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民事訴訟法這門課程的認識
㈠ 民事訴訟與民事執行的關系如何應怎樣正確理解
大陸法系國家傳統上將民事執行制度視為廣義民事訴訟制度的組成部分,在立法體例上,法、德、日等國早期的立法均將民事執行規定在統一的民事訴訟法典中。我國傳統上也將民事執行視為民事訴訟制度的組成部分,將民事執行制度規定為一編放在民事訴訟法中。與此相對應,傳統觀點認為,民事執行是民事訴訟的組成部分,民事執行制度是民事訴訟制度內容的一部分。其理由是:1、我國將民事執行法律規定在《民事訴訟法》中,而且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這樣規定的;2、民事審判和民事執行都是保護當事人民事權利的程序,只不過用不同的程序保護當事人在不同階段的同一權利;3、民事訴訟是民事執行的前提和基礎,民事執行是民事訴訟的繼續和發展,二者密不可分。
隨著執行實踐的不斷發展和執行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有人提出要突破傳統觀點的束縛,重新認識民事執行和民事訴訟的關系。這種觀點認為,民事執行與審判程序是完全不同的平行的兩種程序,互不隸屬。其理由是:1、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不能適用到民事執行之中,如果是主從關系,則應該是將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都運用到民事執行之中;2、民事執行程序可以自成體系,民事執行法有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看一門學科能否成為獨立的學科,就看該學科是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看一部法律是否獨立於其他法律,就看該法律是否有自己區別於其他法律的特定的調整對象;3、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立法,凡是民事執行法單立的國家,都獨立於民事訴訟法,並沒有把民事執行法作為民事訴訟法的附屬法,民事執行法單立已成為一種趨勢;3、訴訟的本意是解決爭議,而執行不是解決爭議。而且把民事執行程序與民事訴訟程序並列,有利於人們對民事執行程序研究的深化,有利於執行工作實踐,有利於執行立法。
民事執行與民事訴訟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聯系是:1、民事執行和民事審判都是當事人民事權利被侵害時的法律救濟程序。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兩者都是《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2、一般而言,民事執行程序是民事審判程序的繼續和發展,民事審判是民事執行程序的前提和基礎。3、民事執行程序與民事訴訟程序相互依賴。對於通過民事訴訟程序作出的生效法律文書,其執行力需要民事執行程序予以保障。而民事執行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需要通過民事訴訟程序解決。如對到期債權異議的審理,對出具虛假的驗資報告應承擔責任的認定,均須由訴訟程序解決。其區別是:1、國家權力性質不同。民事審判是以國家審判權,即司法權為基礎的,民事執行是以國家執行權為基礎的。民事執行權從性質上看,是具有司法權和行政權雙重性的國家權力;2、程序的性質、目標、任務不同。民事訴訟的實質是對發生爭議的法律關系作出裁判,確定權利義務關系,其目的是解決糾紛。而執行工作的實質是實現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內容,其目的是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生效法律文書的權威和法律的尊嚴;3、程序組成不同。民事審判有多種程序,包括一審、二審和審判監督程序,包括一般程序和特別程序。審判程序的設計強調公正為基本價值目標。民事執行程序相對民事審判程序來說是單一程序,就抽象規范來說,執行案件每一案適用同一種程序。民事執行程序的設計在強調公正的同時更強調效率為基本價值目標。
