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勞動法
⑴ 如果到紐西蘭想拿pr,是讀護士好還是工程師讀哪種工程師比較好護士跟工程師哪個工資高一點啊
如果為了拿PR 護士更好一些
工資方面 肯定是工程師的工資高啊
但工程師不好找工作
不要奇怪 呵呵 國家不同 法規制度不同
在紐西蘭的勞動法中會規定各學歷等級的工資最低限
用工單位必須遵守 工資要求高的 一般公司不會聘請 更不用談 job offer了 當然也就更沒有PR的機會啦
⑵ 為什麼在紐西蘭干臨時工六個月必須換工作
摘要 您好,您是以臨時工身份工作,當地勞動法會有所約束
⑶ 關於如何完善集體談判權制度
集體合同制度成為調整勞資關系的一種產生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集體協商即集體談判的行為最早出現在十八世紀末。1791年美國的費城和紐約等城市的印刷業工人、製鞋業工人和木製業的工人都成立了行業組織,大家以這樣的組織形式團結起來反抗僱主方面的剝削。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集體談判是在1799年,美國費城的製鞋業工人為維護其合理的經濟利益而與僱主就勞動標准問題進行過集體談判,後來費城和紐約等城市的印刷業等行業的工人也開始了這種談判,集體談判若是不能達成協議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罷工斗爭以示對僱主方面的抗議和威脅。僱主也想盡辦法對工人和工人組織進行指控,但是這樣的指控往往既難以達到其殘酷剝削的目的也難平息此起彼伏的罷工浪潮。在這種斗爭與妥協中,開始出現通過更認真的集體談判解決問題的方案。雖然當時談判的內容還比較簡單,但是,這種行為卻開啟了集體談判的先河。
十九世紀初英國工會合法化,1850年英國的紡織業、礦山業、冶鐵業的工會便代表勞工與僱主進行集體談判就有關勞動標准問題達成協議,到1870年,涉及工資等勞動標準的協議越來越多。1910年英國商務院第一次發表集體合同調查報告。在1696件集體合同中關於工資標準的集體合同就有563件,一般僱用條件的集體合同有1103件,其它的有30件。
集體合同法制化出現在十九世紀初。1904年紐西蘭頒布了最早的集體合同法律,制定了各種有關集體合同的法律。1907年奧地利和荷蘭也相繼制定了有關集體合同的法律制度。1911年瑞士頒布的《債務法》也有兩條是關於集體合同內容的。這個時期的集體合同多被視為民事法律關系,其內容也相對比較簡單,但是這卻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集體合同立法,開啟了調整勞資關系的法律制度。集體合同制度的產生是資本主義社會勞資斗爭的成果之一,波瀾壯闊的工人運動迫使僱主方面不得不正視工人作為一個最重要的社會力量的存在。為了避免更多的經濟利益的損失,僱主方面必須緩解勞資矛盾,這個緩解矛盾的有效方式就是通過協商談判的辦法,一方面對勞工提出的要求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同時,通過這個協商談判也對勞工的行為做出某種程度的約束。正是這種斗爭與妥協帶來的勞資關系的相對穩定更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集體談判進而簽訂集體合同的制度得到了國家的認可與肯定,於是便產生了集體合同法律制度。
隨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迫於工人運動的壓力德國在1918年底頒布了《集體合同、勞工及使用人委員會和勞動爭議仲裁法》。這個法律文件對集體合同制度做了比較詳細的規定,此後,1921年4月又頒布了《集體合同法》,把該法納入了德國統一勞動法之中。1919年法國制定了集體合同特別法,也納入了勞動法典當中。芬蘭在1924年也制定了集體合同法,瑞士在1928年也頒發了集體合同法。美國1935年頒發的《國家勞資關系法》中也對集體合同的內容做了專門的規定。英國是集體談判和集體合同產生比較早的國家,但是由英國的判例法的法律體系本質所決定,其集體合同立法相對滯後於其它國家,甚至滯後於其殖民地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人民尤其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對戰爭和社會的動盪深惡痛絕,緩和勞資矛盾眾望所向。歐美國家開始積極干預勞資關系,制定了一系列的勞動法律,集體合同這種調整勞資關系的有效制度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發展。