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2017有修改嗎
A. 求行政法的修改情況,注意不是要條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草案)》修改情況的匯報行政強製法是一部規范行政強制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法律。法制工作委員會從1999年3月開始行政強製法的起草工作,在多次調研並廣泛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人大和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形成行政強製法(草案),於2005年12月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進行初次審議。會後,法律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再次徵求有關方面意見,並召開部分地方人大和政府法制部門參加的研討會聽取意見,對草案進行研究修改。2007年10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再次審議了草案。根據本屆常委會立法規劃和今年的立法工作計劃,法律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在前兩次審議的基礎上,認真研究了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各方面的意見,並於2009年6月11日、12日在京召開座談會,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部分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法制辦、專家學者的意見,對草案作了進一步修改。法律委員會於2009年8月10日、19日召開會議,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的意見,對草案進行了逐條審議。國務院法制辦有關同志列席了會議。現將草案二次審議稿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問題修改情況匯報如下:一、草案二次審議稿的主要內容(一)制定行政強製法的基本考慮行政強制制度涉及行政管理效率,也涉及對公民人身權的限制和公民、法人財產權的處分。行政強制包括兩部分:一是行政強制措施,即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管理過程中,依法對公民人身自由進行暫時性限制,或者對公民、法人的財產實施暫時性控制的措施;二是行政強制執行,即行政機關或者由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對不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決定的公民、法人,依法強制其履行義務的行為。由於對行政強制沒有統一的法律規范,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既存在濫用行政強制手段,侵害公民、法人合法權益的情況,也存在行政機關強制手段不足,執法力弱,對有些違法行為不能有效制止等問題。因此,根據各方面的意見,制定行政強製法,一是要明確行政強制的原則,從設定和實施程序上對行政強制權進行規范,預防並制裁執法人員濫用行政強制手段,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二是要規范、保障政府有效地實施行政管理。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應當保障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職責,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務水平,更好地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二)關於行政強制措施的設定和實施行政強制措施的設定許可權和實施程序是本法需規范的主要問題。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行政強制措施由法律設定,尚未制定法律,或者屬於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事項的,行政法規可以設定查封場所、設施或者財物和扣押財物以及其他一些行政強制措施;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屬於地方性事務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查封場所、設施或者財物和扣押財物等兩類行政強制措施。草案二次審議稿對實施行政強制措施的一般程序作了明確規定,對執法實踐中用得比較多的查封、扣押和凍結等程序提出了具體要求,還對行政機關查詢企業財務賬簿、交易記錄、業務往來等明確了具體規范。(三)關於行政強制執行的設定和實施對行政強制執行的設定和實施進行規范,是本法的一項重要內容。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實施行政強制執行的行政機關由法律規定,法律沒有規定行政機關強制執行的,作出行政決定的行政機關應當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草案二次審議稿還規定,人民法院對行政機關強制執行的申請進行書面審查,發現行政決定有明顯缺乏事實、法律法規根據的,可以進行實質審查。二、草案三次審議稿的主要修改情況(一)關於設定行政強制的論證評估有些常委委員提出,為了規范行政強制的設定,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草案應當增加設定行政強制的事前論證和實施中的評估程序。法律委員會經研究,建議增加兩項內容:「起草法律草案、法規草案,擬設定行政強制的,起草單位應當採取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聽取意見,並向制定機關說明設定該行政強制的必要性、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聽取和採納意見的情況。」「行政強制的設定機關應當定期對其設定的行政強制進行評價;對已設定的行政強制,認為不適當的,應當對設定該行政強制的規定及時予以修改或者廢止。」