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管理河長制行政法規
① 各地正在積極探索河長制立法相關工作,以下哪些地方性法規對河長製作出規定
福建省水資源條例
② 《水資源管理條例》 全文是什麼
第十二條 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設立的流域管理機構(以下簡稱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釋義】 本條是對我國水資源管理體制的規定。
一、水資源管理體制是國家管理水資源的組織體系和許可權劃分的基本制度,是合理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以及防治水害,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組織保障。改革和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進一步強化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是這次《水法》修訂的一個重要內容。
二、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水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性資源,也是生態環境的基本要素。水資源與土地、森林、礦產等資源不同,它是一種動態的、可再生的資源。流域是一個以降水為淵源、水流為基礎、河流為主線、分水嶺為邊界的特殊區域概念。水資源按照流域這種水文地質單元構成一個統一體,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量水質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這就要求對水資源只有按照流域進行開發、利用和管理,才能妥善處理上下游、左右岸等地區間、部門間的水事關系。水落石出資源的另一特徵是它的多功能性,水資源可以用來灌溉、航運、發電、供水、水產養殖等,並具有利害雙重性。因此,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各項活動需要在流域內實行統一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才能興利除害,發揮水資源的最大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目前,以流域為單元進行水資源的管理已經成為世界潮流。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的《二十一世界議程》指出:水資源的綜合管理包括地表水與地下水、水質與水量兩個方面,應當在流域一級進行,並根據需要加強或者發展適當的體制。我國重要江河均是跨省區的流域,這一自然特點使得協調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的關系顯得更為重要。
三、1988年制定頒布的原《水法》規定「國家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制度」,為推進我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於對水資源的權屬管理部門與開發利用部門相互間的關系和職責劃分不清,沒有明確流域管理機構的職責和許可權,導致部門之間職能交叉和職能錯位的現象並存,「多龍治水」的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一是流域按行政區域分割管理;二是地表水、地下水分割管理;三是水量與水質分割管理。這種管理體制在實踐中產生的主要問題有:一是不利於江河防洪的統一規劃、統一調度和統一指揮。例如有的地方在汛期上下游、左右岸各自為政,只顧自保,不顧整體,影響全局的防汛抗洪工作。二是不利於水資源統一調度,統籌解決缺水的問題。例如一些地區在枯水期爭相搶水,還有一些上游地區大量引水,造成下游地區江河斷流、無水可用,給下游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損害。三是不利於地表水、地下水統一調蓄,加劇了地下水的過量開發。據統計,全國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67億立方米,已經形成164個地下水超采區。四是不利於城鄉統籌解決城市缺水的問題。五是不利於統籌解決水污染的問題。目前我國跨區域的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局部治理,特別是下游地區治理無法真正改善江河水質和水環境,只有上下游統一治理、統一水量調度才能取得成效。六是不利於水資源經濟、社會和環境等綜合效益的發揮。新《水法》根據水資源的自身特點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借鑒一些國家水資源管理的通行做法和經驗,按照資源管理與開發利用管理相分離的原則,確立了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四、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水資源統一管理的核心是水資源的權屬管理。新《水法》明確規定,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水資源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為了實現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全國水資源的戰略規劃,對水資源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配置、統一調度、統一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為了實現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主要江河、湖泊設立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我國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在主要江河設置了具有現代意義的流域管理機構,例如1935年設立的揚子江水利委員會、1933年設立的黃河水利委員會和1929年設立的導淮委員會等。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為了加強對大江大河的規劃、治理和管理,在長江、黃河、淮河等流域成立了流域管理機構,其間機構幾經變更。到目前我國在長江、黃河、淮河、珠江、海河、遼河這六大江河和太湖流域都成立了作為水利部派出機構的流域管理機構,行使《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和水利部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新《水法》對流域管理機構在水資源監督管理方面的職責進一步作了明確規定,具體包括:(1)水資源的動態監測和水功能區水質狀況的監測。