二戰後各國都在不斷地制定和完善勞動法律,許多國家都對集體合同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給予認可。1946年到1950年的四年間,法國就頒布了多項涉及集體合同的法律。集體合同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不發達的國家受到發達國家的影響也有一些發展。1958年非洲的迦納也制定了國家《勞資關系法》,1967年盧安達制定了《勞工法》,1971年尚比亞制定了《勞資關系法》;阿拉伯世界國家如伊拉克在1970年制定了《共和國勞工法》,同年利比亞也制定了《利比亞勞工法》,同年阿拉伯葉門共和國也制定了自己的《勞工法》等等,所有這些國家的勞工法或勞資關系法,其中都有關於集體合同的專門性規定。蘇俄十月革命以後,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國家調整勞資關系的集體合同制度的經驗,實行了按產業不同簽訂集體合同的做法,逐步在企業內部也開始實行集體合同制度。東歐國家照搬蘇聯的經驗建國後也開始在企業內部實行集體合同制定,用集體合同制定來調整勞動關系。
集體談判產生於十八世紀末,集體合同制度形成於十九世紀初中葉,現代意義的集體合同制度實際上是完善於二十世紀中葉,業已成為世界各國調整用人單位和員工之間關系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被各國普遍採用。
⑷ 發達國家勞動關系確定後的最低工資制度是怎樣的
國際
最低工資標准
最低工資制度最早產生於19世紀末的紐西蘭、澳大利亞,其後,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也結合本國實際,建立了各自的最低工資制度。最低工資的產生是由於在工人的斗爭下,政府不得不採用法律性措施,規定工人的工資不得低於某一限度,以改變工人工資水平不斷降低的局面。隨著二十世紀工人運動的高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很快普遍實行了最低工資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不少發展中國家也實行了最低工資制度。
前蘇聯和東歐各國,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也先後規定了本國的最低工資收入標准或工資浮動下限。
到21世紀初,世界所有發達國家,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實行了最低工資制度或類似規定。[1]
中國
1922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擬定的《勞動法案大綱》中,提出應制定保障勞動者最低工資的保障法。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央蘇維埃政府制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明確規定要保證勞動者最低限度的工資。
2000年-2011年北京市最低工資標准調整情況
1948年第六次勞大明確規定最低工資要保證包括職工本人在內的兩口人的生活需要。
1949年9月全國政協通過的《共同綱領》也明確規定「人民政府應按照各地企業情況規定最低工資」。
1984年5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宣布承認舊中國1930年批准加入國際勞工組織的26號公約。但由於種種原因,以上各次規定一直未能以法律形式貫徹落實。
1993年11月24日勞動部頒發[1993]333號《企業最低工資規定》。還制定了《關於實施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的通知》、《工資支付規定》等配套法規。
1994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八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2004年1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令第21號發布了《最低工資規定》,對原勞動部勞部發[1993]333號《企業最低工資規定》作了某些修正和補充。
2004年1月20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最低工資規定》,對原勞動部《企業最低工資規定》作了修正和補充。至此,《最低工資規定》開始正式實施。[2]