盡管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但是從事物的本質上看,民事執行不是民事訴訟的組成部分,那種認為民事執行程序是民事訴訟程序的組成部分,是民事訴訟程序的繼續和發展的觀點是錯誤的。首先,通過民事訴訟程序製作的執行依據只局限在部分執行領域,而不適用於全部執行領域。民事執行除了執行法院民事判決書、裁定書外,還包括執行生效的仲裁裁決書、賦予民事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其次,即使從執行法院裁判文書的角度看,有些案件是自動履行的,用不著民事執行,因而談不上民事執行是民事審判的繼續和發展。應該說民事審判程序自從作出生效判決並送達當事人後,某一民事審判程序就已經終結,不再有繼續的問題。如果要繼續的話,也只能繼續另一種民事審判程序。比如說,一審程序結束,可能繼續的程序是二審程序,二審程序終結後,可能繼續的程序是審判監督程序。至於執行程序則是按照新的程序理念建立的一種區別於民事審判的程序。一審、二審、再審可以用民事審判來概括,因此可以說一種程序是另一種程序的繼續,而執行程序不能用民事審判來概括,因而也就不能說執行程序是民事審判程序的繼續。再次,這種觀點不利於民事執行的立法和司法實踐,在立法上容易導致用民事訴訟的觀點和理念來制定民事執行規范,難以突出民事執行的特點;在司法實踐中,容易導致用民事審判的方式來管理民事執行事務。
㈡ 民事訴訟法論文
民事訴訟法在當今的發展
順應社會和法律的發展,我們已經開始思量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問題。本文主要闡釋了
民事訴訟法在當代的發展趨勢和新情況,對於這些發展趨勢和新情況的探討將有助於進一步完善我國民事訴訟制度。
一、民事訴訟法的憲法化
相對於以往,民事訴訟法呈現出高度的憲法化傾向,強調民事訴訟法必須遵行憲法。民事
訴訟法是對憲法的具體實踐,在這個意義上,可以稱它是「被適用的憲法」。民事訴訟法的憲法化是當今世界各國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在民事訴訟法領域如何充分實踐憲法的精神、原則和規范筆者擬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簡要闡述。
第一,民事訴訟法的目的在於極力保障憲法所確立的法的目的的實現。在此前提下,現代
民訴法的目的是多元的:私權保護、糾紛解決、維護和統一法律秩序、政策形成功能,以及維護整個社會的政治秩序和國家權力的合法性等。一般而言,民事訴訟的諸多目的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但是,對於當事人而言,私權保護、糾紛解決則是其運用民事訴訟的最直接的目的。國傢具有保護國民之責,國家設立民事訴訟制度首先應當遵從當事人的訴訟目的。至於私權保護、糾紛解決以外的目的,多由國家來考慮。對於現行實體法還未承認的正當利益給予訴訟保護,特別是20世紀以後現代型訴訟的大量涌現,民事訴訟促成實體權利生成和政策形成的功能日益顯見。現代社會對訴訟寄予了更高的社會期望,如通過訴訟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等社會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
第二,就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而言,許多國家憲法普遍規定法官獨立原則,我國憲法則規
定法院獨立。公開審判為憲法原則和訴訟法原則所公認。幾乎所有國家的憲法都對平等原則作了規定,確立了國民平等地位和國民待遇原則;從權利的角度來說,即國民享有平等權,在民事訴訟法中則體現為訴訟當事人平等原則。與辯論原則和處分原則相對應的是司法消極性原則,辯論原則和處分原則可以認為是憲法自由權在民事訴訟中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由於它所解決的是私權糾紛,理當尊重當事人在訴訟中的意思自治;從權利的角度來說,當事人對其訴訟權利的處分涉及程序選擇權問題,辯論原則反映了訴訟聽審權的內容。
第三,就民事訴權而言,國民所享有的民事訴權的法的依據首先是憲法,訴權是憲法賦予
國民所享有的請求司法救濟的基本權利。訴權的「憲法化」,是現代憲政發展的趨勢之一,而且這一趨勢日益呈現出普遍性,如今,許多國家和地區已將訴權上升為憲法上的基本權利。①可以說,在事實上,所有國家都承認國民享有訴權(司法救濟權)。②筆者認為,我國憲法應當明確規定國民享有訴權及其保護性規定,從而明確和昭顯訴權的憲法性地位和價值。將民事訴權提升為憲法基本權利,實際上,也是讓法院承擔不得非法拒絕審判的憲法義務。
第四,就當事人的程序基本權而言,大致可分為:程序參與權、程序選擇權、公正程序請
求權和獲得及時裁判權等。程序參與權大體上包括接受程序通知權、訴訟聽審權等。接受程序通知權是指當事人應當充分了解訴訟程序進行情況。德國和美國等歷來主張,有效的接受程序通知權是一項憲法上的權利。德國憲法法院判例確定受訴法院應當承擔通知務。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應將缺少程序通知的情形視為侵害當事人接受正當程序權的情形之一。訴訟聽審權包括以下基本內容:當事人在審判程序中有權提出申請、主張事實和提出證據;對方當事人應能對此獲得通知並陳述意見。即使法院依職權調查時,也不允許把當事人未提出的事實和證據作為裁判的基礎。在民事訴訟領域,程序選擇權主要是指,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范圍內,當事人有選擇訴訟程序及其他程序事項的權利。憲法還保障當事人有公正程序請求權和獲得及時裁判權等程序基本權。公正程序請求權是當事人要求獨立的法院及法官依據法律就當事人的請求進行公正審判(程序上和實體上的公正)的權利。獲得及時裁判權是指當事人有權要求法院在法律規定的期間內及時審結案件的權利。公正、及時裁判是法治國家的要求。
