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票問題行政法
❶ 關於發票的問題:高開票與低開票的實際意義什麼是大頭小尾洗票的意思謝謝
」大頭小尾「發票,又稱「發票套開」,是指發票的發票聯金額大(大頭),而同一份發票的存根聯和記帳聯則金額小(小尾)。
取得方以虛假放大的發票聯金額記賬,藉以所得稅前多列支成本或費用,少繳企業所得稅。在手工增值稅專用發票取消及發票新系統上線後,已無大頭小尾發票順利抵扣進項稅的可能。所以本人認為這里只有虛開增值稅普通發票的可能(當然也不排除套開軟體越過金稅三期的可能)。
(1)發票問題行政法擴展閱讀
開具方以虛假金額變小的記帳聯記賬報稅,藉以少繳稅款。根據《稅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納稅人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是偷稅。
這種情況開具方變造記賬憑證,少繳應納稅款,構成逃稅(偷稅)。對構成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❷ 發票收據可以作為其他證據嗎
發票、收據都可以作為憑證。收據只能用於企業與個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往來款項可以作為憑證。發票用於購物和服務有關方面的可以作為憑證,是發生的成本、費用或收入的原始憑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印製、領購、開具、取得、保管、繳銷發票的單位和個人(以下稱印製、使用發票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發票,是指在購銷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中,開具、收取的收付款憑證。
❸ 虛開普通發票的罪與罰 有幾個問題
您好,
虛開發票的行為
根據《發票管理辦法》第二十二條:為他人、為自己開具與實際經營業務情況不符的發票、讓他人為自己開具與實際經營業務情況不符的發票、介紹他人開具與實際經營業務情況不符的發票都是虛開發票行為。上述案例1和案例4,被告是完全沒有發生任何業務的情況下,虛開發票用於銷售盈利,而案例2中雖然發生了真實的銷售器械的情況,但是案外人朱某銷售給新滑公司,而醫葯公司在實際交易中沒有任何參與行為,唯一的行為就是向朱某收取開票手續費以自己的名義給新滑公司開票。所以只要自己沒有真實的交易發生,當事人是不能隨意開具發票,不管是機打發票還是增值稅普通發票,只要開具了,就會觸犯虛開發票罪。
虛開發票罪的主體
如果你認為你是個人,你沒有開票資格,你永遠不會觸犯虛開發票罪,你就錯了。案例1中葉某某雖然是用注冊的公司的名義開具發票,但是實際操作中一直都是他本人,而且他注冊公司就是專門為了虛開發票銷售獲取利益的,雖然只獲利了18000元,卻導致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實在是得不償失。
作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兼負責人,案例2中的張某因為縱容公司的財務為朱某虛開發票,不僅公司被處罰金,其個人也被處罰金和判刑。
虛開發票罪的立案追訴標准
根據《立案追訴標准(二)補充規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1)虛開發票一百份以上或者虛開金額累計四十萬元以上的;(2)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准,但五年內因虛開發票行為受過行政處罰二次以上,又虛開發票的;(3)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由此可知,只要虛開發票達到100份以上,金額無論多少都會被公安機關立案追查,因為即使開具發票數量不能滿足100份的同時也不滿足40萬元以上,如果在此之前因為虛開發票被稅務機關已經處罰過兩次以上,還是會被公安機關立案追查的。
虛開發票罪的量刑
根據《刑法》規定,虛開其他發票,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綜上,發票的使用一定要嚴格按照《發票管理辦法》使用,切不可為了私利虛開、亂開普通發票。
❹ 付款單位,收到發票有問題須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第三十六條未按照規定取得發票的單位和個人,回由稅務機關責答令限期改正,沒收非法所得,可以並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你現在急需找供應商出具稅務部門認可的發票,和供應商溝通解釋,如果供應商不出具的話,他也要承擔仿造變造發票的責任第三十八條除沒收非法所得外,並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如果這樣,供應商還是不開具的話,你的發票是不能入帳的,只能有你們單位代開稅票了,即使這樣也比稅務部門處罰要好些。
❺ 虛開發票罪需要造成稅款
虛開普通發票罪,是指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虛開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發票以外的其他發票,情節嚴重的行為。單位和個人都可以構成這個罪名。
依法虛開增值稅發票以外的其他發票,涉嫌虛開發票一百份以上或者虛開金額累計在四十萬元以上的;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准,但五年內因虛開發票行為受過行政處罰兩次以上,又虛開發票的:應當立案。
❻ 商家不給消費者開發票,會受到什麼處罰,法律依據是什麼
摘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或者商業慣例向消費者出具發票等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消費者索要發票等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的,經營者必須出具。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第二十條規定:銷售商品、提供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對外發生經營業務收取款項,收款方應向付款方開具發票;特殊情況下由付款方向收款方開具發票。 如果經營者不按照法律規定開具發票,消費者應該拿起法律武器,固定並保存好有關證據,並及時向稅務機關舉報,以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保護國家稅收權益。國家稅務機關可以對違反發票管理法規的行為進行行政處罰,如罰款;對違反發票管理法規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稅務機關應當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❼ 什麼情況下可以索要發票
