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應該看得勞動法
勞動法是勞動法律部門所有法律法規的總稱。其中有一部具體的法律叫做《勞動合同法》。畢業生不但要懂得勞動法,而且也要知曉其他各種法律,這是大學生的基本素質,也是你步入社會起碼的保護意識。
Ⅱ 勞動法是怎樣保護我們剛畢業的大學生的
如果你已經畢業了,那在法律能夠享受的保護是和普通勞動者一樣的,除了政府會有一些為了激勵用人單位錄用應屆畢業生而採取的免稅、臨時補貼等政策外,在勞動者權利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特權的。產生勞動爭議同樣適用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目前沒有專門保護應屆畢業生的法律規范。
如果是還未畢業但已經開始實習的大學生,由於還不符合勞動者的主體條件,所以還沒有相關的法律給予保護,三方協議簽訂了也只能保障畢業後的待遇,如果實習期間受到不公正待遇,也缺乏保障。
Ⅲ 大學畢業生和勞動法
高校學生畢業分配工作中,學校與用人單位和大學生簽訂《三方協議》,是高等院校對畢業生分配的一種辦法。《三方協議》屬於一種就業介紹性質,與高校的報到證、分配介紹信及就業意向書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高校學生就業應當與用人單位雙方協商一致另行簽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和高校學生屬於《勞動法》調整的主體范圍,高校不具備勞動用工主體地位,也不是《勞動法》調整的當事人。《三方協議》中只能約定雙方用工意向,高校不得代為約定任何違約金和違約賠償。《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條(專項培訓的服務期)和第二十三條(保密協議)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因此,《三方協議》約定的違約責任無效。
大學畢業生在簽訂勞動合同的時候該注意哪些問題?
(1 )合同主體是否合格;企業作為一方當事人,是否具有簽訂該勞動合同的資格,這時需要勞動者考慮的。如是否具有法人資格或者法定用工資格;合同主體與用工主體是否一致; (2 )合同內容是否合法;規定的工作條件/工作范圍/等是否符合勞動法規定。工作環境是否符合勞動保護要求;
(3 )是否嚴格執行國家及本市有關勞動法律規定;比如試用期制度/工時制度/加班制度/休息休假制度/工資發放制度/勞動保護制度等。
(4 )社會保險是否明確予以規定。社會保險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
(5 )對於勞動合同中的企業單獨約定的條款應予以特別注意。如違約金條款/保密條款/竟業禁止條款/培訓條款等。對於這些方面,除了考慮是否符合國家規定外,更需要考慮到自己的工資收入與違約所需承擔的法律責任進行比較,從公平角度予以必要的關注。切記一條「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6 )企業現存的各種規章制度,在簽訂合同前必須予以足夠的關注。
(7 )充分注意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以及違約責任,以及權利享受的可能性。
(8 )不能存在任何的僥幸心理,你的簽字是有法律效力的,一定程度而言,你的簽字對於你和企業而言就是法律。
Ⅳ 求我國勞動法中關於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協議及合同的一切條款
好詳細啊,明天再來讀好了!很棒的東東!
Ⅳ 應屆畢業生關於勞動法的了解
單位的做法不合法,勞動者提供勞動就有權利取得勞動報酬。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Ⅵ 大學生求職與就業時怎樣用勞動法保護自己權益
【勞動合同 內容】《勞動合同法》第十七條規定: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款:
(一)版 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
(二) 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
(三) 勞動合同期限;
(四) 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
(五) 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六) 勞動報酬;
(七) 社會保險;
(八) 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
(九)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
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約定試用期、培訓、保守秘密、補充保險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項。
Ⅶ 在校大學生是否屬於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
屬於。
我國的勞動法並沒有排除在校大學生的勞動者資格《意見》第四條規定了五類不適用於勞動法的人群,即公務員和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農村勞動者(鄉鎮企業職工和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除外)、現役軍人和家庭保姆,並不包括在校大學生。且在校大學生滿足勞動法中對勞動者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的要求,因此,在校大學生可以成為勞動者。
雖然我國勞動法沒有排除大學生的勞動者資格,即大學生可以成為勞動者,但是大學生具有學生和打工者的雙重身份,是否受勞動法保護要依大學生與用人單位間的工作關系而定。《意見》第十二條明確規定了大學生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同樣,實習行為也非以就業為目的,不視為建立勞動關系。對於准畢業生在畢業前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因其符合《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各項要求,且以就業為目的,因此視為建立了勞動關系,受勞動法保護。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在讀期間在校外從事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勞動。我國勞動法缺乏對這一群體的明確規定。我們認為,他們應該受到勞動法的保護,應該屬於非全日制用工的范疇。
Ⅷ 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找工作應注意哪些相關法律
勞動法,合同法,
注意下列幾項,
一,應當約定將要工作的崗位,及相關工資待內遇,
二,工作的期限容,
三,遇到糾紛解決的辦法,
四,工作中,單位對個人的權利限制部分,應當格外注意,如限制競爭,保密條款等,
五,應當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最好能到相關的勞動管理部門備案,
Ⅸ 大學生畢業就業應該注意哪些法律問題
一、就業法律風險管理的事前防範
(一)規劃職業生涯,為就業奠定基礎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在對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藉助職業生涯規劃,可克服求職時遇到的困難和阻礙,避免就業風險。日前,上海就業促進中心調查發現,41%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最大的就業困惑是缺乏明確的求職目標和規劃。②教育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項目專家周其洪指出:「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來說越早越好,早一些認識自己,明確方向,就能打有準備的就業之戰。同時,職業生涯規劃還有助於拓寬視野和就業渠道,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念,緩解就業的心理壓力。」③對大學生來說,只要確立了人生的追求目標、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就能樹立起價值判斷的坐標系,理性分析所應聘的職位是否與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人生規劃相一致,從而不被世俗潮流蒙蔽,識別就業陷阱破綻,規避法律風險。
(二)客觀評估自身能力,明確擇業標准
定位不準是大學生在就業中產生法律風險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生風華正茂,一方面很容易高估自己,另一方面沒有明確的標准,盲目求職,必然會存在一定風險。大學生在就業時,一定要客觀評估自身能力,保持相對冷靜的意識、平和的心態,為自己設定一個心理底線;要明白求職實際上是在為自己尋找一個奉獻才華、收獲成長的平台,要把單位的發展和自己將要做的工作放在首位,而將利益放於次位,這樣才能客觀地審視就業風險。同時,不要過分追求自己的職業生涯而接受用人單位提出的一些不平等條約,或者因過分追求單位的表面光環而放棄對自身權益的爭取和保護。
(三)掌握法律常識,增強法律意識
根據央視東方時空欄目調查發現,有55%的大學生遭遇過就業陷阱④,這一數據說明了就業過程中侵權現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源,主要還是大學生缺乏法律支持。因此,要預防和控制就業風險,大學生在求職前應主動了解國家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如《合同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草案)》和勞動部制定頒布的《關於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人事部制定頒布的《人才市場管理規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頒布的《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等,做到知法用法,提高自己的求職素質和獨立思考能力,明確用人單位的做法是否合理合法;對於潛在的法律風險,提前做好應對方案。