第五,就法院判決而言,邏輯清晰又有說服力的判決是任何忠於法治原則的司法制度的必
要組成部分。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依據構成了判決理由。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即經過法庭辯論和法院審查所確認的事實、理由,這是法院作出判決的事實根據。用的法律依據,包括法院判決所依據的實體法規范和訴訟法規范。法院的附裁判理由義務,在一些國家(希臘、土耳其、西班牙、比利時等)的憲法中有明文規定。在其他國家,根據法治國家原理,也不允許完全排除法院的附裁判理由義務。
第六,憲法應就訴訟程序安定性(可預測性)提出要求。訴訟程序可預測性的憲法要求包括
程序運行的穩定性和程序結果的安定性。前者,是指當事人在對程序結果有一定預知的前提下有條不紊地實施訴訟行為。因此,民事訴訟法規定了重要訴訟行為的行使要件(如起訴要件等)、程序進行的順序,方便當事人選擇程序和實施訴訟行為,並禁止法院和當事人隨意改變程序。後者,是指由國家審判機關按照公正程序作出的裁判具有確定力,即禁止當事人就同一案件重復訴訟,也禁止法院重復審判。③二、民事訴訟法的趨同化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法本來就存在著共通之處,比如強調法官的中立和當事人的平等、公開審判、直接言詞原則、辯論主義和處分權主義,等等。就辯論主義強調:在當事人
的辯論中沒有出現的事實不能作出裁判的依據;當事人無爭議的案件事實,應作為裁判的依據;法院對案件證據的調查僅限於當事人在辯論中提出來的證據。處分權主義強調:不告不理、法院只能在當事人訴訟請求的范圍內作出裁決、當事人可以通過申請撤訴、訴訟和解等終結訴訟程序。兩大法系國家和地區,為了適應社會和訴訟的新情況,著手改革不合時宜的民事訴訟制度,其中包括相互吸收和借鑒對方的長處,從而在整個法律領域包括民事訴訟法領域出現了趨同的態勢。比如,德國以往的訴訟審理狀況大致是,由於當事人之間往往准備不充分就直接進入法庭審理,結果通常是多次開庭才能明確當事人對案件的爭執點(爭點),訴訟遲延常常不可避免。因此,1976年德國借鑒美國的做法,把法庭審理分為准備和主辯論兩個階段,准備階段主要解決爭點明確問題和交換證據,之後進入主辯論階段,判決盡可能在一次言詞辯論後作出。美國以往在審前准備程序中過分突出當事人或律師的程序主動權和法官的消極地位,致使當事人濫用發現程序,重復進行證據開示,造成了訴訟遲緩和費用高昂。對此,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修改和完善審前准備程序,參照德國民事訴訟法,加強法官的職權處理,如限定證據開示的時間和次數等。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為了順暢地進行經濟貿易和文化交往,以及有效和便利解決跨國和跨
地區的民事糾紛,各國都在積極探索民事訴訟制度的趨同化或統一化問題。這一努力也體現在下面將要談到的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問題。同時,歷史文化、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相同或相似的國家和地區(比如,拉美地區和歐共體國家等)正積極探索統一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問題。
必須強調的是,民事訴訟法的趨同化或統一化並非消除了各國或兩大法系民事訴訟法之間
的區別,由於各國或兩大法系國家地區歷史和文化的深遠影響,其民事訴訟制度的差異將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存在,至於何時各國或兩大法系民事訴訟法高度或完全統一化,尚難作出判斷。
④三、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
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也是其趨同化的一種具體形態,為了突出其國際性而在此單獨介紹。
