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對集體合同的爭議適用勞動法第條規定

對集體合同的爭議適用勞動法第條規定

發布時間: 2022-05-29 10:15:56

❶ 勞動合同糾紛的法律適用

處理勞動合同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勞動法》 第24條、第26-28條、第專32條、第79條、第82條、第83條、第91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屬13-15條、第20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的相關規定。
處理集體勞動合同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勞動合同法》 第51-56條,及2004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集體合同規定》。處理勞務派遣合同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勞動合同法》第57-67條。處理非全日制用工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勞動合同法》第68一72條,及2003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關於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的意見》。處理經濟補償金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勞動合同法》第46條、第47條、第85條、第87條,《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處理競業限制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勞動合同法》第23條、第24條。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條對勞動爭議的范圍作了明確界定。

❷ 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有異議時是以哪個為准

集體合同的法律效力高於勞動合同的法律效力,它是企業訂立勞動合同的重要依據,勞動者個人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的條款的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兩者出現不一致時,應以集體合同規定的條款為准。如果勞動合同中沒有規定,則用人單位與職工應當適用集體合同。

❸ 集體合同出現爭議如何解決

解答:來和勞動合同爭議類似,源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如果因集體合同發生爭議,除了雙方可以協商解決以外,也同樣可以通過勞動仲裁、訴訟等方式解決集體合同爭議。
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如違反集體合同,侵犯職工勞動權益,工會可以依法代表勞動者要求用人單位承擔責任;集體合同爭議經協商解決不成的,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關於這一點,在《勞動法》中有更詳細的規定:「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❹ 因為集體合同發生爭議,要怎麼處理

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的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可以依法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用人單位違反集體合同,侵犯職工勞動權益的,工會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單位承擔責任;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經協商解決不成的,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❺ 集體合同案件的爭議該怎麼處理

集體合同爭議的處理方式為,協商解決的方式。如果當事人協商不成的,可由當地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組織各方協商;或者當事人也可以申請仲裁,或者依法向法院起訴。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七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調解原則適用於仲裁和訴訟程序。
第八十四條
因簽訂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當地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可以組織有關各方協調處理。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❻ 集體合同爭議如何解決

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的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可以依法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用人單位違反集體合同,侵犯職工勞動權益的,工會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單位承擔責任;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經協商解決不成的,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❼ 集體合同的什麼規定了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履行的有關規則

集體合同(Collective contract)是指企業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通過平等協商達成的書面協議。

集體合同 collective agreement
也稱為勞動協約、團體協約、集體協約或聯合工作合同,是企業與工會簽
集體合同的協商與簽訂
訂的以勞動條件為中心內容的書面集體協議。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不同,它不規定勞動者個人的勞動條件,而規定勞動者的集體勞動條件,一般適用於企業行政(或企業主)和全體工人、職員,也有的適用於企業行政(或企業主)和參加簽訂集體合同的工會成員。[1]
資本主義國家的集體合同工人或職員的組織(一般是工會)與企業主或企業主聯合會簽訂的關於出賣勞動力的條件的協議書。在18世紀末葉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英國僱傭勞動者團體與工廠僱主簽訂的勞動協定,是資本主義國家集體合同的萌芽。它是工人為反對個人僱傭契約苛刻的勞動條件而要求簽訂的。
集體合同的協商與簽訂
集體合同(Collective contract)是指企業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通過平等協商達成的書面協議。《勞動合同法》第51條規定:企業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通過平等協商,可以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訂立集體合同。集體合同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勞動合同。又稱團體協約、集體協議等,是指工會或者職工推舉的職工代表代表職工與用人單位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就勞動報酬、工作條件、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社會保險福利等事項,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進行協商談判所締結的書面協議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通過。
集體合同
1、 集體合同的簽訂應建立在集體協商的基礎上。集體協商是指企業工會或職工代表與相應的企業代表,為簽訂集體合同進行商談的行為。集體協商應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平等、合作的原則。
2、 集體協商的內容、時間、地點應由雙方共同商定。在不違反有關保密規定和不涉及企業商業秘密的前提下,協商雙方有義務向對方提供與集體協商有關的情況或資料。
3、 集體合同的期限為一至三年,合同期限內,雙方代表可對集體合同內容進行變更或解除。由於簽訂集體合同的環境和條件發生變化,致使集體合同難以履行時,集體合同任何一方均可提出變更或解除集體合同的要求。一方提出變更或修訂或解除集體合同時,另一方應給予答復,並在七天內雙方進行協商 .
4、 集體合同的簽訂應建立在集體協商的基礎上。由企業工會(未建立工會的由職工民主推舉的代表或上級工會組織委派代表)代表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指派的代表,就勞動條件、勞動報酬、福利待遇等進行協商,達成一致後形成集體合同草案,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討論,經討論通過,由協商雙方首席代表簽字。並在簽字後10日內將集體合同文本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查。集體協商的內容、時間、地點應由雙方共同商定。在不違反有關保密規定和不涉及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前提下,協商雙方有義務向對方提供與集體協商有關的情況或資料。集體合同的期限一般為一至三年,合同期限內,雙方代表可對集體合同內容進行調整。雙方協商代表協商一致或由於簽訂集體合同的環境和條件發生變化,致使集體合同難以履行時,可以變更或解除集體合同。[2]

