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11號令是行政法規嗎
① 審計署的權力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是根據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91條的規定,於1983年9月15日正式成立的。審計署是國務院28個組成部門之一,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審計長是審計署的行政首長,是國務院組成人員。
根據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機構設置的通知》(國發〔2008〕11號),設立審計署,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審計署的主要職責是:
(一)主管全國審計工作。負責對國家財政收支和法律法規規定屬於審計監督范圍的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審計監督,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對審計、專項審計調查和核查社會審計機構相關審計報告的結果承擔責任,並負有督促被審計單位整改的責任。
(二)起草審計法律法規草案,擬訂審計政策,制定審計規章、審計准則和指南並監督執行。制定並組織實施審計工作發展規劃和專業領域審計工作規劃,制定並組織實施年度審計計劃。參與起草財政經濟及其相關的法律法規草案。對直接審計、調查和核查的事項依法進行審計評價,做出審計決定或提出審計建議。
(三)向國務院總理提出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審計結果報告。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審計工作報告、審計發現問題的糾正和處理結果報告。向國務院報告對其他事項的審計和專項審計調查情況及結果。依法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向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通報審計情況和審計結果。
(四)直接審計下列事項,出具審計報告,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做出審計決定或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建議:
1.中央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中央各部門(含直屬單位)預算的執行情況、決算和其他財政收支。
2.省級人民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決算和其他財政收支,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
3.使用中央財政資金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財務收支。
4.中央投資和以中央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
5.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財務收支,中央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國務院規定的中央國有資本占控股或主導地位的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和損益。
6.國務院部門、省級人民政府管理和其他單位受國務院及其部門委託管理的社會保障基金、社會捐贈資金及其他有關基金、資金的財務收支。
7.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援助、貸款項目的財務收支。
8.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由審計署審計的其他事項。
(五)按規定對省部級領導幹部及依法屬於審計署審計監督對象的其他單位主要負責人實施經濟責任審計。
(六)組織實施對國家財經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和宏觀調控措施執行情況、財政預算管理或國有資產管理使用等與國家財政收支有關的特定事項進行專項審計調查。
(七)依法檢查審計決定執行情況,督促糾正和處理審計發現的問題,依法辦理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決定提請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或國務院裁決中的有關事項。協助配合有關部門查處相關重大案件。
(八)指導和監督內部審計工作,核查社會審計機構對依法屬於審計監督對象的單位出具的相關審計報告。
(九)與省級人民政府共同領導省級審計機關。依法領導和監督地方審計機關的業務,組織地方審計機關實施特定項目的專項審計或審計調查,糾正或責成糾正地方審計機關違反國家規定做出的審計決定。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協管省級審計機關負責人。負責管理派駐地方的審計特派員辦事處。
(十)組織審計國家駐外非經營性機構的財務收支,依法通過適當方式組織審計中央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境外資產、負債和損益。
(十一)組織開展審計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指導和推廣信息技術在審計領域的應用,組織建設國家審計信息系統。
(十二)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為履行職責,審計署設置了下列機構:
14個內設機構:辦公廳、法規司、財政審計司、行政事業審計司、農業與資源環保審計司、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司、金融審計司、企業審計司、社會保障審計司、外資運用審計司、經濟責任審計司、國際合作司、境外審計司、人事教育司。
機關黨委負責機關、派出審計局和在京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離退休幹部辦公室負責機關、派出審計局的離退休幹部工作,指導直屬單位的離退休幹部工作。(另有:中央紀委、監察部駐審計署紀檢組、監察局)
7個直屬事業單位:計算機技術中心、 機關服務局、 審計科研所、 幹部培訓中心、 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中國審計報社、國外貸款項目審計服務中心。
25個派出審計局:外交外事審計局、發展統計審計局、教育審計局、科學技術審計局、工業審計局、民族宗教審計局、政法審計局、監察人事審計局、民政社保審計局、財稅海關審計局、資源環保審計局、建設審計局、交通運輸審計局、農林水利審計局、貿易審計局、文化體育審計局、衛生葯品審計局、國資監管審計局、經濟執法審計局、廣電通訊審計局、新聞報刊審計局、旅遊僑務審計局、科學工程審計局、地震氣象審計局、宣傳審計局。
18個駐地方特派員辦事處:京津冀特派員辦事處、太原特派員辦事處、沈陽特派員辦事處、哈爾濱特派員辦事處、上海特派員辦事處、南京特派員辦事處、武漢特派員辦事處、廣州特派員辦事處、鄭州特派員辦事處、濟南特派員辦事處、西安特派員辦事處、蘭州特派員辦事處、昆明特派員辦事處、成都特派員辦事處、長沙特派員辦事處、深圳特派員辦事處、長春特派員辦事處、重慶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主管審計署門戶網站以及《中國審計報》、《中國審計》、《審計研究》、《中國內部審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審計結果公告》等報刊雜志。
② 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准則一共有多少
1)通用業務會計准則。主要解決各行業共同行業務如貨幣性資產、應收賬款等業務的處理。
2)特殊業務會計准則。主要解決如外幣業務、租賃業務等特殊業務的會計處理。
3)財務報表會計准則。規范企業主要會計報表編制方法和信息披露的准則。
每一具體會計准則一般包括引言(准則范圍)、定義(某准則涉及的概念)、一般確認原則、一般計量方法、一般報告原則、一般提示事項、附則(解釋權和生效日期)七個部分。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的機構職責
根據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機構設置的通知》(國發〔2008〕11號),設立審計署,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審計署的主要職責是:
