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調查提綱
文字多復這里放不下,網上一搜「製法釋[2000]8號」即可得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0]8號 2000年3月8日公布 自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
㈡ 行政訴訟法基本原則論文提綱怎麼寫啊.謝謝各位幫幫
《行政訴訟》第六十條 涉及行政許、登記、徵收、徵用行政機關民事爭議所作裁決行政訴訟事申請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民院並審理 行政訴訟民院認行政案件審理需民事訴訟裁判依據裁定止行政訴訟
㈢ 查閱<行政訴訟法>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一章總則第二章受案范圍第三章官轄第四章訴訟參加人第五章證據第六章起訴和受理第七章審理和判決第八章執行第九章侵權賠償責任第十章涉外行政訴訟第十一章附則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三條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第四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第五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第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第七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第八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第九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第十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第二章受案范圍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第十二條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第三章管轄第十三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第十四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一)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二)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第十五條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第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第十七條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第十八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第十九條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第二十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第二十一條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時,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第二十二條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第二十三條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第四章訴訟參加人第二十四條依照本法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原告。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第二十五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第二十六條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因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的,為共同訴訟。第二十七條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第二十八條沒有訴訟行為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為訴訟。第二十九條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代為訴訟。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的近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託為訴訟代理人。第三十條代理訴訟的律師,可以依照規定查閱本案有關材料,可以向有關組織和公民調查,收集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保密。經人民法院許可,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可以查閱本案庭審材料,但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除外。第五章證據第三十一條證據有以下幾種:(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四)證人證言;(五)當事人的陳述;(六)鑒定結論;(七)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第三十二條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第三十三條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第三十四條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第三十五條在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認為對專門性問題需要鑒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第三十六條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第六章起訴和受理第三十七條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第三十八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復議機關應當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三十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四十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人民法院決定。第四十一條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第四十二條人民法院接到起訴狀,經審查,應當在七日內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第七章審理和判決第四十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有關材料,並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第四十四條訴訟期間,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一)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二)原告申請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執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裁定停止執行的;(三)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第四十五條人民法院公開審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四十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應當是三人以上的單數。第四十七條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迴避。前兩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第四十八條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視為申請撤訴;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第四十九條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或者處一千元以下的罰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有義務協助執行的人,對人民法院的協助執行通知書,無故推拖、拒絕或者妨礙執行的;(二)偽造、隱藏、毀滅證據的;(三)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或者威脅、阻止證人作證的;(四)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的;(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或者擾亂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六)對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訴訟參與人、協助執行人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罰款、拘留須經人民法院院長批准。