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法修改了什麼

行政法法修改了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31 14:17:22

1. 近年來行政法有無修改修改了什麼

有修改。新《行政訴訟法》於2014年11月1日經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修正,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主要修改:
【修改1】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修改2】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修改3】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修改4】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修改5】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修改6】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修改7】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修改8】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修改9】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修改10】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

2. 行政法規的修改廢止

修改5件行政法規的部分條款
(一)將《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二十八條第二款修改為:「逾期不申請復議,或者復議後拒不執行復議決定,又不起訴的,登記主管機關可以強制更改企業名稱,扣繳企業營業執照。」
(二)將《殯葬管理條例》第二十條修改為:「將應當火化的遺體土葬,或者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遺體、建造墳墓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
(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第六十四條第二款修改為:「稅務機關按照前款方法確定應扣押、查封的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的價值時,還應當包括滯納金和拍賣、變賣所發生的費用。」
第六十五條修改為:「對價值超過應納稅額且不可分割的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稅務機關在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或者納稅擔保人無其他可供強制執行的財產的情況下,可以整體扣押、查封、拍賣。」
第六十九條第二款修改為:「拍賣或者變賣所得抵繳稅款、滯納金、罰款以及拍賣、變賣等費用後,剩餘部分應當在3日內退還被執行人。」
(四)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第二十一條。
(五)刪去《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第三十三條。
廢止5件行政法規
(一)《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條例》(1951年4月24日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發布)。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暫行條例》(1991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82號發布)。
(三)《非貿易非經營性外匯財務管理暫行規定》(1994年3月24日國務院批准1994年3月29日財政部令第7號發布)。
(四)《事業單位財務規則》(1996年10月5日國務院批准1996年10月22日財政部令第8號發布)。
(五)《行政單位財務規則》(1998年1月6日國務院批准1998年1月19日財政部令第9號發布)。

3. 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2017)

一、將《植物檢疫條例》第十三條修改為:「農林院校和試驗研究單位對植物檢疫對象的研究,不得在檢疫對象的非疫區進行。因教學、科研確需在非疫區進行時,應當遵守國務院農業主管部門、林業主管部門的規定。」二、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第十四條第二款修改為:「在堤防上新建前款所指建築物及設施,應當服從河道主管機關的安全管理。」三、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第十條中的「確需從事捕撈、養殖等生產活動的,必須經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關批准」。四、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一款修改為:「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從事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並經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批准;其中,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二十九條第一款修改為:「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編制方案,方案應當符合自然保護區管理目標。」第二款修改為:「在自然保護區組織參觀、旅遊活動的,應當嚴格按照前款規定的方案進行,並加強管理;進入自然保護區參觀、旅遊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服從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
第三十一條修改為:「外國人進入自然保護區,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活動計劃,並經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批准;其中,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海洋、漁業等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批准。
「進入自然保護區的外國人,應當遵守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和規定,未經批准,不得在自然保護區內從事採集標本等活動。」
第三十七條修改為:「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對直接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未編制方案或者編制的方案不符合自然保護區管理目標的;
「(二)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參觀、旅遊項目的;
「(三)不按照編制的方案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
「(四)違法批准人員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或者違法批准外國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
「(五)有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五、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第十六條第一款修改為:「禁止採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因科學研究、人工培育、文化交流等特殊需要,採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的,應當按照管理許可權向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機構申請採集證;或者向採集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機構申請採集證。」
第二十條第一款修改為:「出口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或者進出口中國參加的國際公約所限制進出口的野生植物的,應當按照管理許可權經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或者經進出口者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並取得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機構核發的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或者標簽。海關憑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或者標簽查驗放行。國務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有關野生植物進出口的資料抄送國務院環境保護部門。」
第二十一條第二款修改為:「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對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進行野外考察的,應當經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二十七條中的「或者未經批准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進行野外考察的」修改為「或者未經批准對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進行野外考察的」。六、將《導遊人員管理條例》第四條修改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導游活動,必須取得導游證。
「取得導遊人員資格證書的,經與旅行社訂立勞動合同或者在相關旅遊行業組織注冊,方可持所訂立的勞動合同或者登記證明材料,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旅遊行政部門申請領取導游證。
「導游證的樣式規格,由國務院旅遊行政部門規定。」
刪去第八條第三款。