2基本特徵
集體合同首先具有一般合同的共同特徵,即是平等主體基於平等、自願協商而訂立的
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
規范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除此以外,集體合同還具有其自身特徵:(1)集體合同是特定的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協議。在集體合同中當事人一方是代表職工的工會組織或職工代表;另一方是用人單位。當事人中至少有一方是由多數人組成的團體。特別是職工方.必須由工會或職工代表參加,集體合同才能成立。(2)集體合同內容包括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在集體合同中,勞動標準是集體合同的核心內容,對個人勞動合同起制約作用:(3)集體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均衡.其基本上都是強調用人單位的義務,如為勞動者提供合法的勞動設施和勞動條件。(4)集體合同採取要式合同的形式,需要報送勞動行政部門登記、審查、備案方為有效。(5)集體合同受到國家宏觀調控計劃的制約,就效力來說,集體合同效力高於勞動合同,勞動合同規定的職工個人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6)集體合同是一項勞動法律制度;(7)集體合同適用於各類不同所有制企業;(8)集體合同的訂立,主要通過勞動關系雙方的代表或雙方的代表組織自行交涉解決;(9)集體合同制度的運作十分靈活,沒有固定模式,並且經法定程序訂立的集體合同,對勞動關系雙方具有約束力;(10)集體合同制度必須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就是勞動關系雙方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

3協商主體
集體合同中的集體協商:勞動社會保障部2004年頒布的《集體合同規定》第4條規定用人單位與本單位職工簽訂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以及確定相關事宜,應當採取集體協商的方式。
集體合同簽訂集體協商學習
集體協商主要採取協商會議的形式,它比一般的民事合同訂立要復雜得多.它是一種高度規范化、程序化的商談。嚴重違反集體談判的程序性規范而簽訂的集體合同應認定為無效。訂立主體:集體合同的訂立主體是職工和用人單位:(1)職工是集體合同的主體,其共同要求代表其利益的工會或者職工代表與用人單位進行協商。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職工代表和工會都是勞動者的代表,代表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進行協商,實際的主體是勞動者,其和勞動合同不同的是,集體合同是全體勞動者作為訂立的一方。(2)用人單位也是集體合同的主體之一。

4訂立程序
制定集體合同草案
集體合同應由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簽訂,沒有建立工會的企業,由職工推舉的代表與企業簽訂。一般情況下,各個企業應當成立集體合同起草委員會或者起草小組,主持起草集體合同。起草委員會或者起草小組由企業行政和工會各派代表若幹人,推行工會和企業行政代表各一人為主席或組長和副主席或副組長。起草委員會或者起草小組應當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廣泛徵求各方面的意見和要求,提出集體合同的初步草案。
審議
集體合同審核工作流程
將集體合同草案文本提交職工大會或職工代表大會審議。職工大會或職工代表大會審議時.由企業經營者和工會主席分別就協議草案的產生過程、依據及涉及的主要內容作說明,然後由職工大會或職工代表大會對協議草案文本進行討論.作出審議決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於2004年頒布的《集體合同規定》第36條規定:經雙方協商代表協商一致的集體合同草案或專項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集體合同草案或專項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有2/3以上職工代表或者職工出席,且須經全體職工代表半數以上或者全體職工半數以上同意,集體合同草案或專項集體合同草案方獲通過。
簽字
集體合同草案經職工大會或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後,由雙方首席代表簽字或蓋章。
登記備案
集體台同簽訂後,應將集體合同的文本及其各部分附件一式三份提請縣級以上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登記備案。勞動行政部門有審查集體合同內容是否合法的責任,如果發現集體合同中的項目與條款有違法、失實等情況,可不予登記或暫緩登記,發回企業對集體合同進行修正。如果勞動行政部門在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內,沒有提出意見.集體合同印發生法律效力,企業行政、工會組織和職工個人均應切實履行。
公布
集體合同一經生效.企業應及時向全體職工公布。

