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行政法治論綱
⑴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中治軍論的內容有哪些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大體上經歷了萌生、形成、充實提高、系統完善四個歷史時期。
1、萌生時期:大約公元前21世紀至前8世紀,即夏、商、西周時期。
中國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產生了部落間的戰爭,人們對軍事問題也開始有了一些初步思考。夏王朝正式建立奴隸制國家,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軍隊成為國家機器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西周時已有師、旅、卒、兩、伍等編制,青銅兵器廣泛應用於軍事。著名的戰爭有甘之戰、鳴條之戰、牧野之戰、周公東征等,作戰樣式有步戰、車戰,多為"堂堂之陣"的正面交鋒。作為觀念形態的軍事思想也開始萌生,在甲骨文、金文和《尚書》等古代史料及大約在西周時期出現的《軍志》、《軍政》等兵書中都有反映。
這一時期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是:①在對戰爭的看法上,強調天命、 伸張正義和保民。《尚書》的《甘誓》、《湯誓》、《泰誓》等都提出以天命作為出兵征戰之由,以"恭行天之罰"、"弔民伐罪"、"保民"相號召。軍事決策和行動要以天象和占卜的吉凶定取捨。②治軍上強調齊眾以律,"師出以律,失律凶也"(《易·師》);"尚桓桓"(《尚書·牧誓》),以成威武之師;嚴賞罰,"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尚書·甘誓》)。③戰爭指導上,以重禮信仁義為主導思想,主張"以禮為固,以仁為勝","不窮不能","成列而鼓"(《司馬法》);戰爭實踐中也已注意到以謀取勝。鳴條之戰、牧野之戰,都採取了陰蓄其力、爭取與國、剪敵羽翼、運用間諜、偵察敵情、掌握時機、攻其腹心等方略。《軍志》、《軍政》中有"允當則歸","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地利為寶"等謀略思想的記載。④在作戰指揮上,已注意到前鋒和主力、車兵與徒兵的配合及陣法的應用。由於這一時期戰爭樣式簡單,規模比較小,持續時間短,人們對軍事的認識還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
2、形成時期:大約從公元前8世紀至前3世紀,即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社會處於大動盪、大變革、大發展中。爭霸、兼並、統一戰爭激烈,用兵數量增多;鐵兵器應用日益廣泛,軍事技術和築城等均有進步;軍制上,步兵、騎兵、水師逐漸分離為獨立兵種,步、騎、車配合作戰,形式多樣;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現了募兵制和郡縣徵兵制;戰爭指揮復雜,要求高,將帥專職化;學術上百家爭鳴等,促進了中國古代兵學的發展。以《孫子》為代表的一大批兵書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古代兵學理論體系的初步確立。對戰爭的認識逐步深化春秋時期人們已經認識到,"師直為壯,屈為老";"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左傳·宣公十二年》);"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計》)。戰國時兵學家進一步將戰爭區分為"義"和"不義",指出:"禁暴救亂曰義"(《吳子·圖國》),"義者,兵之首也"(《孫臏兵法·下編·將義》),並由此確定了自己對戰爭的基本態度:"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司馬法·仁本》);"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尉繚子·武議》)。對戰爭的起源問題,提出"兵之所自來者上矣,與始有民俱"(《呂氏春秋·孟秋紀》)的觀點。對戰爭的起因問題,認為由於人民眾、財貨寡、事力勞、供養薄,故民爭而不免於亂,已注意到從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探討戰爭的起因。在對戰爭與政治、經濟、地理的關系和制勝因素的認識上,指出國家安危"在德不在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戰法必本於政勝"(《商君書·戰法》);"以武為植,以文為種"(《尉繚子·兵令上》);"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兵要在乎"善附民"(《荀子·議兵》)。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們進一步提出軍事改革的要求,主張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尤重耕戰,強調富國強兵,"顯耕戰之士"(《韓非子·和氏》);視富國為強兵之本、之先、之急,即"甲兵之本必先於田宅"(《管子·侈靡》)。