「行政強制的實施機關可以對已設定的行政強制的實施情況及存在的必要性適時進行評價,並將意見報告該行政強制的設定機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行政強制的設定機關和實施機關就行政強制的設定和實施提出意見和建議。」(草案三次審議稿第十四條、第十五條)(二)關於行政強制措施的實施主體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十五條規定行政強制措施由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實施。有些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專家提出,目前行政強制措施的執法主體比較龐雜,有的地方和部門將行政強制權委託給社會組織和不具備資格的執法人員實施,有的甚至僱用臨時人員執法,執法的隨意性較大,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影響了法制的嚴肅性和政府形象。因此,應當對行政強制的執法主體進一步加以規范。法律委員會經同國務院法制辦研究,建議增加兩項內容:「行政強制措施權不得委託。」「行政強制措施應當由行政機關具備資格的正式執法人員實施,其他人員不得實施。」(草案三次審議稿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三款)(三)關於行政強制措施的程序有些常委委員提出,實踐中發生的行政執法人員在實施行政強制措施過程中侵害公民、企業合法權益的情況,主要原因是程序不規范。法律在規定行政機關必要的行政強制措施的同時,應當從程序上加強對公民、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法律委員會經同國務院法制辦研究,建議在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的基礎上增加規定:「行政機關依法查詢企業的財務賬簿、交易記錄、業務往來等事項,不得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並應當保守所知悉的企業商業秘密。」「不得查封、扣押公民個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品。」「延長查封、扣押的決定應當告知當事人。」「強制執行完畢後,據以執行的行政決定被撤銷,或者執行錯誤的,應當恢復原狀,返還已被執行的財產;不能返還原物的,按市場價折價賠償。」(草案三次審議稿第二十一條、第二十四條第一款、第二十六條第二款、第四十一條)(四)關於執行協議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八條第二款規定:「實施行政強制執行,行政機關可以在不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情況下,與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有些常委委員提出,在執行中行政機關與當事人達成協議,既保證了行政決定的執行,又減少了社會沖突,符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草案二次審議稿只對執行和解作了原則規定,但對具體方式沒有規定,不利於這一原則的落實。法律委員會經研究,建議將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八條第二款移至第四章,並增加規定:「執行協議可以約定分階段履行;當事人採取補救措施的,可以減免加處的罰款或者滯納金。」「執行協議應當履行。當事人不履行執行協議的,行政機關應當恢復強制執行。」(草案三次審議稿第四十二條)
編輯本段最新修改
經過五次審議,一直受到社會高度關注的行政強製法草案終於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通過。在2011年年初宣布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之後不久,便出台了如此重要的一部行政法律,彌補了行政法律規范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缺口,體現了立法機關不斷完善法律體系的努力,值得充分肯定。剛剛出台的行政強製法正是秉持著平衡理念,貫徹了兼顧原則。而在保護公民權利與保證行政效率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時,應確立並運用非強制優先、最小傷害性等法律原則加以處置。具有重在約束行政強制權行使、減少行政強制行為傷害這樣一種立法品格的行政強製法,猶如公民用以抵禦行政強制行為侵害的盾牌,實際上是行政強制行為規范法或者控制行政強製法。在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努力建設法治政府的背景下,行政強製法系統地對行政強制行為進行規范,力圖將行政強制納入法治化軌道,以有效監督和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盡管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行政強製法堅持平衡理念、兼顧原則和最小侵害原則,在行政強制設定權分配機制、行政決定的強制執行體制、行政強制行為程序等方面,按照現代行政法治原則作出了比較系統的制度安排,這對於有效約束行政強制具有特殊價值,有利於實現維護公民權益與維護公共利益、尊重個人自由與維持公共秩序、保障公民權利與保證行政效率的辯證統一。作為我國行政法律體系中最新出台的一部重要法律,體現了比較深刻的人文關懷和法治精神。例如,「行政機關不得在夜間或者法定節假日實施行政強制執行」,「行政機關不得對居民生活採取停止供水、供電、供熱、供燃氣等方式迫使當事人履行相關行政決定」(第四十三條);「行政強制的設定和實施,應當適當。採用非強制手段可以達到行政管理的目的的,不得設定和實施行政強制」(第五條);「實施行政強制措施,堅持教育與強制相結合」(第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強制,享有陳述權、申辯權;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因行政機關違法實施行政強制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要求賠償」(第八條)等等。在社會轉型發展、社會關系復雜、社會矛盾尖銳、社會張力很大的當下中國,上述亮點有助於人們正確理解、熱情關注、積極推行我國的行政強製法律制度;而且,這些新精神、新規定是對現行法律法規中滯後內容的一種超越和批判,因此有關機關必須加緊開展清理工作,凡與本法不相符合的滯後內容應作出修改或廢止,並盡快完善實施性規范和制度.