4. 行政法是什麼制定的

法律分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修改憲法;

(二)監督憲法的實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四)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國務院總理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

(六)選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

5. 15年行政法今年有修改嗎

只改了行政訴訟法。根據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正,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6. 求行政法的修改情況,注意不是要條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草案)》修改情況的匯報行政強製法是一部規范行政強制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法律。法制工作委員會從1999年3月開始行政強製法的起草工作,在多次調研並廣泛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人大和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形成行政強製法(草案),於2005年12月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進行初次審議。會後,法律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再次徵求有關方面意見,並召開部分地方人大和政府法制部門參加的研討會聽取意見,對草案進行研究修改。2007年10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再次審議了草案。根據本屆常委會立法規劃和今年的立法工作計劃,法律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在前兩次審議的基礎上,認真研究了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各方面的意見,並於2009年6月11日、12日在京召開座談會,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部分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法制辦、專家學者的意見,對草案作了進一步修改。法律委員會於2009年8月10日、19日召開會議,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的意見,對草案進行了逐條審議。國務院法制辦有關同志列席了會議。現將草案二次審議稿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問題修改情況匯報如下:一、草案二次審議稿的主要內容(一)制定行政強製法的基本考慮行政強制制度涉及行政管理效率,也涉及對公民人身權的限制和公民、法人財產權的處分。行政強制包括兩部分:一是行政強制措施,即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管理過程中,依法對公民人身自由進行暫時性限制,或者對公民、法人的財產實施暫時性控制的措施;二是行政強制執行,即行政機關或者由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對不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決定的公民、法人,依法強制其履行義務的行為。由於對行政強制沒有統一的法律規范,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既存在濫用行政強制手段,侵害公民、法人合法權益的情況,也存在行政機關強制手段不足,執法力弱,對有些違法行為不能有效制止等問題。因此,根據各方面的意見,制定行政強製法,一是要明確行政強制的原則,從設定和實施程序上對行政強制權進行規范,預防並制裁執法人員濫用行政強制手段,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二是要規范、保障政府有效地實施行政管理。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應當保障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職責,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務水平,更好地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二)關於行政強制措施的設定和實施行政強制措施的設定許可權和實施程序是本法需規范的主要問題。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行政強制措施由法律設定,尚未制定法律,或者屬於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事項的,行政法規可以設定查封場所、設施或者財物和扣押財物以及其他一些行政強制措施;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屬於地方性事務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查封場所、設施或者財物和扣押財物等兩類行政強制措施。草案二次審議稿對實施行政強制措施的一般程序作了明確規定,對執法實踐中用得比較多的查封、扣押和凍結等程序提出了具體要求,還對行政機關查詢企業財務賬簿、交易記錄、業務往來等明確了具體規范。(三)關於行政強制執行的設定和實施對行政強制執行的設定和實施進行規范,是本法的一項重要內容。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實施行政強制執行的行政機關由法律規定,法律沒有規定行政機關強制執行的,作出行政決定的行政機關應當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草案二次審議稿還規定,人民法院對行政機關強制執行的申請進行書面審查,發現行政決定有明顯缺乏事實、法律法規根據的,可以進行實質審查。二、草案三次審議稿的主要修改情況(一)關於設定行政強制的論證評估有些常委委員提出,為了規范行政強制的設定,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草案應當增加設定行政強制的事前論證和實施中的評估程序。法律委員會經研究,建議增加兩項內容:「起草法律草案、法規草案,擬設定行政強制的,起草單位應當採取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聽取意見,並向制定機關說明設定該行政強制的必要性、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聽取和採納意見的情況。」