(2)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以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湖泊的流域綜合規劃和區域綜合規劃的編制。(3)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湖泊上建設水工程的審查。(4)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以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區劃。(5)管轄許可權范圍內的排污口設置審查。(6)管轄許可權范圍內的水工程保護。(7)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的制訂以及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調度計劃的制定。(8)管轄許可權范圍內的取水許可證頒發和水資源費收取。(9)水事糾紛處理與執法監督檢查等。
五、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工作。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水資源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實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還必須緊密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充分發揮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新《水法》規定的流域管理機構與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水資源監督管理上的一些具體職責還將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配套行政法規或者政府規章進一步界定。按照《水法》的有關規定,借鑒國外流域管理的功能經驗,從總體上說,流域管理機構在依法管理水資源的工作中應當突出宏觀綜合性和民主協調性,著重於一些地方行政區域的水行政主管部門難以單獨處理的問題,而一個行政區域內的經常性的水資源監督管理工作主要應由有關地方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實施。地方在維護全國水資源統一管理、水法基本制度統一的前提下,也可以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地方性水法規和有關政府規章,制定有利於本地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政府和有關規劃、計劃,依法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③ 我國有哪些水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
我國所有的關於水資源保護的法律規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河道管理條例》. 記得採納啊
④ 以下哪些地方性法規對河長製作出規定
目前,各地抄正在積極探索河長制襲立法相關工作,以下哪些地方性法規對河長製作出規定?B
A. 《浙江省河長制規定》
B. 《福建省水資源條例》
C. 《貴州省水資源保護條例》
D. 《揚州市河道管理條例》
E. 《水污染防治法》
⑤ 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水資源保護管理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水資源的保護管理,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結合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自治縣)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縣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和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水資源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堅持科學規劃、保護優先、統籌協調、合理開發、節約用水、綜合治理和可持續利用的原則。第四條自治縣水務主管部門負責水資源的保護、管理、開發、利用和監督工作。其他相關職能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水資源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的相關工作。
鄉(鎮)水務管理機構經自治縣水務主管部門授權,在鄉(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具體承擔本轄區內水資源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應當協助做好水資源的保護管理工作。第五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水資源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工作的領導,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第六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設立水資源保護資金。資金主要來源:
(一)縣級財政預算安排的資金;
(二)上級扶持資金;
(三)社會捐贈;
(四)其他資金。第七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水資源保護納入法治宣傳教育規劃,每年三月為水資源保護宣傳教育月。第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和水工程及其設施的義務,對破壞水資源、水工程及其設施的行為都有制止和舉報的權利。第九條自治縣人民政府對在水資源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十條自治縣水務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水資源保護的相關綜合規劃和專業規劃,報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級水務主管部門備案。經批準的規劃,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按照原審批程序報批。