B.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2016有沒有修改
《行政訴訟法來》:根源據2014年11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訂 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是指國家行政主體依法對國家和社會事務進行組織和管理的活動。行政具有國家意志性、執行性、法律性和強制性的特徵。
行政法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的行政法律規范的總和。行政法以行政關系為調整對象,其目的是保障國家行政權運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C. 根據行政法62條栽定後行政單位有作出原有的行政行為怎辦
會受到處罰。
執法人員玩忽職守,對應當予以制止和處罰的違法行為不予制止、處罰,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遭受損害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行政處罰法一般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國法律)。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根據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等八部法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2021年1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修訂。
D.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海事行政處罰規定(2017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海上海事行政處罰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和監督海上海事行政管理,維護海上交通秩序,防止船舶污染水域,根據《海上交通安全法》、《海洋環境保護法》、《行政處罰法》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管轄沿海水域及相關陸域發生的,或者在中國管轄沿海水域及相關陸域外但屬於中國籍的海船發生的違反海事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實施海事行政處罰,適用本規定。
中國籍船員在中國管轄沿海水域及相關陸域外違反海事行政管理秩序,並且按照中國有關法律、行政法規應當處以行政處罰的行為實施海事行政處罰,適用本規定。第三條實施海事行政處罰,應當遵循合法、公開、公正,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第四條海事行政處罰,由海事管理機構依法實施。第二章海事行政處罰的適用第五條海事管理機構實施海事行政處罰時,應當責令當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第六條對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同一當事人,應當分別處以海事行政處罰,合並執行。
對有共同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當事人,應當分別處以海事行政處罰。第七條實施海事行政處罰,應當與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適應。第八條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照《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從輕或者減輕給予海事行政處罰:
(一)主動消除或者減輕海事行政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
(二)受他人脅迫實施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
(三)配合海事管理機構查處海事行政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情形。
海事行政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得到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海事行政處罰。
本條第一款所稱依法從輕給予海事行政處罰,是指在法定的海事行政處罰種類、幅度范圍內給予較輕的海事行政處罰。
本條第一款所稱依法減輕給予海事行政處罰,是指在法定的海事行政處罰種類、幅度最低限以下給予海事行政處罰。
有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中國籍船舶和船員在境外已經受到處罰的,不得重復給予海事行政處罰。第九條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從重處以海事行政處罰:
(一)造成較為嚴重後果或者情節惡劣;
(二)一年內因同一海事行政違法行為受過海事行政處罰;
(三)脅迫、誘騙他人實施海事行政違法行為;
(四)偽造、隱匿、銷毀海事行政違法行為證據;
(五)拒絕接受或者阻撓海事管理機構實施監督管理;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從重處以海事行政處罰的其他情形。
本條第一款所稱從重給予海事行政處罰,是指在法定的海事行政處罰種類、幅度范圍內給予較重的海事行政處罰。
本條第一款第(二)項所稱的一年內是指自該違法行為發生日之前12個月內。第十條對當事人的同一個海事行政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海事行政處罰。
當事人未按照海事管理機構規定的期限和要求改正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屬於新的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第三章海事行政違法行為和行政處罰第一節違反安全營運管理秩序第十一條違反船舶安全營運管理秩序,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經營人處以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一)未按規定取得安全營運與防污染管理體系符合證明或者臨時符合證明從事航行或者其他有關活動;
(二)隱瞞事實真相或者提供虛假材料或者以其他不正當手段騙取安全營運與防污染管理體系符合證明或者臨時符合證明;
(三)偽造、變造安全營運與防污染管理體系審核的符合證明或者臨時符合證明;
(四)轉讓、買賣、租借、冒用安全營運與防污染管理體系審核的符合證明或者臨時符合證明。第十二條違反船舶安全營運管理秩序,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經營人處以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對船長處以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給予扣留船員適任證書6個月至24個月直至吊銷船員適任證書的處罰:
(一)未按規定取得船舶安全管理證書或者臨時船舶安全管理證書從事航行或者其他有關活動;
(二)隱瞞事實真相或者提供虛假材料或者以其他不正當手段騙取船舶安全管理證書或者臨時船舶安全管理證書;
(三)偽造、變造船舶安全管理證書或者臨時船舶安全管理證書;
(四)轉讓、買賣、租借、冒用船舶安全管理證書或者臨時船舶安全管理證書。
E. 原行政法第五十五條刪除了嗎
《行政法》第五十五條
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專影響公正審判,屬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
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迴避。
前兩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修訂依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2014年11月01日發布,2015年05月01日實施)
將第四十七條改為第五十五條,將第四款修改為:「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F. 行政法更改內容是什麼
法律分析: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實施細則》第十六條中的「後方可申請辦理營業執照」。第二十九條第一款中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修改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刪去第五十條。將《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第八條修改為:「除公園、體育場(館)、公共交通工具外的公共場所,經營單位應當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衛生許可證』。『衛生許可證』兩年復核一次。」等。
法律依據:《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一、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實施細則》第十六條中的「後方可申請辦理營業執照」。第二十九條第一款中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修改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刪去第五十條。
二、將《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第八條修改為:「除公園、體育場(館)、公共交通工具外的公共場所,經營單位應當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衛生許可證』。『衛生許可證』兩年復核一次。」
三、將《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第六條第一款修改為:「設置拆船廠,必須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其內容包括:拆船廠的地理位置、周圍環境狀況、拆船規模和條件、拆船工藝、防污措施、預期防治效果等。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拆船廠,不得開工建設。」刪去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款修改為:「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在第五條第二款所指的區域設置拆船廠並進行拆船的,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限期關閉或者搬遷。」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拆船廠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擅自開工建設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處罰。」