以法家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主張為統一而進行戰爭,對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形成系統的建軍理論突出反映在將、法、教方面。《孫子》提出將帥必須具備"智、信、仁、勇、嚴"的條件,對軍隊組織編制、將官職責、軍備物資、費用等也都有嚴格要求,管理要"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把"士卒孰練"作為勝負的重要條件等,奠定了中國古代建軍理論的基礎。其後戰國軍事理論家更進一步豐富了它的理論內容。《吳子》要求將帥總文武,兼剛柔,具備理、備、果、戒、約的素質;《尉繚子》強烈批評世將制度,提出將帥要有威、惠、機、戰、攻、守、無過等全面修養;《六韜》不僅考察將帥個人的條件,而且強調統帥機關整體素質的互補和提高;《韓非子》主張從基層中選拔有實戰經驗的人為將領;等等。在軍事法制方面,出現了許多關於作戰、內務、紀律等法規性的文獻,體現了以法治軍、以治為勝的思想特點。同時強調以仁為本,恩威並用,賞罰嚴明,認為"善將者,愛與威而已"(《尉繚子·攻權》);要愛護士卒,甘苦與共;賞不逾時,罰不遷列;要"刑上極,賞下通"(《六韜·將威》),和軍同欲。在軍隊的教育訓練方面,提出"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吳子·治兵》);要"因便而教,唯利而行"(《管子·兵法》);簡募良材,料民選卒,依勇力、技藝分別編組,按級訓練;裝備要精良等。從本質上說,這是以法家的法治思想為主、吸取儒家仁學理論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適應當時軍隊特點的建軍理論。
提出一系列戰爭指導和作戰原則春秋時期的戰爭指導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運用軍事與政治謀略,提出了諸如"尊王攘夷","威不軌而昭文德","觀釁而動","兼弱攻昧","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盡其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等有價值的戰爭指導思想。重信義的觀念逐步被"戰陣之間,不厭詐偽"所代替。《孫子》對以往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進行總結,認為善戰者必須了解和把握道、天、地、將、法"五事",重視謀略,強調"廟算"和先計後戰。指出了用兵的"詭道"、"詐立"特徵;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思想和進攻速勝的指導原則;強調主動、惑敵和因情用兵;提出了致人而不致於人、示形、任勢、我專敵分、兵情主速、奇正相生、避實擊虛、攻其無備、因敵制勝等基本原則。戰國時期,伐謀、伐交思想有了新的發展,注重聯盟戰略,縱橫捭闔,分化敵對力量;強調必攻不守,先機制敵,靈活應變;產生並發展了騎戰、城戰及不同地理、氣象條件下作戰的原則。《吳子》、《六韜》和《孫臏兵法》關於騎兵的地位、作用、特點的論述,已帶有總結經驗和理論概括的性質,其中"十勝"、"九敗"和"用騎十利"已比較系統。在"攻城圍邑" 和"救守"之法上,也有慣用器械、集兵攻城、錯絕其道、阻援攻虛、守不失險、守必出之、中外相應等論述。《墨子》中《備城門》等幾篇晚出的墨家之作專論守城之法,對守城設施、布局和器械製作、使用等均有詳細記述,核心思想是"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親"。
奠定古代軍事哲學思想的基礎 《孫子》反對戰爭的不可知論,認為戰爭可先知、先算、先 勝,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觀點;注重人事,反對"取於鬼神"、"像於事"、"驗於度";注重以"智"使"力"和趨利避害;注重從總體上聯繫上多方面地觀察戰爭,體悟到軍事領域中許多矛盾對立及轉化的現象,提出了虛實、奇正、形名等一系列反映軍事理論認識對象的性質、范圍和內容的范疇。戰國時的兵家更注重對"戰道"(戰爭規律)的探討,視之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同時對軍事領域內的諸矛盾關系、軍事與政治、軍事與經濟的關系的認識也更為廣泛深入。
3、充實提高時期: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0世紀中期,即從秦漢~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統一的歷史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完善,社會經濟、文化、科技也不斷發展。軍事技術有新的進步,鐵兵器種類增多,殺傷性能有所提高;軍事交通、築城、造船也有較大發展。唐代發明了火葯並開始應用於戰爭。騎兵、水軍在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各朝軍制多有所變革,武裝力量體制基本成型,大致由中央軍、地方軍和邊防軍三大部分組成,集權於皇帝。北朝後期創立的府兵制經隋至唐初而趨完善,成為兵農結合的軍事制度;徵兵制、募兵制等兵役制度交相施行。 戰爭規模增大,時間延長,區域范圍廣,大規模的騎兵集團作戰、橫渡江河作戰、水上交戰以及水陸配合作戰較多。漢代注重兵書的搜集整理,並將兵家分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類。這一時期軍事思想在繼承先秦傳統的基礎上,側重於實際運用,內容更加豐富,水平進一步提高。