中國最低工資制度實施以後,全國31個省市都實施了最低工資標准,每個省市都有各自不同的工資標准。
最低工資標准 - 國際標准
2011年中國最低工資標准
最低工資的國際標準是由國際勞工組織提供的。
國際間最低工資問題的研究表明,任何試圖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一個統一的最低工資率的想法都不現實。如果國際最低工資率以低水平國家的工資為基礎,對高工資標準的國家則沒有作用;如果以較高標准國家的工資為基礎,低水平或中等水平國家則無法達到。因此,國際勞工大會決定製定有關最低工資的一般原則和方法,第131號條約列舉了在決定最低工資水平時需要考慮的因素。這些因素是:
1. 根據國家的一般工資水平,生活費用,社會保障福利和其它階層人員的相對生活標准,最低工資要能滿足職工和其家庭成員的生活需要。
2. 要考慮與之相關的經濟因素,包括經濟發展的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以及實現和保持高的就業水平。
國際上確定最低工資的標准一般考慮當地城鎮居民生活費用支出、職工個人繳納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職工平均工資、失業率、經濟發展水平等要素。
確定最低工資的基本目的是為了維持工人身體健康以取得勞動效能所需要的最低生活水平。要確定最低工資,值得注意的要點是:「最低生活標准」的含義,以確定出一個合適的最低工資水平。一些國家的法律對最低工資作了這樣的規定:它要能滿足職工本人對物質產品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正常需要,同時要能夠維持其家庭成員的生存。[3]
最低工資標准 - 中國標准
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最低工資標准每年會隨著生活費用水平、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而由當地政府進行調整。
中國最低工資標准一般採取月最低工資標准和小時最低工資標准兩種形式,月最低工資標准適用於全日制就業勞動者,小時最低工資標准適用於非全日制就業勞動者。一般包括獎金和一些補貼。法律規定,最低工資每兩年調整一次。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規定,工資應當以法定貨幣支付,不得以實物及有價證券替代貨幣支付。
2011年全國調整後的最低工資標准
2011年,中國有24個省份上調了最低工資標准,平均增幅22%。中國27個省份發布了2011年度工資指導線,基準線多在14%以上。截止2011年12月,月最低工資標准最高的上海市為112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准最高的北京市為11元。[4]
省份 調整日期 月工資標准(元/月) 小時工資標准(元/小時)
上海 2011/04 1280 11
天津 2011/04 1160 11.6
北京 2011/01 1160 6.7
重慶 2011/01 710 -870 7.1 -8.7
浙江 2011/04 950 -1310 7.7 -10.7
廣東 2011/03 850 -1300 8.3 -12.5
新疆 2011/06 800 -1160 8 -11.6
江蘇 2012/06 950 -1320 8.3 -11.5
河北 2011/07 860 -1100 8.6 -11
山東 2011/03 800 -1100 8.7 -11.5
遼寧 2011/07 780 -1100 7.5 -11
福建 2011/03 750 -1100 7.9 -11.6[5]
湖南 2011/07 770 -1020 8 -10
安徽 2011/07 680 -1010 7.1 -10.6
吉林 2011/05 830 -1000 6.3 -7.7
山西 2011/04 740 -980 8.1 -10.8
西藏 2011/07 850 -950 7.5 -8.5
貴州 2011/09 740 -930 8 -10
寧夏 2011/04 750 -900 8 -9
內蒙古 2011/07 680 -900 6.1 -8.1
湖北 2011/05 600 -900 6.5 -9
黑龍江 2011/07 600 -880 5.5 -7.5
陝西 2011/01 680 -860 6.8 -8.6
四川 2011/08 650 -850 6.8 -8.9
海南 2011/07 680 -830 5.9 -7.2
雲南 2011/07 630 -830 6 -8
廣西 2011/09 565 -820 4.5 -6
河南 2011/07 600 -800 6.8 -9