四、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
五、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第五十七條第一款中的「經衛生檢疫機關簽發屍體、骸骨入境、出境許可證後」修改為「經衛生檢疫合格後」。
第一百零七條第二項修改為:「(二)國境口岸內的涉外賓館,以及向入境、出境的交通工具提供飲食服務的部門,必須取得衛生檢疫機關發放的衛生許可證」。第三項修改為:「(三)國境口岸內涉外的賓館和入境、出境交通工具上的食品、飲用水從業人員應當持有有效健康證明」。
六、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口計量器具監督管理辦法》第十三條、第十四條中的「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修改為「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刪去「第四章 進口計量器具的檢定」(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刪去第二十條。第二十五條改為第二十條,修改為:「申請進口計量器具的型式批准和定型鑒定,應按國家有關規定繳納費用。」
G. 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2017)
一、將《植物檢疫條例》第十三條修改為:「農林院校和試驗研究單位對植物檢疫對象的研究,不得在檢疫對象的非疫區進行。因教學、科研確需在非疫區進行時,應當遵守國務院農業主管部門、林業主管部門的規定。」二、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第十四條第二款修改為:「在堤防上新建前款所指建築物及設施,應當服從河道主管機關的安全管理。」三、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第十條中的「確需從事捕撈、養殖等生產活動的,必須經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關批准」。四、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一款修改為:「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從事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並經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批准;其中,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二十九條第一款修改為:「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編制方案,方案應當符合自然保護區管理目標。」第二款修改為:「在自然保護區組織參觀、旅遊活動的,應當嚴格按照前款規定的方案進行,並加強管理;進入自然保護區參觀、旅遊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服從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
第三十一條修改為:「外國人進入自然保護區,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活動計劃,並經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批准;其中,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海洋、漁業等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批准。
「進入自然保護區的外國人,應當遵守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和規定,未經批准,不得在自然保護區內從事採集標本等活動。」
第三十七條修改為:「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對直接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未編制方案或者編制的方案不符合自然保護區管理目標的;
「(二)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參觀、旅遊項目的;
「(三)不按照編制的方案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
「(四)違法批准人員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或者違法批准外國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
「(五)有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五、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第十六條第一款修改為:「禁止採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因科學研究、人工培育、文化交流等特殊需要,採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的,應當按照管理許可權向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機構申請採集證;或者向採集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機構申請採集證。」
第二十條第一款修改為:「出口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或者進出口中國參加的國際公約所限制進出口的野生植物的,應當按照管理許可權經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或者經進出口者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並取得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機構核發的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或者標簽。海關憑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或者標簽查驗放行。國務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有關野生植物進出口的資料抄送國務院環境保護部門。」
第二十一條第二款修改為:「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對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進行野外考察的,應當經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二十七條中的「或者未經批准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進行野外考察的」修改為「或者未經批准對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進行野外考察的」。六、將《導遊人員管理條例》第四條修改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導游活動,必須取得導游證。
「取得導遊人員資格證書的,經與旅行社訂立勞動合同或者在相關旅遊行業組織注冊,方可持所訂立的勞動合同或者登記證明材料,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旅遊行政部門申請領取導游證。
「導游證的樣式規格,由國務院旅遊行政部門規定。」
刪去第八條第三款。
H. 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2019年出新規定了嗎
《中華人來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自
本法自1989年頒布後經歷過兩次修正:根據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
至於「行政法」,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從嚴格意義上講,似不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這一具體名稱的法律文件。從廣泛意義上說,行政法又涵蓋了眾多的法律、法規,所以也就不好說2019年是否出了新規。
I. 行政法今年是不是大修改
今年可能不會大改。最近行政法最大的改動就是去年修訂《行政訴訟法》。
J. 近年來行政法有無修改修改了什麼
有修改。新《行政訴訟法》於2014年11月1日經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修正,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主要修改:
【修改1】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修改2】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修改3】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修改4】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修改5】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修改6】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修改7】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修改8】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修改9】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修改10】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