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台灣刑事訴訟法
① 台灣怎樣槍決死刑犯人
中華民國死刑之執行,於刑事判決確定後,依據《刑事訴訟法》第四百六十條,檢察官應速將該案卷宗送交司法行政最高機關(亦即法務部)。而依同法四百六十一條之規定,經法務部令准,執行檢察官於收到法務部之令准後,若無刑事訴訟法第四百六十一條但書之事由(亦即無提起再審或非常上訴之可能),必須於令到後三日內執行死刑。《死刑執行規則》第二條規定,執行時,先由檢察官會同看守所所長蒞視驗明,並核對人犯人相表﹑指紋表後送監執行,其因他案在監獄執行中者,會同典獄長辦理。執行前後應拍下受刑人相片,報部備查。而若死刑犯有器官捐贈之意願時,應簽署捐贈器官同意書。
執行死刑之方法,依據《監獄行刑法》第九十條以及《死刑執行規則》第三條之規定,應以葯劑注射或槍斃,在監獄特定場所執行之。執行槍斃時,應令受刑人背向行刑人,其射擊部位定為心部,行刑人應於受刑人背後偏左定其目標,但行刑人與受刑人距離,不得逾二米。而對捐贈器官之受刑人,檢察官得命改采射擊頭部右後耳根之執行死刑方式。通常死刑犯會繫上腳鐐,一天只允許在做運動的三十分鍾內離開囚房。
台灣死刑制度,一個人被判決死刑定讞後,要等待法務部部長簽發死刑執行命令,方才執行。一個標準的執行死刑團隊,包括執行檢察官(俗稱監斬官)、法醫、書記官、法警隊長、執行法警(槍手)兩人、戒護法警兩人,若死刑犯同意捐器官,另設有醫療隊。現在執行死刑時,多半選在18時至21時,並用配有滅音器的國造T75型手槍,但早年使用的槍械亦不固定,常使用步槍或卡賓槍行刑,尤其是警總等機關。
早年多選在清晨5時到6時,取「不走夜路」之意,但這樣常使死囚一夜難眠,生怕腳步聲,且槍聲又容易驚擾周圍居民,而改至夜間行刑,有些人認為這個作法不錯,因為台灣民間信仰中「日出時陰司封門,如無鬼差牽引,無法進入地府」。被執行死刑前兩到三小時,獄方會通知死囚「執行命令已經簽發,今日幾時幾分送您上路」,如有信仰者可請神職人員(法師、牧師、神父等)來做臨終祈禱或誦經。而此時,執行死刑團隊工作人員往往齊聚一堂,禮拜獄中的地藏菩薩佛像,祈禱執行順利。
執行時檢察官要到達法場,驗明死囚身份無誤,執行前先再最後一次聽訊(通常都是問死囚是否悔悟,並聽取遺言),而後死囚會得到一個不錯的便當,稱為「最後一餐」,希望能在行刑後,亡靈能夠體力充沛地到達陰間,根據各看守所的傳聞,其餐點大致上為白飯、鹵蛋、雞腿、焢肉(或香腸、豬肝等)、海帶(或青菜、竹筍)、豆乾等菜色,以及一包煙和一小瓶高粱酒,在監獄的迷信認為:飯菜可以不吃,卻至少要咬一口鹵蛋,「吃蛋,好完蛋」,避免死刑過程多受折磨。1980年以前並不為死囚注射麻醉劑,所以大多數死囚都會將高粱酒一飲而盡,以求減少痛苦。
用餐完畢後,死囚被送入看守所的法場,趴在法場的沙地上,一般法場亦有供奉另一尊地藏菩薩,常會向地藏菩薩燒香,請菩薩監視正法的情況,一來保佑死囚能安心上路,二來保佑執法人員免受煞氣干擾。死囚只要口頭申請,即可先由法醫將死刑犯麻醉(死囚亦可選擇「不麻醉」),法醫會在心臟或小腦相對位置做記號,當法醫驗證葯效產生後,便可由法警開槍。開槍的位置為心臟(從背後開槍)或小腦(從右後耳根開槍),執行後約十到二十分鍾,由法醫驗屍,確認是否死亡,若沒有死亡,則繼續射擊直至死亡;若同意器官捐贈時,多以向頭部開槍的方式槍決以保障器官完整,而死囚在處決後便會送至醫院移植器官。
執行完畢後,第一步就是死囚的腳鐐等解開(意喻「解放靈魂」),死囚會在腳鐐上繫上新台幣一千元的鈔票,贈送給槍決後給解開腳鐐的法警,謝謝他解放了自己的靈魂,但這一千塊必須快點花掉,許多法警會拿來宴請所有法警隊友,或者次日清晨捐獻廟宇香火錢。且這一副死囚腳鐐非常搶手,許多死囚會設法索討,並戴在腳上,監獄的迷信認為:同一副腳鐐,不能使兩個人被槍斃。
傳統上,所有法場的工作人員都會在執行後洗手,並喊著「洗手不幹了」;如果衣物沾到死囚的血,一定要換洗或丟棄,否則會遭到死者怨靈報復。在法場不互稱名字,改以代號或者手勢示意,避免死者怨靈惦記,由於台灣民間信仰上仍對被處決的亡靈相當畏懼,因此在行刑後獄方法警會在法場燒紙錢,供奉死囚亡靈。
若受死刑諭知之人犯,有心神喪失或懷孕之情形時,則依《刑事訴訟法》第四百六十五條,由法務部命令停止執行。且於其痊癒或生產後,非有法務部命令,不得執行。
