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國際勞動法
Ⅰ 李嘉圖比較優勢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該理論對各國發展外貿有何積極意義
答:李嘉圖比較優勢論的核心思想是國家間也應該按「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分工,通過對外貿易,雙方都能獲得利益。
它的積極意義在於:第一,它使絕對優勢論成為比較優勢論的一個特例,為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提供了理論依據,成為國際貿易的一大理論基石。比較優勢論在歷史上曾起過重大的進步作用,第二,它曾經為英國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貿易提供了有利的理論武器,其推動自由貿易成效卓越。而自由貿易政策又促進了英國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在世界工業和貿易中處於首位。第三,這一理論表明價值規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場的背景下發生重大變化。按照「優勝劣汰」法則,通過競爭,技術落後、效率低下的生產者將不斷被逐出市場。但按照「比較優勢論」,「劣者」不但不會因競爭而淘汰,反而有可能從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獲益。
Ⅱ 比較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馬克思觀點的異同
1、在微觀經濟學方面,斯密的價值論把勞動看成是價值的惟一源泉,並且把每一種商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視為是衡量交換價值的尺度,並以此為基礎,通過考察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的關系,分析了競爭約束個人自利行為的作用形式和價格機制配置社會資源的運動過程。
他的分配理論分析了工資、利潤和地租的決定,並考察了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他指出,利潤是僱傭勞動創造的、超出工資以上的那部分剩餘,但由於競爭的加劇和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減少,利潤率將趨於下降。
至於地租.則是土地所有者憑借其壟斷權而獲得的一種收入。但是,當他力圖把價值論與分配論結合在一起時,斯密的論述有不少混亂甚至相互矛盾的觀點.成為後來的學者各取所需的源泉。
在宏觀方面,斯密所關心的是經濟增長的性質和動態變化過程,他分析得出了「市場機制本身驅使近代社會的經濟不斷發展」的結論。按照他的分析,這部分地方歸因於市場機制本身。
因為,市場在鼓勵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會自然地觸發出他們的勤勞、節儉品質和創造精神,並通過競爭的力量,引導人們把其資源投向生產率最高的經濟領域,從而促成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除此之外,還存在著其他基本的力量,那就是以勞動分工為主要基礎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本積累所推動的生產性就業人數的增加。
因此,他一方面詳細分析了分工如何導致勞動者技能的提高、時間的節約和技術進步,並進而考察分工發展的條件,提出「分工受市場規模限制」的論點;另一方面考察了人口的增長和資本的積累對生產性就業量的決定性作用,以及資本積累的源泉——節儉和儲蓄。
(2)大衛國際勞動法擴展閱讀:
古典經濟學產生前夕的經濟思想是「重商主義」。
14—15世紀,隨著貿易特別是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產生了重商主義思想。重商主義的研究視野集中在流通領域,研究商業和對外貿易,論證商品貨幣關系,對當時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起了重要的作用。
成理論體系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英國是由威廉▪配第創始,亞當▪斯密集大成,大衛▪李嘉圖最後完成的。
古典經濟學代表處於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內部聯系。重商主義的基本觀點是金錢是社會財富的唯一形態;在一國沒有金礦的情況下,財富只能來自於對外貿易的順差;民窮國富;主張國家干預經濟,主張鼓勵出口、禁止或限制進口政策。
學科發展:
古典經濟學是指大約從1750--1875年這一段政治經濟學創立時期內的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經濟學。其起源以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有關著作出版(1752年)為標志,以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為奠基。
亞當·斯密的繼承者之一是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他以一部被後人稱為人口論的著作而聞名。而在亞當·斯密之後,推動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和作出主要貢獻的是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
大衛·李嘉圖在繼承斯密理論的同時,也批判了斯密的一些觀點,從而形成了一種似乎不同於斯密的體系,甚至有人將此稱為「李嘉圖革命」。李嘉圖的成功曾吸引了一批跟隨者,其中有著名的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
