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166
㈠ 民事訴訟法對利害關系人如何界定的
統合《民事訴訟法》相關條文,大體上可將民事訴訟中的「利害關系人」分為以下三類:其一,通常訴訟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通常訴訟程序乃處理一般民事案件的步驟、次序或方法。該程序中的當事人與訟爭案件的實體法律關系(利害關系)密切相關,如《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或者,當事人對訴爭案件當事人雙方爭議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見,通常訴訟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密切。其二,非訟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非訟程序即指審理非訟案件所適用的程序,其目的在於形成、確認一定的私法秩序。因非訟案件大多不具有爭訟性,故《民事訴訟法》沒有以「直接利害關系」來限定非訟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如《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利害關系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財產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財產保全措施。」《民事訴訟法》第166條規定:「公民下落不明滿2年,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其失蹤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其三,執行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執行程序的目的固然在於依法強制實現生效判決所載明的權利義務,但是,執行程序中也不能忽視對債權人及其他權利人的及時救濟,以恢復、維護一定的司法秩序。對利害關系人作如上分類的理由是,通常訴訟程序、非訟程序、執行程序因其處理的對象不同,故在功能上存在著較大差異。具體而言,一般民事案件具有明顯的爭訟性、對抗性和私益性,因此,以處分原則和辯論原則為核心的通常訴訟程序所具有的實現當事人實體權益的功能較為明顯;相比之下,非訟程序因其審理的對象不具有明顯的爭訟性和私益性,其確認、形成一定私法秩序的功能相對突顯;執行程序似乎介於二者之間,其既要關注執行當事人的實體權利義務,又要關注案外第三人的利益,以恢復、維護一定的司法秩序。據此,對不同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分別進行考察,顯然有助於剖析「利害關系人」在民事訴訟立法上的特點。供參考。
㈡ 民事訴訟期有多久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版訴訟時效期間權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第一百九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㈢ 請問勞動糾紛最多幾審能判定
我國對勞動糾紛實行「一裁兩審制」,即發生勞動糾紛後,應當現由勞動仲裁委員會仲裁,對仲裁結果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對於追索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不超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十二個月金額的爭議和因執行國家的勞動標准在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方面發生的爭議實行一裁終局制,即勞動仲裁委員會做出的仲裁裁決是終局裁決,用人單位不可以向法院起訴,勞動者不受此限制。
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實行二審終審制,對一審法院做出的判決、裁定不服可以上訴,二審法院做出的判決、裁定是終審判決、裁定。
小額訴訟案件(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簡單案件)一審判決即是終審判決。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條 下列勞動爭議,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仲裁裁決為終局裁決,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不超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十二個月金額的爭議;
(二)因執行國家的勞動標准在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方面發生的爭議。
第四十八條 勞動者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簡單的民事案件,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實行一審終審。
㈣ 法院對已生效判決發的補正裁定該如何處理
法院對已生效判決發出補正裁定,則是對原判決中筆誤的糾正,就補正裁定部分的效力要優於原判決書,因此須按補證裁定執行。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八條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4)民事訴訟法166擴展閱讀:
雖然《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6條將「筆誤」解釋為「法律文書誤寫、誤算,訴訟費用漏寫、誤寫和其他筆誤」,但是該解釋的「筆誤」的范圍不夠明確,按照民訴法的規定和立法本意,裁定只適用於解決程序上的事項,因此法律文書中的筆誤應該界定為法律文書主文以外的誤寫、誤算、訴訟費用漏寫、誤算和其他筆誤,而不應包括涉及案件事實改變、實體變更的筆誤。
