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行政法典
㈠ 中國有幾部法典,工商法 勞動法 刑法····都是分開的嗎
這些內容在網路知識有,僅供你參考
中國大概有如下的若幹部門法:
一,憲法及憲法相關法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戒嚴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程序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9.外交部發布《對外使用國徽圖案的辦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
16.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
17.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
18.國務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實施條例》的批復通知
1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決定
2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的決定
二,民商法
1.民法通則
2.物權
3.知識產權
4.債權
5.婚姻家庭繼承
6.市場經濟主體
7.證券、期貨、債券
8.海商
9.保險
10.票據
11.租賃
三,行政法
1.外交外事
2.民政
3.司法
4.公安
5.人事、公務員制度
6.紀檢
7.監察
8.檔案
9.民族事務
10.宗教
11.僑務
12.港澳事務
13.台灣事務
14.教育
15.科技
16.文化
17.新聞出版
18.廣播電影電視
19.體育
20.醫葯衛生
21.人口與計劃生育
22.城鄉建設
23.環境保護
24.海關
25.旅遊
26.氣象
27.地震與地質災害
28.測繪
四,刑法
1.刑法綜合規定與解釋
2.犯罪和刑事責任
3.刑罰
4.量刑
5.自首
6.數罪並罰
7.緩刑
8.減刑
9.假釋
10.危害國家安全罪
11.危害公共安全罪
12.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13.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14.侵犯財產罪
15.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16.危害國防利益罪
17.貪污賄賂罪
18.瀆職罪
19.軍人違反職責罪
五,經濟法
1.經濟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
2.計劃、投資
3.財政
4.稅收
5.金融
6.基本建設
7.標准化、計量
8.質量管理
9.統計
10.資源與資源利用
11.能源與能源工業
12.交通運輸
13.郵政電訊
14.農牧業
15.工業
16.商貿物資倉儲
17.工商管理
18.物價管理
19.市場中介機構
20.對外經濟合作與三資企業
21.對外貿易
六,社會保障法
1.勞動
2.社會保障
七,訴訟程序法
1.民事訴訟
2.刑事訴訟
3.行政訴訟
4.知識產權訴訟
5.海事訴訟
6.告訴申訴
7.仲裁
八,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
1.環境保護
2.大氣污染防治
3.水污染防治
4.海洋環境保護
5.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
6.放射性污染防治
7.環境雜訊污染防治
8.清潔生產促進
9.防沙治沙
10.環境影響評價
11.循環經濟促進
12.野生動植物保護
13.自然保護區
14.土地資源利用
這8個法律部門是彼此獨立的,至於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很難說清的,因為有些部門法里又有一般法和特別法,比如民商法中的民法通則就是一般法,知識產權法就是特殊法,在司法實踐中,特殊法優先於一般法首先使用。書店裡有些法條買不到,主要是一些法律性質的規定但卻不是法律,換句話說就是「有法律之實,而無法律之名」,例如憲法相關法中的15~20,就很難買到;另外,法律是可以買到的,然而「法規」是買不到的,因為法規有上千上萬條,而且效力低於法律;以上大多是法律。
社會法律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的決議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的決議
3.殘疾人保障法
4.未成年人保護法
5.婦女權益保障法
6.礦山安全法
7.紅十字會法
8.勞動法
9.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10.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1.公益事業捐贈法
12.職業病防治法
13.安全生產法
14.勞動合同法
15.就業促進法
16.勞動爭議調解法
還有很多很多,建議你登錄「中國法律大全」網站
㈡ 行政法典三部曲
法律分析:《行政強製法》與《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並稱「行政法典三部曲」,行政處罰法解決的是亂處罰,行政許可法解決的是亂審批,兩部單行法對規范政府權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五條 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㈢ 請問行政法其包括哪些法
行政法 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回行政法包括行政實體法和行政程序答法兩部分:
1、實體法包括: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監察法、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國家賠償法等。
2、程序法包括:行政訴訟法等。
㈣ 我國是否有系統完整的行政法法典
沒有,有關行政法分散在行政處罰法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強制等相關法律之中
㈤ 我國有行政法典嗎