古典經濟學著重經濟總量研究,這涉及到經濟增長、國際貿易、貨幣經濟和財政問題等方面。這與1870年以後盛行的研究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學是有所不同的。
古典經濟學關心的是國家經濟問題,雖然那時候的學者也非常強調個人利益必須尊重,但他們更強調的是如何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保持協調。斯密在講到這一點時,總是諄諄地開導人們,國家大事相比個人更重要。
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核心是經濟增長產生於資本積累和勞動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資本積累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發展,而勞動分工反過來通過提高總產出使得社會可生產更多的資本積累,讓資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產領域,就會形成這種發展的良性循環。
古典經濟學似乎是想告訴人們,順從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保持資本積累的良性循環,會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但他們又看到勞動分工是受條件約束的,資本的積累會使現有的勞動分工以更大的規模出現,並表現出工資的隨之上漲。
而勞動分工的發展卻不易實現,這將使資本積累受到勞動分工發展跟不上的影響。古典經濟學的分析產生了自身的矛盾。李嘉圖特別強調過這種矛盾,不過他的解釋也不能消除這種核心思想中的矛盾。
關於廢除《穀物法》的爭論是古典經濟學爭取自由貿易主張的一部分。一些經濟學家由此提出了自由貿易理論,其中著名的有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該理論指出,一個國家能夠從進口甚至那些它以具有競爭優勢的商品中獲益,只要它在生產其他商品上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
按照這一理論,一個國家應該將其生產能力更多地集中在比較起來優勢更大的產業上。休謨研究的國際收支問題的成果為這方面理論研究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他認為,國際收支逆差將通過黃金的流出來減少貨幣供給,從而也降低物價水平,使得出口具有競爭力而進口的吸引力減少,這一均衡機制將持續地發生作用,直到黃金外流暫停,收支進入平衡為止。
而李嘉圖等人的看法是,當黃金外流時,作為貨幣供應的一部分紙幣發行必須收縮,因為黃金外流是物價水平太高的一種徵兆。這些思想至今不無啟發意義。
後來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於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卡爾·馬克思曾這樣概括地評價:「古典政治經濟學是屬於階級斗爭不發展的時期的。
它的最後的偉大的代表李嘉圖,終於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點,因為他天真地把這種對立看作社會的自然規律。
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正是由於存在著這種理論的批判關系,古典經濟學也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來源。
馬克思認為,古典經濟學是指在資本主義處於上升時期的西方經濟學。「真正的現代經濟科學,只是當理論研究從流通過程轉向生產過程的時候才開始。」
古典經濟學在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研究中,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的觀點,對剩餘價值理論或收入分配理論作了初步探索,其理論遺產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來源中佔了重要地位。
但是,由於其無法避免的資產階級局限性,古典經濟學沒有考察剩餘價值的來源和實質,未能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大多數古典經濟學家把資本主義看做是自然的永恆的社會制度,因而不能正確揭示社會經濟關系發展的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卡爾·馬克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衛·李嘉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亞當·斯密
Ⅲ 大衛 李嘉圖在經濟學上有什麼成就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以精煉的理論架構,貼近現實的語言與例證,全面論述了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機制,使他成為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集大成者,19世紀初葉最偉大的經濟學家。
1809年至1815年,他在經濟學領域發表一系列論文,探索貨幣問題,從而成為一位權威的貨幣理論家。 1815年 2月,他發表《論穀物低價格對資本利潤的影響》,初步闡述了地租、利潤、工資問題,並力主自由貿易和廢除穀物法。這種觀點代表了上升的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李嘉圖在1817年出版了《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這部著作,集中反映他的經濟學理論。在價值學說方面,他繼承了斯密對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區分,但批判了斯密認為有些商品沒有使用價值也有交換價值的論點,認為任何商品沒有效用就不會有交換價值。