(一)主管全國審計工作。負責對國家財政收支和法律法規規定屬於審計監督范圍的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審計監督,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對審計、專項審計調查和核查社會審計機構相關審計報告的結果承擔責任,並負有督促被審計單位整改的責任。
(二)起草審計法律法規草案,擬訂審計政策,制定審計規章、審計准則和指南並監督執行。制定並組織實施審計工作發展規劃和專業領域審計工作規劃,制定並組織實施年度審計計劃。參與起草財政經濟及其相關的法律法規草案。對直接審計、調查和核查的事項依法進行審計評價,做出審計決定或提出審計建議。
(三)向國務院總理提出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審計結果報告。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審計工作報告、審計發現問題的糾正和處理結果報告。向國務院報告對其他事項的審計和專項審計調查情況及結果。依法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向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通報審計情況和審計結果。
(四)直接審計下列事項,出具審計報告,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做出審計決定或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建議:
1.中央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中央各部門(含直屬單位)預算的執行情況、決算和其他財政收支。
2.省級人民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決算和其他財政收支,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
3.使用中央財政資金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財務收支。
4.中央投資和以中央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
5.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財務收支,中央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國務院規定的中央國有資本占控股或主導地位的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和損益。
6.國務院部門、省級人民政府管理和其他單位受國務院及其部門委託管理的社會保障基金、社會捐贈資金及其他有關基金、資金的財務收支。
7.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援助、貸款項目的財務收支。
8.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由審計署審計的其他事項。
(五)按規定對省部級領導幹部及依法屬於審計署審計監督對象的其他單位主要負責人實施經濟責任審計。
(六)組織實施對國家財經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和宏觀調控措施執行情況、財政預算管理或國有資產管理使用等與國家財政收支有關的特定事項進行專項審計調查。
(七)依法檢查審計決定執行情況,督促糾正和處理審計發現的問題,依法辦理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決定提請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或國務院裁決中的有關事項。協助配合有關部門查處相關重大案件。
(八)指導和監督內部審計工作,核查社會審計機構對依法屬於審計監督對象的單位出具的相關審計報告。
(九)與省級人民政府共同領導省級審計機關。依法領導和監督地方審計機關的業務,組織地方審計機關實施特定項目的專項審計或審計調查,糾正或責成糾正地方審計機關違反國家規定做出的審計決定。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協管省級審計機關負責人。負責管理派駐地方的審計特派員辦事處。
(十)組織審計國家駐外非經營性機構的財務收支,依法通過適當方式組織審計中央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境外資產、負債和損益。
(十一)組織開展審計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指導和推廣信息技術在審計領域的應用,組織建設國家審計信息系統。
(十二)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④ 我國的法律制度
1、行政訴訟法律制度:是規定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加人參加審理行政回案件中進行的各答種訴訟活動所應遵循程序制度的總和。
2、民事訴訟法律制度:是國家制定的用以調整法院與訴訟參與者人的各種民事訴訟活動和訴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合義制度、迴避制度和公開審判制度是民事訴訟的基本制度。
3、刑事訴訟法律制度: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制度的總和。刑事訴訟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訴訟管轄、訴訟參與人、訴訟強制措施、訴訟程序等。
4、仲裁法律制度:是調整在仲裁過程中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制度的總稱。是發生爭議的雙方當事人,根據其在爭議發生前或者發生後所達成的協議,自願將爭議提交中立的第三者居中評斷是非並作出裁決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方式。
5、調解法律制度:是指發生糾紛的當事人在第三者的主持下,互相協商、互諒互讓,依法自願達成協議,使糾紛得以解決的一種活動。我國的調解制度包括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
⑤ 與檢索和審計有關法律法規有那些
很多這樣的法規,如下只是很少一部分
審計機關審計檔案管理規定
/審計署 國家檔案局——(2012-11-28)閱654次
· 關於印發《中央金融企業負責人職務消費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財政部 監察部 審計署——(2012-10-10)閱2078次
· 關於印發《國有企業負責人職務消費行為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財政部 監察部 審計署等——(2012-2-13)閱2394次
·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審計署關於印發《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的八條措施》的通知
/教育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審計署——(2012-1-20)閱2681次
· 審計署關於印發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辦法的通知
/審計署——(2011-12-5)閱935次
· 審計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公務員局關於印發貫徹加強審計機關公務員隊伍專業化建設
/審計署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國家公務員局——(2011-11-7)閱1314次
· 西氣東輸二線工程東段2010年跟蹤審計結果
/審計署——(2011-2-1)閱2970次
·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度資產負債損益審計結果
/審計署——(2011-1-31)閱2740次
·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2009年度資產負債損益審計結果
/審計署——(2011-1-31)閱2913次
· 關於印發《中央財政對地方審計專項補助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財政部審計署——(2011-1-28)閱2854次