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主要表現為,一些國際條約明確規定了有關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當事人的訴訟及程序基本權等。例如:《世界人權宣言》第8條規定:「當憲法或法律賦予的基本權利遭受侵犯時,人們有權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請求有效的救濟。」第10條規定:「在確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與義務或審理對被告人的刑事指控時,人們有權充分平等地獲得獨立、公正的法院進行的公正、公開的審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1款規定:法院面前人人平等,在審理對被告人的刑事指控或確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與義務時,人們有權獲得依法設立、有管轄權、獨立、公正的法院的公正、公開的審理。
四、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專門化
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多元化首先表現為傳統的一審程序、上訴審程序和再審程序的設立。在
當今社會,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多元化主要表現為程序的專門化。比如:第一,審執分立式立法。即將民事審判程序與民事執行程序分別立法,前者一般稱民事訴訟法,後者一般稱強制執行法。比如日本、我國台灣地區等。德國、我國大陸及澳門等採取審執合一式立法:將民事審判程序與民事執行程序一並規定在民事訴訟法典中,通稱民事訴訟法。
現在,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正積極探討強制執行法的制定問題。
第二,民事特別程序立法。民事特別程序是相對於通常訴訟程序而言的。從世界各國民事
訴訟法規定看,以案件是否有爭議為標准,特別程序可分為:1 民事權益爭議案件所適用的特別程序,主要包括:(1)訴訟標的性質特殊的訴訟程序,如人事訴訟案件程序等。日本單獨制定了《人事訴訟程序法》、《家事審判法》。(2)專門設立的簡易性特別程序,如證書訴訟程序等。另一種簡易程序是通常訴訟程序簡化的程序,如簡易程序(在我國屬於通常訴訟程序)和小額訴訟程序等。2 非訟事件程序。有關非訟事件程序的立法例大體有兩類:(1)規定在民事訴訟法典中,這類非訟事件與訴訟案件及確定民事權利較為密切,如禁治產案件、宣告死亡案件、公示催告案件等。
(2)單獨立法規定,如德國的《非訟事件管轄法》、奧地利的《非訟事件法》、日本的《非
訟事件程序法》、我國台灣地區的「非訟事件法」等。
此外,在現代社會,民事訴訟法包含的新科技因素將越來越多。民事訴訟法的科技化可以
帶來訴訟成本的低廉和迅捷便利,但是同時又將沖擊傳統的訴訟觀念和制度。就網際網路和數字通訊技術而言,經濟和日常交往中形成的電子資料、運用網際網路從世界和國內各地捷調查取證、通過電子郵件發送法院的命令和訴訟文書等等,其法律效力如何?如果運用多媒體視頻會議進行案件事實和法律觀點的交流,是否將失去法庭傳統的布置和服飾給法律訴訟程序增添的正統性和庄嚴性?對當事人應直接見面和證人應親自出庭的觀念以及直接言詞原則等產生怎樣的沖擊等等。這些問題的充分認識和合理解決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不管怎樣,民事訴訟法應當充分合理地接納現代科技,問題的關鍵是怎樣充分合理地運用現代科技。1999年8月召開的國際訴訟法協會第十一屆世界訴訟法大會中,已就這類問題進行了討論。
㈢ 關於民事訴訟法與民法關系的幾點看法
民法是實體法,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一個是規定你有什麼權利,一內個是規定你應該容怎麼保護你的權利。
實體法是指規定具體權利義務內容或者法律保護的具體情況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等。
程序法是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行政訴訟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㈣ 《民事訴訟法(第二版)》這門課程第二章的知識點有哪些
《民事訴訟法(第二版)》這門課程第二章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民事訴訟法的概念、地位與性質、民事訴訟法的歷史發展、民事訴訟法的效力、民事訴訟法與相關法律的關系、參考資源。
㈤ 《民事訴訟法(第二版)》這門課程第六章的知識點有哪些
《民事訴訟法(第二版)》這門課程第六章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民事主管、民事管轄概述、級別管轄、地域管轄、專門法院的管轄、裁定管轄、管轄權異議、參考資源。