關於執行死刑之地點,中華民國在戒嚴時期,自1949年開始,政治犯都在馬場町或國防醫學院後方的新店溪河床執行死刑。從195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末期,政治犯以及因戒嚴令之故,被軍法處死的平民均改在新北市新店區的安坑刑場(位於新店區安華路,原「國防部新店監獄」,現「台灣新店戒治所」後方)處決。中華民國自1987年解嚴後,監獄行刑法雖規定死刑需於監獄內執行,但實務上因死刑犯均羈押在二審看守所,為避免執行前將死囚移監所產生的戒護成本及風險,刑場均以「監獄分監」方式附設於二審看守所內,計有新北市土城區的台北看守所、台中市南屯區的台中監獄(台中看守所與台中監獄僅一牆之隔,刑場設於監獄側)、台南市歸仁區的台南看守所(台南看守所與台南監獄僅一牆之隔,刑場設於看守所側)、高雄市燕巢區的高雄第二監獄(實務上高雄看守所附設於此)和位於花蓮縣吉安鄉的花蓮監獄(因花蓮看守所位於花蓮市市區,老舊狹小無法擴建刑場,故將刑場設於花蓮監獄,執行死刑前仍需將死囚移監)五所監所設有刑場,分別負責執行台灣高等法院、台中高分院、台南高分院、高雄高分院、花蓮高分院所判決管轄的死刑案件。北部地區因都會型態,人口密集,且為政治、經濟中心,約六成的死刑系於台北看守所執行;而花蓮高分院所轄的花蓮、台東兩縣因人口少且民風純朴,自政府遷台至今僅執行過十八人死刑,自1999年10月12日執行走私海洛因嫌犯王再興、周家傑的死刑令後,直到2013年4月19日相隔13年半才再度執行一名身背三條人命的強盜殺人犯張胞輝的死刑令,另一身背兩條人命的性侵殺人犯戴文慶,亦於2014年4月29日槍決,成為唯一未收容死刑犯之二審看守所
② 台灣地區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情況
http://xbxsf.nwupl.cn/net/ShowArticle.asp?ArticleID=97
③ 最新《刑事訴訟法》第38條
第三十八條
辯護律師自人民檢察院對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案卷材料。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查閱、摘抄、復制上述材料。
④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51第2款是什麼意思
訴抄訟法51條只有一款,其內容為公檢法應該依法辦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 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人民檢察院起訴書、人民法院判決書,必須忠實於事實真象。故意隱瞞事實真象的,應當追究責任。
⑤ 台灣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情況
http://www.wudanhong.com/Article/UploadFiles/200803/jpw.pdf
http://www.sinowfoe.com/index.php/info/arinfo/45186
http://www.34law.com/lawfg/law/3550/3563/law_8917252424.shtml
⑥ 暫緩起訴的起訴規定
起訴便宜主義已成為現代世界各主要國家普遍採用的一項起訴原則
1大陸法系國家:起訴便宜主義已為刑事訴訟法所確認,暫緩起訴制度在法律中得以確立。
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大陸法系主要國家起初實行嚴格的起訴法定主義。這些國家確立起訴法定主義的初期,嚴格的起訴法定主義對確保國家刑罰權的實現,懲罰犯罪,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隨著刑事司法價值觀念的不斷更新,傳統的報應刑罰觀讓位於目的刑、教育刑罰觀,同時也轉向了一般預防和對犯罪人特殊預防並重的軌道,起訴法定主義不利於犯罪人改過自新,增加了訴訟成本,導致司法資源被嚴重不足等問題。由於上述起訴法定主義的種種不足,大陸法系國家通過實踐探索,意識到提起公訴時賦予檢察官一定的不起訴裁量權的必要性,由是確立了起訴便宜主義。不過,各國法律對於檢察官適用起訴便宜主義形式的規定是有所不同的,如微罪不起訴、起訴保留、起訴猶豫、放棄起訴等等。
1)德國的起訴保留制度及其評價。
在德國,從1877年刑事訴訟法生效至20世紀50年代,一直實行起訴法定主義,檢察官不起訴裁量權受到嚴格限制。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犯罪率的不斷增長,德國的起訴法定主義受到挑戰,司法界逐漸接受起訴便宜主義,對刑事訴訟法逐步進行了修訂。1964年,議會通過法律賦予檢察官享有起訴斟酌權,亦即賦予檢察官一定的不起訴裁量權,起訴便宜主義逐漸確立。