高度重視戰略謀劃在幾次統一中國的戰爭中,一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表現出高超的戰略思想和決策能力。楚漢戰爭中,漢對經營基地、收攬民心、分化對方、爭取盟國以及正面堅持、敵後襲擾、兩翼牽制等戰略運用甚為成功。東漢統一戰爭中,採取西和東攻,先關東,後隴蜀,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的戰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在多極斗爭中,聯盟戰思想的運用生動、突出。諸葛亮的"聯吳抗曹",孫權的"聯魏擊蜀",曹魏的離間吳蜀、坐山觀斗等,在不同情況下分別運用,各有成效。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了分清形勢,建立根基,內修政事,外和諸戎,聯盟抗敵的戰略思想。隋唐五代時,隋先採取北和南攻,後又採取擊北防南的戰略,對突厥"離強合弱",擊逆撫順;對陳軍事手段與政治手段並用,虛實結合,疲敵誤敵,伺機一舉擊滅。這些都表現出戰略運用的靈活性。李淵集團為統一全國採取的因勢借力、以屈求伸、乘虛入關、居險養威、先急後緩、各個擊滅群雄的戰略,取得成功。周世宗柴榮的"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戰略規劃,亦不失為有識之舉。這些戰略思想和決策體現了從實際出發、駕馭全局、遠謀多算、靈活用兵的共同特徵。《黃石公三略》、《淮南子·兵略訓》、《戰略》等專門闡述戰略思想的軍事著作的出現,使制定和實施戰略的藝術更加深刻和系統,而"貴謀賤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成敗在乎智","以計代戰一當萬"等,均成為膾炙人口的重視戰略運用的名言。
國防指導思想呈現新的特點根據當時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及周邊形勢,秦朝修築萬里長城,體現了因地形,"用險制塞"、"限胡馬之足"、以牆制騎、安邊設防的思想。漢朝組建大規模騎兵集團後,轉而採取"以騎制騎"之策,抗擊強大的匈奴騎兵,由單純防禦轉入攻勢防禦。漢朝還在秦徙民實邊的基礎上,推行軍屯實邊措施,形成了兵農結合的一種強邊新形式。秦漢時,重視軍事交通建設,形成以都城為中心、干線縱橫、通向邊遠地區的交通網,提高了軍隊的機動性。漢初"文武並用"的治國強兵方略,"以蠻夷攻蠻夷"的對匈奴之策,隋至唐初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個軍事戰略區,採取重首輕足、中外相維的兵力部署原則等,對後世均有較大影響。
作戰指導思想有新的發展 重視利用騎兵機動性強的特點,採用多路出擊、以快制敵、長途奔襲、窮追猛打的戰法,注重多兵種運用;大規模江河作戰,水陸配合,多路分進合擊;城邑戰地位突出,要塞攻守成為戰爭成敗的關鍵。李世民的"持久以弊之"和圍城打援、一舉兩克的戰法影響深遠。野戰中更注意對地形的詳盡考察,聚米為山(即沙盤雛形),因地用兵。《衛公兵法》提出了速決和持久不可偏廢的觀點。《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聯系戰爭實踐,對虛實、奇正、攻守等范疇的闡述更為系統、辯證,強調"致人而不致於人"(即奪取戰爭主動權)是兵法精髓,指出"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太白陰經》強調戰爭勝負取決於人謀和國家富強;提出"戰勝攻取形之事而用在神,虛實變化神之功而用在形",闡明了"形"(物質)與"神"(精神)的辯證關系,發展了《孫子》關於"形"的理論。
4、系統完善時期:10世紀至19世紀中葉,遼宋~清朝(前期)。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進一步系統完善。這期間,中央政權與北方民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權較長時期處於並立狀態,既爭斗,又融合,中國政治、經濟和科技、軍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了較大的發展,統兵用兵之權高度集中。隨著火器的發明及其大量裝備部隊和運用於實戰,火器部隊成為獨立兵種。作戰規模日益擴大,戰爭樣式更加多樣。隨著武學的興盛,《武經七書》成為將帥及武科舉子的必讀書,強調精神感化的理學、心學學說滲透到治軍領域。以《武經總要》、《武備志》為代表的一些大型軍事類書相繼問世,明確區分軍事門類,系統整理軍事資料。有關軍事訓練、軍事人物、兵制、守城、陣法、車營、火器、軍事歷史地理、海防邊防等專題性兵書大量涌現,反映了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研究的廣泛深入,也增添了更多的有價值的軍事思想內容。
以兵權高度集中為統兵建軍宗旨宋朝統治者鑒於唐末五代藩鎮擁兵割據,大權旁落的歷史教訓,力主兵權高度集中,以軍事行政權歸樞密院,軍事指揮權歸"三司"、"三帥",互相制約,集權於皇帝。明、清兩朝統治者也將集權原則奉為圭臬。兵權的高度集中有利於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但宋初由皇帝親制陣圖,並派出排陣使監督將帥戰守的做法違背了因情應變的基本原則,也容易束縛將帥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造成兵將互不相習的弊端,削弱部隊的戰鬥力。
