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第185
❶ 【民訴】二審中,當事人如何確定
如何列二審當事人
1�共同上訴
根據《民訴意見》第176條的規定,雙方當事人和第三人都提出上訴的,均為上訴人。
注意:這種情況下,沒有被上訴人。
2�必要共同訴訟中部分共同訴訟人上訴
根據《民訴意見》第177條的規定,必要共同訴訟人中的一人或者部分人提出上訴的,按下列情況處理:
(1)該上訴是對與對方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分擔有意見,不涉及其他共同訴訟人利益的,對方當事人為被上訴人,未上訴的同一方當事人依原審訴訟地位列明;
(2)該上訴僅對共同訴訟人之間權利義務分擔有意見,不涉及對方當事人利益的,未上訴的同一方當事人為被上訴人,對方當事人依原審訴訟地位列明;
(3)該上訴對雙方當事人之間以及共同訴訟人之間權利義務承擔有意見的,未提出上訴的其他當事人均為被上訴人。
注意:總結為一句話:誰對一審判決有意見,就是上訴人;對誰有意見,即對與誰之間的權利義務劃分有意見,誰就是被上訴人;其他人按照原審訴訟地位列名。
3�普通共同訴訟中部分人上訴
普通共同訴訟中,部分共同訴訟人的行為對其他人不發生法律效力,部分共同訴訟人上訴的,對方當事人為被上訴人,未提起上訴的其他共同訴訟人不作為二審中的當事人。
4�訴訟代表人
訴訟代表人不服一審法院的裁判,不僅可能因提起上訴而成為上訴人的訴訟代表人,也可能因對方當事人上訴而成為被上訴人的代表人。
5�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以本訴訟的雙方或者一方當事人為被上訴人提起上訴,成為上訴人,也可以成為本訴訟的雙方或者一方當事人的被上訴人。
6�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否可以成為上訴人和被上訴人,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在法院判令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承擔實體義務的情況下,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提起上訴,而成為上訴人,也可以因參加之訴中對方當事人提起上訴而成為被上訴人。
有幾種特殊情況的處理方法需要注意:
(1)根據《民訴意見》第182條的規定,對當事人在一審中已經提出的訴訟請求,原審人民法院未作審理、判決的,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發回重審;
(2)根據《民訴意見》第183條的規定,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在一審中未參加訴訟,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予以調解,調解不成的,發回重審。
注意:1)發回重審的裁定書不列應當追加的當事人;2)這里是指存在一審中應當參加而沒有參加的訴訟當事人,如果是屬於權利義務承擔的情況,可以直接變更當事人。例如,二審中當事人死亡,法人、其他組織分立為兩個法人、其他組織。
(3)根據《民訴意見》第184條的規定,在第二審程序中,原審原告增加獨立的訴訟請求或原審被告提出反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就新增加的訴訟請求或反訴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
(4)�根據《民訴意見》第185條的規定,一審判決不準離婚的案件,上訴後,第二審人民法院認為應當判決離婚的,可以與子女撫養、財產問題一並調解,調解不成的,發回重審。
❷ 請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85條第一、二款全部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85條第一、二款全部內容是:
人民fa院受理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後,應當發出尋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宣告失蹤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一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
公告期間屆滿,人民fa院應當根據被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的事實是否得到確認,作出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的判決或者駁回申請的判決。
❸ 07年民事訴訟法修改意義是什麼
一、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主要從三個方面解決申訴難問題:
1、再審事由從5項具體化為13項
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五項可以申請再審的事由,現在把這5項具體化為13項再加一款,使事項更加具體化了,老百姓更加明確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提起申訴。
2、申請再審應向上級法院提出
把原審法院判錯了的案子再交給原審法院來審查、糾錯,顯然會使當事人對其行為的公正性提出質疑。有鑒於此,這次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申請再審只能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這樣既可以避免多頭申訴、重復申訴,又可以保障人民法院能夠公平地審理案件。
3、明確規定接受抗訴法院再審期限
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由於規定了這個審查期間,就避免了現在存在的當事人反復申訴,很多申訴石沉大海的情況。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的申訴必須在三個月內給當事人一個答復,是否進入再審程序。
4、檢察院抗訴民事案件法院必須在30日內再審
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則把原來民事訴訟法第185條規定的檢察院可以提請抗訴的4項情形具體劃分為13項,加上另外一款規定。同時明確規定了人民法院收到檢察院的抗訴書之日起30日內必須裁定再審。從而有效避免檢察院雖然提起抗訴,但是由於沒有期間的規定,抗訴進入再審程序時間會拖得比較長的情況發生。
二、在執行程序方面,這次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從以下幾方面解決執行難問題:
5、增加了立即執行制度
根據修改前的民訴法規定,執行人員只有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書後方能採取強制執行措施,否則屬於違法行為。這一條存在重大的紕漏,有的被執行人接到執行通知以後,就轉移隱匿財產,執行通知書反而成為「轉移隱匿財產通知書」,嚴重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擾亂了社會秩序。有鑒如此,新的民事訴訟法第216條規定,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以立即採取強制執行措施,這就有效避免了上述惡性行為的發生。
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新增了「立即執行」的制度。即「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以立即採取執行措施」。也就是說不一定非要先通知執行,如果被執行人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可能的可以不經通知直接採取執行措施。解決了實踐中,發出執行通知以後,有的被執行人接到通知以就轉移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問題。
