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角度看見義勇為
『壹』 見義勇為有沒有罪,為什麼
在民法通則及有關的司法解釋中,見義勇為並不是一個法律概念,現行民法有關見義勇為的規定主要包括了侵權責任的一般規定、無因管理、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幾個方面。在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上,見義勇為也不是一個法律概念,根據情況的不同,見義勇為行為可能分別被認定為刑法上的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或立功。在行政法上,「見義勇為」則頻繁出現於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中。現行法律中其實並無「見義勇為」的專門法律,因此「見義勇為」行為是否違法,需要結合具體案件具體法律裁決。
在一個法治國家,業已施行的法律必須得到尊重。衡量見義勇為者的罪與非罪,責大責小應交予法律。見義勇為不是一個嚴格的刑法概念,不具有獨立的刑法意義。見義勇為的責任認定,應以刑法關於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制度規定,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等個罪規定及民法關於侵權責任的規定為依據。如果公民在見義勇為當中,其行為觸犯了上述法律規定,將需依法承擔刑事責任和民事賠償責任,可見,見義勇為的行為並不必然免責。如果被害人在遭遇搶奪或搶劫的過程中進行了抵抗,並造成劫犯傷亡,被害人並不需要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因為這是法律所允許的正當防衛。如果劫匪已被制服或已失去傷害能力,被害人或圍觀群眾繼續對劫匪進行毆打因而造成傷亡,則構成違法,這是法律所不予保護的「防衛過當」或「故意傷害」。
『貳』 是正當防衛見義勇為故意傷害
故意傷害肯定不是的。是不是正當防衛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判斷,如果對方對你的暴力很嚴重的話,是正當防衛,如果不是很嚴重的話,算防衛過當。4個人打老人,我估計,打你也不會太輕,根據這種情形,你應該是正當防衛。如果警察問起你,你最好說對方如何暴力,這樣對你正當防衛的認定更有利。
刑法賦予我們對於暴力犯罪的無限防禦權。即使打死也可以不負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 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叄』 見義勇為應當奮不顧身正方一辯陳詞
關鍵詞」見義勇為,現代法治理念,法律和道德,「見死不救罪」
中國首例見義勇為賠償案發生在安徽。2002年5月28日凌晨4時,在安徽省蕪湖市,青年教師謝小雲因見義勇為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妻子林金華及女兒生活無著,將被救助者告上法庭,要求賠償。蕪湖市新蕪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此案,庭辯雙方的焦點集中在被救助者有沒有義務賠償的問題上。新蕪區法院一審判決原告林金華勝訴,並責令被告支付3萬元賠償金[1].
事實上,此類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很多見義勇為行為人的人身或財產權由於見義勇為行為而受到損害,卻得不到應有的相應補償。類似局面使富有正義感的人們深受打擊。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學術界關於設立「見死不救罪」的的呼聲日漸高漲。如:有學者提出:「對『見死不救』行為的處罰涉及刑法學中的不作為犯理論。從我國司法實踐的實際情況出發,可以說,在被害人的合法權益面臨迫切的現實的危險,被害人與行為人之間存在具體的依賴關系,行為人具有消除上述現實危險的義務而不履行其義務,結果造成他人死亡的後果的時候,行為人的不履行義務的不作為和作為之間具有等價性,」見死不救「的行為符合故意殺人罪的客觀要件。」另有學者提出:見危而救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將救助義務上升為法律義務是合理的,是可行的,救助義務的立法是人類理性發展的必然趨勢。[3]而與此同時,在2001年人代會上,劉如琦等32位代表就關於設立見死不救罪提出議案,他們建議在刑法中增加「見危不救和見死不救罪」。[4]