青海 2011/09 750 -770 8.1 -8.3
甘肅 2011/10 630 -760 6.6 -7.9
江西 2011/07 500 -720 4.7 -6.8
[6]
最低工資標准 - 確定方法
比重法
廣東省職工工資最低標准
比重法是中國各地區在確定最低工資方案時使用最多的方法。該方法的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先根據本地區調查資料,確定本地區整個城鎮勞動者家庭中一定比例的人均最低收入戶為貧困戶,統計出貧困戶人均生活費支出水平,作為職工本人的最低生活費;然後乘以職工平均贍養系數,得出贍養人口所需生活費用;再適當考慮勞動者教育和訓練等費用,加總得出最低工資額。計算出月最低工資標准後,再考慮職工個人繳納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社會救濟金和失業保險金標准、就業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等,進行必要的修正,得出最後的最低工資標准。其計算公式為:
最低工資標准=低收入戶的人均消費支出×人均贍養系數調整因素a
其中:調整因素a主要包括職工個人繳納社會保障費、住房公積金、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社會救濟金和失業保險金標准、就業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等對最低工資標準的影響因素。
例如:通過統計調查,某地區最低收入組人均每月生活費支出為297元,每一就業者贍養系數為1.91。
按比重法計算得出該地區月最低工資標准為:
月最低工資標准=297×1.91a=567.27a(元)
得出月最低工資標准後,則小時最低工資標准=[(月最低工資標准÷20.92÷8)×(1 單位應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比例之和)]×(1 浮動系數)。
恩格爾系數法
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消費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若能確定恩格爾系數,則可以用來測定最低工資標准。具體方法就是根據中國營養學會提供的最低營養標准,確定滿足勞動者最低飲食需要的主要食物的項目和消費量,乘以各地區相應項目的市場價格,加總求出勞動者用於飲食需要的主要食物的項目和消費量,乘以各地區相應項目的市場價格,加總求出勞動者用於飲食的最低費用;再除以已定的恩格爾系數,得出職工本人的最低生活費;用職工平均贍養人口系數乘以職工本人的最低生活費,得出贍養人口費用;最後把職工本人最低生活費用、贍養人口費用與一定量的教育訓練等費用相加,即為最低工資額。其計算公式為:
最低工資標准=滿足營養標準的食品支出額/已定的恩格爾系數×人均贍養系數調整因素a
其中:調整因素a內容與比重法相同。
例如:通過統計調查,某地區每一就業者贍養系數為1.91,最低食物費用為156元,恩格爾系數為0.525。
按恩格爾系數法計算得出該地區月最低工資標准為:
月最低工資標准=156÷0.525×1.91a=567.54 a(元)[7]
必需品法
又稱為實際計演算法或菜籃子法。此方法利用勞動者家庭調查資料,求出滿足居民最低生活所需個人消費品的主要項目和消費量,然後乘以該地區相應的市場價格,計算出購買這些消費品所需的費用,以此作為職工本人的最低生活費;再乘以職工平均贍養系數,得出贍養人口費用;最後將此費用加上一定的教育訓練等費用,得出最低工資總額。其計算公式為:
最低工資標准=人均購買生活必需品支出額×人均贍養系數調整因素a
這種方法具體實施時,首先必須確定一張生活必需品清單。確定生活必須品清單可以由專家確定,但是專家的確定也存在一些弊端,即有可能由於專家缺乏低收入者的社會生活體驗,造成脫離實際。或者可以採用公眾調查的方法確定必需品,選擇與個人消費相關的項目讓被調查者回答。
國際收入比例法
此種方法是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的計算貧困線的方法,後來人們用來計算最低工資。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平均收入的40%-60%作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貧困線,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線。據此通過統計得出某地區的職工的平均收入,然後相應地乘以40%-60%之間的系數,從而確定為職工的最低工資標准。