· 政府投資項目審計規定
/審計署——(2011-1-14)閱7023次
· 審計機關封存資料資產規定
/審計署——(2010-12-28)閱3979次
· 關於印發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
/財政部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審計署等——(2010-4-15)閱11037次
· 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6號——資金活動
/財政部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審計署等——(2010-4-15)閱7730次
· 審計署關於加強資源環境審計工作的意見
/審計署——(2009-9-4)閱3389次
· 審計署關於加強和改進對地方審計工作指導的意見
/審計署——(2009-1-16)閱2720次
· 審計署管轄范圍內審計事項授權地方審計機關審計的管理辦法
/審計署——(2009-1-16)閱2536次
· 2009年全國糧食清倉查庫工作實施方案
/農業部 審計署 國家統計局等——(2008-12-31)閱3330次
· 關於公布取消公路養路費等涉及交通和車輛收費項目的通知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交通運輸部 監察部 審計署——(2008-12-22)閱7279次
· 審計署關於貫徹落實中央促進經濟發展政策措施的通知
/審計署辦公廳——(2008-11-12)閱3143次
· 財政部、外交部、監察部、審計署、國家預防腐敗局關於印發《加強黨政幹部因公出國(境)經
/財政部、外交部、監察部、審計署、國家預防腐敗局——(2008-8-5)閱4655次
· 審計署制定嚴格抗震救災款物審計紀律若干規定
/審計署辦公廳——(2008-5-29)閱2569次
· 審計署關於印發嚴格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災資金和物資審計紀律若干規定的通知
/審計署關——(2008-5-29)閱2426次
· 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 保監會關於印發《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通知
/財政部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審計署等——(2008-5-22)閱9274次
· 審計署關於廢止部分審計規章的決定
/審計署——(2008-2-25)閱7082次
· 財政部、審計署關於印發《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 贈款項目公證審計專項經費管理辦法
/財政部 審計署——(2007-12-28)閱3355次
· 審計署黨組關於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
/中共審計署黨組——(2007-10-31)閱2577次
·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審計署關於做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有關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民政部 審計署——(2007-8-17)閱9220次
· 審計署、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關於審計機關查詢被審計單位在金融機構賬戶和存款有關問
/審計署 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等——(2006-11-22)閱6579次
· 審計署關於印發《審計署聘請外部人員參與審計工作管理辦法》的通知
/審計署——(2006-6-28)閱4787次
· 關於開展全國教育收費專項檢查的通知
/國家發展改革委 教育部 國務院糾風辦 監察部 財政部審計署 新聞出版總署——(2005-8-29)閱7755次
· 審計署關於批轉《中國審計學會2005至2009年審計理論研究規劃》的通知
/審計署——(2005-8-26)閱4559次
· 審計署關於印發《地方審計機關信息化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
/審計署——(2005-7-1)閱5338次
· 審計署辦公廳關於進一步精簡紙質文件的通知
/審計署辦公廳——(2005-4-18)閱3336次
· 關於做好全國審計機關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評選表彰工作的通知
/審計署——(2005-3-25)閱5054次
· 審計署關於印發《審計機關2005年反腐倡廉工作意見》的通知
/審計署——(2005-2-6)閱3872次
· 關於印發中國審計學會2005年工作要點的通知
/審計署——(2005-1-17)閱4015次
· 審計署辦公廳關於學習貫徹《信息技術會計核算軟體數據介面》國家標準的通知
/審計署辦公廳——(2004-12-21)閱2909次
· 審計署、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中國農業銀行關於進
/審計署、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中國農業銀行——(2004-10-13)閱4274次
· 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審計署、國家糧食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關於印發《國有糧食購銷企
/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審計署、國家糧食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2004-7-7)閱3683次
· 審計署辦公廳關於2004年度國外貸援款項目審計中若干問題的通知
/審計署辦公廳——(2004-6-4)閱2573次
· 審計署辦公廳關於《審計報告》送達問題的通知
/審計署辦公廳——(2004-5-31)閱3413次
· 審計署辦公廳關於清理黨政領導幹部拖欠公款的通知
/審計署辦公廳——(2004-5-28)閱2754次
· 審計署辦公廳關於清理登記用公款為個人購買商業保險的通知
/審計署辦公廳——(2004-5-28)閱2702次
· 審計署機關服務局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清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通知》的通知
/審計署機關服務局——(2004-5-17)閱2741次
· 駐審計署紀檢組關於開展用公款購買個人商業保險和黨政領導幹部拖欠公款等清理工作的通知
/駐審計署紀檢組——(2004-5-9)閱2534次
· 審計署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明確《審計報告》文書格式及使用辦法的通知
/審計署——(2004-4-27)閱4511次
· 審計署關於認真學習貫徹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精神 進一步加強審計工作的通知
/審計署——(2004-4-2)閱2430次
· 審計署關於印發《2004年全國審計機關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點》的通知
/審計署——(2004-3-16)閱3153次
· 關於印發《審計署直屬機關工會關於開展經常性送溫暖活動的實施辦法》的通知
/審計署直屬機關工會——(2004-3-12)閱3361次
· 審計署直屬機關紀委關於學習《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
/中共審計署直屬機關紀委——(2004-3-4)閱3573次
· 關於印發《國外審計資料》編輯辦法的通知
/審計署外事司——(2004-2-17)閱3456次
· 審計署辦公廳關於印發《常見公文批示用語》的通知
/審計署辦公廳——(2004-2-16)閱5005次
· 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試行)
/審計署——(2004-2-10)閱6685次
· 審計署關於印發《2004年審計信息化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
/審計署——(2004-2-10)閱3264次
· 關於印發審計署直屬機關工會2004年度工作要點的通知
/審計署——(2004-2-9)閱3062次
· 關於印發《審計署機關2004年黨的紀檢工作要點》的通知