木有,只有行政處罰法和行政訴訟法,連民法典也木有
㈥ 行政法和刑法、民法一樣,有一部系統、完整、統一的法典。錯在哪裡啊
該說法錯誤來,行政自法和刑法、民法不一樣,沒有一部系統、完整、統一的法典。
行政法形式上的特點有兩點:
(1)行政法賴以存在的法律文件數量眾多,居各部門法之首。
(2)行政法沒有統一的法典形式。行政法內容之繁雜,變化之快速,導致大多數國家都不可能制定一部統一的法典,基本都是以部門法的分散性規定存在。
㈦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包括哪幾種法
主要分兩種: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等;
特別行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海關法》、《教育法》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制定本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育法》的頒布是關系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件大事,對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制度,維護教育關系主體的合法權益,加速教育法制建設,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為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利益,加強海關監督管理,促進對外經濟貿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制定的法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而制定的法律。
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為了規范公務員的管理,保障公務員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公務員的監督,建設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促進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制定本法。
㈧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是什麼
《唐六典》全稱《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唐玄宗時官修,舊題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實為張說、張九齡等人編纂,成書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會典,所載官制源流自唐初至開元止。六典之名出自周禮,原指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後世設六部即本於此。共三十卷﹐近三十萬字。開元十年(722)唐玄宗李隆基召起居舍人陸堅修《六典》﹐並親自製定理﹑教﹑禮﹑政﹑刑﹑事六條為編寫綱目﹐由麗正書院(後更名集賢院)總其事。在中書令張說﹑蕭嵩﹑張九齡等人的先後主持下﹐徐堅﹑韋述﹑劉鄭蘭﹑盧善經等十餘人參與修撰。開元二十六年撰成並注釋後﹐於次年由宰相李林甫奏呈皇帝。所以﹐書題為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
《唐六典》始撰時﹐准備仿照周禮六官安排體例﹐但實際上是以唐代諸司及各級官佐為綱目。首卷為三師﹑三公﹑尚書都省﹔以下依次分卷敘述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然後敘門下﹑中書﹑秘書﹑殿中﹑內侍等五省﹐以及御史台﹑九寺﹑五監﹑十二衛和東宮官屬﹔末卷為地方職官﹐分敘三府﹑都督﹑都護﹑州縣等行政組織。
《唐六典》的正文記敘唐朝中央﹑地方各級官府的組織規模﹑官員編制(定員與品級)及其職權范圍。約佔全書三分之一的注文﹐或記職官沿革﹐或作細則說明﹐或附錄有關詔敕文書。正文所敘諸官司的職掌﹐多直接取自當時頒行的令﹑式﹐均屬第一手資料。注文所敘職官的沿革﹐多取自先代典籍。由於這些令式和典籍至今多有亡佚﹐所以《唐六典》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一向為學者所重視。《通典》﹑《舊唐書》﹑《新唐書》的作者都採用《唐六典》的材料﹐其職官部分基本上是依據《唐六典》撰成的。
《唐六典》最早的刻本是北宋元豐三年(1080)本﹐已佚。今存最古刊本為南宋紹興四年(1134)溫州刊刻殘本﹐僅存卷一至卷三第一頁﹐卷三﹑卷七至卷十五﹑卷二十八至卷三十﹐共計十五卷(內有缺頁)﹐分藏於北京圖書館﹑南京博物院﹑北京大學圖書館﹐現有中華書局影印本。明代有正德十年(1515)和嘉靖二十三年(1544)兩種刻本。清代有嘉慶五年(1800)掃葉山房本和光緒二十一年(1895)廣雅書局本。《唐六典》在國外流傳甚早﹐約在9世紀末成書的《日本見在書目》﹐即著錄有《唐六典》一書。日本現存古刻本有享保九年(1724)近衛家熙刻本和天保七年(1836)官刻本﹐以近衛本較好。1973年﹐日本廣池學園事業部影印《大唐六典》﹐系以近衛本為底本﹐吸收了玉井是博《南宋本大唐六典校勘記》的校勘成果﹐成為日刊《唐六典》的最佳版本。
唐六典詳目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省: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秘書省、殿中省、內侍省。
一台:御史台。
九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大府寺。
五監:國子監、少府監、軍器監、將作監、百工監、就谷監、庫谷監、太陰監、伊陽監、都水監。
十二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左右羽林軍,諸衛折沖都尉府。
東宮官屬:太子三師、太子三少、太子詹事府、太子家令寺、太子率更寺、太子仆寺、太子左右衛率府、左右率府親府勛府翊府、太子左右司御率府、太子左右內率府。
地方職官:親王府、親事府、帳內府、親王國、公主邑司、三府都護州縣官吏。
㈨ 闡述為什麼我國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法典.