在價值量的決定問題上,他批判了斯密的價值決定於耗費勞動又決定於購買勞動的觀點,正確指出兩者並不相等,購買勞動不能決定價值,只能由耗費勞動決定價值,商品價值和生產商品所消耗的勞動量成正比。
書中還批判了斯密的價值由工資、利潤、地租決定的錯誤觀點,正確指出價值還包含製造工具所耗費的勞動。這是李嘉圖價值學說的一個新貢獻。從此,他成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權威,逐漸形成了「李嘉圖學派」。
1810年,李嘉圖被選為國會議員,他主張進行選舉改革、實現言論、結社和集會自由,反對1819年反民主法令。
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辟出專章,集中討論了國際貿易問題,提出了著名的比較優勢貿易理論。
(3)大衛國際勞動法擴展閱讀
大衛·李嘉圖繼承和發展了亞當·斯密創立的勞動價值理論,並以此作為建立比較優勢理論的理論基礎。
在分析論述比較優勢理論中,李嘉圖賦予勞動以重要的地位,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開宗明義就指出,「一件商品的價值,或曰用以與之交換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數量,取決於生產此件商品所必需的相對勞動量。」
進而,他也像斯密一樣,將價值區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指出「有用性不是衡量交換價值的標准」,認為「商品的交換價值以及決定商品交換價值的法則,即決定為了交換他種商品必須付出多少此種商品的規律,全然取決於在這些商品上所付出的相對勞動量」。
參考資料網路——李嘉圖
Ⅳ 大衛·李嘉圖比較成本理論的主要內容
比較成本貿易理論(後人稱為「比較優勢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並不限於勞動生產率上的絕對差異。只要各國存在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相對區別,即「兩優取重,兩劣取輕」。從而各國在不同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
大衛·李嘉圖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貿易理論(後人稱為「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比較優勢建立在生產活動的機會成本基礎上。如果一國生產某種商品的機會成本低於其他國家,則該國在該生產上有比較優勢;反之,如果一國生產某種商品的機會成本高於其他國家,則缺乏比較優勢。
作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之一,比較優勢原理的中心命題是:一個國家即便在每一種商品的生產上都不具有絕對優勢,它仍然會在某些領域享有相對比較優勢;不僅各自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有可能通過交換增加福利,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同樣可以通過貿易增加福利。
(4)大衛國際勞動法擴展閱讀:
舉例說明:
假定葡萄牙和英國兩個國家,生產兩種產品,即布和酒,投入的資源為勞動。生產1單位布,葡萄牙需要投入4小時的勞動,而英國需要投入6小時,在布的生產上,葡萄牙具有絕對優勢。生產1單位的酒,葡萄牙需要2小時,而英國需要12小時,在生產酒的方面,葡萄牙也具有絕對優勢。
也就是說,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葡萄牙都具有絕對優勢,而英國都處於劣勢。但是,葡萄牙在兩優之中可以找到最優,是其比較優勢;英國在兩劣之中,也可以找到次劣,是其比較優勢。
首先,從葡萄牙方面來看,在生產布的方面,葡萄牙的勞動生產率是英國的1.5倍。在生產酒的方面,葡萄牙的勞動生產率是英國的6倍。1.5和6是兩個國家兩種產品勞動生產率的比率。
6大於1.5,也就是說,在生產布和酒這兩種產品方面,葡萄牙和英國勞動生產率的比率,酒比布的比率要高一些,可見,葡萄牙在生產酒的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其次,從英國方面來看,生產1單位布需要6小時,而葡萄牙只需要4小時,他們勞動生產率的比率為2/3。這就是說,英國生產布的勞動生產率只有葡萄牙的2/3。
在生產酒的方面,英國生產1單位酒需要12小時,而葡萄牙則只需要2小時,其勞動生產率的比率是1/6,英國生產酒的勞動生產率是葡萄牙的1/6。2/3和1/6,是兩個國家、兩種產品勞動生產率的比率。
2/3大於1/6,也就是說,在生產布和酒這兩種產品方面,英國和葡萄牙勞動生產率的比率,布比酒的比率要高一些,可見,英國在生產布的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Ⅳ 簡述國際分工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亞當•斯密(1723-1790)的絕對優勢理論
絕對優勢理論,是指在某一商品的生產上,一國所消耗的勞動成本絕對低於另一國,在生產效率上佔有絕對優勢,因而該國可以生產並出口該種商品。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集中反映在他的享有盛譽的代表作《國
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這一理論是建立在他的地域分工論的基礎之上的。他從微觀的個體
,即個人、家庭,遞推到國家、社會來闡述地域分工的合理性,認為:「如果購買所費,比較家內生產所
費為小,就一定不宜於家內生產,那是賢明的家主都知道的格言」。②他強調絕對優勢理論有一個基本前
提,包括自然資源優勢、氣候條件優勢,生產技術優勢等等。
由此可見,絕對優勢理論建立在絕對優勢的基石之上。一國在某一或更多方面佔有絕對優勢,其產品成本則較低,繼而參與國際市場的交換與競爭。如果一國沒有一種產品在生產上處於絕對優勢,那該如何呢?