/中共審計署直屬機關紀委——(2004-1-29)閱2889次
· 審計署關於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工作安排的通知
/審計署——(2004-1-18)閱3944次
· 審計署辦公廳關於印發《漢英審計常用詞彙218條》的通知
/審計署辦公廳——(2004-1-18)閱2338次
· 審計署辦公廳關於做好2004年春節期間有關工作的通知
/審計署辦公廳——(2004-1-2)閱2228次
⑥ 中共中央審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根據1982年12月4 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91條的規定,於1983年9月15日正式成立,是國務院25個組成部門之一,在國務院領導下,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審計長是審計署的行政首長,是國務院組成人員。
機構職責
根據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機構設置的通知》(國發〔2008〕11號),設立審計署,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審計署的主要職責是:
(一)主管全國審計工作。負責對國家財政收支和法律法規規定屬於審計監督范圍的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審計監督,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對審計、專項審計調查和核查社會審計機構相關審計報告的結果承擔責任,並負有督促被審計單位整改的責任。
(二)起草審計法律法規草案,擬訂審計政策,制定審計規章、審計准則和指南並監督執行。制定並組織實施審計工作發展規劃和專業領域審計工作規劃,制定並組織實施年度審計計劃。參與起草財政經濟及其相關的法律法規草案。對直接審計、調查和核查的事項依法進行審計評價,做出審計決定或提出審計建議。
(三)向國務院總理提出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審計結果報告。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審計工作報告、審計發現問題的糾正和處理結果報告。向國務院報告對其他事項的審計和專項審計調查情況及結果。依法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向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通報審計情況和審計結果。
(四)直接審計下列事項,出具審計報告,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做出審計決定或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建議:
1.中央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中央各部門(含直屬單位)預算的執行情況、決算和其他財政收支。
2.省級人民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決算和其他財政收支,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
3.使用中央財政資金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財務收支。
4.中央投資和以中央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
5.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財務收支,中央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國務院規定的中央國有資本占控股或主導地位的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和損益。
6.國務院部門、省級人民政府管理和其他單位受國務院及其部門委託管理的社會保障基金、社會捐贈資金及其他有關基金、資金的財務收支。
7.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援助、貸款項目的財務收支。
8.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由審計署審計的其他事項。
(五)按規定對省部級領導幹部及依法屬於審計署審計監督對象的其他單位主要負責人實施經濟責任審計。
(六)組織實施對國家財經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和宏觀調控措施執行情況、財政預算管理或國有資產管理使用等與國家財政收支有關的特定事項進行專項審計調查。
(七)依法檢查審計決定執行情況,督促糾正和處理審計發現的問題,依法辦理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決定提請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或國務院裁決中的有關事項。協助配合有關部門查處相關重大案件。
(八)指導和監督內部審計工作,核查社會審計機構對依法屬於審計監督對象的單位出具的相關審計報告。
(九)與省級人民政府共同領導省級審計機關。依法領導和監督地方審計機關的業務,組織地方審計機關實施特定項目的專項審計或審計調查,糾正或責成糾正地方審計機關違反國家規定做出的審計決定。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協管省級審計機關負責人。負責管理派駐地方的審計特派員辦事處。
(十)組織審計國家駐外非經營性機構的財務收支,依法通過適當方式組織審計中央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境外資產、負債和損益。
(十一)組織開展審計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指導和推廣信息技術在審計領域的應用,組織建設國家審計信息系統。
(十二)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機構設置
內設機構
13個內設機構:
辦公廳(經濟責任審計司)
法規司
財政審計司
行政事業審計司
農業與資源環保審計司
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司
金融審計司
企業審計司
社會保障審計司
外資運用審計司
境外審計司
國際合作司
人事教育司。
機關黨委負責機關、派出審計局和在北京的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離退休幹部辦公室負責機關、派出審計局的離退休幹部工作,指導直屬單位的離退休幹部工作。(另有:中央紀委、監察部駐審計署紀檢組、監察局)
直屬事業單位
7個直屬事業單位:
計算機技術中心
機關服務局
審計科研所
幹部培訓中心
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中國審計報社
國外貸款項目審計服務中心
派出機構
派出審計局
25個派出審計局:
審計署外交外事審計局
審計署發展統計審計局
審計署教育審計局
審計署科學技術審計局
審計署工業審計局
審計署民族宗教審計局
審計署政法審計局
審計署監察人事審計局
審計署民政社保審計局
審計署財稅海關審計局
審計署資源環保審計局
審計署建設審計局
審計署交通運輸審計局
審計署農林水利審計局
審計署貿易審計局
審計署文化體育審計局
審計署衛生葯品審計局
審計署國資監管審計局
審計署經濟執法審計局
審計署廣電通訊審計局
審計署新聞報刊審計局
審計署旅遊僑務審計局
審計署科學工程審計局
審計署地震氣象審計局
審計署宣傳審計局
駐地方特派員辦事處
