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行政法規的解釋
① 什麼叫做行政解釋
行政管理是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事務的一種管理活動。也可以泛指一切企回業、事業單位答的行政事務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統是一類組織系統。
它是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分系統。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管理的對象日益廣泛,包括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市政建設、社會秩序、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現代行政管理多應用系統工程思想和方法,以減少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支出和浪費,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1)什麼是行政法規的解釋擴展閱讀:
行政部門通過參與和保障企業的經營活動,讓專業崗位從事務性工作中脫離出來,提高人力資源和物質資產的利用效率來實現本部門存在的意義。具體工作可分為四大類:
1、基礎環境保障。
2、業務流程保障。
3、行為制度建設。
4、綜合事務管理。
參考資料:行政管理-網路
② 行政法規的基本含義
行政法,源於法文droit administratif,英文為administrative law.由於社會制度的不同,法律文化的差異,觀察問題角度的差別,人們對行政法的理解與界定也便存有分歧.
最簡單的定義方法是把行政法描述為有關行政的法.統而論之,這並無不當,但只有進行進一步的闡釋,人們才能明了行政法的內容體系、本質特徵與重心所在,才能對這種定義的准確性、完整性、正確性作出判斷.
有的學者從管理的角度界定行政法,人們稱之為管理論.這種理論在早期特別是在大陸法系國家和前蘇聯的行政法學中占據統治地位.最集中、最直接地表述這一理論的一個定義是:「行政法作為一種概念范疇就是管理法,更確切一點說,就是國家管理法.」 1 管理論者從「分析實證主義」出發,信奉「法律是無限主權者的命令」,認為行政法是「對國家事務進行管理的工具.」認為行政機關是權力主體,相對方是義務主體,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權力義務關系,權力義務不對等是行政法的基本特徵,命令——服從是行政行為的基本模式.強調法制的中心是以法行政,即用法律管理國家事務,要求行政相對方服從法律的命令,否則要承擔行政法律責任,受到法律的制裁.他們將行政法律責任的范圍限於行政相對方的責任,不強調行政主體的法律責任,追究行政法律責任的機關是主管行政機關或行政裁判機構.行政救濟,早期被認為是行政長官對受害的相對方的一種恩賜,此後方逐步被承認為相對方的一種權利補救措施.他們一般都是以行政組織、行政職能和作用為核心來構築行政法學理論體系.在他們的早期著作中,不講司法審查和司法補救.管理論的產生有其歷史、社會的必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種理論有較大的片面性,未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行政法的實質,它以管理者為本位,以管理為使命,視法為管理工具,無視行政相對方的權利,忽略了對管理者的監督,過於強調行政效率和行政特權,加深了行政領域「官本位」的特徵,同現代社會的發展,同民主與法治原則不相適應.
③ 行政解釋
【行政解釋的概念】行政解釋是一種有權解釋,指有解釋權的國家行政機關對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含義、界限和對新情況的適用依據以及行政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地方性法規的問題所作的說明。
【行政解釋的范圍】根據行政解釋的對象,行政解釋的范圍主要包括對行政法規的解釋、對地方性法規的解釋、對規章的解釋。
【對法律的解釋】對法律的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不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由國務院及主管部門解釋。
【對行政法規的解釋】行政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出補充規定的,由國務院解釋;國務院法制機構研究擬訂行政法規解釋草案,報國務院同意後,由國務院公布或由國務院授權國務院有關部門公布。國務院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向國務院提出行政法規解釋要求。對屬於行政工作中具體應用行政法規的問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法制機構請求國務院法制機構解釋的,國務院法制機構可以研究答復;其中涉及重大問題的,由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同意後答復。行政法規的解釋與行政法規具有同等效力。
【對地方性法規的解釋】凡屬於地方性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進行解釋或作出規定;凡屬於地方性法規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門進行解釋。
【對規章的解釋】規章解釋權屬於規章制定機關。規章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以及規章制定後出現新情況需要明確適用規章依據的,由規章制定機關解釋。規章解釋由規章制定機關的法制機構參照規章送審稿審查程序提出意見,報請制定機關批准後公布。規章的解釋同規章具有同等效力。
④ 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及其主管部門對自己根據憲法和法律所制定的行政法規及部門規章所做的解釋叫做什麼
國家最高行政機抄關及其主管襲部門對自己根據憲法和法律所制定的行政法規及部門規章所做的解釋叫行政解釋。
⑤ 行政法規的解釋
法律分析: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行政法規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具有法的效力。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組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行政法規的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
法律依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三條制定規章,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⑥ 行政法規是指什麼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法律分析: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行政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九條 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⑦ 關於行政法規是什麼
行政法規指的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制定行政法規,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
【法律依據】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一條
為了規范行政法規制定程序,保證行政法規質量,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行政法規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解釋,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制定行政法規,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
⑧ 行政法規的名詞解釋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內行政容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它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組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它的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
(8)什麼是行政法規的解釋擴展閱讀:
法規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
規章
行政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地方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制定的普遍適用於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規章是行政管理活動的重要根據,其數量之多、適用范圍之廣、使用頻率之高均居行政法各表現形式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