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第五十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第五十一條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或者被告改變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第五十二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第五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第五十四條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判決:(一)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判決維持。(二)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⒈主要證據不足的;⒉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⒊違反法定程序的;⒋超越職權的;⒌濫用職權的。(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四)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第五十五條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第五十六條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認為行政機關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違反政紀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該行政機關或者其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認為有犯罪行為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檢察機關。第五十七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第五十八條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逾期不提起上訴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判決或者裁定發生法律效力。第五十九條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認為事實清楚的,可以實行書面審理。第六十條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第六十一條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是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依法改判;(三)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第六十二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但判決、裁定不停止執行。第六十三條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決定是否再審。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第六十四條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第八章執行第六十五條當事人必須履行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行政機關可以向第一審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一)對應當歸還的罰款或者應當給付的賠償金,通知銀行從該行政機關的帳戶內劃撥;(二)在規定期限內不執行的,從期滿之日起,對該行政機關按日處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罰款;(三)向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提出司法建議。接受司法建議的機關,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並將處理情況告知人民法院;(四)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第六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定期間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第九章侵權賠償責任第六十七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造成損害的,有權請求賠償。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單獨就損害賠償提出請求,應當先由行政機關解決。對行政機關的處理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賠償訴訟可以適用調解。第六十八條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由該行政機關或者該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在的行政機關負責賠償。行政機關賠償損失後,應當責令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第六十九條賠償費用,從各級財政列支。各級人民政府可以責令有責任的行政機關支付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第十章涉外行政訴訟第七十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適用本法。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七十一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組織的行政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組織的行政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第七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該國際條約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第七十三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委託律師代理訴訟的,應當委託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機構的律師。第十一章附則第七十四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收取訴訟費用。訴訟費用由敗訴方承擔,雙方都有責任的由雙方分擔。收取訴訟費用的具體辦法另行規定。第七十五條本法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㈣ 行政訴訟法基本原則論文提綱
先參考一下已經發表的論文,你認同的原則可以列上,例如:舉證責任倒置原則、舉證責任倒置原則的例外還有就是我國訴訟法領域的一些基本的原則都可以是啊,既有廣泛的又有特別的
㈤ 行政訴訟法的修改研究怎麼寫論文
(一)確定論文提要,再加進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論文提要是內容提綱的雛型。一般書、教學參考書都有反映全書內容的提要,以便讀者一翻提要就知道書的大概內容。我們寫論文也需要先寫出論文提要。在執筆前把論文的題目和大標題、小標題列出來,再把選用的材料插進去,就形成了論文內容的提要。
(二)原稿紙頁數的分配
寫好畢業論文的提要之後,要根據論文的內容考慮篇幅的長短,文章的各個部分,大體上要寫多少字。如計劃寫20頁原稿紙(每頁300字)的論文,考慮序論用1頁,本論用17頁,結論用1—2頁。本論部分再進行分配,如本論共有四項,可以第一項3—4頁,第二項用4—5頁,第三項3—4頁,第四項6—7頁。有這樣的分配,便於資料的配備和安排,寫作能更有計劃。畢業論文的長短一般規定為5000—6000字,因為過短,問題很難講透,而作為畢業論文也不宜過長,這是一般大專、本科學生的理論基礎、實踐經驗所決定的。
(三)編寫提綱
論文提綱可分為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兩種。簡單提綱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論文的要點,如何展開則不涉及。這種提綱雖然簡單,但由於它是經過深思熟慮構成的,寫作時能順利進行。沒有這種准備,邊想邊寫很難順利地寫下去。
編寫要點
編寫畢業論文提綱有兩種方法:
一、標題式寫法。即用簡要的文字寫成標題,把這部分的內容概括出來。這種寫法簡明扼要,一目瞭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畢業論文提綱一般不能採用這種方法編寫。
二、句子式寫法。即以一個能表達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該部分內容概括出來。這種寫法具體而明確,別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費時費力。畢業論文的提綱編寫要交與指導教師閱讀,所以,要求採用這種編寫方法。
詳細提綱舉例
詳細提綱,是把論文的主要論點和展開部分較為詳細地列出來。如果在寫作之前准備了詳細提綱,那麼,執筆時就能更順利。下面仍以《關於培育和完善建築勞動力市場的思考》為例,介紹詳細提綱的寫法:
上面所說的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都是論文的骨架和要點,選擇哪一種,要根據作者的需要。如果考慮周到,調查詳細,用簡單提綱問題不是很大;但如果考慮粗疏,調查不周,則必須用詳細提綱,否則,很難寫出合格的畢業論文。總之,在動手撰寫畢業論文之前擬好提綱,寫起來就會方便得多。
㈥ 求2008年10月自學考試《行政訴訟法》復習提綱
在教材後面有考試大綱的,那個就是啊!@!祝你好運月!!!