超必需品剔除法
該方法根據住房消費調查資料,從職工全部消費支出中逐一剔除那些超必需品,將剩餘部分作為最低生活費用標准,再乘以職工平均贍養系數,用計算公式為:
最低工資標准=(職工平均消費支出-平均超必需品消費支出)×職工平均贍養系數調整因素a
在此方法中,超必需品的確定是根據消費商品的需求彈性系數,把需求彈性系數大於1的定義為超必需品。
生活狀況分析法
生活狀況分析法又稱生活形態法或「剝奪指標法」。該方法的理論依據源於研究貧困學者湯森提出了一套剝奪指標,湯森通過收入與剝奪指數的關系研究,發現了「貧困門檻」的存在。他首先從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行為等生活形態入手,提出一系列有關貧困家庭生活形態的問題,讓被調查者回答,然後選擇出若干剝奪指標,再根據這些剝奪指標和被調查者的實際生活狀況及消費和收入,求出貧困線,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線。在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基礎上,加調節因素a,即為職工的最低工資。其計算公式為:
最低工資標准=貧困戶人均收入(貧困門檻)×人均贍養系數調整因素a
累加法
累加法是一種收入比例法,它是通過統計調查出某地區的職工工資,然後確定達到某一累積概率的工資額,以此作為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的方法。其計算方法為:
確定的職工工資次數分布列的累積概率的25%確定為最低工資標准。
分類綜合計演算法
所謂的分類綜合法是中國研究者提出的確定貧困線的方法,確定最低工資時對此方法的借鑒,形成了確定最低工資的分類綜合計演算法。此方法將國際上比較常見的確定最低工資的5種方法,即必需品法、恩格爾系數法、平均數法、累加法和生活狀況分析法加以綜合應用,從而確定最低工資。
分類綜合計演算法的具體操作步驟為:
1. 選擇調查點。在制定最低工資標準的地區確定一些有代表性的區域作為調查點。用「生活形態法」確定「貧困人群」。
2. 確定生活形態的剝奪指標和生活必需品清單。其確定方法是民主討論和抽樣調查相結合。最後確定表示貧困戶生活形態的指標(剝奪指標);然後,用最後確定的生活形態指標篩選出符合貧困戶生活形態的被調查戶,並進一步尋求以下答案:貧困戶所佔比例(貧困面),貧困戶的職業構成、性別構成和年齡構成,一般市民和貧困戶的收入狀況。為以後的逐年調整做好准備。
3. 用「市場菜藍法」確定生活必需品清單和最低工資標准。根據以上確定的生活必需品,乘以該地區相應的市場價格,計算出購買這些消費品所需的費用,以此作為職工本人的最低生活費;再乘以職工平均贍養系數,得出贍養人口費用;最後將以此費用加上一定的教育訓練等費用,得出最低工資額。
4. 由以上數據求出收入比例和恩格爾系數,使今後每年的調整得以用更簡便的方法進行。根據調查獲得的數據,用收入比例法調整,用確定的最低工資標准除以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對最低工資進行調整。
⑸ 紐西蘭出國勞務費用
紐西蘭出國勞務費用一般五到七萬,最好是去勞務派遣公司具體咨詢。出國費用最低的國家可以選擇亞洲的,如韓國、泰國等,這些的費用都是較低的。出國工作的話做對外漢語教師是不錯的選擇,很有發展。
出國勞務注意事項:
1、對勞務所在國的風土人情,法律法規,要全方位的了解,避免用工方以各種理由辭退。
2、對常規國家跟中國有正式勞務關系的國際名錄有所了解,包括合法的簽證類型,不輕信,遇到不需要面試,不簽合同,只是口頭承諾高薪,收取中介費的情況,不要輕易相信,這種情況往往是騙局,或者難以得到期望的工資。
3、辨是非,真正的工作簽證需要繁瑣的過程,面試體檢公正,開各種證明,每個國家的簽證要求也不用,想走正規的簽證,就要服從正規的流程,不要嫌麻煩走捷徑,否則你剛開始簡單,以後就是無盡的麻煩。
勞務費包括:
個人從事設計、裝潢、安裝、制圖化驗、測試、醫療、法律、會計、咨詢、講學、新聞、廣播、翻譯、審計、書畫、雕刻、影視、錄音、錄像、演出、表演、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紀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所得費用。
勞務費用即個人所得稅中的勞務報酬。是指個人獨立從事各種非僱傭的各種勞務所取所得的,它與工資薪金所得的區別在於勞務報酬是獨立個人從事自由職業取得的所得,而工資薪金所得屬於非獨立個人勞務活動。即在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任職、受雇而得到的報酬,存在僱傭與被僱傭關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勞務費用
