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釋義23條
1. 《刑事訴訟法》第23條:上級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
准確來講,一般管轄權是歸屬當事地方法院,其當事地方法院的上一級可以指導為主,如果原告或被告提交上訴的則會變為二審案件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那條規定可以提押出所辨認
第23條規定,提訊人犯,除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或者宣判外,一般應當在看守所詢問室,提訊人員不得少於2人,因偵查工作需要,提人犯出所辨認罪犯,罪證,或者起贓的,必須持有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領導的批示,憑加蓋看守所公章的《提訊證》或者《提票》,由二名以上辦案人員提解
3. 刑事訴訟法最新解釋內容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解釋全文內容是:
1、刑事訴訟的任務和基本原則;
2、管轄、迴避、辯護與代理;
3、證據、強制措施、附帶民事訴訟;
4、偵查、起訴、審判;
5、執行以及特別程序等。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4. 23條受害者可以申訴嗎
受害者的申訴方式:受害者對已生效的判決、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但必須有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等情形,法院才會重新審判。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二條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但是不能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第二百五十三條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的申訴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判:(一)有新的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二)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不充分、依法應當予以排除,或者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的;(三)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四)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五)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的時候,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5. 最高法院關於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3號有效嗎
(法釋〔1998〕23號 1998年抄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89次會議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1998年6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89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1998年9月8日起施行。
失效啦,
法釋〔2012〕21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2年11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59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百四十八條 本解釋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9月2日公布的《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同時廢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6. 刑訴法第23條具體是什麼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是全國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法律依據:《刑事訴訟法》 第二十三條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是全國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7. 怎樣解讀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是上訴及抗訴的審理期限。具體規定是:第二審人民版法院受權理上訴、抗訴案件,應當在二個月以內審結。對於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情形之一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延長二個月;因特殊情況還需要延長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最高人民法院受理上訴、抗訴案件的審理期限,由最高人民法院決定。
8. 解讀我國憲法第二十三條
【釋義】 本條是關於人民法院性質和地位的規定。
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審判機關,有以下特點:
第一,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我國的人民法院稱作審判機關而不是司法機關。在理論和實踐中,有一種觀點將人民法院稱為司法機關,或者將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一起稱為司法機關。與所謂「司法」是相對於立法和行政而言相一致,司法權也是相對於立法權和行政權、司法機關也是相對於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而言的。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實行立法、行政與司法三權分立的國家,司法機關就是指法院。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權體制下,國家的權力包括立法權、行政權、審判權和檢察權,在中央一級還包括國家主席的職權和國家的軍事權。與此相適應,行使這幾項國家權力的機構分別是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以及國家主席和國家的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中,人民法院行使的是國家審判權,是國家的審判機關。而「司法」的范圍比較廣,並不僅限於審判,所以,「司法機關」或者「司法權」不是我國憲法和法律上的用語。
第二,人民法院是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的。所謂「審判」指的是對矛盾和糾紛的審理和判決。在法治國家,所謂審判是指由國家的專門機構代表國家利益,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程序,對特定案件進行的審理和判決。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的機構作出的判決,具有最高的權威性,並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執行。之所以需要一個專門機構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是因為在國家機構與公民個人和其他組織之間、在公民個人和各種社會組織彼此之間,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糾紛。這些矛盾和糾紛中的一部分可以由矛盾和糾紛的主體進行自我化解,或者由其他社會力量予化解,但是,當這些矛盾和糾紛發展到比較激烈的程度時,只有以國家的名義和國家的力量予以審理和判決,並以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判決的執行,才能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這就需要國家設置一種代表公平、公正和正義力量並具有足夠權威的機構,以國家的名義來行使這一審理和判決權。在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體制下,行使這一權力的機構就是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代表國家、以國家的名義行使審判權,是法律范圍內各種矛盾和糾紛可以訴諸解決的終局機構。
第三,國家的審判權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作為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審判權是一項專門的權力,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其他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一權力。任何個人或者其他組織私設公堂,刑訊逼供,都是非法的。一些個人或者組織可以對矛盾和糾紛進行一定程度的調解或者仲裁,但是,這些調解或者仲裁涉及的通常只能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具有財產性質的糾紛,而且都不是以國家的名義進行的。權力機關作出的決定雖然也可能帶有裁判的性質,行政機關、檢察機關以及軍事機關也行使一定程度上的裁判職權,但是,這些機關都不是獨立的審判機關,它們行使的具有裁判性質的職能都是分別派生和服務於立法權、行政權、檢察權和軍事權的。而人民法院的根本職能就是行使審判權,人民法院在審判活動中也可能會行使一定的決策、管理和執行職能,但是,這些職能都是派生和服務於審判權的行使的。審判權為什麼只能人民法院專門行使呢?根本的原因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必須由獨立的法院系統具體應用法律,才能保證國家法律的統一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國內市場的統一以及國家的統一,保障人民權利。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平行的國家機構都可以具體應用法律對案件作出審理和判決,那麼,在它們對法律適用的意見不一致時,就會導致法律適用的不統一,進而危害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第四,人民法院行使的審判權包括刑事的、民事的和行政的審判權。從種類和范圍上看,需要由人民法院適用法律予以解決的法律關系,主要包括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關系以及行政法律關系這三大類。目前,國家已經制定了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以及行政訴訟法等專門的法律,對人民法院適用各類法律進行審理和判決的程序作出詳細規定。根據這些法律的規定,人民法院的任務是,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通過行使審判權,懲辦犯罪分子,解決民事糾紛、經濟糾紛和行政糾紛,以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制度,維護社會秩序,保護社會主義公共財產,保護公民個人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9. 刑事訴訟法全文
第一編 總 則
第一章 任務和基本原則
第一條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第三條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四條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
第五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七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第八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九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十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第十二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第十三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
第十四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
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第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十六條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
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第十七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
第二章 管 轄
第十八條刑事案件的偵查由公安機關進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貪污賄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犯罪,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第十九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除外。
第二十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
(一)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案件;
(二)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第二十一條高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是全省(自治區、直轄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第二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是全國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第二十三條上級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下級人民法院認為案情重大、復雜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刑事案件,可以請求移送上一級人民法院審判。
第二十四條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審判更為適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五條幾個同級人民法院都有權管轄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審判。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判。
第二十六條上級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審判管轄不明的案件,也可以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