㈦ 2015新的行政訴訟法全文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發文單位:國務院
文 號:國務院令第321號
發布日期:2001-11-16
執行日期:2002-1-1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立項
第三章 起草
第四章 審查
第五章 決定與公布
第六章 行政法規解釋
第七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行政法規制定程 序,保證行政法規質量,根據憲法、立法 法和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 例。
第二條 行政法規的立項、起草、審 查、決定、公布、解釋,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制定行政法規,應當遵循立 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和法律的 規定。
第四條 行政法規的名稱一般稱「條 例」,也可以稱「規定」、「辦法」等。國務院 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 授權決定製定的行政法規,稱「暫行條 例」或者「暫行規定」。
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 規章不得稱「條例」。
第五條 行政法規應當備而不繁,邏 輯嚴密,條文明確、具體,用語准確、簡 潔,具有可操作性。
行政法規根據內容需要,可以分章、 節、條、款、項、目。章、節、條的序號 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款不編序號,項的 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目的序 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
第二章 立項
第六條 國務院於每年年初編制本年 度的立法工作計劃。
第七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 定行政法規的,應當於每年年初編制國務 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前,向國務院報請立 項。
國務院有關部門報送的行政法規立項 申請,應當說明立法項目所要解決的主要 問題、依據的方針政策和擬確立的主要制 度。
第八條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 家總體工作部署對部門報送的行政法規立 項申請匯總研究,突出重點,統籌兼顧, 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報國務院 審批。
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行政 法規項目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適應改革、發展、穩定的需 要;
(二)有關的改革實踐經驗基本成 熟;
(三)所要解決的問題屬於國務院職 權范圍並需要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事 項。
第九條 對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 計劃的行政法規項目,承擔起草任務的部 門應當抓緊工作,按照要求上報國務院。
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在執行中可 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整。
第三章 起草
第十條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 草。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確定行政法 規由國務院的一個部門或者幾個部門具體 負責起草工作,也可以確定由國務院法制 機構起草或者組織起草。
第十一條 起草行政法規,除應當遵 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並符合憲法和 法律的規定外,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體現改革精神,科學規范行政 行為,促進政府職能向經濟調節、社會管 理、公共服務轉變;
(二)符合精簡、統一、效能的原 則,相同或者相近的職能規定由一個行政 機關承擔,簡化行政管理手續;
(三)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 織的合法權益,在規定其應當履行的義務 的同時,應當規定其相應的權利和保障權 利實現的途徑;
(四)體現行政機關的職權與責任相 統一的原則,在賦予有關行政機關必要的 職權的同時,應當規定其行使職權的條 件、程序和應承擔的責任。
第十二條 起草行政法規,應當深入 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廣泛聽取有關 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 採取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 形式。
第十三條 起草行政法規,起草部門 應當就涉及其他部門的職責或者與其他部 門關系緊密的規定,與有關部門協商一 致;經過充分協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 應當在上報行政法規草案送審稿(以下簡 稱行政法規送審稿)時說明情況和理由。
第十四條 起草行政法規,起草部門 應當對涉及有關管理體制、方針政策等需 要國務院決策的重大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報國務院決定。
第十五條 起草部門向國務院報送的 行政法規送審稿,應當由起草部門主要負 責人簽署。幾個部門共同起草的行政法規 送審稿,應當由該幾個部門主要負責人共 同簽署。
第十六條 起草部門將行政法規送審 稿報送國務院審查時,應當一並報送行政 法規送審稿的說明和有關材料。
行政法規送審稿的說明應當對立法的 必要性,確立的主要制度,各方面對送審 稿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徵求有關機關、 組織和公民意見的情況等作出說明。有關 材料主要包括國內外的有關立法資料、調 研報告、考察報告等。
第四章 審查
第十七條 報送國務院的行政法規送 審稿,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負責審查。
國務院法制機構主要從以下方面對行 政法規送審稿進行審查:
(一)是否符合憲法、法律的規定和 國家的方針政策;
(二)是否符合本條例第十一條的規 定;
(三)是否與有關行政法規協調、銜 接;
(四)是否正確處理有關機關、組織 和公民對送審稿主要問題
㈧ 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急~
一、① 行政復議法第二十一條 行政復議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執行:
(一)被申請人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二)行政復議機關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三)申請人申請停止執行,行政復議機關認為其要求合理,決定停止執行的;