㈥ 民事訴訟法課程體系是什麼
首先,民事訴訟法,是法學體系中的一門民事法學,基本解釋原則與民法學相同。民訴法學初期,民訴法的基本概念,理論體系有追隨民法學的傾向,後又逐漸分離,民訴法學欲擺脫民法學的范疇和理論,建立獨立的概念和體系,以實現訴訟法學的獨立
相對於法理學和中國法制史這樣一些理論性極強的學科來說,民事訴訟法無疑是一門既簡單又實務的一門學科,但民事訴訟法的內容較多,因而,不太容易掌握。
其次,關於《民事訴訟法》的課程體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理論部分,包括民事訴訟的相關概念和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及民事審判的基本制度等內容;
二,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包括民事訴訟的管轄、訴訟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相關規定;
三,一般案件進入一審程序,包括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當事人對一審程序不服提出上訴的,案件進入二審程序,二審程序終結以後,當事人不及時履行判決的,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如果在案件發生法律效力後認為該審判確有錯誤的,案件還可進入審判監督程序,一審、二審和執行程序是民事訴訟的主體程序,一定要注意把握。
四,有些特別的訴訟進入特殊程序;這是在一審、二審和執行程序等主體訴訟程序外的一些特殊的程序,包括特別程序(含選民資格案和非訴案件)、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這些特殊的程序也是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注意學習的內容。
五,在對這些程序進行掌握的時候,要注意結合程序掌握與一些程序相關的知識,包括訴訟中的證據、法院在訴訟中的調解、訴訟的保障制度、訴訟的期間、送達和費用的承擔等內容。
六,最後是對一種相對特殊的訴訟程序的掌握即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相關規定。
㈦ 求「談談自己對民訴的認識理解」的文章,急求啊!或者寫作思路和大綱也行!真的十萬火急啊!
民事訴訟的目的是什麼?二審民事訴訟的目的有無其自己的特點?民事訴訟目的的理論問題似乎與民事審判實踐沒有什麼直接關系,民事法官平時忙於審理各種各樣的民事案件,忙於解決形形色色的民事糾紛,無暇深入研究這個理論問題,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也比較薄弱。但是我們無法迴避在民事審判活動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從宏觀上說我國民事訴訟制度設計的基本理念並不十分明確;從微觀上說審理案件時適用的具體民事法律條文不完善、法律規定滯後、民事裁判文書製作水平有待提高等。我們急需解決這些問題,對民事訴訟目的論的研究應該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指導方向。
在國外尤其是在德國和日本對民事訴訟目的論的研究比較深入,形成了關於民事訴訟目的的幾種代表學說:私法權利保護 說、私法秩序維持說、糾紛解決說、程序保障說等。近年來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學學者們開始了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解決民事權益糾紛"是民事訴訟的目的,有的學者認為"解決糾紛"是民事訴訟的目的,還有的學者傾向關於民事訴訟目的的"程序保障說"。(1)筆者非常贊同這個觀點,即目的論研究的實踐意義主要在於它可以為民事訴訟制度設計提供一種基本理念,(2)不過筆者認為對我國民事訴訟目的的研究還應該考慮我國國情,這里主要是指我國實現依法治國尚有很長的路要走的實際情況、民眾對法律的理解狀況和民眾普遍的 "青天情結研究不容易實現其實踐意義。長期以來'我國民眾習慣於把法院看成是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習慣於行政管理模式下的社會運行方式,習慣於指望"包青天"個人實現社會公平,即使是在全社會都主張依法治國的今天,我國民眾的這種習慣思維並未真正改變。這一點在民事訴訟中的典型表現就是"案件一進門,兩頭都託人"的現象,有理的擔心不託人可能讓對方得逞,沒理的想通過託人尋求更多的不當利益,於是雙方不是更多地從法律角度審視衡量自己的利益是否合法,而是各顯神通託人拉關系,法官則在審理案件的同時肩負向領導匯報、向朋友解釋的重任,通過這樣的工作讓公眾明白法院裁判的理由、了解法律的相關規定。