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第61條
A. 論述二審行政案件的判決及其適用
由於行政案件第二審程序同第一審程序的具體任務有所不同,因此其裁判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二審程序不但要裁判引起行政訴訟發生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正確,而且要直接裁判原審法院的裁判是否正確,因此,二審裁判的根據和理由與一審裁判的根據和理由也不盡相同。在審判實踐中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不服第一審人民法院裁定的上訴案件的處理,一律使用裁定,可以不開庭審理。
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終結,經合議庭評議,根據《行政訴訟法》第61條的規定,可針對不同情況,作出以下三種判決和裁定:
1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第二審人民法院通過對上訴案件的審理,確認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而提起上訴理由不當的,應當依法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是對原審人民法院判決的正確性和合法性的肯定,是對上訴人所提出的上訴理由的否定。
2依法改判。
第二審人民法院如果認為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法規錯誤,以判決的形式依法改判。如果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
依法改判是指第二審人民法院直接改變原審人民法院對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判定,不僅意味著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判決的全部否定,而且意味著對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重新判定。
3撤銷原判,發回重審。
撤銷原判是指二審法院經過對上訴案件的審理,確認一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所做出的撤銷原判,將案件發回一審法院,要求一審法院重新審理作出判決的裁定。
B. 行政訴訟法原告舉證范圍
按現行現行法律規定,行政訴訟中,原告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另外,人民法院有權要求原告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七條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第三十八條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第三十九條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C. 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現行法律有規定嗎
有,
《行政訴訟法》第61條規定在涉及行政許可、登記、徵收、徵用、和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的行政訴訟中,
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
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行政案件的審理需要以民事訴訟的裁判為依據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訴訟。
(3)行政訴訟法第61條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證據的規定
1、行政訴訟證據的證明對象主要是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
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是行政訴訟全部證明活動的中心。
行政訴訟的許多證據制度——尤其是證明責任制度都是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為基本出發點規定的。
證明對象對整個證據制度的建構有著深刻的影響,基本原因就在於它直接反映了司法訴訟的中心任務。
與刑事訴訟、民事訴訟不同,行政訴訟的中心任務是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
所以行政訴訟的主要證明任務就是證明具體行政行為合法與否,查清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有關事實,同時對具體行政行為依據的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
2、行政訴訟證據的證據能力與證明力須經法庭查證。
人民法院作出合法有效的裁決的前提是對證據的查證屬實。
當事又將行政訴訟證據提交法院,但這些證據在法律上均無預決力,必須經法院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根據。
依據證據法原理,能被法院認定、最終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必須具備的特徵為:
1、合法性。即可定案證據必須為法定主體經法定程序、通過合法手段而取得,且符合法定的形式;
2、客觀性。即可定案證據必須是不依賴於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真實情況。
對行政訴訟證據而言,這種真實情況指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事實與規范性文件;
3、關聯性。即可定案證據必須與案件事實——有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及與此行為所依據的事實與規范性文件——存在一定的聯系。
可定案證據是人民法院作出判決的依據,其認定的准確與否直接關繫到人民法院裁判的客觀與准確。行政訴訟證據的以上三個特徵,
實際上包容著行政法與訴訟法兩方面的特徵。行政訴訟證明責任制度的建構,必須對行政訴訟證據的特徵加以體現。
3、行政訴訟證據的來源特定。
行政訴訟的證據主要來自行政程序,且主要由被訴行政主體提供。
在實施具體行政行為過程中,行政主體應當在充分、全在掌握證據、查明事實真相的基礎上,依法作出行政處理決定,
即行政主體必須遵循先取證、後裁決的規則。在注重程序與注重實體同等重要的今天,這已是行政法治的內在要求。
這決定行政主體向法院提交的證據應在作出裁決之前就已獲得,以便在引起訴訟時如實向法院提供。
原告在訴訟程序上有權就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對被告的證據進行反駁,
但其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相對人地位,使其難以從處於主導地位的行政主體處獲得證據。
所以行政訴訟的證據主要應由被告行政主體在法定期限內提供給法院,而其提供的證據,必須取自於行政程序(「行政案卷排除規則」)。