⑹ 在紐西蘭讀完商務英語專業本科,好移民嗎如果想移民的話,研究生需要改成什麼熱門專業呢
不知道你的具體情況是怎樣,就看成你是去留學再移民的吧,那就不說移民 under Partnership.
商務英語專業本科對紐西蘭這個英語國家來講沒有任何優勢,現在紐西蘭的失業率還是偏高,移民局對於技術移民的名額暫時來看都是咬得挺緊的,目前來看基本上沒有Job offer(工作擔保)的話都沒戲。就算你有研究生的學歷也要看是不是短缺行業才有加分,否則沒有Job offer也是沒戲(但是在紐西蘭找工作,洋人僱主都看重經驗而不是學歷。研究生畢業找工作並不比一個專科或者本科生強,有的時候會更難,因為學歷太高,洋人覺得請不起你)。建議你到www.immigration.govt.nz那裡的Skilled Migrant Category的QUICKCHECK 的points indicator,去做一個網上評估看你自身的條件滿不滿足技術移民的要求(總分有140分去申請的話可以自動獲得移民的邀請)
如果經濟條件許可的話可以申請投資移民,否則等你技術移民辦下來再申請父母定居的路還好長好長。
⑺ 福建省外國機構服務中心青口受理點地址
這個中介的信譽還可以。
一周600新元的工資也是可以接受的中文教師的工資了。但是,一個事實是,中文教師的收入在整個紐西蘭屬於很低的水準。
600一周的薪水,時薪是15新元。目前紐西蘭勞動法規定的最低工資報酬是12.75新元每小時(也就是快餐店打工的工資)。所以,15新元的時薪也就比最低工資高一點,真不算多。
就紐西蘭的消費來說,我不知道這個工作的地點在哪裡。我就以我在紐西蘭第二大城市基督城來說,單人,給被人合租房子,每周租金100以上,加上電話,電費等雜費,一周30。公交車費用30左右。伙食等等100左右,基本上一周花300新元算正常。600塊的收入,扣掉所得稅,剩下,500左右,也就是說你一周能剩200新元,算是不錯了。這是基督城,如果你在奧克蘭或者惠靈頓,600塊的薪水就很難剩錢了。
職...15新元的時薪也就比最低工資高一點,600塊的薪水就很難剩錢了,如果你在奧克蘭或者惠靈頓,根本沒有地方跳。平均到周薪,時薪是15新元,也就是說你一周能剩200新元,500左右,剩下,扣掉所得稅,還是留學先。如果你想出國。目前紐西蘭勞動法規定的最低工資報酬是12,中文教師的收入在整個紐西蘭屬於很低的水準,就是想跳槽都沒有地方跳。永遠就是在最低工資多一點的水平,一周30,真的很難,加上電話,每周租金100以上,給被人合租房子這個中介的信譽還可以,一個事實是,就是1200新元以上,8萬的,真不算多。尤其是英文差的話。跟我一起畢業的軟體工程師,甚至上7萬。我就以我在紐西蘭第二大城市基督城來說,現在年薪都在6萬新元左右。
600一周的薪水。
工資高的都是理工類或者管理類的人才,中文教師沒有前途.75新元每小時(也就是快餐店打工的工資)。伙食等等100左右。中文教師的話。這是基督城,算是不錯了。600塊的收入。所以,基本上一周花300新元算正常。
就紐西蘭的消費來說。公交車費用30左右,電費等雜費,單人,我不知道這個工作的地點在哪裡,而且將來跳槽漲薪水也比較容易。
一周600新元的工資也是可以接受的中文教師的工資了,然後在理工類專業上發展比較有前途。這些都基本可以算是。
所以,不錯的工資水平了,請你對這個職位保持謹慎的態度。比如基督城,全城就一所像樣的中文學校。但是。
職業發展前景來說
⑻ 紐西蘭和新加坡的治安
當然是新加坡啦
新加坡的治安和法律
新加坡是個島國,國土資源十分有限。不過小也有小的好處。國家小了,自然就好管理了。新加坡的犯罪率極低,很少有罪案發生,應該算是全世界屈指可數的安全的大城市了。但是,低犯罪率不等於沒有犯罪。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有些方面還是要注意一下為好。比如太晚了就不要去太偏僻的地方。夜生活比較豐富的地方也相對不是很安全,比如說芽籠,或是新加坡河附近的酒吧,畢竟人喝多了就什麼都可能發生。還有就是自己的物品要保管好,長時間出門一定要鎖門,不要把貴重物品隨便亂放等等。總的說來稍微注意一下就會非常的安全了。
如果不幸有什麼狀況發生,最好立即報警,報警電話是999,一般警察都會很快趕到,讓一切按照法律程序完成,這樣你的利益才會更有保證。
同樣的,在保證自己不受侵害的同時也要注意不要觸犯到新加坡的法律。新加坡的法律體系相當完善,大到殺人放火,小到隨地亂扔垃圾,都有詳細的規定。而且,執行嚴格。當年曾力拒美國總統的求情,對一名觸犯法律的美國青年進行鞭刑,這個實例全世界聞名。當然了,處罰都是在法律條例的依據下的,如果不觸犯法律,當然不會受到懲罰。而且,國內某些傳言有些失實,說什麼犯點小錯就要挨鞭子還要電視直播什麼的。其實不是,鞭刑的行刑過程是不公開的,因為場面比較血腥。據介紹,鞭刑用的鞭子是特製的,打在肉上之後皮開肉綻,即使養好了也會留下疤痕。而且鞭刑是很重的刑罰了。一般來說,只有很嚴重的事情才會受到鞭刑。所以不用擔心這個。