正因為如此,我國民事訴訟活動的過程不可能簡單化,民事訴訟的目的也不可能單純地就是解決民事糾紛或是保護私權。法官在民事訴訟過程中所進行的解釋工作(即所謂法官的釋明責任),實際上是承擔了一部分宣傳法制的社會責任。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我國通過民事訴訟不僅要體現公正而且要通過法院的審判活動達到宣傳法制的目的。所以,我國民事訴訟的目的承載了較多的內容:實現以程序公正保障實體公正的同時,以法院依法作出的生效民事裁判引導公眾真正尊重法律、依法實施民事行為o而以公正引導公眾,通過裁判告知當事人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而讓公眾知曉如何做才是合法的、才能使自己的合法利益最大化是二審民事訴訟尤為突出的目的。筆者 之所以強調二審民事訴訟的目的,是因為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兩審終審的訴訟制度,第二審程序是二審法院根據當事人的 上訴請求,對一審法院作出的未生效的第一審裁判,依法另行審理並作出生效裁判的一種訴訟程序制度。(3)相比一審民事訴訟,當事人在二審民事訴訟過程中對訴訟表現得更執著?雙方的對立情緒更激烈,調解結案率明顯下降,二審法院審理案件的難度明 顯增大,經過第二審程序作出的法院裁判的社會影響也更大。誠然,我國是成文法國家,但判例不能作為裁判根據的情況並沒有影響公眾將法院裁判作為自己行為的判斷根據,甚至是對社會公正與否的判斷根據口這一點從近年來社會對法院審判工作的關注和個案的裁判結果在社會上引起的強烈反響就可以看出來。
基於以公正引導公眾的民事訴訟的目的,我們設計民事訴訟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保障程序公正但避免當事人競技訴訟技巧,實現實體公正且避免訴訟遲延。近年來,程序正義的觀念被人們廣泛接受,"重實體、輕程序"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最高法院於2001年12月頒布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 《證據規定》)以及其他相關司法解釋的頒布表明保障程序公正得 到充分重視。但目前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出現了過於強調程序公正而忽視實體公正的傾向,一些當事人及訴訟代理人利用《證據規定》中技術性的條款在法庭上競技訴訟技巧,拖延訴訟,造成審判資源的極大浪費。因這個問題還涉及民事訴訟證據制度,本文 不展開論述。這里筆者主要針對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時存在的問題,就二審民事訴訟既要實現實體公正又要避免 訴訟遲延進行探討。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適用意見》)中關於第二審程序的規定,二審法院審理二審案件後的結案方式主要是:維持原判(原裁定)、改判、發回重審、指令審理、調解和撤訴等在審判實踐中二審程序以調解和撤訴方式結案的存在問題不大,以維持原判(原裁定)、改判、發回重審方式結案的在適用程序法律方面存在問題比較突出,尤其在製作法律文書時法官陷入兩難o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一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情形是: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 正確。對此應該理解為,只有一審判決在認定事實、闡述判決理由、適用法律方面都沒有問題時,二審才能維持一審判決,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有時並不如此。有的一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二審 查清事實後作出的判決結果與一審的判決結果又是一致的,這樣二審判決本身就是矛盾的。如雷六訴王毛運輸合同糾紛案,托運人雷六起訴承運人王毛要求王毛賠償貨物損失三萬元,一審法院認定貨物損失不存在,判決駁回原告雷六的訴訟請求。雷六不服提起上訴,二審經審理查明承運人王毛在運輸過程中的確造成貨物損失,但雙方當事人未及時清點貨物,當時的貨物損失情況並不明確,雷六未保留有關貨物損失的證據,二審法院認為雷六要求王毛賠償貨物損失三萬元的訴訟請求證據不足,應以證據不足為由駁回雷六的訴訟請求。從判決結果看,二審判決應維持一審駁回原告雷六的訴訟請求的判決結果,但從判決書認定事實、闡述判決理由、適用法律的內容看,無論如何是得不出維持原判的結論的。有的一、二審認定事實是一致的,二審審理後認為一審判決結果應予維持,但是一審判決闡述的判決理由又是不正確的,這樣的二審判決本身也是矛盾的。