長期以來,統一的行政法典一直被許多人視為非分之想。行政權的不斷擴張、行政事務的紛繁復雜以及國外鮮有行政法典的現實,使行政法法典化的思路一直難以被立法部門及行政法學界的主流所接受。但隨著行政法學研究的深入及國內外行政法治的發展,克服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已觸手可及,在此背景下,中國行政法是否應和其他部門法一樣,選擇一條法典化的發展道路,這關系著中國行政法發展的宏觀戰略和未來形貌,值探討。
一、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
迄今為止,認定行政法難以法典化的理由顯然出自技術方面的考慮。「行政法之所以不存在統一的法典,其原因有三:第一,行政法所調整的對象———行政關系過於廣泛,且多種多樣,各種不同的行政關系又在較大的別,很難以統一的規范加以調整;第二,部分行政關系的穩定性低,變動性大,有必要留給法律位階較低的法規和規章調整,而不宜由統一法典進行規范;第三,行政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產生較晚,規范各種行政關系的基本原則尚未完全形成,有些基本原則雖已形成,但尚不完全成熟,從而不具備將之編篡成統一法典的條件。」①為了論述的方便,筆者將上述三點原因分別概括為行政關系廣泛說、行政關系不穩定說、行政法不成熟說。首先,對於行政關系廣泛說,筆者認為並不
能服眾。與其他部門法相比,很難說行政法的調
整對象比民法的調整對象更廣泛。現代行政權的
觸角盡管已延伸至從搖籃到墓地的時空領域和社
會領域,但其基礎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財產及人
身關系,即民事關系。從這種意義上說,無論被
塗上了權力色彩的行政關系如何擴張,其范圍都
難以超越作為其基礎的民事關系。就淵源而言,
總是先有涉及搖籃和墓地的民事關系,才會有針
對搖籃和墓地的行政關系;總是先有涉及互聯網
上的「網財」的民事關系,才會有針對「網財」
的行政關系。作為公法關系的行政關系與作為私
法關系的民事關系之間的這種淵源關系,使行政
關系廣泛說失去了賴以立論的歷史佐證。而且,
行政活動的種類再多,也多不過民事活動,甚至
不見得多於形形色色的犯罪活動。而不同的行政
關系之間的差別,也很難說比不同民事關系之間
的差別更大,甚至不好說比不同性質的犯罪間的
差別更大。更何況,行政關系的廣泛性是近現代
行政權擴張的結果,在奉行「管得最少的政府就
是最好的政府」的年代,西方國家行政關系的范
圍並不算廣泛,但行政法的法典化仍然沒有實現。
因此,按照行政關系廣泛說的邏輯,既解釋不通
民法和刑法何以能夠法典化的現實,也解釋不通
在行政關系簡單的年代行政法何以仍然沒有實現
法典化的現象,以行政關系廣泛說為依據來反對
行政法的法典化,恐怕難以自圓其說。
其次,就行政關系不穩定說而言,其立論的
依據,實際上是擔心統一的行政法典會損害行政
機關應對豐富多彩的社會事務的能力,但這種擔
心實際上並不必要。因為,統一的行政法典並不
會將所有的行政法規范一網打盡———正如民法典
也沒有將所有的民事規范一網打盡一樣,統一的
行政法典既不會完全取代法律位階較低的行政法
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也不會取消行政機
關的自由裁量權及行政立法權,甚至不會影響立
法機關在行政法典之外製定單項行政法律的權力,
因而不會損害行政機關的應急能力,也不會降低
行政機關的回應性。
最後,對於當今各國罕有行政法典的原因,
應當承認,行政法不成熟說提出了一種非常有力的解釋。正是由於行政法及行政法學的不成熟,
才導致支持行政法法典化的主張無論在立法實踐
領域還是學術研究領域都難以占據主流地位。但
另一方面,任何法律部門及法律學科都有一個由
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而法典化則是其成
熟與否的重要標志。顯然,行政法不成熟說有助
於我們認識行政法在過去為何無法實現法典化,
卻不能用來否定行政法法典化的未來趨勢。隨著
行政法及行政法學的漸趨成熟,行政法完全可以
緊隨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門法的腳步,走上一條
法典化的發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不
僅在理論上可以克服,在實踐中也同樣可以跨越。
拋開已成為歷史的德國、前蘇聯等國在此方面的
努力不談,《荷蘭一般行政法》的生效、一些國
家和地區行政程序法典所呈現出的實體化的傾向
(即,行政程序法中納入實體性條款)、以及卷帙
浩繁的美國聯邦行政法典的編篡,都表明阻礙行
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絕非堅不可摧。