(四)法律規定停止執行的。
②行政復議法第三十一條規定,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但是法律規定的行政復議期限少於六十日的除外。情況復雜,不能在規定期限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經行政復議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並告知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但是延長期限最多不超過三十日
二、行政訴訟法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應以第(二)款為審查標准。
三、法院應以行政附帶民事訴訟一並受理。
四、根據《國家賠償法》由國家賠償。彭、吳應承擔行政責任。
㈨ 行政訴訟法的主要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1989年4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6號公布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條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四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五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第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七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八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九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二章受案范圍
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第三章管轄
第十三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四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
(二)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第十五條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七條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八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九條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一條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時,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
第二十二條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二十三條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
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第四章訴訟參加人
第二十四條依照本法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原告。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第二十五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第二十六條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因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的,為共同訴訟。
第二十七條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第二十八條沒有訴訟行為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為訴訟。
第二十九條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代為訴訟。
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的近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第三十條代理訴訟的律師,可以依照規定查閱本案有關材料,可以向有關組織和公民調查,收集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保密。
經人民法院許可,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可以查閱本案庭審材料,但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除外。
第五章證據
第三十一條證據有以下幾種: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證人證言;
(五)當事人的陳述;
(六)鑒定結論;
(七)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三十二條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第三十三條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第三十四條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
第三十五條在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認為對專門性問題需要鑒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
第三十六條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第六章起訴和受理
第三十七條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三十八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四十一條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四十二條人民法院接到起訴狀,經審查,應當在七日內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七章審理和判決
第四十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有關材料,並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第四十四條訴訟期間,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