更有學者從比較法的角度試圖尋求設立見死不救罪立論依據。他們指出:在國外,為了適應社會發展所要求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合作精神,道德義務逐漸介入法律,不作為犯罪的義務開始擴大到道德領域。挪威、瑞典等國法律規定,任何有責任能力的成年人在下列情況下具有營救危難的法律義務:(1)他認識到他人處於危難境地;(2)營救他人對自己並沒有危險。《法國刑法典》(1994年)第223-7條新增一項罪名「怠於給予救助罪」,該罪規定,任何人故意不採取或故意不喚起能夠抗擊危及人們安全之災難的措施,且該措施對其本人或第三人均無危險的,處2年監禁並科20萬法郎罰金。德國的刑法典規定:任何人對處於危險中的他人能夠採取行動救助,或能夠喚起求助行動,對本人和第三者也沒有危險卻故意放棄救助的,要處數年的監禁和罰款。埃及法律規定對有能力而拒絕向危難者提供幫助的人處以一年監禁和罰款最少1000埃磅的處罰;對有某項專業技術的人,如果需要利用他們的專業救援危難者而他們卻有意避開,則對他們加倍懲罰;對自己不幫助別人而收到政府機關的命令後仍不執行者,則視為與罪犯同罪。
這些都似乎可以成為我們設立「見死不救罪」的理由,然而筆者以為在實行「依法治國」的今天,立法者和普通民眾更應該從西方社會所提出的「理性人」角度具體分析利弊得失,得出合情、合理、合法的結論,作出真正合乎「社會正義」的結論。
為了更好的闡述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在探討關於不設立「見死不救罪」問題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見義勇為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一、見義勇為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見義勇為,《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看到合乎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最早出現於《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宋史·歐陽修傳》中載有:「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於再三,氣自若也」。可見,在我國古代,見義勇為是人們所追求的道德標准。
在學術界,有學者從民法角度上進行分析,認為「見義勇為的概念應表述為:為了使國家的、集體的或者他人的利益避免或者減少損害而做出合乎正義的行為」。有學者從正義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見義勇為應是指公民為防止、制止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他人的人身及財產遭受侵害,奮不顧身,勇敢地做出的正義行動」。[7]也有學者從更行政法的角度認為:見義勇為行為是行政協助行為。一方面是因為見義勇為者在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合法權益正在遭受違法犯罪活動的侵害或自然災害的損害時,沒有對其進行維護的義務。另一方面,國家有義務保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免受侵害。[8]
筆者以為,從見義勇為的本意出發,見義勇為的概念應該是:不負有特定義務的自然人為使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利益免受或少受損失,冒著較大的人身和財產危險而作出的行為。
見義勇為的構成要件應該包括:第一,主體是不負有特定義務的自然人。首先,必須不負有特定義務。眾所周知,國家為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處理自然災害等緊急情況,需要設立一定的專門機構來應對,常見的有公安局和消防局等。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人民警察的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財產,保護公共財產,預防、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三條規定:「消防工作由國務院領導,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消防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保障消防工作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第三十二條第四款又規定:「消防隊接到火警後,必須立即趕赴現場,救助遇險人員,排除險情,撲滅火災。」另外,企業為維護正常的安全經營秩序也會聘請一些工作人員,如商場的保安、游泳池的救生員等。