5法律效力
集體合同的產生除要經過雙方代表協商、職代會審議通過、首席代表簽字程序以外,部門依法對集體合同進行審查,是集體合同生效的必經程序。集體合同簽訂後,應在10日內將集體合同文本及有關說明材料報送勞動保障部門。勞動保障部門在收到集體合同文本後15個工作日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即日生效。報送單位應以適當方式予以公布。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異議,用人單位就異議事項經協商重新簽訂集體合同的,應按照報送程序重新報送勞動保障部門審查。[3]
集體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集體合同的法律約束力。[4] 《勞動法》第35條規定: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對企業和企業全體職工具有約束力。職工個人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勞動合同法》第54條第2款規定:依法訂立的集體合同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約束力。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對當地本行業、本區域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約束力。
可見,凡符合法律規定的集體合同,一經簽訂就具有法律效力。集體合同的法律效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集體合同對人的法律效力:集體合同對人的法律效力是指集體合同對什麼人具有法律約束力。根據中國《勞動法》的規定,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對用人單位和用人單位全體勞動者具有約束力。這種約束力表現在:集體合同雙方當事人必須全面履行集體合同規定的義務,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集體合同。如果集體合同的當事人違反集體合同的規定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勞動者個人與用人單位訂立的勞動合同中有關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2)集體合同的時間效力:集體合同的時間效力是指集體合同從什麼時間開始發生效力,什麼時間終止其效力。集體合同的時間效力通常以其存續時間為標准,一般從集體合同成立之日起生效。如果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應在集體合同中明確規定。集體合同的期限屆滿,其效力終止。(3)集體合同的空間效力:集體合同對空間的效力是指集體合同規定的對於哪些地域、哪些從事同一產業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所具有的約束力。