水資源保護、供水、灌溉、節約用水等專業規劃,由自治縣水務主管部門編制,按規定報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一條自治縣人民政府鼓勵單位和個人依法投資開發利用水資源,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符合水資源保護的相關綜合規劃和專業規劃,經自治縣水務主管部門同意後,按規定程序報批。第十二條開發建設水力發電站,應當保護生態環境,堅持興利與除害相結合,兼顧防洪、供水、灌溉、航運和漁業等方面的需要。
開發建設單位應當依法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義務。第十三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其成員依法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集體土地或者承包土地上投資興建水工程設施的,按照誰投資建設誰管理和誰受益的原則,對水工程設施及其蓄水進行管理和合理使用。第十四條在水資源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中,涉及移民搬遷的,建設單位應當將所需移民經費列入工程建設投資計劃,妥善安排移民的生產生活,保護移民的合法權益。第十五條自治縣加強對江河、水庫、渠道的保護管理,實行河長制。具體辦法由自治縣人民政府制定。第十六條自治縣行政區域內的主要河流、水庫、壩塘及其他水源地執行水功能區劃的水質保護標准。
南丙河水庫、南掌河水庫等小(一)型以上水庫的水質不低於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Ⅱ類標准;黑河、南朗河、下允河等主要河流水質不低於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Ⅲ類標准。第十七條在江河、水庫、壩塘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擅自新建、改建、擴建排污口;
(二)向水體排放、傾倒工業廢渣、城鎮垃圾;
(三)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的方法進行捕撈;
(四)丟棄畜禽屍體。第十八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劃定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保護范圍,設立標志,並向社會公告。保護范圍內應當逐步退耕還林、植樹種草,防止水土流失、水源枯竭。
水源涵養林應當逐步納入生態公益林管理,並依法給予補償。第十九條自治縣內的供水單位應當加強供水設施的維護和管理,確保正常供水。用水單位和個人應當安裝計量設施,並按照規定交納水費。對拒不交納水費的,供水單位有許可權制供水或者停止供水。
⑥ 青海省實施河長制湖長制條例
第一條為了保障河長制湖長制實施,加強河湖管理和保護,推進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河長制湖長制的實施,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河長制湖長制,是指在各級行政區域設立總河長湖長,在各河湖設立責任河長湖長,負責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執法監管等工作的機制。
本條例所稱河湖,包括江河、湖泊、水庫等。第四條實施河長制湖長制應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黨政領導、部門聯動,問題導向、因地制宜,強化監督、嚴格考核的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實施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加強河湖管理保護宣傳教育,提升全社會河湖管理和保護的責任意識、參與意識。
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應當開展對河湖管理和保護的宣傳報道,並加強輿論監督。
鼓勵和引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參與河湖保護工作,開展河湖保護志願活動。第七條按照行政區域管理和河湖流域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湖長體系。
省、市(州)、縣(市、區、行委)、鄉(鎮、街道)設立總河長湖長。
各河湖分級分段分片設立責任河長湖長。自然保護地等特定區域根據實際情況設立責任河長湖長。
河長湖長的設立和調整,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執行。第八條省、市(州)、縣(市、區、行委)應當設置河長制湖長制辦公室,承擔河長制湖長制日常工作。鄉(鎮、街道)應當明確河長制湖長制工作人員。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利、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草原、公安、文化和旅遊等河長制湖長制責任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做好河湖管理和保護工作。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設置河湖管護員崗位。聘用河湖管護員應當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與聘用人員簽訂聘用協議。第十條省、市(州)、縣(市、區、行委)應當建立健全總河長湖長會議、責任河長湖長專題會議、河長制湖長制聯席會議、河長制湖長制辦公室會議制度,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各項工作。第十一條縣級以上總河長湖長履行以下職責:
(一)組織領導、協調、督促、考核本行政區域內河湖管理和保護工作,落實河湖管理和保護主體責任;
(二)審定河湖管理和保護中的重大事項、河長制湖長制重要制度文件;
(三)主持研究部署河湖管理和保護重點任務、重大專項行動,推動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協調解決河長制湖長制推進過程中涉及全局性的重大問題;
(四)監督指導相關部門、下級總河長湖長、責任河長湖長依法履行職責;
(五)國家和本省規定的其他職責。
鄉(鎮、街道)總河長湖長負責組織安排本轄區河長制湖長制工作,開展河湖巡查,協調解決河湖管理和保護的具體問題,督導本級和村(社區)責任河長湖長履行職責。第十二條省級責任河長湖長履行以下職責:
(一)審定並組織實施責任河湖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方案;
(二)組織開展責任河湖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協調解決相應河湖管理和保護中的重大問題;