斯密沒有解釋。可見,絕對優勢理論只說明了國際貿易中的一種情形,即在生產上各具絕對優勢地位的國
家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能獲得利益,沒能闡釋國際貿易的普遍規律。
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以其所處的歷史條件為背景,反映了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在上升時期的要求,對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在歷史上有重要的進步意義。然而,這一理論僅說明了國際貿易實
踐中的一種特殊情況,即在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地位的國家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能獲得利益,無法解
釋國際貿易的普遍規律。
(二)李嘉圖(1772-1832)的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利益理論是指比較兩種產品在兩國間的勞動成本來決定一個國家應該生產和交換哪種產品。大衛•李嘉圖在他於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首創了比較優勢理論,這也成為西方
貿易理論的基礎。
李嘉圖不僅繼承了亞當•斯密的觀點,而且提出了比斯密更系統、更深刻的闡述,他的理論是對斯密理論的修補和發展。他指出,一國不僅在本國商品相對於別國同樣商品處於絕對優勢時可以出口該商品,在本
國商品相對於別國同樣商品處於絕對劣勢時可以進口該商品;而且,在本國商品相對於別國同樣商品處於
相對優勢或相對劣勢時,也可以參加國際貿易。
李嘉圖通過葡萄酒和布的極為有名的例子,來闡明他的觀點。另外,李嘉圖的前提是由於種種因素使資本和勞動無法在國際間自由轉移,這是和他所處的歷史條件分不開的,因而「支配一個國家中商品相對價值
的法則不能支配兩個或更多國家間相互交換的商品的相對價值」③。在他看來,自由貿易是解決資本和勞
動無法自由轉移的好方法。各個國家只需生產處於最大優勢的產品,繼而通過自由貿易進行交換,可以提
高多國范圍的生產效率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發展了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因而更具普遍意義。它回答了斯密無法解決的問題,即不論該國的生產條件和生產要素情況如何,都能找到各自的相對優勢;即使所有條件均處於劣勢地位,也能在其中發現其劣勢中的優勢。但是,正如俄林曾做過的評論:「比較優勢理論只適用於特殊情況,運用於一般介紹,在一些重要方面來闡明貿易的特徵。……顯然,這些理論性的模式都是經過事先簡化了的
許多假設推導出來的。因此,它們只能作為國際貿易基本理論的一小部分。」與實際情況有較大的差距。
(三)馬克思的國際分工理論
馬克思主義國際分工理論的基本內容 (1)國際分工是人類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國際分工的深化又為生產力的大發展創造了必要的前提 (2)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進一步加強,世界各國、各民
族經濟的相互需要和互相依賴達到空前的規模 (3)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是國際分工深化、細化,國
際貿易迅速發展的客觀基礎;而國際分工的深化、細化,國際貿易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杜會生產力進一步
發展 (4)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性質和特徵
(四)俄林的國際分工理論
赫克歇爾(1879-1952)—俄林(1899-1979)的資源稟賦理論
赫克歇爾和俄林是兩位著名的經濟學家,他們是師生關系。赫克歇爾在其1919年所寫的《對外貿易對於收益分配的影響》文章中就發表過相關理論,俄林吸取了赫克歇爾的基本觀點,並且加以補充和發展,在其
1933年出版的《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中,從各生產要素的角度對比較優勢理論作了進一步闡述。
他們認為資源稟賦不同是造成各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勞動生產率有差異的原因。各國在生產要素的擁有方面,情況各殊。若一國的某種要素比較豐富,價格就相對便宜。生產要素的豐富與稀缺是導致國際貿易產生
的原因之一。導致國際貿易產生的另一原因是,各國在生產各種不同的商品時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比例也
是不同的。根據產品所需的要素的多少,可以將產品分為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技術密集型
產品等。
據此,俄林得出結論:「貿易的首要條件是某些商品在某一地區生產要比另一地區生產便宜。在每一個地區,出口商品中包含著該地區比在其他地區擁有較便宜的相對大量的生產要素,而進口別的地區能較便宜
生產的商品。簡而言之,進口那些含有較大比例生產要素便宜的商品。」④即在國際分工體系中,一個國
家應該生產那些需要大量使用且本國供給豐富、價格低廉的生產要素的商品,並以此來出口;進口那些供
應稀缺、價格較高的生產要素生產出來的商品。
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在西方學界頗受重視,被西方學術界稱為「世界著名的理論模式」。它對國際分工格局和貿易問題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有許多假設條件上的限制,並存在難以自圓
其說的矛盾。按照人們一般的看法,美國的資本充裕,依據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美國應該生
產並輸出資本密集型產品,輸入勞動密集型產品。可是,美國的另一位經濟學家裡昂惕夫,運用他的投入
—產出法對美國的經濟和貿易結構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美國的出口商品與其進口商品相比,美國