下面,我就列舉一些常見的法律條例,讓大家有個大概的了解。
* 隨地吐痰,有可能被處以最高500新元的罰款或是在勞動法令下受罰或兩者兼施,即便是吐痰,也不允許直接吐在垃圾桶里。要吐在紙上,包好再扔。
* 亂扔垃圾,有可能被處以最高1000新元的罰款或是在勞動法令下受罰或兩者兼施
* 亂按地鐵的警示鈴或是緊急制動閘,有可能被處以最高5000新元的罰款。
* 上完廁所不沖水,有可能被處以最高500新元的罰款或是在勞動法令下受罰或兩者兼施
* 橫穿馬路,有可能被處以最低50新元的罰款。
* 販毒,這個是最嚴重的,死刑。要注意的是,在機場,不要幫不認識的人帶東西過海關。如果被查出夾帶毒品,會被處以死刑的。最近剛判了一個澳大利亞的攜毒者絞刑,澳大利亞總理求情也是難逃一死。
* 亂按防火警報,有可能被處以最高1000新元的罰款或是在勞動法令下受罰或兩者兼施。
* 偷偷進入新加坡軍營,有可能被當場擊斃。新加坡有很多軍營分布在各個地方,外面有明顯的標志,用鐵絲網隔開,不要為了好奇心偷偷跑進去看,那樣的話也許有生命危險。同樣的,很多大使館,政府機關都是這樣。
* 公共汽車逃票,這個處罰是最輕的,只是補齊差額並罰一倍的車費。
* 盜版光碟,一張1000新元。不要對這個掉以輕心,以為海關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被抓住了很慘的。
* 盜竊,以金額計算監禁時間及罰款數額。
----------------------
新加坡治安狀況
最新調查顯示,新加坡是受犯罪團伙影響最小的地區,且警察工作效率高、貪污罪案少,因而是全球最安全的經商地。該調查是由總部設在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WEF)於2002年底展開的,共涉及59個國家,其中包括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以及南美洲、歐洲和亞洲的諸多國家。受訪的世界各地商業界人士一致認為,新加坡有安全的經商環境,刑事犯罪及貪污罪案幾乎沒有,這是因為新加坡有嚴厲的內部治安法令。根據新加坡內部治安法令和刑事法,新加坡警察有權扣留危害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的政治犯及私會黨徒,有效地阻嚇了犯罪的發生。
新加坡的法律條文多如牛毛,要想了解全部的法律需要的功夫可不是一點半點。不過也不要過於擔心,注意自己的行為,只要不出格,一般就沒有事情。而且,在這樣完備的法律保護下,新加坡變得更安全,更讓人放心。
------------
社會安全
相對於國內的絕大多數大城市來說,新加坡的治安可 以說是相當的好,犯罪率很低。以我的經驗,在島上 的大部份地方,半夜三更一個人在外面遊逛並不會有 太大的危險。
但是,正如其政府自己所說:「低犯罪率並不等於沒 有。」新加坡也並不是一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的太平國家。兇殺,強奸,強劫,盜竊等罪案還是時 有所聞。盡管新加坡的法律很嚴,但也總有挺而走險 之徒。
我的建議是,初來乍到,不要太膽大,萬事小心點兒 為好。出門去玩兒的話,最好和幾個朋友一起。天黑 了還是不要到處亂跑,特別是一些事故多發地段,如 小印度,牙籠等地。女生應該更加小心。
如果遇到什麼狀況,還是不要嘗試自己解決為好,畢 竟個個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要是受點兒傷什麼的就 不好了。最好馬上向最近的鄰里警察局求助,或者立 刻打電話報警。新加坡也有很多巡警,也可以向他們 求助。反正安全第一,財物什麼的就不要考慮太多了。 不過。。。來了五年,我還沒遇到過這種情況。
還有一點是關於新加坡的法律和條規的。新加坡基本 上是一個法制國家,各種法律條規比較完備。違反的 處罰也是相當嚴厲的。前幾年,一個美國青年在新加 坡觸犯法律被處以鞭刑,在美國總統求情的情況下, 新加坡仍然頂住壓力,堅持行刑。不過,各位還是不 用太擔心,重要的告示,標牌都同時有中英文的,以 確保不會發生因不知道而犯錯誤。
有一點兒題外話,在機場的時候,不要幫不認識的人 帶東西過海關。如果東西裡面藏有毒品,不管你是否 知情,一樣會被控以販毒,最高刑罰:死刑!!!
交通安全
一句話:令停三分,不搶一秒。既使你看到綠燈,也 不要埋頭就走。我有好幾次就差點兒被闖紅燈的車撞 到。過街最好走天橋,地道,至少也要是人行橫道, 如果橫穿馬路被車撞,車主不負責任的。這邊的車速 很快,千萬當心。
⑼ 紐西蘭勞動法法律法規僱主開除員工,員工有賠償嗎
紐西蘭勞動法法律法規僱主開除員工,員工是有賠償的.