6、增加財產報告制度
在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中,沒有財產報告制度。盡管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有的地方法院會向被執行人發「限期申報財產通知書」,但因為法律並未明確規定這一制度,經常有一些有財產的「老賴」對其置之不理,故意拖延不履行,嚴重影響了法院執行工作的開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如果他提供虛假報告或者拒絕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給被執行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和責任人員予以罰款和拘留,保證了執行。
7、加大了執行威懾機制
修改前的民訴法中,盡管規定了一定的處罰措施,但是由於可操作性差,處罰措施又少,發揮不了很大的震懾作用。有些被執行人善於鑽法律的漏洞,在債務不履行的情況下,照舊進行高消費、投資,貸款而沒受到多大的懲罰,給執行工作帶相當大的負面影響。這次新訴訟法填補了這項漏洞,建立了聯動機制,在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關單位限制被執行人出境,人們法院也可以在徵信系統記錄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情況。同時可以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人的信息。通過這三方面的措施,形成社會上的監督來迫使被執行人履行義務。
8、提高了對不履行判決、裁定的罰款數額
以前被執行人或協助執行人之所以有恃無恐地拖延執行甚至拒絕執行,從很大程度上和執行的處罰力度過小有關,過小的處罰力度對於他們來說構不成多大的威脅,比如修改前的民訴法規定,協助執行單位拒不協助的最高處罰數額3萬,這對於有些經濟實力較強的單位算不了什麼,所以他們可以寧願挨罰,也不協助。新的民訴法提高了處罰數額,規定對個人的罰款數額最高可達1萬,對單位的罰款數額最高可達三十萬元。最高罰款數額是原來的十倍,對於那些人來說,是不小的經濟負擔,可以有效遏制一些拒不履行者。
9、增加規定了執行異議
針對執行過程中有的執行人員執法不嚴格、行為不規范的情況,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了執行異議。也就是說,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如果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執行異議,促使人民法院盡早地督促執行。
10、超過6個月不執行,當事人可申請更換執行法院
針對一些執行案件受到地方保護主義干擾,長期得不到執行的情況,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之日起超過6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由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11、延長了申請執行的期間
原來民訴法規定,申請執行期間,如果雙方是法人的,規定是半年,涉及到個人的,執行期間是一年,執行期間很短。這樣使得被執行人存在僥幸,只要拖過這個期間,財產就不被執行。我們這次延長了執行期間,《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為兩年,而且申請執行的期間適用中止、中斷的規定。
三、刪除了第十九章的企業破產清算程序
除了對申訴和執行的修改,重大的修改就是刪除了第十九章的企業破產清算程序。08年4月1日後的企業破產清算案件只需要適用《企業破產法》,不再適用《民事訴訟法》。
❹ 民訴法第185條第一款,第二款的全部內容是什麼
第一百八十五條 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後,應當發出尋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宣告失蹤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一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
公告期間屆滿,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被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的事實是否得到確認,作出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的判決或者駁回申請的判決。
❺ 發回重審適用新法還是舊法
發回重審適用舊法。
【拓展資料】
發回重審制度是民事訴訟程序確立的一項重要制度。發回重審是二審法院經過對一審上訴案件審理認為一審法院的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一審判決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或者一審判決遺漏當事人、訴訟請求等四種事由;由二審法院作出撤銷一審判決的裁定,將案件發回一審法院重新審理的審判制度。審程序中發回重審的情形:
(1)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的規定)。
(2)原判決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的規定)。
(3)對當事人在一審中已經提出的訴訟請求,原審人民法院未作審理、判決的,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發回重審。(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見》第182條的規定)。
(4)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在一審中未參加訴訟,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予以調解,調解不成的,發回重審。(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見》第183條的規定)
(5)一審判決不準離婚的案件,上訴後,第二審人民法院認為應當判決離婚的,可以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與子女撫養、財產問題一並調解,調解不成的,發回重審。(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見》第185條的規定)
審判監督程序中發回重審的情形: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見》的規定,審判監督程序中發回重審的情形包括:
(1)人民法院提審或者按照第二審程序再審的案件,在審理中發現原一、二審判決具有《若干意見》第181條規定的違反法定程序的情況,即審理本案的審判人員、書記員應當迴避未迴避的,未經開庭審理而作出判決的,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當事人未經傳票傳喚而缺席判決的,其他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情況,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裁定撤銷一、二審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見》第210條第2款的規定)
(2)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人民法院發現原一、二審判決遺漏了應當參加的當事人的,可以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予以調解,調解不成的,裁定撤銷一、二審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❻ 民事訴訟法185條