6變更解除
所謂集體合同的變更,是指雙方當事人在集體合同沒有履行或雖已開始履行但尚未完全履行之前,因訂立集體合同的主客觀條件發生了變化,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與程序,對原合同中的部分條款進行修改、補充的法律行為。所謂集體合同的解除,是指集體合同依法簽訂後,未履行完前,由於某種原因導致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提前終止集體合同的法律效力,停止履行雙方勞動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行為。
集體合同政策問答
一般而言,就集體合同的變更或者解除可以分為法定和約定的變更和解除:(1)就約定變更和解除而言,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於2004年頒布的《集體合同規定》第39條的規定,只需要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即可以變更或者解除集體合同。(2)就法定變更和解除而言,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於2004年頒布的《集體合同規定》第40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變更或解除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①用人單位因被兼並、解散、破產等原因,致使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無法履行的;②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無法履行或部分無法履行的;③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約定的變更或解除條件出現的;④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情形。
此外,就變更和解除集體合同的程序而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於2004年頒布的《集體合同規定》第41條規定:變更或解除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適用本規定的集體協商程序。
集體合同的終止,是指雙方當事人約定的集體合同期滿或者集體合同終止條件出現,以及集體合同一方當事人不存在,無法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時,立即終止勞動合同的法律效力。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於2004年頒布的《集體合同規定》第38條規定: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期限一般為1~3年,期滿或雙方約定的終止條件出現,即行終止。
合同意義
第一、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單個勞動者處於弱勢而不足以同用人單位相抗衡,因而難以爭取到公平合理的勞動條件。由工會代表全體勞動者同用人單位簽訂集體合同,就可以規定集體勞動條件,集體勞動條件是本單位內的最低個人勞動條件。因此,集體合同能夠糾正和防止勞動合同對於勞動者的過分不公平,使之比較公平合理,也使勞資雙方在實力取得基本的平衡。
第二、許多在勞動合同中難以涉及的職工整體利益問題,可通過集體合同進行約定,如企業工資水平的確定、勞動條件的改善、集體福利的提高等。根據工資方面的法律規定,用人單位在制定工資分配和工資支付制度時應當聽取工會和職工代表大會的意見,這實際上就是工資集體協商的基礎。
第三、在勞動合同的有效期內,如果企業經營狀況和社會經濟形勢等因素發生了較大變化,那麼可以通過集體合同調整和保障勞動者的利益。根據勞動法的有關規定,用人單位需要裁減人員,應當徵求全體職工意見。因此,在集體合同中明確規定這方面的內容,實際上是將經濟性裁員規范化,有利社會的穩定。
第四、勞動關系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如果事無巨細均由勞動合同規定,那麼每份勞動合
集體合同政策
同都將成為一本具有相當篇幅的小冊子,訂立一份勞動合同將成為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通過集體合同對勞動關系的內容進行全面規定之後,勞動合同只需就單個勞動者的特殊情況作出規定即可,這樣就會大大簡化勞動合同的內容,也會大大降低簽訂勞動合同的成本。由於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具有上述作用,集體合同被認為是勞動合同的「母合同」。
第五,實行集體合同制度,有利於從整體上維護職工的勞動權益,更好地保護勞動者個人的合法權益,調動職工生產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職工的企業主人翁意識,實現中國《勞動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根本立法宗旨,體現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優越性。
第六,實行集體合同制度,在勞動關系的調整上可以在國家勞動法律法規的調整與勞動合同的調整中間增加集體合同的調整這一層次,實現對勞動關系的多方位、多層次調整。集體合同對勞動關系的調整,同一般的勞動法律法規相比對不同企業勞動關系的針對性比較強,同時也有利於消除或彌補勞動合同存在的某些隨意性,給企業勞動關系的調整提供一種新機制,從而使企業勞動關系更和諧、更穩定、更鞏固,更有利於促進企業發展。
第七,實行集體合同制度,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工會在穩定企業勞動關系中的積極作用,使工會在協調勞動關系和維護職工勞動權益的職能發揮得更直接、更生動、更有效,使工會的「維權」職能實現法制化。
第八,實行集體合同制度,有利於緩和和解決勞動爭議和勞動矛盾,有利於勞動爭議案件的減少和處理,有利於職工和企業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有利於維護和發展企業生產經營的良好秩序,促進企業的穩定和發展。
第九,實行集體合同,有利於政府從救火隊到裁決者的角色轉變。當前很多勞動糾紛,勞動者權益受到侵害,比如礦難問題,社會把予頭都指向政府,認為政府沒有盡到責任。但是平心而論,政府在這方面是花了很多功夫,發了很多的文件,三令五申,卻沒有收到實效。糾其原因,是因為政府管了很多不該管的事,而該管的事卻沒有管。如果國家有健全的集體合同法律制度,如果在用人單位實行集體合同,勞動者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維護自身權力,政府居中裁決,就不會發生這么多悲劇,政府的壓力也將大大減速輕。

7管轄機構
是指由哪些有權機構管理因集體合同所發生的爭議:(1)集體合同處於協商爭議階段產生的糾紛,按照《集體合同規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於2004年頒布的第51條規定:集體協商爭議處理實行屬地管轄,具體管轄范圍由省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規定。中央管轄的企業以及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用人單位因集體協商發生的爭議,由勞動保障部指定的省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組織同級工會和企業組織等
集體合同政策問答
三方面的人員協調處理,必要時,勞動保障部也可以組織有關方面協調處理。(2)集體合同履行階段產生的糾紛,如果是申請仲裁的,按照於.2001年10月27日修訂的《工會法》第20條第4款規定:企業違反集體合同,侵犯職工勞動權益的,工會可以依法要求企業承擔責任;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經協商解決不成的,工會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提請仲裁,仲裁機構不予受理或者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於2004年頒布的《集體合同規定》第55條也規定: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的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可以依法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此處應該由有權的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受理。(3)如果提起訴訟的,則按照訴訟法所規定的訴訟管轄來執行。