練兵、練將思想日益深化、系統隨著武舉、武學的逐步發展和完善,對將領的培養教育制度化、系統化,重視選練和軍事教育。宋代岳飛嚴於治軍,信賞明罰,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為信條。明代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堅持陣法要與伍法相結合,並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比較適用的練將、練兵的原則和方法,認為"練兵之要,在先練將";練將既要入武庠(軍事學校),也要到實境中鍛煉;對士兵的訓練,則貫徹選、練兼顧的原則,主張兵貴選鄉野老實之人,摒棄市井油滑之徒,注重練膽、練藝。
戰略思想更加豐富、系統《武備志·戰略考》按"非略弗錄"和"略非奇弗錄"的原則輯選春秋至元各代的用兵方略。《讀史方輿紀要》系統論述了山川形勢對戰爭的影響。在戰略進攻上,北方各民族將帥普遍注意發揮騎兵機動能力強、善於野戰的特長,主張進攻速決。如遼朝女軍事家蕭綽的長驅直入、緊逼腹心的謀略;蒙古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遠程迂迴、突然奔襲、中間突破以及假道南宋的滅金方策;後金統帥努爾哈赤面對強軍,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等方略,都從不同角度為中國古代戰略增添了新的內容。朱元璋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也採納了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方針,後又採取了先斷羽翼,再攻腹心的方略,逐步消滅群雄,建立明朝。在戰略防禦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河,藩籬三層,扼守要點的點、線、面結合的設防思想。明代逐步形成以長城為骨幹,因險守塞,擇點分片(建立九鎮),寬正面大縱深,有重點和層次,精兵機動和城守相結合的邊防思想。針對倭寇自海上入侵的新情況,《籌海圖編》一書提出要海陸結合,分區、多層、要點設防,強調實行哨於遠洋,擊於近海,鞏固海岸,嚴守要城的海防思想。所有這些,都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戰略思想。
火器的廣泛應用促進了作戰指導思想的發展明代前期建立了以火器為主的特種部隊——神機營,嗣後火器大量裝備部隊,有了火器和騎兵、步兵編組成軍的車營。在作戰中,重視發揮火器的作用,陣形和戰法都有變化,並提出了火器在先、各兵種配合的思想。《車營叩答合編》專論火器部隊的作戰特點和方法,適應用車在用火,用火在用疊陣的原則,使車、騎、步之間交相更迭、配合,保證了火力的發揚。火器的發展也引起城邑攻防理論的變化,城池防禦工事層數增加,注意騎牆、敵台火力相交,並構築附城敵台,以台護銃,以銃護城,以城護民。
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早、發展快,內容博大精深。其體系確立於先秦時期,歷朝歷代均有豐富和發展,其中包括古代農民起義的豐富實踐和理論升華,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在戰爭觀上提倡重道慎戰、義兵必勝、以戰止戰;在國防建設上主張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在戰略和作戰指導上強調先計後戰、知彼知己、因情定策、"全勝"、文武並用、伐謀伐交、兵不厭詐、出奇制勝、避實擊虛、各個擊破、造形任勢、動敵、致人、我專敵分、並卒擊敵、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以逸待勞、善擇戰機、兵貴神速、靈活應變;在治軍思想上要求以治為勝、制必先定、兵權貴一、教戒素行、氣藝並重、賞罰嚴明、恩威並施、勵士練銳、精兵良器、將帥賢能、 智勇雙全、上下同欲、三軍齊心;在後勤保障上提倡聚財積力、足食強兵、取用於國、因糧於敵;在兵役思想上堅持寓兵於民、因勢改制等等。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在世界軍事思想史上有廣泛影響和突出地位,不僅在歷史上對指導人們的軍事斗爭有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仍為中外各界人士所稱道,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VUAB141&xpos=3
《孫子兵法》的科學價值
1、《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軍事思想對中國歷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其已被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於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 (Clausewitz)寫的《戰爭論》(On War)還早2300年。
2、 《孫子兵法》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 強弱、攻守、勝敗、利患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孫子兵法》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歷代軍事家廣為援用,書中不少計名、典故,在中國也是婦孺皆知。《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系,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