出口商品的勞動密集度超過資本密集度,即美國出口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多,進口的卻是資本密集型產品
多。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里昂惕夫之謎」。之後,許多國家的經濟學家們對本國的對外貿易情況進行研究
,有的得出了與里昂惕夫相類似的結果,有的則認為赫克歇爾—俄林模式符合本國情況。另外,資源稟賦
理論沒有考慮科學技術的作用,也顯得不夠完善。現今世界,科技因素在產品生產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
且對分工的決定性也增強了。
(五)當代國際分工理論:競爭戰略——波特的鑽石理論
邁克爾•波特在其1990年出版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通過對10個國際重要的貿易國家的上百種產業
的歷史研究,提出了一整套解釋一個國家、地區產業或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競爭力理論,即鑽石理論。
鑽石理論認為一國特定產業具有競爭優勢取決於該國國內六個要素的組合與動態作用過程,即生產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和輔助產業情況、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者、機遇和政府行為,它們一起構成了「鑽
石模型」。
Ⅵ 有誰知道大衛、李嘉圖、亞當斯密、凱恩斯對經濟制度的認識
大衛·李嘉圖
比較成本學說
李嘉圖剛剛開始進入經濟學界的時候,英國正在緊鑼密鼓地制訂限制穀物貿易的《穀物法》。李嘉圖鼓吹自由貿易,但《穀物法》最終還是通過了。這促使李嘉圖更深入地思考貿易問題,從理論上駁斥貿易限制的荒唐。
他的國際貿易學說可以被稱為「比較成本說」或「比較成本規律」。他模仿同亞當·斯密斯關於個人勞動分工的理論來分析兩個國家間貿易的好處。假定製一單位布,英國需要50個勞動日,葡萄牙需要25個勞動日;制一單位酒,英國需要200個勞動日,葡萄牙只需要25個。可以看出,葡國制酒、制布所需的成本都比英國絕對低,即都處於絕對優勢。不過,葡萄牙在酒的生產中表現出的優勢更大,葡萄牙的制酒成本相對低,處於比較優勢,制布成本相對高,處於比較劣勢。而英國制布成本相對低,處於比較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放棄生產比較劣勢的酒,專門生產比較優勢的布。如此分工,兩國合起來不僅可以生產出更多的酒和布,英國還可以用布換到較多的酒,而葡萄牙用酒可以換到更多的布。兩國同時獲得國際分工與國際交換的好處。
這種理論為自由貿易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李嘉圖認為,國際分工與國際交換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幹涉對外貿易,實行自由貿易的條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實現。「在一個具有充分商業自由的體制下,每個國家把它的資本和勞動置於對自己最有利的用途」。因此,他是堅定的自由貿易論者。
李嘉圖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在斯密奠基的基礎上正式建立起了古典經濟學的大廈。他的勞動價值論在新古典興起之後已經沒有多大價值了,但他的比較優勢理論對於自由貿易的貢獻卻是不朽的。
亞當斯密
[編輯本段]主要理論
一、分工理論
亞當斯密認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異,那是起因於人類獨有的交換與易貨傾向,交換及易貨系屬私利行為,其利益決定於分工,假定個人樂於專業化及提高生產力,經由剩餘產品之交換行為,促使個人增加財富,此等過程將擴大社會生產,促進社會繁榮,並達私利與公益之調和。
他列舉制針業來說明。「如果他們各自獨立工作,不專習一種特殊業務,那麼他們不論是誰,絕對不能一日製造二十枚針,說不定一天連一枚也製造不出來。他們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適當分工合作而製成的數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連這數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製造不出來。」
分工促進勞動生產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專業而日進;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需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發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礎上方才可能。
二、貨幣理論
貨幣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貨幣是為了購買其它物品。當物物交換發展到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後,商品的價值就用貨幣來衡量。這時,便產生了貨幣的另一功能-價值尺度。亞當斯密也談到貨幣的儲藏功能、支付功能。但是,他特別強調貨幣的流通功能。
三、價值論
提及價值問題,亞當斯密指出,價值涵蓋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前者表示特定財貨之效用,後者表示擁有此一財貨取另一財貨的購買力。進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價值之財貨,往往不具交換價值,水及鑽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不過水與鑽石價值之比較是百年之後邊際效用學派才圓滿解決此一問題。
四、分配理論
亞當斯密的分配論,是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潤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決定理論。