(三)明晰責任河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區管理和保護目標任務;
(四)推動建立流域統籌、區域協同、部門聯動的河湖聯防聯控機制;
(五)組織對省級相關部門和下一級河長湖長履職情況進行督導;
(六)國家和本省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十三條市、縣級責任河長湖長履行以下職責:
(一)審定並組織實施責任河湖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方案或者細化實施方案;
(二)組織開展責任河湖專項治理工作;
(三)協調和督促相關部門制定、實施責任河湖管理保護和治理規劃,協調解決規劃落實中的重大問題;
(四)協調和督促相關部門開展河湖管理和保護的聯防聯控工作;
(五)督促下一級河長湖長及本級相關部門處理和解決責任河湖出現的問題、依法查處相關違法行為,對其履職情況和年度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督導考核;
(六)國家和本省規定的其他職責。
自然保護地等特定區域的責任河長湖長的職責參照前款規定執行。
⑦ 福建省河長制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推進和保障河長制實施,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河長制工作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河長制,是指在相應水域設立河長,由其負責組織領導相應水域的管理和保護工作,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機制。
本規定所稱水域,包括江河、水庫等水體。第三條本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其工作任務主要包括加強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執法監管等。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加強對所轄水域的管理保護,落實河長制工作任務。第五條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應當開展水域管理保護的宣傳教育,引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積極參與水域管理保護和社會監督,營造全社會合力推進河長制工作的良好氛圍。第六條鼓勵社會力量以出資、捐資、科研、志願行動等方式,參與河長制相關工作。
對在河長制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第二章管理體制第七條本省按照行政區域和流域,在省、設區的市、縣(市、區)、鄉(鎮、街道)分級分段建立四級河長體系。第八條省級河長負責組織領導全省河長制工作和相應水域的管理保護工作,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促有關部門、下一級河長履行職責。
設區的市、縣級河長負責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河長制工作和相應水域的管理保護工作,協調解決突出問題,督促有關部門、下一級河長履行職責。
鄉級河長負責協調、督促、落實所轄水域的治理和管理保護工作。第九條省、設區的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應當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設立河長制辦公室(以下簡稱河長辦)。
河長辦具體負責河長制組織實施的日常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開展綜合協調、督導考核;
(二)開展政策研究,制定實施河長制的具體管理規定;
(三)組織建立河湖管理保護信息平台;
(四)開展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
(五)組織開展河長制工作的宣傳教育;
(六)其他應當履行的職責。第十條縣、鄉兩級根據所轄水域數量、大小和任務輕重等實際情況按照有關規定招聘河道專管員,負責相應水域的日常協查及其情況報告,配合相關部門現場執法和涉河涉水糾紛調處等工作。
縣、鄉兩級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將相應水域的日常巡查及其情況報告、保潔等相關工作委託專業化服務機構承擔。第十一條各地應當按照國家和本省的有關規定開展生態環境領域綜合執法,依法集中行使涉河涉水等生態環境領域的行政處罰權。
鼓勵各地完善生態環境資源司法聯動機制,促進涉河涉水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第三章工作機制第十二條各級河長應當根據需要組織召開區域河長會議、流域河長會議,研究決定所轄區域或者水域河長制工作重大行動,協調解決水域管理保護重點難點問題。第十三條各級河長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對相應水域開展巡查:
(一)省級河長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水域進行巡查;
(二)設區的市級河長每季度巡查不少於1次;
(三)縣級河長每月巡查不少於1次;
(四)鄉級河長每周巡查不少於1次。
對水質不達標、問題較多的水域應當加密巡查頻次。第十四條各級河長巡河時應當按照要求對所轄水域的水質、水環境、涉河工程、管理保護情況等事項進行巡查,如實記錄巡查情況,建立巡查日誌。巡查日誌應當載明巡查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發現的問題及處理情況等。第十五條鄉級河長對巡查中發現的問題或者相關違法行為,應當協調、督促處理;協調、督促處理無效的,應當向該水域的縣級河長或者縣級河長辦報告。
縣級以上河長對巡查中發現的問題以及其他水域管理保護的問題應當按照下列規定予以處理:
(一)屬於本級河長職責的,協調、督促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予以處理;
(二)屬於下級河長職責的,督促下一級河長予以處理;
(三)屬於上級河長職責的,提請上一級河長協調處理。
⑧ 重慶市河長制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河長制實施,加強河流管理保護工作,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河長制的實施,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河長制,是指按行政區域設立總河長,在所有河流設立河長,負責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河流管理保護工作,監督政府相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的制度。