(一)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二)原告申請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執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裁定停止執行的;
(三)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
第四十五條人民法院公開審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應當是三人以上的單數。
第四十七條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
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迴避。
前兩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
第四十八條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視為申請撤訴;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四十九條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或者處一千元以下的罰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有義務協助執行的人,對人民法院的協助執行通知書,無故推拖、拒絕或者妨礙執行的;
(二)偽造、隱藏、毀滅證據的;
(三)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或者威脅、阻止證人作證的;
(四)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的;
(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或者擾亂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
(六)對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訴訟參與人、協助執行人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罰款、拘留須經人民法院院長批准。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
第五十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
第五十一條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或者被告改變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第五十二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第五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第五十四條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判決:
(一)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判決維持。
(二)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⒈主要證據不足的;
⒉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⒊違反法定程序的;
⒋超越職權的;
⒌濫用職權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四)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
第五十五條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
第五十六條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認為行政機關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違反政紀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該行政機關或者其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認為有犯罪行為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檢察機關。
第五十七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五十八條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逾期不提起上訴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判決或者裁定發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九條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認為事實清楚的,可以實行書面審理。
第六十條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六十一條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是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第六十二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但判決、裁定不停止執行。
第六十三條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決定是否再審。
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第六十四條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第八章執行
第六十五條當事人必須履行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行政機關可以向第一審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一)對應當歸還的罰款或者應當給付的賠償金,通知銀行從該行政機關的帳戶內劃撥;
(二)在規定期限內不執行的,從期滿之日起,對該行政機關按日處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罰款;
(三)向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提出司法建議。接受司法建議的機關,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並將處理情況告知人民法院;
(四)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第六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定期間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