「行政強制的設定機關應當定期對其設定的行政強制進行評價;對已設定的行政強制,認為不適當的,應當對設定該行政強制的規定及時予以修改或者廢止。」「行政強制的實施機關可以對已設定的行政強制的實施情況及存在的必要性適時進行評價,並將意見報告該行政強制的設定機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行政強制的設定機關和實施機關就行政強制的設定和實施提出意見和建議。」(草案三次審議稿第十四條、第十五條)(二)關於行政強制措施的實施主體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十五條規定行政強制措施由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實施。有些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專家提出,目前行政強制措施的執法主體比較龐雜,有的地方和部門將行政強制權委託給社會組織和不具備資格的執法人員實施,有的甚至僱用臨時人員執法,執法的隨意性較大,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影響了法制的嚴肅性和政府形象。因此,應當對行政強制的執法主體進一步加以規范。法律委員會經同國務院法制辦研究,建議增加兩項內容:「行政強制措施權不得委託。」「行政強制措施應當由行政機關具備資格的正式執法人員實施,其他人員不得實施。」(草案三次審議稿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三款)(三)關於行政強制措施的程序有些常委委員提出,實踐中發生的行政執法人員在實施行政強制措施過程中侵害公民、企業合法權益的情況,主要原因是程序不規范。法律在規定行政機關必要的行政強制措施的同時,應當從程序上加強對公民、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法律委員會經同國務院法制辦研究,建議在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的基礎上增加規定:「行政機關依法查詢企業的財務賬簿、交易記錄、業務往來等事項,不得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並應當保守所知悉的企業商業秘密。」「不得查封、扣押公民個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品。」「延長查封、扣押的決定應當告知當事人。」「強制執行完畢後,據以執行的行政決定被撤銷,或者執行錯誤的,應當恢復原狀,返還已被執行的財產;不能返還原物的,按市場價折價賠償。」(草案三次審議稿第二十一條、第二十四條第一款、第二十六條第二款、第四十一條)(四)關於執行協議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八條第二款規定:「實施行政強制執行,行政機關可以在不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情況下,與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有些常委委員提出,在執行中行政機關與當事人達成協議,既保證了行政決定的執行,又減少了社會沖突,符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草案二次審議稿只對執行和解作了原則規定,但對具體方式沒有規定,不利於這一原則的落實。法律委員會經研究,建議將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八條第二款移至第四章,並增加規定:「執行協議可以約定分階段履行;當事人採取補救措施的,可以減免加處的罰款或者滯納金。」「執行協議應當履行。當事人不履行執行協議的,行政機關應當恢復強制執行。」(草案三次審議稿第四十二條)
編輯本段最新修改
經過五次審議,一直受到社會高度關注的行政強製法草案終於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通過。在2011年年初宣布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之後不久,便出台了如此重要的一部行政法律,彌補了行政法律規范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缺口,體現了立法機關不斷完善法律體系的努力,值得充分肯定。剛剛出台的行政強製法正是秉持著平衡理念,貫徹了兼顧原則。而在保護公民權利與保證行政效率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時,應確立並運用非強制優先、最小傷害性等法律原則加以處置。具有重在約束行政強制權行使、減少行政強制行為傷害這樣一種立法品格的行政強製法,猶如公民用以抵禦行政強制行為侵害的盾牌,實際上是行政強制行為規范法或者控制行政強製法。在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努力建設法治政府的背景下,行政強製法系統地對行政強制行為進行規范,力圖將行政強制納入法治化軌道,以有效監督和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盡管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行政強製法堅持平衡理念、兼顧原則和最小侵害原則,在行政強制設定權分配機制、行政決定的強制執行體制、行政強制行為程序等方面,按照現代行政法治原則作出了比較系統的制度安排,這對於有效約束行政強制具有特殊價值,有利於實現維護公民權益與維護公共利益、尊重個人自由與維持公共秩序、保障公民權利與保證行政效率的辯證統一。作為我國行政法律體系中最新出台的一部重要法律,體現了比較深刻的人文關懷和法治精神。例如,「行政機關不得在夜間或者法定節假日實施行政強制執行」,「行政機關不得對居民生活採取停止供水、供電、供熱、供燃氣等方式迫使當事人履行相關行政決定」(第四十三條);「行政強制的設定和實施,應當適當。採用非強制手段可以達到行政管理的目的的,不得設定和實施行政強制」(第五條);「實施行政強制措施,堅持教育與強制相結合」(第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強制,享有陳述權、申辯權;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因行政機關違法實施行政強制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要求賠償」(第八條)等等。在社會轉型發展、社會關系復雜、社會矛盾尖銳、社會張力很大的當下中國,上述亮點有助於人們正確理解、熱情關注、積極推行我國的行政強製法律制度;而且,這些新精神、新規定是對現行法律法規中滯後內容的一種超越和批判,因此有關機關必須加緊開展清理工作,凡與本法不相符合的滯後內容應作出修改或廢止,並盡快完善實施性規范和制度.