河長制實行一河一長、一河一策、一河一檔。
本條例所稱河流,包括江河、湖泊、水庫等。第四條河長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河長領導、部門聯動,綜合治理、公眾參與的原則,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流管理保護體制機制。第五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統籌使用河流管理保護資金,保障一河一策實施,將河長制工作經費納入本級政府預算。
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河流管理保護。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開展河流管理保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河流管理保護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第七條鼓勵和支持河流管理保護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人才培訓,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第八條鼓勵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以捐資、志願行動等方式,參與河流管理保護與監督。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新聞媒體、群眾代表等擔任社會監督員,對河流管理保護效果進行監督和評價。第二章組織體系第九條按照行政區域管理與河流流域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市、區縣(自治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河長體系。
設立市、區縣(自治縣)、鄉鎮(街道)總河長、副總河長。各河流流域分級分段設立市、區縣(自治縣)、鄉鎮(街道)、村(社區)級河長。
各級總河長、副總河長、河長的確定和調整,依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執行。第十條市、區縣(自治縣)、鄉鎮(街道)設立河長辦公室,作為本級總河長、河長的辦事機構,承擔河長制具體工作,並配備相應的工作人員。
各級河長辦公室主任由本級副總河長擔任。市、區縣(自治縣)河長辦公室成員由河長制責任單位和牽頭單位的負責人擔任。第十一條市、區縣(自治縣)發展改革、教育、經濟信息、公安、財政、規劃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城市管理、交通、水利、農業農村、衛生健康、林業、海事等部門作為本行政區域的河長制責任單位。
市、區縣(自治縣)根據工作需要,確定相應河流的河長制牽頭單位。第三章工作職責第十二條各級總河長是本行政區域內河長制工作第一責任人,負責河長制工作的組織領導、決策部署和監督檢查,統籌解決河長制實施和河流管理保護重大問題。
下級總河長應當落實上級總河長決策事項。
副總河長協助總河長工作。第十三條市級河長履行下列主要職責:
(一)落實本級總河長決策事項,組織領導責任河流管理保護工作,督促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二)審查責任河流一河一策方案並督促實施;
(三)巡查責任河流,每年不少於兩次;
(四)明確跨行政區域河流管理保護責任,協調責任河流上下游、左右岸落實聯防聯控;
(五)監督指導本級河長制責任單位、下級總河長、責任河流河長履行職責;
(六)國家和本市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十四條區縣(自治縣)級河長履行下列主要職責:
(一)落實本級總河長決策事項,組織領導責任河流管理保護工作,組織開展突出問題專項整治;
(二)審查責任河流一河一策方案並督促實施;
(三)巡查責任河流,每季度不少於一次,協調解決巡河發現、本級有關部門和下一級河長上報、社會公眾反映的有關問題;
(四)統籌責任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管理保護工作,落實區域聯防聯控、部門協同聯動;
(五)督促本級河長制責任單位、下級總河長、責任河流河長履行職責;
(六)落實市級河長、河長辦公室交辦事項;
(七)國家和本市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十五條鄉鎮(街道)級河長履行下列主要職責:
(一)落實本級總河長決策事項,組織落實責任河流管理保護工作,組織落實河流突出問題清理整治;
(二)巡查責任河流,巡河次數由區縣(自治縣)總河長確定;
(三)及時協調解決巡河發現和社會公眾反映的問題,勸阻涉河違法違規行為,屬於上級有關部門職責范圍的,按照規定及時向上一級河長、河長辦公室或者有關部門報告;
(四)督促指導村(社區)級河長履行職責;
(五)落實上級河長、河長辦公室交辦事項;
(六)國家和本市規定的其他職責。
⑨ 目前,各地正在積極探索河長制立法相關工作,以下哪些地方性法規對河長製作出規定
目前,各地正在積極探索河長制立法相關工作,以下哪些地方性法規對河長製作出規定?
A. 《浙江省河長制規定》
B. 《福建省水資源條例》
C. 《貴州省水資源保護條例》
D. 《揚州市河道管理條例》
E. 《水污染防治法》
答案:ABCDE
解析:
A:《浙江省河長制規定》已於2017年7月28日經浙江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B:《福建省水資源條例》已由福建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於2017年7月21日通過,現予公布。本條例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C:《貴州省水資源保護條例》2016年11月24日貴州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 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D:《揚州市河道管理條例》已由揚州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於2016年10月26日制定,經江蘇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於2016年12月2日批准,現予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E:《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水污染防治法於2008年2月28日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公布,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