根據國家法律的規定或者勞動合同的約定,他們對違法行為有制止義務、對違法行為的受害人有救助義務、對特定主體在特定情況下負救助的義務。由此可見,他們雖然實施的「見義而為」的行為,但是基於職務和義務上的原因,是不得不為,不能構成見義勇為。其次,必須是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組織不能成為見義勇為的主體。因為構成見義勇為的基礎或前提必須是有「義」的存在,而「義」是指社會正義,當然也包括法律正義。社會正義的實現依賴於人的「良心」,而「良心」則只能專屬於自然人,因此,法人或其它組織不可能成為見義勇為的主體。第二,行為人主觀上必須具有基於內心『良心「的驅使而為使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利益免受或少受到不法侵害、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的意圖。第三,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了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利益的行為,如搶險救災、制止違法犯罪或者協助有關機關打擊違法犯罪等。第四,行為人的行為一般是在危急和急迫情況下做出的,一般情況下要冒著較大的人身或財產危險。因此要與一般的好人好事和助人為樂(一般的好人好事和助人為樂不需要冒著較大的人身或財產危險)區別開來。
『肆』 見義勇為的認定范圍是怎樣的法律都有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1.1.1生效)第一百八十四條 【緊急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伍』 中國法律對見義勇為的定義是什麼
「見義勇為」這一行為是在社會上應當得到大力提倡,是寓情寓理寓專法寓德的,是中華民族屬的傳統美德,是弘揚正義的體現,「見義勇為」在我國刑法上並沒有這一概念,但是刑法上的正當防衛與「見義勇為」有著密切關系,「見義勇為」在立法上僅僅體現在地方法規中,在地方法規中「見義勇為」的法律概念都不一致,見義勇為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有待於國家立法部門進行完善,在實施「見義勇為」這一過程中,四川超躍律師事務所曹明江律師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1、實施「見義勇為」的過程中,罪犯已失去抵抗力(例如昏迷等),見義勇為 者若繼續對犯罪嫌疑人進行人身侵害,刑偵、公訴機關可能會根據見義勇為者的手段、情節、目的、後果等進行指控,由人民法院依法認定是否構成犯罪。
2、在實施「見義勇為」的過程中,犯罪嫌疑人手持凶器負隅頑抗,極大可能傷害見義勇為者及其他人員,見義勇為者可從正當防衛角度出發,對犯罪嫌疑人實施防衛行為致犯罪嫌疑人傷亡,不承擔任何責任
『陸』 見義勇為的法理意義
見義勇為的法理分析
對於見義勇為,我國法律、行政法規均沒有對此作出規定。《現代漢語詞典》對見義勇為的解釋為:「看到正義的事情奮勇地去做」。最早出現於《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宋史。歐陽修傳》中載有:「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於再三,氣自若也」。在我國古代,見義勇為一直是人們追求的道德標准。
有關一些地方法規對見義勇為做出了界定,例如,《雲南省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條例》規定,見義勇為是指不顧個人安危,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生命、財產安全,事跡突出的行為。
把見義勇為的主體僅僅限定為我國公民似有不妥,如果是外國人見義勇為?該規定還要求見義勇為行為人「不顧個人安危」,如果將 「見義巧為」排除在外也是不適當的。該規定也沒有將負有法律義務的人忠實履行其義務行為排除在外。
山西省對保護和獎勵見義勇為的人員規定為「協助公安司法機關和保衛部門抓捕違法犯罪分子的行為,檢舉、揭發犯罪行為,提供重要線索的罪證,協助公安司法機關破獲重大犯罪案件的行為」作為見義勇為;《重慶市鼓勵公民見義勇為條例》也作出了這樣類似的規定。上述規定把常見的排除自然災害,搶救處於險境的人的情形排除在見義勇為之外。
見義勇為行為要把握這么幾個特性:
一是其主體的廣泛性,只要是沒有法定或約定義務,無論是中國公民還是外國公民及無國籍人;是有政治權利的人還是被剝奪了政治權力的人以及正在被羈押或者是犯了罪的人;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以及是精神病人等,都應當是見義勇為的主體。有意見不提倡未成年人去見義勇為,問題是當未成年人實際上實施了見義勇為行為時,是否要認定為見義勇為行為?