第九章侵權賠償責任
第六十七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造成損害的,有權請求賠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單獨就損害賠償提出請求,應當先由行政機關解決。對行政機關的處理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賠償訴訟可以適用調解。
第六十八條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由該行政機關或者該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在的行政機關負責賠償。
行政機關賠償損失後,應當責令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
第六十九條賠償費用,從各級財政列支。各級人民政府可以責令有責任的行政機關支付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十章涉外行政訴訟
第七十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適用本法。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七十一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組織的行政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組織的行政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第七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該國際條約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七十三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委託律師代理訴訟的,應當委託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機構的律師。
第十一章附則
第七十四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收取訴訟費用。訴訟費用由敗訴方承擔,雙方都有責任的由雙方分擔。收取訴訟費用的具體辦法另行規定。
第七十五條本法自一九九〇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㈩ 再沒人告訴我 我就完了
2004屆碩研畢業生求職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劉太剛* 呂昌偉** 李艷花***
2004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系共有107名在校碩士研究生畢業,去除委託培養的定向生和留學生15名,有92名同學都有過畢業前的求職經歷。其中包括2001年入學的三年制碩士研究生36名和2002年入學的二年制碩士研究生56名。從2004年6月起,我們對這92名同學的求職就業情況進行一次無記名問卷調查。本項調查的目的,主要在於鍛煉我們做實證研究的能力,同時為行政管理系改進研究生教學及畢業生擇業指導提供實證數據。
本項調查所設計的問題,主要涉及就業基本情況、影響就業的因素及畢業生對學校的要求三部分內容,其中以影響就業的因素為本項調查的重點。
本項調查共回收51份問卷,回收率為55.43%。根據這些問卷,我們做出如下統計分析:
一、2004屆碩研畢業生就業基本情況
在此方面,問卷設計了四道問題,以分別了解畢業生開始找工作的時間、對現在工作的滿意度、所簽單位的性質和所簽單位的待遇(月薪)。
1、畢業生開始找工作的時間
調查結果統計:對於開始找工作的時間,選擇「倒數第三學期之前」的,佔1.96%;選擇「倒數第三學期」的,佔5.88%;選擇「倒數第二學期」的,佔74.51%;選擇「最後一學期」的,佔19.61%。從中可以看出,近四分之三的同學是在倒數第二學期,也就是畢業班的第一學期開始找工作;其次有近五分之一的同學是在最後一學期開始找工作;只有不足8%的同學(共4人)在「倒數第三學期」或更早的時間即開始找工作。而這4名很早就開始找工作的畢業生中,有2名 「對現在工作的滿意度」選擇「湊合」,另2名選擇「比較滿意」,他們對現在工作的滿意度尚未達到本項調查的平均水平(即「湊合」佔27.45%,「比較滿意」佔54.90%)。
基本結論:在倒數第二學期開始找工作並不算遲。工作找得早,不一定就好。
2、畢業生對現在工作的滿意度
調查結果統計:選擇「根本不滿意」的,佔1.96%;選擇「湊合」的,佔27.45%;選擇「比較滿意」的,佔54.90%;選擇「很滿意」的,佔13.73%。從中可以看出,多一半的畢業生對所找到的工作比較滿意,其次有近三分之一的畢業生認為還湊合,再次有近七分之一的畢業感覺非常滿意,而只有不足2%的同學對工作根本不滿意。
基本結論:總體而言,行政學系2004屆碩研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相當令人滿意。
3、畢業生就業單位的性質
調查結果統計:選擇「行政單位」的,佔39.22%;選擇「事業單位」的,佔33.33%;選擇「國有企業」的,佔11.76%;選擇「私人企業」的,佔5.88%;選擇「其他」的,佔1.96%;選擇「尚未落實單位的」佔7.84%。從中可以看出,有超過70%的畢業生就業於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其次有超過10%的畢業生就業於國有企業。考慮到還有近8%的畢業生當時(2004年6月下旬)尚沒有落實單位,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的情況應當說相當不錯。
基本結論: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等公共管理類的單位是行政管理系碩研畢業生的主要去向。畢業生在就業單位基本能用其所學。
4、畢業生就業薪酬
調查結果統計:選擇「二千元/月以下」的,佔17.95%;選擇「二千到三千元/月」的,佔33.33%;選擇「三千到四千元/月」的,佔19.61%;選擇「四千到五千元/月」的,佔9.8%;選擇「五千到六千元/月」的,佔11.76%;選擇「更多」的,佔1.96%。從中可以看出,有超過一半的畢業生一畢業就能享受每月二千到四千元的待遇,而每月在二千元以下的不足五分之一。
基本結論:畢業生就業薪酬總體令人滿意。
二、影響2004屆碩研畢業生就業的相關因素
在此方面,問卷共考察了8項因素的影響,即:預期待遇、本科就讀學校與專業、在校時間安排、書本知識的掌握、科研成果、社團活動、兼職、關系。此外,問卷還比較了不同因素的影響程度及不同求職方式的有效程度。
1、本科就讀學校及專業的影響
調查結果統計:就本科就讀學校的影響而言,選擇「根本不影響」的,佔9.8%;選擇「有點影響」 的,佔54.9%;選擇「影響較大」的,佔21.57%;選擇「影響很大」的,佔9.8%。就本科就讀專業的影響而言,選擇「根本不影響」的,佔3.92%;選擇「有點影響」的,佔58.82%;選擇「影響較大」的,佔27.45%;選擇「影響很大」的,佔5.88%。從中可以看出,九成以上的畢業生認為本科就讀學校與專業對求職成功有影響,三成以上的畢業生認為這種影響相當大。而且本科專業對求職的影響略微超出本科學校的影響。
基本結論:即使是碩士研究生畢業,其出身(本科就讀學校及專業)不同,身價亦受影響。