個人在購買商品、接受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支付款項都可以索要發票。
舊發票管理辦法第三十六條第四款規定:未按照規定取得發票的,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非法所得,可以並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但是新發票管理辦法取消了對於未按規定取得發票的處罰,如果企業不按規定取得發票而沒有任何責任後果,這既不符合行政法有義務必有責任的基本法理,也不符合發票管理辦法的立法本意。
(7)發票問題行政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開具增值稅發票,應按應稅行為的不同正確選擇適用稅率或徵收率。
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徵收率有3%及5%,一般納稅人增值稅適用稅率有6%、11%、17%或0稅率,以及3%和5%的簡易徵收率。一般計稅稅率與簡易徵收率易混淆發票開具前應准確區分計稅項目,並按適用稅率或徵收率開具。
取得專票時,還有一種情況因差額征稅而無法顯示稅率。同時提供不同稅率的商品銷售或應稅服務,可以在同一張發票上開具。
❽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是行政法規還是部門規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最近於2010年12月20日被國務院第587號令所修訂,其是由國務院以令的形式頒布的,屬於行政法規。
❾ 要不到發票,付款方如何通過訴訟維權
合同履行過程中,因收款方不向付款方提供發票產生的糾紛時有發生。遇到這種情況,付款方除了找稅務機關尋求解決外,可否通過民事訴訟渠道主張取得發票的權利?本文嘗試從司法實踐角度探尋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發票“開具”是否包含“交付”發票之意?這需要從開具發票的含義說起。中國稅務報法治視點版10月27日刊登的一篇文章認為,發票管理辦法中規定的開具發票義務,僅指“填開具寫”的意思,沒有“交付發票”的含義,發票交付屬於合同法的調整范疇。文章稱,開具發票是發票管理辦法這一公法規定的交易一方的行政強制義務,應由稅務機關依據發票管理辦法進行管控。而給付發票是合同法規定的交易中賣方的義務,產生交易糾紛時,應由法院依照合同法進行調節。筆者認為,這些觀點值得商榷,理由是把握法條中詞彙的含義,應將其放置於整個法律體系中,以公眾認知層面的可能文義為基礎理解。發票管理辦法中的“開具”發票是否包含交付發票之意?仔細分析下發票管理辦法第三十二條第二款的內容,答案可能就清晰了。該條款規定:“稅務機關需要將空白發票調出查驗時,應當開具收據;經查無問題的,應當及時返還。”此處的“開具”,顯然是要求稅務機關填開並交付收據。如果沒有交付的意思,那麼稅務機關填開後則無需交付收據,因為稅務機關既沒有發票管理辦法上規定的“交付”義務,也沒有與發票被查驗單位合同法上約定的“交付”義務。離開發票管理辦法設定的語境,“開具”一詞也是包含“交付”之意的。比如,某報刊登一篇新聞,標題為《公安機關不再開具18種證明材料》。看到這個標題,相信讀者不會認為,公安機關只是“開具”了證明材料,而沒有“交付”證明材料吧。因此,發票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定的開具發票義務,即“銷售商品、提供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對外發生經營業務收取款項,收款方應當向付款方開具發票”,不但包含填開發票的義務,也包含交付發票的義務,即填開和交付發票,都是一種行政法上的義務。值得注意的是,與收款方開具發票義務相對,付款方有“取得發票的權利”。由於權利是可以放棄的,為充分發揮發票作為稅務行政管理工具的作用,發票管理辦法第二十條將這項利權同時規定為一種義務,即“所有單位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個人在購買商品、接受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支付款項,應當向收款方取得發票”。這樣,取得發票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當然都是行政法屬性上的權利和義務。索取不到發票能否提起違約之訴?民事訴訟按訴訟標的和訴訟請求的不同,可分為違約之訴和侵權之訴。民事訴訟的標的指當事人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當事人基於違反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提起的訴訟,是違約之訴;當事人基於侵權行為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提起的訴訟,是侵權之訴。如果認為開具、取得發票是一種合同權利義務的話,由此引發的即是合同違約爭議,就可以通過民事訴訟渠道要求取得發票。但是,基於前文分析,發票的開具、取得是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合同當事人對這方面的約定無效。開具發票不是合同義務,不能通過民事訴訟渠道要求收款方履行發票開具義務,只可通過稅務機關糾正這種違法行為。可以通過侵權之訴維護取得發票權利稅收是一種公法之債,國家是債權人,納稅人是債務人。對於付款方納稅人來說,取得合法發票後,對其稅收債務主要有以下兩種影響。一是發票所記載的進項稅是一種“債權”,可以直接抵扣付款方納稅人對國家的增值稅債務。增值稅專用發票就是這種債權對應的“要式權利憑證”,該債權必須憑合法有效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並在規定的時限內,方能被稅務機關認可。二是發票作為會計核算中扣除費用、支出的合法有效憑證,可間接使企業的所得稅債務減少。付款方納稅人如果沒有取得合法發票,上述減少其稅收債務的影響則無法實現。因此,收款方不向付款方提供發票,將導致私權利受損,由此產生了侵權法律關系。這時,付款方納稅人可以提起侵權之訴,維護自身權利。【結論】發票管理辦法中規定的開具發票義務,包含“填開”和“交付”發票的意思。收款方若不按規定開具發票,付款方可以向稅務機關舉報,由稅務機關責令收款方履行開具發票的義務,但無權依照合同法主張“取得發票”的權利。收款方不提供發票的行為,對付款方造成了損失,付款方可以此侵權法律關系作為訴訟標的,通過民事訴訟渠道請求賠償。這個思路在一些審判實踐中已經得到人民法院的認可。
❿ 發票管理辦法是行政法規還是部門規章
老的《發票管理辦法》是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以部門令的形式聯合發布的,是部門規章級別的。
2011年施行的新的《發票管理辦法》是國務院令第587號發布的,是行政法規,級別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