二是情況的急迫性和相當的危險性。急迫性和相當的危險性這是見義勇為這一好事與做其他好事區別的關鍵之處。
三是目的正當性,即行為人實施其行為的目的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或其它權利免遭侵害或免受損失且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而自覺自願而實施的行為。如果行為人為了搶救自己家的財產奮不顧身沖入火海而受傷或者為履行法定或約定義務而實施的行為則不包括在內。
見義勇為行為與相似行為的聯系與區別。
(一)見義勇為與無因管理的聯系與區別。
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的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或服務的行為。見義勇為的行為都符合無因管理的要件,但是不能把所有的無因管理行為都認為是見義勇為行為。
雖然無因管理可以包含見義勇為,但是將見義勇為僅僅等同於無因管理是不妥當的。見義勇為作為無因管理中的一個特殊情形,特殊在「勇」上。即情況的急迫性和相當的危險性。
(二)見義勇為與正當防衛的聯系與區別
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並對不法侵害造成損害的行為。正當防衛所針對的對象是不法侵害人,除了為了保護本人的人身、財產和其它權益而進行的防衛之外,其餘的正當防衛行為都可以認定為是一種見義勇為行為。
(三)、見義勇為與緊急避險的聯系與區別
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它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己採取對另一種較小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緊急避險行為。除了為了本人的人身、財產、其它權利所實施的緊急避險之外,其餘的緊急避險行為也都可以認定為是一種見義勇為行為。
在刑法中對緊急避險行為的規定,其主要作用同正當防衛一樣,其主要意義在於區分罪與非罪問題。在民法中,雖然對緊急避險的行為的規定比正當防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因為它畢定涉及到第三人的責任問題,但也只是從行為人免責或是從避險過當的責任角度來規定的,並未規定如何對行為人因此行為而給自己造成損失的補救措施及表彰辦法。
對見義勇為者的救濟原則
(一) 國家先行補償原則
見義勇為是一種有益於國家和社會的行為,這是沒有任何異議的。因此,國家對見義勇為行為人所受到的損害進行補償就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事情。目前,實行的是對見義勇為者的獎勵政策,獎勵政策固然有必要,但僅有獎勵而無補償顯然是很不夠的。獎勵多數彌補不了見義勇為者的損失。
(二)鼓勵見義勇為者的平衡利益原則
在見義勇為實施過程中,由於見義勇為行為人的行為都是在緊急情況下做出的,來不及全面考慮和仔細斟酌,出現損害了他人不應損害的合法權益;或者由於力所不及;或採取措施不當使自己受到了較大損害。即行為人沒有實現行為目的和效果,在不能被認定時,要求行為人完全承擔責任,不利於鼓勵見義勇為行為。
(三)侵害人賠償原則。
國家在對見義勇為行為人補償時,要對侵權責任人進行追償,應當鼓勵侵權行為人對見義勇為行為人及時而有效的賠償,如果侵權行為人對見義勇為行為人及時而有效的賠償,在涉及對其違法犯罪行為進行處罰時要考慮予以從輕。
(四)受益人補償原則。
受益人因其見義勇為行為人的見義勇為行為而獲益,理應對因此遭受的損失的見義勇為行為人加以補償,法律對此也有明確規定。國家在對見義勇為行為人補償後,應追究受益人的補償責任,這也有助於受益人負起責任來,認真而又高度注意地保護其合法權益。在設計受益人補償規范時也應當鼓勵受益人對對見義勇為行為人及時而有效的的補償,補償後確實使自己的生活陷入困難時,國家可再對其困難予以幫助。其目的就是要使見義勇為行為人及時而有效的得到救濟,使見義勇為行為人及早感受到社會反饋給他的溫暖和回報。
『柒』 法律如何規定見義勇為
當前,我國民法法律制度體系中並沒有完整的針對見義勇為行為進行保護的專門規定,而是散見於各個法律制度之中。對於見義勇為行為的保護主要是通過申請補償的方式來實現。例如《民法通則》中關於無因管理、防止侵害、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規定以及最高法的部分司法解釋等等,都是當前我國民法中關於見義勇為法律保護的依據。具體來說,可以劃分為如下幾種。1、向侵權人申請補償。見義勇為的行為人可以向侵權人申請補償,是《侵權責任法》以及民法通則所規定的內容。在司法實踐過程中,主要是指實施了見義勇為的自然人可以向實施危害公共利益的行為人申請賠償。2、向收益人請求補償。向受益人請求補償是指見義勇為的行為人在實施了見義勇為行為後,可以向被保護的受益者提出補償的申請。見義勇為行為人可以向受益人提出補償申請,主要是根據最高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以及《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很多見義勇為行為案例存在侵權人缺失或難以確定的問題,為了切實保護見義勇為行為人的合法權益,根據無因管理的有關原則,受益人要適當為行為人提供補償。3、向國家申請補償。在見義勇為行為人申請補償的過程中,如果一旦出現侵害人、受益人不清楚、無法補償、無力補償或者不願補償等現象,那麼行為人的個人利益將受到嚴重影響,這對於行為人是非常不公平的。從公共行政的角度進行分析,見義勇為的行為人實質上是起到了協助政府的作用,對社會公共秩序起到了保護作用。國家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保護者,有必要承擔賠償責任。國家賠償是見義勇為行為人的最終救濟途徑。