起訴保留,又稱附條件的不起訴,即指以暫時不提起公訴為手段,在法律規定追訴的保留期間內,檢察官考察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間的和解情況,及暫緩起訴後的生活行為情況,以便決定是否再行起訴的制度。根據該項制度,在德國,檢察官可以要求被告人在一定期限內選擇:(l)給付一定款項,彌補行為造成的損害;(2)向某公共設施或者國庫交付一筆款項;(3)作出其他公益給付;(4)承擔一定數量的贍養義務。被告人如在規定期限內履行這些要求,對其行為不再作為輕罪追究,否則,就可作出輕罪追究。
就利用司法資源解決刑事案件的有效性而言,起訴保留決定是一種合乎實際並且非常有效的手段。總體說來,德國起訴保留制度的創立,是訴訟理念的一個重大變化。正如有的德國學者指出:今天的檢察機構似乎是一個「不起訴」機構而非一個起訴機構。
2)日本的起訴猶豫制度及其評價。
日本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起訴便宜主義。日本的起訴便宜主義深深地影響了世界許多國家的刑事立法、司法。日本檢察官行使不起訴裁量權主要有微罪不起訴、起訴猶豫、附保護觀察不起訴、放棄起訴等幾種形式。
起訴猶豫制度,是指在保留追訴的期間內,檢察官為了鼓勵犯罪嫌疑人改過自新及預防其再度犯罪,將緩起訴的人交付保護管束,如果其違反保護管束規定,檢察官就撤銷原來的緩起訴決定,再行起訴。現行日本刑事訴訟法典第248條規定:「根據犯人的性格、年齡及境遇、犯罪的輕重及情況與犯罪後的情況,無追訴必要時,可以不提起公訴」。其基本特點:一是被告人的行為已經構成犯罪;二是是否起訴,法律不作明文規定,而由檢察官根據犯人的年齡、性格、犯罪的具體情況自行決定。據統計,「日本的起訴猶豫佔全部不起訴案件的90%左右,佔全部刑事案件的25%一30%左右。」
這種以刑事訴訟中的起訴便宜主義為基礎而創制形成的暫緩起訴(起訴猶豫)制度,可以盡早地把不具有可罰性及必要性的犯罪人從刑事訴訟中抽離出來,以便盡可能減少其回歸社會的障礙,從保障人權,打擊犯罪,充分適用刑事政策預防犯罪以及減少訟累等角度考慮,具有非常文明的積極的性質和價值。
2英美法系國家:檢察官在刑事訴訟中享有廣泛的不起訴裁量權。
1) 英國
英美法系國家法律上並沒有起訴便宜主義和起訴法定主義的明確規定,但檢察官卻擁有廣泛且獨立的自由裁量權。
英國在司法實踐中一直實行起訴便宜主義,允許將案件是否起訴到法院進行自由裁量。王室檢察院在決定是否起訴時,有兩個明確的階段:第一階段是證據檢驗,即經過審查,檢察官必須確信,有充分的證據可以形成有罪判決的現實期望,這種「定罪的現實期望」是一個客觀的檢驗標准,一旦該案件未通過證據檢驗,檢察官便可以決定不起訴;第二個階段為公眾利益檢驗,在完成證據檢驗後,倘若出於公共利益的考慮,沒有必要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檢察官也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2) 美國
美國的檢察官實行個人負責制,由於個人對犯罪定義和處刑選擇的不同,為實現個案公平,有必要賦予檢察官較大的自由裁量權,為其行使不起訴裁量權提供必要條件。美國檢察官行使職權個人負責制的基本模式:一是檢察官對檢察官辦事處的一切問題有最終決定權;二是在具體的案件中,有權決定案件的調查和起訴。美國檢察官決定起訴的案件還有審判等環節的審查予以制約,而檢察官決定不起訴的案件則無人制約。所以,檢察職能的獨斷性在不起訴決定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美國的判例法和有關的刑事訴訟法律都認可了「選擇性起訴」的原則,該原則的基本理念是,檢察官不必把所有的刑事案件都交給法庭審判,可以有選擇地對其中一部分案件作出自由裁量,決定不起訴。
3兩大法系檢察官不起訴裁量權的差異與融合
傳統的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檢察官不起訴裁量權有其各自的特徵,差異也較明顯。然而,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特別是近十幾年以來,伴隨著刑事犯罪的激增,司法資源出現嚴重不足。同時,各國法文化交流、融合的加強,兩大法系檢察官不起訴裁量權呈現出共同發展的趨勢:
第一,檢察官不起訴裁量權有擴大的趨勢,各主要國家都通過改革檢察制度,賦予檢察官更加廣泛的不起訴裁量權。
第二,檢察官行使不起訴裁量權的獨立性進一步增強。大陸法系的德國和法國檢察官行使不起訴裁量權歷來受到比較嚴格的限制,主要是法官的控制和被害人的申訴。近年來,法官對檢察官的裁量權的控制逐漸削弱,檢察官獨立決定的空間有所擴大。
第三,對檢察官行使不起訴裁量權,大都輔一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如日本的檢察審查會制度和准起訴程序制度,德國的經管轄法院審查制度等等。