⑵ 什麼是軍事行政法
軍事行政法,是指調整軍事行政主體在行使軍事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與軍事行政相對人、軍事行政法律監督主體之間的各種行政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一方面,軍事行政法是國家行政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行政法中的特別法;另一方面,軍事行政法是軍事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⑶ 簡述軍事法產生的特殊原因
作為一種法律規范,軍事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其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法律體系的形成,有利於軍事法治的發展,有利於我國軍事法治理論的發展。唯有通過構建自洽的軍事法體系,方能實現軍事法的價值。
關鍵詞 軍事法 價值 軍事法體系
作者簡介:杜宜宣,武警工程大學作戰指揮專業 2011 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警法。
一、價值、法的價值和軍事法價值的辨析
價值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概念,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者對價值都有不同的認識。如有學者即認為,對於價值,我們只能從是否具有意義的角度而非實際存在或不存在的角度來對其進行界定。因此,價值不具有具體性,而只具有抽象性,一般認為,價值是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是在特定的社會中,客體對於主體的意義。
而具體到法的價值,法學家也紛紛給出自己的理解。日本學者川島武宜認為,「法律所保障的或值得法律保障的(存在著這種必要性)的價值,我們將其稱之為『法律價值'……各種法律價值的總體,又被抽象為所謂的』正義'.」而有的學者根據價值是主客體之間關系的界定,認為法的價值即為法這個客體對於公民、群體、社會、階級等所產生的積極意義。法的價值的有無、大小既取決於該法律制度本身的良善,又取決於其對一定主體需求的滿足。
簡而言之,法的價值即是以作為客體的法與作為主體人的關系作為基礎,對公民、社會關系的滿足。那麼,作為具體法部門之一的軍事法,它的價值又為何?在界定軍事法價值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對軍事法本身予以界定。筆者認為,作為我國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的法律部門的軍事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者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定軍事活動諸方面行為准則的法律規范之總稱,軍事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的軍事社會關系。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軍事法律制度已經涵蓋了國防法律制度、兵役法律制度、軍事人事法律制度、軍事管理法律制度、軍事設施保護法律制度、軍事後勤法律制度等。這里,軍事法價值則是指作為軍事法律關系主體的軍人和軍事組織在履行軍事法進行部隊的管理行為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軍事法本身和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軍事法對主體的積極意義。
二、軍事法價值的具體面向
筆者認為,我們之所以要強調軍事法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是因為其具有獨特法律價值的存在,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有利於中國特色法律體系的形成
法律體系,又稱「法的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一個呈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而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則是指,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在所有現行法律規范的基礎之上,對其分門別類,將其劃分為若幹部門法,從而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統一法體系。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的形成是我國法治國家形成的重要標志,早在十六大報告中就明確提出了要求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2010 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必須要具備以下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法的門類必須要齊全,要涵蓋所有的社會生活領域;二是主要的法律規范比較齊備;三是整個法律體系內部,基本做到邏輯嚴謹、結構合理。