8發展
19世紀中葉,工人要求改善勞動條件的罷工斗爭日益強烈,資本家為避免罷工損失,不能不與工人組織談判,同意簽訂集體合同。從此,簽訂集體合同的范圍逐漸擴大。但它並不具有法律效力,法院也不受理集體合同案件。到20世紀初,經過工人階級的斗爭,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才被迫承認集體合同的法律效力,並頒布了關於簽訂集體合同的法律。德國在1918年發布了《勞動協約、勞動者及使用人委員會暨勞動爭議調停令》,並於1921年頒布了《勞動協約法(草案)》。法國於1919年頒布了《勞動協約法》後,又將其編入《勞動法典》。1935年美國公布了《國家勞工關系法》(《華格納法》),承認了集體合同的法律效力。20世紀60年代以來,集體合同內容普遍擴大,除過去規定的工作時間、工資標准和勞動保護等項內容外,還規定了錄用、調動和辭退職工的程序、技術培訓、休假期限、辭退補助金、養老金和撫恤金的支付條件以及工人組織的權利和工人參加企業管理辦法等項內容。但有些國家還沒有關於休假待遇、病假待遇、懷孕和分娩待遇的立法,甚至沒有關於成年男子勞動時間和職工休假的立法,工人的勞動條件也缺少保障。
蘇聯、東歐國家的集體合同 企業行政和工會為保證完成或超額完成生產計劃、加強勞動保護和改善職工物質文化生活條件而簽訂的雙方相互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集體協議書。蘇聯於1918年7月2日頒布的第一個集體合同法令是《確定工資定額(工資率)和勞動條件的集體合同批准程序》。1922年《俄羅斯聯邦勞動法典》第4章,1970年《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勞動立法綱要》第2章,都對集體合同作了專門規定。在蘇聯,簽訂或修訂集體合同按法律規定程序進行。合同期限一般為一年。企業行政、工會依靠職工群眾定期檢查合同執行情況。企業行政違反集體合同的,負經濟責任、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職工個人違反集體合同的,亦要追究其責任。在東歐國家,如保加利亞(1951)、匈牙利(1967)、羅馬尼亞(1972)、南斯拉夫(1976)等國所頒布的勞動法典中,都有關於集體合同制度的條款。
中國的集體合同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於1922年擬定的《勞動法案大綱》,就提出了「勞動者有締結團體契約權」的斗爭綱領。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於1930年公布《團體協約法》,承認僱主或僱主團體與工人團體有締結團體協約的權利,但為了反對工人斗爭,又規定「團體協約當事團體對其團員有使其不為一切斗爭,並使其不違反團體協約規定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後,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全國總工會關於私營工商企業勞資雙方訂立集體合同的暫行辦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等文件中規定,在私營企業(或同行業)中,工會有權代表工人、職員與資本家簽訂勞資集體合同,以發揮職工勞動熱忱或資方經營生產的積極性。在一些國營、公營和合作社經營的企業中,也曾一度實行集體合同制。但它和私營企業的集體合同性質根本不同,集體合同由工會代表工人、職員與企業行政締結。其主要內容是:合同期間總的生產任務;在生產上行政與工會雙方應保證的事項;生產定額、工資制度和獎勵處分辦法;工作時間和假期,改善工人和職員的物質文化生活設施的具體計劃等。集體合同的種類,主要有產業集體合同和企業集體合同兩種。期限一般為一年。

9區別
1、主體不同:集體合同的當事人一方是企業,另一方是工會組織或勞動者按照合法程序推舉的代表。勞動合同的當事人是企業和勞動者個人。
2、內容不同:集體合同的內容是關於企業的一般勞動條件標準的約定,以全體勞動者共同權力和義務為內容。勞動合同的內容只涉及單個勞動者的權利義務。
3、功能不同:協商訂立集體合同的目的是規定企業的一般勞動條件,為勞動關系的各個方面設定具體標准,並作為單個勞動合同的基礎和指導原則。勞動合同的目的是確立勞動者和企業的勞動關系。
4、法律效力不同:集體合同規定企業的最低勞動標准,凡勞動合同約定的標准低於集體合同的標准一律無效,故集體合同的法律效力高於勞動合同。[5]