18個駐地方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京津冀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太原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沈陽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哈爾濱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上海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南京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武漢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廣州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鄭州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濟南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西安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蘭州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昆明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成都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長沙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深圳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長春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重慶特派員辦事處
其他
審計署主管審計署門戶網站以及《中國審計報》、《中國審計》、《審計研究》、《中國內部審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審計結果公告》等報刊雜志。
省級審計機關
吉林省審計廳
上海市審計局
河南省審計廳
內蒙古自治區審計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審計廳
甘肅省審計廳
西藏自治區審計廳
海南省審計廳
青海省審計廳
山西省審計廳
浙江省審計廳
廣西壯族自治區審計廳
北京市審計局
天津市審計局
河北省審計廳
遼寧省審計廳
黑龍江省審計廳
江蘇省審計廳
安徽省審計廳
福建省審計廳
江西省審計廳
山東省審計廳
湖北省審計廳
湖南省審計廳
廣東省審計廳
重慶市審計局
四川省審計廳
貴州省審計廳
雲南省審計廳
陝西省審計廳
寧夏回族自治區審計廳
主要領導
現任領導
黨組書記、審計長:劉家義
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鄭振濤
副審計長:秦博勇
黨組成員、副審計長:孫寶厚、陳塵肇、袁野
黨組成員、中央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張通
黨組成員、總審計師:李曉鍾
黨組成員、法規司司長:劉正均
歷任領導
審計長
於明濤
呂培儉
郭振乾
李金華
審計法規
審計署關於印發《審計署聘請外部人員參與審計工作管理辦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2006年修訂)
《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試行)》
《審計機關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評價准則》
《審計機關分析性復核准則》
《審計機關內部控制測評准則》
《審計機關審計抽樣准則》
《審計機關審計事項評價准則》
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計劃管理辦法》
中國國家審計准則序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基本准則
審計署關於嚴禁通過社會審計組織獲取非法收入的通知
審計署辦公廳關於國家工商總局同意將審計機關列為查詢企業檔案不交費單位的通知
審計署辦公廳關於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隱匿銷毀會計資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問題的批復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開展審計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
審計機關國家建設項目審計准則
審計機關審計檔案工作準則
審計機關審計人員職業道德准則
審計機關公布審計結果准則
審計機關專項審計調查准則
審計機關審計復核准則
審計機關審計報告編審准則
審計機關審計工作底稿准則(試行)
審計機關審計證據准則
審計機關審計方案准則
《審計機關審計復議的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聽證的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處理處罰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基本准則》
《中國國家審計准則序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
審計署、公安部關於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和加強工作協作配合的通知
審計署關於審計專業技術資格管理的暫行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統計工作的規定
審計機關指導監督內部審計業務的規定
審計機關指導監督社會審計機構的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行政應訴管理的規定
審計機關公文處理的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信息工作的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計劃管理的規定
審計署關於駐國務院部門派出機構管理的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行政強制性措施的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管轄范圍劃分的暫行規定
審計機關對社會捐贈資金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機關對社會保障基金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機關對行政經費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機關對事業經費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機關對國外貸援款項目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機關對農業專項資金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機關對國有商品流通行業財務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機關對國有工業企業財務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署關於國有金融機構財務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署關於中央銀行財務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機關計算機輔助審計辦法
審計機關審計事項評價准則
審計署關於貫徹執行審計規范的通知
中央預算執行情況審計監督暫行辦法
審計署關於審計機關辦理交辦事項的暫行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⑦ 國家審計調查准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審計機關的專項審計調查工作,及時向各級人民政府提供經濟運行信息,促進宏觀調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基本准則》,制定本准則。
第二條 本准則所稱專項審計調查,是指審計機關主要通過審計方法,對與國家財政收支有關或者本級人民政府交辦的特定事項,向有關地方、部門、單位進行的專門調查活動。
第三條 各級審計機關應當按照確定的審計管轄范圍進行專項審計調查。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審計管轄范圍內的重大事項,可以直接進行專項審計調查。
第四條 審計人員進行專項審計調查,必須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客觀公正,實事求是,保守國家秘密和被調查單位的商業秘密。
第五條 審計機關可以對下列事項進行專項審計調查:
(一)國家財經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的執行情況;
(二)行業經濟活動情況;
(三)有關資金的籌集、分配和使用情況;
(四)本級人民政府交辦、上級審計機關統一組織或者授權以及本級審計機關確定的其他事項。