7. 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2018)

一、將《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電視節目管理辦法》第三條修改為:「國務院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全國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的電視節目的管理工作。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內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的電視節目的管理工作。」

第四條第三款中的「中國廣播電視部門」修改為「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

第六條修改為:「利用已有的或者設置專門的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的電視節目的單位,應當向省級以上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審查同意的,由申請單位報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審批。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批準的,發給《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的電視節目許可證》(以下簡稱《許可證》),並由審批機關報國務院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公安部門、國家安全部門備案。」

第九條第二款、第十條中的「廣播電視、公安和國家安全部門」修改為「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

第十一條修改為:「違反本辦法第八條、第九條規定的單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視情節輕重,給予警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直至吊銷《許可證》的處罰。吊銷《許可證》的,可以同時沒收其使用的衛星地面接收設施。對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可以建議其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二條中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電視廳(局)會同公安、國家安全廳(局)」修改為「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

第十四條第一款修改為:「軍隊以及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因國防、公安和國家安全工作需要利用已有的或者專門設置的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的電視節目,由軍隊有關部門、國務院公安部門、國務院國家安全部門分別制定措施進行管理。」

第十五條修改為:「本辦法由國務院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解釋。」二、將《有線電視管理暫行辦法》第三條第一款、第六條第一款、第十三條、第十九條中的「廣播電影電視部」修改為「國務院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三、將《中葯品種保護條例》第四條修改為:「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全國中葯品種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第一款、第八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五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五條中的「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

第九條修改為:「申請辦理中葯品種保護的程序:

「(一)中葯生產企業對其生產的符合本條例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規定的中葯品種,可以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初審簽署意見後,報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特殊情況下,中葯生產企業也可以直接向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提出申請。

「(二)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委託國家中葯品種保護審評委員會負責對申請保護的中葯品種進行審評。國家中葯品種保護審評委員會應當自接到申請報告書之日起六個月內作出審評結論。

「(三)根據國家中葯品種保護審評委員會的審評結論,由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決定是否給予保護。批準保護的中葯品種,由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發給《中葯保護品種證書》。

「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國家中葯品種保護審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聘請中醫葯方面的醫療、科研、檢驗及經營、管理專家擔任。」

第十三條第一款中的「葯品生產經營主管部門、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葯品監督管理部門」。

第十八條修改為:「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保護的中葯品種如果在批准前是由多家企業生產的,其中未申請《中葯保護品種證書》的企業應當自公告發布之日起六個月內向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申報,並依照本條例第十條的規定提供有關資料,由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指定葯品檢驗機構對該申報品種進行同品種的質量檢驗。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根據檢驗結果,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一)對達到國家葯品標準的,補發《中葯保護品種證書》。

「(二)對未達到國家葯品標準的,依照葯品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撤銷該中葯品種的批准文號。」

第十九條修改為:「對臨床用葯緊缺的中葯保護品種的仿製,須經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並發給批准文號。仿製企業應當付給持有《中葯保護品種證書》並轉讓該中葯品種的處方組成、工藝製法的企業合理的使用費,其數額由雙方商定;雙方不能達成協議的,由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裁決。」

第二十條修改為:「生產中葯保護品種的企業應當根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提出的要求,改進生產條件,提高品種質量。」