目前,學界一般認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主要由作為根本法的憲法及相關法,包括民法商法、經濟法、行政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七個法律部門構成。在這七大法律部門的列舉中,我們沒有看到軍事法的身影,很顯然,學界沒有充分關注到軍事法的特殊地位。但筆者認為,無論從軍事法對我國整體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性來看,還是從我國軍事法自身的發展現狀來看,都應當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首先,在我國,軍事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及作戰行動中發生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具體地說,我國軍事法的調整對象不僅包括力量內部的關系,也包括武裝力量與政府(行政機關)、社會、公民等之間的關系。它不僅關涉到我國的軍隊建設,更影響著到國家的安全穩定和長治久安,是我國法治必須重點規范的內容。只有通過法律的形式將這類社會關系進行規范,才能確保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協調,理順軍事法與刑法、行政法等的關系,從而保證法律體系內部的規范有序。因此,只有充分重視軍事法這一特殊而重要的部門法,才能促進我國法律體系內部的協調和邏輯嚴謹。其次,從我國目前軍事法自身的發展來看,軍事法主要的法律規范已經基本齊備,形成了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相對齊全的法律體系。在法律層面上,我國目前已經有了《國防法》《兵役法》、《武警法》、《現役軍官法》、《人民防空法》等;在法規上已經出台《政治工作條例》、《現役軍官任免條例》、《軍人優待撫恤條例》、《軍需條例》、《裝備條例》、《保衛工作條例》等;在規章層面已經頒布了《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關於剝奪犯罪軍人軍銜的規定》等。因此,一個以憲法為母法、國防法為龍頭、條令條例為主體,涵蓋了國防法律制度、兵役法律制度、軍事設施保護法律制度、軍事訓練和作戰法律制度、軍事政治工作法律制度、軍事管理法律制度、軍事人事法律制度、軍事後勤法律制度、軍事裝備法律制度以及軍事刑法和軍事訴訟法律制度等各方面的軍事法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軍事法與其他部門法共同構成我國法律體系的組成內容。因此,只有充分重視軍事法,完善其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制度建設,才能有效地促進依法治國與依法治軍協調發展,整體推進軍事法制建設,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完備的法制保障,而且也豐富、發展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需要。
(二)有利於軍事法治的形成
軍事權即是一種受約束的,對國家和社會的軍事活動進行管理的國家權力,是一種通過匯集使用包括人力、財富以及其他形式的社會資源,建設和使用武裝力量的公共權力。它的本質也是一種權力,其行使的正當與否關涉到國防利益、軍事秩序和軍人權益的實現。立法者只有在國家法律體系中予以正確地定位,方能有效實現軍事法律、法規、規章與國家其他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之間的協調、配套和銜接,才能維護社會穩定、維持社會秩序、規范武警部隊執法和司法的制度保障和促進部隊不斷發展的法律保障。也只有承認並建立完備的軍事法體系,通過軍事法的制定,規定軍事權行使的主體、程序、范圍,促使其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從而保障軍人的權益,促進法治國家的形成。
(三)有利於我國軍事法學理論的發展
具體部門法理論的發展是與該法是否是獨立的部門法密切相關的。只有成為獨立的部門法後,相關的理論研究才稱其為體系。但長期以來,我國學界對軍事法能否成為獨立的部門法存有爭議。爭議的存在使得軍事法學界對該法理論的研究信心不足,資源較為分散、凝聚力不強,一定程度上阻滯了我國軍事法理論發展的發展進程,影響了我國軍事法學科的建設。當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建成,也應該對軍事法的獨立地位予以肯定,學界在共識達成的基礎之上,應集中精力加強我國軍事法理論的研究,對軍事法的概念和特徵、軍事法的倫理、軍事法的權利義務關系、軍事法制的基本規律、軍事立法權、軍事司法權、軍事執法權。
三、軍事法價值的實現
軍事法的價值必須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予以實現,筆者認為,構建自洽的軍事法體系是實現軍事法價值最有效的途徑。長期以來,學界圍繞軍事法能否作為一個獨的立部門法一直存有爭