如果用裁定補正形式進行糾正錯誤,實際上是變更了實體處理結果,相當於又下發了新的判決,而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作出的補正筆誤裁定,不允許上訴,如果當事人對法院作出的判決沒有意見不上訴,而對後來法院下發的補正裁定有意見卻不允許上訴,這實際上剝奪了當事人的上訴權,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該錯誤不能用裁定進行補正,只能通過審判監督程序糾正。
民事裁定書(補正裁判文書中的筆誤用),即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和執行民事判決的過程中,為保障訴訟的順利進行,就程序問題作出的書面處理決定,是應用寫作中常見的一種文體。
參考資料:中國最高法院-民事裁定書(補正法律文書中的筆誤用)
㈤ 法院判決書出現筆誤
1、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等相關法律規定,筆誤是指法律文書的誤寫、誤算,訴訟費用漏寫、誤算和其他筆誤。
2、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筆誤的裁判文書,可以適用裁定補正判決書中的筆誤。
3、因此如果法判決書出現筆誤,可以向出具判決書的人民法院申請糾正。
㈥ 法院判決書判決金額錯誤怎麼辦
最高人民法復院印發《關於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
166、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條第一款第(七)項中的筆誤是指法律文書誤寫、誤算,訴訟費用漏寫、誤算和其他筆誤。
根據規定,筆誤是指誤寫誤算。
這里的算得理解成計算,是一動詞,是根據認定的一個或幾個數額演算出另一個數額時的錯誤。
你的情況是認定了十萬為共同財產,屬認定事實錯誤。如果認定十萬為共同財產,而每人分得了四萬,才屬計算錯誤。
如果是筆誤,可以用裁定補正。事實認定錯誤的只能上訴,二審法院可以查清事實改判,也可以發回重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㈦ 上訴後多長時間開庭
你好,上訴的案件移送都比較慢,待案件到達中級法院之後,可以和法版院協商定開庭時間,具體權可咨詢
律
師者
登陸:
法律咨詢吧,去
詳問。附:
《民事訴訟法》149跳的規定,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須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
㈧ 民事訴訟法的解釋166條規定
法律分析: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案件,是指公民下落不明滿一定期間後,與公民存在法律上或者事實上的關系的人,根據法律的規定,申請人民法院宣告該公民失蹤或者死亡的案件。
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為失蹤人。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六十六條 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其失蹤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書應當寫明失蹤的事實、時間和請求,並附有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有關機關關於該公民下落不明的書面證明。
㈨ 宣告失蹤民法總則有哪些規定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66條的規定,申請人民法院宣告公民失蹤,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必須有公民下落不明滿2年的事實
所謂下落不明,是指公民最後離開自己住所或居所地後,去向不明,與任何人都無聯系,杳無音訊。認定公民下落不明的起算時間,應當從公民離開自己的最後住所地或居所地之日起,連續計算滿2年,中間不能間斷,如有間斷,應從最後一次出走或最後一次來信時計算;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從事故發生之日起計算;登報尋找失蹤人的,從登報之日起計算。
必須是與下落不明的公民有利害關系的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
利害關系人,是指與下落不明的公民有人身關系或者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包括失蹤公民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兄弟姐妹以及其他與之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如債權債務關系)的人。
必須採用書面形式提出申請
申請書應寫明失蹤的事實、時間和申請人的請求、並附有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有關機關關於該公民下落不明的書面證明。其他有關機關,是指公安機關以外的能夠證明該公民下落不明的機關。
宣告失蹤案件,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申請人的請求,清理下落不明人的財產,指定訴訟期間的財產代管人。
管轄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66條的規定,宣告公民失蹤的案件,由失蹤人住所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這樣便於受訴人民法院就近調查被申請人下落不明的事實,便於人民法院發出尋找失蹤人的公告,也便於人民法院審理案件。
公告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86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蹤案件後,應當發出尋找失蹤人的公告。公告期為3個月。公告期間是尋找該公民、等待其出現的期間。公告尋找失蹤人,是人民法院審理宣告公民失蹤案件的必經程序。因為宣告失蹤是一種推定,而這一推定又將給被宣告失蹤的公民帶來重大影響。所以,為了充分保護該公民的民事權益,使判決建立在慎重、准確的基礎上,人民法院必須發出公告。
判決
公告期滿,該公民仍然下落不明的,人民法院應確認申請該公民失蹤的事實存在,並依法作出宣告該公民為失蹤人的判決。如公告期內該公民出現或者查明下落,人民法院則應作出判決,駁回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