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自治州設立行政法規報

自治州設立行政法規報

發布時間: 2022-06-02 01:06:01

1. 自治區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自治區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根據相關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自治區是行政區劃的類型之一,是指擁有自治權力的行政區,常設置在國內少數民族的主要居住地與傳統領域,或者離島、邊疆等與本土地帶有所分離的地方,並常做為一級行政區存在。其地方政府在內部事務方面,擁有比其他省級行政區更高的自主空間。
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主體 如下:
1、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2、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3、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七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2. 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能否設定行政許可求答案

《行政許可法》規定了地方性法規的行政許可設定權,對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是否可以設定行政許可事項未作規定。有人認為,自治州、自治縣可以參照《行政許可法》關於地方性法規的有關規定設定行政許可;而反對者認為,法律既然未明確授權,設定行政許可就顯得依據不充分。 [代表連線]設定行政許可是實踐發展的需要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黔南州人大常委會 袁承東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地區、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力,體現了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 法律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的情況,在不違背憲法和法律的原則下,有權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加速民族自治地方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只是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 然而,部分法律未依法賦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一些基本的職能。例如,《行政許可法》規定,法律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該法第十七條規定,除本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以外,其他規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設定行政許可。據此,很容易片面基於狹義的地方性法規概念,認為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不得設定行政許可。 《行政處罰法》也存在這方面的問題。該法規定,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我認為,上述規定忽視了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據《立法法》、《民族區域自治法》而享有寬松立法權和法定變通權的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卻不能規定行政處罰,顯然與實際不符。事實上,截至2004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自治條例133個、單行條例384個,民族自治地方根據本地的實際,對婚姻法、繼承法、選舉法、土地法、草原法等法律的變通和補充規定有68件。其中,絕大多數都設定或規定了行政處罰,且至今沒有一件被上級糾正。 綜上所述,我認為,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應當有權設定行政許可。當然,目前需要對有關法律中的「地方性法規」作擴張性解釋;同時,適時對有關法律法規作出相應的完善也十分必要。 [專家觀點]「下放」行政許可設定權有違法之嫌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教授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楊小軍 我認為,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沒有行政許可設定權。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根據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單行條例是依照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特點而制定的。正是因為當地具有民族特點,才在法律上規定了單行條例可以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這種變通規定是對已經制定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變通。依據《行政許可法》的規定,地方性法規設定行政許可的立法前提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由此可見,如果已經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該法律或者行政法規中沒有設定行政許可,那麼地方性法規就成為了執行性質的地方性法規,無權設定行政許可。單行條例雖然是變通規定,但是,這種變通是在執行性質下的變通,而不是在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存在情況下的自主創設。 其二,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的法律地位不足以使其享有行政許可設定權。雖然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最終也是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生效的,但其立法主體並不是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而仍然是自治州、自治縣人大。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法律規范的位階和效力,是由制定機關和頒布機關的地位決定的,不是或不再是由批准機關的地位決定。所以,經過省級人大常委會批準的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並不屬於省級人大的立法,而屬於州級、縣級人大的立法。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州級、縣級人大是沒有行政許可設定權的。 其三,把行政許可設定權「下放」給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不符合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精神,也不符合《行政許可法》減少和規范行政許可設定權的立法精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行政許可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和規范行政許可,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無論是民族自治地方還是非民族自治地方,都一律要貫徹和推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放鬆對經濟的過度干預和管制。我認為,將行政許可設定權「下放」給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有違背《行政許可法》基本原則的嫌疑。 [讀者發言]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朱明飛(山東微山) 討論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能否設定行政許可,不能單看我國《行政許可法》條文的規定,還應從我國憲法和法律的精神出發來考慮。因為在上位法有明確規定的時候,下位法就沒有必要再重復。民族區域自治立法作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作為我國地方立法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具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立法類型的特徵。《立法法》規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出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當然,憲法和法律在賦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時更多的靈活性、自主性的同時,相應的監督力度也變大了。 肖中偉(重慶渝北)《憲法》和《立法法》都規定了自治州、自治縣的立法權。根據《立法法》的規定,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單行條例。從這一點來看,自治州、自治縣完全可以根據本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立法,也可以根據本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設立行政許可。 楊曉東(江西瑞金) 《行政許可法》雖未直接規定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是否可以設定行政許可事項,但我們可以從憲法的立法本意和法律的邏輯性來推斷。憲法設立民族區域自治的目的是鼓勵民族地方按照當地特點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並且,按照法律規定,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這樣產生的單行條例同樣代表的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等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主體的意志。 不能設立行政許可 沐子(網友) 從現有法律規定看,自治州和自治縣的單行條例設定行政許可沒有法律依據。單行條例同地方性法規在立法依據、程序、層次和構成方面,在與憲法和其他法的關系方面,均有不同,因而不能簡單地歸入地方性法規。法律沒有規定自治州和自治縣的單行條例可以設定行政許可,自治州和自治縣的單行條例就不能設定行政許可。 劉家華(湖南郴州) 第一,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不屬於地方性法規的范疇;第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並沒有規定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第三,根據《行政許可法》規定的設定行政許可的合法原則,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無權參照《行政許可法》關於地方性法規許可權的有關規定設定行政許可。 朱凱(河南永城) 能否設定行政許可,是個法律問題,關鍵是要有法律上的依據。從行政許可法上考查,自治州、自治縣是沒有設定權的;而且,在法理上也缺乏依據,根據法理,任何權力都應當貫徹權力限制原則,沒有被限制的權力,容易導致被濫用,自治權也不能例外。綜上兩點,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不能設定行政許可。

3. 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規章應報什麼機關備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回
第六十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答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報國務院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報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以及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4.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需要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才生效嗎

根據《憲法》第116條和《立法法》第89條的規定,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和自治縣的人大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所在省或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由省或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省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只需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解析: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應當在公布後的30日內依照下列規定報有關機關備案:
(1)行政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2)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3) 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出變通的情況;
(4) 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報國務院備案;地方政府規章應當同時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備案;
(5)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經濟特區法規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出變通的情況。

5. 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在公布後的三十日內向什麼報送備案

中華人來民共和國立法源法第八十九條:

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應當在公布後的三十日內依照下列規定報有關機關備案:

(一)行政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三)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四)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報國務院備案;地方政府規章應當同時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備案;

(五)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

6. 地方性法規需要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嗎

解析: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應當在公布後的30日內依照下列規定報有關機關備案:
(1)行政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2)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3) 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出變通的情況;
(4) 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報國務院備案;地方政府規章應當同時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備案;
(5)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經濟特區法規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出變通的情況。

7. 現行憲法規定,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須報___。

憲法規定,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版常務委員會批權准後生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一十六條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7)自治州設立行政法規報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二十一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

第一百二十二條國家從財政、物資、技術等方面幫助各少數民族加速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事業。國家幫助民族自治地方從當地民族中大量培養各級幹部、各種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

8. 現行憲法規定,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須報下列哪一項

AD
(另: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需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批准當備案)

9. 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須

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如下:
1、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3、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
5、國家從財政、物資、技術等方面幫助各少數民族加速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事業。國家幫助民族自治地方從當地民族中大量培養各級幹部、各種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百一十八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經濟建設事業。
國家在民族自治地方開發資源、建設企業的時候,應當照顧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第一百一十三條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中,除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也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應當有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第一百一十五條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機關行使憲法第三章第五節規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依照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行使自治權,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政策。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