應當看到,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賦予檢察官不起訴裁量權的大小,都是與其國內的實情緊密相連的,客觀地說,兩大法系所採取的起訴便宜主義,都是在不斷地應對時代的挑戰,處在相互融合的發展變化之中,合則用,不合則改。 對外國和我國台灣地區的暫緩起訴制度的考察德國刑事訴訟法和我國台灣地區刑事訴訟法對暫緩起訴制度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立法規定。根據這些立法的規定,暫緩起訴在國外和我國台灣地區的主要要件如下:
第一,適用暫緩起訴的案件范圍。適用暫緩起訴的案件一般是輕罪案件。德國《刑事訴訟法》第153條a 規定,適用暫緩起訴的案件限於輕罪案件。我國台灣地區的刑事訴訟法規定,暫緩起訴適用的范圍是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之刑罰的案件。
第二,暫緩起訴的實施條件。德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經負責開始審理程序的法院和被指控人同意,檢察院可以對輕罪暫時不予提起訴訟,即決定暫緩起訴。我國台灣地區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官實行暫緩起訴決定,須經被告人同意。可見,經犯罪嫌疑人同意是檢察官決定暫緩起訴的普遍遵守的條件。
第三,暫緩起訴的考驗期間和遵守或履行的義務。暫緩起訴一般都規定了考驗期間和應履行的義務。德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被暫緩起訴人應當履行的義務及其期限。該法典第153 條a 第一款規定:(一) 經負責開始審理程序的法院和被指控人同意,檢察院可以對輕罪暫時不予提起訴訟,同時要求被告人:(1) 作出一定的給付,彌補行為造成的損害;(2) 向某公共利益設施或者國庫交付一筆款額;(3)作出其他公共給付;(4) 承擔一定數額的贍養義務。我國台灣地區《刑事訴訟法》第253 條之二也作了類似的規定。
第四,暫緩起訴的撤銷。我國台灣地區《刑事訴訟法》第253 條之三規定:「被告於緩起訴期間內,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檢察官得依職權或依告訴人之申請撤銷原處分,繼續偵查或起訴:一、於期間內故意更犯有期徒刑以上刑之罪,經檢察官提起公訴者;二、緩起訴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起訴期間內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三、違背第253 條之二第一項各款之應遵守或履行事項者。檢察官撤銷緩起訴之處分時,被告已履行之部分,不得請求返還或賠償。」
第五,暫緩起訴的效力。德國《刑事訴訟法》第153 條a 規定,被告人履行要求、責令時,對行為不能再作為輕罪予以追究。不履行,重新予以追究,已經履行的部分不予退回。我國台灣地區刑事訴訟法規定,暫緩起訴在緩起訴考驗期內,沒有被撤銷的,作出不起訴處分。不起訴處分作出後,除非發現新的事實或證據者,或有法定再審之原因者,不得再行起訴或偵查。緩起訴在考驗期內被撤銷者,繼續偵查或起訴。暫緩起訴作出後,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必須立即釋放。扣押物應立即發還。但法律另有規定、再議期間內、申請再議中遇有必要情形,或應沒收或為偵查他罪或他被告之用應留存者除外。
第六,暫緩起訴的送達。我國台灣地區《刑事訴訟法》第255 條規定,檢察機關作出暫緩起訴處分的,或撤銷暫緩起訴的,自書記官接受處分書原本之日起五日內,應製作附理由的暫緩起訴書,或附理由的撤銷暫緩起訴書,應以正本送達於告訴人、告發人、被告及辯護人。緩起訴處分書,還應送達與遵守或履行行為有關之被害人、機關、團體或社區。