如王某訴張某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案,發包人王某起訴承包人張某要求張某支付2OOF-2004年的土地承包費四萬元、未按時支付土地承包費的違約金一萬元,一審法院認定雙方當事人訂立的土地承包合同是有效合同, 判決承包人張某應按合同約定向發包人王某支付2003-2004年的土地承包費四萬元,駁回原告王某要求張某支付違約金一萬元的 訴訟請求,理由是王某在訂立土地承包合同時並未與張某約定違約金,對此王某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其提出的違約金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張某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請求二審改判減少承包費,理由是發包人王某未將合同約定的土地全部交付,二審經審理查明張某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一審判決其按合同約定支付承包費是正確的,而雙方當事人未約定違約金,王某要求張某支付違約金一萬元的訴訟請求缺乏依據,亦不應支持。但一審判 決闡述的理由顯然是錯誤的。
針對上述這些情況,筆者作為承辦二審案件的法官提出變通處理的意見,就是二審仍作出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但是在二審判決書中充分闡述二審判決的理由後,明確指出一審判決存在的問題,特別強調二審維持的僅僅是一審判決的結果而不是一審判決的全部。不過這樣處理帶來的問題就是二審判決書中任何引用法律條文?引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 項顯然不準確,同時引用該條款的第(一)、(二)、(三)項是自相矛盾,如果只引用實體法不引用程序法,二審判決在適用法律上就是有瑕疵的。另外,二審法院作出維持加判的判決時,在適用法律方面亦遇到同樣問題。
如果說一審判決在認定事實、闡述判決理由、適用法律方面 存在問題尚可如此變通處理,那麼對在程序方面存在問題的一審判決,當事人又是針對程序問題提起上訴的,二審的處理難度則更大,甚至出現二審判決被再審程序認定程序違法的情形。如趙某訴劉某奶牛買賣合同糾紛案,買受人趙某以出賣人劉某出售的奶牛不符合合同約定為由,要求劉某退還買牛款四千元,一審法院適用普通程序開庭審理該案,在庭審時一名合議庭成員中途離開法庭,後回來參加合議庭評議。一審法院認為原告趙某的訴訟請求證據充分,判決被告劉某退還原告趙某買牛款四千元。劉某不服提起上訴,請求二審撤銷原判發回重審,理由是一審法院審理案件程序違法,法官在庭審時中途離開法庭,導致本案認定事實不清,且法官的行為違反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二審法院經審理查明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如果撤銷原判發回重審,勢必遲延訴訟,增加當事人的訟累,浪費審判資源,而法官在庭審時中途離開法庭雖是程序上的瑕疵,但並未影響到對案件事實的認定,也不屬於《民事訴訟法》和《適用意見》中規定的程序違法應撤銷原判發回重審的情形,所以二審法院作出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盡管在判決書中二審法院詳盡地闡述了二審判決的理由、指出一審判決中存在的問題,但嚴格地說這樣的終審判決有未保障程序公正之嫌。宣判後,劉某就以一、二審均程序違法為由申請再審,法官們對此的觀點也是不盡一致。對一審法官在庭審時中途離開法庭的程序瑕疵,二審程序還可以有條件地予以彌補,但是對涉及當事人訴訟權利的程序問題,如適用簡易程序審理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對法院依職權調查取得的證據未依法進行質證的案件,即使二審法院查明一審判決是正確的, 二審法院也只能撤銷原判發回重審,否則就違反了《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應當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的基本原則。這也是二 審發回重審案件多的原因之一。