亞當斯密指出,盡管僱主擁有抑低工資的力量,工資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勞動者必須能夠維持基本生活,假定社會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資基金提高,工資將高於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國國富、資本或所得增加,將促使工資上漲,工資上漲則促進人口增加。
資本利潤之高低如同勞動工資,決定於社會財富之增減,資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資上漲,卻使利潤為之下降。亞當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資同一事業,因為彼此相互競爭,自然致使利潤率降低。
地租系指對土地使用所支付的價格。亞當斯密認為,地租高低與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場遠近有關。
五、資本積累理論
資本累積是大量進行分工必備的另一要素。分工的擴張與生產效率的提高跟資本的總額成正比。資本的累積必須在分工之前進行,因為分工需要使用許多特殊的設備與機械料,在在都需要以資本來購取。分工愈細,工具的需要愈多,資本愈顯得重要。透過分工過程,可增加勞動生產量,提高國民所得,增強國民儲蓄意願與能力。
六、賦稅理論
亞當斯密提出四大賦稅原則,即公平、確定、便利、經濟。
公平:一國國民應盡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亦即國民應按其在政府保護下所享有的利得比例納稅。
確定:各國民應當繳納的稅捐,須確定並不得隨意變更,繳納時期、繳納方法、應付稅額,都應對納稅人清楚宣示。
便利:一切稅捐,都應在最適合於納稅人的時間與方法收之。
經濟:每一稅捐都應善加設計,務使公民繳付國庫以外,在他的財力上受到最少可能的激動。
凱恩斯
凱恩斯的金融理論
一、凱恩斯之前的主導經濟理論的主要論點
凱恩斯以前的主導經濟理論是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自由放任經濟學說,又稱傳統經濟學。這種學說是建立在「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動均衡」的五大原則基礎上的,其核心是「自動均衡」理論。認為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經濟都能通過價格機制自動達到均衡;商品的價格波動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資本的價格——利率的變動能使儲蓄與投資趨於均衡;勞動力的價格——工資的漲跌能使勞工市場供求平衡,實現充分就業。因此,一切人為的干預,特別是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什麼也不管的政府是最會管理的政府,應該信守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只會破壞這種自動調節機制,反而引起經濟的動盪或失衡。
二、凱恩斯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體系是以解決就業問題為中心,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觀點是:社會的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當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時,社會對商品的需求超過商品的供給,資本家就會增僱工人,擴大生產;反之,總需求價格小於總供給價格時,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資本家或者被迫降價出售商品,或讓一部分商品滯銷,因無法實現其最低利潤而裁減雇員,收縮生產。因此,就業量取決於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點,由於在短期內,生產成本和正常利潤波動不大,因而資本家願意供給的產量不會有很大變動,總供給基本是穩定的。這樣,就業量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這個與總供給相均衡的總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凱恩斯進一步認為,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構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決於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流動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貨幣數量。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在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它決定消費需求。一般來說,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的增加往往趕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現出「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規律,於是引起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是由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這兩個因素的對比關系所決定。資本邊際效率,是指增加一筆投資所預期可得到的利潤率,它會隨著投資的增加而降低,從長期看,呈現「資本邊際效率遞減」的規律,從而減少投資的誘惑力。由於人們投資與否的前提條件是資本邊際效率大於利率(此時才有利可圖),當資本邊際效率遞減時,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證投資不減,因此,利率就成為決定投資需求的關鍵因素。凱恩斯認為,利息率取決於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流動偏好是指人們願意用貨幣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財富這樣一種心理因素,它決定了貨幣需求。