第七,暫緩起訴的救濟和審查程序。我國台灣地區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對暫緩起訴不服的救濟程序和對撤銷暫緩起訴不服的救濟程序。1.告訴人(主要是被害人)對暫緩起訴不服的救濟程序。告訴人對暫緩起訴決定不服的,自接到緩起訴處分書後,有權於七38日內,經原檢察官向直接上級法院檢察署檢察長或檢察總長申請復議。原檢察官認為申請有理由的,應撤銷暫緩起訴,作出繼續偵查或起訴的決定。原檢察官認為申請無理由的,應立即將該案卷宗及證物送交上級法院檢察署檢察長或檢察總長。逾期申請的,駁回申請。原法院檢察署檢察長認為必要時,在案件送交上級檢察機關檢察長之前,有權親自或命令其他檢察官再行偵查或審核,分別作出撤銷或維持原暫緩起訴決定;維持暫緩起訴決定的,應立即送交上級檢察機關之檢察長或檢察總長。上級法院檢察署檢察長或檢察總長認為申請無理由的,應予駁回申請;認為有理由者應作出以下決定:偵查未完備者,可以親自或命令其他檢察官再行偵查,或命令原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續行偵查;偵查已完備者,命令原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起訴。2.依職權審查。檢察官作出暫緩起訴決定的,如告訴人沒有申請復議,原檢察官應依職權直接送上級法院檢察署檢察長或檢察總長審查,並通知告發人。3.被告人對撤銷暫緩起訴不服之救濟程序。被告人接受撤銷緩起訴決定書後,有權於七日內以附理由的書面申請,經原檢察官向上一級法院檢察署檢察長或檢察總長申請復議。原檢察官認為有理由者,應取消撤銷暫緩起訴決定。原檢察官認為申請為無理由的,應立即將該案卷宗及證物送交上級法院檢察署檢察長或檢察總長。逾期申請的,應予駁回。原法院檢察署檢察長認為必要時,可以親自或命令他檢察官再行偵查或審核,分別作出取消或維持撤銷暫緩起訴的決定;維持撤銷暫緩起訴決定的,應立即送交上級法院檢察署檢察長或檢察總長復議。上級法院檢察署檢察長或檢察總長經復議認為,申請無理由的,應駁回申請;認為有理由的,應撤銷原檢察官作出的撤銷暫緩起訴決定。
第八,暫緩起訴期間公訴效力停止進行。德國《刑事訴訟法》第153 條a 第三款規定:「在履行期限進行期間,時效停止進行。」我國台灣地區《刑事訴訟法》第253 條之第二款規定:「追訴權之時效,於緩起訴之期間內,停止進行。」 暫緩起訴是檢察官公訴裁量權的一種形式。暫緩起訴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暫緩起訴是起訴的一種形式,是對應當提起公訴的犯罪嫌疑人實行的一種特殊的起訴方式。暫緩起訴和不起訴不同,不起訴的案件符合法律規定的不起訴的要件,檢察機關應當按照不起訴處理。只有符合法定起訴要件的案件,檢察機關才能在自由裁量權的范圍內,作出暫緩起訴的決定,一旦緩訴期滿,才會作出最終是否起訴的決定。
第二,暫緩起訴符合公益目標。檢察機關對於符合公訴條件,但根據具體的情況不提起公訴更有利於公共利益、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利益的,才能作出暫緩起訴。
第三,暫緩起訴必須規定一定的緩訴期間。對於暫緩起訴的犯罪嫌疑人,為了考驗犯罪嫌疑人是否真正有悔罪、補償被害人損失、消除其行為給社會造成的危害等表現,必須給犯罪嫌疑人規定一定的緩訴期間。同時也是為犯罪嫌疑人考慮,我們不能讓犯罪嫌疑人無定期限或者長期處於一種不確定狀態,一旦期限屆滿,訴與不訴一定要有個結果。
第四,作出暫緩起訴決定時,必須規定犯罪嫌疑人在暫緩起訴緩訴期內遵守或履行的法定義務。為了消除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行為給被害人造成的損害、給社會帶來的危害,及消除其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應該規定犯罪嫌疑人在緩訴期內,遵守或履行的法定義務。這些義務應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彌補給被害人造成的損害,包括精神和物質的損害;二是彌補給社會造成的危害;三是改造犯罪和預防再犯的措施。
第五,暫緩起訴是在一定條件下,保留不起訴的可能性,也保留了起訴的可能性;其最終結果是不起訴,或撤銷暫緩起訴,提起公訴。暫緩起訴既不是不起訴,也不是立即起訴,而是暫時不起訴。倘若暫緩起訴人違反了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具有其它應當撤銷暫緩起訴決定情形的,檢察機關可以撤銷暫緩起訴決定,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在暫緩起訴考驗期內,如果犯罪嫌疑人認真遵守或履行了法定的義務,沒有其它應當撤銷暫緩起訴情形的,暫緩起訴期滿,檢察機關應當對犯罪嫌疑人作出不起訴決定。