第一百八十五條人民抄法院受理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後,應當發出尋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宣告失蹤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一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
公告期間屆滿,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被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的事實是否得到確認,作出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的判決或者駁回申請的判決。
❼ 當事人提出再審,法院維持原判,人民檢察院能否提出抗訴
1樓不懂別瞎說。
(一)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概念
人民檢察院抗訴,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依照法定程序要求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再次審理的訴訟行為,也稱民事抗訴。
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依法對人民法院的民事訴訟行為享有法律監督權,抗訴正是人民檢察院基於其法律監督權而進行的職權行為。通過人民檢察院行使法律監督權辦理民事抗訴案件,對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活動進行法律監督,有利於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司法公正和司法權威,保障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因此,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應當依法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二)人民檢察院抗訴的適用條件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85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抗訴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1.案件存在民事權益爭議。人民檢察院抗的案件,必須是存在民事權益爭議的案件。不存在民事權益爭議的非訴訟案件,人民檢察院不能提出抗訴。此外,當事人依法不能申請再審的民事權益爭議案件,如判決解除婚姻關系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也不能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辦案規則》第6條規定,對於人民法院判決解除收養關系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也不受理當事人的申訴。
2.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在民事訴訟中,檢察監督是一種事後監督,對於尚未生效的民事判決、裁定,人民檢察院不能提出抗訴。對於當事人自願達成的調解書,人民檢察院也不能提出抗訴。
3.具備法定的事由。為了確保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維護人民法院的權威性,人民檢察院抗訴必須有一定范圍的限制。因此,《民事訴訟法》第185條對人民檢察院抗訴的事由作出了明確規定。只有人民法院的裁判或者訴訟行為具有該條規定的事由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才能提出抗訴。
4.由有權的人民檢察院提出。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只有最高人民檢察院、上級人民檢察院才有權提出抗訴。除最高人民檢察院外,人民檢察院無權對同級人民法院的裁判提出抗訴。
二、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法定事由
《民事訴訟法》第185條規定了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法定事由。對於人民法院的裁判和訴訟行為,必須具有下列事由之一,人民檢察院才能提出抗訴。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辦案規則》第33條的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
(1)原判決、裁定所認定事實沒有證據或者沒有足夠證據支持;
(2)原判決、裁定對有足夠證據支持的事實不予認定;
(3)原判決、裁定採信了偽證並作為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的;
(4)原審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由於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主要證據,人民法院應予調查取證而未進行調查取證,影響原判決、裁定正確認定事實的;
(5)原審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互相矛盾,人民法院應予調查取證而未進行調查取證,影響原判決、裁定正確認定事實的;
(6)原判決、裁定所採信的鑒定結論的鑒定程序違法或者鑒定人不具備鑒定資格;
(7)原審法院應當進行鑒定或者勘驗而未鑒定、勘驗;
(8)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其他情形。
(二)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
《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辦案規則》第34條規定,「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包括:
(1)原判決、裁定錯誤認定法律關系性質;
(2)原判決、裁定錯誤認定民事法律關系主體;
(3)原判決、裁定確定權利歸屬、責任承擔或者責任劃分發生錯誤;
(4)原判決遺漏訴訟請求或者超出原告訴訟請求范圍判令被告承擔責任;
(5)原判決、裁定對未超過訴訟時效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或者對超過訴訟時效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等情形;
(6)適用法律錯誤的其他情形。
(三)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
根據《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辦案規則》第35條的規定,「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包括:
(1)審理案件的審判人員、書記員依法應當迴避而未迴避的;
(2)應當開庭審理的案件,未經開庭審理即作出判決、裁定的;
(3)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當事人未經傳票傳喚而缺席判決、裁定的;
(4)違反法定程序的其他情形。
(四)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
與人民法院決定再審不同的是,人民檢察院抗訴具有法定事由的限制,即只有具備法定事由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才能提出抗訴。
拜託,我上面寫了這么多,你都沒看?