在一定的貨幣供應量下,人們對貨幣的流動偏好越強,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將阻礙投資。這樣在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存在流動偏好兩個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資需求不足。消費需求不足和投資需求不足將產生大量的失業,形成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因此解決失業和復興經濟的最好辦法是政府幹預經濟,採取赤字財政政策和膨脹性的貨幣政策來擴大政府開支,降低利息率,從而刺激消費,增加投資,以提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
總之,凱恩斯認為,由於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規律」,從而既引起消費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資需求不足,使得總需求小於總供給,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導致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和失業,這是無法通過市場價格機制調節的。他進一步否定了通過利率的自動調節必然使儲蓄全部轉化為投資的理論,認為利率並不是取決於儲蓄與投資,而是取決於流動偏好(貨幣的需求)和貨幣數量(貨幣的供給),儲蓄與投資只能通過總收入的變化來達到平衡。不僅如此,他還否定了傳統經濟學認為可以保證充分就業的工資理論,認為傳統理論忽視了實際工資與貨幣工資的區別,貨幣工資具有剛性,僅靠伸縮性的工資政策是不可能維持充分就業的。他承認資本主義社會除了自願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外,還存在著「非自願失業」,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資本主義經濟經常出現小於充分就業狀態下的均衡。這樣,凱恩斯在背叛傳統經濟理論的同時,開創了總量分析的宏觀經濟學。
Ⅶ 簡述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
勞動價值論是關於價值是一種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理論。商品價值決定於體現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的理論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的。勞動決定價值這一思想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配第提出。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也對勞動價值論做出了巨大貢獻。價值是一個商品經濟范疇。產品成為商品以交換為前提。交換就有個比率的問題。
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 勞動價值論包括諸多范疇:商品的二因素、勞動的二重性、價值的本質、價值實體、價值量、價值載體、價值形式、價值構成、價值轉形、價值規律、國際價值等。這里僅限於《資本論》第一篇第一章的內容,對商品的二因素、勞動的二重性、價值的表現形式和商品拜物教性質作概述。 ——題記 [摘要] 商品包含兩個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價值由勞動決定,是人類無差別勞動的凝結;人類勞動包括兩重性質:具體的生產使用價值的有用勞動,和創造價值的抽象勞動;商品價值形式經過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的發展,最終產生貨幣,確定了商品價格形式;由於商品社會的發展,人們被商品拜物教性質迷惑;商品拜物教性質來源於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本質上不過是人的社會經濟關系被顛倒的表現為物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 使用價值、價值、具體勞動、抽象勞動、相對價值形式、等價形式、一般等價物、貨幣、商品拜物教 [正文] 總論 勞動價值論強調的是價值由勞動決定,其區別於將商品效用看作價值形成的決定性要素的理論。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勞動的二重性。馬克思創造了勞動二重性學說,認為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勞動是價值的實體,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從而完成了勞動價值論。 古典政治經濟學把商品歸結於二重形式的勞動,即把使用價值歸結於實在勞動或合乎目的的生產活動,把交換價值歸結於勞動時間或相同的社會勞動。 威廉·配弟第一個將勞動與價值結合在一起。他把使用價值歸結於勞動;但他受了貨幣主義的束縛,把交換價值看作了貨幣,認為勞動生產的直接就是商品。 布阿吉爾貝爾用勞動時間在社會生產各部門間分配時所依據的正確比例來決定「真正價值」,「盡管他把物化在商品交換價值中並用時間來衡量的勞動同個人直接的自然活動混為一談」。1[1] 亞當·斯密明確區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且不將使用價值或物品的效用看作交換價值的決定因素,認為商品價值等於該商品所能換得的 勞動量。他力圖說明私人交換以分工為前提,卻錯誤地認為分工以私人交換為前提。 西斯蒙第強調指出了生產交換價值的勞動的特殊社會性質,還指出:「我們經濟進步的特徵」在於把價值量歸結於必要勞動時間。2[2] 大衛·李嘉圖則從分析和批判斯密的理論出發,特別接受並發展了斯密的生產中耗費的勞動決定價值的觀點