第六,暫緩起訴決定,必須經犯罪嫌疑人的同意。暫緩起訴是在犯罪嫌疑人同意的情況下實施的一種「恢復性司法措施」,是否同意由犯罪嫌疑人決定。因為,根據司法公正的標准,任何人都有要求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接受審判是犯罪嫌疑人的一項權利,犯罪嫌疑人可以要求接受審判,也可以在接受一定條件下放棄審判。在犯罪嫌疑人要求審判的情況下,檢察機關有義務提起公訴。只有在犯罪嫌疑人放棄審判,同意接受暫緩起訴決定時,檢察機關才能作出暫緩起訴決定。 暫緩起訴是公訴裁量權的重要內容之一。暫緩起訴的價值在過去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但隨著犯罪率的不斷升高,人們對刑罰目的性的認識,以及對公訴目的性認識的不斷深刻,各國開始普遍重視暫緩起訴在實現訴訟經濟,保護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權利,以及恢復犯罪造成的社區關系破壞的作用。
1 暫緩起訴制度符合公訴價值目的
公訴的首要價值在於保護權利、維護法治秩序。在專制主義制度下,控辯不分的糾問主義訴訟模式主要以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秩序、懲罰犯罪為目的。國家追訴主義比私訴更有利於懲罰犯罪,刑訊逼供是最有效、快捷的追究犯罪的手段,追究犯罪上升為刑事追訴的首要價值。在這樣的訴訟目的和價值追求下,權利的維護無從談起,所有的當事人都成為了追究犯罪的客體,人的主體性完全被否認了。以控訴分離為主要標志的現代刑事訴訟把維護權利提升到了首要的位置,被追訴人不再是追訴犯罪的客體,在被最終確定有罪之前都是無罪的公民。公訴一方面通過追究犯罪,恢復被破壞的法治秩序,達到維護法治秩序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刑事訴訟程序來維護被追訴者的權利。一系列公訴原則的確立,成為訴訟程序本身對權利維護的重要工具。公訴權不僅僅包括提起公訴,更包括不起訴、暫緩起訴,特別是隨著公訴裁量權的擴大和非刑罰化潮流的發展,追究犯罪和懲罰犯罪已經不是公訴的唯一的目的,而矯正犯罪,恢復已被破壞的法治秩序才是公訴權首先要考慮的價值。因此,最有利於恢復被破壞的社會秩序,維護被害人、被追訴者的權利以及一般社會的權利,成為公訴的首要價值選擇。暫緩起訴制度正體現了公訴的價值選擇。
2 暫緩起訴制度符合恢復性司法的目的
19 世紀中葉,起訴法定主義的缺陷促使其過渡到起訴便宜主義,後來又發展到起訴法定主義和起訴便宜主義的結合。起訴制度發展到今天,雖然有了巨大的進步,但是依然存在著極大的缺陷。正如一位國外學者所說:「以是否起訴的決定權集中在國家手中為特徵的現代英美國家的職業化和官僚化的刑事司法體系是直到19 世紀後半葉才出現的,這一體系在不同時期曾徘徊於注重改造,還是強調報復的刑罰模式之間,而兩者注意力其實都集中在犯罪人身上,其無意造成的結果是日復一日的司法程序中忽視了受害人和社會這兩個因素。⋯ .『國家偷走了矛盾』,而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篡奪了受害人遭受侵害後尋求修復和補償的能力。」 正是基於對犯罪的改造、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及對社區關系的恢復的重視,人們開始尋求另一種矯正犯罪、保障權利、修復社會秩序的新途徑,恢復性司法便開始產生了。恢復性司法與我國的「社區矯正」有異曲同工之效,只是社區矯正是對被判處非監禁刑罰罪犯的一種幫助其重新回歸社會的矯正活動,注重的是對罪犯的矯正。而恢復性司法具有更廣泛的意義,其目的在於, 「追究犯罪並不僅僅是為了實現刑罰的懲罰功能,更重要的是通過追究犯罪,達到預防犯罪、促使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的和解、恢復犯罪給被害人造成的精神和物質的傷害、修復因犯罪行為給社區帶來的破壞的效果。為此,應讓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社區參加到追究犯罪的過程中,以達成共同的諒解,化解矛盾,尋求最有利地實現恢復犯罪影響的各種措施。」 恢復性司法的研究先驅、美國學者馬塞爾提出,恢復性司法應該預防犯罪,更有效地幫助受害人,以及重建社區。⋯⋯這需要努力恢復三種團體,即犯罪人、受害人和更廣泛的社區,因為他們是犯罪中的主要關鍵人物。應該恢復他們的物質和情感的損失,恢復他們的安全感、恢復被破壞的關系、尊嚴和自尊 。暫緩起訴制度是實現恢復性司法的有效的法律措施,體現了恢復性司法的價值,並使恢復性司法制度化、法律化。它體現了國家對刑罰目的的重新認識,以及對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保護,它有利於恢復遭到犯罪破壞的社會秩序,體現了對人的尊嚴的尊重,貫徹了人本主義關懷的現代價值觀念,並利於實現提高訴訟效率、節約司法成本的訴訟理念。
3 暫緩起訴符合法律經濟學效率的理念