『捌』 法律上怎樣界定見義勇為行為
見義勇為指公民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的行為。見義勇為是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的體現,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理應得到全社會的廣泛推崇和擁護,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也理應得到法律的保護。但在現階段社會之中,見義勇為者卻往往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流血又流淚」往往成為了見義勇為者的真實寫照。正是由於當前社會對於見義勇為者的法律保護力度不足,導致了在國家、集體財產或公民個人權益受到侵害之時,很多公民並不願意實施見義勇為的行為。這種現象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將會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也會給社會主義法治的公平正義原則帶來嚴重損害。僅從現階段我國民事法律制度角度分析,民法對公民見義勇為行為法律定性不明確以及法律救濟途徑缺失是兩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一、見義勇為行為的法律界定
為了有針對性地研究我國民法制度體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處,首先有必要對見義勇為行為進行法律界定。
(2)進一步完善現階段法律規定。在當前的形勢下,除了要為出台專門的見義勇為保護法作出必要的准備以外,還需要對現有的相關法律制度規定進行進一步完善。首先,應當在《民法通則》中增加見義勇為的概念和表述,明確其法律地位和性質。其次,要明確提出見義勇為行為的補償標准,按照無因管理的原則確定賠償金額。筆者建議改變當前按照「受益人受益額」確定補償金額的做法,因為在司法實踐中,受益人的受益額很難得到確定。應當採取「受益人損失額」作為補償標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三,要改變現有民法法條的表述形式,提高法律約束力和強制性。第四,要在相關的民事法律中增加國家賠償的相關內容,作為見義勇為行為人的最後救濟途徑,確保侵害人或受益人因各種原因導致無法賠償的情況下,行為人能夠獲得合理的補償。
(3)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在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的基礎上,還應當充分整合利用社會資源,作為法律規定的完善和補充。例如可以通過設立見義勇為基金、開展見義勇為先進人物評選等,提高社會認識,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通過社會資源實現見義勇為代償。
『玖』 簡述正當防衛與見義勇為的區別與聯系
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的權利,見義勇為是道德義務。
正當防衛:是一種對他人造成了侵害但不受法律制裁的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0條的規定,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何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採取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損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
見義勇為是一種道德標准。指的是行為人在他人受到不法侵害或其他困難需要幫助時不顧個人安危而挺身相救的高尚道德。
兩者的區別:
目的不同:正當防衛既可以是為保護自身利益也可以視為保護他人或國家利益。見義勇為一般是為了保護他人或國家利益。
針對對象不同:正當防衛一般針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見義勇為即可針對犯罪行為也可針對其他自然原因等造成的困難。
(9)行政法的角度看見義勇為擴展閱讀:
正當防衛的構成要件:
1、正當防衛所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
2、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
3、正當防衛不能超越一定限度。正當防衛(又稱自我防衛,簡稱自衛),是大陸法系刑法上的一種概念。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仍然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其與緊急避險、自助行為皆為權利的自力救濟的方式。
見義勇為的構成要件:
一、以保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為目的;
二、具有不顧個人安危的情節;
三、實施了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的行為。
『拾』 行政法有沒有明文規定見義勇為行為
為何偏偏要計較行政法規呢? 見義勇為本質上就不屬於行政法規規范的內容,其有關規定見《刑法》如下:
第二十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第二十一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