A某一案件確有錯誤,但人民法院已經裁定再審
確有錯誤已經裁定再審沒有必要抗訴,另外已經裁定再審說明原判決未生效,而抗訴是對已生效的。
B確有錯誤的先予執行的裁定
先予執行的裁定不是案件的終局判決。
C已經生效解除婚姻關系的判決
屬於依法不能申請再審的民事權益爭議案件(屬人身關系:判決解除婚姻關系的案件/解除收養關系的案件等)
D當事人申請再審,法院再審維持原判決的案件
維持原判決:應理解為再審適用的是二審程序,判決一經作出即生效,可抗訴。
誰說的對同一案件只能再審一次??
法院自身就三次,最高院的解釋不包括檢察院的抗訴。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發回重審和指令再審有關問題的規定》中規定:「各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對同一案件進行再審的,只能再審一次。」「上級人民法院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指令人民法院進行再審的,只能指令再審一次。」「同一人民法院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的規定,對同一案件只能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審理一次。」即各級人民法院依院長發現制度決定再審,對同一案件只能再審一次;上級法院指令下級法院再審,只能指令一次;各級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再審申請,對同一案件只能再審一次。
❽ 論民事訴訟檢察監督
民事檢察制度是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是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環節和保障。現行民事訴訟法檢察監督制度存在的問題很多, 不僅涉及面很廣而且紛繁復雜, 對民事訴訟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檢察監督問題從理論上進行研討, 分析成因、解決問題, 為民事訴訟法的修改提供理性的指導和建議, 是每一位理論工作者一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為此, 在修改民事訴訟法檢察監督的具體條款之前, 有必要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上, 就民事訴訟檢察監督中存在的問題和應制定出的相應對策做一研究。
一、存在的問題
目前民事檢察監督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監督范圍狹窄, 僅限於事後監督, 使檢察機關難以全面履行法律監督職責
關於民事檢察監督的許可權范圍問題在理論界存在爭議, 主要有三種觀點。有的學者認為, 檢查機關的監督僅限於對法院判決生效後的監督, 其根據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85 條所規定的檢查機關對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決和裁定的正確與否, 通過抗訴實行監督。有的人認為, 檢查機關對民事訴訟的監督, 不僅限於對判決生效後的監督, 還應包括對民事審判過程的各項活動的監督, 其根據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4 條所規定的「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還有的學者認為,從我國憲法體制設定的檢察監督權的地位和《民事訴訟法》總則中對檢察監督權所規定的立法精神來看, 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 這種監督應包括對民事訴訟的提起、審理、宣判以及判決的執行等整個民事訴訟過程的監督。實踐中, 不少法院的審判人員往往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85 條的規定,以檢察院沒有法律依據為由, 將檢查機關對生效裁判進行抗訴之外的監督拒之門外, 導致檢查機關的監督權僅限於「事後」監督。但是, 這種監督只能是一種補救措施, 因為司法腐敗和司法不公現象可能產生於訴訟的任何環節, 事後監督不利於防患於未然。
2. 監督方法過於單一, 導致監督效果不佳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85 條之規定, 民事檢察監督只限於對已生效的判決和裁定提起抗訴, 但法律對檢察機關抗訴的民事案件應當在多長期限內做出再審與否的決定以及具體程序未作明確規定。實踐中, 檢察機關抗訴後, 法院對之可以任意拖延, 即使法院決定對案件進行再審, 在具體程序中, 檢察機關有時也完全聽憑法院安排。
3. 監督權不具體、不明確, 導致監督流於形式
民事檢察監督權最有利的表現形式是民事抗訴權, 如何行使抗訴權在微觀上缺乏細化, 從而很難實現民事檢察監督的目的。在實踐中, 一些法院對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消極拖延、長期不開庭審理、拒絕檢察院查閱案卷, 更有甚者竟駁回檢察院的抗訴。
二、相應的對策
1. 轉變觀念