法律經濟學的興起,使暫緩起訴制度有了系統的依據。法律經濟學理論的核心就在於:所有法律活動,包括一切立法和司法以及整個法律制度事實上都在發揮著分配稀缺司法資源的作用,因此,所有法律活動都要以資源的有效配置、效率最大為目的,所有的法律活動都可以用經濟的方法來分析和指導。效率指的是這樣一種狀態:當任何偏離該狀態的方案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其他人不受損,這就是帕累托准則,效率描述的是一個特殊的均衡點,是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的結果。法律效率所追求的是以最經濟的方法來實現公正的目標,而另一方面公正的獲取具備一定的效率的前提下實現的,效率也是評價公正的一種尺度。具體到刑事訴訟領域,就是形成一種有效益的程序理論,它從程序經濟角度出發強調刑事訴訟效率價值,主張刑事司法資源的有效使用和優化配置。從20世紀開始,一種以突出訴訟效率價值為主導的司法改革趨勢在西方各國刑事訴訟理論和實踐中發展起來,並得到了各國立法與司法機關的肯定。無論是美國的辯訴交易,還是義大利的五種刑事訴訟簡易程序,都表明提高訴訟效率已成為當代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當務之急,暫緩起訴制度也是順應這種改革趨勢而產生的。
⑦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轉)首先,你指的刑事訴訟法是虛體法。沒有罪名。此罪應屬刑法范疇。 根據刑法第225條規定,非法經營罪是指自然人或單位,故意從事非法經營活動,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故意從事非法經營活動是夠構成非法經營罪的基本構成要件。對於何謂「非法經營活動」,刑法第225條有明確規定,即(1)未經許可經營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專營、專賣物品或者其他限制買賣的物品的;(2)買賣進出口許可證、進出口原產地證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經營許可證或者批准文件的;(3)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
在1997年刑法頒布後,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一系列立法解釋或刑法修正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也頒布了相關的司法解釋,對刑法第225條進一步補充,對「非法經營活動」作了進一步列舉,主要包括:
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騙購外匯、非法買賣外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在國家規定的交易場所外非法買賣外匯、擾亂市場秩序的,以非法經營罪論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1999年12月25日),對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准,非法經營證券、期貨或者保險業務的行為也以非法經營罪論處;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違反國家規定,出版、印刷、復制、發行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擾亂市場的非法出版物,情節嚴重的,以非法經營罪論處;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非法生產、銷售、使用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葯品等刑事案件具體運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非法生產、銷售鹽酸克羅侖等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葯品,擾亂葯品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以非法經營罪論處;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擾亂電信市場管理秩序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擅自經營國際電信業務或涉及港澳台電信業務進行牟利活動,擾亂電信市場管理秩序,以非法經營罪論處;