2、時間安排與就業滿意度之間的關系
當被問及「與其他同學相比,您用於讀書學習和參加其他活動的時間安排比例」 時,有29.41%的同學選擇了「讀書學習的時間多」,11.76%的同學選擇了「參加其他活動的時間多」,41.18%的同學選擇了「大體相當」,還有13.73%的同學選擇了「沒比較過」。
在「讀書學習的時間多」的同學中,「對現在工作的滿意度」選擇「湊合」的,佔26.67%; 「比較滿意」的,佔60%; 「很滿意」的,佔13. 33%。 在「參加其他活動的時間多」的同學中,「對現在工作的滿意度」選擇「湊合」的,為0; 「比較滿意」的,佔83.33%; 「很滿意」的,佔16. 67%。在時間分配「大體相當」的同學中,「對現在工作的滿意度」選擇「湊合」的,佔23. 81%; 「比較滿意」的,佔57.14%; 「很滿意」的,佔19. 05%。從中可以看出,時間分配「大體相當」的同學對現在工作的滿意度最高,其次是「參加其他活動的時間多」的同學,再次是「讀書學習的時間多」的同學,而在時間分配上 「沒比較過」的同學對工作的滿意度則最低,尤其是其 「對現在工作的滿意度」為「湊合」的比例,至少其他三類同學高出40個百分點。
基本結論:缺乏清楚的時間觀念和理性的時間安排,是求職的大忌。
3、科研成果對求職的影響
調查結果統計:選擇「有很明顯的積極作用」的,佔37.25%;選擇「有積極作用但不明顯」 的,佔47.06%;選擇「沒什麼作用」的,佔9.8%。從中可以看出,有近九成的同學認為科研成果(包括課題、論文、著作等)對求職有幫助,其中近四成的同學認為這種幫助相當大。
基本結論:學生在校期間做科研,是磨刀不誤砍柴功,有助於求職。
4、參加學生社團對求職的影響
調查結果統計:選擇「幫助很大」的,佔23.53%;選擇「有點幫助但不是很明顯」 的,佔52.94%;選擇 「基本上沒什麼幫助」的,佔21.57%。從中可以看出,對於參加學生社團對求職的影響,各有二成多的同學觀點截然相反,而五成以上的同學則認為「有點幫助但不是很明顯」。
基本結論:對求職而言,與其參加學生社團,還不如老老實實讀書做科研。
5、兼職對求職的影響
調查結果統計:就盈利性兼職對求職的影響而言,選擇 「影響很大」的,佔11.76%;選擇「有影響但不大」的,佔52.94%;選擇「基本沒積極作用但影響學業」的,佔5.88%;選擇「沒做過不清楚」的,佔21.57%。就非盈利性兼職對求職的影響而言,選擇「影響很大」的,佔9.8%;選擇「有影響但不大」的,佔56.86%;選擇「基本沒積極作用但影響學業」的佔9.8%;選擇「沒做過不清楚」的,佔19.61%。從中可以看出,八成左右的同學有過兼職經歷,僅有一成左右的同學認為兼職經歷對求職很大。同時,從對求職的影響來看,社會兼職的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差別幾乎不存在。
基本結論:無論盈利性兼職還是非盈利性兼職,對於求職的直接影響都不大。
6、兼職經歷被單位認可的程度
調查結果統計:對於兼職經歷被單位認可的程度,選擇「作為工作經歷很認可」的,佔47.06%;選擇「不認可這種工作經歷」的,佔11.76%;選擇「單位不考慮這個問題」的,佔37.25%。從中可以看出,超過五成的同學認為兼職經歷不被單位認可,近五成的同學則持相反的看法。
基本結論:不同單位對於兼職經歷的認可程度差異很大。
7、最有助於求職的實踐活動
調查結果統計:選擇「實習」的,佔52.94%;選擇「社團活動」的,佔27.45%;選擇「盈利性兼職」的,佔11.76%;選擇「非盈利性兼職」的,佔7.84%。從中可以看出,在上述四種實踐活動中,半數以上的同學認為實習最有助於求職。
基本結論:實習對於求職非常重要。
8、關系對求職的影響
調查結果統計:選擇「很大」的,佔62.75%;選擇「一般」的,佔29.41%;選擇「不大」的,佔5.88%;選擇「沒用」的為0。從中可以看出,六成以上的同學認為關系對於求職影響很大,且沒有一人認為關系對求職沒用。
基本結論:關系對求職的影響盡人皆知。
9、五種常見求職方式的有效性比較
為了比較網上投簡歷、校外招聘會、校內招聘會、熟人介紹和上門自我推銷這五種最常見的求職方式的求職效果,本項調查要求被調查者對上述五種方式的有效性依次排序。我們在統計的時候按照每種求職方式所處的序位給予不同的權重值,即排序第一的給一分,排序第二的給二分,依次類推。這樣,每種求職方式的求職效果與其最終得分成反比,即最無效的方式得分最高,最有效的方式得分最低。各種求職方式的分值區間是51---255分。
調查結果統計:熟人介紹100分,校內招聘會121分,網上投簡歷151分,校外招聘會160分,上門自我推銷203分。從中可以看出,熟人介紹最為有效,而上門自我推銷的效果最差。
基本結論:上門自我推銷的求職方式可以放棄。
10、八個因素的綜合比較
為了比較科研能力、外貌、英語能力、實踐經驗、求職心態、機遇、社會關系和得體的言行舉止這八種因素對求職的影響,本項調查要求被調查者按照上述各因素對求職的影響大小進行排序。我們在統計的時候按照每種因素所處的序位給予不同的權重值,即排序第一的給一分,排序第二的給二分,依次類推。這樣,每種因素對求職的影響與其最終得分成反比,即影響最弱的因素得分最高,影響最大的因素得分最低。各種因素的分值區間是51---255分。
調查結果統計:科研能力133分,英語能力146分,機遇150分,實踐經驗151分,社會關系168分,得體的言行舉止183分,求職心態203分,外貌205分。從中可以看出,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科研能力、英語能力、機遇和實踐經驗,而前面統計結果顯示比較重要的社會關系只排在了第五位。
基本結論:關系誠可貴,機遇價更高,若為能力故,二者皆可拋。
三、畢業生求職對院系工作的要求
為了了解畢業生對學校及導師的要求,本項調查設計了四個問題,以分別考察哪些課程有利於求職、應增設的課程、對嚴格論文寫作要求的看法、選擇導師的標准。
1、本系哪些課程有利於求職?
本項調查設問:您覺得本系設置的課程中的哪些課程有利於您的求職?(請依次列出三門課)
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前面八位的課程依次是:人力資源管理,獲選率為64.71%;行政學,獲選率為39.22%;公共政策,獲選率為35.29%;行政法,獲選率為29.41%;組織理論與管理,獲選率為29.41%;管理學,獲選率為27.45%;公共經濟學,獲選率為13.73%;公文寫作,獲選率為11.76%。從中可以看出,六成以上的同學認為人力資源管理有利於求職,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學認為行政學、公共政策有利於求職,而近三成的同學認為行政法、組織理論與管理、管理學有利於求職。
基本結論:對不同的同學、不同的單位,各門課程對於求職的價值也有所不同。
2、本系應增設哪門課程
在問及本系應增設哪門課程時,51名被調查者中有18名未給答案,其餘33名被調查者共開出19門課程。其中排名靠前的課程依次為:公文寫作(8人),西方經濟學(5人),公共關系學(3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3人),其餘15門課程的推薦人則不超過2人。
基本結論:在本系應增設哪門課程的問題上,可謂眾口難調。
3、經過求職經歷後對學校及導師的嚴格要求的看法變化
本項調查設問:經過一段找工作的經歷之後,你對學校及導師在學習及寫畢業論文寫作方面的嚴格要求持何種看法?
調查結果統計:選擇「更能理解」的,佔47.06%的同學;選擇「看法沒變,還是認為嚴格一點好」的,33.33%;選擇了「看法沒變,還是認為沒必要那麼嚴格」的,佔13.73%;選擇了「更不能理解」的,佔3.92%。從中可以看出,八成以上的同學認為學校及導師在學習及寫畢業論文寫作方面應對學生嚴格要求。
基本結論:學校及導師在學習及寫畢業論文寫作方面對學生嚴格要求,通常不會影響學生求職。
4、選擇導師的標准
本項調查設問:如果可以自由選擇導師,你最看重導師的哪些方面?