議。此種爭議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在於,我國自洽的軍事法體系尚未形成。任何一個部門法的科學發展均離不開自身理論體系的主體性構建。在一定程度,自洽的法體系的構建是部分法獨立的標志。作為法學的分支部門,軍事法學在中國的創立,很大程度上正是基於理論者對軍事法體系的構建。但目前,軍事法學界尚未對軍事法體系的構建形成共識,唯有通過軍事法體系的重構,形成以軍事權為邏輯原點,以軍事組織法、軍事行為法、軍事程序法、軍事責任法和救濟法為基本邏輯的軍事法體系,方能實現軍事法的價值。
四、結語
軍事法的發展,無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還是軍事法治的形成抑或是我國軍事法學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日漸完善,軍事法漸漸地從數量上有少到多,從質量上由粗到細、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立性的法律規范體系,對我國國防和軍事建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然,在此仍然需要明確的是,與一般部門法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不同的是,軍事法價值取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在當今世界國際關系格局風雲變幻,國家安全觀念和軍事戰略也處於變動的時代背景之下,上述軍事法價值取向的具體內涵也應該適時作出相應的調整。只有在堅守客觀而全面的價值取向基礎之上,,方能促進軍事法內在價值和既有規范預期的實現,才能真正把握現代軍事法律戰的主動權。
⑷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行政法治原則,具體包括哪些
行政法治原則也被稱作依法行政原則,是指法律規定行政機關的組織、職權、手段、方式和違法的後果,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必須嚴格遵守法律規定並採取積極行動保證法律的正確有效實施。行政法治原則具體包括如下三方面內容:
①一切行政行為必須具有法律根據,行政機關的職責、許可權、可以採取的手段、方式等都必須具有法律依據,沒有法律依據的行為就是違法行為,即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可依。
②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要求。行政機關只能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採取行動,即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必依。
③違反法律規定的行政行為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國家行政機關必須對自己所實施的行政活動承擔責任,這是違法必究的要求。
⑸ 論述題:如何理解軍事行政管理法嚴格的指令性特徵
該指令性的特徵就是指令必達,服從命令。。
⑹ 軍事法學有哪些特點
一般認為,軍事法的特徵有八個:強烈的階級性、內容的綜合性、特殊的強制性、高度的統一性、相對的保密性、體系的多重性、目的的特定性和調整對象的特殊性。
軍事法的特徵,是指軍事法本質的外在表現,也是軍事法與其他部門法的主要區別。軍事法的特徵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來分析軍事法的特徵。相對於其他部門法來說,軍事法具有以下兩大基本特徵:
1、軍事性 軍事法不同於其他部門法的首要特徵是其具有軍事性。這是由於軍事法的調整對象——軍事社會關系所決定的。相對於軍事社會關系而言,軍事法以外的其他部門法所調整的對象主要是非軍事社會關系,因而不直接具有軍事性。但是,軍事法所調整的軍事社會關系卻直接具有軍事性。軍事的基本性質是暴力性,「軍事的暴力性是軍事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的內在根據」,「暴力的核心是武力對抗與較量,是武力的發揮和強制的運用」。軍事法的任務之一就是為軍事的暴力性提供法治規則保障。 首先,軍事法所調整的軍事社會關系構成要素具有軍事性。無論是主體、內容還是客體,都直接包含著軍事性。從主體來看,必然要有軍事法律關系主體參加;從內容來看,必然表現為軍事權利和義務;從客體來看,必然是有關軍事方面的物、行為或非物質財富。 其次,軍事法所調整的軍事社會關系的目的指向具有軍事性。「軍事法是維護國家軍事利益的法律形態。」「國家軍事利益是軍事法的內在生命,它決定了所有軍事法的『軍事性質』。換言之,國家軍事利益是軍事法與其他法律相區別的根本標志,如果某一法律不是主要涉及國家軍事利益,或者不是維護國家軍事利益,那麼,它就不可能成為軍事法,最多隻能屬於一般法。」因此,軍事法所調整的軍事社會關系是以維護國家軍事利益為目的的,軍事社會關系直接作用於並服務於國家軍事利益。