10內容
集體合同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勞動報酬;
(二)工作時間;
集體合同
(三)休息休假;
(四)保險福利;
(五)勞動安全與衛生;
(六)合同期限;
(七)變更、解除、終止集體合同的協商程序;
(八)雙方履行集體合同的權利和義務;
(九)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時協商處理的約定;
(十)違反集體合同的責任;
(十一)雙方認為應當協商約定的其他內容。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特別規定
第五十一條集體合同的訂立和內容
企業職工代表與用人單位通過平等協商可以訂立集體合同。合同內容涉及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通過。
集體合同由工會代表企業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訂立;尚未建立工會的用人單位,由上級工會指導勞動者推舉的代表與用人單位訂立。
第五十二條專項集體合同
企業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可以訂立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權益保護、工資調整機制等專項集體合同。
第五十三條 行業性集體合同、區域性集體合同
縣級以下區域內,建築業、采礦業、餐飲服務業等行業可以由工會與企業方面代表訂立行業性集體合同,或者訂立區域性集體合同。
第五十四條集體合同的報送和生效
集體合同訂立後,應當報送勞動行政部;勞動行政部自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之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即行生效。
依法訂立的集體合同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約束力。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對當地本地行業、本區域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約束力。
第五十五條集體合同中勞動報酬、勞動條件等標准
集體合同中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不得低於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標准;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規定的標准。
第五十六條集體合同糾紛和法律救濟
用人單位違反集體合同,侵犯職工勞動權益的,工會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單位承擔責任;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執,經協商解決不成的,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11訂立終止編輯
集體合同的訂立,是指工會或職工代表與企事業單位之間,
深圳某企業員工簽訂集體合同
為規定用人單位和全體職工的權利義務而依法就集體合同條款經過協商一致,確立集體合同關系的法律行為。集體合同按如下程序訂立:(1)討論集體合同草案或專項集體合同草案。經雙方代表協商一致的集體合同草案或專項集體合同草案應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2)通過草案。全體職工代表半數以上或者全體職工半數以上同意,集體合同草案或專項集體合同草案方獲通過。(3)集體協商雙方首席代表簽字。集體合同的變更,是指集體合同生效後尚未履行完畢之前,由於主客觀情況發生變化,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對原集體合同進行修改或增刪的法律行為。集體合同的解除,是指提前終止集體合同的法律效力。經雙方協商代表協商一致,可以變更或解除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勞動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變更或解除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1)用人單位因被兼並、解散、破產等原因,致使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無法履行的;(2)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無法履行或部分無法履行的;(3)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約定的變更或解除條件出現的;(4)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情形。變更或解除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適用本規定的集體協商程序。
集體合同的終止,是指因某種法律事實的發生而導致集體合同法律關系消滅。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期限一般為1—3年,期滿或雙方約定的終止條件出現,即行終止。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期滿前3個月內,任何一方均可向對方提出重新簽訂或續訂的要求。
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簽訂或變更後,應當自雙方首席代表簽字之日起10日內,由用人單位一方將文本一式三份報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查。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自收到文本之日起15日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即行生效。[6]

1要。在科技發達的當今社會仿製模仿的技術非常高了,清潔條款對於避免糾紛發生很重要。

❽ 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發生沖突適用哪一個

集體合同勞動條件高於勞動合同的,適用集體合同;低於勞動合同的,適用勞回動合同。
集體答合同,是指企業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通過平等協商達成的書面協議 。
集體合同是企業訂立勞動合同的重要依據,《勞動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依法簽定的集體合同對企業和企業全體職工具有約束力。職工個人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勞動合同與集體合同兩者出現不一致時,勞動合同中勞動條件的約定低於集體合同的,應以集體合同規定的條款為准;高於集體合同規定的,應當以勞動合同約定為准;如果勞動合同中沒有規定,則用人單位與職工應當適用集體合同。

❾ 集體合同爭議糾紛如何處理,處理時應注意什麼問題

您好,根據《勞動合同法》第56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集體合同,侵犯職工勞動權益的,工會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單位承擔責任;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經協商解決不成的,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協商解決是處理履行集體合同爭議的必用方式和必經程序。由工會出面代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協商,可以避免單個勞動者的弱勢地位,能夠與用人單位更平等、更有效地進行協商。
工會依法要求用人單位履行集體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繼續履行,並對之前違反集體合同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其次,協商解決不成的,工會可以代表全體職工,將履行集體合同的爭議申請仲裁或者提起訴訟。
工會可以選擇或裁或審的兩種途徑,仲裁不再是提起訴訟的必經程序,這與勞動法的規定明顯不同。《勞動法》第84條第2款規定:「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以往的實踐表明,《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條例》所規定的「仲裁程序前置」容易造成勞動者權益遭受侵害的狀況長期得不到解決。而在發生集體合同爭議的情況下,眾多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會遭受損害,這種狀況長期得不到解決,會危害到勞動關系的穩定和社會秩序的安定。
因此,勞動合同法規定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時,協商解決不成的,工會可以代表勞動者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由受理該集體合同爭議案件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有關規定進行審理,或者在不申請仲裁的前提下,協商解決集體合同爭議不成的,工會還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由受理該集體合同爭議案件的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庭,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