調查結果統計: 「人品好責任心強」的獲選率為60.78%;「學業上的指導」的獲選率為39.2%; 「找工作方面的幫助」的獲選率為17.65%; 「人際資源的可用性」的獲選率為15.69%,「名氣」 的獲選率為5.88%,「經濟上的扶助」 的獲選率為0,「其他」的獲選率為1.96%。從中可以看出,導師的人品責任心被六成以上的同學所看重,導師在學業上的指導被近四成的學生所看重,而導師的名氣以及導師在找工作方面的幫助、導師人際資源的可用性則一般不被學生所看重。
基本結論:「人品好責任心強」+「學業上的指導」+「找工作方面的幫助」+「人際資源的可用性」+「名氣」=理想導師。其中,「人品好責任心強」+「學業上的指導」=90分。
四、在校讀研期間最大教訓
本項調查要求被調查者寫出其本人在校讀研期間的最大教訓。51名被調查者中有26名未給答案。在其餘25名被調查者總結的教訓中,有18人的教訓與學習有關,4人的教訓與方法有關,2人的教訓與社會實踐有關,另有1名可能與考慮問題的眼光有關。
1、學習有關的教訓
「應該多花時間學習,對人生定位應准確」;「認真看書,時間寶貴」;「對職業生涯未做較好的規劃,未能針對性的學習」;「沒多看書」;「看書少,需要加強」;「科研成果較少」;「學習更多的知識,鍛煉好身體」;「認真讀書、積極思考」;「要好好讀書」;「技術性知識掌握不夠」;「多花些時間用於學習和研究」;「多學習」;「科研能力待加強」;「讀書時間少」;「要提高寫作能力,多寫點文章,外語計算機要加強」;「應該更用功點」;「應盡可能早著手找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太懶散」。
2、與方法有關的教訓
「死盯一點」;「不要一棵樹上弔死,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自己找准自己的路子」。
3、與社會實踐有關的教訓
「社會實踐不多」;「缺乏實習經歷,工作經驗」。
4、可能與考慮問題的眼光有關的教訓
「風物長宜放眼量」。
基本結論:學業方面不夠用功是大多數畢業生的最大教訓。
五、對師弟師妹的求職贈言
本項調查設問:」對以後師弟師妹的求職,你最想說的話是:」
調查結果顯示,51名被調查者中有9人沒有贈言,其餘42名被調查者的贈言可粗略分成四種類型:心態型(13人),方法型(11人),學業型(10人),勵志型(7人),自嘲型(1人)。
1、心態型贈言
「微笑著面對生活」;「沉住氣,肯定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保持良好的心態」;「不急不躁,充實自我,保持良好的心態」;「放好心態,做好定位,多頭出擊」;「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心態」;「積極樂觀,自信豁達」;「自信」;「自信、謙虛」;「調整心態,務實找工作」;「時刻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有一個好的心態,不怨天尤人,抓住每一個機會」。
2、方法型
「做好職業規劃,早著手准備,不要耗費在校的時間,多學多練」;「積極主動,堅持到底,調動一切可能的資源」;「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機會青睞有準備的人」;「平時珍惜時間,充實時間,多做嘗試」;「准確定位,把握一切機會」;「珍惜求職之前的時間,重視求職之中的機會」;「內強素質,外塑形象」;「早做准備、未雨綢繆、守時高效,主次兼顧」;「多向師兄請教」;「不要死盯一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早點把畢業論文做完,這樣在找工作的時候比較主動」。
3、學業型贈言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學以致用」;「多看書,全方面發展」;「多學習,多看書,多發表文章,勤練外語」;「好好讀書,莫虛度年華」;「勢利一點,英語、證書、職位」;「學習,學習,再學習」;「多讀一點書吧」;「厚積而薄發」。
4、勵志型贈言
「多多努力」;「不要虛度時光」;「天道酬勤」;「勤奮專注,人際關系」;「百折不撓」;「過程很痛苦,堅持住,結果是美麗的」;「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並努力追求成功!不要降低自己的要求做一般人,因為如果這樣連一般人都做不到」。
5、自嘲型贈言
「親愛的你們,別學我。」
基本結論:心態+方法+學業+意志=求職成功。求職-心態-方法-學業-意志=「親愛的你們,別學我。」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