生在我國海事法院轄區的,由海事法院管轄。鐵路運輸合同,由鐵路運輸法院管轄。其他運輸合同糾紛,由始發地、目的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六)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和侵權結果發生地。一般情況下,侵權行為實施地和結果發生地兩者相一致,在同一地點,但也存在兩地不一致的情況。在兩地不一致時,針對該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可能存在三處管轄法院,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結果發生地和被告住所地的法院都有管轄權。

(七)因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事故發生地或者車輛、船舶最先到達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這是針對車輛、船舶、航空器在運行過程中發生事故造成他人財產或人身損害引起訴訟所規定的管轄。航空器泛指一切在天空運行的人造物體,包括飛機、飛艇、熱氣球、衛星等。航空事故是指航空器在空中或地面碰撞、墜毀,在飛行中拋物、排油而引起的事故。事故通常發生在一定的行政區域內,事故發生在哪一行政區域內,該行政區域的法院就有管轄權。最先到達地是指車輛、船舶最先到達的車站、港口,最先降落地指第一次降落的機場或其他地點,或者墜毀的地點。對這類事故引起的侵權賠償訴訟,包括被告住所地在內的上述地點的法院都有管轄權。

(八)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損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碰撞發生地、受碰撞船舶最先到達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船舶碰撞是指船舶在航行過程中因接觸和碰撞而造成的損害事故,其他海損事故是指船舶在航行中因觸礁、觸岸、失火、爆炸、沉沒等造成的事故。不論哪國的船舶發生了碰撞或其他海損事故,只要發生在我國領海海域內,我國法院就可以對請求損害賠償的訴訟行使管轄權。將因海損事故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規定由上述四個地點的法院管轄,充分考慮了這類案件的特殊性,既有利於當事人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選擇其中一個法院提起訴訟,也有利於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和判決的執行。

(九)因海難救助費用提起的訴訟,由救助地或被救助船舶最先到達地法院管轄

海難救助是指對遭遇海難的船舶及船舶上的人員、貨物給予的救助。救助行為實施後,救助人有權根據救助的事實和效果要求被救助方支付救助費用。雙方對此可能出現糾紛引起訴訟,這類訴訟由實施救助行為地點的法院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達地法院管轄是各國的通例。應當注意的是,這類訴訟的管轄法院,不包括被告所在地的法院。

(十)因共同海損提起的訴訟,由船舶最先到達地、共同海損理算地或者航程終止地法院管轄

共同海損,是指船舶在海運中遭受到海難等意外事故時,為了排除危險,挽救船舶、人員和貨物,而作出的物質犧牲或支付的費用。因共同海損作出的犧牲和支付的費用應當根據一定的規則進行理算,並由受益各方分攤。我國在北京設有共同海損理算處,發生共同海損後,如在我國理算,理算地即為北京。航程終止地,是指發生共同海損的船舶航程終止的地點。共同海損發生後,如船舶最先到達我國的某一港口,或者有關當事人同意在北京理算,或者船舶的航程終止地在我國的某一港口,上述地點的法院便對由此提起的訴訟有管轄權。應當注意的是,這類訴訟的管轄法院,不包括被告所在地的法院。

㈨ 民事訴訟法中.陪審員通常不參加適用特別程序案件的審理.這句話對還是錯

《民事訴訟法》中,「陪審員通常不參加適用特別程序案件的審理」這句話是錯誤的。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即「選民資格案件或者重大、疑難的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審理;其他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陪審員只適用訴訟程序,陪審員是不參加而不是通常不參加。

(9)民事訴訟法178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確認調解協議案件和實現擔保物權案件,適用本章規定。本章沒有規定的,適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依照本章程序審理的案件,實行一審終審。選民資格案件或者重大、疑難的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審理;其他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第十五條 人民陪審員到人民法院執行職務期間,履行下列職責:

(一)審閱所陪審案件的材料;

(二)參加案件調查;

(三)參加合議庭開庭審理案件或案件的調解;

(四)參加案件評議。

人民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執行職務,適用有關訴訟法關於迴避的規定,人民陪審員執行職務,應當遵守審判工作紀律,保守秘密。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