第六條 審計機關可以單獨確定項目,或者結合項目審計,進行專項審計調查。
第七條 專項審計調查事項應當列入計劃管理。
第八條 審計機關進行專項審計調查,應當成立專項審計調查組。
第九條 審計機關進行專項審計調查,應當制定專項審計調查方案。專項審計調查方案的主要內容應當包括調查的目標、范圍、內容、程序、時間、人員分工等。
第十條 審計機關進行專項審計調查,應當在實施調查前,向被調查單位送達專項審計調查通知書(格式見附件)。專項審計調查通知書的內容包括:
(一)被調查單位名稱;
(二)調查的依據、范圍、內容和時間;
(三)對被調查單位配合調查工作的具體要求;
(四)調查組組長及成員名單;
(五)審計機關公章及簽發日期。審計機關結合項目審計開展專項審計調查的,可以只送達審計通知書,並在審計通知書中明確專項審計調查事宜。
第十一條 專項審計調查組在進行調查過程中,主要通過審計方法取得被調查單位的有關材料。審計人員向被調查單位之外的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時,應當出示審計人員的工作證件和專項審計調查通知書副本。
第十二條 審計人員應當取得客觀、相關、充分和合法的證明材料,以證明所調查事項。審計人員取得的有關重要事項的證明材料,應當有提供者的簽名或者蓋章。不能取得提供者簽名或者蓋章的,審計人員應當註明原因。拒絕簽名或者蓋章不影響事實存在的,該證明材料仍然有效。
第十三條 專項審計調查工作結束後,專項審計調查組應當及時向審計機關提出專項審計調查報告。專項審計調查報告一般包括下列內容:
(一)調查的范圍、內容和起訖時間;
(二)被調查事項的基本情況;
(三)發現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四)調查結論和改進建議;
(五)其他需要反映的情況和問題。
第十四條 審計機關結合項目審計實施專項審計調查的,應當將審計報告中反映的有關情況與調查結果一並匯總,形成專項審計調查報告。
第十五條 專項審計調查報告報送審計機關前,可以徵求被調查單位的意見。被調查單位應當自收到專項審計調查報告之日起十日內,提出書面意見,十日內沒有提出書面意見的,視同無異議。
第十六條 本級人民政府交辦的專項審計調查項目,審計機關應當將調查結果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上級審計機關統一組織或者授權的專項審計調查項目,審計機關應當將調查結果報告統一組織或者授權的審計機關。審計機關自行安排的專項審計調查項目,可以根據調查事項的性質和調查的情況,將調查結果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 審計機關可以根據需要,確定是否告知被調查單位調查結果。
第十七條 專項審計調查組在調查過程中,如果發現被調查單位有重大的違反國家財經法規行為,應當及時報告審計機關。審計機關認為有必要進行審計和處理、處罰的,應當按照法定的審計職權和程序進行。
第十八條 審計機關對辦理的專項審計調查事項,應當建立檔案,按有關規定管理。
第十九條 本准則由審計署負責解釋。
第二十條 本准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審計署於1996年12月16日發布的《審計機關專項審計調查實施辦法》(審法發〔1996〕361號)同時廢止。
附件:專項審計調查通知書格式附件:
********(審計機關全稱)專項審計調查通知書
審*調通 〔****〕*號:
根據******,決定派出專項審計調查組,自*年*月*日起,對你單位*******情況,進行調查。請予配合,並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
調查組組長:
調查組成員:
*******(審計機關全稱印章)
*年*月*日
主題詞:********
抄 送:********
⑧ 國家審計署是什麼級別
國家審計署是正部級別。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根據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91條的規定,於1983年9月15日正式成立,是國務院26個組成部門之一,在國務院領導下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
審計長是審計署的行政首長,是國務院組成人員。2018年3月,根據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優化審計署職責;審計署負責對國家財政收支和法律法規規定屬於審計監督范圍的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審計監督。
(8)審計署11號令是行政法規嗎擴展閱讀:
機構職責
主管全國審計工作。負責對國家財政收支和法律法規規定屬於審計監督范圍的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審計監督,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
對審計、專項審計調查和核查社會審計機構相關審計報告的結果承擔責任,並負有督促被審計單位整改的責任。起草審計法律法規草案,擬訂審計政策制定審計規章、審計准則和指南並監督執行。制定並組織實施審計工作發展規劃和專業領域審計工作規劃,制定並組織實施年度審計計劃。
⑨ 審計法律法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1994年8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根據2006年2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決定》修正)
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第三章審計機關職責
第四章審計機關許可權
第五章審計程序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國家的審計監督,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國家實行審計監督制度。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
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國有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規定應當接受審計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依照本法規定接受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對前款所列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依法進行審計監督。
第三條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職權和程序,進行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依據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法律、法規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進行審計評價,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
第四條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審計機關對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審計工作報告應當重點報告對預算執行的審計情況。必要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對審計工作報告作出決議。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審計工作報告中指出的問題的糾正情況和處理結果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
第五條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應當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廉潔奉公,保守秘密。
第二章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
第七條國務院設立審計署,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審計長是審計署的行政首長。