二、行政法法典化的非技術障礙
如果說過去各國行政法難以實現法典化的原
因主要出自技術障礙的話,目前阻礙我國行政法
法典化的深層原因則主要出自非技術障礙。這種
非技術障礙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對行政法法
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不足,二是行政領域的立法
存在路徑依存。
(一)對行政法法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不足
行政法法典化的意義不僅在於使行政法形式
上更加美觀,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如下現實意義:
1.減少行政法制中的法律沖突
法典化最明顯好處在於它能夠減少和避免行
政領域單項立法之間的法律沖突。在法典化之前,
由於在行政領域存在著若干個單項法律,這些法
律盡管都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但
由於其側重點不同、參與起草的部門不同、審議
的人員不同、制定的時間及背景不同,因而在同
一事項上的規定可能會有所不同。同時由於各個
單項立法均屬同一個法律位階,互不隸屬,且缺
乏可以統轄這些單項立法的行政法律原則,這樣
在同一事項上的不同規定就演變成為法律沖突。
而在法典化之後,行政領域的一些單項立法被並
入行政法典之中,且行政法典確立了統一適用於
行政一般領域的行政法原則,這既有利於避免或
減少在同一事項上存在不同的法律規定,又有利
於解決因這些不同的法律規定而產生的法律沖突。
2.彌補行政法制中的法律空白
盡管我國的行政法制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
但行政法領域的法律空白依然存在,而且還會繼
續存在。由於行政領域的單項法律均各管一段,
在這些單項法律間的空白地帶行政權就處於無法
可依的狀態。在此無法可依的空白地帶,無論行
政機關有所做為還是裹足不前,均會均會授人以
柄,受到來自不同利益群體的責難。而統一的行
政法典通過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確立,可以為行
政機關在法律空白地帶行使權力或約束權力提供
法律依據,從而彌補行政法制中的法律空白,使
政府擺脫進退失據的尷尬境地。
3.減少行政法制中的重復條款
在目前單項行政法律中,存在著一些內容完
全雷同或基本相近的條款。例如,無論行政處罰
法、行政許可法,還是起草過程中的行政強製法,
均有內容相近的關於行政公開的條款。這些內容
重復的條款,不僅增加了行政法制中的條款數量,
製造了行政法條款的虛假繁榮,而且還為起草、
審議及學習掌握該條款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制
定統一的行政法典可以將這些內容雷同或相近的
條款合並集中,從而消除行政法制中的條款泡沫。
4.避免公法拖累私法
盡管私法公法化是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公法
與私法之間仍然存在著一條大致清晰的分界線。
但在我國,公法與私法的界限卻常常為人所忽視,
從而導致私法侵凌公法的現象,即在原本屬於私
法體系的法律文件中不適當地吸納公法條款。而
基於該公法條款而引發的爭議,又拖累了該私法
文件的審議通過,由此導致公法拖累私法的現象。
有關行政壟斷條款的爭議對於反壟斷法的影響,
即是公法拖累私法的典型事例。②
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公法拖累私法的現象的
出現,其原因固然非常復雜。但公法與私法之間
的界線不被國人所尊重,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而行政法典的出台,有助於國人明確公法與私法
的界線,從而有助於消除或減少公法拖累私法的
現象。
應當指出的是,對於行政法法典化的上述現
實意義,無論學界還是立法部門在理解上並不存
在困難,但由於對行政法法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
不足,學界和立法部門對行政法的法典化表現得
相當冷淡。
㈩ 跪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全文
這個忙誰也幫不了,因為我國沒有行政法典,行政法是由若干行政部門法構成的。如行政許可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食品安全法、公務員法等。
如果需要具體的什麼法律法規,我可以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