Ⅷ 提出勞動價值論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是誰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是威廉•配第(1623-1687),其代表作是《賦稅論》(1662)和《政治算術》(1672)。配第的主要貢獻在於最先提出勞動價值論的一些基本觀點。
亞當•斯密(1723-1790)是經濟學學科的創始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價值論是有關價值理論的最早系統論述,其中的科學成分,為奠定勞動價值論的基礎做出了貢獻。斯密也是經濟自由主義的經濟倡導者,他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的理論。他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也是第一部系統地論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自由競爭市場經濟內在運行機制的劃時代的著作。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Ricardo, David, 1772-1823),作為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堅持和發展了勞動價值論,並由此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對立關系在分配領域的經濟表現。他把闡明和研究財富在社會各階級間分配的規律,看作政治經濟學的主要任務。李嘉圖的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理論,對以後的經濟學相關理論影響較大。
Ⅸ 急!!!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相關經濟學觀點中的相似點
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都是主張自由貿易的古典經濟學家。他們都主張自由貿易,為了證明他們的觀點,他們先後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和「相對優勢」理論。亞當.斯密著有《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簡稱《國富論》。而大衛.李嘉圖主要蓍有《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他們兩個的經濟學觀點主要來自於此二書。
相似點:
1.從二者理論來說,他們的勞動價值理論有聯系。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是建立在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斯密首次提出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觀點,而李嘉勞動價值理論則建立於此,並提出了「相對勞動價值」概念,他認為,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其生產所必需的相對勞動量。
2.二者都主張自由貿易,都造成國際分工,認為,一國參與國際貿易能從中獲得利益,使兩國的消費者剩餘增加。相對於封閉經濟,他們是可以實現獲利的。可以這樣說,亞當斯密提出的「絕對優勢」啟發了李嘉圖,其不足又促成了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的建立。
3.二者的理論建立前提相似。二者都假設是兩國貿易,都承認貿易的源泉是各國的生產技術存在差別,邊際報酬不變。都只承認只有一種生產要素。
評價:
1.二者觀點都代表了不同時代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二者都屬於古典學派。
2.「相對優勢」針對「絕對優勢」無法解決的問題而提出,進一步闡述了在國際貿易中,一個在各個方面都處於絕對劣勢的國家如何在比較優勢方面作出生產決策,使本國在國際貿易中獲益。
就寫這些吧。同學,你覺得怎樣,如果覺得不夠完整的話,我再繼續補吧。
Ⅹ 為什麼說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國際分工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明確國際分工是指國際分工指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各國生產者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勞動聯系,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地區)經濟聯系的基礎。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從一國國內向國際延伸的結果,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國際貿易是指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一般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組成,因此也可稱之為進出口貿易。因此國際貿易是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國際分工自然是國際貿易的基礎。
當國際分工出現後,各國主要生產的產品不盡相同,只有將各國生產的產品加以組合才能夠使形成的產品發揮更大的作用,各生產國在合作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共贏。除此之外的分工形式還有根據國家特點的國際分工,例如一國主要生產重工業產品,另一國主要生產輕工業產品,只有當這兩國進行貿易之後,使得各自的國家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平衡,這是重工業國家與輕工業國家的分工與合作,對雙方都是有力的。這既是一種格局,也是一種最終必然的機智的選擇。
國際分工基礎上的國際貿易會為參與貿易的國家帶來利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拒絕這種利益,這也導致國際貿易是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