第八條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的審計機關,分別在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州長、縣長、區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審計工作。
第九條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審計業務以上級審計機關領導為主。
第十條審計機關根據工作需要,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其審計管轄范圍內設立派出機構。
派出機構根據審計機關的授權,依法進行審計工作。
第十一條審計機關履行職責所必需的經費,應當列入財政預算,由本級人民政府予以保證。
第十二條審計人員應當具備與其從事的審計工作相適應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
第十三條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與被審計單位或者審計事項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第十四條審計人員對其在執行職務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和被審計單位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的義務。
第十五條審計人員依法執行職務,受法律保護。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拒絕、阻礙審計人員依法執行職務,不得打擊報復審計人員。
審計機關負責人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審計機關負責人沒有違法失職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職條件的情況的,不得隨意撤換。
地方各級審計機關負責人的任免,應當事先徵求上一級審計機關的意見。
第三章審計機關職責
第十六條審計機關對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和下級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以及其他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監督。
第十七條審計署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對中央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監督,向國務院總理提出審計結果報告。
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分別在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州長、縣長、區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對本級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監督,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提出審計結果報告。
第十八條審計署對中央銀行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對國有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損益,進行審計監督。
第十九條審計機關對國家的事業組織和使用財政資金的其他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條審計機關對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損益,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一條對國有資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的企業、金融機構的審計監督,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二條審計機關對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三條審計機關對政府部門管理的和其他單位受政府委託管理的社會保障基金、社會捐贈資金以及其他有關基金、資金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四條審計機關對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援助、貸款項目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五條審計機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國家機關和依法屬於審計機關審計監督對象的其他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在任職期間對本地區、本部門或者本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以及有關經濟活動應負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六條除本法規定的審計事項外,審計機關對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由審計機關進行審計的事項,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七條審計機關有權對與國家財政收支有關的特定事項,向有關地方、部門、單位進行專項審計調查,並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報告審計調查結果。
第二十八條審計機關根據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隸屬關系或者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關系,確定審計管轄范圍。
審計機關之間對審計管轄范圍有爭議的,由其共同的上級審計機關確定。
上級審計機關可以將其審計管轄范圍內的本法第十八條第二款至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審計事項,授權下級審計機關進行審計;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審計管轄范圍內的重大審計事項,可以直接進行審計,但是應當防止不必要的重復審計。
第二十九條依法屬於審計機關審計監督對象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其內部審計工作應當接受審計機關的業務指導和監督。
第三十條社會審計機構審計的單位依法屬於審計機關審計監督對象的,審計機關按照國務院的規定,有權對該社會審計機構出具的相關審計報告進行核查。
第四章審計機關許可權
第三十一條審計機關有權要求被審計單位按照審計機關的規定提供預算或者財務收支計劃、預算執行情況、決算、財務會計報告,運用電子計算機儲存、處理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電子數據和必要的電子計算機技術文檔,在金融機構開立賬戶的情況,社會審計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被審計單位不得拒絕、拖延、謊報。
被審計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提供的財務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
第三十二條審計機關進行審計時,有權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運用電子計算機管理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電子數據的系統,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被審計單位不得拒絕。
第三十三條審計機關進行審計時,有權就審計事項的有關問題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並取得有關證明材料。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支持、協助審計機關工作,如實向審計機關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證明材料。