先取證、後裁決的行政程序規則,決定了行政訴訟證據來源的特定性。這區別於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的證據來源。
D. 行政訴訟中,如果存在必須先行解決的民事爭議的,法院可以一並審理嗎
法院可以一並審理。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
在涉及行政許可、登記、徵收、徵用和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的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 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行政案件的審理需以民事訴訟的裁判為依據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訴訟。
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行政案件的 審理需以民事訴訟的裁判為依據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訴訟。
由此可見,在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而如果存在必須先行解決的民事 爭議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訴訟,待民事爭議解決以後再恢復 行政訴訟。
(4)行政訴訟法第61條擴展閱讀:
《行訴解釋》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一並審理《行政訴訟法》第61條規定的相關民事爭議,應當在第一審開庭審理前提出。
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出。這一內容是借鑒《行政訴訟證據規定》中關於原告或者第三人舉證期限的規定,即在「開庭審理前」提出。
當事人在第二審程序中提出「一並審理」的申請,人民法院一般不予准許,否則就剝奪了民事爭議對方當事人的上訴權。
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人民法院認為調解有可能成立的,二審法院可以一並處理。即,當事人在第二審程序中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對於能夠調解的事項,二審法院可以在當事人自願原則的基礎上進行調解,如果調解不成,可以告知其另行提起民事訴訟。
E. 行政訴訟法 61條
改判或發回
F. 行政訴訟法第61條規定的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原則有哪三種例外情況
《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
在涉及行政許可、登記、徵收、徵用和行政機關對民事爭專議所作的裁決的行政訴屬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
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行政案件的審理需以民事訴訟的裁判為依據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訴訟。
G.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一條第三項規定
首先來看一下法條原文:
第六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是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這一條是對於上訴案件的規定。要理解這條法規,要結合第六條的規定來看。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我國訴訟法體系是用兩審終審制,這一制度不只是在行政訴訟法,在刑事、民事訴訟中都在採用。行政訴訟尖第六十一條第三款規定的情形,和第一第二款的區別就在於認定事實是否清楚,在認定事實清楚的情形下,適用前兩款規定。在「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這是案件實體方面;「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這是程序方面。在這兩種情形下,上級法院「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就是說上級法院對這兩種情況可以有兩種處理方式發回重審或直接改判,至於採用哪一種,上級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審判資源決定。
如果是上級法院直接查清事實後改判,這個判決或裁定就是第二審判決或裁定,是終審判決或裁定,不能再上訴。如對此不服,只能通過審判監督程序來申訴。
如果是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那就是重新進行第一審程序,重審的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H. 人民法院認為行政案件的審理需要以民事訴訟裁決為依據的,可以中止行政訴訟對嗎
如果一個正在訴訟中的行政案件,其事實認定需要以另一個民事判決結果為依據時,那麼該行政案件就可以中止訴訟程序。待民事判決確定以後再恢復行政訴訟程序。
I. 人民法院審理上述案件有哪些正確的處理方式
上訴是指一審案件中原告、被告以及第三人中一方或雙方對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不服,依支向上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上級人民法院撤銷或改變一審判決的訴訟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61條 規定:人民法院審理上為所欲為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維持原判;(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 但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依法改判;(三)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 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
J. 行政訴訟中,如果存在必須先行解決的民事爭議的,該怎麼辦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61條的規定,在涉及行政許可、登記、徵收、徵用和行政機版關對民權事爭議所作的裁決的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行政案件的審理需以民事訴訟的裁判為依據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訴訟。由此可見,在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而如果存在必須先行解決的民事爭議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訴訟,待民事爭議解決以後再恢復行政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