"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 改判。"這項規定適用的結果是,二審如果查明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大多是裁定撤銷原判 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而不是查清事實後改判。而且在法官們中間形成一種認識,就是如果二審直接改判就是一審終審, 尤其是標的額大的案件,更不能直接改判,否則容易使當事人把矛盾集中在二審,對法官也是非常不利的。所謂"二審直接改判 就是一審終審"的認識曲解了兩審終審的含義,兩審終審不是就一個判決結果必須經過兩次一審審理,而是經過一、二審程序作出一個判決結果。另外,這項規定讓人產生這樣的疑問:如果二審未查明事實怎麼能判斷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二審既然查清事實為什麼還要發回重審? 對二審發回重審情形的不妥當的規定,客觀上造成發回重審案件的增多,導致訴訟遲延。
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時存在的問題,使我們 認識到修改這條法律規定是非常必要的,修改後的法律條文應具有嚴密、操作性強、適用於多種情況的特點。首先,修改後的法律條文應適用一審的判決和裁定,而不僅僅是原判決,應吸收《適用意見》第186、187條規定中的內容;其次,放寬規定二審 維持原審判決、裁定的情形,規定下列情形二審維持原裁決:原 裁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原裁決認定事實、適用法律 雖有錯誤,但二審對裁決結果的表述與原審一致的,明確對原裁決結果予以維持;一審存在程序上的瑕疵,不影響裁決結果的正確,二審能夠予以彌補的;第三,嚴格規定發回重審的情形,二 審查明事實且一審不存在程序上的錯誤的,不屬於發回重審的情形。總之,修改後的法律條文應該既能夠符合實現實體公正的要求,又能夠避免訴訟遲延。
廢了好大勁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望採納!!!!!!!!!!!!!!!!!
㈧ 民事訴訟法學習心得
《民事訴訟法》,是法學體系中的一門民事法學,基本解釋原則與民法學相同.相對於法理學和中國法制史這樣一些理論性極強的學科來說,民事訴訟法無疑是一門既簡單又實務的一門學科,但民事訴訟法的內容較多,而且大部分是需要理解記憶的,因而,不太容易掌握。那麼,我想問問大家,如何學好並考好民事訴訟法呢?首先,我要糾正一種錯誤的思想,即「法學是一門文科學科,只要靠背就可以考好,所以,現在的學習並不重要。」實際上,現階段學習對於我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培養我們的法學思維,而且還能夠增加我們對法學的學習興趣。
本人覺得,學習學習民事訴訟法如果沒有雄厚的民法積累和對民事權利司法考試保護方法,手段,途徑,多樣化的東西的感悟,是不可能學好這門學科的。此外,訴訟法的學習和精進還離不開大量的經驗觀察和實踐積累,這就要求我們多多看些一些民訴專家學者的著作,我們僅僅停留在書本 上的學習是不能達到學好這門學科的標準的,我現在終於明白老師為什麼在上課的時候苦口婆心的要我們多看些與訴訟法有關的名家寫的著作,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去從多角度多觸角的去分析問題,而不是讓書本上僅有的觀點束縛了我們的思維。
初學民訴的時候,自己一般滿足於對靜態訴訟規則的記憶,我認為只要背會了起訴的條件,上訴的期限,再審的事由等等一些教材的內容,考試成績就一定會很好,就算是一個合格的訴訟法入門者。這種看法在大學生中佔有很大的比例,特別是學習法律專業的學生覺得那樣就算是完成了應有的學習任務,因為大家在評估訴訟法的學習時,採用了與實體法學習相同或相似的標准。這種理解,使得不少學生參加工作後過高的自我評價與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之間出現了巨大的落差。
所以,訴訟法的學習,態度要端正,方法要得當,否則會停留在表面,皮毛還沾沾自喜。學習訴訟法的目的在於運用,而非記憶(雖然是基礎)。能夠運用訴訟法的只是,理論來分析,透視權利保護的案例,或者會中國權利保護的司法程序存在的縱深問題展開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實體與程序融會貫通的研究,那麼,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入門」。
其次,本人同意教科書上講的一些觀點,也覺得訴訟法的學習功夫在法外,民訴法學既是一門理論法學,也是一門實踐法學。在掌握民訴法學基本范疇,體系的前提下,還要注重民訴法的應用價值。通過旁聽法庭審判,參與法庭執行程序,開展模擬法庭,接受診所式教育,利用暑期到法院或律師事務所實習,到法院調研等各種形式。採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一方面可以用所學習和掌握的民訴法學的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加深對民訴法學理論的進一步理解。
㈨ 學《民事訴訟法》後的感受
最好是寫下自己的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