第二十三條中的「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葯品監督管理的部門」。

第二十四條中的「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負責葯品監督管理的部門」。

刪去第二十六條。

8. 行政法是誰制定的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修改憲法;

(二)監督憲法的實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四)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國務院總理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

(六)選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

(七)選舉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

(八)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九)選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十)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十一)審查和批准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十二)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

(十三)批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建置;

(十四)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

(十五)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

(十六)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第八十九條 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

(一)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二)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

(三)規定各部和各委員會的任務和職責,統一領導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工作,並且領導不屬於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全國性的行政工作;

(四)統一領導全國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規定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職權的具體劃分;

(五)編制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

(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七)領導和管理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工作;

(八)領導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等工作;

(九)管理對外事務,同外國締結條約和協定;

(十)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

(十一)領導和管理民族事務,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利;

(十二)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

(十三)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各委員會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

(十四)改變或者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

(十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劃分,批准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的建置和區域劃分;

(十六)依照法律規定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范圍內部分地區進入緊急狀態;

(十七)審定行政機構的編制,依照法律規定任免、培訓、考核和獎懲行政人員;

(十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9. 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2022)

一、對14部行政法規的部分條款予以修改。(附件1)

10. 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一、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第七條中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稅務機關審核後,報國家稅務局批准」修改為「由縣以上地方稅務機關批准」。二、刪去《外國商會管理暫行規定》第七條。
第九條改為第七條,修改為:「成立外國商會,應當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以下稱登記管理機關)提出書面申請,依法辦理登記。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本規定第八條規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60日內作出是否准予登記的決定,准予登記的,簽發登記證書;不予登記的,書面說明理由。外國商會經核准登記並簽發登記證書,即為成立。」
第十一條改為第十條,修改為:「外國商會應當於每年1月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上一年度的活動情況報告。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應當為外國商會設立、開展活動和聯系中國有關主管機關提供咨詢和服務。」
第十二條改為第十一條,修改為:「外國商會需要修改其章程,更換會長、副會長以及常務幹事或者改變辦公地址時,應當依照本規定第七條、第八條規定的程序辦理變更登記。」
第十四條改為第十三條,並刪去第一款中的「並報審查機關備案」。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第十六條修改為:「外國人在中國境內進行有關水生野生動物科學考察、標本採集、拍攝電影、錄像等活動的,必須經國家重點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四、將《食鹽專營辦法》第五條第二款修改為:「食鹽定點生產企業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鹽業主管機構審批。」
第六條中的「國務院鹽業主管機構」修改為「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鹽業主管機構」。
刪去第十八條第一款中的「國務院鹽業主管機構或者其授權的」。五、將《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第十三條第一款修改為:「廣播電台、電視台變更台名、台標、節目設置范圍或者節目套數的,應當經國務院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批准。但是,縣級、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部門設立的廣播電台、電視台變更台標的,應當經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批准。」
第四十五條修改為:「舉辦國際性廣播電視節目交流、交易活動,應當經國務院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批准,並由指定的單位承辦。舉辦國內區域性廣播電視節目交流、交易活動,應當經舉辦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批准,並由指定的單位承辦。」六、刪去《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第二款改為第一款,並將其中的「申請設立其他飼料生產企業」修改為「申請設立飼料、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
刪去第十六條中的「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七、將《音像製品管理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申請設立音像復制單位,由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決定,並通知申請人。批準的,發給《復制經營許可證》,由申請人持《復制經營許可證》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依法領取營業執照;不批準的,應當說明理由。」八、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修改為:「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提交考古發掘報告後,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可以保留少量出土文物作為科研標本,並應當於提交發掘報告之日起6個月內將其他出土文物移交給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國有的博物館、圖書館或者其他國有文物收藏單位收藏。」
第三十五條修改為:「為製作出版物、音像製品等拍攝館藏三級文物的,應當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拍攝館藏一級文物和館藏二級文物的,應當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四十條修改為:「設立文物商店,應當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決定。決定批準的,發給批准文件;決定不批準的,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並說明理由。」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