2、綜合性 軍事法不同於其他部門法的第二個特徵是其具有綜合性。與法學中的經濟法學等相類似,軍事法是一個綜合性的法律部門。 首先,軍事法所調整的軍事社會關系是綜合性的。軍事法既調整軍內關系,也調整一定范圍內的軍外社會關系;既調整國內軍事社會關系,也調整一定范圍內的國際軍事社會關系;既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軍事社會關系,也調整不平等主體之間的軍事社會關系。 其次,軍事法的調整方法是綜合性的。軍事法的內容體系,涉及經濟、行政、刑事等各個領域,這就決定了其調整方法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既有強制、強迫和命令方法,也有平等、說服教育的方法,還有某 |||些特別的方法。有時候,它要以軍事法律關系主體的地位對等為前提,採用經濟的手段來調整某些社會關系,如某些軍事經濟關系;有時候,它要以軍事法律關系主體的地位不對等為前提,採用行政的手段來調整某些社會關系,如軍事行政關系;有時候,它還要以特殊的防暴手段,調整某些特定的軍事社會關系,如軍隊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防暴條令》的規定,執行懾止和平息暴亂的任務。 第三,軍事法的法源是綜合性的。軍事法是由許多軍事法律規范所組成的。如果從軍事立法的角度來看,它是由許多軍事法群所組成,每個軍事法群又是由若干軍事法律規范所組成,每個軍事法群又有相應的該軍事法群的基本法起帶頭作用。「軍事法與民法、刑法等法律部門不同,沒有一部獨立、完整、系統的法典,而是由專門的軍事法律規范和其他法律規范中的軍事法條款、軍事法律規范解釋、軍事法律規范性文件、國際軍事約章等有機結合、相對獨立的綜合體。」
⑺ 請幫忙!!!!!! 軍事責任: 軍事行為的效力 : 軍事行政責任的概念和特徵
軍事行為:受人民復解放軍等武裝部制隊領導的,受軍事法調整,按照軍事法履行的行為均屬軍事行為。大多的軍事法是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制定的。軍事行為不受任何地方政府以及全國人大制定的非軍事法律的制約。軍事行為同時也不受除軍方以外任何人的制約,即使警方也不能管轄,只能予以配合。在任何條件下,軍方的行為都是自行決定,目的是一切為了國防。
承擔由於軍事行為而產生的一切軍事後果,就是軍事責任
軍事行政責任的概念和特徵:
確定軍事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是否應當承擔軍事行政責任,要有一個統一的衡量標准。軍事行政責任的構成要件解決的就是這一問題。由於我國軍事行政法的研究起步較晚,對於軍事行政責任的構成要件問題尚缺乏深入的探索。結合現有的相關成果,我國軍事行政責任的構成要件應當界定為以下三個:主體具有相應的責任能力、存在違法的或者不當的軍事行政行為、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⑻ 軍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⑼ 國防行政法律責任
國防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軍事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4年9月設立國防部,隸屬於國務院,主要負責國防建設方面的具體工作。
在中國,國防部屬於國家行政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一個組成部門,是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議設立的,它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設立的一個部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務院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國務院設立國防部,一切需要由政府負責的軍事工作,則經國務院作出相應決定,通過國防部或以國防部的名義組織實施。國防部在接受國務院領導的同時也接受中央軍事委員會的領導。需要國防部辦理的事宜,由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分別辦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是國務院的軍事工作部門。它的基本職能是:統一管理全國武裝力量的建設工作,如人民武裝力量的徵集、編制、裝備、訓練、軍事科研以及軍人銜級、薪給等。因此,國防部並沒有實際軍事指揮權。
(9)軍事行政法治論綱擴展閱讀:
1988年,軍委法制局把編制軍事立法規劃、計劃的任務列為重要議事日程。20年來,軍委先後印發4個五年立法規劃、20個年度立法計劃。1990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立法程序暫行條例》發布,標志著軍事立法工作首次實現了「有法可依」。
1993年4月26日,在軍隊法制工作部門的積極籌劃下,一個高層次、高規格的國防立法座談會在北京召開。1997年3月14日,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領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問世。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侵害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對社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但尚未構成犯罪,依法應當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國防行政違法一般多是違給國防安全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