審計機關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負責人批准,有權查詢被審計單位在金融機構的賬戶。
審計機關有證據證明被審計單位以個人名義存儲公款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主要負責人批准,有權查詢被審計單位以個人名義在金融機構的存款。
第三十四條審計機關進行審計時,被審計單位不得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不得轉移、隱匿所持有的違反國家規定取得的資產。
審計機關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前款規定的行為,有權予以制止;必要時,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負責人批准,有權封存有關資料和違反國家規定取得的資產;對其中在金融機構的有關存款需要予以凍結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
審計機關對被審計單位正在進行的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有權予以制止;制止無效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負責人批准,通知財政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暫停撥付與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直接有關的款項,已經撥付的,暫停使用。
審計機關採取前兩款規定的措施不得影響被審計單位合法的業務活動和生產經營活動。
第三十五條審計機關認為被審計單位所執行的上級主管部門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規定與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應當建議有關主管部門糾正;有關主管部門不予糾正的,審計機關應當提請有權處理的機關依法處理。
第三十六條審計機關可以向政府有關部門通報或者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
審計機關通報或者公布審計結果,應當依法保守國家秘密和被審計單位的商業秘密,遵守國務院的有關規定。
第三十七條審計機關履行審計監督職責,可以提請公安、監察、財政、稅務、海關、價格、工商行政管理等機關予以協助。
第五章審計程序
第三十八條審計機關根據審計項目計劃確定的審計事項組成審計組,並應當在實施審計三日前,向被審計單位送達審計通知書;遇有特殊情況,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審計機關可以直接持審計通知書實施審計。
被審計單位應當配合審計機關的工作,並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
審計機關應當提高審計工作效率。
第三十九條審計人員通過審查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查閱與審計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檢查現金、實物、有價證券,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等方式進行審計,並取得證明材料。
審計人員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時,應當出示審計人員的工作證件和審計通知書副本。
第四十條審計組對審計事項實施審計後,應當向審計機關提出審計組的審計報告。審計組的審計報告報送審計機關前,應當徵求被審計對象的意見。被審計對象應當自接到審計組的審計報告之日起十日內,將其書面意見送交審計組。審計組應當將被審計對象的書面意見一並報送審計機關。
第四十一條審計機關按照審計署規定的程序對審計組的審計報告進行審議,並對被審計對象對審計組的審計報告提出的意見一並研究後,提出審計機關的審計報告;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處理、處罰的,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或者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意見。
審計機關應當將審計機關的審計報告和審計決定送達被審計單位和有關主管機關、單位。審計決定自送達之日起生效。
第四十二條上級審計機關認為下級審計機關作出的審計決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的,可以責成下級審計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必要時也可以直接作出變更或者撤銷的決定。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的,或者提供的資料不真實、不完整的,或者拒絕、阻礙檢查的,由審計機關責令改正,可以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責任。
第四十四條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或者轉移、隱匿所持有的違反國家規定取得的資產,審計機關認為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作出決定,並將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五條對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和下級政府違反預算的行為或者其他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行為,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區別情況採取下列處理措施:
(一)責令限期繳納應當上繳的款項;
(二)責令限期退還被侵佔的國有資產;
(三)責令限期退還違法所得;
(四)責令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五)其他處理措施。
第四十六條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區別情況採取前條規定的處理措施,並可以依法給予處罰。
第四十七條審計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的審計決定,被審計單位應當執行。
審計機關依法責令被審計單位上繳應當上繳的款項,被審計單位拒不執行的,審計機關應當通報有關主管部門,有關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扣繳或者採取其他處理措施,並將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
第四十八條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機關作出的有關財務收支的審計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機關作出的有關財政收支的審計決定不服的,可以提請審計機關的本級人民政府裁決,本級人民政府的裁決為最終決定。
第四十九條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國家規定,審計機關認為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作出決定,並將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
第五十條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一條報復陷害審計人員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二條審計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五十三條中國人民解放軍審計工作的規定,由中央軍事委員會根據本法制定。
第五十四條本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1988年11月30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同時廢止。
⑩ 審計署第11號令和中國內部審計准則在獨立性方面的規定有什麼聯系
肯定是相通的,審計署現在加強對內部審計的指導和領導。內部審計准則是內審協會制定的,內審協會也要接受審計署內審司的領導和指導。內審准則更詳細,11號令是選擇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