⑽ 關於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的理解
本條是關於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但不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以及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的規定。
一、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但不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
1994年,我國制定出台了勞動法,明確規定了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實踐中,絕大多數的用人單位能夠遵守勞動法的規定,與勞動者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但也有一些用人單位無視法律的規定,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或者不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因此,一旦發生勞動爭議,勞動者往往因為拿不出勞動合同,而無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為了切實貫徹勞動合同制,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勞動合同法第十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同時,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第三款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根據上述規定,如果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但不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合同,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里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必須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二是勞動合同必須以書面形式訂立,如果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訂立的是口頭的勞動合同,則也是違法的,要依法承擔法律責任;三是如果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直接適用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有關規定。
二、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根據本法的規定:「勞動合同期限分為固定期限、無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三種。」「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當前,我國勞務就業市場上出現了勞動合同短期化現象,對勞動關系的穩定和諧、收入分配製度及職工相關權益落實都產生了消極影響,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對企業、勞動者,對政府而言都是不利的,最終將影響到國民經濟的持續、協調、穩定、健康的發展。因此,為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在勞動合同法中採取措施遏制勞動合同短期化是非常必要的。本法第十四條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作出了明確規定。本條中「違反本法規定不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主要就是指用人單位違反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行為,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形:(一)續延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已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以上,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拒絕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二)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十年以內的,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拒絕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三)連續簽訂兩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後續簽的,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勞動合同,而用人單位拒絕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三、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但不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以及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
對於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但不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以及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違法行為,本條規定了一種懲罰性的民事賠償責任即:應當向勞動者支付二倍的月工資。
(一)懲罰性的民事賠償責任
懲罰性賠償,又叫做懲戒性賠償,它指的是對受害方的實際損失予以補償性賠償之外的賠償,通常是因為侵權方的一些特殊的不當行為所致。懲罰性賠償是一項很古老的制度,它在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普通法系國家,如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和加拿大等都得到了廣泛的適用。實施懲罰性賠償,是為了懲罰和阻止一些特定的行為,特別是故意或惡意所致的行為。此外,懲罰性賠償還可以疏導受害人的憤慨情緒,防止受害一方因為侵權方的惡意侵權而採取一些以牙還牙的報復行為,全面補償受害人所遭受的物質和精神損失。
懲罰性賠償雖然在普通法系國家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但在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卻沒有得到承認。大多數的大陸法系國家對民事案件的損失賠償額被限定在一定范圍內,使受害人一方回復到沒有受損時的狀態。
我國一直以來採用大陸法系的立場,堅持賠償採用實際損失原則,即只賠償受害者因為侵權行為而實際受到的損失。但在1993年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借鑒了英美法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這一規定第一次採用了懲罰性賠償制度,以制裁消費領域中的欺詐行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此次,勞動合同法為了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故意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或者拖延簽訂勞動合同,以及故意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違法行為,規定了「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這樣一個懲罰性的賠償制度,用於懲罰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同時也是督促用人單位盡快依法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從而保護作為弱者一方的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例如:某一勞動者於某年10月8日起到某一企業工作,約定工資為每月700元,如果到了當年的11月15日,企業還沒有與該勞動者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則該用人單位違反了勞動合同法的規定,依據本條的規定應支付勞動者勞動應得報酬二倍的月工資,即雖然該勞動者只幹了一個月的工作,用人單位也要支持勞動者1400元的工資。
對於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本條規定: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這里的「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應當理解為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四種情形到來之日:包括:(1)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之日的次日。如某一勞動者1998年6月1日進入某一企業工作,到2008年6月1日已在該企業連續工作十年,如果該勞動者提出續訂勞動合同,則2008年6月2日即為「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2)在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的日子。如某一職工已在某一企業連續工作十年,此時他53歲,距60歲的退休年齡不足10年,在此情況下,如果其所在的用人單位進行改制,確定於2008年3月1日重新與職工訂立勞動合同,則這一天即為「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3)勞動者與企業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該勞動者沒有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規定的情形,在此情況下,雙方續訂勞動合同的日子。(4)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則滿一年後的第一天為「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如某一勞動者於2007年5月8日進入某一企業工作,到了2008年5月25日該企業還沒有與該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則視為企業與勞動者已經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為工作滿一年後的第一天,即2008年5月9日。
(二)追究賠償責任的途徑
對於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但不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合同的,以及違反本法規定不予勞動者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違法行為,勞動者可以通過以下途徑追究用人單位的賠償責任:
(一)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進行舉報。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勞動合同制度實施的監督管理。同時,勞動合同法還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對於違反本法的行為都有權舉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應當及時核實、處理。受理勞動違法行為舉報是各級勞動行政部門依法應當履行的職責。勞動者就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行為向勞動行政部門進行舉報,勞動行政部門應當依法受理並立案查處。一經查實,勞動行政部門可以責令用人單位依法對勞動者予以賠償。
(二)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勞動爭議仲裁,是指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對申請仲裁的勞動爭議案件依法進行裁決的活動。勞動爭議仲裁既是勞動爭議雙方當事人向法院提起爭議訴訟前的必經程序,也是我國處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一種基本形式。勞動爭議仲裁裁決書下達後,任何一方當事人不服,可在法定期限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將產生法律效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對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行為,勞動者可以依法向勞動仲裁機構申請賠償。
(三)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是勞動者依法享有的一項權利,是勞動者追究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賠償責任、解決賠償責任爭議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最後的方式。人民法院按照司法審判程序對案件進行審理、裁判和執行,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包括獲得法定賠償的權利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