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森林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於偽造、變造、買賣林木採伐許可證、木材運輸證件,森林、林木、林地權屬證書,佔用或者徵用林地審核同意書、育林基金等繳費收據以及其他國家機關批準的林業證件構成犯罪的,以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罪定罪處罰;但對於買賣允許進出口證明書等經營許可證明,同時構成非法經營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頒發的野生動物允許進出口證明書、特許獵捕證、狩獵證、馴養繁殖許可證等公文、證件構成犯罪的,以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罪定罪處罰;但是實施上述行為構成犯罪,同時構成非法經營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情節嚴重的傳銷或者變相傳銷行為如何定性問題的批復》,對從事傳銷或變相傳銷活動,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以非法經營罪論處;
9.《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非法經營國際或港澳台地區電信業務行為法律適用問題的批復》,對擅自經營國際或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電信業務或涉及港澳台電信業務進行牟利活動,擾亂電信市場管理秩序,以非法經營罪論處;
10.《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非法經營食鹽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違反國家有關鹽業管理規定,非法生產、儲運、銷售食鹽,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以非法經營罪論處;
1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運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 違反國家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期間有關市場經營、價格管理等規定,哄抬物價、牟取暴利,嚴重擾亂市場秩序,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四)項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
1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賭博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未經國家批准擅自發行、銷售彩票,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四)項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⑧ 台灣地區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不區分嗎
刑法就是規定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是什麼罪的,刑事訴訟法就是規定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監獄等司法機關按什麼程序,怎麼捉犯罪嫌疑人、怎麼提起公訴、怎麼審判、怎麼關押的具體事務的。
⑨ 刑事訴訟法最新解釋內容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解釋全文內容是:
1、刑事訴訟的任務和基本原則;
2、管轄、迴避、辯護與代理;
3、證據、強制措施、附帶民事訴訟;
4、偵查、起訴、審判;
5、執行以及特別程序等。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