觀念問題是造成當前中國民事檢察監督不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長期以來, 我國檢察監督受「重打擊、輕監督」以及傳統的「官本位」思想的影響, 導致了檢察機關在民事檢察監督程序中的地位、職能、功能無法明確的混亂現象。為此, 必須轉變觀念, 從根本上加強對民事檢察監督重要性的認識。只有這樣, 民事檢察監督只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對司法公正的保障。
2. 完善立法
考察當前民事訴訟檢察監督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立法上的疏漏也是造成檢察機關監督職能很難落到實處的直接原因, 因此, 不僅有必要建立系統的、多元化的民事檢察監督體系, 而且也有必要在微觀上對檢察機關的抗訴權進行系統化、明確化。
(1) 賦予檢察機關一定范圍內的起訴權
鑒於民事糾紛的私權性和當事人處分原則, 原則上不允許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但是,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大量涉及公共利益的民事糾紛, 其典型形態是環境污染案件、消費者權益案件、國有資產流失案件、僱工案件等。此類案件因種種原因無人或不敢提起訴訟, 使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得不到保護, 嚴重影響了司法公正, 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引起群眾的不滿。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 客觀上要求作為國家根本利益代表者的檢察機關, 有必要通過行使國家起訴權, 以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賦予檢察機關一定范圍內的起訴權, 不僅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而且也符合世界立法潮流, 在美國, 檢察官是政府的代表, 代表政府行使訴訟權利, 對涉及政府利益的案件和公共利益的案件, 提起訴訟, 參加訴訟, 出席法庭, 保護政府和公眾的利益。1976 年《法蘭西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典》第421 條規定: 「檢察機關可以作為主要當事人起訴, 或者作為聯合當事人參加訴訟。檢察機關在法律規定的案件中, 代表其他人。」由此可見, 檢察機關對涉及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有提起訴訟的權利已是國際通例。
(2) 賦予檢察機關參與民事訴訟的權利
我國現行的檢察監督制度, 對法院民事審判活動監督的力度遠遠不夠, 應當加強。事後監督排除了檢察機關提起訴訟和訴訟過程中參與訴訟的可能性, 這種封閉性的系統, 使法院的審判行為在很大范圍失去制約。對法院的審判活動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實施監督。從我國憲法和民事訴訟法總則的規定中可以看出, 人民檢察院對民事審判的全過程進行監督是立法的本意, 只是民事訴訟法第185 條有關抗訴權的規定有失合理, 可以在以後民事訴訟法修改中加以明確和完善。
(3) 完善檢察機關對生效裁判的抗訴權
要發揮檢察機關抗訴監督的作用, 就必需在立法上對檢察機關抗訴權加以細化。
首先, 應該賦予檢察機關完整的抗訴權。由於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檢察機關享有民事抗訴權, 並未明確規定與抗訴權相關的具體權力, 因而在實際操作中無法實現民事訴訟檢察監督的目的。為此,立法中應明確規定檢察機關享有調卷權、否決權、摘錄權、復制權、出席庭審權、偵查權、調查取證權、列席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會議權等。
其次, 應明確檢察機關的抗訴時間, 為解決現行立法所規定的抗訴無期限造成的弊端, 根據既判力原則, 法院應明確規定檢察機關提起抗訴的起止時間。這樣既有利於裁判權威、程序安定和訴訟效力, 也有利於社會關系的穩定。
再次, 應明確檢察機關在訴訟中的地位, 檢察機關提起或參與的民事訴訟限定在涉及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范圍內, 因此, 檢察機關在訴訟中的正確稱謂, 應該是「民事公訴人」, 檢察機關在民事公訴中, 具有國家法律監督者和國家公益代表人的性質而成為國家的代表, 代表國家行使訴權, 享有國家的民事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
3. 建立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輪換機制
在我國檢察機關中, 絕大多數檢察人員終生從事檢察工作, 並且終生在某一檢察機關任職, 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由於工作性質的單一性和差異性,互相對對方的工作不理解, 甚至存在異樣的看法,形成了工作中不配合等問題。因此, 可設想建立檢察官和法官定期或不定期的職務輪換機制, 使得雙方都能了解審判工作和檢察工作的性質和職能, 從而增加相互之間的親和力, 減少因職業差異而引起的沖突。
注釋:
[1]楊立新. 民事行政訴訟檢察監督與司法公正[J ]. 法學研究, 2002, (4).
[2]黃松有. 檢察監督與審判獨立[J ]. 法學研究, 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